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生起決定的信心
我們上次講,皈依三寶之後,還要做一些事,也就是我們要修行。應當怎麼樣修行?皈依了之後要發心,發了心後要學佛。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我們就是在修行。對於我們所受的三皈依,佛、法、僧,必須生起決定的信心。雖然受三皈依了,也學佛了,如果信心生不起來,惡念止不下去,善念就不能成長。因此,你必須生起決定的信仰。
我們並不是受了三皈依就算信佛,受了三皈依,雖然是佛弟子,但是培養信心,需要很長的時間。真正有了信心,成就信位的菩薩,要經過十劫的時間。一劫是好長時間呢?人的壽命八萬四千歲,過一百年減一歲,過一百年減一歲,減到人的壽命十歲;完了再從十歲過一百年增一歲,又過一百年增一歲,增到人的壽命八萬四千歲。這麼一增一減,算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積累起來,就算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時間就是一大劫。我們這裡所經過的十劫是指小劫說的,就是經過十個八萬四千歲,過一百年減,過一百年增,一增一減,總共十次,算一個小劫。培養信心需要這麼長的時間。
有的人他的信心很堅定,而且一直起修。那就說明了他的信心,已經過多劫的培養,他現在已經堅定了,堅定就不會再疑惑了。信心堅定、不堅定,不是自己隨便說的,你得用事實來證明。財、色、名、食、睡,這是五欲的境界,又叫五蓋,它使你智慧發不出來;這五樣使你看不破、放不下。我們經常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所以在地獄流轉,就是這五欲的關係。
我們自己可以檢驗一下,對財的愛好情況如何?對於色,這個「色」並不指男女關係,一切形形色色、一切物質,你貪念的情況如何?還有你的貪、瞋、癡,是不是心裡有煩惱?是不是愛發脾氣?心裡起貪念,貪的東西多了。你是不是有正信正念的心?你自己可以知道的。
如果真正有信心的,身業絕不再造殺、盜、淫的業;口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都絕對斷除的;意業就是指的貪、瞋、癡念,貪、瞋、癡念已經不起了。或者是起了這種念,前念起了,後念馬上就止住,絕不相續。這是入了信位的菩薩。
我們前面講過,受了三皈依,隨時要正念現前,要念佛、念法、念僧。如果做不到,不能隨時都在念佛、念法、念僧,睡覺的時候念十聲,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睜眼睛,也念十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好多人連這個都做不到。看來很簡單,為什麼做不到?這叫業。我們經常說業障、業障,業障在哪裡啊?業障沒有形相的。就是應該做的事你做不到,應該制止的事你也止不住,這就叫業障。不該做的,你勤快得很,非常精進;應該做的,你就懈怠了,你不做。
不論從美國,乃至於到大陸,到加拿大,我所走過的地區,接受三皈依的弟子,最初我都囑咐他:「晚上睡覺念十聲,起來一醒就念十聲。什麼事別做,把這個事做了。」過一段時間再問他,十個弟子差不多十個都沒做。為什麼?我們經常說:「啊!我業障重啊。」在哪兒表現業障重呢?這就是具體的表現。
應該制止的,就是不要有想害人家的心。我們經常關心別人的幸福,關心別人的愉快,不要把自己的愉快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你絕對不做這種事。同時你受了三皈依,就是戒了,皈依佛,不皈依天魔外道;你還怕鬼神,還要敬鬼神。遇到一點什麼事,就求神保佑,或者求關聖帝君保佑你發財,求財神,那就是皈依鬼神了,你犯了皈依了,這就不是皈依佛了。
皈依法,一切外道典籍不皈依。那麼,學不學世間典籍呢?菩薩講究五明學,要學,學不是皈依,學了拿來當工具。你要是不學文字、不認識字,你還能學佛、能看經嗎?把世間典籍當工具,不是皈依,你經常這樣子的來考驗你的心裡。
皈依僧,我們受的是清淨福田僧,你就不要起分別心,哪一個僧清淨,哪一個僧不清淨,你不知道的;你所知道的只是現象,你看見現象,看不見他的本質。
我們對於一切三寶,不用分別心,我們無分別心去信仰、去恭敬、去做皈依。受了三皈依之後,應當做的事情很多,我們先講精進心。你受了三皈依,要能夠經常的不失掉三皈依的體,就是要念誦。多了不能夠,十聲一定要念。
有了精進心,你正念不失。所謂正念者,就是不失掉念佛、念法、念僧,經常的回復著念。要是你遇到了痛苦,或者危險,你就「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們有的時候念「觀世音菩薩」可以吧?念「觀世音菩薩」當然也可以。專念一佛、一菩薩名號也可以。
但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是一切僧人,包括這些菩薩,包括羅漢,包括凡夫僧。佛是一切諸佛,像我們所知道的藥師琉璃光如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上方的不動佛、多寶如來等等,你皈依的佛是一切佛。法是一切諸佛所說的法,一切諸佛都有說法,不僅僅是我們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皈依僧,過去的、現在的一切諸僧,你都皈依,而不是哪一位。這就是經常不懈,有這樣的精進心。
我們一般人是做不到的。諸位是兼業的,不是正業的,信佛是兼業,是你們的副業。對我們和尚來說,可是專業。專業者都沒做到,副業者又怎麼能做到呢?我們不必去分別他做到沒做到。不然你問哪個師父:「你是不是晚上睡覺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啊?你是不是早上起來也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啊?」專業者不同。或者他受持<普賢行願品〉,他念十大願王;或者他是專門修淨土的,念著「阿彌陀佛」,他就念「阿彌陀佛」了。專業的,各念各的。
可是我們剛受三皈依的,你還沒有專修哪位本尊,你可以就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具足了,功德很多。不要起分別心。如果你說「我常誦《地藏經》」,你就念「地藏菩薩」;「我常念<普門品〉」,你就念「觀世音菩薩」;你誦十大願王,就念「普賢菩薩」。哪一個菩薩都使你消災免難,你學哪一法,跟哪一個有因緣,你就學哪一個。
面對我們的道友,我不勸他說你學哪一法;不會因為我信哪一法,我學哪一法,叫你也跟著我學哪一法,我不會這樣做的。你學的是佛,要學佛祖說的法,法有八萬四千之多,比這還多,你跟哪個有緣,你先見到哪個了,跟你有緣,你就專心修哪個,一定能成就。不因為這個師父說念佛好,你跟著念佛;那個師父又說讀《華嚴經》好,你就讀《華嚴》;再一個師父說《法華經》成佛的,你也去讀。讀到最後,你什麼也沒得到。要專一,看你自己的因緣。
因此,你受三皈依之後,要有精進心,精進就是不懈怠的意思。有了精進心做什麼呢?就是念三寶。念三寶,我們前面講過,簡單重複一下,念三寶,念佛的功德。因為佛說法,我們才聞得到法。報佛恩,除了念佛的功德,還有念佛的恩德,我們要報恩。怎麼樣報法呢?有些道友就問我了,怎麼樣報恩啊?你念經就好了,乃至於四句偈都好,念四句都可以,隨便你哪四句,哪部經上的四句話都可以,也算報佛恩了。
還有,我們要念經、要修行的時候,就得要供香、供花、供燈、供塗(即香油塗身),有好多要供養。但是,你沒有,就量你的力量所及,要是都沒有了,你合起掌來供養,你念幾句頌,或是「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都算報佛恩,都算供養。我們拜懺的時候,觀想「願此香花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無邊佛土中,受用作佛事」。憶念供養,這是《華嚴經》裡面普賢十大願王的第三大願,供養一切諸佛,廣修供養。這種供養不只是一束花、兩束花,盡虛空供養,全是花了,全是香了。
還有,你要是穿新衣服,你先把新衣服供佛再穿;或吃好東西,先供供佛再吃。一切事物,給小孩玩的好玩具,也先供供佛,之後再給小孩玩,一切都供養。你到過超級市場沒有?你只要走過的,不論美國也好,加拿大、法國、歐洲,哪一個國家它的超級市場你走過的,你都可以憶念做供養。你感覺很多了,這都是很少。如果你學過《華嚴經》,把極樂世界作供養,把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世界,把十方法界一切請去供養,就看你心量大小,這個供養是不可思議的。
還有在十大願王裡頭講的,一切供養,法供養為最。如果法供養觀想不起來,念《金剛經》也可以,念《彌陀經》也可以,隨便你記得哪部經的四句話,都可以做供養。你看十大願王是禮佛、讚佛、供養佛,這三大願絕對是前後相連接的。我們一見到佛像先磕頭,磕頭了,這叫禮;禮完了就讚歎,讚歎佛,你隨便說四句,自己想不起來了,就是念著佛經上所說的四句偈也可以;之後,再去做供養,就這麼供養。這三大願是前後相續的,絕對是這樣的,哪部經都這樣說。
要常念三寶所有功德。如果你能念念不離,你就修成了。但是僅僅就這個常念三寶,你也做不到。為什麼我這樣說呢?我想大家做不到。這裡頭或者有菩薩,他會做到的,那是各別的。因為在末法時代,我們的心念,沒有那麼大的力量。叫你來念佛菩薩的,數量不多。如果從我們現在說了之後,諸位道友能做,你生死就能了;不要有什麼顧慮,堅信不疑去做,念念不離三寶,你成就了。可能我還做別的事,不過,我們的腦筋裡頭很多的空閑,你念經的時候能打妄想,你做別的事可以打供佛的妄想,打念佛的妄想,這個妄想就變成真的了。你的正業就變成妄想了,你的副業就變成真的了。這就是想,十法界就是你心念所想成的。
我們經常問,信佛之後還是有迷惑、疑惑,真的、假的呀?做得到嗎?真能有這樣的效果嗎?這叫疑惑。疑惑,根本就不信,根本就不懂,沒有智慧,他就不懂。因為他迷惑了,迷惑跟疑惑兩個這麼摻著,佛所說的法就是治你這些病。這些法就是藥,你有病又不吃藥,你的病怎麼好啊?你只有等到病死為止,就是如此。
你念念念三寶,念佛所說的法,你應該依著法去想,這叫正念;不依著法來想,叫胡思亂想,叫顛倒夢想,《心經》上所說的。你依著正念去做,這個藥你服了,一切災難都消失,你會能回到自己的佛寶、法寶、僧寶。假外界的佛、法、僧,念念會發揮你自性的三寶。大家要懂得這個道理,這個道理特別深,也特別的平淡。
我們也知道,學習《華嚴經》跟《法華經》,一部成佛的《法華》,一部開悟的《楞嚴》,其實《法華經》、《華嚴經》就包括一切佛法。就是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從你一發心的這一念心就是因,這個因就把佛果的一切事業成就都包括在內;等證到佛果,又把你最初所發的那個心攝受過來,這最圓滿了。
佛法中最圓滿、最究竟的是什麼呢?就是你現前的、平常的一念心。你念念念三寶,念念念佛、法、僧,之後又照佛所說的法去做,這叫殊勝因緣,會得到佛、法、僧三寶的加持。為什麼能得到呢?因為你自性的佛、法、僧三寶顯現。所以這種加持力,地藏菩薩加持,或觀世音菩薩加持,其實是自己加持你自己。懂得這個道理,功德更殊勝。「我自己加持自己,那還念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做什麼?」但是你不念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你自己又發生不出來,你一念了,跟你自己結合了,結為一體了,才產生效果。
這就是修行。修行就是想,想就是思惟。還要磕頭幹什麼呢?磕頭也是修行。當你磕頭的時候,消滅你的身業所造的殺、盜、淫業;當你口讚歎佛的時候,消滅你口業的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當你憶想念佛、念法、念僧的時候,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就滅你的貪、瞋、癡,叫做捨業清淨。這要練習,你這樣想,這樣思惟,這樣修,漸漸就能入佛道。
這個有因有果。在因地修的時候,一定能契果;等契到果的時候,所證得的究竟果,就是原來你最初的心,因果交徹。那麼就不要再問了,不要問這個師父、那個師父,到處問,誰給你說的都如是。如果跟你有緣,你就聽見了,深入一點;跟你沒緣,你就聽得不深入。這是緣的問題,並不是法有差別,法沒差別,誰都得如是說,不如是說就是魔道。
你現在皈依三寶,一定要念念不忘三寶,這是正確的道路。因為念念不忘三寶,使你自己的三寶產生了,所以你得到加持力。就是自性三寶,跟外界的現像三寶,兩個結合起來,自然得到殊勝加持,這個時候你能生起歡喜心。因為念三寶而能夠生起自己的一種歡喜心。歡喜心,我們可以說好多例子。
有些人念經,念得非常歡喜,很愉快。也有些人念經,很苦惱,念得身上發燒、發熱。念《地藏經》看見鬼來了;鬼沒有來,而是他心裡的鬼來了。要是沒念三寶,鬼又來了,念鬼,鬼就來了。其實他錯了,《地藏經》的鬼可不是鬼,因為釋迦牟尼佛是在忉利天說的,鬼來人間都到不了,能到天上去嗎?而且能到帝釋天玉皇大帝的宮殿裡去嗎?因此,是你自己的心。當你得到法喜,就是念三寶得到法喜了。我說的都是三皈依,大家不要想甚深的大法,也不是《華嚴》,也不是《法華》,就是我們受的三皈依。受了三皈依,你修行就這樣想。
你說:「法師!你說太多了,我想不到那麼多。」你想不出這麼多,想十分之一也好,只要不離開這個道路,就只在這個道路上去走,絕對能夠走到的。走到什麼道?走到佛的究竟道上去。
這個時候你要有念、有精進,你生起歡喜心來了。你對這個法有殊勝感,就越念越高興,越學越高興。當你不念不行的時候,就得到法的加持了。如果你今天晚上偷懶了,天色也太暗了,跟人家閑談,擺龍陣,或者朋友邀請,下飯館,回來晚了,把正事給耽誤,念不成了,你說:「我明天再補吧。」好多道友這樣子,今天功課沒做,等到明天再補。明天是明天,不是今天。這不是衣服破了,拿塊布來補上,沒有這種事,你怎麼補啊?今天的事兒就今天做,不能補。「我不想做」,就懈怠了,就睡覺去了,你睡不著。如果你沒念,你睡不著。如果你用功很久了,不管是鬼叫你,護法神叫你也好,你非得起來念完才睡覺,不然你就睜著眼睛在床上打滾吧!睡不著。不信你試試看,如果你能睡得著,是你沒有功夫,你沒得到那個力量;你真正得到那個力量,你想不念,到時候那個意念自然就念。這就叫加持力,這就是你得到法喜,會生出歡喜心。
當你用功用到這樣子,能念念的不忘,你會自己生起一種智慧。這個智慧就是你自己判斷,過去我不知道的事,現在明白了。過去看這句話,怎麼看也理解不到,如果你現在經常念三寶,或者又再念這部經的時候,你就知道了。怎麼知道的呢?就是由你念三寶的功德,你自心的磨練所生起的慧心,這叫慧。這個慧,就是你對一切事物,能做分析、抉擇、判斷。
你不知道怎麼樣做才對,這麼做對嗎?那麼做對嗎?但是當你用功用到這個程度的時候,有一定程度了,你靜下來,會開智慧的,就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好比這句話不理解,你知道怎麼理解了。你又知道,我現在修行的,有哪些還不對,哪些對。也不用占察輪打卦去了,我們學《占察善惡業報經》是用占察輪佔一佔,讓地藏菩薩告訴我們。你有了慧心,你自己會分別、抉擇,知道哪一樣做了是有過錯的,哪一樣做了是有功德的,你對功過自己就能分得很清楚。什麼叫失誤,什麼叫進取,你就知道這是魔境還是聖境。
如果你念經念得忽然看見光明,忽然之間我們燒的香爐上放出一種異香,不是你燒的香,這裡有魔,也有聖境。如果你是念經在修行的,你自己就能判斷:「我今天這個異象,我所見的相好,是真的,是假的。」什麼是聖境,什麼是魔境,你自己有慧心。有了慧心了,就排除邪見、惡見。
現在有些修行者,或者打一個七,或是拜了幾天懺,得了一種境界相,他就認為他得到了,認為了不得了,之後還招搖撞騙,這就是魔境,不是聖境。如果你不起分別,認為這個跟生死不相干,照常的來用功,該怎麼做就怎麼做,這就是正知正見。正邪就在你的心念,一念之間,這要產生慧心。
因為有了智慧,有了判斷的能力,你皈依的心,更加懇切了,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心更懇切了,就能決定皈依,決定依著佛、依著法、依著僧。決定的時候,你自己不明瞭,打開經本看一看,看佛怎麼說的,你就可以決定了。或者你也不理解法,那就找你師父問一問,這就要選擇善知識。選擇善知識者,他能夠善知法要,法的要點他能知道,這叫善知識。善知識有好多種,法師也有好多種,我們就不詳細講了。總之,你必須找一個具德行的善知識,他能跟你分析、解釋清楚,如何算是得,如何算是失,如何算是魔境,如何算是聖境。所以我們真正閉關修行的時候,善知識是不能離開的。
但是你想發心到這裡修行,或是發心、發願「我長時要受持三寶」,你得有定力。有了智慧了,決定了,有了定力了,你才能夠真正皈依。你受的是皈依,如果不修行,不可靠的。你沒有慧、沒有定,皈依所受的效果很小,容易動搖。你碰見一個有神通的人說:「我能使你發財。」或者你另外又找女人,你太太跟你吵架,他告訴你:「我能使你太太不跟你吵架,能有些方法幫助你。」這完全是邪道,絕對要不得。凡是在五欲境財、色、名、食、睡,來幫你忙的,絕不是正道。但是你自己,沒有定力,就動搖了。有定力的,誰說什麼,不會被他轉。因為你皈依三寶,有了慧心,定力已經產生,這叫定心。
這跟《華嚴經》上講的十信位菩薩,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迴向心、護心、戒心、願心那十種心,有所不同。我這裡講的是淺近的,是按著一般的受了三皈依之後,應當有的、必然有的這些現象。如果你要修行的話,這個現象就有了,不修行的話,沒有。
還要有施捨的心。不是出家人一要你施捨,我們在家弟子就認為:「我們要拿錢給師父。」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師父要修廟了,要蓋大學了,要幹什麼了,這才叫佈施,不是這樣子。施是施你的心,你所說的那是物質,物質解決不了你心的問題。你施點財,或者供養一點東西,你得福,是不錯的,這是佛說的。你要是認為因為佈施就能成道,沒有!成道不是錢買的,多錢都不行。《金剛經》上講,把這個七寶堆滿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你拿來佈施,功德不大,不如你念一遍《金剛經》的功德。懂得這個涵義了嗎?
我加上兩句。我們聽經,你為什麼來聽經?你得搞清楚。為什麼要聽這個老和尚講?我為什麼要講經?我講的目的是什麼?你聽的目的是什麼?我們結合起來。如果你聽經的目的不明確,我講的也不明確,這裡頭摻雜名利思想,我打知名度,那講者、說者什麼利益都得不到,而且有罪過,講者有罪過。一定要出離這些心。
現在我講施心,是能捨。捨什麼呢?屬於我自己擁有的,屬於我自己的,讓他人得快樂的,都要捨。我前兩天跟大家說,你家庭的關係、父母的關係、夫婦的關係、子女的關係,你要捨啊,要佈施啊。拿什麼佈施呢?孝養、歡喜心,用歡喜心佈施人家。先生不要把外頭的煩惱帶回家,拿著太太、孩子出氣。我看見好多父母,比方吵架,或者有什麼不平和了,孩子在那兒玩的,跟孩子毫不相干,他過去給孩子兩巴掌,拿孩子出氣,你說這孩子心理能平衡嗎?這事兒我看見很多,我當時就說:「你還是佛弟子呢?你的煩惱怎麼能出在孩子身上啊?」先生回家來,對家庭歡歡喜喜,這一家人很歡樂。如果他一回來繃著臉,太太不曉得怎麼回事,滿頭霧水,再一說就發脾氣,再一碰就發脾氣,這就不行。永遠佈施給人家歡喜,這是說家庭。
對任何人,你走路時難免有人碰你一下子,或者你給人家道個歉,過在他,你道個歉,使他更慚愧一點,沒什麼關係的。如果兩個人一爭,在美國經常有這個事,你認為是小事,就因為走路碰他一下子,兩人吵起來了,吵起來掏槍,一槍就把他打死了。打死了,他也被捕了,判了好多年。我說,死的死了,他活著也是想不通的。就因為一念之間,如果佈施一個歡喜心,又有什麼不可以?
我說得很容易,自己還是做不到。一天笑臉給人家,人家罵你,你還給他笑臉,你越笑,他越罵你,不麻煩了嗎?你的心地一定要能平衡。
還有,我們一佈施,就想到佛菩薩加持。只給佛買幾個水果,希望佛加持他又發財、家庭又平安,真是一本萬萬利了。有沒有這個心呢?我看有些人是有的,我看一般的老婆婆,或者到廟裡燒香,拿著一支香跪在那裡求,她求的事太多了。她只插了一支香,可以不可以呢?可以。並不是說物質少,而是你心量如何。我這一支香插下去,我觀想這支香遍法界,藥師琉璃光如來世界,乃至阿彌陀佛世界,我這一支香全遍滿了;我這一支香大,觀想它無量,因為你心無量,物質就無量。可以用少物,並且沒有求回報心,要無所回報的。
我們也發願,《地藏經》說:你有千百萬億願、千百萬億事,都可以向地藏菩薩求,地藏菩薩都能滿你的願。但是總的說,你要讓一切眾生得幸福,我們第一個迴向都是法界眾生。我們大家道友們都學會了,只要迴向,要法界眾生得快樂。不過,他心裡著重的重點可不是法界眾生,他的著重點還是自己。也好啦,自己也有了,你就多迴向幾次,迴向法界眾生,之後最後迴向我自己,用這個迴向的功德迴向,讓諸佛菩薩加持自己。五欲的事兒少迴向,五欲就是財、色、名、食、睡。多迴向得智慧,有了智慧你什麼都能知道了,你什麼都能成就了。
對於供養的功德,不要起執著心。像《金剛經》,你誦一遍得那麼大的功德,你感覺上很渺茫的,說是得了,你沒到手。我們是務實主義,我一迴向之後,隔兩天,菩薩就給我送來,他才認為這是真實的。這種事是辦不到的,這樣容易生執著,容易起貪戀心。
沒得到想得,得到的守護著不施,很怕丟掉,保護不失。你保護不住的,你什麼都保護不住的;就是這個世界、這個地球,也保護不住的。一定時候必定壞,沒壞是時候沒到。就像你所做的善惡業,還沒有回饋給你的時候,還沒報的時候,是時候沒到;到時候,你想不報都不行。
施的時候要捨心,常時佈施,什麼都捨。要內施,眼、耳、鼻、舌、身、意都捨。意施怎麼捨?意施,你隨人家的意願。我有我的看法,人家有人家的看法,我就歡喜人家的看法,把我的看法收起來,我就佈施給他,讓他高興,這叫佈施。佈施裡面包含很多,有內施、外施、財施、法施、一切施、無畏施。像這個人害怕了,我能給他安慰,讓他不害怕,這叫無畏施,這就是觀世音菩薩所施捨的。
皈依三寶了,一定要有施心,施捨的「施」,不是自私的「私」。你皈依三寶了之後,你老是用自私的心,不行;要用佈施的心,能捨,乃至於連你自己的身、首,一切你所有的都能捨,這就是佈施。佈施的涵義,大家一定要好好的認識。不要認為,和尚一說佈施,佛一說佈施,就是錢錢錢,一切都向錢看,那樣子所得的功德很小,佈施你的心,得的功德才大。
有些弟子問我:「師父啊!我想佈施你老人家,你缺什麼?」我說:「我想成佛啊。」 「我都未成佛,我怎麼能供養師父呢!」我說:「你念部經就行了。長的經你沒時間,念部《心經》總可以吧。」佛教導我們,一切供養之中,法供養為最。如果我們要想供養佛,坐在佛前面念一部經供養佛。這個功德,佛跟你自己所得的功德非常之大。
你們怎麼一說供養,就想到錢,一說施就想到錢?要不要呢?要啊,也要。但是功德是小的,真正的功德是法供養為最。佈施就是這樣子。
我在紐約發生過這種事,我跟在家的道友說:「你不要到處跑,你在家修行就好了。」他這個廟燒香,那個廟磕頭,這兒打佛七,那兒參禪。功夫都浪費了,路上開車的時間很多,都浪費了。於是紐約的道友就說了,他說:「夢老說的,我們不必到處亂跑,在家修就好了。」好多寺廟的師父跟我打電話:「老師父啊!你大概有緣份啦,我們沒緣份,我要吃飯,你讓人家都不去寺廟,我們吃什麼啊?」這不是誤解嘛。
我說:「你多撥出時間在家裡頭好好念念佛,不要一天到處跑,跑完了,就講這間廟是非、那間廟是非、道友之間是非,你還修行什麼嗎?你信仰三寶、恭敬三寶,功德沒有,讓你嘴巴造業都造出去了,划不來是不是?」至於面對勸我的人,我是這麼答覆他:「你自己修行嘛,你還愁沒得吃、沒得供養?沒得供養,韋陀菩薩要負責任的,護法神是幹什麼的?護法神就是護法,但是你沒有法,那是不行的。」
護的是法,你們諸位護的也是法,沒法的你不要護,我還是堅持我的意見。護法不是負責你吃飯的,也不是負責你穿衣服。懂得這個涵義就行了。
還有,必須護佛、護法、護僧。最重要的護持不要忽略掉你自己,你要護持你自己的正念,護持你內心的善法,護心非常重要。我們往往把自己的善業忽視掉了,不護持,散失掉了;面對自己的那點世間財,用種種方法來保護,你保護不住的。你內心護持到了,一切天龍八部都給你護持,你有了正法,你有了心,你還怕嗎?你愁什麼?什麼都不怕。身體是假的,生命是假的,是幻化的、不實的。真正要護的是你內心的善法,是你內心的善念。念佛、念法、念僧,善護自己的意念,消除一切的障礙。
正因為我們自己的善念不堅定、正念不堅定,人家一誘惑,聽人家一催,把你自己的正念、正心就丟了,跟著人家轉去了。因此,定心跟護心都很重要。
還有發願,我們剛信佛受三皈依的時候,沒有一位師父不教你發四弘誓願的,一定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叫四弘誓願。一定要發願度眾生,一定要使如來的正法永久住世。要策勵自己,這個願就是促使你精進。
同時,要發願生生世世都遇見三寶,這是最重要的。發願生生世世都能遇見三寶,都能生生世世如法修行,照佛所教導的,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這就是護你自己的佛、自己的法、自己的僧,叫自性三寶。你的清淨心,你的本體,那個性體,就是你的佛寶;清淨心,就是你的僧寶;清淨心跟你的本性結合起來,就是一切諸法,這就是法寶。因著這個而去修行,使你的自性三寶生生世世增長,直至成佛。
之後,你別認為你修行的功德小。修行的功德不可思議,你若是能夠願心、護心、定心、念心、精進心,這些心都保持護持很好,把這些都迴向,這叫殊勝功德。迴向給自己,又回到自心來。功德是外頭的,回到自心來,又迴向給一切眾生,就是自他兩利。你心裡頭長時這樣念,不捨離這個念心,一定要注意,永遠不捨離三寶,念念不忘三寶。
我們講的這些,就叫修行,就這麼樣修行。就是你天天想,天天這樣念,天天迴護,轉變你的心,轉變你的性。同時也告訴我們,修行沒有什麼奇特,並不是打坐才叫修行,非到佛堂磕頭才叫修行。就在日常工作當中、生活當中,你念念都在修行;端看你怎麼樣用心就是了,每部經都這樣說。
在《華嚴經》的<淨行品〉裡,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說:「這一切末法眾生,要想得到佛智,要想得到無礙智,要想得到殊勝智,怎麼樣能得到呢?要想不被一切魔障所困擾,要想一切資生之具都得充足,怎麼樣能做得到呢?」文殊菩薩答覆四個字「善用其心」。如果你善用其心,你都能得到。我們經常護念三寶,就是善用其心。如果你還做不到,你念念<淨行品〉,一共有一百四十一願,念念不忘眾生,念念求成佛道,就是這個心,善用其心、善護其心就是這樣。
所以,你這樣來念念迴向,念念思惟,永久皈依佛、法、僧三寶。從皈依外在的境界佛、法、僧三寶,回歸你自己自心的無境界的三寶,就是用你自心的三寶轉外界的三寶,心能轉境就是佛。如果不是三寶的境界,別的境界,貪、瞋、癡欲,財、色、名、食、睡,把你轉了,你就苦了,就流轉。你所求的永遠都得不到,你想離苦離不到,你想得到的得不到,你想不病辦不到,你想不死更辦不到了。
你經常的這樣迴護、這樣想,這就叫修行。就在你日常的生活當中,隨時隨地都在修行。要是等到了佛堂才修行,在外頭散亂了一天,回來到佛堂,心裡收不回來,這麼一坐下,「那筆生意還沒談好!明天還來不來啊?」好多事了。不靜下來沒事兒,一靜下來,妄想雜念就來了。但是會修的,可以排除一切雜念。我們大家做靜修的時候,都會想到很多的事兒,這是自己的浮塵的影子,一過去了之後,你的真心就會顯現,你的智慧就會來了。
有的人跟我說他記憶力衰退,問我說:「怎麼修行啊?我打坐靜下來時。哎呀!一靜下來妄想很多。」我說:「你多靜一會兒,你就沒妄想了,智慧就來了。」我就給他講個故事。以前,在高旻寺,大家都知道高旻寺,是坐禪的。有一天,天天給寺裡頭送豆腐的生意人,他看見師父天天坐著,他說:「幹什麼?究竟有什麼好處?」他就跟知客師說:「知客師啊!能不能讓我也坐一下?」知客師說:「不行啊!你怎麼能進去坐啊,你也坐不住,時間很長啊。」他一再要求。知客師說:「這樣好了,你別進禪堂裡頭,在後門那兒坐著,聽到人家打板你再走,沒打板你可不能動。」他說:「好啦。」他就去坐上。打板出來了,知客師問這位賣豆腐的人:「你坐得怎麼樣?」「哦!太好了。」知客師說:「好到什麼程度?」他說:「我有好幾年的豆腐帳都忘了,現在一下子想起來了。我得去要錢收帳,忘了,我就不能再要了。」這是因為他一靜下來,過去的浮塵影子現前,他就想起豆腐帳。
我們想起什麼呢?多生累劫。一靜下來,你的慧力發現了,你有智慧了。我們沒智慧,不知道我們前生、前前生、上前前生,究竟幹什麼。但是一靜下來,你智慧一明,這叫續命他心智,你過去的續命就現前了。「我前生是這個,我前生是那個」,如果有罪的就懺悔,有功德的把它長養起來,就這樣的迴向。
我們一般人做任何事情都講求效果,像我們做生意講掙錢,效果好;賠錢了,效果壞。當你做一件事情,收不到效果,是不好,信入之心不能增長。皈依修行有沒有效果呢?不修行沒效果,修行絕對有效果,起碼你的煩惱漸漸輕,你的智慧逐漸增長。
好多人,雖然他沒有早念、晚念,但是皈依佛了,經常的聽課,經常的薰習,經常磕頭拜懺,漸漸感覺到過去發脾氣、心裡很急,居然不發脾氣了,逐漸的就轉化了。或者跟工友,或者跟職員們,經常的發脾氣,責備人家,但是他學了佛之後,漸漸能心平氣和跟人家說,再不發脾氣了。所以我到他們公司去,他們職員說:「老師父!我們都要皈依你。」我問:「為什麼?」他說:「我們的董事長不跟我們發脾氣了。」這叫效果,因為他一個人來影響他們的公司差不多上百人,一層一層的很多職員,如果董事長不發脾氣,能轉變了,別人認為:「像他這樣個性的人,居然也能轉化過來,佛法的力量還是很大的。」所以一定有效果。
我們現在就有七、八十位道友,如果我們大家都學得很好,這七、八十個人放出來的光輝,放出的光明,你周圍的六親眷屬,乃至你公司的職員,同參道友,你所認識的人,他一看,「這個人變化這麼大啊,現在這麼好啊。」以前看你的眼睛瞪多大,嘴巴一說話,眼睛一鼓,很嚇人的。現在看你,像菩薩了;一看到你,就很喜歡。你給人家一個喜歡的相了,這叫效果。
因為我們念佛、念法、念僧,受了皈依就依止三寶了,依靠三寶了。三寶有一種威力,在你的身上發生作用。這種威力不是人見了就害怕,而是有感人的力量。或許本來對你很不好,現在他看你,他不敢不好了,「人家這麼好的人,我為什麼對人家不好?」他看你的相貌,不是說你長得漂亮或長得丑,或者你會化妝,這完全沒用的。
我們知道道安律師的歷史,他長得最丑,但是誰見到他就是恭敬得不得了。像智者大師,以前有一位將軍,他在戰場上統兵百萬,到了智者大師那屋子去,他嚇得混身是汗。他出來說:「為什麼?百萬軍眾,我從來不怕,怎麼一個老和尚在那邊靜坐,我嚇得這個樣子!」他不知道,那些護法神的威力。這些都是我們所不能見到的,這叫依止三寶的威力。你所有的苦難就漸漸消除了,消除你這些無形無相的苦難,你自己並不知道,然後你會很平安的。
還有一位道友問我:「師父!我信佛將近二十五年,現在感覺什麼都沒有。」我說:「你想有什麼呢?」 「起碼有些感應嘛,讓我財富能夠再大一點,我的房子小了一點,讓我對於我的公司再沒什麼呈礙。」我說:「你現在還有罣礙嗎?」 「有啊!還怕它賠啊。」我說:「佛菩薩已經加持你很多了。」他說:「沒有啊!」我說:「這些年來,你害病沒有?」 「沒有,確實沒有。」 「你太大生病沒有?」 「也沒有。」 「家宅平安否?」 「還算平安。」我說:「你的兒子讀大學,給你惹麻煩沒有?」 「還沒有,小孩都還聽話。」他有四個孩子。我說:「這不是加持你啊!你看看人家兒子,讓家裡父母操好大的心啊。」就他隔壁的鄰居,也是他公司的成員,我說:「他一年輕就害病,光醫藥費去了好多。你不害病,你不是得到了嗎?」他說:「那是因為我身體好啊!」我說:「那不見得,他身體不好,沒害病的時候身體好,害了病了就身體不好了。」
人要知福,要報佛恩。現在這種經濟不景氣之下,你的公司收入一年的盈餘都是十分之二,就是十成得二成利,他已經得五成,哪有這種事。現在這個時代不是那個時代了,買股票有時候買十成得十成的,翻一翻的也有;但是也有跌的時候,跌的時候你要跳樓了,你別什麼都沒有了。
有時候,我們往往誤解這個效果。你只要正心誠意的信念不退,你感覺平安,現在就是福。現在社會災難好多,你能一家人平平安安的正常生活,很不容易了。你如果皈依三寶至誠念,在佛經上說,可以能免八苦。遠離王難,不會抓你關監牢,無緣無故的這些難都沒有;兵難、賊難、監獄難,風災、火災、水災,這些災難你都沒有,這就是你皈依三寶的功德,能使你得到這些好處。
同樣的災難,別人有了,在你身上沒有,乃至於中毒了。好比我們這一個桌子吃飯的,別人都中毒了,你沒有。那怪了,因為你吃了一種別的東西,恰恰對著那個毒,好像菩薩安排似的。其實不是的,是你自己的因緣。這些事,我也知道一兩件。
還有非人之禍。非人,就不是人道的,就是大力鬼神,他會降災害給你,或者要報復你,或者你對他不敬了。是因為現在你的信願之心堅定誠懇,自己身體健康,家宅平安,你的財富雖然沒有增加好多,卻也沒失掉。
還有,最大的是增加你的智慧,你對於一切事物有判斷的能力,能知道我該怎麼做,我不能怎麼樣去做,絕不做惡,絕不起惡念;連惡念都不起,你還會去做惡事嗎?即使起了惡念,前念一起,後念馬上就止住。什麼叫惡念呢?譬如說看到一個大鑽石特別大,你說:「我要得到這個寶石。」這惡念,貪心就起了,這一念貪心可能引出很多麻煩。如果你馬上第二念就消失了,「這個到我手上,還是人家的,我又如何啊?」隨時這樣觀照。這樣子,你的淨業隨時在增長,你的黑業隨時在消失、在損減,這種因果非常分明的。你自己有了智慧,非常能判斷。最重要的,你常遇見好人,常遇到善知識,常遇到善人,盡是善友在你身邊。你經常聞到佛法,聞到的是正法,修行的是正路、是菩提道,能夠對因果生起正確的信心。
這樣子,就是你所修行的效果。能夠修到你生生世世,有法可聞,有道可修,有道可成。永遠碰不見惡魔外道,你所遇到的伴侶都是良師益友,這個是最重要的。
要是我們自己的信仰沒有根,又沒有力量的時候,如果遇到一個邪說邪行,會把你引到邪道路上去。因為你沒有這種智慧判斷,現在特別多。假如他用五欲來勾牽你,他說:「你要信我這個法,我能使你得到大財大富。」好比你在公司當經理,他說:「你用我這個法,你自己當董事長,自己開公司。」你就想:「佛法還是沒有他這個效果大。」你就信他,跟他學去了。你要是修財神法修財,真的得到了;得到了,後頭還會失掉,有得就有失。但是,得到的是虛幻的,不是真實的。
你要是懂得這種道理,你的白業漸漸的增長,黑業漸漸的消失。前面我跟大家說,在你修行靜坐的時候,受了三皈依,觀想釋迦牟尼佛放出白光,佛週身都是白光,他的白光注入你的頭頂門,注到你的全身,你身體排出去都是黑氣,這就是白業漸增了。隨時這樣想,隨時這樣觀,就是觀想來修行。
世間上的功德,你可以捨,不求果報,而且要迴向。這個功德,我不要,佈施給法界一切眾生,讓他們都不受厄難,讓這個世界災難消除,長時有正法流通,人人都過幸福的平安的生活。你的功德,你的佈施,力量就大了,越迴向越大。如果你能這樣做,就是你修行所得到的效果。繼續再修,就直至成佛,因緣果滿了。
這些事情說起來好像很容易,大家做起來就難了,因為這裡有障礙。如果你睡覺前,正在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最小的孩子,趴在你跟前跟你磨,反而把皈依佛、皈依法忘了,就去應付他了。這種障礙的情況很多,讓你不能好好修行。一定要把握住,一定要堅決修行,不要因為少而不行,要少而精。
我們初信佛的人有什麼毛病呢?太貪心。貪大,貪多;看著<普門品〉,你就念<普門品〉了;一看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這也好,也念;《金剛經》也好;我要生極樂世界,又念《彌陀經》。增加得太多了,到最後,什麼都不念了,負擔不了。要一門深入,念經的,我就念一部經;稱聖號的,就一個聖號,免得念了「地藏菩薩」,又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又念「地藏菩薩」。正在念當中,一會兒「阿彌陀佛」,念得很浮。你念一個就好了,功德都是一樣的,就是修你的心而已,這是修心的方法。
要這樣子堅定不移的,不要退,要少,要精,不要斷。多了斷了,斷了就沒功德。而且,你修哪一法在你斷的時候,會有魔障的,那不是邪魔,是正魔,是護法來對你不客氣了,不該斷的。你要是再學起來,再懺悔,再繼續念,還可以得到加持,一樣的。
還有一種效果。就是我們諸位道友,我們現在要是幫助別人,勸化別人也信,你自己沒有得到力量,人家不信你,不聽你的話。你說出的話,人家不盡信,也不恭敬你,也不信你的話。你本來是想弘揚佛法、幫助別人,人家不信你,你有什麼辦法?因緣也不成熟啊!不用說我們一般人,如果因緣不成熟,大德也如是。
印光老法師,我想大家都知道。印光老法師在上海講經,聽的人啊,擁擠得不得了,一、兩千人聽。經還沒講完,人都走了。老法師認為弘法因緣不具足,他就到靈岩山去閉關。在閉關當中,誰要問他問題,他就用書信答覆,他用書信來弘法,那些信件積了很多。自此以後,他也沒再講了,如果他再講經,聽法的人就多了。
講法還得有法緣,你說話要人家信仰,你得自己有點功德。什麼功德呢?就是念三寶。如果你能念念三寶了,建立吹不倒的法幢,那個時候,你再救濟他的困苦,你有力量了,人家求你什麼,你一幫助,他得到的效果截然不同。如果你沒力量,你也誠心誠意的幫助他,給他念經迴向;當然他得到的不大,為什麼?因為你力量不夠,你必須得修。
我們每位道友,你想幫助人家,你自己必須做。你做了,才教人家做,聽的人分外信得進去。如果你自己沒做,你老叫人家做,那個人就起懷疑:「靈嗎?靈,為什麼你不做?那一定有不靈,不靈你還告訴我幹什麼。」這裡頭含著很多問題。所以你聞到哪一法,你一定要體會、要做,並不是你做了一定成功,你要是做得不成功,只要在路上走,它也產生力量,這樣子你才能利益自己、利益他人,自他兩利。
若是聞了法,你不去做,沒作用。那種作用只是聞的功德,沒有做的功德。要是修了,你說出來就不同,因為你親身體悟過。如果你說這杯水是熱的,別人不相信,「不然你喝喝。」他一喝是熱的,人家就相信了。為什麼?因為我喝過了,人家一試驗,是靈。如果你沒做,你也不知道,連你自己也摸索這水究竟是熱的、是冷的,你沒喝過,你也揣想大概是冷的;「大概」,一 「大概」就不行了。自己雖然不能親自完全證得究竟,你必須有個相似的覺悟,你跟人家解說,告訴人家,人家才相信。
因此,你信了三寶之後,念佛、念法、念僧,勸人家念佛、念法、念僧。之後,你自己也得到利益了,人家也得到利益了,一直能達到究竟成佛。受你度者,一定跟你作為好道友,共同修行。這就是你信了三寶、受持三寶,乃至修行,所得到的效果。
從效果上,再驗證你的初心。有了效果,你想:「這條路,我走對了,我最初的發心,一定是正確的。」之後,你再檢查:「我的心哪裡還有不正確的,是精進心不夠嗎?我不夠精進嗎?我正知正見不夠嗎?我觀心的方法不對嗎?」這個時候你有了智慧,你可以修正,那樣子你就更準確了。這就是信了三寶、皈依了三寶,修行的效果。
只是這樣子還不夠,我們必須得到解脫。解脫了就是無掛無礙。《心經》上大家都念過:「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怎麼樣才能心無罣礙呢?你要把你的心清淨一下,心裡清淨,就沒有雜染了。要觀你的心,觀看你這個心是不是清淨?觀看你這個心跟佛教導我們的方法是不是對?跟佛所給我們製定的,要我們去做的,我做了沒做?這樣子來做,你就漸漸進入了修行解脫的道路,你就是修解脫道的一位修行者。
這一點,我得跟大家說清楚。凡是學佛的人,都是求解脫的,不會到這裡找煩惱的。到這裡是學解脫的,本來在俗家的繩索已經很多了,沒法解脫,一信佛,又增加了很多繩索。在俗家沒解脫,信了佛,又增加很多佛教的繩索,這樣子不合乎佛所教導的。
我們現在聽到好多的道友,指責別人衣服沒穿整齊啦,掌沒合好啦,磕頭沒磕對啦,一到寺廟,老師姐或是老師兄對你說:「哎!你竟然沒做對啊,這樣子不如法啊。」這也不如法,那也不如法,要是初信佛的道友進來,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他不曉得怎麼才對。這個師兄這樣說,那個師兄那樣說,念佛就念了好多種聲音。這是不是解脫道?你念佛,「南無阿彌陀佛」,老老實實念佛,眼觀鼻、鼻觀心,能夠心口合一就對了,管他什麼聲調。「這個不合乎梵音」,你也不是印度人,要合乎梵音幹什麼?你念的梵音對嗎?早變了,都已經過了一千多年了。佛在世時候的音調,我們這國家,我們這民族,語言都變了,印度會沒變嗎?非得梵音,或是哪一個地方的才是真的,別地方的都是假的,這樣的觀念對嗎?我想你們會有智慧才對。但是也有些有智慧的人,他就要這樣做。今天這個師父這樣說,明天那個師父那樣說,讓初信佛的人無所適從,究竟誰的對啊?
有人問到我說:「師父啊!你們誰說得對?」我說:「你看一看佛說的。你想學什麼,你把那部經拿來,佛說的才對,其餘說的都不對。」我再說:「你問他們,他們要是有一位出家人說:‘佛說的不對,我說的對。’你就拜他為師,佛不要了。」無論哪個人,只要是佛弟子,「佛說的不對,我說的才對」,沒人敢這麼說,事實上,他可是這麼做的,把佛所教導的擱到一邊去了。
師心自用,我的心就是我的老師,也就是你們的老師。「你照我的做就好了」,這類人很多。我們學佛的人,是求解脫的,一定要記住這句話,不是來找煩惱的。懂得這個原理,你就照這樣子去。師父教我什麼?解脫就好。
我就怕條條款款的加了很多。佛是制很多戒,你只要是殺、盜、淫、妄、酒,根本戒不犯,我認為就很好了。有些戒條的條文,對你不適合。所以我說比丘、比丘尼戒、八關齋戒,都沒有什麼大出入,因為那幾條戒,大家都可以做得到,東方、西方都一樣的。
剛才有道友問我吃肉的問題,這也是個問題,現在有些人就是爭這問題,沒必要爭。若我不是為了口味,也不是為了享受,也不是為了保持身體健康,這樣吃葷的話,不犯戒。我吃肉,我沒有肉味,不是吃肉的。我吃肉的時候不做眾生想,我也沒有看見啥,也沒有聞見啥,也沒有聽見啥,它也不是為我殺的,我不負責任。你要知道佛在世的時候是怎麼個事情,佛在世時大家都托缽乞食,佛不准自己做,你托缽乞食就是到人家去要飯,你說:「我不吃這個,我不吃那個,你得給我做。」誰給你做啊?你高興你吃,不高興,不吃算了,你走開。是這樣子的。
還有,佛說得很清楚,在《涅槃經》上說:「這是我化現的。」佛的神力化現的,「所有比丘吃的都是我身上化現的,有災的,我都消災了。但是我死了之後,涅槃之後,不行了,不能再吃了。」這是明訓,佛的教導。南傳佛教不信《涅槃經》,那是他的事情。大乘的佛弟子也不信《阿含經》。這都是錯誤的,大小乘都一樣,佛的教導都是共通的。但是我們現在自己做吃的,你要去殺,要吃海鮮、吃什麼;我說於心不忍,你是個佛教徒。這個道理不要人家判斷,你自己可以清楚。
例如說,在溫哥華、在美國,都有這種情況,太太很信佛,先生不信佛。小孩子剛成長的時候,小孩子不知道媽媽做什麼、吃什麼。因為媽媽盡做素的,小孩子老是有意見,或者先生也發脾氣,她怎麼辦?「你應該給人做著吃啊,你不殺就好了,你在那邊買別人殺的,你給他們吃,你沒有吃。你給他們吃的時候,你做的時候,你不是佛弟子嘛,你念念往生咒,念念六字大明咒,念念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念給這些吃的東西,跟它結個緣:‘你別再生為畜生了。’你把它給度了,你活的人也不煩惱嘛,死的動物都得到你超度了,都能結個緣,這不很好嘛。」她說:「絕對不行,我是佛弟子,我不能。」這樣太固執了,這是找束縛,你信佛也信不成,你先生、小孩子給你搗蛋,你怎麼信,彆彆扭扭,對不對!要有智慧啊。有智慧的人,學法學什麼的,他是解脫的;沒有智慧的,越學越糟糕,越學毛病越多,越學越束縛。
有的人跟你講幾個老和尚,這個和尚是我師父,那個和尚差一點,那個和尚好像沒有我師父道德高的。你的功德還沒修好,罪已經造成了。你在三寶裡面這樣分別,哪個道德高?哪個道德不高?三寶平等的,不是你所能了解的。因為你的福德只能這樣子,你就求菩薩加持你好了,不要起分別心。
我們經常說:「我怎麼沒感應?」因為你對三寶不恭敬,拿著佛經甩甩搭搭,對三寶根本不恭敬,你能得到法加持?能開智慧?不可能!前天我跟大家講了,佛經來得不容易,如果恭恭敬敬,誠則靈。有些一弟子就是對著佛像也是這麼甩甩搭搭的,把觀世音菩薩,或是哪個立像,都供到客廳去。來到客廳的人也有燒煙的,也有幹啥的,對著佛像二郎腿一翹,佛可還在那兒站著。就是你的老父親在那兒站著,你坐那兒跟別人閑聊天,叨個煙卷,你感覺過意得去嗎?所以你怎麼辦呢?立像,請到你磕頭的地方;坐像,你要請到佛堂,客廳不要擱。這是我的建議,你們自己參考。不過我認為,你好多福德捨掉了,你怎麼能求感應,佛菩薩怎麼加持你。佛菩薩是平等的,護法神瞋心很重啊,護法神跟你算帳;不怪罪你,不責備你,不給你降災難,就是好的啦,你還要求加持得吉祥啊!
你對三寶一定得恭敬,對僧人我不說,對佛、法兩寶,要恭恭敬敬。現在有二寶弟子,在大陸有很多二寶弟子,信佛信法不信僧。這樣一來,你也沒信佛也沒信法,為什麼呢?佛說的三寶,短了一寶,誰來傳法啊?若是沒有那些老和尚傳下來,法早沒有了。有些老和尚用他的生命來護法,用生命來換取法的存在,你為什麼不尊敬他?這樣子想修解脫道,很難。想修解脫道,只講一個皈依佛、皈依法,你就解脫了嗎?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皈依好了,以真正的淨心、精進的心來觀想,你會產生明淨的智慧,確實能解脫,這就夠了。如果你再加誦大乘經典,不管哪部經,跟哪部經有緣,最初你遇見哪部經,就是引你入佛門最有緣的,一切經典中,你最初聽到哪部經,就是你入佛門的因緣,我初學就是從《華嚴經》入的。有的道友說我現在放棄《華嚴》,我說:「你根本不理解《華嚴》。」 《華嚴》的意思包容一切,盡管你任何法,你只要知道「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這就是《華嚴經》的意義。你不管講哪部經,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就行了。這就是《華嚴經》第四會夜摩天宮覺林菩薩讚歎佛的最後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一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圓盂受法,無法不圓。」若你用圓的器皿,你倒什麼東西,這個東西感覺都是圓的;如果你用方的器皿,你倒什麼都是方的;你把圓的倒到方的裡面去,圓的也變方的了。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你是圓融的大菩薩心、法界心,什麼道理不是圓的?有什麼小乘、大乘?什麼叫顯?什麼叫密啊?《華嚴經》有很多咒,密宗因《華嚴》,法相宗因《華嚴》,都是有根據的。你看看各個的教,它依據什麼經,你就知道了,那部經說的是什麼義理,不就很顯然了。
要看個人有好大的智慧,你就得到好多的解脫;沒有智慧,你就束縛。誰束縛你啊?你自己束縛你自己,你會自己找些繩索給自己帶上,那是你自己的事兒。佛教導我們的,都是解脫的。
所以戒不是束縛,戒是把那些擾亂你道業的,用戒把它都排除去,你就解脫了,你就成道了。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吧!我們迴向一下。「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法界有情眾,同生極樂國」。這首迴向偈裡頭有一句「若有見聞者,同生極樂國」,我感覺「見聞者」容易產生誤解,以為沒見到的,有沒聞到的眾生,我們就不要他見、不要他聞了,現在改為「法界有情眾」,反正法界之內一切有情眾生都要生極樂國,這是大家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