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大願——(第20願)繫念必得往生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我成佛時,十方世界諸眾生聞信我阿彌陀佛的名號,專心繫念我國,修習諸善萬行,將此功德至心迴向往生我國,如是淨業行人若不能如願往生,不取正覺。

第十八願側重在「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第十九願側重在「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而這一願的重點是「繫念我國」。專稱名號固是往生正因,然一心繫念極樂世界種種莊嚴,以此功德迴向,亦能成辦往生淨業,此屬觀想念佛,《觀經》前十三觀所展開的即是觀想的對境。

東林高賢中有一位僧濟法師,即屬繫念往生的。僧濟法師生病之際,慧遠大師前去探視,給他一支蠟燭,云:「汝可運心安養。」(意謂:繫念極樂世界。)於是僧濟法師「執燭憑幾」,手執蠟燭至心想念極樂淨土,又請比丘僧眾誦念《無量壽經》。便於當夜,夢見自己拿著蠟燭在空中飛行,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他接在手掌心上,遍至十方剎土。僧濟法師醒來,很歡喜地對眾比丘說:「我以一夜繫念西方淨土,便蒙阿彌陀佛接引。」第二天傍晚,僧濟法師在大眾助念時,對弟子說:「佛來也,吾其去矣。」即面向西方安然往生。當時正值盛夏酷熱,然其身體三天不變,還散發著濃郁異香。往生時只有四十五歲,「繫念我國」得遂往生之果。

唐代啟芳和圓果兩位比丘,精心觀想淨土,五個月後,於觀想中到了極樂世界七寶大池,見到西方三聖,還向阿彌陀佛請教:「閻浮眾生,依經教念佛,得生此否?」佛回答他:「如念我名,皆生我國,無有一人念而不生者。」又過了五個月,這兩位比丘同時聞到鐘聲,而其他人卻都聽不到。頃刻間,兩人同時往生了。

「植眾德本」,是指修習三學、六度、十大願王以及淨業三福等。如是諸善萬行之德,乃為佛果菩提之本,故稱德本。說明淨業行人宜積極踐行世出世間一切善法,傳播大乘菩薩的精神,淨化人心,提升道德,改變社會人士認為佛教消極無為的偏見。

無論是世出世間的善法,都要用真實心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若不迴向,自然感得人天福報,未脫輪迴,甚為不妙。若「至心迴向,欲生我國」,此人天福報即轉為往生淨土的資糧,可提升往生的品位。

淨業行人亟須隨順佛願,將往生淨土作為頭等大事來辦,不可貪生怕死,留戀塵世。恆常作好隨佛往生的心理準備。這樣遇到急難困厄時,就能從容鎮定,正念往生。

《淨土聖賢錄》記載往生公案。唐代的常慜法師與弟子航海到印度求取佛經,他們搭乘的商船在海中遇到大風,情形非常緊急,船主趕忙動用小船把商船上的人運到岸邊。然小船容量小,大眾爭先恐後,互相排擠。伊時船長大聲呼叫常慜法師上小船,然常慜法師謝絕了。第一,是把生存的機會讓給別人;第二,這正好就是求生淨土的時機。於是,這兩位比丘就合掌稱念阿彌陀佛,船沉身沒,聲盡而終。平素若無「念死」的涵養功夫,於此性命攸關之際,何能如此從容念佛往生吾人將警覺傚彷。

生死輪迴是一切眾生生命之大患,阿彌陀佛的這三願就是為了解決這一最本質性的生命問題而施設的。淨業行人要發真為生死的心,才能與這三願相應,依佛願修行,感應道交。或「至心信樂,十念往生」(十八願),或「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迴向往生」(十九願)或「繫念安養,植眾德本,迴向往生」(二十願)。

若真為生死的心未發,雖也學佛,然不出人天善業福報範圍,不能解決生命的根本問題。若今生錯失往生極樂世界的機緣,那不知道又要輪迴多少萬億劫才能得人身聞佛法,尤其得聞淨土橫超法門了。每念於斯,心膽俱寒惟願淨業同仁服膺頂戴此阿彌陀佛攝生三願,真為生死,猛切念佛,定能得蒙阿彌陀佛慈悲護佑,安穩往生極樂。曠劫以來的生死大患,今生得以頓斷,何幸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