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寶為對境修恭敬

所謂的法寶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記錄佛菩薩、祖師大德法教的經書典籍;一部分是法師的講經、說法,這也是法。我們怎麼樣以法寶為對境來修恭敬呢?

對經書法寶的恭敬

對於經書、佛典,我們不要毀壞、不要焚燒、不要弄髒、不要在上面寫寫畫畫、不要隨意地和世間的書混置在一起亂放。我們要思維佛經以及高僧大德對佛經的註解、講說,來之不易。以佛經來說,釋迦牟尼佛過去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最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然後在梵天的勸請下,轉法輪,講法度眾生;在他涅槃以後,又經過高僧們辛苦地結集,形成梵本經書,然後輾轉流傳到漢地;又經過逐字逐句地翻譯,逐字手抄——早期沒有雕版印刷,這些佛典要靠人工手抄——形成手抄本,然後流傳到今天,最後才形成我們手頭這樣一部經書。

今天我跟幾位法師還說到古代一個特殊的職業,叫「抄經生」,就是以抄經為生的人。我們相信做這個工作的人,他的功德很大,因為整部大藏經都要靠他們抄下來。佛經在中國通常是由皇帝、政府組織力量翻譯的,翻譯完以後,向各大寺院、各地贈送。早期沒有雕版印刷,這些贈送的大藏經怎麼來的呢?就是由抄經生們抄寫。這些抄經生,大概有的有信仰,對抄的經也有學習乃至修行;有一部分有信仰,但沒有認真思維、學習,也沒有修行,他只是抄得正確、工整;甚至有的沒有信仰,只是字寫得好,抄得好。

後面這幾種情況,我們用佛教的因果來分析,他們會有一種什麼樣的果報呢?也許他未來生會成為世間很有福報的文化人、學者,成為世間研究佛教典籍、甚至佛教義理的專家,辯才無礙,下筆萬言,對佛典也很熟。但他自己不一定有很深的信仰,甚至沒有信仰,但是他很有影響力,很有福報。由果及因,今天我們還這樣議論著「抄經生」。

所以從印度到中國,佛經在空間上傳播,在時間上傳承,它凝聚了來自於諸佛菩薩、歷代祖師及各個時代文化人的智慧,凝聚了他們的心血、他們的奉獻。佛經擺到我們的案頭,是很不容易的。由此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大乘佛經裡強調書寫佛經的功德不可思議。

據說過去的修行人,為了抄大乘佛典,要專門準備一個院子先種楮樹,因為楮樹的樹皮是造宣紙的原料之一。他們用香水澆灌楮樹,等楮樹長大了,用楮樹皮製作宣紙,然後專門造一個亭子用來抄經。抄經的人呢,不用說,在抄經之前要沐浴、焚香、齋戒。然後在這種特製的宣紙上抄佛經的時候,他們會用布把口鼻摀住,以防噴出來濁氣,對經書不恭敬。最講究的抄經人,不僅用布把口鼻摀住,他坐在亭子的窗邊,吸一口氣,他抄抄抄,忍不住要呼氣的時候,他扭頭對著窗戶,朝外把這口濁氣呼出去,如此反覆。古時候抄經的過程是這樣的,很講究。

跟古人對經書法寶的恭敬比起來,我們現在就差得太遠了。為什麼我們讀經讀不懂呢?為什麼我們的智慧不能顯現呢?跟我們對待佛經、祖師開示的態度、方式都是相關聯的。

諸位在誦經以前,要漱口、要洗手。在誦佛經的過程中,不要摳一下鼻孔、掏一下耳朵。夏天甚至把腳翹起來,癢了,用手撓一下腳,然後還用那隻手來翻佛經,那就非常不妥。

當然,經書不會怪我們,佛也不會怪我們,但是我們這樣一種隨便的態度,就是一個重要的因緣。對於生活中本應處於最高端層面的對境,我們用很隨意、很低端的方式在對待,其結果就是我們不能跟它相應。不僅不相應,還會有很大的過錯、惡業。

所以碰到經書有破損,要修補。對於我們經常誦讀的經典,我們要把它包好、保護好。也許在今天印刷發達的時代,新的經典很容易找得到,但是我通常主張修行人長時間就用一本,專注。這樣的話,這個經本和你之間,就會形成一種很密切的關聯。這種關聯非常感性,這個經本是什麼顏色的封面?哪裡印的?紙張是什麼顏色?尺寸多大?都很感性地被你記住了。本來經裡面的內容才是更重要的,但是這種外觀的感性的印象,它會使你跟經書的連接,變得更加堅固。

所以大乘佛經裡,鼓勵我們通過抄寫佛經,甚至刺血寫經來強化我們和法寶之間的善緣。假設你們要刺血寫經,不要妄為,這裡有很多講究。你要是不吃素的話,血還會有點腥味。吃東西太咸,血也是有氣味的。刺血抄經之前如何調整飲食,血從哪裡刺出來,刺出來以後怎麼讓它不凝固,這裡有很多具體的技巧,印光大師曾經給弘一大師開示過。你們去找《弘一大師年譜》,或者《印光法師文鈔》看一看,他老人家有非常細緻的交代。

佛教在中國歷史上屢次經曆法難,所以中國古代的祖師對於佛法在世間的弘傳,一開始就極具憂患意識。出於這種憂患意識,他們會把佛經刻在石頭上,所以就有了石經。北京房山就有大量石經的經版,叫房山石經。房山石經,最早始於隋朝,由一位叫靜琬的高僧組織刻寫,他發願刻一切佛經在石頭上。

大家可以想像,在過去那樣一個技術條件下,這麼多的佛經,這麼多的字,一點一點在石頭上刻,而且不能錯,工程是多麼浩大。房山石經的刻經工作,從隋朝一直延續到明朝。近代,有石經被發掘出來,所有發掘出來的石經經版,經學者們研究、拓片以後,在1999年9月9日,又重新回藏到洞裡面,進行保護。石經體現了中國曆代先賢對佛法的恭敬,在希望正法久住的弘願的推動下,他們完成了這一偉大壯舉。所以我們對經書,對法寶應該修恭敬心。

聽經聞法修恭敬

我們在聽經聞法的時候,怎樣來修對法的恭敬呢?首先在心態上,我們不要有挑毛病的心態。挑毛病的心態是有毒的,不要有傲慢心。

還有一種不好的心態,就是把注意力放在講法的人身上。這好比不去吃美好的食物,卻盯著那個裝食物的盤子,把注意力放在盤子上——這是什麼瓷器?哪個窯造的?什麼花紋?你看了半天盤子,最後餓死你了,盤子裡的食物你不吃呀!佛法也是一樣的,不管是誰講,師父個子高,個子矮,出身高貴,出身貧賤,或者長相怎麼樣……這些重要嗎?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講的是佛說的正法,我們需要的也是佛說的正法。佛說的法給我們智慧,這些智慧引領我們的人生走出煩惱,走出迷茫,走出痛苦,這才是最重要的。

在聞法的時候,我們要有謙卑心,把自己看成是有病的人,把佛法看成藥,把講法的人看成是醫生、護士,把釋迦牟尼佛看成大醫王,這樣我們才容易跟它相應。

在聽經聞法的時候,要關掉手機。只要你的手機是開著的,即使設置成靜音或振動,當你聽法的時候,也會有一部分注意力分散在上面。當然,更不能在聽法中途接打電話。

還有一點,不要在講法的中途退場,除非你確實發生了不可抗拒的事情。這種中途退出的因緣對你是很不利的,這叫中斷障。也許會導致你未來世在修行中,遇到中斷的因緣。某一生也許你出家,修了半截,半途而廢;某一生也許你修行一個法門,修到中間,出現一個障礙,難以為繼。所以不要輕易離場,不要進進出出。這是我們在聽法的過程中,對於法的恭敬,它要體現在我們的態度上,體現在我們的行為上,體現在我們自始至終專注於聽聞這些細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