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自力了生死之難

如來一代時教所說一切法門,皆令眾生修戒定慧,斷貪瞋癡。了幻妄之生死,證真常之心性者。然眾生根有利鈍,惑有厚薄。根利惑薄者,或可即生了生死,或二三四五生了生死。根鈍惑厚者,十百千萬生,或十百千萬劫,猶不能了。此係依通途教理修持而論。乃仗自己修戒定慧力,斷盡貪瞋癡煩惑者,其難也難如登天。任汝見地高,功夫深,功德大,智慧大。若三界內見思惑未盡,決不能出三界外以了生死。

《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證據》

這篇文稿從四個方面展開,第一是談通途與念佛法門的異同,第二是舉往生的事例來引《大集經》六處的驗證——人死有六驗,第三是念佛決定往生的依據,第四是臨終助念的重要性。

先看通途佛法與念佛法門的異同。首先,先看通途佛法的表述。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五時說法,三百餘會,所說的一切法門,一切法門就包括藏通別圓這些四教法門,這些通途的佛法都是要修戒定慧,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的,這叫斷惑證真。需要以般若智慧了知我們在這生死輪迴也是如幻的,建立在我們妄念的前提之下的,生死是不真實的。

要透過虛幻的生死,契入到真常的心性。我們的如來藏性,叫妙真如性,是離生死、聖凡、是非的,清淨無染污的,這叫真常的佛性。一代時教來宣說這個真相,我們現象界這一期的業報身是虛幻的,當下有大涅槃的生命的真相,要眾生就路還家,回歸自性。

但是,眾生的根機有利根,有鈍根;來到這個世間無明、煩惱的程度不同,有厚一點,有薄一點。根機利的、煩惱薄的,依照通途佛法修戒定慧,勇猛精進,或者可以了生死。了生死是什麼情況?一定要斷見思惑。斷見惑是初果的聖人,還要七次往返天上人間;二果,還得一來——再來一次;三果,生到五不還天;四果阿羅漢,才能夠長揖三界,不受後有。斷見思惑,談何容易!或者即生就了生死——即生就了生脫死,或者二三四五生了生脫死,這是指根機利的。

根機鈍的、煩惱重的,或者十生百生千萬生,或十劫百劫千萬劫還不能了生死,就是見思惑很難斷。這是依通途佛法教理修持而論,乃是靠自力——自己修戒定慧的力量斷盡貪瞋癡的煩惱,這就是談豎出三界。這條路子之難,可以說是難於上青天。縱然根機利,見地高,一聞千悟,禪定功夫深,修得定慧功德大,智慧辯才,般若氛圍深厚,甚至可以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但是如果三界內的見思惑未能斷盡,是絕對不能出三界,了生脫死的。

自古以來這些根機利的人,或者在宗門教下都有很高的造詣的人,那很多了。比如《高僧傳》講的圓澤法師,他能夠知道下一輩子投生的地方,那禪定功夫很深了,這就是「三生石」的故事;五祖師戒禪師也是明心見性的,但是由於見思惑沒有斷,轉世成為蘇東坡;海印信禪師轉世成為朱防禦(一個軍官)的女兒;真如喆禪師活了九十五歲,夜不倒單,修行一輩子——修行七十年,他火化的時候,身上穿的紙襖都能燒出舍利子,這麼大的功德,他一轉世,投到大富貴處,做什麼呢?就是北宋的最後一個皇帝宋欽宗。這些都是修行見地高、功夫深、功德大、智慧大的人,他沒有了生死。可見,靠自力了生死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