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有慈悲是不夠的,還要有智慧引導

在學佛的人中,有兩種現象比較普遍,一種是每天忙於世俗應酬而沒時間學佛,另一種乾脆就放棄了世俗生活、放棄了世俗責任,只管自己念佛誦經。其實,這兩種方式都是不對的。作為在家居士來說,不應將學佛和世俗生活對立起來,也不應為了學佛而放棄世俗的責任。

在生活中,妻子要盡到妻子的職責,丈夫要盡到丈夫的職責,身為父母要盡到教育子女的責任,為人兒女就要盡到孝順老人的責任,這在《佛說善生經》中也有所體現。與儒家所講的「父慈子孝」是一致的。

孝順父母的功德僅次於供養三寶的功德,如果無佛在世時,孝順父母的功德就是最大的。假如一個人對父母都沒有孝養之心,又怎麼可能慈悲一切眾生呢?

在人際關係上,我們要本著慈悲心,與人為善,這是一個佛教徒處世的準則。當我們對別人產生慈悲心的時候,不僅能給他人帶去溫暖,更能以此克服我們生命內在的嗔恨。關於人際關係的處理,佛陀提出了四攝法門。什麼叫四攝?就是四種攝受別人的方法,如果我們依教奉行,就會獲得他人的歡喜愛戴。

四攝法門中,首先是佈施,其次是愛語,第三是利行,第四是同事。如果我們能夠按四攝法門去處世,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是個最受歡迎的人!學佛,就是以智慧和慈悲,給別人帶去歡喜、帶去信心、帶去利益。

不過,光有慈悲是不夠的,還要有智慧的引導。只是一味的沒有原則的慈悲,往往會帶來負面的影響。佛法具有慈悲和智慧兩大內涵,所謂「悲智雙運」。智慧從哪裡來的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要通過不斷地聽聞、思維經教,如理思維才能獲得。

佛陀是具有圓滿智慧的人,三藏十二部典籍是智慧的寶藏。在我們每天念誦的「三歸依」中,就有「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能夠真正把佛法學好,智慧就會像大海和虛空一樣無窮無盡。

學習佛法不只是誦經、念佛,還要聽聞、思維經教。有句話叫做「有信無智,長愚癡」,就是說盲目而缺乏智慧的信仰會使人偏執一端,越來越固執,越來越狂熱。所以信仰需要智慧來引導,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信仰的層次,提高信仰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