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闡揚淨土者,平心和氣讀之。使揚禪抑淨之心,無絲毫芥蒂。——《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
對於闡揚淨土的經論,要平心靜氣地去閱讀,去思惟。這裡面是提出了一個修習淨土法門的方法論的原則。體安和尚作為一切修道人的一個表法,一個當機,印祖是在告訴我們,作為一個曾經修行過宗門教下的人,轉到淨土法門來,你從哪裡下手?還是要從一門深入下手。不是說,我宗門教下也在做,同時順帶了解一下淨土法門。那是很難的。
如果真為生死的心起來了,菩提心發起來了,那你就得要解決生命當中最核心的問題。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如何解決三界的分段生死問題。這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這不是泛泛悠悠地修點其他法門所能解決的。知道其他法門很難解決,那你就得要對淨土法門加以全身心的貫注。以前的東西先放下,不僅在修行上一門深入,在解門上也得一門深入。
那這裡就提出一個問題了:淨土法門,我也好樂,但我還是想把各宗各派都了解之後,再來修淨土法門。這樣行不行呢?實際上是很難的。因為淨土法門屬於特別法門,是感應道交的這麼一個特點。那通途法門都是談戒定慧、六度,自力的斷惑證真的,次第的修行階位。它跟淨土法門以佛的果地覺作因地心,有很大的不同。但這不同之後,你讀了宗門教下通途的,讀得很熟,就會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情況。先入為主,你建立了宗門教下的那種理念框架,你就會下意識地是把宗門教下的這種理念來作為評判標準。
這樣,就使得淨土的那個特別之處,那種不可思議之處,放在宗門教下的解釋框架當中,還解釋不過去,於是你就會很難產生信心。所以印祖常常在《文鈔》裡面講一句話是,通宗通教者往往不信淨土法門。你想想這句話,還確實就有這麼一個道理在裡面。
因為宗門教下,它是可思可議的這麼一個範圍,面對著大不可思議的淨土法門,在詮釋方面,有它夠不上的地方。所以對淨土法門,你一定要在不可思議的這個立場,去接納這個不可思議的妙法。那這樣,你就得要有一個比較徹底的轉換,就得把宗門教下兩門工夫,暫時不接觸,然後就完全地對淨土的經論平心靜氣地閱讀。
再一個,為什麼要「平心」?平常心,公平的心,客觀的心,不要被以前先入為主的東西所影響。那你通過淨土經論的長期熏習,你對淨土不可思議的妙法,你的信心上來了。這個信心,就談五根當中的信根。淨土法門最難的就是信心,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沒有比淨土法門更難信的了。
因為我們作為業力凡夫,在十法界當中,屬於人法界。人法界,就帶有我們先天的認知的局限性,就會自然地被我們人法界的經驗、常識所左右,就本能地用我們的經驗、常識、價值觀、解釋系統去看這個佛法界的情形,他就很難相信。甚至是常常會心裡有個牴觸。我們誕生的形式是胎生,十月懷胎,一定要經由父母的因緣,但西方極樂世界是蓮華化生,那怎麼又會有蓮華化生呢?那蓮華是什麼呢?他馬上就懷疑。
我們這個世間,人壽就是最多一百多歲,那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怎麼就無量壽了呢?我們這個世間,長相就是這個樣子,丑陋不堪,怎麼一去,就有佛的那個相好光明呢?我們這個世間,得點資生用具,每天要睜開眼睛去奔波、勞作、辛苦、競爭、造業,怎麼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念頭一動,想要什麼就有什麼呢?住的房子不是鋼筋水泥的,而是七寶的宮殿,這到底怎麼回事兒呢?他這個懷疑就很多了。
因為我們在這個世間輪迴久了,我們會把輪迴的生存狀態作為一個參照系,來評判那個東西是真的還是假的。那多少人就不相信。怎麼我們地面都是土石沙礫,西方極樂世界怎麼是黃金為地呢?哪有那麼多黃金呢?但是這個黃金,不是那裡開了個金礦,那是佛在果地上,他的大福德,他的清淨心,自然顯現的七寶為地。
所以,一定要把我們的這些東西放下,然後虛心地、心平氣和地去現量地接納淨土法門給我們傳達的信息。這個信息不能有先入為主的東西,一定把先入為主的東西全都放下,然後我們比較清淨地去現量接納,那麼這樣比較相應。因為極樂世界的全體的依正莊嚴,包括這個名號內具的那個大悲心、那種光明,也是一切眾生心性當中本具的。那你本具的東西,你把中間的障礙給它撤掉,現量去接納,這樣他就覺得有這麼回事,很真實,那他的信根就開始萌芽了。
而信根,它一定要紮下去,信根就像一棵樹的根紮在心地裡面,要跟我們心地的智慧之水要接上。那這個智慧的、福德的水在滋潤著這樣的信根,這個信根破土,它才能長出一棵參天大樹,枝繁葉茂。那到這裡,他的信根起來了,他就會有一種信力。這樣在知見上,他就會有一個本質性的改變,使原來看重宗門,貶抑淨土的心,就在內心給它消泯,不留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