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力不可思議,但願力也更不可思議

業力固然不可思議,但願力也更不可思議;眾生心地無明,受無明支配,不得洞徹諸法實相,生心染污五欲六塵,因而造作一切惡業,也因造惡業,感召無量苦,如是起惑、造業、受苦,有如車輪輾轉,終無止息。

若能遇到諸佛菩薩,乃至善知識指點迷津,必能轉迷為悟,離苦得樂,趨向解脫之道,是故善知識難遭難遇,要能與佛菩薩相逢,因而得聞佛法,實在不易,必須累生累劫於三寶門中,廣植無量福田,勤修三寶事,方能得遇佛菩薩出世,乃至聽聞正法。

業障深重,知見不正,三毒熾盛,欲見佛聞法,難上加難,佛經稱之為八難處,就是說,要親近如來正法,由於自己業障太重或知見差,始終難與三寶真理相應,八難就是:地獄、餓鬼、畜牲、北俱盧洲、無想天、盲聾瘖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

地獄、餓鬼、畜生三難

地獄、餓鬼、畜生三難屬於三惡道,因為業障太重,很難見佛聞法,甚至佛法呈現在三惡道面前,指導它,勸化它,它亦無動於衷,如隔千里,甚可憐憫!

北俱盧洲難

須彌山四週有四個大洲,東為東勝身洲,南叫南贍部洲,西叫西牛賀洲,北為北俱盧洲。

北俱盧洲所感的果報,遠勝東西南三洲,北俱盧洲其狀方正,此洲人壽一千歲,命無中夭,衣食自然,為著樂故,不受教化,是故聖人不出其中,不得見佛聞法,因此列為八難之一。

無想天難

又稱長壽天,此天以五百劫為壽,就是色界第四禪天的無想天。言無想者,以其心想不行,外道修行,多生此處,障於見佛聞法,不能了生脫死,故稱無想天難。

盲聾瘖啞難

此等人雖生中國,而業障深重,盲聾瘖啞,諸根不具,值佛出世,而不能見佛,雖說法亦不能聞,故名盲聾瘖啞難。

世智辯聰難

世人使小聰明,不肯虛心修行,甚至還譭謗佛法;邪智聰利者,自高自傲,不易低聲下氣,唯務耽習外道經書,不信出世正法,捨本逐末,背覺合塵,故名世智辯聰難。

佛前佛後難

佛出現於世,為人天導師,令諸眾生離生死苦,得涅槃樂,有緣者乃得值遇,因而一一得度,超越生死;若生在佛前佛後者,由業重緣薄,既不得見佛,亦不得聞法,重重障礙,遇佛甚為艱難,故名佛前佛後難。

也就是說,我出生之時,佛早已入涅槃,無法見佛聞法,名為佛前難;我命終之後,佛出世人間,大轉法輪,廣度無量眾生,我卻不在人間,無法見佛聞法,名為佛後難。

業力不思議,願力也不思議

我們造作何業必感召何等果報!以上八難之處皆由凡夫無明造業所感召的不如意處,一切的一切,皆自作自受,別人頂替不得,是名業力果報平等。

業力能障聖道,深能入大海,業力如梟雄如枷鎖,業力如洪流,業不能腐蝕法身慧命,從無始劫來,眾生與無明為友,不能親近三寶,不能以三寶明燈圓照無明,是故因無明起不覺,因不覺而起染污之業用,隨業漂流,如是沉淪三界,終無止息。

業力雖如洪流如梟雄,是無明的流露,能障聖道,但願力也不可思議,學佛者對三寶的肯定之後,具足信心,終無退墮,以勇猛堅強的願力,支持自己的菩提心,令菩提心圓成信願、慈悲、智慧。

業力由無明不覺之用,願力為真如之用,無始劫來,真如與無明和合為不一不異;業力是由無明不覺所用,而願力為真如之用,真如與無明兩者互為相薰;真如薰習無明,可轉無明為真如,普令圓證自性;無明薰習真如,可轉真如為無明之用,因而流轉生死;然而真如雖處流轉生死,終無變異,故名不可思議,猶如摩尼珠,本具光明,雖有塵垢所染,若棄除塵垢,複本光明,光明毫無虧損;真如本具之光明,受無始無明所依附,因覺無明,真如本具之光明自然呈現。

真如歷劫不衰,始終一如,雖處六道,未曾有減;若處四聖,亦未有增。是故,真如在凡不減,在聖不增;真如在聖者心中,永遠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正見無明,本體無有自性,空幻不實,不生不滅,無念無住,了不可得,那麼無明何嘗是無明,不覺何嘗是不覺,無明不覺與真如乃迷悟染淨之差別,更無有異。

無明當下覺,無明是真如;真如不覺,真如是無明。無明與真如不一不異,迷悟染淨有異故。

學佛者,能正念諸法實相、空有不二、色心不二、中道義諦,那麼起心動念、行住坐臥、搬柴運水、施為動作,何嘗不是真如之用!念念無染,即念念菩提,念念覺悟,頭頭是道,何嘗不是佛法!一舉一動,無非菩提之華;來來去去,無非無生法忍;於六塵境界,不即不離,如如不動;一切時一切處,觸目無生,處處菩提,時時是道。

道不可修、不可證、不可得、不可住、無法捉摸,但道又何嘗遠離你呢?道就在你左右、一分一秒、從未間斷,也從未遠離。是你迷了道,不明道、不悟道、不證道,只怪自己不了道,不是道迷了你,道一切時一切處,皆呈現在我們眼前。

道之所以道,本不可言宣,非語言文字所能傳述,道本非迷非悟、非空非色、非心非境、非長非短、非增非減、非一非異、非苦非樂、非善非惡;道乃遠離一切對待法,道無次第,不落言宣文字,當下即是,悟道當下悟,不悟永不悟,不隔毫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悟者自悟,不由他悟,迷者自迷,不由他迷,道若迷,學法無益,是名不可思議。

眾生迷了道,整天睜著眼睛說瞎話,不識道的真諦,光天化日說謊話,自欺又欺人,自墮又墮人,自狂又狂人,不得自覺,稱為迷妄眾生。

以上談業力由無明不覺所使然,要淨化業力,必須正見真如實性,如此才能轉業力為願力,更談及菩提與道的真諦,道與人不相遠離,但人卻遠離菩提與道的事實,眾生實在可悲,欲救不能!

業力

業是吾人的一切善惡思想行為。好的思想,好的行為稱為善業;壞的思想,壞的行為則稱惡業。善惡之業所引生的力量稱為「業力」,善業有生善果的力量,惡業有生惡果的力量。

心地所起的思想,由思想行為而引發身口意三業,形成三種不同的業,即:善業、惡業、無記業。

善業即良善的行為造作;惡業即惡劣的行為造作;無記業即非善非惡,無可記別的作業。這三種業(身業、語業、意業)的行為,不出自己的起心動念,而展開三業的活動,根據身語意的造作,分三業之說如下:

一、身業:即身所作之業。有善有惡,若殺生、偷盜、邪淫,即身之惡業;若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即是身之善業。

二、語業:口所說之業,有善有惡。若妄語、惡口、綺語、兩舌是口之惡業;若不妄語、不惡口、不綺語、不兩舌即是口之善業。

三、意業:意所起之業,有善有惡。若貪慾、瞋恚、愚癡即是意之惡業;若不貪慾、不瞋恚、不愚癡即是意之善業。

這是身語意三業所造作引生的作用,有善業與惡業之別,為善稱為善業,為惡稱為惡業。六道輪迴不出身語意三業,身口意三業可令人墮入十八地獄;亦可令人上升人天;欲證成無上菩提,轉凡入聖,亦須依此三業而修證,因修證而超越解脫。

是故世出世間法,不離三業大用,若離三業,世出世間法不得演變,不得由起。身口意三業不離一心,一心能成就三業,上升與墮落不離一心,三界六道皆為一心作:

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接著將身語意三業大用,配合十善業與十惡業,現簡述如下:

十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身三業);不妄語、不惡口、不綺語、不兩舌(語四業);不貪慾、不瞋恚、不愚癡(意三業)。

十惡業:殺生、偷盜、邪淫(身三業);妄語、惡口、綺語、兩舌(語四業);貪慾、瞋恚、愚癡(意三業)。

業有凡聖之別,凡夫造作之業,是染污不淨,是煩惱之因,是輪迴的因素,是痛苦黑暗的條件,爾後感召的果報,就有種種不如意,污垢不淨之果,無量無邊的缺陷就醞釀在業果中而呈現;修道者以無煩惱的作業進修,以不染污之因體證諸法空相,不沾染塵欲,因而感召清淨無染的果報,於是業的種類有:漏業、無漏業、非漏非無漏業三種。

一、漏業

凡夫無明不覺,心地染欲生塵,有煩惱的作業,即召感分段生死的果報,如是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沉溺三界之業,是名漏業。

二、無漏業

無漏業就是二乘人的作業,聲聞與緣覺稱為二乘,以無煩惱的業因,證悟諸法空性,破我執證入涅槃之境,可召感方便有餘土的果報,是故名無漏業。

三、非漏非無漏業

非漏非無漏業,就是登地以上的菩薩,已證悟法身次第,漸破無明,與中道義諦相應,菩薩有此作業,可召感實報莊嚴土的果報,是名非漏非無漏業。

業的種類層次很多,有依世間法而論業,有依出世間法而論業,但不論世間法或出世間法,總不出我們這顆心,這顆心能證悟四聖,也能墮落六道,四聖與六道不離一心,所謂一心十法界正是。現介紹罪業、福業、不動業,供諸位參考:

一、罪業

罪業就是造作一切罪惡之業,造了罪惡之業,將會墮落到三惡道中去 受苦,罪業的層次又有輕重的差別,感召的果報也同樣有差別。

二、福業

福業就是福德之業,造了福德之業,將來就會召感人天的福報,享受世上的福樂。福德之業與諸法空性相應,即能召感四聖解脫之福樂。

三、不動業

不動業就如修四禪定,將來會生到色界天,若修四無色定,將來就生到無色界天去,在無色界天中,享受禪定之樂,不為外境所動,故名不動業。若能定破時空,了知起心動念當下無自性,空幻不實,本無生滅,即能證悟四聖涅槃大樂。

佛法肯定造作何因!必召感何果!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任何人也無法改變因果的事實,諸天神無法動搖因果的展現,諸佛菩薩也不能左右因果的軌道,因果是世間的實相,因果是每個人自作自受的展現。

有造因即有果,無造因即無果,因果是平等,是有軌道的,在因果之下,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安樂,沒有你爭我奪恐怖事件所籠罩,始終是安詳和諧的。

今生所造之業,有時是今生報、有時是來生報,早報晚報而已!不是不報,而是時辰未到,若到總要報應之時,逃亦逃不 了,何以故?因為業是隨著人而來來往往的,推也推不掉,拒也拒不得,燒也燒不得;業又是無形無相,不可見不可摸,但是業總是不可思議的存在,大藏經對業有云:‘幸虧業是無形無相,若有形有相,堆積如須彌山。’

業就是無明不覺心動,因而起心造作之義。業永遠是隨著我們的心,來來往往,上上下下,分分秒秒,何以故?因為心造業,業由心生,心即是業,業即是心,心與業不一不異。

我們若造作一切惡業,縱然有神通能到天上,業力也隨著跟到雲霄寶殿;若直衝到海底,業力也隨著跟到水晶宮;若跑到地府,業力也隨著跟到閻羅殿;任憑你有本事,躲到天邊海角,業力也隨著跟到天邊海角。

造作惡業的人,三界六道無匿跡藏身之處,大千世界沒有方寸之地可容身,何以故?心造業,業由心生,心即是業,業即是心,心業不二故。因此說,匿跡藏身不得,大千方寸容身不得,種如是因,得如是果也。

依此為例,下面引錄俱舍論所闡明的二業:

俱舍論?二業:一、引業。二、滿業。

一、引業

引業是由宿世善業引發,生於人中,則得珍寶豐足,多受快樂;若由宿世惡業引發,生於人中,則感貧窮睏乏,受諸苦惱,是名引業。

二、滿業

滿業是由宿世修一善業,感一生中大富多財,乘此更修眾善,輾轉生官貴家,乃至圓滿究竟善果,是名滿業;若由宿世造一惡業,感一生貧窮苦惱,乘此更造眾惡,輾轉生貧窮家,乃至圓滿極惡之果,是名滿業。

綜合上面所說,業由身口意所造作,業的因種有千差萬別,所得到的果報也同樣千差萬別,為善得善果,為惡得惡果,為無記業,有無記業之果;造業之後,有現生報、有後生報、有來生報。

起心動念,若有染污,與空性不相應,即不清淨、不光明、污濁黑暗、沉淪塵劫,稱之不淨之業。業與諸法空性相應,不沾染五欲六塵,即光明自在,清淨無染、永超生死、出三界獄,稱之為清淨之業。

諸佛起心動念,為化導一切有情,心地毫無染境生心,於三業大用中,與真如相應,清淨自在,稱之為三業妙用;六道眾生起心動念,無非沾塵染欲,於三業中,不能與真如相應,念念不淨,處處有染,三業不得自在,隨業牽制,浪跡天涯,稱之為三業不淨。

我們在修學菩薩道的歷程中,要能善觀一切善惡之業,當體空性,乃至起心動念,念念無性、法法皆空,能念之心是空性,所念之境亦空性,能念所念雙亡,畢竟不生,當下破了我法二執,即可證入涅槃。

破我法二執,觀色即空,則能起大智,是自度功夫,是轉凡入聖的的關鍵所在;然後觀空即色,則能起大悲,是利他的境界,我們學佛的宗旨,就在於自度度人,自利利他中完成無上佛道。

業障深重者,不要心生恐懼,也不要心寒,更不要畏怯,修學佛法者尚未證悟的話,誰都不敢保證他沒有業障,業障現前與未現前,是個未知數,無量劫所造作的業實在太多了,我們一時生活在幸福的環境,或如意之處,或高官顯耀的貴族,或大富大貴家境,這一切的一切,都不要太自傲、太自滿、心生貢高我慢,何以故?因為這只不過是過去劫中,所種的善因現前而已!福報是可盡的,福業是可了的,一切順境如意之事是有限的,因為畢竟是有為生滅法、無常法、短暫法、緣生緣滅法。

是故,修學佛道者,切切不能有高傲的心理,更不得抱著僥倖的心理,以為今生此世可得永恆高官顯耀、或大富大貴、或永遠享有福報,這些心理意識是大錯特錯的,這話如何說呢?因為福業畢竟可盡,福報是可享完的,那麼福報一旦享盡,情況又是如何呢?那些惡業就會接踵而至,感召一切逆境和一切不如意之事,或貧窮、或輕賤、或殘廢不堪、或狼狽潦倒、處處逼困,像這些下場,就是業障現前的果報。

佛門弟子應有如是正確的共識,世間本共業所成,世局動亂不安,處處危機,戰爭一觸即發,今日似乎安寧,明日卻來一場不可思議的突變,防也防不住,阻也阻不得,一切皆無常,無常也由世間眾生共業所使然,世間自古以來,民不聊生,生靈塗炭居多,俗語有道「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正如佛家所說,「世間萬般皆無常,一切皆隨業力而漂流。」

放眼看天下,今日世界,上至國王,國王有興有衰之際,有時下場慘不忍睹,一夜之間,光景突變,面目全非;文武百官參與從政,知見或利害關係,彼此互相明爭暗鬥,互相殘殺,一夜之間,全家被殺光,政客往往多數不能顧及情理法,易受時勢所逼,身不由己,為名為利為權的大前提之下,有時因果不顧,道德不怕,善良的一面不見,這時因果怕他,道德寒心,這種情況,中外古今可見可聞!

時下的社會,有些富者變貧者,貧者變富者;貴人變賤人,賤人變貴人;國王變乞士,乞士變國王;福變禍,禍變福,這一連串的變遷,無常的演化,就是眾生善業與惡業的轉變,時而大亨、時而窮人、時而貴人、時而賤人,這就是善業與惡業現前,現善業即大富大貴,現惡業即貧賤不如意,是故世間的真相,本是如此,平等平等!

我們若能正見善業與惡業現前,前後次第不定,現善即善報,現惡即惡報,乃至因果重重無盡循環,反而對修行更有信心,因為種何因就得何果,這是理所當然的。

因為善與惡不離心,心能造善或造惡,換句話說,善惡不離心,心不離善惡,心與善與惡是一體的兩面說,心能主宰善與惡,這樣一來,心是自己的,可以自己作主,可向斷惡行善前進,可與般若空性相應,累積無量善因,斷盡一切惡因,日益漸增,無明惑頓破,菩提之花,朵朵盛開,究竟圓滿佛道。

業障不必怕,業障是因果的現前,有它的前因後果,有來龍去脈可循,造作何因,必得何果!所以在業障現前的時候,身為學道者,倒不必畏懼因果現前,應鼓起勇氣,面對浮現的業障,要心甘情願的償債。

過去生中乃至今生,有欠別人感情債、生命債、財產債、侮辱債、欺詐債、貢高我慢債、欺軟怕硬債,一一皆要歡喜的,理所當然的,不得懊悔的還債,秉持因果的正見來還債,遵守道德來還債。

若能對業障現前依此共識,心則能入道,安詳自得,問心無愧,心安理得,何以故?此人與佛法相應,安住於諸法實相,永無畏怯退縮故。

學佛的可貴是當下能肯定因果的事實,能與十方諸佛相呼應,與諸大菩薩共鳴,與如來正法緊密相接連,平等不二,正等無異。

業障現前之際,能如理如法處斷為佳,若無法如法處斷,構成定業,轉不得,扭轉不成,此時此刻,心中應提起正念,正觀因果現前,歡喜心接受業障的報應,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置身讓因果宰割與刮分,宰割多少算多少,刮分多少算多少,剩餘的就是我的,如是肯定與承擔,當下入道。

被宰割與刮分之際,心中絕對不可有嗔恨心,懊悔心,不甘願之心,反而應生歡喜心還債,感謝對方有因緣讓自己償還欠對方的債,債若還完,一切沒有債的壓力與負擔,豈不是「無債一身輕」嗎?有債還債,理所當然,更無異論。

諸佛菩薩,乃至證得果位的聖人,也還是有因果現前的時候,因果是不可抹煞的,在聖在凡,因果宛然存在。如佛陀無量劫前,在因地之時,當小孩因不懂事,以小木棍在魚頭上打了三下,憑此敲三下的因,當下因果已定,結果小孩轉世無量劫,這敲三下的因,尚未磨滅,直到佛陀成就佛道之後,敲三下的果報才現前,這麼一現前,使佛陀的頭連痛三天,才逐漸恢復正常。

又如佛陀神通第一的大弟子——目犍連尊者,已證菩提的大阿羅漢,依然要受因果報應。

目犍連往昔無量劫前,在因地時欲取蜂蜜,曾用火燒死一窩蜂,為貪口欲,活生生的燒死了一窩的蜜蜂,種下災禍喪身的果報,經過漫長投胎轉世,這燒死蜜蜂的果報依然存在,並不因投胎轉世後而消失果報。

經過無量劫之後,投生在佛陀的時代,跟佛出家,聽聞正法,不久證得阿羅漢。

有一日,他要到別處宏法,必須路經山谷,高山險峻,在山頂上有許多外道欲暗算目犍連,四面埋伏,籠罩著一片恐怖的殺機,這時很多目犍連要好的同參道友,皆苦勸他不要去弘法利生,現在外道逼迫欲殺害,暫時避開一陣子。

目犍連開口道:‘因果不昧,通於世間法,更通於出世間法,我自知此趟而去,必會遭受外道暗算,我堅決要去弘揚如來正法,如此而去是名報佛恩。’

同道開口言:‘目犍連尊者啊!你何苦來哉,你是佛陀的大弟子,你可以躲避因果的報應,免受一切災難,如此可保汝命啊!’

目犍連道:‘諸位同參道友們!正因為我是佛陀的大弟子,我才肯定的下此決心,以身作則,欠債總是要還債的,因果是平等的,我示現因果報應的事實,我目前的心境,很安詳、很清涼、很自在,無掛無礙,很感激同道們對我一番的盛意,我皆一一接受。’

同道又挽留道:‘目犍連尊者啊!請留步,請住世,請大轉法-輪,普度一切眾生吧!’

目犍連最後道:‘十方三世諸佛所說之因緣果報,絲毫不差,不得違避,因果是世間流轉的真相,違反不得,避得一時,卻無法避得累生累劫,今生不報,後生報,後生不報,來生報,因果現前遲早終有報。

逃避因果報應是反因果沒有理性的,我如是抉擇,並非一朝一夕的思考而決定的,乃順從諸佛正法而為,證得阿羅漢果之後,我就把身口意三業融注在正法中,心地永遠是和諧的、安詳的、寧靜的、涅槃的。同道們!時候不早了,我欲啟程,繼續宣揚聖法,將如來聖法,傳遍大千世界,終無止息!’

就這樣,目犍連尊者安住正法,心地如如不動,不被同參道友三言兩語所惑動,話一說完繼續踏向菩薩道,一步一步的向前邁進,逐漸與祇園精舍有了距離。

這是目犍連示現在人間最後的惜別,同參道友們的相處,友情濃厚,說是友情似無情,說是無情似友情,同道們都有默契,有見於此者,莫不依依不捨的相送。越走越遠,形影就慢慢消失無蹤了。

目犍連揮別了同道之後,不久走近山谷之下突然聽到山頂上有大石頭掉下來的響聲,目犍連頭往上一看,這一下子不得了啦!只見山頂懸崖有無數的大石頭,往他的身體處墜落,又見到許許多多的外道行者,形影若隱若現。

目犍連心裡明白,這一場浩劫是無法避免的事實,該來的總是會來,我不應該逃避因果的現前,以我的神通力是可避開的,但避得一時,卻不得避開盡未來際,我無量劫前,曾經燒燬無數的蜜蜂,那些蜜蜂就是現在的這群外道,因果平等,死而無憾!

心想到此,一剎那間,亂石轟轟之聲,當下擊斃目犍連的報身,粉身碎骨,遺骸慘不忍睹,外道看見目犍連慘死之狀,數年不敢從此路經過,怕目犍連又活過 來,外道也知道目犍連是大聖佛陀的大弟子,而且是神通第一的大弟子,想到這裡,他們內心總是有遺悸,恐懼寒心哩!

一代聖僧,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就於此永別人世,他的慈悲、他的願力、他的神通、他的智慧,是永遠垂留人世間 的,他度化眾生的精神,是每一位佛門弟子,心目中至為崇敬的典型風範,更是不可磨滅乃至忘懷的偉哉聖僧。

業障的現前,是不分凡夫或聖人,一律平等受報,凡夫無始劫來造作一切善惡業,時機一旦成熟,必遭果報;聖人於無量劫之前,在凡夫地之時,亦曾經有造作一切善惡之業,機緣成熟,當然果報也同樣會現前的。

凡夫與聖人同樣受一切果報,心境感受不同,有何不同呢?我們要有正確的共識,那就是凡夫本身對因果不能正見,甚至抹煞因果,但又天天生活 在因果的點滴中,生活就是因果,因果就是生活,卻不識因果,上上下下皆因果,始終不得自覺,不能了知因果的來龍去脈,於是,等到因果報應的時候,對前因後 果無知,迷惑顛倒,懊悔無奈。

緊接著就開始怨天尤人,怪父母兄弟姐妹,怪社會國家,怪天下一切人,心理鬧情緒,無法平衡,或者怪自己命運不好,怪自己生在不是該生的時代,乃至處處 說自己倒楣,自己不幸,一切的一切都怪罪別人身上,或不滿現狀,這一連串的心理意識,就是凡夫眾生的本色,畢竟,凡夫對因緣果報不能正見所致。

由此可知,凡夫接受一切果報,是不能自在的,是迷惑顛倒的,是痛苦的,是怨天尤人的。乃至謗無因果,抹煞因果,這是凡夫受一切果報之時,心境的感受。

聖人接受一切果報之際,內心始終如如不動,自在無恙,安詳寧靜,光明自得,解脫涅槃,何以故?因為聖者了知一切不如意之事也好,喜悅 歡心之事也好,一一皆為因果的展現,又能正見順逆之境,無非緣起緣滅,諸法所生皆無自性,空幻不可得,於是,心地不執著一切諸法,當下本性如如不動,自性 解脫。

總而言之,因緣果報是通於凡夫與聖人的,但凡夫與聖人同受果報,;其心境感受有差別,凡夫受果報不得自在;痛苦無量,聖人果受果報,心地能自在光明,解脫涅槃。

業力是不可思議的,我們造作何因!必定召感何果!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果,因果絕對不會錯亂,有條有理,有秩序倫次,因果一旦報應,業 障現前,從未混淆凌亂的,所以,我們盡可放心,不要怕因果報應報錯了人,因而恐懼懍懍,日夜不安,有關這點,大家可以盡管放心,不用憂慮愁感,因為因果是 有規律性的,是正常的運作,絕對不會脫離軌道,致使因果錯亂,人心惶惶。

因果報應有近報與遠報,近報就是造作善惡之因,在近日內,或今生即可感召果報。若造善惡之因,今生因緣未成熟,必待因緣相會才得感召果報,有時候是未來生而感報,是名遠報。

因果報應的成熟,如同兇手殺人,當下被警民捉到,即判刑坐牢;如此一來,殺人是因,被捉到是緣的和合,判刑坐牢是果報,有因有緣才能產生報應的條件。

若兇手殺人,一時逃脫,警民無法捉到,消遙法網,如是一年十年,乃至一生終不得捉到,像這些一時無法捉到的實例,不是意味沒有因果的存在,而是因果未成熟而已!因緣成熟,何嘗不報呢?佛法稱之為遠報。

當兇手行兇之際,兇手的殺意,或惡毒之心一發動,當下殺意或恶心已在自心播種了,雖然能逃得法網一時,卻無法逃避過一生,更無法逃得過未來際,乃至無 法逃過自己的良心,何以故?因為種下殺因,必定召感果之報。已構成殺因,此因種下殺因,必定召感殺果之報。已構成殺因,此因種在心中保存好好的,心如倉庫 一般,能儲藏一切善惡種子,不論時間長短如何,因緣一旦成熟,自然感應果報。

什麼叫「業力」?「業」乃行為,是人的起心動念,這種「動念」、「行為」,能藉過去所造作的「因」,而感召現在的「果」報,透過此「因」與「果」的實踐過程,即是業力的展現。

「業」,簡單地說,即是「行為」與「動念」。而宇宙星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及大千世界,都是由眾生不斷造業,歷經長時期的「空間」與「時間」所形成的堅固「果報」。

即以我們現在所居住的地球來說,眾生所感的業力,不僅是人,還包括了「六道」眾生(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共同感召的。這是佛教的宇宙觀,不僅有別於其他宗教,也與學術單位的天文學、生物學、太空 科學等立論不同。

共業和不共業

依佛法觀點,業,可分共業和不共業兩種。

所謂共業:就是宇宙世界一切眾生,行為造作共同的累積。宇宙世界有宇宙世界的共業;地球有地球的共業;國家也有國家的共業,由此推之,每一省、縣、市、鎮、鄉等,均有其不同的共業。

緣此,世界若發生戰爭,也是它共同的業力使然,乃雙方共業爭執所致,並非繫於一兩個人的決意,而是許多客觀因素,長期累積而爆發,這些不同的因素,即是由雙方眾生之「共業」所孕育而成。

舉例來說,一輛遊覽車,突然墜落萬丈深淵的谷底,車內遊客全亡,車上罹難者之所以在共同時間,同一地點,失去生命,也是這些人過去的「共業」所造成。

「不共業」又叫「別業」,雖然共同生活在一定的空間,可是在這共同空間內生活者,每個人有他個別的業力,故稱「別業」。譬如上述肇禍的遊覽車,若車內有人只受傷而未死亡,甚至有人完全未受傷,這些倖存者,毫無參與死亡共業的果報,吾人稱之為「不共業」。

並不是說車內倖存者,是「天公仔子」,而是說,雖共同身受墜入萬丈深坑之果報,對「地落行為」來說,是「共業」,但對未死亡之結果而言,則是「別業」,因為事實證明,他並未參與死亡之共業。

簡而言之,大家吃一樣的白米飯是共業;但是吃白米飯長大,個人之領受不同,有人長得高,有人長得矮,有人長得胖,有人卻長得瘦,這些高、矮、肥、瘦的不同結果,即是「別業」。

以此類推,天下所有萬物萬事,皆由共業與不共業所形成,而這些共業與不共業,也必然要經過成、住、壞、空之遷流演變,構成一連串的因緣果報。這樣的解說如能領悟並了知一切因緣果報,當下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是名覺者,大覺者,與佛菩薩無異。

因為既知業力使然,又不被外在境界所迷惑,了知一切萬象幻化無常,無所罣礙,也無所憂慮,在您對「共業」與「不共業」的強烈認知下,天下事那有不能解決的呢?

有一種人常因自己的面貌不如己意就怪罪父母。其實何怪之有?在佛法來講,這是業力的關係,自己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就遺傳學觀之,人的外貌與長相,父母僅是「助緣」而已!科學證明「龍生龍,鳳生鳳」的古老傳說並不可靠;以 「智商」來說,具博士學位的兒子,在學校念書時,不一定都是成績優秀者。許多個案顯示,在各級學校,班上的前三名,大部份是認識不了幾個字的農夫之子弟。

當然,我們也不能單方面去認定一個人,在學校功課好不好,完全歸屬於過去世的業力;後天「教育環境」及個人用功程度,是「助緣」的重要因素。而從佛法角度觀之,不管「助緣」或「逆增上緣」,都是業力的表現。

扼要言之,您的長相、黑白、高矮、與您的業力息息相關。

有人說:「奇怪!我怎麼不漂亮?身材不修長一點?是不是該去美容?或用什麼增高機…」。假如某人的業障重,不「正本清源」從「心懺」上著手,縱然曠日費時,花大把鈔票去美容,也照樣是業障之面孔。因為「美」的氣質,是修行而得,無法假手人工造作。

反之,若您長得英俊、漂亮、也不必說是父母把您生得如此「成就」,而是除部份「遺傳因子」外,多少與過去世種下的「因」有關係。(譬如,有人在佛前插花供佛,或在寺院宏法道場,以花佈置,莊嚴場地,皆可得美貌之報,有一偈語:今世美貌是何因?前世買花供佛前)。

我們常說「相由心生」,一個人心地壞,面貌一定是呈現出兇惡;心地善良,其面必露吉祥,故「相」隨「心」轉,「心」能轉「相」。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因此有人常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為什麼一樣是人,您、我、他的遭遇,卻迥然不同,有人生長在富貴家庭,一帆風順;有人出身貧戶,一生潦倒,不得其志,前途坎坷,這就是隨業受報啊!

其實,我們所作所為,一切因緣果報,要當下承擔,犯罪行為往往是當事者起心動念,一時貪圖名利,蒙蔽智慧,迷迷糊糊地去造業,這種反社會行為,就是受到業力的拘束力,控制力,因此,在共業中的不共業,是個案行為所自作自受的。

再如由父母及子女組成一個共業家庭,然其子女中有一位突然患上癌症,罹病者肉體之痛苦,家人無法代為承擔,這是個人受的「不共業」。 又如戰爭,是很可怕的業力行為。參與戰爭是共業,但在戰爭中,有死者,有不死者。本來戰爭之「果」是面對死亡,但有人僥倖得以不死,此「不死」之果,屬於 「不共業」。

譬如有幫派流氓持刀械互鬥,你在旁雖未參與,但見人被殺,觀看時鼓掌,心中大悅「殺得好,殺得妙!」此時在你潛意識中,已種下「隨喜助殺」的種子,將來因緣會合成熟時,亦會面對過去所造之「隨喜助殺」之因,而帶來果報,我們豈能不慎哉!

或許,上述覽車肇事墜崖之例,僥倖未死者,僅受驚嚇之報應,也有可能類似此例,即在過去世種下「隨喜助殺」之業力因種;同樣的,在過去世當場械鬥殺人致死者,在此輩生命墜入深山斷谷,受此業力牽引,而有車禍致死之「果」報。

佛法主張「一切由心造」。譬如您罵人一句話,即在自己心田播下了惡緣的種子,華嚴經云: 「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業力可怕不可怕?

業力不可思議,懺悔的力量同樣也不可思議。

提供一個修行法門,供諸位共參,即:每日三省吾身,最好每天臨睡前,靜坐幾分鐘,並作「業力造作」的思惟。對佛法「因果論」有所肯定,則您的人生觀,將會積極改變,有所轉移之後就不會有想不開的事。

所謂「心有千千結」,還不是自己的業障在作祟,趕緊下定決心,抱定信心,保持恆心,透過懺悔,煩惱轉菩提,心地即能得大清涼,得大自在,「普賢行願品」有偈語:「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大家由此發心並付諸實踐,道業自成。

「業」,又分為「定業」與「不定業」。

定業就是眾生所為,已經定型,成了事實,不可轉變,然其所受之「果報」亦成熟現前,換句話說,非死不可。佛陀在經典裡曾談到:「所謂定業者,乃生死苦果之報,構成不可改變之義。」

例如,有人胃疾,醫生判讀癌末,非死不可,是定業。俗話說:「神仙難救無命客」。就是說,若一個人患了重病,已構成命終之報,業因所感,那怕神仙有多大的本領,或多廣的神通,也救不了此人之命,化險為夷。古人有言:「閻羅注定三更死,決不留人過五更。」就是說明業力的因果,是不會錯亂,是條條分明的。

因果就在我們的行住坐臥中

現在我們聚在這座莊嚴的講堂,也是「因」與「果」示現,譬如說, 當初選地,建築師設計藍圖,接著水泥工,鐵工,木工,裝潢工…等配合施工,種種助緣是「因」,到最後完成這座莊嚴大建築,即是「果」。

因此,萬事萬物都是因果循環。包括您、我、他現在穿的衣服,在座每一位所坐的椅子,腳踏的地板等等都是因果。

不但各位的肉體是因果,甚至起心動念也是因果。「因果」活生生的擺在我們眼前,包括走路、吃飯、睡覺等起居作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不離因果。可惜一般人很少注意到這綿延不絕,流轉不息的因緣果報,是名為迷惑因果。

所以,迷與悟的分界點,在於因果的正見與不正見,認知與不認知,通達與不通達。

凡夫與聖人的差別在「迷」與「悟」之間。它的轉捩點,就在通達此因果之法則否?繫在此一念之迷與悟之間。

在因果不會錯亂的情形下,絕對沒有所謂的:沒造惡因,而被抓或被通緝!或者說,通緝有被通緝的前因,坐牢有坐牢的果報。

或許有人會持異議:「報紙怎麼會報導冤獄,賠償的事情發生?」

要知道,因果的天秤,並不單單以這一世,或僅存的現在因果,去評斷是非,它是自「無始」以來,累世就有經歷之業因業果,所以今生因果發生突變,與過去無量劫,無量世之前因,有著密切的關係。

以這種「廣角鏡頭」來看因果,才能正見因果,遺憾的是,身為凡人的我們,無法洞澈過去,以致世人看到眼前的是是非非,即妄加評斷,迷昧因果。甚至有人說:「唉!某某善人,怎麼沒好報;某某惡人,怎麼發財享受富貴?真是昧天理啊…」這可謂「斷章取義」,要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我曾聽人說:「啊!某人真倒楣,無犯「官司」,還有「牢獄」之災!」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瓜應不致長豆,種豆也不應生瓜,否則不就錯亂了因果,顛倒了因果,天下大亂了嗎?活在人間豈不惶惶不安?因為錯亂的因果隨時都會駕凌在我身上。

佛教不相信有「倒楣」、「不幸」這一回事,事實也不如然,因此,「倒楣」有它「倒楣」的因果,既然如此;即不叫「倒楣」;「不幸」有它「不幸」的因果,既然有前因後果,即不能說它是「不幸」。

有人說:我這麼誠實,從不佔他人便宜,怎麼會被「倒會」(按:即民間的互助會、標會)?殊不知,被倒會也有被倒會的因果業力,而且果報之因地,可能在過去好幾世前,所造之業因,所以怨親債主找上門,業力種類繁多,有金錢債、感情債、生命債、嫉妒債、怨恨債、侮辱債…等不勝枚舉,等到業力成熟時,自然顯現。佛經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我在念高二時,放學途中常遭同學莫名其妙毆打,挨揍之後,我嗔心一起,自認生平未與人結怨,何以白白挨打,被人欺侮?一時氣憤難平,最後中心平氣和地自忖:「這是我消業障的時候,我應該感謝他們給我機會」。

事過境遷後,並不認為是「倒楣」或「不幸」之事。因為我這一世之所以挨打,也許過去世與人結過怨,現在因緣會合,果報還自受,自己慶幸挨打事小,生命總能保得住,而且藉此消業障,若始終保持「平常心」,生活中的不如意,自能「隨遇而安」。

各位,您想保持「自在」與「安詳」的心情嗎?若然,您且試著以「因果觀」去待人接物,以德報怨,而不要以牙還牙,假如每件事都以「恨」的報復心去傷害對方,這樣舊的業障未消前,更增添新的業因,何苦來哉!

「感情債」是現代社會最扯不清的業障,不是男人花街柳巷、金屋藏嬌;就是女性紅杏出牆、逢場作戲,鬧出家庭糾紛,所謂「剪不斷,理還亂」,清官難斷家務事,大都指男女感情之處理,最不易擺平。

有個男眾信徒對他太太不貞,整天愁眉苦臉的說:「假如不是看在小孩念頭上,老早就持刀把這一對姦夫淫婦殺了!」

我告訴他:「該來的總會來,該去的總會去,等到她還清了感情債,自然會迴心轉意,重歸您的懷抱。」華嚴經裡一段話:「淫人良家婦女者,來生必得兩種果報:一則妻子不貞良。二則絕嗣報。」

我們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眾生平等,在業力感召下,業力是世間的真相,業力也是天下間本來的面目,每一個人,甚至六道眾生,必須受本業所感,隨業力所趨,所引。

不定業即——眾生所感之業力未定型

既知業力不可思議,然而業力可否轉變?答案是肯定的。接著我們來談「不定業」,不定業即是眾生所感之業力未定型,在尚未構成果報以前,它可以隨其修持而改變。

簡易言之:它具有彈性並且是可以變遷的,以佛法的立場而言,業力絕對是可以改變的,若業力是「天經地義」而不可改變,則我們「修行」是幹啥的?

業力不但可以改變和淨化,甚至可以解脫,吾人從凡夫慢慢循序漸進,終至菩薩,佛的果位,若非靠業力之解脫,焉有成就?要知道,三千大千世界,沒有「自然佛」,也沒有「天生佛」。佛之所以成佛,已經徹底淨化了業力。

天下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壞人之所以為壞人,好人之所以為好人,乃是受其個別環境之薰習,受個別業力之感召,導致受個別業障之果報。扼要言之,好人與壞人之別,唯「業力」之良窳罷了。

而好人變壞人,壞人變好人,也無定性,無自體,因為只要由迷轉悟,均有其圓滿究竟的一天。

如此看來,誰說業力不可轉?有道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過去,我曾到台東、綠島等地,向那些職訓總隊管訓的收容人上課,當我說到「天下無絕對的好人,也無絕對的壞人」時,有一位聽眾,立刻拍手叫好說:「師父啊!您講得好、講得妙、我們很有同感。」

業力可轉,但不知如何轉的人只有隨業受報了。譬如一頭牛,也許是它過去世殺人放火,歷經輪迴,而轉世到畜牲道為牛,等受生牛的果報終結時(當牛之業障消盡時),它要投生何道?就隨業力牽制了。

我們身為「人」,也同樣永遠不會生生世世是人,天上的「天神」,地上的「地神」,也不會永遠是在「天道」的果位,因為六道之業力是緣起緣滅的,上升與墮落是不定業,眾生隨業輪迴,是有一定的規律。所以,凡人之業障未淨化前,縱然有神通能飛天遁地,那未淨化的業障,也同樣會追到雲霄寶殿;若業障未淨化,任憑你有多大本事,鑽到地府,業障也同樣會追隨你到閻羅殿!

所以,業的本身,當下就是染污心、不清淨之心、痛苦心、煩惱心…業障帶著未證道之前的眾生,川流不息,在六道輪迴不休不止。

「業」是什麼?能說具體一點嗎?

我舉個實例:「有人看到漂亮女人,心就醉茫茫,想入非非,腳就軟了,此「心茫腳軟」就是淫慾之業」。見錢財,心就起貪念,手就想去偷,這種貪念就是貪業;倘若看別人比自己更有才華,心裡難過痛苦,這就叫嫉妒心之業。」

定業已構成果報之事實,定型不改義。但「不定業」仍有補救的機會;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心靜如湖水,萬事皆開通」。首先,我們必須先了解自己的習性,靜下來檢討自己,運用佛法智慧透視業力行為,了知業力行為幻化空性,見空性,即當下解脫。

天天念佛號,憑佛陀萬德莊嚴之助力,以靜坐悟本性,佛教名詞叫「開悟」、「明心見性」,將來有一天您已解、行並證,開悟本性,謂之「自在」。

佛陀示現人間時,「提婆達多」處處跟佛陀作對,極力破壞如來正法,那時佛陀也未給予排斥,最後提婆達多受果報,墮入地獄道;但是據佛經記載,提婆達多也是菩薩果位,故意示現在佛陀降生人間後,考驗佛陀的菩提道心。由於考驗佛陀菩提道念,令速證成無上菩提,提婆達多可說是佛陀的「逆增上緣」。

據佛經描述示,在因果業力驅使下,提婆達多雖墮地獄,但其心地功夫,猶處清涼地獄。其本性已解脫,無所染著,與諸法空性相應,雖置身地獄,猶無地獄。

因此,一個人若業力解脫,雖處身在困境,困境阻礙不了本性,本性依然那麼清涼、自在、光明,此際在清淨自性作用上,能自在自如,隨遇而安,此可謂之「自在解脫」。

佛陀在「四十二章經」裡曾云:「弟子們!你們不要相信你們的心,你們的心是會變化的,如同心猿意馬,妄想紛飛,等證得阿羅漢果,才可相信你們的心。」

這句話是說,等證了阿羅漢果,才可相信你們自己的心。

由是觀之,等證了阿羅漢以上果位,則其心性方解脫,已是平等心,不變之心,情緒上的表現,永遠如水面之水一樣,那麼安詳,永遠不會動怒,不會嫉妒和起煩惱。而未證道的凡夫就不一樣了,聽到別人譭謗、侮辱,縱然不會「怒目相視」,也會起煩惱心,痛苦綿綿。

佛陀告訴我們,外界的喜、怒、譏、罵,均是幻化虛妄的境界,我們不要被意識所騙,這些都是「緣生緣滅」的無自性現象。故不要染境生心,不要隨境而轉,保持清淨心,「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無所留戀,無所住相。

所以,對「不定業」的改造,基本上,從心地下功夫是很重要的,由於每個人的環境、思想、業力之帶動,呈現「個別差異」,若尚未證果者,依佛法來講,六道眾生都屬「不定業」的受報者。

六道有別,修心不二。假若各位能從心地法門下功夫,任何時間,空間,任何煩惱,都阻礙不了你的心地,心地自然解脫,這點很重要。

那麼,如何「修心」呢?各位可試著先「隨喜讚歎」,要做到隨喜讚歎,必先除去嫉妒心。

要做到「別人好就是自己好,自己好即是別人好」的境地,是很困難的,更遑論是發揮「人飢己饑、人溺己溺」的精神,若能如此而為,是則名為功德無量!

功利主義社會裡,「雪中送炭」者少,隨喜「錦上添花」者,亦非出自坦誠,似乎缺少「欣賞他人成功」的胸懷,我們應該修隨喜讚歎法門。

譬如有人捐五十萬元供建寺基金,有些人不但未隨喜讚歎,反而說:「哼!五十萬元有什麼了不起,假如我有錢,不要說五十萬元,壹佰萬元都能拿出來。」

看到有人成為成功的企業家,或念博士回來,心理不是滋味就說:「哼!這算不了什麼!假如我的家境好,受到栽培,我同樣出人頭地,我只是失栽培而已!我也是人才?」

我未出家前,有一位朋友學佛很有造詣,我讚歎他幾句, 他聽了喜在心上,而我卻煩惱很多天,因為我從未讚歎他人,貢高我慢作祟,好像自己的肉少了一大塊,好像矮人一截似的,痛苦不得自在。

但是只要你肯破例隨喜讚歎他人,第一次,第二次,以後自然會逐漸降伏自己的我慢貢高心和嫉妒心。

要知道,隨喜讚歎也有功德啊!以前有位「常不輕菩薩」,他看到別人,就心生恭敬,向人頂禮讚嘆說:「諸位都是未來佛!我不敢隨便輕視您。」因此大家都叫他「常不輕視別人的菩薩」,簡稱「常不輕菩薩」。

以上談到「業力不可思議」,說明業力是世間真相,世間的本來面目。在此,我要鄭重的說:「業力不可思議,願力更加不可思議。」

業力不可思議,願力更不可思議

「願力」就是持之以恆,有那種道心,清淨心推動;即護持自己,發廣大精進勇猛之心;也就是世俗所說的「堅固意志」,「有願志竟成」,「光明希望」之心。

譬如,我發心要成為工程師,就立志奮發向上,願力永遠鞭策自己,朝目標邁進;我要做警官,就參加警官學校的入學考試;立志要做老師的,即意志堅定,在願力支持中朝師範學院去努力…等,都稱為「願力」。這種願力的感召,實在不可思議。

本人來說,我發願一輩子要當和尚,縱有天下那麼多人,來勸告我不要做和尚,我也毫不動容,把持著「願力」堅固,不後悔,將來看到紅男綠女,或夫妻成雙成對,我也不會羨慕,何況我體認到男女之淫慾感情是生死之根本,六道輪迴之大洪流。

佛陀在圓覺經曾提示我們:「三界輪迴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

這是生死輪迴受到拘束的原動力,情綿綿,意綿綿,藕斷絲連,明明已經離婚了,感情債還是還不清,於是乎腳踏兩條船,心頭亂紛紛,家庭糾紛便不勝其煩,何苦來哉!

當您有願力之時,就沒有業力;有業力之時,就沒有願力,願力與業力是不能同時並行並進的。

譬如您想修行,一方面要修道,一方面要結交女朋友,試想,這樣的修持,能有成就嗎?修道者應摒棄一面,把男女感情束之高閣,將世俗的「情」昇華,淨化感情為大慈悲心,化「業力」為「願力」,以願力去淨化業力,因而成就無上菩提,是名為幸。

願力與業力是一體兩面的,既然同樣是一體,但個人所發揮出來的作用是有所差別的,願力與業力出自每個人的心地;故未淨化以前的願力是業力,淨化之後的業力是為願力,二者之不同,端在「應用之妙,迷悟之差別,染污與清淨之分界,存乎一心。」

若有人想剃度出家,必需先把世俗之父母、兄弟、妻女、朋友等感情「淨化」,我說的「淨化」不是一刀兩斷,視同陌生人,如仇敵相待;而是將「親情」轉換成「同修」蓮友之情,昇華或普度眾生之「眾生情」,如此可將「業力」轉變成「願力」,由利己而利他,如是願力,亦成大慈大悲。

華嚴經有一偈語:「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因此,各位選擇「業力」或「願力」!端視汝心。您要昇華,唯汝居心;您想沉淪,也唯汝居心,一切由自己作主,佛菩薩,善知識等是助緣!只有自己能解脫自己口!切記業力會令人墮入生死、痛苦、輪迴、不得自在;而願力可令人上升、淨化、解脫、得大自在、永超三界、證大涅槃。

最後,講一個「公案」作結束

宋朝有位高峰妙禪師,他的修持造詣很深,精通三藏經典,解行並證,是位高僧大德。有人問高峰妙禪師:「修行如何修?」

禪師提綱契領答道:「莫染污自性,只此莫染污自性,即是修行,可證成無上菩提,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己本來清淨的自性心地,不要被五欲六塵所染,即心對境而不生心,如如不動,不沾不染,對境無心,當下解脫自在,所謂「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

這位問道者,依法修持,勇猛精進,不久開悟,證成菩提。

高峰妙禪師六十多歲時,有一天他入定知道自身行將歸寂,就集合全寺住眾,隨機開示:「弟子們!今天師父鄭重宣佈,中午十二時,我將離開世間!各位對佛法有不了解的,就趕快發問。」

座下弟子,面面相覷,大家認為師父紅光滿面,步履如飛,怎可能入滅?沒人敢發問,時間很快就過去了。

近午時分,高峰妙禪師沐浴,穿上乾淨的海青,盤坐在墊上,喚其弟子,敲鐘鳴鼓,在大殿集合全寺住眾。他說:「諸位,我即將入涅槃,諸位對如來聖教有疑問的,趕快發問。」

台下的人見禪師並沒疾病徵兆,身體硬朗,講話氣勢如鐘,不像要離世的樣子,台下無人反應,最後有位弟子起身合掌問:「師父!對如來聖教,我們無疑惑,倒是師父現在身體那麼健壯,卻說要入滅,這令我們大惑不解!」

高峰妙禪師聞言,面不改色,坦然而道:「生死豈可兒戲,佛法不主張顯神通,而我一輩子也未曾為你們顯神通過,但為證實給各位知道,佛法修證,終可開悟證果,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讓我顯現一些彫蟲小技的神通吧!」接著他問:「世間的死亡有幾種型態?」

門人回答:「有火災水災而死,橫臥而死,病死,刀傷死,獸咬而死,坐死,睡死,站立而死,吊死…,就死亡姿態來說,能站著自然而死,就很殊勝了。」

高峰妙禪師身體尚健,但其心已解脫生死之束縛。因此向大家宣佈:「各位從未見識過倒立而死吧!請我的大弟子,撿起地上的小石頭拋向空中,在石頭未落地前,我就入涅槃,與世永別。」

恭敬不如從命,他的大弟子隨即撿起石頭拋向空中,高峰妙禪師即躍身翻空,下地速度比石頭還快,雙手按地,頭朝下,垂直倒立,剎那間,呼吸停止,與娑婆世間長辭!

然而,人雖入寂,但身體仍倒垂,雙手托地,筆直不倒,這樣維持了兩天兩夜。徒弟們用手推其身體,身體猶如鋼筋垂立在地上,任憑多少人去推也推不動,抬也抬不起。讓要辦「後事」的弟子們大傷腦筋。

其後有門人在其遺體旁說:「師父啊!請您發慈悲,不要捉弄我們了,這樣的「死相」,叫我們如何火葬?」

但高峰妙禪師還是默然不動。這時,有住眾道:「高峰妙禪師有一出家的胞妹,平時他最聽其妹的話,我們不妨派人去找他妹妹來勸如何?」

眾人無奈,只好依計而行。不久,其妹應邀而至,在其身旁嚷著:「哥哥!您生古怪,死也古怪,放下您的古怪,是何等自在!」

高峰妙禪師聞言,應聲而倒,碰一聲,身體平臥。之後突然睜開睛說:「妹妹啊!我這樣死不對嗎?好吧!既然這樣死不對,再重新死一次!」就這樣,高峰妙禪師再次示寂。

大家想想,生死大事,對已證得果位的修行者來說,他的身心已解脫,是那麼逍遙自在,憑其願力,業力怎能奈何他?生死輪迴之事,已無法束縛聖者的身心,因為聖者自性清淨,對五欲六塵不沾不染,本性能自在無礙,得大解脫!

高峰禪師自在圓寂的公案,啟示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只要能開悟本性,依佛法修持,莫染污自性,摒棄五欲六塵,不沾不染,對境無心,則每一個人即可當下解脫自在,顯現出神通,無障無礙矣!

高峰妙禪師心地之所以那麼解脫、自在、逍遙、自如,要來即來,要去即去,生死自如,表現出一代聖僧,開悟證果的功夫與特色,流露出一場神通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