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念茲在茲,念極情忘,心空佛現。則於現生之中,便能親證三昧。待至臨終,生上上品。可謂極修持之能事也已。——《與徐福賢女士書》
我們很多人念佛,念念佛這個心就會像野馬,就往外跑,心很難安立在佛號上。他一安立在佛號上,要麼昏沉,要麼掉舉,要麼覺得沒意思……你就讓他十天百萬佛號閉關,都閉不住,非得出來。有時候覺得出來不好意思,他就偷偷地睡懶覺。或者就琢磨他工作上的事情,策劃一個公司。這個閉關就成了他策劃公司的一個機會了。為什麼?他很難系緣這個佛號,心繫緣這個佛號是不容易的。
雖然念佛法門是易行道,但是對於我們業障深重的凡夫來說,把這句佛號念好很不容易。所以在這裡就得要不斷地做鈍功夫。你一定要念茲在茲。念茲在茲是什麼?你當下這一念——「念」就是「今心」,上面一個「今」,下面一個「心」,就是當下這一念一定在佛號上。你念佛的時候,你這個心是在佛號上。但我們常常是念佛的時候,心不在佛號上,心跑到外面去了,甚至心還是打壞主意了。原來有句俗話叫做「口裡念著阿彌陀佛,心裡想著拔人家禾」——心裡還想著要偷人家東西。
念茲在茲,攝心念佛。這樣的功夫漸漸地純熟,原來我們念佛的念頭很生疏,五欲六塵的念頭很熟悉。想五欲六塵的念頭,冤親債主的念頭、恩恩怨怨的念頭你不去請,它都來了。叫做「憧憧往來,朋從爾思」,滿腦袋瓜子都是這些東西。你要念佛,非要下很大的力氣才能夠把得住佛號。有時候佛號來的時候,心裡的妄想雜念還像波翻浪卷。佛號就像一葉小舟,隨時會漂掉,就是這樣的。大家體會一下,是不是這樣的?
所以要做到念茲在茲,係住這句佛號,鞏固這句佛號。這樣慢慢地由佛號的生疏的感覺,變成熟悉;把五欲六塵的念頭由熟悉變成生疏,要進行一個轉換。當你佛號越來越熟悉的時候,舉心動念都是這句佛號,念佛就念到了極點,那就是能念和所念打成一片了,能念和所念的對待雙泯了——泯滅了,這時候我們心裡面的情執就沒有了。沒有了,就有點像禪宗參話頭參到最後桶底脫落,能所消泯,這就是心空了。
剛才我看你們那個對聯也寫到:「十方來聚會,人人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從心空這一點來看,是一切法門所要指向的目標。禪宗以參禪的方式,淨土宗以念佛的方式。你念到能念所念打成一片的時候心就空了,就是念佛三昧了。
你到了念佛三昧正受正定的狀態,阿彌陀佛法爾自然地現在面前了,就能見佛啊!廬山東林寺的慧遠大師一生三次見佛,他就是心空,心空佛就現前了,這樣就在現生當中親證念佛三昧。親證念佛三昧,不是說你得念佛三昧就馬上要往生,倒不是這個,也要順著生命的壽數來過完。到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會拿著金剛的蓮台來接引,上品上生。這樣就是修持淨土念佛法門的能事,就是最高的境界。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眾生「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憶佛、念佛有兩種,一個是現前見佛,就是現生能夠得念佛三昧、見阿彌陀佛。但如果沒有那樣的水平,你可以當來見佛。
什麼叫當來?就是臨命終時見佛,到西方極樂世界見佛就叫當來見佛。但無論是現前還是當來,你只要憶佛、念佛,那是必定見佛的,必定能夠見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在工夫上也要取法於上,「取法乎上,僅得其中。」爭取功夫成片、爭取一心不亂、爭取念佛三昧、爭取上品上生,我們要有這樣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