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名念佛是為徑路中的徑路

十、復明徑路修行徑中之徑者,此有二義:一者,餘門學道,萬里迢遙,念佛往生,古稱徑路。而念佛一法,復有多門,今此持名,是為徑路之中,逕而又徑。鶴沖鵬舉,驥驟龍飛,不疾不行,而速而至,逕中徑矣。——《彌陀疏鈔》

這是教起所因第十重法義——重點彰顯持名念佛之勝妙。通過與通途佛法及念佛內四種法門的較量,突顯持名念佛乃釋尊一代時教中,無上圓頓快捷橫超成佛之妙法,素稱為「徑中之又徑」。

此第十重教理,由二層法義展開。一者念佛法門與通途法門(即餘門八萬四千)之比較。

通途法門修學佛道,全憑自力,漸漸斷見思惑,所謂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而斷見惑如斷四十里水流,得初果須陀洹。尚須七次往返天上人間,將三界共有的八十一品思惑統統斷除,才能完全超脫三界六道的生死苦輪。故藏教的果佛,須經三大阿僧祇劫捍勞忍苦的修行,漸離生死,中途或遇違緣魔障,進一退九,佛道難成。如是仗自力了脫生死,名豎出三界,是為難行道。

而念佛法門,乃以信心為方便,仰靠佛力,信願念佛,感通佛力,帶業往生,名橫出三界,是為易行道。古德譽稱念佛往生一法,乃了生死成佛道之徑路。

又此念佛一法,可例分四種(即實相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與萬行迴向念佛),今此持名念佛,是為徑路中的徑路。此徑路有直捷與疾速二義。蓮祖用兩個比喻,詮顯其中深義。一者飛鳥喻——鶴沖鵬舉(鶴沖喻四種念佛,鵬舉喻持名)。二者龍馬喻——驥驟龍飛(驥驟喻四種念佛,龍飛喻持名)。蓮祖又徵引《周易·系辭》「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闡釋持名感應道交之神妙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