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甚易念 淨土甚易生

曾讀古德的淨土開示,有「彌陀甚易念,淨土甚易生」之語,覺得很親切。後來才知道,這句話原來出自一位禪宗巨擘——死心悟新禪師之口。

死心悟新禪師(1044—1115),俗姓王,韶川人,壯年出家,在黃龍祖心禪師座下大徹大悟,並蒙印可。作為已徹悟「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的禪宗大老,死心禪師對淨土法門極力讚歎,並有不少開示,其中一篇《淨土文》(出自《徑中徑又徑》),非常值得一讀。末學也願借此機會,對這篇文章略作解讀。

一、開宗明義

彌陀甚易念,淨土甚易生。

死心禪師開門見山地指出:「彌陀甚易念,淨土甚易生。」雖然僅僅十字,卻切中肯綮。

(一)彌陀易念

彌陀為什麼易念呢?一句佛號不過六字,不必另擇時間地點,在日常生活中,無論行住坐臥,還是穿衣吃飯,都可以念佛;無論是八十老翁,還是三歲兒童,都可以念佛。唐朝少康大師當年在新定(今浙江建德)弘法,乞得錢以後,就誘獎兒童念佛:「阿彌陀佛是你的本師,你念一聲佛,就給你一文錢。」眾兒童為了得錢,就爭相念佛。幾個月後,念佛的兒童急劇增加,少康大師又施善巧,改為念十句佛給一文錢。這樣經過一年的勸化,新定地區的男女老少念佛之人盈滿道路,江浙地區念佛的風氣也從此興起。唐宋時期念佛法門興盛,以至出現了「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 的盛況,足以看出念佛簡便易行的獨特優勢。

(二)淨土易生

淨土為什麼易生呢?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中,將一切法門分為難行道和易行道。通途法門要靠自力斷惑證真,如同在陸地上步行,歷經久遠劫方能成佛,為難行道;而淨土法門靠念佛感通佛力,蒙佛接引往生淨土,速證阿鞞跋致,如同在水上乘船,為易行道。二者最顯著的差別就是一個靠自力,一個靠佛力。古德曾有開示,來生做人比往生淨土還要難。就是因為來生做人需要靠自己修行五戒十善,而往生淨土是依靠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接引。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阿彌陀經要解》)上至等覺菩薩,下至三塗眾生,只要信願念佛,都能蒙佛接引往生淨土。

《印光法師文鈔》中有印光大師記錄的一則往生公案:民國時期,江西九江有一位名叫查六慶的女童,隨她的父母皈依佛法。一九二五年,查六慶年僅六歲,於五六月間,經常說:「我這個屋子太狹窄了。」父母沒有在意。到了七月二十三日,六慶見母親要去念佛林念佛,就非要跟著去。六慶第二天得了微疾,自己整天結著手印。後來她的病越來越重,父母便懇切祈求觀世音菩薩加被,希望女兒的病能早點兒好。就在父母祈求菩薩的三天中,六慶一直說:「我要去。」父母見她決定要去,就問她:「你往哪裡去?」六慶就用手指指西方。父親說:「你去吧!」六慶隨即閉眼而去。六歲的女童能夠如此安然自在地往生,可見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的宏深。古德說淨土法門萬修萬人去,這是真實不虛的。

二、人命無常

(一)嘆息世人貪生昧死

而世人不肯信向,但只貪生,不知有死。

死心禪師接著發出嘆息,雖然彌陀甚易念,淨土甚易生,但世人往往難以生信,只知道貪求活著的享受,而大多不為死亡預做準備。

(二)總說人命無常

且夫三界火宅,業系受身,壽命短長,皆酬宿報。前世有十年分,今世受用十年;前世有二十年分,今世受用二十年。人生百歲,七十者稀,大限到來,還他一死。

我們這些輪迴六道的凡夫,在火宅一般的三界中流浪生死,每個人壽命的長短都是由自己的業力決定的。人生七十古來稀,如是因,如是果,無常到來之時,誰都免不了一死。

(三)以功名富貴之家為例分說

只如功名富貴之家,財寶如山,妻妾滿室,日夜歡樂,他豈不要長生在世?爭奈前程有限,暗裡相催,符到奉行,不容住滯。閻羅老子不順人情,無常鬼王有何面目?

世人都羨慕功名富貴,但是縱然得手,財寶堆積如山,嬌妻美妾成群,無數次幻想著這種快樂能夠永遠持續,但壽命終歸是有限的。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希望能夠長生不老,永享帝業,於是派人到海外尋找仙方,但最終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在歷史的長河中也無奈地化作了一縷塵埃。有一副對聯是這樣寫的:「睡至二三更時,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後,無少長俱是古人。」真是令人警醒。

(四)以眼耳見聞分說

且據諸人眼裡親見、耳裡親聞,前街後巷,親情眷屬、朋友兄弟、強壯後生,死卻多少了也?

遠的不說,再想想我們周圍,我們自己親眼見到的、親耳聽到的死去的人又有多少啊!凡夫眾生處在分段生死之中,生命短暫是命濁表現出的形態。我們信願念佛,就能轉命濁為無量壽,永不受無常之苦。

三、普勸念佛

(一)勸少年

古云:「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盡是少年人。」我勸少年人,趁此血氣剛盛,色力未衰,正好修行。

人在青少年時期總是充滿活力的,然而人命無常,輪迴路險,誰也不能保證自己能夠活到老。今朝脫了鞋和襪,未審明朝穿不穿。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不如趁此身體健康、精力充沛的大好時節,預先積累往生資糧,等到無常到來,能夠從容自在地等待阿彌陀佛的慈悲接引,那將是生命中最為輝煌的一刻。

(二)勸衰老人

奉勸衰老人最好念佛:年紀朽邁,日月無多,發白面皺,眼暗耳聾,頭低背曲,腳手顫掉,去天甚遠,入地甚近,不辦死路,又待何如?

衰老之人已經嘗過了很多人生之苦,四大假合的色身日漸衰弱,再無往日的風采,如牛赴市,步步近死,更能體會到人生無常的悲涼之感。此時如果能夠放下萬緣,一心皈命阿彌陀佛,雖然是步步逼近死亡,實則是步步邁向極樂。一朝蒙佛接引往生淨土,則轉眾生濁為蓮花化生,轉四大假合的血肉之軀為金剛那羅延身,快樂無極。

(三)勸有兒女人

有兒女人正好念佛:自從早年索妻養子,經營家計,受盡千萬辛苦,今日兒女長大,家計已成,好將擔子分付兒孫,落得現成享福,念佛修行。若不回頭,定是癡人,忽然三寸氣斷,不免一旦皆休。若是孝順兒孫,齋得幾眾僧,看得幾部經,哭得幾聲,猶是記憶爺娘。若是不肖之子,父母方死,骨頭未冷,作耗財產,出賣田園,恣意作樂。以此觀之,著甚麼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遠憂。

古人有云:「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有兒女之人更是如此。關心兒女固屬人之常情,然而過分執著,則不免顛倒愚癡。所謂得放手時要放手,如果兒女已經長大成人,成家立業,那就不妨將擔子交給兒孫,自己則抓緊時間專心念佛,早日成就道業。

死心禪師在這裡還痛切地指出,如果不能及時放下萬緣去念佛,那麼一旦無常到來,所有執著的事情倒成了一場空。那時候即使再想為兒女作謀劃,也是不可能的了。如果兒孫孝順,可能會為父母做一些功德,對父母還會有一些懷念。

如果兒孫不孝順,父母尸骨未寒,他們已經開始爭奪財產,吃喝玩樂。如此看來,父母的深重執著實屬一廂情願,兒孫的因果業力是由他們自己去負責的,真的是「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凡夫的能力總是有限的,只有往生淨土以後,才是真正的「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四)勸無兒女人

無男女人正好念佛:孤單一身,無憂無慮,不須男婚,不愁女嫁,粗衣淡飯,多少清閑,若不修行,後悔何及?

世間人往往認為多子多孫為福,其實未必。世間兒女,往往是討債的多,還債的少,報怨的多,報恩的少。無兒女之人,了無牽掛,清閑自在,正好念佛。一朝得生淨土,便與蓮池海會中的無邊聖眾為眷屬,享受無邊妙樂。

(五)勸富貴人

富貴人最好念佛:高堂大廈,衣食豐足,百事現成,皆是前生修來。

富貴人受用無缺,乃是由前世積累福德所致。既然衣食無憂,不必為生計而奔波,也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然而,世間的富貴榮華畢竟不可常保,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此時抓住有限的光陰念佛,臨終往生淨土,就會享受恆常不變的法性富貴,這才是真正的長久之計,智慧之舉。

(六)勸貧窮人

貧窮人正好念佛:衣食不足,貧窮下賤,常受飢寒,只因前世不肯修行,遂昭現報。若不改往修來,一死之後,如秤槌落井,何時得出?

貧窮人受用短缺,乃是由於前世慳吝,不肯修福所致。既然知道因果不虛,就應素位而行,隨分隨力改惡修善,積功累德。實際上,我們每一個凡夫都是懷珠乞丐,都具有與諸佛無二無別的靈明覺性,自性裡都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法財。只要我們能夠信願念佛,阿彌陀佛就會將他全部的功德賜予我們,我們這些流浪三界的窮子就會驟然富貴。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自然會老實念佛。

(七)勸參禪人

參禪人正好念佛:根機或鈍,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彌陀願力接引往生,如受蔭官,不憂落第,爵祿現成。

參禪之人志在參透「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然而能夠大徹大悟,非上根利智之人不辦。悟後還要起修,解脫之路依然遙遠。所以,如果不是上根利智,參禪便不穩當。不如息心念佛,即使今生不能大徹大悟,也可以仰仗阿彌陀佛慈悲願力,臨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畢竟成就佛果。這正是永明延壽大師所說的「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死心禪師自己就是開悟的禪宗高僧,但是他卻勸導參禪的人念佛,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四、棒喝

有等愚人說道:「心好便了,何須念佛?」此等邪見,惑亂世人。古德云:「冷笑富家翁,營生忙似箭。囤裡米生蟲,庫中錢爛貫。日裡把秤稱,夜間點燈算。形骸如傀儡,莫教繩索斷。眼光忽落地,追悔有何便?」

雖然念佛有不可思議的功德,但也有人存有很深的誤解。這裡舉出的「心好便了,何須念佛」正是很多人的看法。死心禪師嚴厲指出,這是一種惑亂世人的邪見,萬萬不可依從。緊接著又引用古德的開示,說明如果我們每天都為生活忙碌,縱然賺很多錢,囤積的米已經生蟲了,倉庫裡面的錢已經爛了,還在日夜為金錢計較。用了一輩子的色身有朝一日無法繼續使用了,猶如傀儡斷了繩,到時候什麼都是別人的了。所以想開一些,放下萬緣,一心念佛,這樣的人才是天下最有智慧的。

五、決定得生

汝若念佛不生淨土,我墮拔舌地獄。他年淨土華開日,記取娑婆念佛時!

最後,死心禪師斬釘截鐵地說:「如果你念佛不能往生淨土,我就墮入拔舌地獄。他年淨土花開見佛之日,要記得如今娑婆念佛之時。」以信願念佛之因,感往生成佛之果,因果相符,法爾自然。

死心禪師的剖肝瀝膽之言振聾發聵,足以啟人正信。百丈禪師曾說「修行以念佛為穩當」,蓮宗六祖延壽大師和十二祖徹悟大師,都是於禪門開悟的,但都高揚淨土法門,正是與諸佛同聲同氣。我們能夠通過這些教誨,感受到歷代祖師的無盡悲心。古人說「欲知山中路,須問過來人」,這些深諳佛法妙諦的過來人,已經為我們指明了修行的方向。彌陀甚易念,淨土甚易生,此時不念佛,更待何時?

《淨土》2020年第5期    文/韓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