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應道交是大學問,很難相信

感應道交可是大學問,可是很難相信的。感是什麼?感是我們凡夫眾生能感之機,就是信願,為能感之機。應,應就是阿彌陀佛已經成就了的大悲願力。

在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以前,這位法藏菩薩用五大劫思惟所發的四十八大願,又經過無量劫積功累德圓滿了這個願,圓滿這個願就「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十劫以前成就的這個願力瀰漫在虛空法界,在我們的當下,在我們的念頭裡面。只要我們有感,馬上就會應。

這是一個法界裡存在的奧藏、秘密。我們要信得及。怎麼才能跟這個大悲願力溝通、互動、接納呢?靠什麼去感呢?就是靠信願去感。那麼信願通過什麼渠道去感、能感呢?阿彌陀佛的力量跟我們凡夫的力量怎麼樣才能夠溝通呢?這就是第三個字——道。

道就是清淨道、實相道、平等道、空性道。就是我們凡夫眾生的介而一念,這樣的體性跟阿彌陀佛的心是同一道,也就是同體。阿彌陀佛所證到的就是我們凡夫的介爾一念之心。由於我們跟阿彌陀佛的心性、體性是同道、同體,它才會交融在一起,它才會交感,它才會互動,它才會溝通。

正因為同體,阿彌陀佛成就的大圓鏡智,我們凡夫眾生是在他的大圓鏡智的心內。但我們眾生的心也是一顆摩尼寶珠,阿彌陀佛也在我們眾生的心珠裡面。這是光光互攝的,珠珠相應的。所以你看這個感應道交是不是包含著甚深的大乘圓頓的道理呢?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早已成就,現在就看我們能感之機能不能發動得起來。能感之機一發動,就好像水清馬上月現,立時的、當下的。

所以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蒙這個感應道交的甚深的奧秘,這樣的原理去的。不是說我在這裡要修多少行,多少苦行,持戒力量怎麼樣,禪定功夫怎麼樣,斷惑程度怎麼樣,不是這個。當然你有這個伏惑、斷惑的功夫,你往生的品位會增高。但是斷惑的程度,禪定的淺深,如果你不具有能感的信願,也是不能往生的。

因為你不可能把這個彌陀的願力感召得過來。這就好像一塊磁鐵,它一定能夠吸鐵針,因為同質。但這個磁鐵是吸不了一顆草的,草吸不過來,就好像它沒有信願,沒有把這個心變成一根針。但同時你再高明的東西,這個磁鐵也對它產生不了作用。如果是一塊很精美的玉,玉也吸不過來,就好像你的斷惑程度很高,你沒有信願也是沒有辦法。

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講的一段話是非常契合佛心的:「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往生品位就看他持名功夫的淺深。如果你具足信願,就是沒有得到事一心、理一心,只要你具足信願,因為「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如果你沒有信願,你僅僅是做功夫,把這個念佛作為伏住煩惱、斷煩惱的功夫去用,那功夫就是用到風吹不入、雨打不透,如銀牆鐵壁那樣,也不能往生。

祖師的這些話真的是講得太精彩了,契合佛心。所以印祖為什麼說《彌陀要解》,縱然古佛再來註解,也不能超越這個。就在於它點出了這些非常要害的、本質性的內涵。但往往我們看了之後,無動於衷,一下手還是談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