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心靈環保建設

環境的污染

我們知道今天世界面臨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環境污染、生態平衡的破壞。有一部英文書譯成中文叫作《安靜的春天》,春天應該是鳥語花香,到處充滿了大自然的音樂,然而為什麼會安靜呢?原來人們長期使用化學藥物造成大地污染,使小鳥到了春天的時候找不到食物,而沒有精神唱歌 。。。

當我們看到現在的都市,工業社會污染,有人說應該如何使它淨化。可是今天人類最大的污染,不在環境,而是在人心!其實物理與生理的現象,是不離心理作用的活動。所以從佛教觀點來看環境污染問題,無非是人內在的「我」與外在的「境」之間的互動作用。假如能將染污的心淨化而成清淨智慧的心,那麼心靈一淨化,環境將減少污染,生態平衡也減少被破壞。

心靈的環保

「心靈環保」的意思是指對環境衛生的保護,以及人類生存空間的維護。為什麼要講「心靈環保」呢? 因為環境的污染是由人造成的,「環境」本身不會製造任何污染,植物或礦物也不會為人類環境帶來污染。唯有人類會製造髒亂,不但污染物質環境,更是污染精神環境,從語言、文字、種種形象以及各種思想觀念等都會為人類的心靈帶來傷害。物質環境的污染不離人為,而人為又離不開人的「心靈」。如果人們的「心靈」清潔,則我們的物質環境不會受到污染。今天整個世界的環境問題在於「人」,人心是最大的污染源,因此,我們討論環境的污染,就必須從根源著手,也就是要從「心靈」開始。

現今人類太過著重外在的環境污染問題,可是對自己心地的污染不但不設法予以淨化,反而不斷地通過內心的病態加深它的污染。雖然我們目前面臨的環境污染問題非常嚴重,但人心的污染更是值得我們擔憂和害怕的。

當今的世界

我們再看今天的社會環境,因為社會結構的改變,人們從悠閑寧靜的農業生活走向忙碌的工業社會,生活失去重心,終日不知所適;空虛、失落與疏離成為廿一世紀的文明病。由於物質文明的進步和價值觀念的急遽轉變,殺人、搶劫、吸毒、酗酒、賭博、暴力,加上不道德的商業犯罪、色情行業氾濫、青少年紀律敗壞、各種對名利權位的貪婪與慾望,和無理性的行為等等犯罪案件層出不窮。道德的墮落已到令人扼腕唏噓的地步,令人不寒而慄。

另一方面,今天的世界也經常處於恐怖、猜疑、緊張之中。現代科技的進展所帶來的武器足以造成不可想像的毀滅。強國們揮舞著這種死亡工具,互相誇耀各自的能力,互相威脅。一旦失去理智,其結果除了互相消滅並連帶將全人類一起毀掉之外,別無他途。

這是我們人類自己造成的恐懼。釋迦牟尼佛傳達予我們的教誡:非暴力、和平、友愛、慈悲、容忍、諒解、求真理、求智慧、尊重一切生命、不自私、不憎恨、不逞強,都是治療目前社會各項弱點的良藥。一切眾生,特別是人類,內在具有成佛的潛能,問題就看我們願不願意淨化自己的人性。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人性如果淨化到至極完善,也既是佛性的究竟圓成。

人性的弱點

人性的主要弱點就是以利益主持我們的一切判斷,因此每個人都以他所感到的快樂與不快樂來判斷事物與人。所以世間沒有真正的是與非,各人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因一切都從自我出發,結果產生許多糾纏不清的恩怨。許多損人不利己的事發生了,群體生活也就無法協調。許多國家因恩怨而戰爭,許多群體因恩怨而分裂,許多政黨因恩怨而互相敵對,甚至許多個人因恩怨而勢不兩立,互相挑戰。這種「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還有別人」的不健全心理造出很多不應有的痛苦給自己與他人。

如不根絕人類罪惡的心理,建立人類良善的心理,而要世界和平、人類安寧,那真如緣木求魚。經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要救環境、救國家,乃至救世界,必須先挽救人心。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由於每個人的用心不同,所以每個人的思想也就有別了。身、語的行為動作,是由於心思的發動而表現於外的,所以必須心思正而身、口才能正。心思不正則身、口行為必不得其正。

只要人類還有一天渴望征服他的同胞,人間就有一天不會快樂。佛教沒有可以成為「正義之戰」的東西,這只是人們製造出來的虛偽名目,使它成為憎恨、殘酷、暴虐與大屠殺的藉口。如佛所說:「戰勝者滋長仇恨,戰敗者於哀痛中倒下」,靠恐怖行動是不可能有真正而永久的和平。軍備競賽只能產生恐怖而不能產生和平,只有在友愛、親善、無怖、無疑、安全無險的氣氛中,真正的和平才能實現。

佛陀的教育

佛陀出現在這現實人間就是要教導我們如何淨化我們的人性,從而淨化整個社會、整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使人間變成一片淨土,充滿祥和。佛說:「仇恨永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愛可以化解仇恨,這是永恆的道理」,又說:「應以慈愛戰勝嫉忿,以善勝惡,以佈施勝自私,以真實勝虛妄」。

心靈上的修持就是人心的環境保護。處於今日貪慾橫流、暴力充斥的環境,佛教徒修行最重要是從內心做起,然後走入人群,關懷社會,以佛教的教義改善社會風氣,激發人心,淨化社會。佛教的首要理念 --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去除內心貪瞋癡三毒,行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因果觀念等教義,就是醫治各種社會病態的不二良方。

佛教的特點

另一方面,從以下的四個特點,我們也可以看出佛教在心靈環保的貢獻上,具備了充足的條件。

(一)佛教是平等的宗教

佛教在印度開始初期,佛陀就以革新的態度,打破當時印度不平等的四姓制度,而實行「四河入海,同一鹽味;四姓出家,同名為釋」的平等政策。所有加入佛教僧團的信徒,不論是出身於任何階級,地位一律平等。佛說「人人皆有佛性,個個皆可成佛」,不論貧富、愚賢、性別、職業等同一個待遇,每人本性相同,機會均等,何來鬥爭?

(二)佛教是慈悲的宗教

佛教修行的最終目標是離苦得樂,不只自利,更而利他。所謂「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佛教所發的菩提心就是以慈悲為基礎,對於人類甚至是全體眾生的態度就是大慈 — 予眾生樂,大悲 — 拔眾生苦,別人的苦樂就是自己的苦樂,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戰爭是殘酷的,鬥爭是悲慘的,是與佛教的宗旨相反。所以佛教徒是不會主張戰爭、暴力的,反之,會更極力阻止它的發生。

(三)佛教是忍辱的宗教

忍辱是佛教修行六度中的一種法門,也是佛教徒尋求涅槃境界的一種工具。忍辱可以治療瞋恨心,去除我執煩惱。當今世界的各種糾紛,瞋心是一個不小的禍源。忍辱能化解仇恨,排除報復的心理。解決紛爭之道,並不在動武,因為暴力只能造成不幸,本質上是反建設性的。佛教徒的心中沒有敵人,既然沒有敵人,何來紛爭動亂呢?假如面對危機時,佛教徒希望能通過和平談判方式去解決。

(四)佛教是利他的宗教

佛教教義認為這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的,所以不值得去貪戀佔有。多數人誤以為他們所追求與依戀的某些事物為永久性的實體,為了謀取目標,難免使用侵佔及爭奪等認為有效的手段,因而產生佔有、侵略、貪腐等行為。佛教認為就算是讓你得到整個世界,很快就變幻不定,沒有快樂可言,而且還增加不少煩惱。佛教教義並不希望去奪取這個世間的一切,更應將自己的東西去佈施給所需要的人。既然如此,佛教並不同意侵略別人的行為。

佛教的心願

佛教最大的財富,在於它擁有全世界最豐富的經典,及最完整的理論。這些經典及理論皆在教育人類,將人心中所具有及殘存的貪、嗔、癡、慢、疑、不正見等習氣加於放棄,將身、口、意歸導於正確、和諧、幸福、圓融、美滿的生活領域,打從內心願意重新做人,過一個健康、自在、快樂的人生。

如果每一個人能調伏自我內心的貪、嗔、癡,能本著慈悲心,從「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的心願,「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精神,「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胸襟,運用我們的智慧與人溝通、融合、諒解,非但社會減少糾紛,和平的世界更指日可待,世界也將變成一片人間淨土了。

佛教的「心淨國土淨」理論與修行實踐,號召人們首先清淨自己的心地,去除內心的貪婪,如此才能換來外境的淨化。這種理論和實踐啟示我們在生態保護過程中,一定要重視人類的心靈建設,而不是片面強調環保技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