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禪淨雙修?如何識空性,破空性

問:如何禪淨雙修?如何識空性,破空性?修心很重要,而無心可安,識心亦無,法亦無法,如何依法修行?《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說,提到讀此一卷經,即為讀誦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經典,是否包含淨土五經?

大安法師答:禪淨雙修,永明延壽大師所示現的就是禪淨雙修。但從他《四料簡》來看,他還是提倡我們專修淨土。禪和淨,你真的雙修,你還真不知道怎麼下手。那一般的後來的禪宗都是參話頭,比如他就說「念佛是誰」。參話頭有個前提,必須要起疑情。疑情起出來之後,這個話頭才橫在心裡,念茲在茲,如貓捕鼠,如雞孵卵,這樣就是能夠截斷妄想流。

忽然有個機緣,打個轉身,就把這個分別識給它截斷,靈光獨耀,親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個說起來可以這樣說,做起來太難。所以,這個時代的眾生還是根據自己的特點,就是一門深入,老實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名號也就一法具足一切法。阿彌陀佛的名號是什麼?是佛心。禪者,就是佛心。於是這句六字洪名是佛心,裡面就是有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所以,你只要老實念佛,安立在佛的名號當中,就是在修禪。

所以,古人說,此身已在含元殿,何必覓人問長安?你身已經在西安的那個皇宮的含元殿裡面了,你還去問長安在什麼地方,幹什麼呢?就是這個意思。

那對於空性的把握,你就是要提起覺照、智慧的觀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作如夢觀,一切現象界的行為造作,事業、家庭都是在做夢,雖然有這個夢境,但是無真實可言。你把如夢觀、如幻觀,觀照清楚,你心就比較灑脫,就不會那麼計較,就不會那麼執著,就不會那麼情緒化,就不會那麼要死要活的。

那當下這個心怎麼安呢?你談心,無心可安。無心可安,你還有一個你的妄心。當然要體認真、妄二心,但我們現在起作用的都是妄心,都是無始劫以來對六塵緣影的攀緣之心。這個心很難破。但是,妄心的當下,體味它的真如自性,這妄心表現為心意識。那心意識裡面這個八識心王,那你要轉八識為四智。這要經過修道的艱苦卓越的這個斷惑證真的過程,所以這不是認知層面信解了,但是你煩惱還在那裡。

有人說,我能看得破,就是放不下,那你放不下說明你沒有真看破。但有時候看破了一點還真的放不下,說這個事情都是夢幻泡影,但這個夢、這個境界現前,你還真的就會執著。你天天念夢幻泡影,別人讚嘆你一句,啊,你很有修行,你長得很莊嚴。很高興。說你這個人怎麼這麼愚蠢,怎麼像豬一樣啊?你馬上就,臉就拉長了,甚至勃然大怒了。這是無量劫以來的煩惱習氣,不是說你想馬上就能夠放下,就放得下的。你就是證到阿羅漢果,他還有習氣。

所以那怎麼辦呢?你先不要談玄說妙。淨土法門就是很平實地從事相上入手,你就是把心安立在彌陀名號上,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管它是空啊、有啊,我也不理解,我就顓蒙念佛,我就是業力凡夫,我就一心靠倒阿彌陀佛,只有阿彌陀佛能救我,非常質樸的信仰。然後你就念念念……,你真的念得數量很多,念得越來越清淨,念得能念和所念漸漸地融為一體,那麼很多事情你就明白了,很多煩惱就在這過程當中消解了,這叫暗合道妙,巧入無生。顓蒙念佛,老實念佛,死心念佛,莫換題目,你就這麼做,事相上這麼做,先不要談得太高妙。法亦無法,如何依法修行?法亦無法,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那還是要依「南無阿彌陀佛」的這個法來修行,就好。

那一切經典的讚歎,一法具足一切法,一個經典具足一切經典,主伴圓融,這是大乘圓教的理念。當你說讀這一卷經具足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經典,那麼也同樣的,你念《阿彌陀經》,念《無量壽經》,也具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經典。他都是平等法。當以一種法為主的時候,其他的經典就為伴,主伴圓融,他可以法法為主,法法為伴的。所以,你就不會搞得格格不入。這部經是第一,那我這個經就第二了?那誰也不想做老二,都想做老一,是吧?那在這個場合,這部經為第一;在那個場合,那部經就為第一,這不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