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逃避壓力

壓力不只是個埋藏潛伏在心中的無形殺手,而且影響深遠難測;壓力不會自然消失,常常透過身體、情緒警告我們。引發壓力之情境,除了來自外境的變化無常、無法掌控,主要是自己的無明(根本煩惱)與情緒(隨煩惱)。受力之單位面積則是,心力與智慧。心力即堪能性,包括了意志力、忍耐力;智慧則是依於理性思唯後之抉擇與行動:面對事實,看破虛妄而放下。

心:勘能性、意志力、念力、忍力、專注力、覺察力=定,修止可得定。

智:智慧、正見、正觀、如實知、正思惟、抉擇判斷=慧,修觀可得慧。

有時壓力的來源只是自己既定的想法而沒有其他的理由,許多心理壓力是源自於我們拒絕面對現實,不願接受生命的真實面目。

從佛法的角度來看,壓力絕對不是來自外境的,而多數是自己給自己的。壓力源自煩惱所引發的愛慾情緒,多數人只想加強那份掌控外境、抵擋無常的執著,於是「渴望企求未得到的,或想要得到更多,以及想要去除不合乎自已企求期待的;另一方面又害怕失去已得到的,而失去後又引起憂惱。」由於承受力量的心智不足,便形成了壓力,由於心智不足又再引發煩惱情緒,成為新的壓力源,如此惡性循環,壓力當然越來越大。

佛在世時有一天,佛問諸比丘:「如果樵夫把祇樹給孤獨園的一棵樹砍掉了,你們感覺怎麼樣呢?」

諸比丘回答說:「這件事沒什麼感覺,沒什麼關係。」

佛又問:「如果你穿的衣服,或是吃飯的缽被拿走了,你們心裡怎麼樣?」

比丘回答說:「這不可以,我不能沒衣服穿,沒缽我怎麼吃飯呢?」

佛進一步再問,把你的缽、你的衣服偷走,你會不舒服,為什麼那棵樹被人砍走了,你心裡不在意,原因在什麼地方呢?佛說這就是顛倒愛慾,你對衣服、缽有愛慾,若是被拿走了,你就會反對。而那棵樹與我無關,所以不會在意。從這裡會看到很多的問題。因為有我、我所,執著常、執著樂受、執著排除苦受,就會有壓力。

雖然我們可以理解無常的道理,但是在心理上對它,卻有一種根深柢固的厭惡感。我們想要的是常、是永恆、是期待永遠不變的安全感。我們深信可以掌控外境,可以得到常,於是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去加強那份來抵擋無常、抵擋不可意、保住可意的力量,而繼續執著永恆。

面對壓力時的反應

當改變發生時,我們經常會責怪外境,而忘記改變自己的反應其實是很重要的。其實壓力來時,不會要人命,但面對壓力時的反應不當,卻可能使人心力交瘁。多數人是隨著情緒,產生負面的慣性反應,而容不得理性思惟,評估抉擇。最常見的方式是防衛、壓抑與逃避,而這些反應反而讓人長期處在更糟的焦慮、煩惱、沮喪、憤怒或冷漠的情緒中,無法有效的因應生活中的各種變化,成為一種惡性循環。負面情緒越多,壓力就越大。

如果長期以無效的方式面對壓力,身心持續處於壓力下,不斷的耗損,終至耗竭到不再有活力,充滿了無助與無望,也就無法再做有出意義的事了。世事無常多變,這本來就是世間的真相。越能接受這個現實的人,就越能如如不動,臨危不亂、處變不驚地對應各種眼前發生的事。反之,感情敏銳、反應過速的人,必定忍不住隨著煩惱而情緒化的反應,這將會浪費更多的精力,而無法做出一個正確的判斷。當遭逢任何變化時,注意避免立刻慣性反射式的反應,如此才能不致於反應過度。應該想辦法先停下來,提醒自己,評估一下,怎麼做才有效?懂得區隔事件,不要讓一件小事擴大成更大的災難。

面對壓力,一般的反應是防衛或逃避,這就是所謂的逃戰理論。有人不斷地追逐夢想,或者極力的防衛自我,想要保住自己的幸福快樂。外在的危機,往往會讓心靈用逃脫、麻醉的方式而不願面對,令自己以為到了一個安全之所,於是選擇「鴕鳥心態」的逃避,盲目的尋找自己所熟悉的慰藉,創造一個自以為是的虛擬境界,而不願意面對真實,要知道那逃避的過程,如夢幻的安全感,其實只會強化自己的痛苦罷了。當然,最後必定以最災難的形式來接受事實。

當面臨嚴重壓力及情緒問題時,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受傷過重,再也無力去處理問題,這時候確實會促使我們去尋求最不耗費心力的方式,來緩和或延遲痛苦。這種自我保護的逃避心理,會因避免產生焦慮而讓覺察能力逐漸模糊,因而形成了一塊注意力被阻斷的自欺區域,造成心智上的盲點。

因此我們可能會因循苟且,希望時間沖淡一切,問題自然消失。或狂熱地去工作、縱欲或運動,直到精疲力竭來讓自己麻痹;也可能會選擇抽煙、酗酒、吸大麻,服用藥物、毒品來逃避,借著武俠、言情小說之非理性世界、或網路、電玩之虛擬世界,藏身於刻意營造之幻境中;或不斷地看電視、上網、暴飲暴食,乃至沉迷於飈車、電玩、賭博,去求滿足成就感;更有甚者,以縱火、暴力滋事、傷害虐待他人為樂。然而這樣損害大腦機能的選擇,不論短時間內是多麼吸引人,問題並沒有解決。長期下來,積習成性,乃至上癮不能自拔,最後不可避免地走向自殘自殺或監獄的自我毀滅。

防衛

雖然防衛行為有時可以緩衝或降低壓力所帶來立即性的衝擊,但長期使用後,拚命去排除壓力,防衛自己的執著,反而常導致更焦慮不安,在不斷的惡性循環下,壓力的因應與調適也就變得更加艱難。

千萬不要以為把壓力扔到一旁,來個「愛拼才會贏」,咬緊牙關硬撐、硬熬,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其實這樣很可能不但解除不了壓力,還造成長期的耗損與更大的壓力。我們應該積極進取,但是要記住「能贏的才要拼」!改善可以改善的,如果不能改變,就隨他去吧!

逃避

壓力的根源在於偏離事實,而又無法面對承擔,於是自我欺瞞的認為拖延逃避,時間就會沖淡一切,漠視事實的存在它就會自然消失。也有人只會堅持自己的困苦與眾不同,而自艾自憐,怨天尤人;或者說出「我沒辦法,非這麼做不可」,這種不算藉口的藉口,這些人是真正的失敗者。要知道,雖然打發了眼前,卻無法避免長期的失敗。最能夠獲得即刻性滿足與歡娛行動的,通常對長期的健康、幸福、成功的傷害最大。人在任何時候都有選擇,我們原本可以運用自己的理智,忍受短暫的不適應,來換取更長遠的利益。

有人以遁入大自然、躲入好書閱讀、把玩古玩字畫、或運動遊戲、工作狂熱來填補空虛。有人借著燈紅酒綠,聲色犬馬鬧烘烘的,刺激的生活去解決苦悶,可是到了曲終人散,拖著疲乏的身體回去,還是一片空虛。也有人緊盯電視不放、猛打電話、暴飲暴食、瘋狂刷卡血拼,先享受後付費等來麻痹自己,或滿足自己的慾望。也有人藏身於刻意營造之幻想世界,電玩之虛擬世界,或武俠小說、言情小說、連續劇等非理性世界。最糟的是,以冒險犯難、賭博、煙酒、藥物、毒品來尋求安慰刺激。

選擇種種迅速直接方式得到逃避紓解,長期麻木的忽略後,往往產生莫可預料的嚴重身心損害而後悔莫及。

有些人,尤其是年輕人則嚮往於未來之願景,其實這還是一種逃避,我們心中是否有個夢想:等有那麼一天,銀行裡有一億存款,一疊微軟的股票,一棟依山傍水的透天別墅,一部豪華的休旅車;然後辭掉工作,不必再受老闆的氣,不必匆忙趕打卡,從此遊山玩水,逍遙自在。但是,果真實現時,眼前沉重的壓力就會消逝而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嗎?千萬不要忘記,生活中唯一確定的事,就是因緣環境永遠在變,說不定新的壓力又接踵而至,擔心孩子被綁架、幣值貶、股票跌、房地產不景氣等等。

千萬不要以為睡一覺起來,人生問題皆可迎刃而解,而混亂的生命也將頓然開朗,不幸的是,它只是一種幻象、一種狂想,而非真正的人生。否則很可能一天早上醒來之後,發現自己浪費了好幾年的時間,追求一個和生活並不契合的目標。

不論用什麼方式逃避,積久成習,只能繼續失敗的生活模式,精神病院、監獄乃至死亡,是最後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