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首先要明確打佛七的目的。打佛七的目的就是要獲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工具、船票、保證的。所以這樁事情就得要發起真為生死的心。在大小乘經典當中,我們都會深刻地感受到佛陀的那份悲心,就是要令眾生了脫生死。三界火宅炎炎,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不容一刻地停留。所以這是佛陀出興在我們這世間示現八相成道的本懷,一大事因緣,就是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佛的知見就是出世間法,就是大涅槃,就是深般若波羅蜜。
所以在這個生滅的、輪迴的狀態當中,我們動經微塵劫又微塵劫地在這裡輪轉不休。這一世幸得人身,得到寶貴的人身是非常不容易的。經典常常用「盲龜值木」的比喻,在浩瀚的海洋裡面,一隻瞎眼的烏龜壽命很長,每100年把頭伸出海面一次,那海面上有一塊木板,木板當中有一個圓孔,漫無目標的在海面上飄著。那你想這個盲龜100年伸出頭一次,能不能碰到這塊木板呢?而且正好是把頭伸在了這個木板的那個圓孔裡面呢?這個概率是非常非常低的。
通過這個比喻,佛告訴我們,我們在曠大劫的輪迴的過程當中,三惡道的時間非常久遠,得人身非常的稀有,其難度比盲龜值木還難。當我們讀到這個比喻的時候,才深刻地感覺到,我們的生命多麼的珍貴。人身是修道的最好的法器,我們今生僥倖得人身了,概率極低。得人身了,又六根完具,又能聞到佛法,尤其佛法當中的大乘佛法了,尤其是大乘當中的極為圓頓的信願念佛感通佛力橫超三界往生西方快速成佛的法門,這真是要生稀有難遭之想。
如果我們這一次的人身沒有把握住,對這個念佛法門沒有深入的,全身心的靠倒,想在這一世——哪怕你有點修行,想離開三界的分段生死,靠自己那麼一點點修行的力量,以及我們與生俱來的浩浩的煩惱,深重的業障,我們想靠自己的力量離開分段生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對這個念佛往生一法,才知道兩土世尊慈悲宣說阿彌陀佛建立這個法門,對我等輪迴的眾生是多麼大的恩德,多麼的重要。
而且我們在這個世間,人身很難得,又最容易失去。何以故呢?因為我們的無明煩惱太重,帶著很深厚的貪瞋癡三毒煩惱的種子。如果這一世沒有聞到佛法,不能深信因果,六道輪迴這些理念建立不了的話,那靠著我們無明的煩惱的慣性,基本上是造作惡業。造惡業的結果就會到三惡道裡面去,所以一失人身萬劫難復,想一想真的是很可怕呀!「人命無常,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此句為《梵網經·菩薩戒本》句,《涅槃經》原文為:「人命之不息,過於山水。今日雖存,而明日難知。」)
《涅槃經》的幾句話,我們人的生命非常危脆,比山水消失的速度都快呀,雖然今天還在這裡有一口氣活著,明天能不能保住這個生命,你都不能做百分之百的把握。今晚脫了鞋和襪,未知明朝穿不穿。
生命有多長啊?生命就在呼吸間,非常的危脆。所以我們一定要趁自己還在康健的時候積累往生淨土的資糧,要拿到這張隨時登上阿彌陀佛大願船的船票。所以我們來打佛七,是為了這麼一個生命當中的重大的、莊嚴的、神聖的、而且非常迫切的一個目標。所以我們念念都是懇切地祈禱阿彌陀佛的慈悲加持,每一步都是朝向極樂世界邁進的腳步,真為生死。這一世生死不能了,那地獄的苦就在等著我們。思地獄苦,發往生心。要非常懇切地把這個心調動起來,真為生死的心發起來了,我們才會悍勞忍苦,這就是我們打佛七的動力機製,就能夠克服念佛過程當中的種種的身心上的問題。
那這個佛七期間,如何能夠使自己念佛得到最大限度的收穫,用上功夫與佛號相應呢?那就得注意方法。這個方法乃是大勢至菩薩在二十五圓通講根大圓通給我們提供的方法,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所以念佛的時候要把六根攝住,平時我們的六根都是散亂的,都是向外去馳騁的,所以六根它就必然會奔馳到外面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根跟六塵的對待就會生起六識。六根、六塵、六識就是我們凡夫習慣的十八界,亦是我們起惑造業、輪迴的、熟悉的區域。
所以我們念佛要修出世間法,是為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的,不在這個世間輪迴的,所以就要截斷跟六塵的關聯,把這個六根攝住。眼睛不要再看外面的顏色,要看就看我們佛堂裡面的佛像。耳朵不要再聽其他的聲音,就是聽自己念出的佛號的音聲。鼻子不要去嗅其他的味道,就是這佛堂裡面有佛香。舌根在念這句名號。身體是結彌陀印。意念上一般是思維佛的功德。但我們在這裡是把耳根和念聯繫起來,就是從心裡把這句佛號念出來,用耳根把它聽進去,叫自念自聽。
那這個念很重要,注意這個念,念佛怎麼去念?這個念上面是一個今,今天的今,當下的意思,下面是個心,今心也就是當下的心。你當下的心一定要在這個佛號上,要念茲在茲。你念這句佛號的時候,心就在當下,不能跑掉。如果一跑掉,口裡念著阿彌陀佛,但是你的心裡還在打其他的妄想。還在想家裡怎麼樣啊,這個人得罪了我,我如何報復他呀,你都在想這些,這句佛號你是聽不清楚的。心口不一,這叫「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心口一定要一致。
但我們業力凡夫來分析這個念呢,我們一天到晚都是妄念,而且非常迅猛,如急流水,如瀑布。我們打這麼多妄想,由於心都很粗糙,向外去走嘛,自己打什麼妄想,有沒有妄想,你自己都搞不清楚。所以修行一定要注意這個念頭,迴光返照。迴光返照,我們才透過佛號的這種能量和光明,才知道自己內心很多妄想。這些妄想都是散亂的,無序的,染污的,惡的念頭佔多數。沒有幾個清淨的念,沒有幾個善念。
我們業力凡夫是很可憐的,《地藏菩薩本願經》就談我們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罪呀,無不是惡。你舉心動念都是罪惡呀!都是貪瞋癡的念頭啊,傲慢啊,嫉妒啊,都是負面的東西。所以我們現在要轉念頭啊。一般你靠自己,無論是止觀,或者禪定,還是很難轉。所以這個淨土法門有一個特別簡易勝妙的方法,就讓我們去念這句佛號。如果我們不念這個名號,就會念五欲六塵。
所有的念頭,它的因和果都是輪迴的。一剎那有900個生滅啊,生住異滅,每個念頭都會成形的。從法相唯識角度,你每個念頭以後都會成為你未來輪迴的一個身體。阿賴耶識裡面有很多念頭的種子,所以我們怎麼使念頭單一,不要有那麼多的念頭。要攝百千萬億個妄念,攝到一念,所謂萬法歸一。那攝一念,我們就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念,你用深信切願的心、重心去念。這句名號是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他是很有能量的。所以你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號相應的話,它就能夠把百千萬億的妄想雜念收攝過來,回歸到這一念。
那這個收攝過程,由於這阿彌陀佛的名號,是阿彌陀佛的心嘛,阿彌陀佛的心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是智慧的,他就是屬於那種清淨的狀態。這個清淨在大乘佛法當中常常是談空性,所以這句名號是實相般若,祂能夠空諸所有。我們那種染濁的心就被這個名號的清淨的摩尼寶珠讓我們越來越沉澱下來,不至於那麼躁亂。由於這句名號裡面清淨的功德就是無量壽的功德。我們心很燥,心猿意馬,現在把這個名號當中無量壽的定力喚醒我們本具的無量壽的性德,我們的心也就越來越平靜下來。
那我們這個貪瞋癡的念頭怎麼淨化它?是要靠智慧,靠這個光明,名號當中的光明是般若智慧之相。那這個智慧是讓我們觀照的,首先觀照我們的身心的無常啊,染污啊,生起厭離之心。厭離之心是我們作為淨業行人必須具備的。對這個無常的色身,你不要去貪戀,不要執著,它是妄想的產物,是業力的投影,沒有一項是真實的。但是我們五蘊的身體當中有佛性,礦石裡面有黃金,但是礦石不是黃金,五蘊的身體不是佛性,所以他要有善法的眾緣和合,提煉黃金,顯發佛性。那這裡名號的功德單刀直入,托彼名號,顯我自性,就是借托這句名號的果地上的無量光壽的德能,把我們因地——因心當中本有的無量光壽的性德喚醒、激活、顯彰出來。所以這叫要做「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功夫。
當我們以至誠懇切的心,所謂圓發三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有這個心理背景去執持這句萬德洪名,念念不打失,密不透風,那就是在相繼,不被你妄想雜念給它衝跑。有時妄想雜念太多了,念一念,這句名號被你沖走了,妄想雜念牽著你的鼻子走。你念念在想你的那個妄念:我投資了,怎麼賺錢了……念念都被這個牽走了。這時候你要知道世間一切有為法都是毫無意義的,你不要去牽掛那些東西。在這個佛七當中就是萬緣放下,一念單提。世間這些有為法的萬緣,都是障礙我們的法身慧命,而把我們滯留在這個三界裡面的要素。包括家親眷屬,不要念念離不開。
所以放下身心世界,一念單提。一念單提,就是這一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命根子,本命元辰,金剛王寶劍,拿著它。這句萬德洪名才能夠把我們無量劫的煩惱、業力,我們的五陰魔、煩惱魔以及外面的魔障。他們形成一個很大的陣勢,那你要跟他對決,不是你死就是我死。這種對決,是要你有大強勇猛的精神,這些無明煩惱的力量你不要小看它。無量劫以來,它就潛伏在我們內心。你不修行,他很舒服,他不干擾你,一旦你修行要出離魔界,他馬上就來障礙你。
障礙你有什麼形式?比如說無明的兩種相狀,一個是昏沉,一個是掉舉。你馬上就會碰到這兩個障礙。好像不念佛還很精神,一念佛就想睡覺,就昏沉得很。這一昏沉,有時候昏沉,雲山霧罩啊,為什麼我們看念念念,有人就倒下來了,實在太昏沉了啊。甚至一邊走一邊在做夢。你不要小看,所以這個過程就是練昏沉,你要正視昏沉,要看準昏沉,為什麼念佛有幾句比喻啊,首先你要有如救頭燃的心啊,生死心切,如喪考妣,像父母去世一樣,趕緊要處理喪事的這種氣魄。如龍養珠,抱著這句佛號,就像龍要把這個珠養好一樣的。如貓捕鼠,那個煩惱的念頭你要高度警覺。煩惱的念頭就像老鼠,你要像貓一樣盯著他,來了就把它剿滅。
所以這個昏沉來了,你要堅持住。昏沉裡面,你要把這句佛號還要念出來,還要聽進去。不要一昏沉,你就琢磨著開溜,到寮房裡面去睡他一覺,那為什麼無論修禪定,修止觀,他們都會碰到這些情況,為什麼要跑香啊?或者看看天上的星星呢?向上面去看,然後洗洗冷水臉啊等等,有些方法。更重要的就是生死心切,不退轉,盯著它,對視它,你不要退。這是第一,是昏沉。
第二,它的表現就是掉舉,那你妄想雜念紛飛,甚至你自己念得都聽不清楚,那這個妄念像潮水般的過來,幾乎要把你淹沒,這時候你得要穩得住。這時候就要側重在定方面,七覺分,當你很向下沉的時候,你得要向上去揚,提起一種覺照。如果你妄想雜念很多的時候,這時候你要以禪定的功夫,要沉得下來,他有些對治的方法。
你只要把這個昏沉和掉舉給它比較順利地能夠對治下去,慢慢地,內心念得就有點光亮,就是有點孤明歷歷的感覺。這句佛號一提起,孤就是不與萬法為侶,明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他念的背景當中,不是有太多的妄念了。他那個明淨的狀態當中有這句佛號,慢慢地你能夠抓得住時間長一點,就有那麼一點功夫成片的樣子。當你很多的煩惱習氣對治不下去的時候,你功夫成片是談不上的,你功夫還沒有上路的。
原來有一個比丘,他本身就是念佛很精進,結果有段時間,他真的就是妄想雜念很多,一念,妄想雜念就來了。他就有個錯誤的認知,這念佛有什麼好處,我不念佛還很清淨,一念佛還有這麼多妄想雜念。這個佛我不念了,以後他就退轉了。實際上這個考驗就沒有通過去。
所以希望大家在這個佛七當中一定要把大勢至菩薩這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方式落實在我們的修行實踐當中。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這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方法是「得三摩地,斯為第一。」的,得到那個三昧,正受,正定,它是最好的,第一的,無與倫比的方法。所以念佛三昧屬於三昧中王,是有著名號的無量光壽的核心的功德,來幫助我們契入到彌陀願海,獲得往生極樂世界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