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感悟之一
佛陀教我們,好好運用今生為死亡早做準備,不要等親密的人痛苦地死亡,或病入膏肓時,才不得不反省人生。
曾子說:吾一日三省人生,一為人謀而不忠乎;二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三傳不習乎。
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是不值的活得。
我們不要注定兩手空空地走向未知的死亡,而要即刻開始發掘人生的意義,視當下的每分每秒皆為改變的契機,誠心誠意、了了分明、心平氣和地為死亡和來生鋪路。
正所謂輪迴路滑,生死無常,我們要當下明瞭,解悟死之奧秘!
認真看待生命,並不表示要我們住在禪堂或古老的寺院,終日禪坐。活在現代社會,我們必須賺錢過活,但切勿受朝九晚五的生活束縛,而不去探尋生命的深層意義。
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求取平衡,發現中道。學習不要以行動過分膨脹自己,要越簡單越好。尋得生活快樂平衡的關鍵就在簡朴。
當你失去最愛的親人時,才深刻體會到自己從不曾好好愛他,從未對他懷著感恩和寬恕之心,你才會對他如此冷漠。依麗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曾說:「我想教人們一種生活方式,就是你要在別人還可以聽到時給他忠告。」雷蒙·穆帝(Raymond Moody)在作過瀕死研究的工作後說:「我現在才知道死亡是如此接近我們,我現在更要讓我所愛的人知道我的感受。」
激起慈悲心的有效方法,就是把別人想成完全跟你一樣。如果你想得到愛,就要把你的心像海棉一樣張大。
人到最後都是一樣的——都是由肌肉、骨骼和血液所組成的。我們都喜歡快樂而趨避痛苦。再者,我們都同樣享有快樂的權利;也就是說,了解我們與別人平等無二是非常重要的。
業並不是宿命和命定,而是指我們有創造和改變的能力。業具有創造性,因為我們可以決定如何及為何行動;我們可以改變,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
佛陀說:
業,創造萬物,如藝術家。
業,構成萬物,如舞蹈家。
我們是生命的主人,不是生命的奴隸!不要給江湖騙子的機會,生命的撐舵在我們的手中,一切從善,皆得善,從惡,得惡;不要單從一世的淺目光看一切結果。中國人常說:一葉遮目!但我們常常是不識廬山真面目!
生命感悟之二
兩千五百多年以前,有個累世追尋真理的雅利安人,來到印度北部一個靜謐的地方,端坐於菩提樹下,發誓:
我今若不證
無上大菩提
寧可碎此身
終不起此座
他在初夜時征服了所有無時劫以來的貪;中夜時征服了所有無時劫以來的嗔;後夜征服了所有無時劫以來的癡和慾望。
第二天清晨,就是臘八。金星劃破黎明的天空時,他在長久忍辱、持戒修行和圓滿禪定後,終於成就了人類存在的最終目的:覺悟!
在此神聖的一刻,天地震動,好像‘快樂得醉醺醺的’;經典上記載:「沒有人憤怒、生病或悲傷;沒有人為惡;沒有人心懷傲慢,大地變得非常寧靜,好似達到圓滿的境地。」
他就是有名的佛陀。
佛陀一生為了法,不忍眾生苦,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恆河兩岸佈滿他的足跡。
我個人認為佛陀的偉大之處不在於他發現了宇宙之真理。而是在於他對生命永恆不變的追求,和對真理不可遏止的探求,對人生的奉獻,和對人類苦難那種大慈大悲的憐憫和無畏的給予解脫之啟示。
執著是我們所有問題的根源。我們處在虛幻的三界(依報),認為一切是我們所有的,愛情、親情、名利、地位、榮譽等等,一但失去了我們便痛不欲生!因為無常會經常和脆弱的我們招手,今天的那家金融業垮台,那位官員身陷囹圄,那位收藏家一輩子辛辛苦苦的收藏品被強盜一劫而空等。無常會帶來痛苦,雖然萬事萬物都會改變,我們還是拚命地執著。我們無知,我們害怕放下,其實是害怕生活,因為學習生活就是學習放下。這就是我們死命執著的悲劇和諷刺:執著不但達不到目的,反而帶來我們不想要的痛苦。
記得有一位外道修行了一輩子,很痛苦,找不到解脫的方法。於是乎來找佛陀,披著袈裟,手裡拿著缽,尋問佛陀人生之真理。佛陀說,放下,一切自在,放下吧。那名外道把缽放下了,佛又說,放下,外道又把手裡的東西全部放下,佛第三次說放下,外道不在其所以然,四週找,沒有東西了可放了,全放下了!佛陀說,不是讓你放下事物,而是讓你放下你執著的一顆煩惱的心!
多麼精闢的一句話,放下煩惱的心!
執著的出發點或許並不壞,希求快樂也沒有錯,但我們一心執著的東西到頭來根本無法執著。西臘哲學家說,人不可能兩次趟入同一河流。
西藏人說:「同一隻髒手不可能在同一流水中洗兩次。」;又說:「無論你如何用力,還是無法將沙子榨出油來。」
自性的要義沒有言語可描述;沒有例子可表明。輪迴未讓它變壞;涅槃未使它變好。它未曾生,也未曾死;它未曾解脫,也未曾迷惑;它未曾存在,也未曾消滅;它無拘無束,也無法類歸。
我們之所以把週遭事物看待成這個樣子,是因為我們以相同的方式,一再重複固化我們對於內外在實相的經驗,一代又一代,這導致我們錯想所看到的事相是真實的。
其實,當我們在心靈之道上更為精進之後,就能學會對治僵化已久的覺知。所有我們對於世界、事物,甚至自己的觀念,都將被淨化、溶解成嶄新的樣子,你可以稱它為「象天堂一樣」的景象和覺知。
就如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所說的:
如果認知的門被淨化了,一切都會顯露……本有,而至永恆。
身為佛教徒,我視死亡為自然的過程,只要我還活著,必定會發生死亡的事實。因為死亡是不可逃避的,所以就沒有理由擔心了。
我喜歡把死亡想成衣服穿破了要換件新的一樣,而不是最終的結束。然而,死亡是無法預測的,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或怎麼死。因此,在死之前,要做好事前準備。古人說,十年生死兩茫茫!千萬不要,要對自己的生死大事負責任,否則枉然來世一遭。
生命感悟之三
佛陀靜默莊嚴地禪坐著,天空在他的四週上方,好像告訴我們:禪坐時心要像天空一樣開放,但要穩如泰山。天空就是我們的絕對的本性,沒有邊界,無拘無束;地就是我們的相對的現實生活,我們的相對心和凡夫心。
青山綠水,無非法身。
看雲去雁來,心之灑脫,卻不曾溫婉和回味。
生命對我們來說,有時似一絲微風或者一縷輕煙,所以聰明人們是否應該還像以前一樣的執著是非呢?
當我們端坐懸崖凝望藍色海面,心便會像平鏡一樣寧靜。
只要是誠實看待生命的人,就會發現自己老是活在一種不安幽暗未明的模糊狀態。我們的心總是在清楚與迷惑之間遊蕩,如果我們一直在困惑之中,至少這也是某種清楚。讓我們真正感到不解的是,雖然我們常覺得迷惑,有時候卻十分清楚呢!
這種持續的不確定感,讓人喪氣和絕望;但如果你能觀照,你會發現它的本質會產生間隔,若你能看見且把握住,它就提供了轉化的絕佳時機。
心性是生與死的基礎,就像天空把整個宇宙擁抱在胸懷。
有時我們會短暫瞥見心性。一首美妙的樂曲、大自然的靜謐安詳或日常生活的點滴,都是啟發的契機,當我們看著雪花慢慢飄落,或旭日昇上山頭,灑落一室的光芒,都可能瞥見自性閃現。每個人都曾擁有這樣光明、寧靜、喜悅的時刻,且奇妙得令人流連不已。
當我們常常觀照自己的心性時,一切的外物便會成為我們的參照物和增上緣。比如我們觀察萬事無常,心性本空時,春花秋月,雁去去飄,都呈現一切無常之狀態,最重要是不是我們願意不願意去參悟,去修行,去檢查我們這顆如猿如馬的不停的心,只要願意去解脫,去過真正的有意義的生活,一切都是我們的正順解脫的增上緣,而不是去尋找另一個不必要的東西。
我想有時我們對這種心性乍現實在是一知半解,但現代文明卻沒有提供我們理解它的基礎和架構。更糟的是,現代文明非但不鼓勵我們更深入了解,找出根源所在,反而以或明或暗的方式扼殺了我們的探尋。而就算我們把這體驗與他人分享,也沒有人會嚴肅對待。因此我們忽略了這些可能是生命最具啟發的契機。這或許是現代文明最黑暗最紛亂的一面——對「我們到底是誰」的無知和壓抑。
極度的時尚使我們的注意力變得支離破碎,橫流的物慾使我們心意識變得不堪一擊!
了知萬物就如:
縹緲幻影,浮雲城堡;如夢,如魂,可見卻無實體存在。
了知萬物就如:朗空明月照映清湖,而卻未存在湖中。
了知萬物就如:音樂、聲響或哭泣的回音,但回音中卻無旋律迴繞。
了知萬物就如:魔術師的幻術,變出馬、牛、車子等東西,其中卻空無一有。
——佛陀如是說。
萬物本質皆為虛幻短暫,有分別心的人,如舔刀鋒之蜜!以苦為樂。
堅持萬物實有的人,多麼可悲啊!精神之友們,往內觀照吧!
生命感悟之四
萬事雖如夢幻泡影,也要善盡其事。不管善或惡,接受或拒絕,你只要開懷大笑!
不要抱怨周圍的人,對你不關心;不要憤懣如水的天,對你不公平。就如我前面說過的,惟其悲天,才不怨天;惟其憫人,才不尤人。因果是最公平的,對每個人來說;當有人對你無理取鬧時,你不必計較,不計悔恨,記住因果是公平的,不會偏袒那一個人。佛陀給我們啟示因果通三世之真理,不要以凡夫之有漏知見來測微妙的三世因果,懷疑宇宙之永恆法則,否則只能庸人自擾之,遭其煩惱和罪惡。
萬事都要通過一番努力才能盡其所果,中國有句古話叫,一份耕耘,一份收穫。
就像作家要經過多年的寒窗苦讀,才能下筆如行雲流水;不管是大器晚成,還是厚積薄發,都要經過讀萬卷書,不可能有不讀書的天才!傷仲永的故事雖然可以一笑而過,說他父親愚不可及也罷,還是嘆其他江郎才盡也好,但我們要深思,成就偉業是離不天後天的勤奮和努力。
舞者也要經過長久耐心苦練,才能舞出曼妙的舞姿,自然的輕靈。邰麗華的美輪美奐的藝術千手觀音是她日日夜夜用血與淚之平凡之手換來的!
所以,當你明瞭禪坐的效用之後,就要用盡全部生命去修習,這需要付出極大的毅力、熱情、智慧和訓練。
這樣的一個故事,想大家都耳熟能詳吧!在佛陀住世的時代,有個年老的女乞丐,名叫「倚賴喜悅」。她常看見國王、王子和人們供養佛陀和他的弟子,她衷心希望自己也能像他們一樣那樣供養。但她乞討到的油只能點燃一小盞燈。不過,她還是把這盞燈點燃,放在佛前並祈願:「除了這盞小燈,我沒有什麼可供養,但我希望經由這供養,將來能夠得到智慧之燈。希望我能解除眾生的黑暗無明,淨化他們的業障,引導他們覺悟。」
當晚,佛陀的大弟子目犍連前來收集燈時,發現所有的燈都熄滅了,只剩下那名老婦人所供養的燈,一直燒到天明。他覺得白天不需要點燈,就想把它吹熄,但無論他怎麼吹都吹不熄滅。
佛陀始終在旁邊觀看,就說:「目犍連,你是不是想把那盞燈熄滅?這是不可能的,你甚至無法搬動它,更別說熄滅它了。就算你把所有的海水都澆在燈上,它還是不會熄滅;所有的山川和湖泊都熄滅不了它。為什麼呢?因為這盞燈是以無比的恭敬心和清淨心所供養的,這個出發點使它產生無量的功德。」
當我們聽到這個故事時,會有這樣的想法呢?是感動還是敬畏?
心是萬法之根源!
佛法是常用這樣一個偈子來解釋我們的心:
三點似星相
橫溝如月斜
披毛從此出
成佛亦由它
再講一個老生常談的故事,說一個美麗的女子,出嫁時很貧窮,但她常常去寺裡用自己平時不捨得買胭脂和衣服的錢來供養佛陀,無比虔誠,無比恭敬!後來她嫁了當地的富翁,她還是像以前一樣布佛齋僧,以前是零碎的硬幣,而今是白花花的銀子,像水往寺院裡倒!她拜完後,問老主持,我以前的功德大,還是現在的功德大呢?老主持說,婦人以前的功德大!婦人納悶,問,為什麼?婦人以前是一顆清淨無所求的心,而現在是貢高我慢之攀比之心,所以以前是無漏之功德,而現在是有漏之福報!
在某種時空環境下,你必須把某些事當真,但如果你太過於執著,當真理真的來敲你的門時,你就不懂得把門打開了。
想像一個你很親密的人正在受苦,當你吸氣時,觀想自己以慈悲心吸進他的苦痛;當你呼氣時,觀想你把你所有的溫暖、治療、愛、喜悅和快樂流向他。
現在,慢慢擴大你慈悲的範圍,首先去擁抱你覺得親近的人,然後是你覺得較疏遠的人,再來是你不喜歡或難以相處的人,最後甚至擴及那些你覺得簡直像怪物或殘暴的人。讓你的慈悲變得廣大浩瀚,遍及一切眾生,無一例外。
我們對喪失控制和未知事物的根本恐懼,大多源於自我。我們也許會對自己說:「我好痛苦,我要放下自我;但如果我真的這麼做,我會變得怎樣呢?」
縱使我們真的揭穿了自我的謊言,我們還是會恐懼而不敢放棄它;若沒有真正了悟我們的心性或本來面目,就不可能有第二條路可供選擇。就像酒鬼知道酗酒會毀了自己;吸毒者也明白,在短暫的快感消失後,只留下痛苦和絕望;我們也以同樣可憐的自怨自艾,一再地屈服在自我的欲求之下。
生命感悟之五
用慈悲觀來指導的我們的日常生活,始終抱一顆寧天下人負我,毋我負天下人的愛心來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用因緣觀來洞察我們的是非恩怨,遇逆境、惡人,對你有阻止,損害時,應明白這是前世所造,切不要再讓惡果循環下去,應以智慧予以化解,遇順境也不要驕傲自滿,得意忘形,應明白這是你應得的,不要以得善而造無知的惡;用界分別觀來看待我們的依報世界和如幻眾生,明瞭一切依法而生,緣起無自性的中道之理。
唯有這樣,才能運用我們今世有限的生命,來過智慧的人生,至美的人生,明瞭世間一切萬法之真相,不偏不依,不斷不常,不生不滅!
享利·福特說:「二十六歲時,我接受了輪迴的觀念。我的宗教並沒有提出這樣的觀點。甚至工作也不能讓我完全滿足。如果不能把今世所累積的經驗和學問,運用在下一世,那麼工作就徒勞無功了。當我了解輪迴時……時間不再有限。我不再是時間的奴隸……我要把長遠的生命觀帶給我的寧靜與別人分享。」
梁子說,我的人生太消極,活在過去痛苦的陰影之中,不會挖掘自身的價值,她說的也對!
風一身飄零,但遇到過許多人生知己,高山流水的共命朋友!像梁子一樣,一切都為了我好,風深知!
我會努力的,消極不屬於風的,失敗與頹廢更與我無緣,從此以後!
不要以表象來看我,子尤說,誰的青春有我狂,而我說,誰的智慧有我狂!
在這個寂寞的紅塵,知道怎麼做,在這個文化氾濫,道德淪喪的社會,微薄之我雖做不到力挽狂瀾,但也能做到看滄海橫流,顯男兒本色!
如果你把花在追女人或賺錢之類,讓人散亂的事的時間,騰出十分之一用來修行,幾年內一定會開悟!
傳說天神過著極其奢華的生活,終日沉溺於享受之中,從沒有想要過修行的生活。諸事美好無比,直到死亡逼近,衰敗出現,天神的妻子愛人再也不敢靠近他們,只是遠遠地丟花過去,偶爾祈求他們能再轉世為天神。過去快樂舒適的回憶,也無法解除他們的痛苦,只是火上加油罷了。所以天神總在悲苦中寂寞地死去。
天神的命運,讓我想到今天我們對待老人、病人或臨終者的態度。我們的社會只迷戀年輕、性和權力,卻逃避年老和衰亡。當老人不再有生產力和價值時,我們就遺棄他們,這不是很可怕的事嗎?我們把他們趕進養老院,讓他們孤苦無依地死去,這不是很令人不安嗎?
要時常惦記著生命有如夢幻泡影,減少執著和嗔恨。
培養對眾生的慈悲心;不管別人怎麼對你,都要時時保持愛和慈悲。
要像德蘭莎麼麼麽麽一樣隨處播散你的愛心,就從對你的家人開始,多一份關愛給你的孩子,你的另一半,然後你的鄰居……讓每個接近你的人都人如沐春風的感覺。給別人一個關懷的眼神,一個燦爛的微笑,一個溫暖的懷抱,為上帝的仁慈做見證。
不管他們的行為如何,你只要把它當成夢一般,一切就變得不重要了。修行的要訣,就是要在夢中保持正念,這才是最重要的一點。這是真正的修行。
常有人問我:「若有前世,為什麼我想不起來?」
但為什麼我們記不起前世,就表示沒有前世存在?童年、昨天甚至一個鐘頭前的事,當時是那麼鮮活,之後卻不復記憶,好像從未發生過似的。
如果我們連上禮拜一所想所做的事都記不起來,要想回憶起上輩子的事又談何容易?
最痛苦的時候,可能是最開闊的時候;最脆弱的時候,也可能是最堅強的時候。
告訴自己:不要逃避痛苦,我要好好利用它,變得更具慈悲心和利他。
畢竟,痛苦能教導我們慈悲。若你曾經受苦,你會了解別人受苦的感覺。而如果你是在幫助別人,受苦可以讓你理解和產生慈悲心,裨益你幫助別人。但切記不要使自己曾受過的痛苦使施加給別人,如果那樣,你的所受的痛苦都白受了!
人生在世,切不要失去一顆具有慈悲心,我們要常常觀照它,使它富有智慧與永恆!
沒有美好願望的歡喜,也許是殘酷的;而沒有歡喜的美好願望,則容易變得冷漠與高傲!
所以我們在似水的流年裡,應以無畏的智慧去幫助別人,不求回報,但求奉獻;不求被理解,但求去理解,不求被愛,但求去愛!
生命感悟之六
靜靜地坐著,身體不動,沉默祥和,無論生起什麼念頭或情緒,讓它自然來去,不要有任何執著。
一切法本空,觀飛花落葉,十二因緣,悟入真諦,不必拿著一本經書,去了幾家寺院,就標榜自己是修行人,是追求真理的學人!
一切法都是你的助道緣,看你想不想解脫,有沒有一顆出離煩惱的心!
常有修行人問我,為何你的年齡輕輕,卻有這樣的人生了悟?我說,沒有什麼奧秘,活在當下,以一顆智慧的頭顱對待生活,以一顆感恩的心對待別人,愛你的親人,朋友,鄰居,不管他們如何對你,但你要給他們微笑和溫暖!化仇恨為友愛,化愚癡為智慧,化痛苦為力量。
有人說,他常常看到一些老參們做得、行得還不如新學者,他們習氣重,嗔心大,傲慢多。為何?
我說啊,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你是來修行解脫悟入真理的,還是計較別人與你不相關的事呢?當你看到別人的不好行為時,你應該先檢點自己,看自己有沒有這種與道不相應的行為,有之,改之;無之,加勉。還應該感謝人家為你提供了與正順解脫之道的因緣!沒有人家的不是,只有自己的不足!
應該在有限的人生歲月裡完善自己!你想想,為何和別人同樣遇到的同一人,同一物,同一境界,為何你煩惱,別人沒有你的這種反應呢?說明是你的福報不夠,處處有不順心的事,不要對外界充滿你的錯誤情緒,應以智慧指導你的人生,感恩別人,敬畏上蒼!
在公司和同事也一樣,不要每天悶悶不樂,愁眉不展,這樣只能給你帶來更多的不順心,日子照樣過,歲月匆匆流,為何不開心一點呢?你的痛苦只有你自己解決,別人無法為你承擔,如果你充滿情緒,別人還有可能對你產生負效果,誰也不願意每天和生活過意不去的人為伍;雖然生活對你所不公平,或者有突如其來的痛苦,但你能保持一顆樂觀的心,向上的精神,只要我坐著,我絕不爬著,能站著,絕不坐著的鬥志精神,生活肯定會為你改變,朋友肯定為你喝彩,為你開心,給你增添無窮的力量。
這種境界像什麼?
敦珠仁波切常說:好像一個人在田野中辛勤工作了一天回到家,坐到火堆前心愛的椅子裡。他已經工作了一整天,該做的事都已經完成;沒有什麼好擔心的,諸事已畢,他可以完全放下所有的牽掛,自在而滿足。
若你的心保持虛空,則隨時都可以接納任何東西;它是開放的。初學者的心靈蘊含著無限的可能;但專家的心卻只有少許的可能性。
日本佛教學者鈴木大拙說:什麼是慈悲?慈悲不只是對受苦者表達同情心或關懷;也不只是向他表達你心中的溫情;或清清楚楚地認知到他們的需要和痛苦;它也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決心,願意付出一切,實際行動幫助他們減輕痛苦。
如果我們能與萬事萬物相互依存,那麼,甚至連最微細的意念、語言和行為,都會影響整個宇宙。
把一顆小石頭丟入池塘裡,水面就會興起陣陣漣漪:一個漣漪吞沒另一個,形成新的漣漪。萬事萬物都是相互糾結關聯的。因此我們學習到,要對自己的所做、所說、所想的一切負責任;也要對自己、每個人、每件事,甚至整個宇宙負責。
因為業報是不可逃避、真實不虛的,所以當我們傷害他人時,其實是在傷害自己;當我們帶給別人快樂時,就是儲備了自己未來的快樂。
如果你能消除自私的出發點(如瞋怒等),培養慈悲心,最後你會獲得更大的利益。所以,有時候我會說,聰明的自私者應該照這樣做。愚笨的自私者,老是顧著自己,最終招來惡果。聰明的自私者會想到別人,盡量幫助別人,結果獲得大利益。
有時候,我會開玩笑地問別人:「為什麼你那麼不相信沒有輪迴?你有什麼證據?萬一你死後才發現有輪迴,你要怎麼辦?」
當然我們不要像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一樣,對信仰抱滿功利心,站在等價互換來和上帝說話。他說,為何不信上帝呢,如果有地獄怎麼辦?那不是一件很糟糕無可奈何的事嗎?如信了上帝,來生,有地獄也無所謂;即使沒有地獄,也沒事啊,反正信上帝也不會虧本,丟失東西!只不過信他是給自己買了一項無形的保險!
當然這樣的話只有像他那麼聰明的人才能說出來的!
不管你做什麼,不要逃避痛苦,要接納它並保持敏銳。不管你多麼絕望,都要接受你的痛苦,因為事實上它賜給了你無價的禮物:讓你透過修行,了悟憂傷背後的實相。
路米寫道:悲傷,可以成為慈悲的花園。
若你的心能對任何事保持開放,在你追求愛和智慧的一生中,痛苦會成為你最大的盟友。
生命感悟之七
禪定時的負面經驗很容易誤導人,因為我們習慣將其視為壞的象徵,但其實它卻是幸福偽裝而成的。不要厭惡它,而要認清它的真面目——只是一種經驗而已,如夢幻泡影。
了悟經驗的真面目,能讓你免於經驗本身的傷害和危險。因此,負面的經驗也可能是大福報和成就的來源。曾經有無數的大師,運用此負面的經驗,轉成覺悟的催化劑。
古人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正是這個道理。
利用生命給我們的創傷和痛苦讓它們變成我們追尋真理和完美生活的助道緣。
羅曼羅蘭說啊,累累創傷是生命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因為在每一個創傷背後都代表有我們前進的腳步!
我們常想知道,要如何面對和處理負面的情緒和煩惱。
不妨建議大家去禪坐,但我們應明白禪坐並不是如枯木般地坐在那兒一動不動,不用去想什麼,而是讓我們追尋那顆浮躁的心,讓他呈現本有的智慧和美麗。
如果禪坐時像他們說的一樣,會在那兒不去思考什麼,還有什麼作用,還有什麼意義?
曾經有人諮詢我,禪坐是不是像出家的修行人一樣,每天坐在那兒禪思靜慮,一動不動!
我說,錯了,出家人是那樣的嗎?如果那樣,他們這麼解脫生死,這麼發現真理,這麼完美僧格?
禪坐任何時,任何地都可以,禪的意思是心不亂,坐的意思是外不惑!比如在公司裡,遇到棘手的問題時,先冷靜下來,追尋問題的弊端出現在那兒,不要以狂亂的迷惑,撓頭搔耳,要靜其心,平其氣,這就是簡單的禪坐,就這麼簡單易明啊!
在禪定的無垠廣闊中,你可以用一種完全客觀的態度來看待你的思想和情緒。當你的態度改變時,心的整個氣氛就會改變,甚至思想和情緒也徹底改觀了。當你越來越愉悅時,它們也會越來越愉悅;若你對它們沒有什麼意見,它們也不會造成你的障礙。
佛法告訴我們必須了解的真理,但要成就個人悟道,還是要先靠自己修行。經由修行,我們將能度過各種艱難、痛苦和懷疑,而這些艱難和痛苦,即成為我們最偉大的老師。
經由它們,我們學到謙恭;認知到自己的局限;發覺到從習氣和舊有框架中跳脫出來的內在力量和無畏;也領受到了修行開展出真正自由的廣闊視界。
我們如此地沉溺於追逐外界的一舉一動,卻完全忽略了親近自己的內在心靈。
我們恐懼於探索內在,因為我們的文化並沒有告訴我們,探索內在能夠得到什麼。我們甚至認為這樣做可能會讓人瘋狂。這是自我最狡猾的詭計,讓人無法發掘內在真實的本質。
於是我們忙碌度日,以免冒險去探索自我,甚至連禪修的觀念都會把人們嚇著了。當他們聽到‘無我’或‘空’的字詞時,馬上聯想到好像是要被擲出太空艙,永遠在黑暗、寒冷的虛空中漂流。
沒有什麼東西比追求真理更重要了,但在這個追逐享樂、害怕沉默的世界,我們卻以喧鬧和瘋狂的忙碌來自我保護。
探索自性,已成為我們年輕人甚至是所有人最害怕的一件事
困難和障礙如果可以被正確地了解和運用,可以出人意料地轉變為力量的來源。
西藏國王格薩爾是偉大的戰士,他的流-亡歷程,是西藏最偉大的文學史詩。格薩爾是「永不屈服」的意思,是永遠不敗的人。
自他出生以來,他的叔父洛東就用盡各種手段想殺死他,但一次次的陰謀卻讓他越來越堅強。
對於西藏人而言,格薩爾不僅是勇敢的戰士,也是精神的戰士。做為精神戰士,必須具備特殊的勇氣,天生擁有睿智、溫柔和無畏。精神戰士仍會恐懼,但盡管如此,他們還是有勇氣去面對痛苦,認清楚恐懼的根源,毫不逃避地從困難中汲取教訓。
終其一生,你的內心中存活著二個人:一個是自我,它總是喋喋不休、要求苛刻、歇斯底里並精於計算;另一個是隱藏深處的精神生命,它智慧堅毅的聲音,你幾乎很少聽見或注意到。
當你越接觸教法,觀想並將其融入生活,你的內在聲音、內在智慧(就是佛教所說的「覺察心」)將會覺醒及強化。這時候,你可以開始辨別出覺察心的引導,和自我的喧嘩迷惑聲的不同;你真性的光輝和自信,也開始重返回來。
事實上,你已經在自我之中發掘了智慧的嚮導。因為它智慧的指引,你的覺察力越來越強烈而清楚,你將可以開始分辨真理和自我詐騙的真相,而能以洞察力和信心聆聽它。
要想得到幫助,只要祈求就可以。
基督不是說:「只要祈求,我就賜給你;只要尋找,就會找到;只要敲門,我就替你開門。每個人只要祈求,就能獲得」嗎?
然而,祈求是一件很難的事。我發覺多數人不懂得祈求。有時是因為自大傲慢,有時是因為不想請求幫助;有時是因為我們懶惰;有時是因為心忙於懷疑;散亂和困惑,而連最簡單的祈求都無法辦到。
治療酗酒和毒癮病人的關鍵在於,只要他承認自己的病症和請求幫助。從另一種觀點來看,我們都是輪迴的上癮者,當我們承認上癮和祈求幫助時,就是我們得到協助的時刻。
慣性的力量是很大的,所以要解脫這種輪迴的痛苦和想得到真理的人,要返觀內心,深信佛法(真理), 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生命感悟之八
瀕死經驗最重要的啟示是,它徹底轉變了這些人的生命。
可是茫茫大千界有幾個人會有這樣的機會呢?能直視面對自己的生命!
記得有一個人說:
我原是個迷失的人,終日行尸走肉,只想享受,沒有目標。現在我徹底轉變了,變成有強烈的企圖心,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堅信生命必有報應。我對追求物質財富的渴望也消失了,反而渴求了解精神層面的東西,並且希望這個世界能夠越來越好。
大部分人要等到臨死那一刻才開始珍惜生命,這多麼令人傷悲啊!我常想起偉大的佛教大師蓮花生大士的話:
那些相信他們擁有充裕時間的人,等到臨終才開始準備死亡。然後,就滿心懊悔,這樣不是已經太晚了嗎?
今天的世界雖然危機重重,卻也令人鼓舞。現代的心靈慢慢地接觸到各種不同的實相。在電視上可以看到星雲大師、甘地、德蕾莎修女等偉大的導師;許多東方的大師也到西方傳法;比如越南的一行禪師在法國,奔波一生,為了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介紹神秘傳統的書籍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注意。地球所面臨的絕境,喚醒更多的人進行全球的改造運動。
比如現在的印度中觀導師克裡希那穆提就是我們心靈的導師,教我們如何認識生命,如何面對世界的一切假象,從而使我們走上心性解脫之路。
開悟是絕對真實的事,而且世上也還有開悟的大師活著!
只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五濁的世界,被一切支離破碎的東西把我們如月的慧眼遮蔽住了,今天的大多數書店擺滿了琳琅滿目地陳詞濫調的所謂「經典之作」,一切讓我們迷惑不解,眼花繚亂,我們渾渾噩噩,虛度年華,追隨那些流行的世俗,把本有的真理忘得一乾二淨,當我們聽到世界有開悟的大師,我們頓時目瞪口呆,不會吧,會有這樣的人?這是我們對真理懷疑習慣的反應!
被輪迴之苦,把我們的智慧的生命變成的虛生浪死!
但你真正遇到了他,你會打從內心深處受到震撼和感動,你會明瞭過去你以為是觀念性的字詞,如‘光明’和‘智慧’等,其實是真的。
把別人想像成和你一模一樣的人,可以促進你的人際關係,帶給它嶄新而豐富的意義。
如果每個國家社會也同樣這樣看待其他國家社會,則世界和平及人類快樂融洽的日子就不遠了。
禪坐時,你可能會經驗到一個混濁的、半意識、飄浮的境界,就像有一條頭巾蓋在你頭上;夢紀般的遲鈍。這只是個混沌未明、無神的沉滯而已。
要如何脫離這種境界?要保持清醒,背部挺直,呼出肺部污濁的空氣,把你的覺醒力導向清明的虛空,清醒你的心。
如果你繼續停留在這沉滯的境界,你就無法進入禪定。所以當此阻礙發生時,你必須一一清除,盡量保持警醒,這是很重要的
佛陀說:
我們的存在就像秋天的雲一樣虛幻短暫,
看著眾生的生死,就像看著舞步的變換,
生命就如空中的閃電,
就像山澗沖寫而下,奔騰不已。
在我們活著的時候,要當下正視改變;這是為死亡作準備的最好方法。
生命也許充滿痛苦、悲傷和艱難,但這也是幫助我們面對死亡的大好時機。當我們相信萬物是永恆時,就無法從改變中學習。
輪迴過程的相續存在,並不像珍珠項鏈上的珍珠,被一根靈魂的線串在一起;好像一堆骰子互相堆疊在一起。每個骰子都是分開的,卻要支撐著上面的骰子,所以在功能上是相互聯接的。每個骰子之間並無實體存在,只有因緣條件的和合。
如果你發現自己在塵世中不易修行,可發揮創意,走入大自然。大自然永遠是靈感的泉源。要讓你的心靈寧靜,可以在清晨到公園散步,或欣賞花園裡玫瑰花上的露珠。你可躺臥地上,仰望蒼穹,讓心延伸到無垠的天際。讓外在的天空喚醒你內在的天空。你可以佇立在溪前,讓心與奔騰的流水交相融合,與潺潺的水聲合而為一。
你可以站在瀑布旁邊,讓它具有療效的笑聲淨化你的心靈。你可以散步在沙灘上,讓海風親密地吹襲著你的臉龐。你可以高聲歡慶,讓美麗的月光撫慰你的心。你可坐在湖邊或花園中,靜靜地呼吸。當月亮自無雲的夜空中優雅地緩緩升起時,讓你的心靈平靜下來。
生命的每次失落和迷惑,都在教導我們無常的道理,讓我們更接近真理。
當你從極高處掉落時,只會掉在地上——真理之地。如果你的修行有所成就,那麼從高處跌下就不是災難,而是內在皈依的發現處。
一切關鍵在於你如何對待你的生命,不是外界如何對待你!發現真理是靠日常生活的積累和修行,內在的省察和不變的恆心!
生命感悟之九
剛開始禪坐的人常說,他們的妄念紛飛,比以前更亂。
我說很正常,一再向他們保證,這是好的徵兆。這絕不是你的心念比以前亂,反而是變得安靜,而能察覺到以前的心念多麼雜亂。千萬不要絕望或放棄。不管什麼念頭生起,只要保持當下的覺醒,即使在紛亂中,也要回歸呼吸。
想想看:我們生活在擾攘的塵世中,心性被煩惱所覆,生活被慾望所牽。有的人從生至死,都是為了身外之物奔波一生,而忙碌,追逐如夢如幻的水中花,鏡中月;無暇去顧及自身真正的價值,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宇宙觀。不知真理為何物,到臨終時才感慨無事無常,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只剩下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對於這樣的人,是多麼無可奈何的啊!所以我們常常反省自己,照顧一下自己的心性!
人生難得,佛法(真理)更難聞!
試問大千世界有幾個人能聞到佛法,即使聞到了佛法,有幾個人能生起真正的信心,趣向真理;有幾人能真正的了解佛法,又能不被世俗所轉,達入佛之正知正見!?
要證得解脫和獲得覺悟的智慧,只有一個方法:遵循真正的精神之師(佛陀:buddha)。他是幫助你渡過生死輪迴苦海的嚮導。
太陽和月亮的光芒,即刻就照射在清澈澄淨的水面。同樣的,諸佛的加持總是加被在有強烈信心的人身上。陽光照射一切處,卻只有放大鏡聚焦之處才能引火燃草。當諸佛的慈悲通過你信心和恭敬心的放大鏡時,加持的火焰就在你心中燃起
當有人正在受苦,而你卻不知如何幫助他時,你要勇敢地把自己放在他的位置去想。想像你正遭受同樣的痛苦,而你要怎麼度過。問你自己:‘我會有什麼感覺?我希望朋友怎麼對待我?我最希望他們給我什麼?’
當你用這種方式把自己的角色與別人交換時,你就把你所愛的對像——你自己,直接轉換成別人。所以,這種方法是解決我愛和我執,及啟發慈悲心最好的法門。
開悟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每個人,不管是誰,只要處於適當的環境,和經過正確的修煉,就可以了悟自性,了解我們內在之中就有不死和永恆的純淨。這是世界所有神秘傳統對人的承諾,也已有無數的人完全實踐了它。
這個諾言最美妙之處在於:它不是身外之物,不是空想的,也不是精英專有的,它是所有人類都有的。佛陀告訴我們,當我們證悟它時,才明白它是出乎意料的平凡!
真理並不是刻意造做,也不是深奧的,事實上它完全是常識。當你證悟自性時,你的困惑被層層剝掉了。你並不是真的成佛,只是慢慢不再迷惑而已。我們本來是佛啊!
成佛並非成為全知全能的精神超人,而是終於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有位奉獻一生給那些病人和臨終者,放射出施與受的喜悅的人,她就是德蕾莎修女。我認為她下面的這段話,最能表現施與受的真義:
我們都希望進入神的天堂,但在此刻,我們就可以與他同在天堂。現在與他快樂同在的意義是:
如他一般地慈愛
如他一般地助人
如他一般地給予
如他一般地服務
如他一般地拯救
二十四小時都與他同在
在他苦難的化身中接觸他
佛教提出六道: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牲道、餓鬼道和地獄道。每一道分別由六種執著所造成:驕傲、嫉妒、慾望、愚疑、食慾和嗔恨。
看看我們週遭的世界,再看看我們的內心,就知道六道是真實不虛的。他們存在的方式,是我們下意識地將煩惱投射出去,六道因此具體成形,而界定了各道的形式、樣貌、氣氛和內容。
六道也存在於我們的內心裡。在我們的身心繫統之中,存在各種煩惱的種子和習性,只看環境的影響和我們選擇的生活方式,就隨時準備好髮芽成長。
所以不要等到臨終時再後悔莫及,到那時誰也救不了你!把握當下,認識自己,趨向解脫!
生命感悟之十
在對抗你最強大敵人(我執和我愛)的戰爭中,再沒有比慈悲更好的盟友了。
我執和我愛是與生俱來的煩惱,根深蒂固。有時不易覺察,在境界不現之前。
比如我們執著這個虛幻的生命,有時很狂妄的對自己說,死,有什麼了不起!但一當境界現其前(比如突如其來的車禍或者是地震災害),我們會不顧一切的保護自己,有時甚至連自己的親人的生死安危也忘了,為了自己的生命!是否還像那樣,鏗鏘有力地說,無畏無懼呢?
慈悲,把我們奉獻給別人,不追求自己的享樂卻去承擔他人的痛苦;就是慈悲與無我智慧的聯手,徹底摧毀讓我們生生世世流浪輪迴苦海的虛幻執著。所以,我們的傳統把慈悲視為覺悟的來源和要素,及覺悟行為的核心。
有時候,我們要清醒地問自己:「如果我今晚就去世,該怎麼辦?」我們不知道明天是否會醒來,或在何處。如果你呼出一口氣,再也無法吸進來時,你就死了。就是這麼簡單。
就如西藏諺語所說:「明天或來生,哪一個先到,我們從不知道。」
據說,佛陀證悟時,他想要讓大家了解,眾生皆有佛性,並完全分享他的證悟。但他也帶著無限的慈悲和遺憾,清楚地知道:要我們了解他所證悟的境界,是何其困難。
因為,雖然我們與佛陀一樣具有自性,但我們卻未認出它,因為它已被我們的凡夫心層層包裹纏繞住了。
想像有一隻空花瓶,其內外在的空間完全一樣,只有脆弱的瓶壁阻隔其中。我們的佛心被拘禁在凡夫心的瓶壁中,當我們開悟時,就像花瓶裂成碎片,內外在的空間融合為一。那時,我們突然了解到:它們從未分割,也從未相異;它們始終相同。
所有的精神導師都告訴我們同樣的事:活在世上的目的,就是要與我們根本的、覺悟的自性相結合。就如印度的《奧義書》所說的:
有智慧之路,也有無明之路。它們遙遙相隔,且盡頭各異……愚人陷入無明當中,還以為自己有智慧和博學,事實上卻像盲人被盲人從此端牽到彼端,漫無目的地走來走去。那個超越生命的世界,是不會對幼稚的、不專注的、迷戀錢財的人閃耀的。
什麼是偉大的修行者?就是時時活在真我的當下,並不斷挖掘和運用深刻啟示的人。就如當代英國作家路易斯·湯姆森所寫的:
基督,無上的詩人,熱切地活在真理當中,他的一舉一動,都是清淨的行為和圓滿的象徵,展現超越的真理。
展現超越的真理,就是我們存在這裡的原因。
在修行的路上碰到一點阻礙時,真正的修行者不會喪失信心而起懷疑;反之,他會洞察障礙的真面目——只是障礙而已。當你認清「障礙只是障礙而已」時,障礙就自然消除了。
同樣地,如果你無法認清障礙的真面目,而嚴肅地看待它,那麼它就會更加強化堅固,最後變成真正的障礙。
我們甚至會半相信地說,慈悲真奇妙,但實際上卻一點也不慈悲,只會造成自己和別人的挫敗和悲傷,而非我們一直想要的快樂。
這不是很荒謬嗎?我們一直苛求快樂,然而我們的行為和情感卻讓我們隔絕了快樂。
究竟什麼才會使我們快樂?我們都知道,精明的自我追求、機智的自私、自我利己的保護,有時候會讓我們失去理智。當你真正看清楚我執和我愛時,你會明白它們是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的根源。
要學習如何死,就要學習如何生;要學習如何生,就要知道生命不只有今生,還有來生。真正地轉化自己,及學習如何投生為覺者以助益眾生,是裨益世界的最有力方法。
現在讓我們想像:有許多人把握學習佛法的機會,致力於莊嚴的修行,證悟了自性,並運用死亡的機會更接近成佛,為了服務和利益眾人而誕生。活在這樣的世界中,會是怎樣的光景呢?
同樣的真理為何別人能發現,而我們卻渾渾噩噩呢,虛度年華呢?
慈悲遠比憐憫還要偉大和高貴。
憐憫的本源是恐懼、傲慢和施捨,甚至沾沾自喜的感覺:「幸好不是我。」就如史帝芬·李文所說的:「當你害怕碰到別人的痛苦時,就成了憐憫;當你勇於面對別人的痛苦時,就成了慈悲。」
要培養慈悲心就是要了解眾生都是相同的,擁有相同的苦痛,尊敬受苦的人,並了解你既與眾生不可分割,也不優於一切眾生。
所以,在修行的道路上成就偉業(發現真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修行是和我們的死亡面對面的對話,和煩惱直視,和愚癡無明拚搏!他們是一直伴隨我們,從生到死,從迷惑至覺醒,對我們不離不棄。
所以我們要依世界的覺悟的大師,和聖教量,指導我們,挖掘我們的心性,讓他們呈現原有的光明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