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丙二、別示修行方法 分三:丁一、專修法門;丁二、圓修法門;丁三、攝心方便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面,我們講到丙二的「別示修行方法」。
我們前面講到淨土宗的傳承。到了淨土宗的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把前面祖師的法要歸納成兩句話,叫作他力門、果地教。什麼叫他力門呢?就是當你帶動一句佛號的時候,這個佛號能夠消除你的罪障。你本來生命當中有一個坎邁不過去,但是你憶佛、念佛,把罪障給消了。這第一點。第二個,果地教。你本來要繼續輪迴,因為你正確地憶念,結果,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把你接引到極樂世界去了。所以這句佛號,如果你正確地操作,在你生命當中會創造兩種功德:第一個,消除罪障;第二個蒙佛接引。
也就是說,淨土宗,其實我們什麼事也沒做,我們可能這輩子除了工作、上班、休息以外,我們只做了一件事,在佛堂裡面憶佛、念佛,那麼我們怎麼能夠去享受這麼大的殊勝功德,今生消除罪障、來生永久解脫呢?因為我們今天能夠成功地跟彌陀感應道交,這個叫作轉他成自。阿彌陀佛的功德已經成就了,但是我懂得方法,我懂得門道,能夠把彌陀的功德轉化成我自身的功德,所以淨土宗就是這麼回事。
但是,關鍵你要懂得正確的方法,諸法因緣生。你用不同的方法去啟動佛號,它有不同的效果,所以我們的憶念就很重要了。你看有些人的憶念,他不是為了往生而憶念。你看有些人他念佛,為什麼?他肚子痛,他念佛,把肚子念好了,他不念了;他兒子要考試了,他沒把握,他也念佛,考完試他佛號也不念了。所以他這種憶念檔次就不高,他不是一種往生淨土的憶念,他純粹是消除罪障的憶念。作為佛陀,他無所謂,「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你要糖果就給你糖果,但是這個佛號對你來說並沒有扮演了生死的角色。因為你本身就沒有做好這樣的準備,當然,相關的本願、接引的功德就沒有你的分了。
所以淨土宗要注意,諸位!你永遠要注意一件事情,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面的。就佛陀來說,他能夠做的準備,其實佛陀已經圓滿了,他該做的都做了,他大凡能夠為眾生做的都做了,這樣你的準備就變成很關鍵了。我們現在必須把一種消除業障的憶念,提升到往生淨土的概念。這樣講好了,你的內心的檔次要不提升,你所念的佛號的檔次都不高。因為這個佛號是進入到你的內心世界,經過你的念想再創造出來,所以,你是怎麼想的,這個佛號最後出來的結果就是「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你想想看,阿彌陀佛的功德本來是怎麼回事呢?撇開跟你感應、撇開跟眾生的互動來說,他自己的本質是怎麼回事呢?「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阿彌陀佛的功德是法界身,是圓滿的,他這裡面有安樂道、解脫道、菩提道,但是他投入到你的心中以後,怎麼變成只有消業障呢?該反省的是我們自己,是你自己把佛號的檔次給操作低了。所以,提升你自己的水平就很關鍵了。諸位!你的水平往前跨一步,你今天所有的佛號都往前跨一步,就這麼回事。你檔次低,你所念的佛號就是這麼個檔次,你心中所想的都是為了日常生活的消業障,這個佛號也只能給你這個東西。
所以我們必須要從祖師的傳承當中學習,如何提升自己內心的憶念,就變得很關鍵了。你現在不能夠只是增加你的數目,你要知道,你把佛號念成一整山的石頭,你比不上一顆鑽石,因為一整山的石頭加起來還是石頭。你不能說,我石頭很多,換一顆鑽石,沒有這回事情。消業障就消業障,往生就往生,這兩個,一個是安樂道,一個解脫道。你的心理水平本來就不同。
所以諸位,我們為什麼到末法時代,看到很多人在平常很多感應,但臨命終的時候接引的少?不是佛號有問題。本來古代的佛號、現在的佛號、未來的佛號,佛陀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是我們念佛人自己檔次一代一代降低了,我們自身的準備太不夠了。所以,如何提升自己的心中的憶念,變成是成敗的關鍵了。
那麼我們要怎麼樣才能夠把這個佛號變成一種能夠了生脫死、能夠往生淨土的佛號呢?我們來介紹這種概念。這地方有三個重點:一,專修法門;二,圓修法門;三,攝心方便。
丁一、專修法門 分三:戊一、至心信樂;戊二、順從本願;戊三、會歸佛號我們先看看善導大師的專修法門。最早提出用什麼心態來念佛才是最圓滿念佛的,首推善導大師。善導大師對淨土宗的貢獻那是功不可沒。他對念佛的人提出三種態度:第一個,至心信樂;第二個,順從本願;第三,會歸佛號。
戊一、至心信樂
我們先看第一個,至心信樂 —— 十念必生願(十八)
至心信樂的概念,善導大師的觀念來自於彌陀的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善導大師解釋十八願,把這段經文分成三段來解釋:第一個講到修行人的根機,第二個講到修行的法門,第三個講到它的功德利益。
我們先看這個法門到底是適合誰修呢?先看根機。
這個地方的根機重點在「十方眾生」。這個十方眾生指的是誰呢?就是我們一般地叫作罪惡生死凡夫。因為我們一般人的心也不完全是善,也不完全是惡,叫作善惡夾雜,譬如空中的羽毛,隨風飄蕩。要是有風它就往上飄,要沒有風,這個羽毛就往下沉。也就是我們的心受著環境的影響,心隨境轉。你來到三寶地,你就生起善念;要有人罵你,你就反擊,就這麼回事。我們凡夫眾生,這麼一個善根脆弱的眾生,但是這個人你不能小看他,因為他做了三件重要的事情而產生往生了:第一個,至心信樂;第二個,欲生我國;第三個,乃至十念。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是一種淨土宗的思想,「乃至十念」是他的淨土宗的善業,就是他的淨業,他所念的佛號的數目。看這個意思,第十八願重點在於——思想的重點超過數目。當然,這個「十念」不是指具體數目,但是這個數量看起來是不多。善導大師所要發揮的是哪兩句話呢?就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按照善導大師的思想,這兩句話是不可切割的。信仰跟願力,按照善導大師的說法是一個東西。他認為:至心信樂,所以你欲生我國;因為你欲生我國,所以你才有資格叫至心信樂。
這個「至心信樂,欲生我國」,按照善導大師的說法,他把它分成兩塊,它是兩種憶念:
第一個,對自身的憶念。
你怎麼去正確地看待你自己呢?你「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你首先得了解自己,你自己是怎麼回事。我們很多人不了解自己,或者說你只是了解片段的自己。我們一般人了解所謂的自己,也就是了解今生的你:哦,我今生沒做什麼錯事,我做了很多的佈施、持戒的善業。但是你知道嗎?你現在講的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就是說,你講的是今生的因緣。如果把它放在無量的生命,那就是一個小水泡。如果你今天看到第八識的大倉庫,如果把無量的過去的你都加起來……就是你不能只考慮今生的你。什麼叫作你?要把前生都加起來,因為業力是可以累積的,不是說你死了就算了。如果把過去的因緣都加起來,那結論——業障深重,求出無門!
所以我們現在要念佛的人,第一件事情,你最好了解全部的你,而不是了解片段的你,因為今生的你可能是你無量生命當中表現最好的一次。你今生剛好是所有無量的生命當中表現最好的一次,但對不起,你不能用這一次的你來代表所有的你。這個不能這樣講,因為臨命終的時候是算總賬的,它是把過去的業也算進去了。當然,你今生的業佔的比例很高,但是前生的業肯定是有它的影響。所以,如果把過去無量的你都放進去,那你答案只有一個,就是「業障深重,求出無門」,就是我們的業力已經沒法處理了。
什麼叫沒法處理呢?就是你從現在開始,也不吃飯,也不睡覺,整天拜佛、拜懺,好好地修行,你也沒辦法了生脫死。如果你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的話,不是你要不要,是你做不到,沒法了。這種概念是很重要的。我們待會兒再來說明為什麼你了解自己很重要。因為,你不了解你自己,你操作佛號的時候就不能一心歸命。你認為說,怕啥!這個佛號,我有你當然能夠往生,我沒有你,來生照樣往生善處。你會給自己留餘地,所以佛號對你來說變成只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你不能形成一種不共的皈依,這怎麼叫作「一心歸命,通身靠倒」?因為你自己覺得你還有本事嘛,所以你對佛號當然不可能完全靠上去了。這是第一個。那表示什麼呢?表示你沒有真正了解你自己,你只是了解一個片段的你。
我們不了解自己,就產生一個問題點了:我們很難做一個完全的憶念。我們被今生迷惑了,被一時的美好的假相、一個小水泡迷惑了。你只是看到了水泡,但是你沒有看到你過去的大海。你這個水泡再怎麼乾淨,當你丟入一個污濁的大海的時候,這個水泡最後還是污濁的,是這個概念。所以,首先,我們一個念佛人所謂的憶念,你最好先憶念你自己,到底你是怎麼回事,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佛陀是怎麼回事。看對佛陀的憶念。「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我自己業障深重,我沒辦法處理我生死的問題,這是第一個概念。第二個,當你提起佛號的時候,你相信阿彌陀佛一定有足夠的力量救拔你。所以他是兩種憶念。
這兩種憶念整合起來有三種心態。一個往生淨土的人,這個佛號臨終的時候提出來有三種心態:
第一個,他是極度地厭惡生死。所以這個「欲生我國」是很關鍵的。如果今天你念佛,卻沒有出離心,只是想要解決今生的問題,那你就不能啟動第十八願了。十八願是有條件的,所有能夠啟動彌陀的功德都是有因緣的,你必須要有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概念。當然,這個過程你是怎麼想的那也就不管了,反正結論就是,你有出離心。
佛法的出離心主要有兩種概念:第一個,無常敗壞,思惟無常。娑婆世界的可怕還不是因為它的痛苦,因為它充滿了不確定。就是說,所有的凡夫,我們有一個共同的訴求,我們希望一個穩定的生命,所以叫「安穩快樂」。這也是為什麼「快樂」前面佛陀要加一個「安穩」。但不幸的是,娑婆世界沒有「安穩」這兩個字,除非你自己打妄想打出來,現實生活沒有安穩。因為,你今生是個人,你說做個人真的很多痛苦,但是好歹我也習慣了,結果你死了以後,把你丟到其他地方去,丟到非洲去;你在非洲生活久了,你也習慣了,結果它又把你丟到歐洲去……所以你這個生死,這生死輪迴,你永遠也不知道你來生要去哪裡,這是一個痛苦。因為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所以你的人生永遠沒有安全感,這第一個。
第二個,娑婆世界的可怕來自於什麼呢?「輾轉相續,無有出期。」大凡是這個痛苦它有結束的一天,至少人家給你一個希望。說,我得了一個病,我痛苦,痛苦了三年、五年,我五年後恢復正常。你是不是有希望?人生的可怕就是,你沒有希望。就是說,這個輪迴的痛苦沒有停止的一天,它沒有個頭,生死大海是一望無際。這個問題就更嚴重了。就是說,生死問題不解決,你的人生就沒有所謂「離苦得樂」這四個字了。你每一次的受生,不管你福報多大,你一定要經過老病死的折磨,而這個東西你不解決,你只要不跳離生死,這個生死就沒有結束的一天。你不急,它也不著急,就是輾轉相續,無有止盡。生死輪迴的可怕,來自於它沒有停止的一天。這種痛苦沒有結束的一天,你看不到未來的希望。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要把生死解決,如果你沒有解決,你就永遠受到痛苦的刺激。
那麼,好,你現在覺悟了,你知道這人生是充滿了無常敗壞,充滿了輾轉相續,當然還夾雜了三惡道的危機,你要解決了。這第一個,你有怖畏生死的決心。
第二個很關鍵,放棄主宰。為什麼他要強調你自己沒有出離的因緣呢?很多念佛人失敗點就在這裡。其實人生壞就壞在你想要主宰它,問題在這兒。你的人生為什麼弄得這麼糟呢?難道是你業障深重嗎?佔一半而已。人生的罪業、痛苦只佔一半。第二個是你自己弄假成真了,你想去掌握人生,這個問題就嚴重了。因為,你想掌握人生的時候,你啟動了十二因緣的無明,你這個生死業力就比一般人強。諸位!什麼叫作生死業力大呢?你比別人的情執更重,你的業障就大。同樣兩個人,有些人臨命終的時候很容易跟娑婆世界 say goodbye(說拜拜),一腳就走出去了。有些人娑婆世界走不出去,這個業力走不過去。
你往生要兩件事情:第一你要擺脫生死業力,第二個你要成就往生的願力。但是你第一關都沒有做好,你把娑婆世界的業力弄得這麼熾盛,你怎麼帶業往生呢?什麼叫把娑婆世界的業力弄得熾盛?就是你想主宰它。這第二個概念,放棄主宰。
按照善導大師的說法就是,你是業障深重,求出無門。按照善導大師的意思,我們凡夫的心是幹不出什麼實事的,起心動念,無非是罪,無非是業。你最好有這種概念。就是說,臨終的時候,我知道我自己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臨命終只能有妄想,不能有執著。這個我們待會兒會說。你只能夠有沒有執著性的妄想,可以;你不能住在妄想,一執著你就完了。所以,必須厭離生死、放棄主宰。
第三個,一心歸命。最後才是一心歸命,你相信阿彌陀佛一定可以救拔你。所以,他臨終時,為什麼在急迫的情況之下提起佛號,這個佛號能夠對他產生這麼大的加持力呢?因為他做了三種憶念:第一個,他憶念自己輪迴的可怕,即將面臨輪迴的痛苦;第二個,他知道自己做不到,他沒有能力處理,他放棄主宰;第三個,他相信阿彌陀佛一定可以救拔他,所以他把自身的妄想全部放掉。妄想,你只要把它放掉,它就沒有力量了。當你要控制妄想的時候,它就變成有力量。所以,妄想跟執著,問題不在妄想,在於執著。按照善導大師的皈依的規劃是,先能夠有厭惡生死的心、放棄主宰的心,最後再一心歸命,這個時候構成「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心態完成了正確的憶念。
你有這麼一個好的憶念,臨命終的佛號不必太多。我們看他的佛號是怎麼操作?乃至十念。當然,按照善導大師的說法,這個十念不是個數目,是個概念。什麼叫十念呢?就是臨命終的時候相續稱念,乃至淨業成就。就是這個佛號一句接一句,無間念、無後念,念念相續,無有間斷,直到阿彌陀佛出現為止。這個概念雖然不能以十當數目,但是這個佛號也不是很多,他也沒要求你要成就念佛三昧,他只是要你創造一個相續性的佛號就可以了,你佛號不要間斷。
但是按照善導大師的說法,這個人為什麼能夠啟動往生的力量呢?重點在他的核心思想,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這個人的心理素質做得太好了。他有了生死的決心,他有自知之明,他自己知道自己不要多事,少打妄想,他知道,人生由我來規劃比不上由彌陀來規劃。
你看,諸位你想一個問題,你現在想一個問題,我們以歷史做借鑒。我們沒有學習佛法之前,生生世世都想要主宰人生,對不對?結果呢?結果就是你這副德性,結果就是這樣子。所以你想想看,再主宰下去有什麼意思呢?我們生生世世,在每一個生命當中都創造一個自我概念,想要去主宰它,結果弄得自己傷痕累累,所以現在該是放棄主宰的時候了。所以你現在就要慢慢訓練,人生不能主宰,「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把你這種想要主宰人生的心放掉,把生命交給佛陀。你相信交給佛陀去主宰,肯定比交給自己打妄想來主宰來得好。
你心態準備好了,那你就是感應道交了,就這麼回事。佛法講諸法因緣生,你掌握了正確的因緣,它就有正確的結果出現,這叫「道」。你走在一個正確的道路,當然它會帶給你正確的目標,你這個高速公路走對了。佛法只重過程、不重結果,你這個高速公路走對了,你目的地已經對了,叫上路了。所以,往生的因緣,第一個概念,「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經過臨命終的時候一種相續稱念的佛號,我們看他最後的結果。
臨命終的時候,「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有兩個例外:第一個,造了五逆重罪;第二個,誹謗大乘正法。你說大乘非佛說、撥無因果,都叫誹謗正法。蓮池大師也做了補充說明。他說這兩個罪障,之所以障礙你往生,是就著你造了以後無慚無愧——你沒有懺悔來說的。如果你在修淨土之前不小心造了罪,但是你後來懺悔了;懺悔以後斷了相續,後面沒有再造作了,按照蓮池大師的說法,懺悔則清淨,懺悔則安樂,照樣往生。因為你懺悔了,就是清淨了。所以只要你懺悔,這個罪業不能構成障礙。
舉一個例子,這個十八願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在《淨土聖賢錄》裡面,唐朝的張鐘馗。他這輩子就是殺雞的,他爸爸是殺雞的,所以他也跟著殺雞。臨命終的時候,他就見到一個穿紅色衣服的人帶了一群的雞跑到他的面前,啄他的身體,啄他的眼睛,啄他的頭。他疼痛難忍。這個時候他的家人就趕緊請弘道法師來跟他開示助念。弘道法師在助念之前,為他做兩件事:第一個,要他至誠懺悔;第二個,要他一心念佛。他這個時候透過懺悔念佛,提起佛號以後,這些雞就慢慢化掉了。佛力不可思議!最後在異香滿室的時候安詳往生了。
這個是《淨土聖賢錄》裡面講到最嚴重的帶業往生。就是說,這個人造了一生的殺業,而且,他是什麼時候才學佛呢?臨終才遇到淨土,而且他幾乎是來生的中陰身的業果都快現前了,竟然能夠產生這麼大的扭轉,就像飛機即將墮落地上的時候,產生一個很大的力把它拉上去了。當然這種人就很適合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八願的這種概念了,就是善導大師的概念了。因為他在一個關鍵時刻生命產生了變數,因為他「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現前。
不過,諸位!你千萬不要把自己觀想成張鐘馗,這種人是少數。欸,我造罪業,臨命終的時候等人家來開示就好。你絕對不是張鐘馗!蕅益大師說,這種人,千中難得一二,萬中難得三四,是多生多劫大善根的人。蕅益大師說,大凡下品下生,造五逆十惡,臨終助念能夠往生的,突然產生這麼大的反轉,都不是一般人。你想,一個人造一生的罪業,他的煩惱可有多重,他的思想會有多顛倒!在臨終的時候遇到淨土法門,他能夠產生這麼大的扭轉,他從心中的邪惡,變成「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這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嗎?他的心幾乎是一百八十度的扭轉。
所以蕅益大師說,下品下生的修行不能當常法,你千萬別把自己觀想成下品下生的其中一個,你絕對不是!這些人都是善根深厚,今生只是一時糊塗,誤造惡業。但是前生善根深厚,所以遇到微小的佛法就啟動那麼大的心念,厭離生死,放棄主宰,一心歸命。臨命終的時候,三個心態一次到位,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所以,正常人,我們應該要平常慢慢地訓練自己。就是說,我們必須要訓練自己的心態,從貪戀娑婆到厭離娑婆,從想要主宰人生到放棄主宰,從一種對阿彌陀佛的半信半疑而訓練成一心歸命。
這是善導大師提出的一種「至心信樂」,就是,什麼樣的心態才能夠把佛號操作成往生淨土?就是這種心態:「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戊二、順從本願 分二:己一、自力不足;己二、仰仗佛力這個心態,善導大師把它開出來,叫作順從本願。它有兩個概念:第一個,自力不足;第二個,仰仗佛力。
己一、自力不足 分二:庚一、業果相續;庚二、輾轉增盛我們先看自力不足 —— 業障深重,求出無門。 這個地方有兩段。
庚一、業果相續
我們先看第一個,業果相續。我們怎麼樣能夠修到第一個,能夠從業障深重、求出無門而放棄主宰呢?這是我們怎麼去觀察,有兩段。
受用果報 業力主宰
造作業力 思想主導
一個人會往生,你必須要了解兩件事情:第一個,你最好先了解你自己。你不了解你自己,你很難改變你自己,因為你不知道盲點。不可能說,你不知道你自己什麼病,你藥就亂吃,佛號就亂念。你要先了解你自己,這第一個。第二個,你要了解佛陀。你要做兩種正確的了解,這個佛號才能念得好。
首先了解自己,就是我們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引用唯識的看法。
人生的最大的因緣,所謂的生命的主宰者有兩個:一個是第八識,叫作業力。業力管控我們所有外在的因緣,第八識的外因緣,它主要管的是業力。它的業力的管控有兩個:第一個,業力的儲存;第二個,業力的釋放。第八識作為一個倉庫,其實它沒有造業的能力。你要造善造惡,這是你第六意識的想像力去做的。所以,你第六意識造善的時候,第八識也不參與;第六意識造罪的時候,第八識也沒有意見。它只做一件事,你有本事造業,它就有本事把它儲存起來。所以一開始叫作儲存業力,等到力量夠了,它就釋放業力。釋放業力的時候,我們再往下看,這些六根、六塵,眼耳鼻舌身。你眼睛看到美好的顏色,那是你有善業;你看到別人不順眼,那不是別人不好,是你有罪業;你聽到的是不好的聲音,耳識遇到聲塵,如果不如意的,那也表示你有罪業。
所以,凡是外在的環境,人生的果報,一句話就講完了:「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你今生所有外在的因緣,生命的所有的結果,都是一種過去生的業力的釋放。這一塊沒有對錯,只有苦樂。痛苦跟快樂,佛法不給它判定對錯,它叫無記性,它只是人生的快樂跟痛苦。因為業力的釋放,你不能說痛苦是罪惡吧?因為有些人從痛苦當中得到了激發,發起了出離心,變成善根了。你也不能說快樂是一個善法,因為快樂有時會讓一個人墮落,所以苦樂沒有善惡。其實人生在業力釋放的時候沒有對錯,只有苦樂,這是第一個。這個在佛法看來你只能認命。
但是諸位!你要看第二個,叫作業力的回存。人生只做兩件事情:第一個,釋放業力;第二個,儲存業力。當我們在受用業力的時候又再回存業力,會產生一種思想。這個思想怎麼來的呢?先從感受,前五識的感受。當我們的心跟生命的果報接觸的時候,會有兩種感受——快樂跟痛苦。如果是罪業起現行,你就是痛苦,你表現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受用就是痛苦;如果你是善業起現行,它表現出來就是快樂。這個感受快樂也沒有對錯,但是這個感受會提升到想像,尤其是生命當中給你一些特殊的感受,這個你一定要注意。
比方說,這個感受是特別美好、特別幸福的感受,已經構成一個人生美好的回憶。感受本來是瞬間的,但是人對於美好的感受,你曾經遇過什麼人、吃過什麼東西、住過什麼樣的房子,那種特殊的感受,你希望它永遠留在你的心中,你希望能夠捕抓這個感受,結果怎麼辦呢?你只能夠把它變成想像,你會把這個感受透過你的妄想捏造一個影像出來。當然這個是美好的影像,這是從感受變成想像,第六意識的想像。這個想像,你不斷地去回憶它的時候,你只要回憶那個影像,就觸景生情了。你透過這個影像去攀緣它,你就試著去捕抓過去的快樂感受,時間久了,數數現行,深生好樂,就提升到執著了,你的心就住在這個影像上。從今以後,你就不在乎外境發生什麼了,就是你已經落入了無明,世間說的盲點。
我們說明一下。其實人生本來是很單純的,它就是善惡業力的釋放。善業讓你快樂,罪業讓你痛苦,不就是這樣嗎?為什麼人生會搞得這麼複雜呢?因為在業力釋放的時候,它啟動了感受,啟動你的思想,啟動你的執著,啟動了一種叫顛倒妄想。而顛倒妄想的形成,是因為你得到一個美好的感受,你希望這個感受在你的生命繼續地出現,所以你只好捏造一個影像來保存這個感受,然後你不斷地對影像攀緣,最後你就住在這個影像上,就起顛倒了。
舉一個例子。你看有些母親,她兒子明明是非常的糟糕,但是她看她的兒子是怎麼看怎麼好。她明明知道,這個錢給她兒子,她兒子就會去做壞事,她還是會給他。這個兒子去做壞事以後,她把他罵一頓,下次這個兒子再跟母親要錢,她照樣乖乖把錢掏給他。因為她根本不在乎外境是怎麼回事,她只活在她心中的妄想。
諸位!你知道我們為什麼會輪迴?你們知道嗎?我們這樣講好了,我們把妄想通通放掉,我們不要站在妄想來看人生,我們先把過去的那些顛倒的、執著的妄想都放掉,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就好了:你覺得人生值得嗎?沒有錯,人生有快樂,但是人生的快樂是要付出慘痛代價的。按照佛陀的說法,人生是得不償失,沒有例外;你的快樂,你是付出了慘痛代價。只是說我們一般人只記住人生美好的一面,因為我們討厭痛苦,因為痛苦給我們逼迫性,所以我們習慣性會把痛苦故意忘掉,所以構成我們的盲點。
你看佛陀怎麼譬喻我們人生?譬如刀上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沒錯,人生果然有蜂蜜,但是你知道這個蜂蜜的背後是什麼?是一把刀。所以你那舌頭去舔蜂蜜的時候,你的舌頭被割傷了,但是你下次看到這個蜂蜜還會不會舔呢?你還是會去舔,因為你已經不在乎人生是怎麼回事了,從今以後你只在乎你自己的感覺,你為了滿足你的感受,你願意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舔這個蜂蜜。
直到有一天,佛陀出世了,讓我們暫時把妄想撥開,看到人生的真相:原來人生是得不償失,快樂太少,痛苦太多。諸位!娑婆世界的快樂,每一個快樂你都要付出代價,沒有例外。極樂世界的快樂,你不用付出代價,因為它是清淨的本願功德所創造出來的,而娑婆世界的快樂是你的業力跟妄想的結合。
我們現在知道,人生的可怕在於第七意識的主宰。現在很多人念佛,他的問題點,他解決錯了。其實,業障深重,業力為什麼構成障礙呢?就是說,無量無邊的生死業力,怎麼臨終會障礙你呢?為什麼有些人臨命終的時候,他離開娑婆世界如此的輕鬆愉快?有些人離開娑婆世界如此的困難重重呢?一般人說,欸,我業障比較重啊。你說錯了!其實我們從無量劫來輪迴到現在,大家業障都差不多,都差不多,大哥不要笑二哥。但是關鍵在哪裡呢?關鍵是有些人不會啟動業力,有些人會啟動業力,關鍵在這兒。
所以諸位,往生的障礙不是你的妄想,是你的主宰,這是關鍵。你看有些人念佛的時候,他是用佛號來對治妄想,這錯了。重點在於執著,而不在妄想,妄想根本不會障礙你往生。但是有些妄想是帶有執著性的妄想,這個要注意了,已經變成顛倒想了。
舉一個例子,什麼叫妄想,什麼叫執著。比方說你很想喝咖啡,這個會障礙往生嗎?當然不會。我一定要喝咖啡,會不會障礙往生?障礙往生。我在美國上課的時候,有些人會從洛杉磯開車三個小時,去聖地亞哥喝一杯咖啡,然後再開三個小時回來。這件事情障礙往生,因為他已經落顛倒想了,喝咖啡這件事情已經變成執著了,就是我一定要去做。這種心態你最好越少越好,因為你這個妄想不是一般的妄想,是帶有主宰性的妄想。其實,我們沒有必要去對治所有的妄想,因為你這樣精神體力分散了,也毫無意義,你要注意帶有執著性的妄想。
但每一個人不一樣。有些人的盲點是在財富,你看他一輩子追求財富,就算是會把生命弄沒了,他也是高興。明明知道,你沒有生命,財富也沒有意義,這個道理很簡單,但是對他來說,他寧可相信自己的妄想,他也不相信真實的情況。
所以人生第一個,業力的釋放;第二個,激發你的想像力;最後,又造一個業力回存回去。但是問題不在業力,在你的顛倒妄想。所以往生會構成障礙的人,在於你的執著顛倒想。顛倒想,帶有主宰性的妄想,要越來越少。這就是為什麼善導大師要我們一心歸命、通身靠倒,你自己沒有能力主宰人生。這是很關鍵的。
我再講一次,打妄想不會構成往生的障礙,但是打一種有主宰性的妄想,這個會構成往生的障礙。「我一定要怎麼樣!」就算做這個事情會付出慘痛代價,你也在所不惜,這個已經構成顛倒想了,而這個東西在臨命終會激發你的生死業力,你就沒辦法帶業往生了。
帶業往生的前提:臨命終的時候業力必須在一種沉澱的狀態。你不能刺激它,讓業力進入睡眠狀態,叫作「帶業」。帶業種,不能帶現行。你一旦激發業力,臨命終沒有一個人起顛倒可以往生的。所以,求往生的人,到臨命終的時候,對來生的因緣是全部放棄的。大凡對來生還有規劃、還有念想,你生死關就邁不過去了,不要說往生了。所以我們到最後會談到收尾,「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要能夠放棄對來生的主宰,這是往生一個很重要的心態。因為,你第七意識不拔掉,你第八識的業力就不斷地在活動。
庚二、輾轉增盛
我們往下看。他第七意識不拔掉,產生顛倒想,會怎麼樣呢?會輾轉增盛。問題在這兒。就是說,它本身不可怕,但是它會不斷地增長廣大,可怕在這裡。
種子 —— 謂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別。
現行 —— 謂七轉識及彼相應,所變相見性界地等。
帶業往生,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概念:什麼是種子位,什麼是現行位。
我們雖然不要把業消掉,但是你必須讓所有的生死業力處於一種慢慢的沉澱狀態。業是往下沉的,而不是去攪動它。就是說,它是一種第八識裡面的種子,它進入一種睡眠狀態,它不是一種活動狀態。現行位就是說,透過你的一種執著性的妄想的刺激,它是一種活動的狀態。簡單講就是這樣。
什麼叫刺激呢?就是種子起現行,現行又熏種子。你本來墮入一個顛倒想,你可能對財富、對男女的情感、眷屬,對名聲等等各式各樣地執著,但你沒有對治,它會生起現行的活動。這個思想每次活動的時候,它要熏習種子,這個功能就更強大了,最後輾轉相續。就從你強大的執著的思想,如果是善的就天人、阿修羅,如果是惡的就畜生、餓鬼、地獄。
諸位!這個地方,我們看這個順從本願,它的目的就是,你要成功地降低生死的業力。臨命終的時候,當我們創造一句佛號的時候,是兩種力量的拉扯:一個娑婆世界的業力在拉,要把你拉回來;第二個是往生的願力,要把你往西方帶。當你往生的願力強過生死業力的時候,你就成功了。
所以,願力超過業力,這種隨念往生的概念,就變成了我們淨土宗的心態,要做兩件事,因為業力是客觀的。諸位!我們學過唯識,我們會知道,業力雖然可怕,但是它有一個弱點,它沒有主動引導你的力量,它沒有主動權。你要不惹它,它就不活動。其實我們憑良心講,不是娑婆世界惹我們,是我們去招惹娑婆世界。你現在不能夠說娑婆世界不放過你,是你不放過娑婆世界。
所以放下為什麼這麼重要?我問大家一個問題,是我抓住撫尺,還是撫尺抓住我?是我抓住撫尺了,所以主動權在我。今天如果反過來,如果業力能夠主動地控制我們,全世界沒有人可以往生。如果業力有主動權,沒有一個人可以往生,那「帶業往生」這四個字也不能成立了。你不能往生,千萬不要怪罪你的業力。
其實,業力大家都差不多,是你的思想有問題,是你要去激發業力的,關鍵在這兒。你的執著,你對未來的人生產生念想,你希望生命要繼續下去,你怎麼可能往生呢?你把業力弄得這麼熾盛,你還想把它帶走?它肯定把你帶走,不是你把它帶走。
所以諸位,往生淨土要做兩件事情:第一個,你想辦法讓業力沉澱下來,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人生的業力,必須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地、慢慢地減少,當然就是你的心態慢慢地、慢慢地看破娑婆世界的真相。其實娑婆世界沒什麼好的,都是你在打妄想,是你的妄想把它塑造成美好。當你把妄想撥開來的時候,娑婆世界本來就是苦多樂少,充滿過失的。所以,你慢慢慢慢地對娑婆世界的執著降低以後,業力慢慢沉澱,這是第一個。然後你才有資格談憶佛念佛,創造一種往生的願力。
所以我們從這個「業障深重、求出無門」,要知道,障礙你往生的不是業力,是你的情執。帶有執著性的妄想,這是最可怕的,因為它會激發業力。它本身不是業力,它會激發第八識的業力,讓它從種子位變成現行位。諸位!我們造了業以後,儲存在第八識是個業種子,是誰把業種轉成「業力」的?有力量的「力」?它本來是一個沒有力量的業,它怎麼就變成一種有力量的,變成業力呢?乃至於變成業障呢?是你臨終的情執,你的妄想去激發它的。
所以,帶業往生,你的心慢慢地要收尾。你要告訴你自己,業障深重、求出無門,你對人生不能再有想要去規劃、要掌控的念想,然後一心歸命阿彌陀佛。它是三種心態的結合,善導大師的概念:第一個,怖畏生死;第二個,放棄主宰;第三個,一心歸命。這個是淨土宗修行的最低標準,因為你非得經過這個過程,否則你沒辦法處理業力,你也沒有辦法啟動第十八願。
我覺得善導大師已經把修行簡單到最簡單化了,就是說,它已經是最低標準了,一個都不能少:你必須要有了生死的決心;你必須要知道自己人生不能主宰,你要放棄主宰;第三個,對阿彌陀佛「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這樣子就滿足了「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了,這個叫作正確的往生的憶念。當然,你這種心態準備好了,你去接觸佛號,諸法因緣生,因緣準備好了,當然是「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開示慰導,然後讓你帶業往生。
我們先講到這一塊,這個地方講到怎麼去修皈依。
其實我們首先要知道,你修行,你要知道問題在哪裡。就像佛陀說的,外道為什麼修行不能得力呢?因為他根本找錯方向,他修無益的苦行,他用苦行來折磨自己的身體。你的身體根本一點錯都沒有,是你的思想起顛倒了。你把身體弄得這麼痛苦有什麼意思呢?你不吃飯不睡覺,你的思想也不會改變。就是說,我們今天會來投胎,一定有原因。當然你會說,是因為有生死業力。但是業力是沒辦法處理的,你去處理業力,那你這個方法就不好,那就不是第一義諦了,那佛法就不善巧了,那就不是一生能夠解決的。你今天要讓自己業盡情空、消業往生,那對不起,那就不是今生可以解決了,這個方法不妙。
善導大師的意思就是說,把業力放棄,改造你的思想。你雖然有業力,但是你不要刺激它。高明!讓業力沉澱下來,帶業往生。那怎麼不刺激它呢?就是我臨命終的時候,我知道在臨命終的時候在那邊很多地雷,但是我不要去碰觸它,地雷有跟沒有一樣。我臨命終我怎麼不要去刺激生死的地雷呢?三件事情:第一個,怖畏生死;第二個,放棄主宰;第三個,一心歸命。你必須培養這三種心態。在臨終之前,這三個功課是非常重要,你才能夠成功地把生死業力沉澱下來。
所以,往生的人,其實淨土宗並沒有處理生死業力這一塊,沒有處理。但是他能夠把業帶走,表示他能夠讓業沉澱,就是它不起現行。他能夠先把彌陀的本願啟動起來,強者先牽,他能夠成功地讓願力強過業力,他做了這件事情。所以他的心態準備得非常好。
所以,修行不是改變業力,要改變業力你改變到什麼時候呢?不可能的。你必須培養一種皈依的心態,叫「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這個心態諸位體會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