行時正好念彌陀,心頭念念絕娑婆

行時正好念彌陀,一步還隨一佛過。

足下時時游淨土,心頭念念絕娑婆。

傍華隨柳須回顧,臨水登山勿放他。

等得阿儂生極樂,十方來去任如何。

——省庵大師《淨土詩》

每天生活離不開行住坐臥,我們就要在這日常的四威儀當中滲透念佛。行走的時候正好念阿彌陀佛,那我們無論是上下班的路上、做種種工作,還是飯後散步,行走的機會很多了。

在行走時,我們不要為行走而行走,這時候其實是極好的念佛機會。我們要想到用心來念這句佛號,走一步就念一句佛號。

挑水的時候也可以邁一步或兩步念一句佛號,爬山、騎自行車、開車、坐車時都可以念,這個「行」時正好念佛。「一步還隨一佛過」,每邁一步都不空過,而要伴隨著佛號。

當我們在行走念佛時,就彷彿走在淨土的七寶地面上了。一個具有深信切願情懷的人,用信願來莊嚴這句名號時,念佛之心所顯現的真的就是很超越的那種境界。

西方淨土或是黃金為地,或是琉璃為地,或是七寶為地,這是我們自性清淨心的展示。就如同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包括地面,都是阿彌陀佛的願心所流現。

也就是說,這樣的黃金、七寶地面是一切眾生本具的。所以,我們常常會說,淨土是由我們淨心所顯現的。我們每天在誦《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經》時,實際上就是在熏習自己的這顆心,要常常觀想我們遊行在淨土的境界當中。

我們之前討論過東林大佛中軸線一些文化上的佈局,那座接引橋有一百零八米,我們已將其用來表達善導大師的水火二河白道喻。

橋中間的那條白色大理石代表信願念佛過度生死,兩旁分別用紅色的石材和黑色的石材。左邊的紅色石材代表瞋心之火河,右邊的黑色石材代表貪慾之水河。橋這一邊代表娑婆世界(此岸),過去之後就代表西方極樂世界(彼岸)。

當透過水火二河到達彼岸的時候,我們會在彼岸的橋頭施設兩尊菩薩像來表示迎接。過去之後,又有個小拜佛台。這個拜佛台上,有可能就會表達一下淨土地面的情況。

淨土是七寶地面黃金道,我們也許可以用銅來做道路,象徵黃金為道,用些其他材料來表示七寶地面。長廊上可以掛些鈴鐸什麼的,山谷的風若吹過來,鈴鐸就發出一種自然、空靈的天籟之音,令人聽了感覺好像虛空中種種樂器發出的聲音。

通過文化元素來調動大家對淨土的想像,營造出彼岸極樂世界的信息。

「足下時時游淨土,心頭念念絕娑婆」,我們念佛確實要有一種願——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每行走一步就要想到游化在淨土的莊嚴上,這時候念佛的心也自然而然會對娑婆世界的五欲六塵產生厭離之心。每一個念頭都在歆慕極樂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拒絕娑婆的境界了。

在行走或旅遊的時候,各種樹木花卉會吸引我們一一去觀賞,這叫「傍華隨柳」。這個世間有一些比較好的風景,這時候一定要「回顧」,不要迷在這裡面哦!就是必須要照顧到你的佛號,不要被這個世間的風景迷住,把佛號打失了。

當我們登上山去觀望風景,或者到江河、湖泊、大海邊去眺望的時候,也不要放過這句佛號,還是要繫心於這句佛號。要思惟在這個世間即便是遊山觀水有點快樂,但是它的風景也是不夠秀麗的,跟極樂世界相比差得太遠,而且看到的也非常有限。

「等得阿儂生極樂,十方來去任如何」,「阿儂」就是「我」,是江浙一帶人的自稱。等到我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的時候,就有六種神通了,能夠分身散影, 「一食頃」也就是在很短的時間能飛身到很多很多的剎土,然後很快又能回來,來去自由。

《佛說阿彌陀經》中講,極樂世界的天人在清晨時,常是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很快就能回來。這時候你想去旅遊,想看美好的風景,就不是在這個地球上看了,而是在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念頭一去就能看得到,回來也在一念之間。

我們可以結合一下日常生活來安排如何行持。現在人們出門喜歡坐車,但城市特別是大都市交通非常擁擠,如果遇到堵車,反而成了「欲速則不達」,因此,上班的地方如果距離不遠的話,倒不如走路。

走路的時候,沒有別人打擾,可以一邊走路一邊念佛。如果有四十分鐘路程,正好四十分鐘都在念佛中度過了。既念了佛號,又鍛煉了身體,又節約了能源,有利於環保。這是個挺好的方法。

現在能源危機嚴重了,道路交通系統又不是很好。很多國家都在大量生產汽車,私人的汽車擁有率越來越高,這其實不一定是好事。

我原來住在北京的時候,深刻地感覺到,在九五年之前,北京的道路還很寬敞,交通還很暢通。從亞運村我住的地方到學校,那條路基本上還沒有汽車,我上班是騎自行車,要花半小時,這半個小時正好念佛。我騎著自行車念著佛號,很愉快地就到了學校;上完課再騎著車念著佛,很愉快地回來……

哎!就在九七年之後,我發現車輛猛然增加,騎自行車就不大方便了。然後又很快地加寬了道路,增設了立交橋,還是不行,騎自行車的環境不行了,只得打車或坐車去上班了。

這就是城市的變化太迅速,實際上是很不好的。原來我們大部分人都是騎自行車上班,現在搞得好像騎自行車很寒酸,臉上無光;而有車就是有身份有地位的象徵,好像很有錢什麼的。

實際上騎自行車很好呀,既鍛煉了身體,又非常環保。現在很多歐洲國家都提倡返璞歸真,提倡騎自行車。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大都市一個人開一輛車,或者幾個人開一輛車,你說說要消耗能源,要多寬的道路?再加上有些人不肯讓路,喜歡插車,導致各種交通事故、各種堵塞常常發生。這些情況的產生既是道路的問題,但更重要是人的素質問題。

有時開車出門,大家都卡在那裡,誰也不能動,就好像要等一起等、要死一起死似的。這種現象多了,讓人都不敢出去了。以前在中國佛學院教書,學校會來車接我去上課,從我住的地方到佛學院只要十五分鐘就能到。隨著交通的不斷擁擠,到達的時間不斷延長,從半個小時延長一個小時,最後竟然要花一個半小時才能到達,你說恐怖不恐怖?

有時候早上來接,途中堵在西直門,等到了中國佛學院所在地法源寺的時候,全都下課了。白跑了一趟了,時間都堵在路上了。

所以我感覺住在大都市太沒意思了,都怕出門了,出門都有恐怖感了。這可能也是後來促使我想回歸田園、出家到山裡去的一個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