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空性的教理如何運用於實修中

魔障

就像《大寶積經》所說:「云何名得甘露灌灑?謂煩惱魔、蘊魔、天魔所不能損。縱於死時,雖有死魔,亦得自在不起死想。何以故?由彼正士,住於空性、無相、無願,於一切法無所分別,不生不滅,不墮不起,不來不去不住,不染不淨。」心不參與,住在空、無相等當中,就不會被魔損害。

所謂「煩惱魔」,指貪等的煩惱,因為能惱害身心,所以叫做「魔」。心不參與,自然不生煩惱,也就不會被煩惱魔所損害。

比如,心生貪著,就陷在煩惱魔當中。下至你貪一點零食,心的狀態也很不正常。對人貪執,像是對兒女,對情人,一想起他,就愛在心頭,心心念念連在一起。像這樣,心參與進去,身心就會受到損害。

從前有一個母親,非常愛自己的兒子。有一次,兒子騎自行車出門,結果在三叉路口被大車撞死了。後來這個母親就一直陷在非常悲傷的狀態裡出不來,結果精神失常,天天叫著兒子的名字,以為他還活著。這就是因為愛得太強,心參與得太深,結果失去的時候就要感受撕心裂肺的痛苦。那種憂愁、悲苦強烈地抓著她的心,不得不感受煩惱魔的損惱。

其他事業、錢財、權利等等都一樣,人卷在那裡時都著魔了,完全失去了正常狀態。很多修行人原本修行很好,後來卻墮落了,就是因為在名利、財色上過不了關。而且,一念著了名利等,冤家就會乘虛而入。

像我們熟悉的悟達國師的傳記。他原本持戒精嚴,德行顯赫。後來當朝皇帝親臨法席,供養他沉香法座。這時由於生起了高慢心、名利心,結果膝蓋上忽然生出一個人面瘡。人面瘡有眉眼口齒,每次餵它飲食時,都會開口啖食,跟人沒有差別。國師為此非常苦惱,雖然看了很多名醫,但都束手無策。後來得蒙神僧賜予三昧水洗濯,結果人面瘡開口,告訴他:前世自己是晁錯,國師是袁盎。由於被袁盎殺害,所以在多生當中一直跟隨,尋機報仇。但因為國師在過去十世當中身為高僧,戒律精嚴,所以一直沒找到下手的機會。現在由於得受皇帝恩寵,起了名利心,有損德行,就有了加害報復的機會。

這樣就知道,心生則種種法生,內在有這樣的心,才會被冤親債主得便而侵入,沒有心,再厲害的外緣也無法侵入。所以,要想讓自己不出問題、不著魔,就必須管好自己的心。心不參與,就不會陷入煩惱,也就不會被魔所損害。

所謂「蘊魔」,指既是生死苦果,又是生死苦因的五取蘊。由於這五種蘊蓋覆真性,所以是魔;或者這五種生死之法能奪慧命,所以叫做「魔」。這也是由於自己的心計執有生死,參與到虛幻的生滅法裡,才形成了生死。這樣就必定有因、有果、有輪轉,也就免不了被蘊魔所害。

像是認為有「我」,有「法」,然後「我」要追求夢想、創造價值等等。這樣你的心參與到生死當中,就免不了形成生死業因,必定成為生死裡的一員,陷在蘊魔的掌控下,拔不出來。這時如果能夠了知本無生死,心不參與,自然不會陷在錯亂的生死當中,也就擺脫了蘊魔的損害。

「天魔」指欲界第六天的魔王和他的眷屬。因為這些魔眾常常作種種擾亂,障礙人的修行,所以叫做「魔」。其實,這也是因為內心認為魔有自性,才被外魔干擾。如果了知魔眾本空,心不參與,外魔自然會消失。

米拉日巴尊者的傳記裡講到:一天,尊者撿柴回到山洞,見到洞中坐著五個惡魔。一個以說法的姿勢坐在尊者的床上,兩個看上去在聽法,一個在旁邊侍候,還有一個在翻看尊者的經書。尊者看到覺得很稀奇,以為是山神戲弄,就唱了一曲讚歌進行讚頌。結果五個魔聽完讚頌,不但沒消退,反而怒目圓睜,發出怪吼,準備撲擊尊者。然後尊者觀忿怒本尊,用密咒驅魔,結果還是毫無效果。之後尊者對他們生起大悲心,為他們講述善惡因果,魔眾仍然不為所動。

最後尊者想:一切法只是自心現幻影而已,心本來不可得,哪裡真有魔呢?如果我把魔當成真的有,那真是可笑的事。之後尊者不再以為真的有魔,提起體性空慢,直闖入洞中,結果群魔都消於主魔身中,主魔也變成一股旋風消失了。米拉日巴起初心以為有魔,就是心已經參與。這樣讚頌魔,魔也不退;修忿怒法,魔也不退;以悲心講因果,魔仍不退。然後思維唯心所現,心也無有,心不再認為有魔,提起體性空慢,就不再見魔了。

總之,一切魔障都源於內心的實執。心不執著、不參與,所有魔障都無法損害,自然能夠了脫生死。

黃念祖老居士的《谷響集》裡有一個很好的例證:一年秋天,黃老在廣化寺念佛七講《阿彌陀經宗要》,最後引用印光大師的開示說:念佛沒得一心時,不可急躁求見佛。因為這躁妄求見的心,會給自己的冤家提供方便,他們就會借此機會干擾報復,破壞行人的修持。

黃老講完後,一位年紀很大,看上去面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女居士走到跟前,情緒激動地說:「您講的正是我的病!我已經病了兩年多,因為我念觀音菩薩,就很想見菩薩。哪曉得自從見了觀音,各種亂相都出現了。不論是白天還是晚上,睜眼閉眼都能看到。有時候見的是善相,有時候見的是惡相,自己心裡特別害怕。就是屋裡坐滿了人,還是能見到滿屋子都是惡相。結果弄得晚上不能睡,白天也休息不了。身心疲憊不堪,神經緊張,什麼辦法都治不好。我現在被折磨得萬分痛苦,命在旦夕。」她最後還問,是不是該念大悲咒來除魔。

黃老聽後對她說:「你不必修法去壓制。如果去壓制,就是在作對,那這個結子就拉得越緊,更不易解開了。」

又給她講:「古時有一位大德,在深山裡住茅蓬,帶領大眾共修。但是,那裡的山精野鬼時常來干擾,有時現佛菩薩相,有時現虎豹等的恐怖相。大眾都被驚動擾亂,不能清修,就勸大德換個地方修行。但是大德不為所動。結果三年後,野鬼都消失了,什麼相都沒有了。大德說:'野鬼伎倆千般有盡,老僧不聞不睹無窮。’(這就是驅魔的妙方。)」之後黃老指點她:「你看,不聽、不見、不去管它,魔障自然消除。古語說:'見怪不怪,其怪自敗’,就是這個道理。」

當時女居士要求黃老的小女兒把這些話寫下來交給她。

不久,黃老在居士林講《淨修捷要》。講完後,這個女居士特別前來道謝。她那時神態安詳,容光煥發,看起來像是換了一個人。原來黃老的女兒所寫的字條送到後,她心前的惡相全部消失了,頓時就消除大魔障。

這樣就知道,「不聞不睹」就是最好的去魔良方。

罪業

心不參與,是最根本、最徹底的滅罪妙法。

其實,罪業本來空性。時時處在心空當中,心不參與,不妄動,就沒有了感果的緣。只要不讓罪因跟緣和合,就不會現起果報。不然的話,你的心不斷地起妄執,這樣罪因跟緣一結合,必定會現起果報。

另外,造作罪業的根本就是妄執諸法實有的心。有了這種妄執,就會有事、意樂、加行、究竟。造下惡業後,因緣成熟時,就會現起罪果。如果你能了知空性,心不參與,那麼這四支就能全部歇掉,也就不會再出生罪業。具體來說,第一支事,心不參與,就不會有造業的所緣;第二支意樂,心不參與,也不會生煩惱等的心;第三支加行,心不參與,也不可能出生後後的行為;第四支究竟,心不參與,更不會有最後的完成。

像這樣,心不參與,既不造作新罪,也不給過去的罪因提供助緣,這樣就能徹底地斷除罪業。這就是最究竟、最徹底的滅罪之道。

下面再詳細講講懺罪的方法:

上乘的懺悔方法

罪業本來空性,沒有實法可得。因此,最上乘懺悔的方法,就是了知罪性本空。這樣罪業就能當下清淨,此外再沒有更好的方法。

一般眾生懺罪很難徹底,就是因為根源的實執未破除,心空不了,達不到真正的懺悔,結果導致懺後轉眼即忘,過後還會再犯,重新陷在錯亂當中。

了知空性的人,知道罪業本不可得,也不存在實有的懺悔。因此,只要把心空掉,不再執實,就能徹底截斷罪業相續。這樣脫離能所,就是無上的懺悔。(這裡特別強調,現代人根器差,修理懺能真正相應的人並不多見。我們講「法無我」需要提到理懺,來提起大家修空性的意樂,也有必要讓大家種一些善根,明瞭最上乘的修持理趣。但實修的時候,要仔細考量自己能不能契合上,口頭上虛誇沒有什麼用,所以不能忽略事懺。)

「心不空」是罪業的根源

要想真正懺悔罪業,首先必須知道罪業的根源是什麼,這樣才能找到真正化解的方法。

其實,罪業的根源,並不是特指某種罪惡,而是指你的心不空。就像星星之火不滅,由此也會燎原。同樣,只要心不空,遇到相應的境緣,就必定出現各種分別、攀緣、競爭等的妄執,有了煩惱妄動,就難免造作罪業。

而且,心不空,執著太重,就會一直陷在罪業當中出不來,這樣根本沒辦法清淨罪業。

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本來沒什麼事,但是愚人心胸狹窄,執著很強,常常因為一點小事就陷得很深。比如有些人生煩惱的時候,一直想不開,陷在裡面,很多天都出不來。好不容易開導一下,他當時也感到心裡稍微輕鬆一點,覺得好像確實沒什麼事,只是自己胡思亂想。但好景不長,由於他內心深處的執著太強,過不了幾天又會陷進去,還是想不開,很痛苦。結果貪嗔等的妄動,各種計較、分別、競爭、逐取等等,還會從這種執著心裡源源不斷地出生,就會結成深重的罪業。而且,由於他的執著太重,始終沒辦法安心,就會再三落入到這種錯亂當中。由此一來,罪業也就沒辦法消除了。

這樣的人,即使稍微熏習一些空性,心裡感到輕鬆一點,有些般若的氣氛。但是,一到境界裡,馬上又會迷掉。仍然是對於想要的法起貪,對於不想要的法起嗔,然後跟人攀比、競爭等等,還會陷在罪業當中。就像一直處在煙霧當中,偶爾用扇子扇一扇,煙霧好像少了一些。但是一停下來,眼睛又馬上被煙塵蒙住。所以,不明空性,心量狹小的人,一遇到事情就會陷進去,很長時間都走不出來,就會感到相當痛苦。

相反,通達空性,心胸開闊的人,遇到什麼事都能過得去,不會一直留在心裡,糾纏不休。由於他心裡有空性的定解,遇事不著意。天大的事都能想得開,放得下,這樣心裡一放,事情自然了結。心空了,也就不會成為業障。

總之,愚人執著罪業實有,心空不了。結果雖然已經懺悔,但過後還會再犯。換句話說,正因為他不知道罪業是怎麼起的,不知道心到底是什麼,結果把罪業執為實有,內心就會相當緊張。雖然造業之後懺悔了,但根本懺不淨,後面還會再起。最後就會陷在「屢犯屢懺,屢懺屢犯」的惡性循環當中。

罪業的現起方式

妄心只是因緣合成的幻影,本無實法可得。但是,一旦你對它生起執著,就會形成業習。所以,「業」就是幻心的數數現起。由於它會不斷地積累,串習到一定程度時,心裡就會集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到一定時候,這股力量就會幻現出各種各樣的果相。

而且,只要你執著它為實有,並且不斷地加深這種錯亂的習性,業就會成為障礙。你的心就會一再地陷在錯亂當中,而難以脫離。

不僅是惡業,即便是善業,只要內心有我執、我所執,終究也會成為惡業。比如,對於一種善法,你心裡有實執心,立了功德見,它就成為你心裡執著的境。一旦別人去做這件善事,你就會認為,原本屬於自己的功德被搶走了。這樣一來,不僅不生隨喜心,反而引發各種嫉妒、競爭等的妄動,甚至生起嗔恨心,發生各種爭鬥、奪取等的行為。結果就成了嚴重的惡業。

這樣就知道,只要不明瞭空性,時刻都會因執著而造業,又會以這串習成的行為慣性——業力而成為障礙。反過來說,只有了達一切法都是幻現,尤其是明瞭自心本來性空,了不可得,這樣你才能在遇境時不立任何法見,不去執取,也不著在當下的心上,這樣才能從過去業障的怪圈裡脫離出來。

根本的滅罪之道

知道罪業的現起方式後,也就懂了從根上消除罪業的方法。既然業由心的妄動而起,現在要淨除業障,就要反過來做。也就是要念念覺悟,消除掉自心錯亂的力量。

方法就是,過去由於執著實法而現行罪業,所以,現在首先要認識一切法都不可得,心裡不立任何法見,絲毫不著意,這就不再造業了。一切現相不過是因緣現起的幻影,都是假相,毫無真實。所以一切時處,心都要空淨,不住於相。這樣的話,再遇到境緣時,就不會成為業障。過去的妄動就開始逐漸消減、止息,原來的錯亂力量越來越小,以致於化除,也就不發生作用,這樣才從根化掉了業力。

當然,無始以來經過無數次串習,這種妄動的習性非常強,不可能一次就化解。所以懂得方法後,就要時時在身心上轉化,就是當它現起時,心裡不被它所牽,隨起隨消,逐漸就化除了。所以「時時保持覺照」最關鍵!

什麼是懺悔

這裡說的「懺悔」,就是指了達一切法空性,知道了本來清淨,沒有什麼實有的罪業可得。之後時時不斷保護,不再迷失,不再妄動造罪。這樣罪業才能了結。

分別解釋,如《六祖壇經》所說:「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驕誑嫉妬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

說到底,就是了知過去所造的罪業都無自性,沒有什麼實法可得。正造罪的時候,也只是一念迷惑,計執有我、有法,之後現起各種分別妄動,結成各種惡業。細心體察就知道,當時的一切只是一場幻夢,全部由幻心變現。而幻心也了不可得。所以,一切本來沒有,既沒有造罪的人,也沒有所造的業,也沒有造業這件事。意思就是,我們要定解諸法無我,一切貪嗔等法都不可得。只要不再執實,內心空淨,就不會在心中留有影像,這樣罪業就懺盡了。

但是,凡夫實執太強,遇到相應境緣時,常常習慣性地執著諸法實有,認為確實存在值得生貪嗔的境,這樣又會陷在老毛病當中,沒辦法從根斷除。所以,時時刻刻都要警覺,不陷在執著當中。只有在任何處心都毫不著意,才能真正脫離生死迷夢。也就是要斷除未來造罪的相續,不再妄心執取。這種「斷相續心」,就是「悔」的涵義。就像《六祖壇經》所說:「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妬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

總之,懺悔的關鍵就是得到空性定解。所謂「懺前悔後」,也是指了知罪業本空,而且時時保護,以後再不起妄執造業。

「心空」是究竟的懺悔

要知道,業全部從心而來,一切都由幻心所生。心一空,業就沒了立足之地,自然就空盡了。所以,你首先要明瞭,心是因緣所幻起的影相,本不可得。之後,無論現起怎樣的心,你都不要黏著,這樣業才能化解。

所以,究竟的懺悔,就是讓心覺悟,心一覺就空了,空了就不會有業,也就不再陷入生死幻夢當中。相反,心一迷就入了生死幻夢。雖然正現的時候什麼都沒有,但妄心會落入錯覺。也就是還會執著人我、是非,會發生競爭、求取等等。

另外,過去造的業就像幻夢一樣,醒來就什麼都沒有了。就像雖然我們在夢裡似乎有很多虛妄的造作,但一醒來就會發現,並不是真的有那些事。像這樣證見空性之後,罪業自然消除。(但這不是談口頭理論,而是要實修實證才算數。現在的情況是:到底有沒有空性定解都成問題,不必說實證。我怕很多人口頭談空,所以再次提醒一下。)

《佛說淨業障經》裡講了這樣兩個公案:

世尊在世時,有位比丘名無垢光。一天,他去乞食,不小心到了妓女家。吃了妓女以邪咒加持的食物後,心智迷亂,結果就犯了淫戒。

他回到精舍才清醒過來,當時內心生起極大的憂悔,全身發熱。他想:「我今天居然犯下大戒,現在已是破戒之人,將來必定墮入地獄。」之後他把這件事告訴其他比丘,比丘們讓他去找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又把他帶到佛前。

佛問他:「你有心犯淫嗎?」

他說:「無心。」

佛又問:「無心怎麼會有犯呢?」

他說:「我後來生了淫心。」

佛說:「我平時不是常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嗎?」

他回答說:「是。」

佛又問:「你夢中受欲時,心裡有沒有覺知?」

比丘回答:「有覺知。」

佛問:「你先前犯淫慾時,不是由你的心覺知嗎?」

他回答說:「是由心覺知。」

佛又問:「既然如此,醒時和夢中犯淫有差別嗎?」

比丘回答:「沒有差別。」

佛說:「我以前不是說過諸法如夢嗎?你認為如夢般的諸法真實嗎?」

他回答說:「不真實。」

佛又問:「醒時的心和夢中的心真實嗎?」

他說:「都不真實。」

佛說:「既然不真實,那它們是實法嗎?」

比丘回答:「不是實法。」

佛又問:「如果一個法無生,那麼它有滅、有繫縛、有解脫嗎?」

他說:「無生的法,當然無滅、無繫縛、無解脫。」

佛問:「現在你怎麼認為?無生之法會墮入地獄、餓鬼、旁生中嗎?」

他說:「無生之法本來沒有,怎麼會墮惡趣呢?」

佛對他說:「一切諸法本性清淨,只是凡夫沒有智慧,由於不了知真如,對於本無的法妄起分別,以分別的緣故,而墮入三惡趣。」

之後佛對諸比丘說:「諸法虛誑,如同野馬故。諸法如夢,本性自在,逮清淨故。諸法究竟,如水中月、如泡沫等故。諸法寂靜,無有生死諸過患故……比丘當知,諸法如是不可宣說。往昔我坐菩提道場,無有所得。無一法有出有沒、有繫縛有解脫,也無一法有障有纏、有憂有悔。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諸法清淨本無染污。」

無垢光比丘聽了佛的開示後,內心踴躍、悲喜交集。他雙手合掌,一心觀佛,口中說偈讚嘆佛陀。後來世尊舒顏微笑,授記他將在彌勒佛出世時證得無生法忍,十劫後成就佛果。

另外,過去久遠劫前,日無垢光如來出世時,有一位比丘名叫勇施。他具足多聞,慚愧樂學,並且相貌非常莊嚴。

一天,勇施比丘到城中乞食。一個長者的女兒見到他莊嚴的相貌後,心生愛染。後來由於貪慾不得滿足,身體日益羸瘦。她母親見了心中不忍。於是騙勇施比丘說:我女兒喜歡聽經,苦於很難聽到,所以生病。並且哀求比丘常來應供、說法。比丘信以為真,就同意了。之後經常到長者女家中應供。結果日久生情,喪失正念,就破了淫戒。後來女子的丈夫見比丘來得太過頻繁,懷疑和自己的妻子有染,打算把比丘殺死。比丘知道後,拿毒藥給長者女,讓她在自己丈夫的飲食裡下毒。這樣就把他毒死了。

長者女的丈夫一死,勇施比丘突然心生追悔,心想:「我身為比丘,既犯了淫戒,又破了殺戒,死後必定墮入三惡趣。」之後驚恐萬分,到處奔走,口裡一直說著:「我是地獄眾生。」

當時有一個菩薩名叫鼻揉多羅,知道這件事後,把比丘帶到一個樹林裡。之後菩薩騰身虛空,比丘見後生起極大的信心,就像親見佛陀一樣。

這時菩薩入定,身中出無量佛身,全部具足相好,遍滿林間。這些化佛同時出微妙音聲,說到:「諸法就像鏡中像、水中月一樣,了不可得,如虛空般本來清淨。凡夫由於愚癡迷惑,於無實的法中妄起貪嗔。雖心生染愛,而實無染著。就像在夢裡對色法生貪,實際無貪,又像用刀割物體,而刀無知。同樣,凡夫的愚癡、愛染,就像陽焰,或空中浮雲,本來寂滅、無相……就像手摸虛空一無所得,同樣,雖現起分別,而實際並無分別。雖計執有諸蘊,實際諸法本來無生。總之,一切法不生不滅、不聚不散。法性本自解脫。」勇施比丘聽後,思維法義,頓時離諸蓋纏,得無生忍。

講到這裡,釋迦佛說:「當時的鼻揉多羅菩薩,就是現在的彌勒菩薩,當時的勇施比丘,就是現在的寶月如來。」

世尊又說:「一般凡夫對於本無的法妄生分別,計執實有,結果墮落惡趣,在無量劫中受種種大苦。而勇施比丘受淫慾,又斷人命根,卻能即身得無生忍。就是因為他能夠觀三界如影像等。就像幻師觀幻人而無有障礙,勇施比丘由於能觀諸法空性,所以能迅速離諸業障。」

像這樣,勇施比丘觀諸法空性,發覺罪性本空,了不可得,就脫離了罪業繫縛,得到解脫。

懺悔要念念貫徹

懺悔要貫徹在每一天、每一時當中。

前面也講過,一切時中不迷失,不造罪,這樣懺悔才能達到徹底。意思就是,從現在開始,不再走老路,在任何境界當中,都明瞭一切法空性,面對任何現相,都能心空無住。這樣業障才能化解,最後才會空盡。過去由於心不空,一直不斷地造業,導致錯亂的力量相當大。現在,就要反轉過來,也就是妄習隨起隨化,錯亂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小,最終完全沒有力量時,整個業根就全部消除了。

現在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你不要繼續迷惑,繼續沉溺在錯亂的罪業迷夢當中。要知道,法尚且不應執實,何況非法?所以種種恶心惡性都要化除。意思就是,我們在行善法的時候,也要知道這些都是幻事,應當三輪體空,沒有我相、人相、法相而行持。而對於非法,像是追名逐利、貪執錢財、求取男女、散亂放逸等等,這些造罪方面的事,更應當徹底斷絕,永不再造。

總之,罪業並非實有。當初只是一念入迷,之後不斷地造業、輪轉。但一切只不過是無而現的幻事,實相當中本來沒有罪業,沒有染污。所以不必要過分執著,認為罪業真實,根本沒辦法懺除。

要知道並不是有很多實有的罪業,然後我去把它們消滅。起初由於心不空,執諸法實有而造業。而悟後心空了,不再執著有什麼實法,而且不會再起妄執造作,這樣就徹底斷了罪業相續,這叫做理懺。有兩句偈這樣說:「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空。」說的就是「心空則罪消」。但這不是凡夫容易做到的,所以還要修事懺、要念百字明等陀羅尼來滅除罪業,因為如果你沒有契證實相,心空不了的話,業障就還是盯著你,還是起作用,就像夢裡雖然都是假,但心空不了的話,就還是有怖畏、有苦。所以各人要自審根器,來實修合機的懺悔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