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阿彌陀佛,請放掌。

各位同修,今天是我們《觀無量壽佛經》的第十講,也是時逢這個是端午節假期是吧,今天還是在放假是嗎?那麼對,昨天是五月端午,我看在這個網上也有的圈裡面的朋友裡面講到說,端午節不能過,不能說快樂,要說安康,要說吉祥,說端午節不能快樂,因為端午節的緣起是由於人死了,說屈原也跳江了,曹娥也為了救父也死了,還有一個誰來著?還有一個誰?三個人呢。伍子胥。

所以說不能幸災樂禍,說快樂,然後大家又整個都支持,又說發出去,要說安康吉祥,反正每天都是要弄一些新的東西出來,然後給我們的這個八識中又種一些不一樣的種子。然後這些種子必定將來又要感果,反正來回就這麼不斷地折騰折騰,這就叫業力。我們所有的生活狀態就叫業力,那咱們講這個《觀無量壽經》,光鎖定這個觀字呢,大家要搞清楚業力跟定力的差別。

業力就是說我們在這個沒有得定力的時候,那麼我們的這個念頭,每一個眾生,就是一個人的念頭一日一夜有八億四千萬個念,大家知道一日一夜,就二十四小時就有八億四千萬個念頭起伏,那麼在這樣的念頭起伏呢,我們不要以為說這輩子感的,下輩子好像。只要你起動一念,有起,必定將來就是你一生的受生之因,就這一念就可以做主牽引著你,就作為一個人生過程中又一次的這個分段生死裡面一段的這個呈現,就一念就可以導致這樣。

所以說我們現在說講到這個觀法也罷,念佛也罷,還是在這個妄念,就沒有定力的這種狀態下不斷地提倡,不斷地讓大家積攢,那麼真正如果說當我們修觀也罷,持名也罷,功夫了得的時候,整個這個身心在三昧中的時候,才真正稱之為開始向解脫出世因,產生因果作用上,這個出世間的多了,世間的業力才少了。那麼最後徹底純粹到出世間,徹底把世間的這個業力給捨棄、給斷掉的話,那是特別特別難,想起來都,說實在的都遙不可及。那麼這就是我們一直弘揚淨土,說這個除去這樣的修觀之外,還可以念佛稱名,乃至總體的來講,有一個把握是可以帶業往生的,這是一個很大的優惠。那我們今天,在上一次的時候講到哪一觀了?第七觀是什麼觀?還記得嗎?是什麼?是華座觀了,也就是說觀這個樹葉,寶珠,光、台、幢等等一一,前面講到分明見,就像我們見自己的,鏡子裡面見自己的面像一樣。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就講到了說,必定當生極樂世界,這是上一段文的結尾,為什麼這裡講到說必定可以生極樂世界呢?這也能從理上說得過去,為什麼?就是由於我們世界的組成無非就是正報和依報,那麼這個依報是從哪裡來的,就是所謂的世界,外在的世界從哪裡來的,一定是從正報起動的這個心想來的。

所以當你的依報因緣具足了以後,這個世界的依報因緣,大家聽得懂啊,依報因緣具足了以後,那麼正報一定會牽著,就在那個具足的依報因緣中去那兒生活,去那兒出現。正報依報聽得懂嗎?我現在也要勘驗一下你們了,因為我老是覺得你們已經水平不錯了。但是有時候我發現你們有點蒙,正報依報聽得懂嗎?有不知道的,什麼叫正報,就是我們的色身,什麼叫依報,就是外在的山河大地世界呈現出來的樣子。你一定要把這些佛學名詞要鎖定了,要不然一次聽過去了好像那麼回事兒,下一次再講的時候你又忘了。你連這個詞都繞不出來,那你不要去聽法義了,聽不過來。

所以說如果把依報能夠觀到這種地步,就是在前面華座觀已經臨近什麼了,臨近佛坐的這個寶座了,就是把整個世界都觀得已經到位了以後,開始要塑造佛,距佛最近的這個台座,他的這個座椅,座位。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等於說,這樣的觀必然正報會隨著依報轉,因為我們常知道依報隨著正報轉,其實同時正報也會隨著依報轉,在這樣的理論支撐下,必定當生極樂世界。就是到那個時候,你想到娑婆國土沒有了,因為你種的這些因,你所有的世界呈現已經鎖在極樂世界了,就是這麼個意思。

那麼這一觀開始呢,我們要講到佛的正報了,也可以說依著佛的莊嚴來莊嚴我們每個人的在極樂世界的色身,大家不要知道說,觀起來好像只在觀阿彌陀佛。其實我們每個人就這樣隨著文你去聽一遍,起一遍心念,那麼等於也是把我們將來在極樂世界淨土的這個莊嚴身給過濾了一下,建樹了一下。所以這裡這一段開始你看,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

又是一個見此事已,是一個里程碑的,又到了一個次第了,那麼次當想佛呢,這裡前面插了一段小曲,大家看到了嗎?所以者何?就是說為什麼這裡要觀佛呢,為什麼要想佛呢,次當想佛是說為什麼呢?今天的課程其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從中也就可以,我就可以一目瞭然每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有的他次次來,就今天來不了,怪得很,有的他沒來過,今天就來了,所以他就沒有福報聽聞這個核心,一代教法的眼目,他沒有福報,沒有因緣,到了緊急關頭他撂挑子,他出事了,或者就不想來。有時候我們仔細地觀察一下每個人的因緣,每個人的這個起伏呀,這種進退之間呀,特別怪。就是幾乎是個定數,你沒有大的發心,大的願力,大的菩提心作為攝持,真的進行不下去。

所以這裡在想佛之前插了一段小曲,這個曲也是非常,可以說是名曲,為什麼說所以者何呢?為什麼要觀佛,核心的教理就在此處體現,大家來看。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我們來看這一段。

因為從第一點我們說,從事相上來講都知道說這個念佛觀佛一定是功德最殊勝,最極致的,那麼從理上我們不能夠一探究竟,這就是給我們呈現這個理,直暢念佛的原理是怎樣的,就是心想佛,佛入眾生心想中,然後一旦感應道交,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是從理論上一目瞭然,第二個就是講到的法界因果是怎麼運作的,這個因果就不涉及我們微細的,乃至六道輪迴中的這種低級因果了,這種陋劣的因果了,而是最殊勝,最簡白直通的因果是什麼呢?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用這個藉機開顯作佛的圓頓教法,也是這樣的。

第三個,我們學習這一段還有一個功能是什麼,功德是什麼呢?就是讓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這個原理以後,言外之意是怎樣呢?就是要諦信,產生足夠的信量,產生信心,對這個理產生信心,對我正在念佛的過程所得的功德也產生信心,這樣的話,無功加行就會依照我們的信的這個能力,這個能力好像你平常是感覺不到的,只要你一信,這個理入了心以後,那麼它就會轉成一種無功加行的、讓我們增強觀念力的一種莫名的力量。

可能你不曉得,但是它就有用。所以這段話是很重要,我們來稍微把它關注一下。但是關注不要把它關注複雜了,為什麼呢?就是一般我們可能常規地說,聽了一段很要命的話,那麼它就一定是很玄繞、微妙、深奧的。但殊不知這一段話其實是《觀經》,一部經裡面最簡潔明瞭的表達,沒有任何隱藏玄機的地方。

就是濃縮到八個字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濃縮到四個字就是心作心是,很直白。但是呢,這就是佛法的總綱,跟諸位講。我們來看啊,首先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那麼諸佛如來當然是指的一切十方三世諸佛呀,你們可能聽過一句話就是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同一個法身,什麼叫做法身呢?法界藏身,我們常念到《八十八佛懺悔文》裡面不是有一句法界藏身阿彌陀佛嘛,大家做過功課的都知道。那麼什麼叫做法界呢?法界就是萬法之界,我們一切的物質現象,一切的精神思維,所有的呈現就是在這個整個法界之中,出不了這個範疇,那麼所有的諸佛就是以這個萬法之界他的現前狀態,就是他已經把這個萬法之界作為他現前的身心狀態了,大家能理解嗎?就是整個所有的宇宙萬法都是他的身,所有眾生的心念起伏,不管你在妄想,還是在智慧中,都是他的心。

他是這樣的一種狀態,並且如果在凡夫我們的表達上,一般把它認知為不外乎剛才講的物質或者精神層面,我們的世界不是這樣的嘛。但是在佛的層面來講,這個東西還要超越表達,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覺得物質是物質,精神是精神。在佛的層面的話,物質它可能是由精神來顯現決定的。精神可以用物質來進行屬性性的表述,就是整個這兩個是不二的,是相互相輔相成的,又合二為一的,那麼這個就是我們常說的叫一真法界,只有諸佛證到究竟的果位,用這種智慧也罷,禪定也罷,整個這個功德才能夠徹底開放地顯現在一切的萬法之界上,這就是諸佛是法界身。

當然這是以我們現場的描述而言,從理上描述。如果從擬人的這種感覺上,因為我們要表達,那諸佛他是一個靈動的,怎麼感覺呢?就是說佛證到這個清淨圓滿的,佛的智慧就像大圓鏡一樣,在唯識下面說,佛最後成就了以後,他的智慧就叫大圓鏡智,那麼他就可以無一點點漏洞地照見,一切所有眾生的生命過程和心理活動。所以這裡就講到說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大家就這麼理解。這就叫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那麼反過來我們又要有一個疑惑,大家想想。如果說佛是佛,眾生是眾生,他是完全不搭嘎的兩個東西,沒有交錯,完全絕緣,不同的世界和人生的話,那麼我們怎麼樣來鏈接說凡夫可以成佛,佛又可以到凡夫的世界來度眾生,怎麼鏈接的呢?由此我們就可以說,他一定要有一個共同的版面,共享的版面,平台、模板都可以叫,而體現不同的內容。

就是凡夫在這個層面,他體現成一個煩惱的世界,分別的世界,佛在一個層面,他體現為是解脫的世界,自在的世界,智慧的世界。但是他一定要交錯,就是說他們倆的根是一樣的,本質是一樣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能夠說,為什麼在凡夫的狀態中佛是入一切眾生心想中,能夠入呢,如果他沒有聯繫怎麼入呢?沒有聯繫,眾生、(佛)就入不到眾生的心想中,而且眾生又沒有一個,你看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怎麼跟佛去發生關聯呢?請大家隨文入觀,為什麼這裡說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就是他有一個內在本質的平台,是一個東西。

一個模板上凡夫跟佛各自呈現,可是在各自呈現的狀態中他又可以相互交錯,我們修行利用的就是這個相互交錯的原理。在這種情況下,這個模板佛已經全體地掌握了,明瞭了。但是凡夫他在其中,但是他又不知道,像我們現在到了什麼水平了,又不知道,又想知道,又想知道,又知道的又覺得很少,就不斷地想更多的知道。我們現在已經到了這個次位了,操作到這個地步了,所以說當我們知道了本來具足了佛的功德,而且我們就在跟佛共享的這個模板中這樣來描繪的時候,只要我們掌握了方法,起動這個描繪的作用,那麼這就是佛的方法作用,包括形相,讓我們也有了這樣的同樣的功德,同樣的功能作用,所以這就叫做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就利用這個模板的原理,佛入到我們心中,那麼我們正好用跟佛平等不二的這個心來起動臨摹作用。就想他,念他,只在他的層面,絕不往下落一點點。

那你想想這個東西就不會錯了,就不會不顯現了,一定要長驅直入到了那個層面,顯現那個境界的,這就是我們將來在淨土出現的時候。所以這裡講到說汝等,汝等是誰等呢?在座的咱們諸位,你我他呀,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當然你看這個下面又有一句說,所以講到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不管模板也罷,平台也罷,那都是一種比喻,根本的道場在哪裡呢?根本的東西是什麼?就是我們的這個心,大家千萬不要一聽心,馬上下意識地就又想著自己了,又想我的思維,我的理解了,這個心是無邊無量的廣大,無邊無量的立體的,無邊無量的超越的,如果能夠在這種情況下,你才能夠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心想事成。

諸佛正遍知海,就是說一切如來的這個,為什麼說我們常說如來、應供、正遍知呢,這裡講到的正遍知就是把佛的名號用其中的一個,這個正遍知的這樣的一種念力作用,它可以具足了他隨意揮灑的這種灑脫的解脫自在,所以這裡叫做正遍知海,是講佛的功德,從名號上,是從心想生的。你看佛的正遍知海是從心想生,就是說一定要依附在這個本有的模板和平台上來,這就是我們的念頭,我們的心,遍法界心。記住啊,一涉及到心絕不可以想成你肚子裡的這塊內臟,或者說你腦子裡面的妄想。由於我們現在正因為我們不正,就是以為是肚子裡的肉和腦子裡的妄想是我的心臟,是我的思維,這就太有局限性了,所以就不正不遍,雖然也有知,但是不是正知遍知。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就說佛是正遍知海,是從心想生的,是故應當一心繫念,這首先我們把這一段給大家先這麼貫一下,從語言上面、思維上面來理解一下,再一個層面,希望大家好好地體悟這一段,首先你看為什麼再回過頭來說法界,佛是法界身呀,那麼佛是法界身,這一切都是佛的身,包括佛之身,佛之心。那麼首先為什麼能夠說是正遍知海,就是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呢,首先他的心是遍的,由於心遍法界,所以身也是遍的,由於身心俱遍,所以他是無障礙的。

就這三個特點體現了這個諸佛如來是法界之身。

大家想想為什麼說心遍故則身遍呢,那我們因為心到了,所以身也能隨著到。身是隨著心而作用,所以故稱法界心。大家想我們現在這個心在不在?心在不在?那跟佛一樣不一樣呀?本質上是一樣的,但是為什麼我們不能夠遍呢?大家想想我們能不能遍?能遍在哪兒呀?你始終都出不了這個範疇,你自己的身體,你每天就鎖死,一步都不想逾越,只要出去,你比如說為別人想,為什麼為別人著想一點,為他服務一點,發點慈悲心都那麼難,為什麼,就是因為要只能遍到我,不能遍到他。

那你想法界你就把它委屈的就濃縮到這麼一點點了,我們以為的心是遍的,就遍在我的色身之上了,你看假如果這會兒,我們一般以為不遍的情形是什麼呢?誰要是缺一隻胳膊,少一條腿,那就覺得哎喲,我的身體不圓滿了,不遍了,好像心,其實是心理作用缺了個什麼一樣。那時候就感覺到不遍了,但是因為我們始終就一直在缺,始終就鎖定自己的色身,那麼我們以為這就是週遍的,從無始以來,人的陋劣作用就在這裡,所以遍不了。

因為心都不遍,心就一心一意在這個色身上,那身怎麼遍呢?大家知道我們現前的色身都,整個法界來講能算得上,連一個埃塵都算不上,何況無量劫的輪迴中,光我們一個眾生的輪迴身有多少,你都遍不了,只能遍到這一生這一世,所以不能週遍。那麼如果說佛的這種無障礙法界心遍了,為什麼,他就是凡聖沒有差別,凡也沒有差別,聖也沒有障礙,一切都沒有障礙,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大家想每個人的心想,大家在這裡一起我們溝通時候的心想,我們在北京的所有的這些眾生的心想,這整個這個就是法界,你遍到哪裡,你的功德才能到哪裡。

你看阿羅漢只能遍八萬劫,菩薩還有一點兒不遍,有一品無明破不了。所以這個正遍知就是佛的功德,這是一代教法的綱宗。但是萬法唯心,心唯萬法,這個心作心是呢,我們一般這個簡單的原理很少有人能夠頓生信心來相應,覺得太遙遠了,太廣大了。那麼我們首先大家想想,理解一下什麼叫做法界身吧,遍法界身,觀音菩薩都知道,咱們在線上群五里面不是在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嘛,大家知道,普門的異名就是遍法界,普門就是可以普門示現,隨時尋聲救苦,有求必應!這是不是週遍法界的意思呢?

就是說只要你有人受苦了,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常恭敬,他就會尋聲,觀其聲音而解除苦惱。你看這就是法界身呀,他的這個層面是依照法界心而現法界身。那麼如果諸位讀過《地藏經》,《地藏經》這個好像是《分身集會品》裡面吧,又有一個差別,我(釋迦牟尼佛)這個化百千萬億身,度百千萬億人嘛,各各差別,分身度脫,或現男子身,女身,天龍、神鬼身,這些都是正報、有情對吧,我們都覺得說這個可以理解,可是後面還有一段是什麼呢?或現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於人,山林呀,就是黃土高原有可能是他示現的。

這個喜馬拉雅山有可能是他示現的,那麼河池泉井呀,有可能濟南的那第一泉叫什麼?趵突泉就是他示現的,他為了跟眾生結緣,此等之事誰敢相信呀。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遍不了,他這是什麼啊?依法界身而顯法界心,法界身、法界心是不二的,所以諸佛如來就是徹見徹證徹住到這個身心不二的法界之中了,所以叫做是法界身,用身來體現而已。那大家不要以為說他們能遍,我們都遍不了,三惡道都可以遍。

你們參加過佛門有一個佛事叫做瑜伽焰口,參加過吧,這倒是給大家通知一下,每年的七月十五,法源寺中國佛學院最大的法會就是超度亡靈,作這個瑜伽焰口,大眾師父都在會上誦經一段時間,然後共同作法,就是放一堂焰口,這是最隆重的法會。如果有超度或者消災的,可以去那兒寫牌位,這個非常殊勝。那麼放焰口的時候,一開始要迎請三寶的,唱讚子,捻香,香花供,香花請,因為迎請三寶就佛法僧三寶嘛,那都是佛這個覺正淨,其實就是有佛寶,一體三寶,因為他們是法界身,所以可以迎請的,降臨壇場,為什麼?法界身嘛!這個我們現在已經講明了,但是大家要曉得,最後在施食的時候還要有這個破地獄、開咽喉真言,要持這個真言讓什麼,要招請這個孤魂餓鬼來受甘露味,那麼我們要想想明白,如果孤魂餓鬼他就在地獄,就在鬼道,他沒有這個法界身的功能,他怎麼從那兒來呢?大家想他怎麼來呢?

他乘的還是這個法界身的原理,一招請就到位,到人法界來了,法界法界是通的,他只不過是從地獄餓鬼,從餓鬼和孤魂的這個法界到人道這兒來,臨時就用這個咒語的加持,來顯現了。可是他本質上如果它沒有這個溝通關係,他能到這兒來受食嗎?那有很多次我們放焰口的時候,他們下面都有突然發聲怪叫的都有,就說看見下面黑壓壓的一片來受食的都有。

那你想想如果到了三惡道裡面,被束縛得很厲害了,他怎麼能夠來受這個甘露味呢,就是他本有的法界身的功能沒有失去,始終就在,所以這叫法界身。大家要理解這些,要不然你就不明白說,為什麼我以一個卑微的一個六道之中的一個罪惡生死凡夫,人的身份,可以直接跨越到極樂淨土去做三不退的一生補處菩薩。你要往這兒會啊,不是給你們講天方夜譚的這個奇談呢,這要給大家通理呢,為什麼呢?

就是因為是法界身,但是法界身,我們這裡想佛,想他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這裡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佛的這個身相的莊嚴,每一尊佛,特別是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應化的時候,他的這個佛相就有三十二種大人聖人相,像轉輪聖王,世間最有福報的人是轉輪聖王,他也有三十二相,但是他的相不是非常的鮮明圓滿,佛的相是非常鮮明圓滿的,阿難跟佛的相裡面只差兩相,還有兩相他沒有,所以佛的三十二相,像從最上面叫無見頂相,又叫肉髻相,最下面叫做足下平安立相,就是他的足是平的,踩在地上是跟地完全脗合的,不像我們現在好像當兵的話,你要是平板足還不要,其實平板足的相是比較好的。

那麼還有像這個足底下有這個千輻輪相,有時候我們去朝拜,或者去過西安的,那個大雁塔裡面不是說那會兒有佛足嘛,有佛足的這個影像,就覺得佛足上面有一個輪一樣的,那就叫做千輻輪相,足底有一個千輻輪盤,紋路非常的分明,乃至包括這個手指纖細相,纖長呀,細呀,手足柔軟呀,雙手能夠過膝蓋下面呀,等等這些,包括牙齒有四十顆,而且有四顆是特別又白又大又淨。

那麼像這個廣長舌,佛的舌頭可以伸出來蓋到髮際,等等這些不一一數了,這就是三十二相,大家要了解的話回去查一下。那麼八十隨形好呢,就是這三十二相裡面又具體地可以讚歎說他怎麼個好法,像他的指甲,就是光這個手相上面,指甲又是非常的潤澤,手指很圓,裡面的筋脈都不像我們暴青筋,他是隱著的,看不到。這個眉毛像初一的月亮,就是彎月一樣的等等,耳垂也是圓滿的,容儀具足,沒有衰老相,特別是胸口還有這個卍(萬)字,等等這都屬於八十隨形好。總體上就是描繪佛身的殊勝莊嚴的,我們這樣了解一下就好了。下面我們要了解何為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什麼叫做作,什麼叫做是呢?

這個從我們觀佛的從始到終的始終分別來講,開始學習觀法就叫做是心作,慢慢最後成功地觀成就了,生極樂世界,甚至成佛了,叫做是心是,一個作,一個是,大家要簡別清楚。再一個,就當前,現前和當來分別,如果我們剛才講的諸佛跟我們的法身是同體的,現前觀佛的時候,心中顯現的就是佛的這個法身之體,這就名是心是佛,那麼依照我們現在起觀,將來我們一定生到極樂世界成佛,這叫做是心作佛,從這個簡別上大家發現了沒有,什麼叫做是,什麼叫做作呢?是就是本質上,本來就是這樣的,不動的。作呢就是要加工用行,有了刻意的力量,賦予他力量,不斷地向前邁進,這叫做作。

所以我們在此之前不是給大家講過,再複習一下啊,常用的一個詞語叫做修和性,就是從性起修,全修在性。從性起修是什麼呢?重在他的修,就是是心作,你得作佛,你得天天念佛想佛,要成佛呀,你得有主觀能動的起動去做呀。那麼全修在性就主要講他的性,本來就是佛,只是顯現而已,不是從外面來得的。所以這裡講到的說,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記住這個生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本來沒有,而後興造,這叫做生,生出來的。第二個意思是本來具足而不顯現,現在讓它顯了,叫做生,這裡我們說的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指的第二種,顯現而生,不是心造而生。

這大家都要搞清楚了,這樣的話我們才知道說從性起修,全修在性,從性起修就叫做心作。全修即性是心是,本來就具足的,所以這兩樣大家要知道缺一都不可。為什麼說八個字最後又濃成四個字,心作心是呢,作就是你必須用事相上要去修,是就是你一定要悟到本來就是,兩樣缺了一樣都不圓滿。

比如說你只知道說本來就是,本來就是具足了佛性了,但是如果本來具足佛性的話,那麼如果你不修,它顯現不了呀!你不去修的話,你自己,大家都有佛性,你現在給我坐到,你現在去法源寺把那個佛像給挪了,你自己坐,盤腿坐上去,那有人禮拜供養你嗎?你是凡夫呀,所以本來具足的,你不修的話他成不了。但是你不斷地修你也要知道,雖然不斷地修,離不開我就是本來現,是讓它顯現,不是讓它發生,是讓它顯現的。

就等於說如果你本來沒有這個佛性,那麼你再怎麼磨,就像磨磚一樣,磚沒有這個鏡子的功能,你再怎麼磨,你能把磚能磨成鏡子嗎?磨不成鏡子,所以大家要知道,這兩樣缺一不可,修成就叫做作,性具就叫做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裡心作心是,這個以前的祖師有過無量的開示,你像這個徹悟禪師講到,就是講到這個,開示過關於這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大家聽懂聽不懂我給大家念一遍,我們感覺一下,他說一切法門明心為要,一切行門淨心為要,一切的法門都是為了明心,就是悟。一切的行門淨心,就是為了修,大家知道,悟就是是,修就是作。

那麼他就說,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正好收攝悟和修兩個法門,你如果悟明心地了,就明白了說是心是佛,本來就是。你如果修行淨心,就知道是心作佛,不修成不了。一定要這兩個東西,是就是悟,作就是修,一定要解行並進。如果我們大家在理解上你只知道是心作佛而不知道是心是佛的話,那麼你就會什麼呢?因為知道這個作而就天天在那兒修,天天在那兒修,放不下修行的這個執著了,不知道本來具足,你為何要修呢?就執著到這個事相上的這種無益苦行,就是指的這一類,你再怎麼付出,再怎麼辛苦,但是最後你成不了,磨磚磨不成鏡子。

那麼如果你只知道是心是佛,就是你本具的我就是佛,然後你不知道是心作佛,不好好去修,就會什麼呢?任天真而廢修證,就不去修了。就開始戒也不持了,坐也不打了,頭也不磕了,都覺得說吃肉喝酒都是,本來就是嘛,一切具足。不可以的。所以在佛門裡面講到這些心性和空性的東西,它是有利有弊的,就看你是上根人還是下根人,聽到這個空呀,心性的這種感覺,如果是上根人,他就聽了以後進德,他就繼續更加勇猛精進地修,而且明白了這個本質上的理了。

如果你是下根人,一聽說本來就是,我根本就不用修,下根人一聽就廢善,不修了,這是兩種反應,大家要對照一下自己,不敢讓出現這方面的麻煩,這就叫做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告訴諸位啊,佛門歷史上有一個特別有名的公案,元朝有一個揚州的才子叫趙子昂,知道吧?他是一個大畫家,特別擅長畫馬,那麼當時畫馬的時候呢,他要畫八匹馬,什麼馬的形狀都能夠了解,就是有翻滾,在地上翻滾、打滾的馬呢,他見不到,很少見到這樣的形象,他就怎麼琢磨,怎麼琢磨這個形態,他體現不出來。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他就自己在床上,上到他那個榻上去模擬這個馬打滾了,模擬馬打滾呢,他就把自己觀想成一匹馬,說這個怎麼擰脖子,怎麼翻腿呀,他就不斷地就全身心地揣摩這個馬,頭部應該是什麼狀態,四個蹄子什麼狀態,就全身心地學馬,想馬,作馬,入迷了。

在這種情況下,他的夫人把飯做熟了,請他進來吃飯,開門一看,嚇得大叫一聲說,哎呀床上有一匹馬。他的夫人就看見床上有一匹馬,驚叫了一聲,那麼當時後來呢,因為文人們都比較篤信佛教嘛,這個夫人把這個事就給他講了,他就知道說佛經裡面,那會兒《觀無量壽佛經》是比較流行的,它的知名度很高,淨土三經裡面,他就知道說有這一句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他就明白了,原來是心作馬,是心是馬,就顯現馬。

後來就成了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不畫馬了改為畫佛像。那我們就知道大家也曉得,既然是心作馬,是心就是馬,那必然會是心作佛,是心就是佛。要對這個法義生起決定的信心。我們再往下看,是故,看到這一句了嗎?找著了沒有,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想彼佛者,先當想像。大家看,這裡開始說是故,就是說讓我們諦觀專心審慎地去觀想,那麼這裡講的是故諦觀彼佛,他用了三個名號,這裡第一個是多陀,我們就念阿,阿伽度,那麼這個呢,翻譯成漢語就是我們最常明白的叫做如來。

第二個阿羅訶,其實就是阿羅漢,這是這裡當時翻譯上的一個音譯上的差別,叫阿羅訶,其實就是阿羅漢,阿羅漢他有一個最特色是什麼呢?叫做應供,應受人間天上供養。所以這個阿羅漢就是取了他的應供之義,取了這個應供之義就代表佛,不是我們常稱佛的十號,第一個是如來,第二個是什麼?就是應供。所以這裡的阿羅漢其實就是指阿羅漢的應供,但是有差別。佛和阿羅漢的應供不一樣,阿羅漢只能受三界內的供養,佛可以受九法界的供養,這是不一樣的。

就是佛連菩薩的供養都可以接受,但是阿羅漢就不能受菩薩的供養,所以第二個叫做應供,三藐三佛陀就是正遍知,剛才我們講到的正遍知海。這三個舉佛的十種通號裡邊,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十個號裡邊,只取了它的前三個來表達說,是故應當一心繫念,就是念佛的功德,觀想,用念力觀佛。

那麼這裡的如來,應供,正遍知,就表佛的功德,表佛的哪三個功德呢?如來其實就是表佛的法身功德,大家知道每一尊佛,待會兒我們還要給大家講,都有法身、報身和應化身,在此之前一直給大家講過了,法身如如不動,報身圓滿莊嚴,應化就是隨類而示現。咱們這個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就是屬於應化身,所以這裡的如來,《金剛經》裡面有一句話: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就是指它的法身週遍不來不去,來去相不可得的這個境界,我們剛才講到的法界身,這是指的法身的一個層面。

那麼正遍知,就是指佛的圓滿報身,莊嚴無比能遍照法界的光明之相,是表佛的報身。應供就是指佛的應化身,隨順人間,我們這裡有飲食習慣,釋迦牟尼佛當時在印度的時候,不斷地去王宮裡邊,或者大臣裡邊去應供,去有時候因為他要吃東西。每天都去托缽等等這些,就是指的應供功德,是指的應化身,所以這裡的三個佛號的功德正好表的是佛的法、報、應三身。這個我們了解一下,好下面這一段我們就來看,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

這是第一段,先當想像,先當想像開始就是給我們設定的什麼呢?這個定所觀境,就是想佛的形象,那麼這裡他有一個特色就是閉目開目,見一寶像,跟前面的原理是一樣的,這個顏色還是閻浮檀金色,坐在我們上一個觀裡邊修成就的華座上。那麼見像坐已,這都下面再往下開始就心眼得開,這裡首先我們就講到說見像坐已,就心眼得開了,這是怎麼可能?就見到這個寶像和這個華座以後呢,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七寶莊嚴,這是為什麼?這裡講到的心眼得開呢?

就是我們前面觀這個,一切觀成就的,因為這是第八觀了,第七觀,包括前面的前六觀中,有些觀已經觀成就。你比如說這裡講到的這個眾寶羅網,滿虛空中,諸天寶幔,彌覆其上等等,這前面已經有了,觀過了,觀過了觀成就以後,在這裡就開始把這一切往這裡所需的觀上配套,往上安置,顯現。就往這個華座和佛的莊嚴色身上,然後到這個地步以後,相對應的這個功德就能讓你心眼得開,這個話沒到那只能讀一句話說心眼得開,如果你觀到這地步,你就明白什麼叫心眼得開了,它是自然開了,顯現了,開了。

心也開了,眼也開了,心眼一體開了,就顯現的這裡講到的,了了分明見極樂國七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行列,這就是見到極樂的這個諸莊嚴事,從虛空、地上了無,瞭然無礙了。你看了了分明,下面這個滿虛空中。見如此事,極令明瞭,如觀掌中。就是不斷地用我們的觀想念力,不斷地思維佛的這個妙相莊嚴,所有極樂世界的這個殊勝情形。

這是講到的說如觀掌中,後面你看見此事已,復當更作一大蓮華,在佛左邊,在佛已經觀了以後就開始要觀他的兩位侍者,這裡如前蓮華,等無有異。復作一大蓮華,在佛右邊。想一觀世音菩薩像,坐左華座,亦作金色,如前無異。想一大勢至菩薩像,坐右華座。此想成時,佛菩薩像,皆放光明,這就開始西方三聖啟動了。這裡講到就是說為什麼要觀佛成就以後,還要觀左右兩位菩薩呢?這個觀想大家要知道,這有它的證體和功用的,因為我們一路走過來,如果你不要說我們坐在這裡,這個專業地去修觀了,你就隨著你對於經文的理解,越來越描繪的細緻,恢弘,你的心都越來越跟不上。

所以這裡所講的所觀就是要擴張我們的現觀心量,堅固我們的觀者的心力。就好比說我們做事情,我記得去年比如說我們去拜五台山,拜五台山的那時候,拜這個黛螺頂,每天拜一遍的時候覺得說一開始拜了兩個小時,覺得這一天就功勳很大了,覺得說這很不少了,後來繞了五個台拜了一圈,拜了半個月,天天在那拜,再回過頭來拜這個五台黛螺頂的時候,就跟玩一樣就竄上去了,不知不覺就磕上去,為什麼?

這就是把這個量給擴開,所以觀觀世音和大勢至的就是這個功德,就把西方三聖皆放光明這樣的話給不斷地擴充開來,再往下看你看,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諸寶樹。一一樹下,亦有三蓮華,諸蓮華上,各有一佛二菩薩像,遍滿彼國。如果說前面從大的方面說佛像觀好了還有兩尊菩薩,這等於說從廣度上來講,那麼下面開始你看諸佛菩薩像都會放光明。

那麼這個光,其光金色照到這個寶樹,每一株寶樹的下面都有三朵蓮花,每一個三朵蓮花上都有一佛二菩薩像,這就是讓你的心開始什麼呢?往深了走,往微細了走,往具體了走。一個是廣,一個是深,練我們的觀行功夫,增進我們的觀行境界。所以你看這種描繪,他說的層層遞進,就跟你上頤和園的那個什麼佛香閣,排雲亭一樣,不斷的這樣左右層層遞進往上走。這就叫做觀法,那麼這樣的話,一一觀起來,就是等於說叫做西方三聖佛像觀,這是西方三聖觀,後面還有一段說法,我們先放一下。

這裡要給大家想說一下是什麼呢?這個觀像住心之法,這是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裡面講到的,觀像住心之法就是說這個方法其實這裡講到的佛身觀,乃至前面的華座觀,寶地觀它是必須上下通觀的。就是說這個寶地,華座,金像這幾觀最重要,如果大家心量比較大的,或者說志氣比較高的,你發願的話,有想試一試,就從這幾觀法入,跟別人分享也教這幾個觀法,這幾個觀法只要有一個觀法成了,其他的都自然而然跟進上來了。因為它是一套體系,就是極樂世界真實情形,那麼你圓一個點,它的面自然就會不斷地圓出來,是一樣的道理。

但是如果我們觀這個佛像,佛這個形象上來講的話,要怎麼觀呢?一定不能夠這個大條的,大大咧咧地觀,要從頂一一想到足,再從足一一想到頂!比如說你觀他的無見頂相,肉髻相,再觀他的這個兩條眉毛中間的白毫相,還有他的眼,鼻,口,耳,乃至咽喉,這個頸脖,肩膀,手臂,手指等等,都要往下順著觀,包括他的身形,胸口,腹部,肚臍,乃至這個兩條腿,膝蓋,足,下面的平板足,乃至這個千輻輪相,一一想。從上面往下想,叫做順觀,從下面往上想叫做逆觀。

就順逆這樣來回臨摹,描繪,久而久之才能受。所以大家如果有嘗試的,口裡念阿彌陀佛,第六意識一定要作意朝著西方的時候,這樣訓練特別好。這個是增進很快的,為什麼跟大家講這部經典,就是想在這方面我們能夠補一些,配著觀想來稱名。所以一定要在這方面,要注意就是說順逆要來回,讓順逆不斷地就住在心裡,這樣讓他越來越明瞭,這就是從深也罷,廣也罷,你看剛才講到的這個見極樂國,七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行列,諸天寶幔,彌覆其上,眾寶羅網,滿虛空中,一直到諸菩薩像,皆放光明,一直到亦有三蓮華,諸蓮華上,各有一佛二菩薩像,遍滿彼國。這整個這個就是一個觀法的描繪,這我們就不用講了,你自然而然就會到時候相應,只要你去觀了,可是這個觀可要下苦功夫的,這不是坐在這泛泛地說兩句,回去嘗試一下就能得到的,這不可以。

好,下面我們再往下看,此想成時,行者當聞水流光明,及諸寶樹,鳧雁鴛鴦,皆說妙法;出定入定,恆聞妙法。行者所聞,出定之時,憶持不捨,令與修多羅合。若不合者,名為妄想。若與合者,名為粗想見極樂世界。是為像想,名第八觀。大家來看,這裡講到的說此想成時,就是說這個觀想成就了以後,前提條件,大家一定要把這個次第,這每一句話你看這前面說見此事已,就說明說到這裡前面的就已經要具備了,這裡又講到此想成時,就是剛才講的這些都已經成就了以後,就會有境界出來了。

這個東西一定是隨著走的,跟進著走的,你如果此想成以後,一定是有境界,你看行者當聞水流光明,及諸寶樹,鳧雁鴛鴦,皆說妙法。行者當聞不是說行者慢慢地會怎麼樣怎麼樣,然後才能夠得聞,說你到了這個地步的時候,行者當,就是應當已經具足了這個水平了,就會聽聞到。這將來這一段聽了以後,大家跟我們有時候假如果你能夠出境界的時候,是可以在這裡進行正邪的分辨的,行者當聞,就是行者會聽到這個寶池,如意珠王所出流的水,和流光明的這個法音和寶樹,他能夠聽到。你看這裡講到的說鳧雁鴛鴦,這是幾種鳥,鳧大家知道是什麼嗎?鳧是什麼?

鳧就是水鴨子,不難理解,這個雁就是雁大家知道大雁,就是候鳥,其實它也是水鳥,一直到這個秋分以後,它就北飛南了,這個春分以後呢,它又是南飛北了,所以這裡叫鳧和雁都是一種候鳥,其實都是跟水有關係的。鴛鴦呢,雄的叫鴛雌的叫鴦,這由於它們過去的業力所感一個死了,另外一個就活不了了,但是這些是依著我們這個世界,極樂世界可不是這樣子的,雖然名是這個名,這個鳥既殊勝莊嚴,而且全是阿彌陀佛所化,還記得《彌陀經》裡面說的什麼?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這會就開始法音宣流,就是聞法了,所以大家把經要往一套配套。那麼這裡講到的這個,打個岔吧,為什麼說都是佛所化,可是他又要化個鳥呢?想過這個問題沒有,畜生道,不是彼國都沒有三惡道之名,那為什麼要出現畜生呢?為什麼化鳥而讓他宣說法音。

大家想我們這見了個鳥,你是什麼感覺?是什麼?它是什麼啊?它是畜生,它如果是鴨子它是下鴨蛋給你吃的,它要是雞它就是下蛋給你炒著吃的,或者說你想吃雞腿就把它殺了吃了,它都是一個畜生道很卑微的生命,縱然有些福報大的,變了一個孔雀,你一鼓掌,它也是供人賞玩的,變成個大鸚鵡學一下說:你好,阿彌陀佛!大家都覺得稱奇,了不得了,這就是本質上根本就看不起它。

知道吧?因為它是這個畜生道,所以從人的本位來講,就看不了,看不上眼,這裡讓鳥變化成這個說法者,就是讓我們在極樂世界一切眾生平等,不會對鳥生下劣之想。不要,這些法義都有功用的,你不要聽熱鬧聽得就完了,再一個,水鳥都能說法,讓聽者悟到什麼呢?阿彌陀佛變化所作,就說明諸佛法身跟六道眾生的法身等同不二,說的都是法身法,成佛之法,法身不二。

所以這裡你看聽到說,鳧雁鴛鴦,皆說妙法,就是這個意思。那麼聽到這些樹、水、鳥常宣妙法以後,後面這句話大家要看清楚,皆說妙法以後,你看出定入定,恆聞妙法。就是說你不論出定或者入定的時候,都能夠不間斷地聽聞,行者都能聽到這個法,這個觀修成以後,在你的心眼中就不間斷的可以聽到,而且出定以後還會憶持不捨,就是他講這個法盡管你出定以後,這個法的加持和受用乃至你全身心地住在這個法味中,還在。

不能捨,如果捨了,說明你這個觀沒有修成,我們現在講的就是修這個觀所得的功德顯現出來了,是這種境界。但是呢,大家還要不要忘了,要與修多羅合,什麼意思與修多羅合呢?合就是要脗合啊,這個義趣要跟它步調一致的。如果說與經典中所說的不同,就是你的這個觀法成就了以後,你肯定住在定中了,在定裡邊,你聽到水鳥樹林都在說法了,那麼出定以後你依然還會聽到這個法。但是所講的這個法一定要跟你在釋迦牟尼佛講的經典,十二部經的修多羅裡邊的這個經典所說的要一模一樣,如果跟這個法義不一樣,就是說明你是妄想了。

很可能你的宿世,無量劫來你曾經當過外道,修過外道法,種了一些邪知邪見的因,這個時候由於心沉寂了以後,顯現出來了,但是他是妄想,過去修外道法的影像在定中獨頭意識打妄想,翻騰出來了,但是它不是佛說的正法,你自己認錯了也有可能。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就要懂得勘驗,要與經合,修多羅就是與經合,為什麼要與修多羅合呢?經、律、論這叫做三藏,那麼論典是講智,就是講的慧,戒定慧匹配的話,論典是代表慧,律典是代表戒,經典代表什麼呢?代表定。

所以你這裡修多羅就是經的意思,印度話。那麼這裡與修多羅合就是一定要與經典中所講的合,這裡其實有兩重意思。一重意思就是說你這個見佛聞法,你在定中所聽的這些法,如果不跟佛的經教相脗合的話就是魔事;二一個你修這個觀法,不跟這部《觀無量壽佛經》脗合的話就是魔事,所以大家一定要在這裡要認真地了解這個,這個道理很重要。這你以後再不要問問題說,夢裡邊出來個什麼,說起念著念著旁邊有一個光影,或者出了一個什麼境界,這些都不算數了,經典裡面沒有講過這些。

經典倒是反面教材裡面講過,《楞嚴經》裡面講過說什麼了?五十種陰魔,一旦五十種陰魔破了以後就是色陰破了,有可能出現的境界是什麼呢?十方所有的這個遍十方界都是這種這裡講到的閻浮檀金色,然後你就一切的種類,所有的六道眾生你眼裡的都化成如來了,突然於空中就給你講法,或者聞到十方三世的佛都給你宣這個密法密義等等這些,就是修到這個水平的時候,他出了這麼一種狀況,但是暫且這樣而已。如果你要在這裡面把它當做是聖人所證的境界的話,你就慘了,馬上就著魔。所以說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那跟這裡是步調一致的。

所以大家想想,這樣的境界出來的時候都不算數,那你的那點夢,你的那點妄想能算嗎?真根本就拿不出手,你就別出來再詢問價錢,上不了市場了已經。所以這裡講到的說要與經合就是兩個版塊,一個是你所修的這個觀想,所住到的這個定要與教合,要與這本經的教典的這個道理要合。二一個你出定以後,你散心聽的法,還要跟定中聽的法要脗合,要不然就都是妄想。如果能夠這樣的話,才能夠叫做怎麼樣啊?粗見,名為粗想見極樂世界,這才叫做第八觀。

那麼什麼意思呢?就是以這個經的內容來驗定你沒有出差錯,出定跟入定的時候也是相續相似的,不會亂。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才叫做粗想見極樂世界。如果真能這樣的話,他的功德就大了,大家看,是為像想,名第八觀;作是觀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為什麼這裡就開始除罪就不可計數了呀?那每個人的品差不一樣,就看你的功夫了。無量億劫的話就等於說可能無量億里邊多一劫少一劫都不重要,差不多,但是還是有差別相,所以這裡要無量億劫生死之罪。最重要的後面有一句話叫做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

所以大家想,你看《觀無量壽經》到第八觀的時候,就這種利用都出來了。到第七觀的時候就必定當生極樂世界。那古人的根性有多大?他們都能把這個修成功啊,後面還有三身,就是說下次我們講到的這個無量壽佛的身相光明,觀音菩薩的身相光明,大勢至菩薩的身相光明。突然間你想,我們的心意識完全把它展現出來的時候,那不就現前就在極樂世界了嘛。所以不要覺得說到了這會兒這樣自己做不到,你能做一點點都往生是沒問題了。那我們今天最後就是要跟大家商榷一下這個念佛三昧,在此之前也給大家講過說念佛三昧,一直出現這個詞,什麼叫做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又稱叫做一相三昧,般舟三昧,有時候叫做一行三昧。一行就是你照著一個動作,比如說你念阿彌陀佛,你就一直幹這個事,一直幹這個事幹得什麼東西都擾亂不了你了,這就入三昧了,叫做一行三昧。在《文殊問般若經》裡邊就講到佛告文殊,說欲入一行三昧,你想修成念佛的這個一行三昧的話,應處空閑繫心佛。就是你自己要找一個沒人打擾的地方在這,隨佛方所,端身正向。我們前面講到的正對西方,這個方向不能亂。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見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就是見過去現在未來諸佛。能於一佛念念相續,相應得上,那麼就可以見一切諸佛。

能夠得到這個三昧的話,一切法門皆悉了知,就是明瞭知道不要問別人。這就是念佛三昧,又叫一行三昧。就是你已經把這個東西要掌握得已經成精了,其他人比不上你了。為什麼我們通常說三昧三昧?有時候我們去說個戲論,說他老弄這個,比如說有的人現在好收集菩提子珠子,就說你現在這已經快入了珠子三昧了,就是說他已經得了這個要領,掌握了這個真諦,訣竅,這個要訣了。所以你看我們說讀《華嚴經》能夠入華嚴三昧。

誦《法華經》能夠入法華三昧。還有首楞嚴三昧,觀世音菩薩那也叫普門示現三昧,都是叫三昧,就是他在這方面已經是王了。那就說明說,我們說跳水三昧,撐杆三昧,短跑三昧,這都是三昧,在這個方面他入到這裡。這是依世俗間打比方來講,但是真正的三昧就是要正受正定,要現前。所以這個念佛三昧有時候又叫做諸佛現前三昧,就是見無量壽佛,就見一切諸佛。有時候又叫做普等三昧,普遍的普,等持的等,等等這一切,總歸就是說為什麼要修這個念佛三昧呢?

大家知道,念佛三昧除了它其他的功德《大智度論》裡面講的非常詳細。還有一個最殊勝的是什麼?修念佛三昧,這個菩薩能夠生生世世常值諸佛,就是能遇到佛,不會生到佛前佛後。因為你始終念佛嘛,你這樣的話就不會退。因為我們每個修行人如果你遇不到佛,沒有生在佛前,你就會退,會壞我們的善根。有時候自己修行,漫無目標的修行,有時候就像這個熱的湯潑到這個,結了冰的池子中一樣。剛開始好像消了一點冰,但是過一會兒連湯都凍在冰上了。

所以這樣的話就是因為我們不能夠常見佛所缺乏的功德,所以念佛三昧其實就是為了常見佛,圍繞佛,常追隨佛,所以修念佛三昧。那會兒印光法師,蓮宗的十三祖,就是囑託讓弘一大師說你現在其他的你先放一放,你先好好修念佛三昧。因為那時候弘一大師又寫信說他要刺血寫經,又說要弘揚戒律等等。那會印光法師就說,說你的當務之急是先要修念佛三昧,就把念佛三昧得到了以後,那麼就一心念佛,不為外境所動,不為雜念所侵擾了,入到這個三昧裡面。

印光法師對念佛三昧很有幾段,在《印光法師文鈔》裡面很有這個出彩的開示。像他講到說,有人問的時候說什麼是念佛三昧?他就給他說,由於此念佛三昧為證方知,就是他證到這個,入到這個裡邊的人才能夠知道。就好比說家里人說家中的事一樣,你外邊的人說念佛三昧是難知難信的。說你問我,我這會兒給你講的話,如果你不是說具備了過去聞法的這個善根因緣,你可能聽到我說的這個念佛三昧的話,你還會生誹謗和懷疑的心,這是他給別人開示的時候。

那麼後來又有人問的時候,又覺得說自己已經差不多快入了念佛三昧了,印光法師就趕緊跟他說你不一定,你千萬別認錯。他說證到這個念佛三昧的時候就已經入到聖流了,是聖人了,大家知道麼。這種情況下他老人家講到說自己的身體就像影子一樣,你所遇的什麼刀兵水火這些災,他都不相礙了,沒什麼感覺。總管還在那受苦,但是他不會有這個苦的感受。但是最後印光法師就是更警醒他一下說,到這種地步的話說茫茫世界曾有幾人,說你可千萬不要以為你就到了這地步了,說沒幾個。因為我們眾生雖然佛再再地說現在的人根性不夠,但是大家下意識的都會覺得自己的根性比別人強,都會覺得自己是上上根機,說那下下根機是說別人的。人人都會犯這個。

所以大家都知道這個念佛三昧,像印光法師這樣的人才是確實證到念佛三昧了。他在描繪的時候就說念佛三昧你要念到這個反觀,又要念著佛,還要反觀自己的念,要觀外無念,念外無觀,觀就是念,念就是觀。能夠在這種地步能夠照顧得到,就是說雖然你能夠照顧這種地步了,但是觀和念,就是念佛的念和反觀的觀這兩個念頭還合不到一起,盡管就像水乳交融了,他形容的是。

水乳交融大家知道嗎?水和乳就是水和奶交在一起不會完全融合,他就再怎麼攪合水還是水,乳還是乳,可能你們沒觀察過,這是攪合不到一起的。所以我們在形容僧團或者大眾修行的時候,六合敬就說如水乳合,不是說你就好的抱成一團了,不分彼此了。是你在這個裡面融合在其中,井然有序地各修各的,這才叫做六合。所以他念頭也是,他說雖然到這種地步了,但是你還沒有窮盡到根源,還需要什麼呢?

向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上重重地體究,切切地提撕,就是不斷地破,不斷地捨。重重地體究,切切地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親,就是念佛念得什麼都不管不顧了,根本就不知道了,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在這種情況下力極功純了,就是力量到了極致了,功夫純淨了,熟了以後。突然間和念脫落,證入無念無不念的境界,這個時候才叫做念佛三昧。這我們就這麼一聽吧,就這想像一下以此因緣,願到了極樂世界趕緊就證念佛三昧。

所以說才叫做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到了這地步如果說論他的功德利益是什麼呢?雖然還沒有離開娑婆世界,就可以隨時在極樂世界參加法會,大家想想這是真的呀。你想坐在這不離娑婆世界,就在極樂世界參加法會,你們其中有沒有呀?別謙虛了,肯定有。我是深信有,那是人家的事。如果你跟我一樣還沒有,那咱就好好修吧,人家有坐在這就在極樂世界,聽著阿彌陀佛又聽著我講,可能有些地方覺得說講的跟那不一樣。

所以這都是真的,一旦凡聖通觀了以後,這就本來如此。所以你想我們修行的什麼,修行修行最後就是一個通嘛,就是一個境嘛。所以最後印光法師那會兒他就講到說我也是這樣的,從去年開始九月半的時候就開始打了個妄想,企圖親證念佛三昧,誰知道這個宿業,就是我準備後來覺得念佛三昧我證不了了,只好說消點業吧。後來發現這個宿業跟真如法性同一不生不滅,這是在《印光法師文鈔》裡面講到的。他就說同一不生不滅,最後說佛光普照法界,我現在的業障還不能親自見到,說苦哉苦哉,奈何奈何。最後補了一句說書此愚懷,就是我把這個寫出來怎麼樣啊?希望以期知者代我分憂而已,其實就是人家已經證到念佛三昧了,現場的有沒有跟我一樣的,我這麼一說你就明白了。

所以說到還說以期知者代我分憂而已。一般別人以為說這老爺子念了一個臘月還沒念出來個念佛三昧,其實人家證到念佛三昧了。印光法師有這麼一段開示,就是表達自己已經證到三昧了,但是世界茫茫,世界沒有幾個人,所以他才說以期知者,就是如果有證到念佛三昧的才知道,才知道為什麼說宿業跟真如法性同一不生不滅。

這個如果有了解《楞嚴經》的,我們現在到不了這地步那沒辦法,但是也有一些相似的境界,比較淺的這些大德們,雖然沒到念佛三昧,跟大家分享幾個。大家聽過有一個叫做廣欽老和尚的嗎?有聽過的。廣欽老和尚可了不得了,他後來在這個清源山閉關的時候,他把老虎洞給霸佔了,他就坐在老虎洞裡面閉關打坐,結果那老虎回來沒地去了,還不敢咬他,最後就在洞口給他當護法,你想他有道。那沒道的人老虎還認你,一口就把你,阿彌陀佛了。

後來他就不去攀緣,也不去找供養,就在這洞裡邊閉關,直感得什麼呢?有一個猿猴給他送瓜果,給他送供養。所以你看這六道眾生都是遵從這個有道有德的,而且又有道還有德,沒德也不行。你縱然有道,那提婆達多就有道有神通啊,他沒有德啊,沒有德人家不理你的。那六道鬼神可是看見我們天天在幹嗎。所以他在念佛的時候有一次就在大殿的佛號,就是在那精進,精進的時候當時佛號就從大殿,他就感覺到從地上什麼呢?

盤旋盤地而起了,然後就是冉冉的升起了,最後就整個法界就是一句佛號,當時在繞佛,繞佛我們是叫做行香。他說也不知道自己在行香,也不知道當時定在哪裡了,就一句佛號,一切生活皆在佛號,整整就是這個境界相續了三個月之久,這就是把一句佛號給念熟了,全體顯現出來。這是廣欽老和尚後來回憶的時候還想到說那個時候那三個月他就覺得非常輕快,很自在,這是得的,這個廣欽老和尚。

還有一個叫省一法師的。省一法師這個人當時出家了以後,就現在鎮江的,江蘇鎮江的。今天金山江天寺,就是法海祖師在的那個地方,水漫金山寺。他在那聽到淨土法門以後就專注念佛了,當時他發誓閉關一百二十天,一百二十天的時候就沒有什麼功效,他就又發願閉了一百二十天。起初的時候雜念很多,雜念很多,慢慢他就是念到這個五十天的時候還是控制不住這個妄念,這個時候他就起了這種大悲心切,就更加的慚愧,用心地念。又過了差不多七十天的時候這個妄想慢慢就淡了,心裡也就安穩了。

到那個時候據他說妄想一天只有這個三到五次。那麼隨著這個心慢慢清明瞭以後,念著念著就把境界念出來了,見到這個佛立在虛空,就是這裡講到的閻浮檀金色一樣的,金色燦爛。那麼佛念出來了,一直在那不走,不走他又生了一個障礙,是什麼呢?就覺得自己在那吃喝拉撒,上洗手間的時候佛也看得見,這多不恭敬啊,他難為情。後來他就怎麼破的這個執著呢?他就想想我是一個病中的子女,佛看我就跟自己的兒女一樣,我生病了那佛肯定不會嫌髒,就這麼以這個觀法又給對治了一下,就更加精進了。

又過了許久以後,這個心境開闊坦蕩了,就整個覺得善惡雜念分別都沒有了,動靜就渾然一體了,所有的這個心裡還念誦這個佛號,這個時候就精神也特別的充足,都不需要睡覺,也沒有飢渴感了。來了飯就下意識的吃,也沒有一個苦患,覺得說飽了餓了,都沒有感覺了。在這種情況下他住的寮房、牆壁都隱了,不現了。你看這就色法就破了。隱了不現了以後,眾多佛菩薩就整個就滿太虛空。這種境界,而且他還見到這個蓮花上有兩個人是他這一期的生身父母,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一直到閉關結束相續了有二十多天,人家那個時候才三十歲。

這都是還沒到念佛三昧的時候,大家要曉得,這還沒到念佛三昧。念佛三昧那就屬於一了百了,自己能夠自隨意了。所以這裡講到的能夠觀到這種地步的時候,除了能夠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之外,還可以現身中,打保票,就是你這輩子之內得念佛三昧。

好吧,我們合掌,希望早日能夠得念佛三昧。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今天就到這裡,謝謝大家,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