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個很奇妙的格式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句話是念佛法門的一個最高理則,也是感應道交的一個理論基礎。

由於佛法身的功德,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要在凡夫層面展開他的相狀,就體現在佛的「相好」上。只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才能夠表達佛法身的功德。

這一句佛名中具足阿彌陀佛「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功德,當我們念佛、想佛時,我們想佛的心就具足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就能夠使內心本具的相好趨向於彌陀的相好,所以念佛能夠使我們莊嚴。

「心作心是」,這個心實際上是沒有的,心是仗緣而生、仗境而有的。所謂「一心具足十法界」,即四聖法界「佛、菩薩、緣覺、聲聞」與六凡法界「天、人、修羅、餓鬼、畜生、地獄」。

什麼樣的心生什麼樣的境,十法界在我們的念頭裡面都具足,而且它們之間是呈現顯隱的關係,一個法界顯出來,其他九法界就隱下去,那顯什麼隱什麼,這就看我們怎麼做。

如果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佛法界就現前,西方極樂世界全體的依正莊嚴都是佛的法界,當佛法界現前時,其他九法界就隱下去。

現前的這個名號,當我們系緣它,就是真如熏無明。因為這個名號就是真如,真如是光明的,空有的,所以它熏染我們心意識的無明,就會轉化。其實修行的過程就是熏習的過程,熏習一個種子出來就是轉八識為四智。

「是心作佛。是心就是佛」,這是一個很奇妙的格式。如果我們的心安立在這六字洪名上,就等於是安立在無上正真之道上,就等於安立在一真法界上,安立在佛法界上。

當我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時候,阿彌陀佛的一切種智——遍知法界事理因果的智慧,就從我們念的每一聲佛號裡面湧現出來。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念佛名號開發的是我們本具的如同阿彌陀佛一般遍知法界的、像大海般深廣的智慧。

何以故?這個智慧就是無量光,佛名號裡面具足無量光。無量光也是我們眾生本具的,但是在我們的分別、執著、煩惱的遮蓋下,透顯不出來,所以要借助阿彌陀佛果地上名號作為強緣、作為本質境,來引發我們內心無量光的影像境,是這樣一種關係。

當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之後,念佛就「萬牛莫挽」了。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徹悟大師說,如果對「心作心是」能夠真正地理解,就是參學已畢,單刀直入了。他的偈頌裡面有兩句這樣的話:「世間世出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這位夢東禪師(徹悟大師),是對自己法身慧命非常負責任的一個人,他遍覽各種經典,了解各種法門;對世間的哲學、宗教,以及出世間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思惟過一遍。

到最後,徹悟大師得出一個結論,就是——「不念彌陀更念誰!」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