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懺悔法門(2023)

(第一講)

學人這一堂課,跟大家共同學習的內容是佛教的懺悔法門。在正式講到課程之前,我們先簡要的說明,我們為什麼要修學懺悔法門。

唯識學講到我們生命的現象,它用一句話來作總持,說是「恆轉如暴流」。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有兩種特性:第一個,「恆」,就是恆常相續;「轉」,就是前後變化。所以我們的生命是相續而又變化的一個水流,它從過去流到現在,它也會從現在流到未來。

我們舉一個例子。比方說我們前生是一個男人,今生因為業力的轉變,變成一個女人。男人轉成女人,從五蘊的角度,產生變化了。比方說男人的色身跟女人的色身,變化了;我們的思想產生變化了;我們的感受也產生變化了。但是在變化當中,我們內心的深處,我們傳承了過去的業力——善惡的業力,我們傳承了過去的性格傾向,乃至於我們人跟人之間的善惡的因緣,也相續的傳承下去。所以我們在無量生命的水流當中,是有所傳承,有所變化,這個就是生命的現象。

既然生命像一個水流,那表示什麼?表示我們的生命是有軌跡的,因為水流走過的地方就有軌跡。所以佛法把我們生命的水流分成三種軌跡:

第一個,就是「正定聚」的眾生。正定聚的眾生,他的生命水流非常單純,就是不斷的增上。這指的是初果以上的聖人。不管遇到什麼善惡的因緣,他的生命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不斷的增上。

第二種人,叫做「邪定聚」的。他內心當中邪惡的功能非常的堅定,所以他的生命也很單純,就是穩定的向下墮落。因為這種人內心的邪知邪見非常堅固,很難改變,你很難去教化他。他只有一種情況會改變,就是墮落惡道,受到極大的痛苦,他才會產生慚愧心,產生生命的反轉。所以這種,佛陀把他判作邪定聚,這是邪知邪見的眾生。

前兩種都是比較極端的,我們一般人都是屬於「不定聚」。就是我們生命的曲線是拋物線的,有時候上升——當我們的善業起現行的時候,我們生命是往上的,我們感到身心的安穩。有時候是罪業起現行,我們的生命是往下墜的——我們的身心感到闇鈍或者躁動不安,乃至於經常做惡夢,這就是罪業即將暴發的一個徵兆,所謂山雨欲來風滿樓。那麼這個時候是懺悔的最佳時機。所謂懺悔就是說,你的罪業已經形成了,形成一個強大的風暴,但是還沒得果報。如果已經得果報了,那懺悔就只針對未來,因為這個果報已經成熟了,你很難懺悔了。比方說,你前生男人今生變成一個女人,女人障礙多,你說我懺悔。你懺悔,不可能從女人變成男人,這不可能,這個異熟果報已經成就了。那麼懺悔的時機就是怎麼樣呢?當我們的罪業徵兆出現了,但是還沒得果報,這個時候是懺悔的最佳時機。

要改變這個罪業的暴發有兩種做法。一般人,就是沒有學佛的人,他用取代、壓制性的,他就積極的創造善業,他想用善業來取代、壓制罪業。那結果呢?結果就是如石壓草。因為,諸位!善業不能對治惡業,所以最後的結果是兩者共同存在。你看你這一片的草,你就把它鋪上一片石頭,當然你石頭多的時候,它暫時的遮蓋,但是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當你石頭變少了——我們造作善業不可能永遠保持意樂,當你石頭減少的時候,草又冒出來了。所以世間人面對罪業的方式是積極造善,這個是不根本的,這種就是壓制性的懺悔,壓制性的,對罪業產生壓制。

那麼佛法呢?佛法是從內心產生懺悔的善根。諸位!善根跟善業最大的差別在哪裡?善根對於煩惱、罪業有對治的力量,這個是佛法不共於世間法的地方。我們透過懺悔,是從根本上從罪業產生反轉,就把這個根給除掉。

所以懺悔的目的有兩個:第一個,就是消除我們平時修道的障礙。就是在罪業沒有成熟之前,透過懺悔消除我們修道的障礙。第二個更重要,消除我們臨終的障礙。願我臨終無障礙,我們才能夠把正念提起來。

所以修學懺悔法門,就是透過懺悔的「善根」,配合修學懺悔的「法門」,這兩個缺一不可,善根跟法門,然後從根本上把罪業給消滅掉,破除修學的障礙。這個就是我們修學懺悔的目的。

我們看講義。

將述此義,大科分四:

我們分成四大科。先看甲一的「解釋名義」。我們先解釋懺悔的名稱跟意義,以及懺悔所具足的善根是什麼。這第一個。

第二個,「懺悔方法」。當我們具足了懺悔的善根,有哪些懺悔的方法呢?當然主要有事懺跟理懺這兩個方法,我們在課程上會詳細的說明,這兩個怎麼操作。

第三個,「罪除之相」。當我們如法的修學事懺跟理懺,如何判斷我們罪障是否消除?這個地方有三品,下品的滅罪、中品的滅罪跟上品的滅罪。有三品的功德相,提供給大家參考,它如何判斷。

第四個,「結示勸修」。最後我們用兩個偈頌,把修學《懺悔法門》的整個內涵做一個總結。

甲一、解釋名義(分二:初、釋名。二、述義。)

我們先看第一科,甲一的「解釋名義」。「解釋名義」我們分兩科:初、釋名,二、述義。先看第一科的「釋名」。

乙一、釋名

梵雲懺摩,此翻悔往,有言懺悔,梵華雙舉。

准《業疏》云:取其意義謂不造新,懺謂止斷未來非,悔謂恥心於往犯。

有將懺字訓首訓鑒,義雖通得,華梵須分。

我們加以解釋。

「梵雲懺摩,此翻悔往。」最早在古印度的原文叫做「懺摩」。「懺摩」是一個梵文,早期的翻譯,翻成中文叫「悔往」,就是對於過去已經造作的罪業,我們內心深深的悔過,就是「悔往」。「有言懺悔」,到了後代就直接把它翻成「懺悔」。「懺悔」這兩個字怎麼來的呢?「華梵雙舉」,就是把印度「懺摩」裡面的第一個字,跟中文的「悔往」的第一個字結合起來,叫做「懺悔」。所以這個詞傳到現在叫「懺悔」,怎麼來的呢?「華梵雙舉」,取印度原文的第一個字,跟中文的第一個字結合起來的。這個地方先把「懺悔」這兩個字做一個說明。

我們看第二段。「懺悔」的真實義是什麼呢?「准《業疏》云:取其意義,謂不造新。」我們前面說過,佛教消除業障是從根本,所以你一定要有善根,不能只是造善業。什麼樣的善根呢?懺悔的善根它造成什麼後果呢?「不造新」。就是我們透過懺悔以後,不但是把過去的罪業給滅掉,重點是什麼?重點是你以後對這個罪業有免疫功能。就算遇到同樣的境界,你真正如法懺悔的,你也不可能再造作了。這是佛教高明的地方,它可以把你的過去罪業滅掉,而且會讓你至少在這個罪業裡面得到了解脫,就「不造新」。

那麼要滿足這個「不造新」,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懺謂止斷未來非」;第二個,「悔謂恥心於往犯」。所以我們今天要真誠的懺悔,要有兩個善根成就。第一個,「懺」,就是針對未來,我們內心生起堅定的誓願,決定不再造作,就是發願。所以懺悔第一個善根,你針對未來要發願永不造作。第二個,「悔,謂恥心於往犯」。這個是針對過去,對於已經造作的罪業,生起堅定的慚愧心而深深的悔過。針對過去叫做懺悔,針對未來叫發願。

所以,諸位!你不管修什麼法門,拜《大悲懺》也好,修《淨土懺》也好,拜八十八佛也好,你要產生懺悔的效果,內心一定要兩種善根,第一個,懺悔,第二個,發願,你才能夠把那種懺法的效果表現出來,形成一個「不造新」。

我們看總結。「有將懺字訓首訓鑒」,也有古人把懺悔這個詞的「懺」字解釋成「首」,就是一個新生命的開始,或者是「鑒」,就是表示你內心的觀照智慧生起了,開始防非止惡了,這都是可以的。「義雖通得」,義理上是相通,但是「華梵須分」,就是「懺摩」是梵文,「懺悔」是華梵雙舉,這個要分清楚。

那麼這段我們簡單做一個總結。它的意思是這樣,就是說,我們佛法在修善,世間人也在修善,但是目標不一樣。

世間人修善,是把重點放在善法這一塊。比方說,他佈施,重點在佈施。他為什麼佈施呢?他是透過佈施的善業去創造來生的福樂,他是要把佈施轉成來生的快樂的,所以他的重點在善業這一塊。

那麼佛法在修善法是什麼目的?按照《法華經》是這樣說,《法華經》一佛乘是說,「法法消歸心性」。簡單的講就是說,借事修心。比方說,我們講佈施,你學過《法華經》再修佈施的時候,你的重點不是要去創造佈施的善業,你是怎麼樣?借事修心。你是透過佈施,來強化你的無貪、施捨的善根。你在持戒,是透過持戒的操作,來強化你防非止惡的善根。你修忍辱,你為什麼要修苦行呢?你是透過苦行,來堅定你的無瞋安忍的善根。這個地方不一樣,諸位!我們是怎麼樣?我們是法法消歸心性。我們是假借這個法門來強化自己內心的功能,一種善的功能。

那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有兩個理由:

第一個,我們前面說過了,善法只能夠生善,不能滅惡。你不斷的佈施,會創造善業,會強化你佈施的善念,但是它不能調伏你慳貪的惡念,它沒辦法。你看,有很多人福報很大,那表示他前生有佈施的善業,但他還是照樣慳貪。善業不能對治煩惱,不能調伏罪業,所以他未來的果報就快樂中帶有痛苦。世間人修善的後果就是這樣,快樂中充滿了憂慮跟痛苦,因為他沒有善根力。那麼佛法的善根有什麼好處呢?滅惡生善。當你的無貪、施捨的善根生起以後,你是怎麼樣呢?永遠遠離貧窮的痛苦,而且創造福報。所以善根力跟善業力,第一個,善根能夠滅惡生善,善業不行。

第二個,從時間上來說,你成就一個善業,那是一時的快樂,善業你把它花完就沒了,就跟你平常沒有造作一樣,就恢復你的「本來面目」了。但是你一旦成就善根,你是怎麼樣?生生世世的受益。你這個人要是有無貪的善根,去哪裡都有福報。你就算不幸,前生臨終起顛倒,墮落到畜生道,你在畜生道跟一般的畜生道還不一樣,因為你有無貪的善根,你的福德力還是在那裡。因為一切唯心造,你這個畜生道的果報,多一個無貪的善根在加持你。

所以,諸位,成就善根那叫什麼?生生世世的受益。到最後成佛的時候,那就是萬德莊嚴。你看《法華經》後面講到法身菩薩的三昧陀羅尼,他的因地都是從善根來的。《法華經》裡面,佛陀說,你看某某菩薩他為什麼這麼莊嚴?他為什麼那個光明中起這麼多變化?因為他因地的時候栽培什麼善根,所以果地就有這種三昧陀羅尼。當然,栽培善根相對困難,但是你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它成就以後那是永恆的力量,它永遠跟著你。所以佛法是重善根的,因為我們修善法的目的,是在強化自己的善根。

好,那麼這個道理套在懺悔,懺悔的善根是什麼?有兩個善根。第一個,慚愧心,第二個,發願的心,這兩種。就是不管你拜什麼懺,你之所以滅罪,這兩個是正因,外面這個懺法只是一個助緣。就是你有慚愧心,你有發願的心,你修什麼懺法都能滅罪,就這個道理。所以講,罪從心起將心懺。

那麼這個「懺悔」的意思,我們先了解到底有哪些善根要具足:第一個,懺悔,第二個,發願。

乙二、述義

我們看乙二的「述義」。

既識起因,能感後習,一、感種類相續而起。二、招苦報生後當受。

今改前非,將修後是,從緣生滅,斯苦世法。於彼惡業,特生厭賤,發重慚愧,立對治過,洗心懺悔。

我們加以解釋。先看第一段的總標。「既識起因,能感後習。」我們修懺之前要了解兩個情況。第一個,為什麼會有罪業?要了解罪業生起的原因。

罪業的生起當然跟我們內心有關係,因為身口是工具,當然是跟你的內心有關係。有兩個原因,從粗淺的角度是煩惱,你有貪瞋癡的煩惱你才會造罪的,第一個。那麼從深層原因呢,就是妄想。你為什麼生起貪瞋癡的煩惱?就是你有貪瞋癡的妄想。所以這兩個都是生起罪業的原因,一個是粗淺的,一個是深層的,簡單講就是這樣。因為你有貪愛的妄想,沒有對治,妄想打久了以後就變成煩惱,有了煩惱遇境逢緣就造罪,就這樣。妄想、煩惱、罪業這三個是相續的。所以我們先了解這個罪業生起,是由煩惱跟妄想生起的。

接著讓我們看最後的結果。你造了罪業以後有什麼後果呢?兩個後果:「一、感種類相續而起。二、招苦報生後當受。」

首先,我們造了一個罪,不管是殺生,不管偷盜、邪淫、妄語等等,你會產生等流果,這個是最可怕的。「感種類」,就是相同種類的妄想、煩惱跟罪業,「相續而起」。

我舉一個例子,比方說,你可能有這方面的等流習性,產生了一個貪愛的妄想,然後你沒有對治。反正妄想是這樣,它生滅嘛,它不是增長就是調伏,它不可能保持原狀的。凡夫沒有保持原狀,因為它是一個水流。好,這個妄想不斷的增長,到一個程度就轉成煩惱。有了煩惱,遇到惡因緣的刺激,就造罪了。造罪以後有什麼後果呢?這個罪業又強化你的妄想,這個妄想又強化煩惱,這個煩惱讓你更容易再造罪,就形成一個「滾雪球」。問題在這裡。等流果就是,你本來是一個小小的火苗,結果越燒越大。

所以你不懺悔的後果就是「感種類相續而起」,你以後越來越難懺悔。如果你不懺悔,你說,我沒有懺悔,但我也沒有再造作,你只是緣缺不生!諸位,你內心的妄想跟煩惱的等流,不斷的在增長。所以理論上,你越晚懺悔是越難懺悔,因為它怎麼樣呢?你一旦造了罪以後,它會產生一種展轉相續的滾雪球作用。「感種類」,就是相同種類,你是貪煩惱,就強化了貪的罪業、貪的妄想,如果是瞋恚或者愚癡,亦復如是。這第一個,等流果。

第二個,「招苦報生後當受」。當我們內心的妄想、煩惱、罪業的等流不斷的增長,因緣成熟的時候,開始算總賬了,就是來生就必須要去承受,這三種相續的最後的痛苦的果報了。

那麼我們懺悔的時機是什麼情況呢?就是當這個「感種類相續而起」生起以後,但是還沒有真正招感異熟果報之前,這個就是懺悔的最佳時機了。因為我前面說過,當果報出現了,那懺悔力量就有限了,因為這個果報已經成形了,那個總報成形了,只能改變別報了。

我們前面講到,懺悔的善根是能對治,能夠對治罪業的是懺悔跟發願。那麼現在我們說到所對治,所對治有三種:妄想、煩惱、罪業,三種。那麼是這樣:事懺是懺比較粗淺的,就是煩惱跟罪業;理懺就是正念真如,這個理觀是懺悔比較深層的顛倒妄想。先知道有這個概念,我們後面會詳細說明,有事懺跟理懺,各有各的對治。

我們看第二段。「今改前非,將修後是。從緣生滅,斯苦世法。」當我們面對了「感種類相續而起」,等流果現前,異熟果還沒有成就的時候,趕快怎麼辦呢?「今改前非」,生起懺悔的心。「將修後是」,生起發願的心,立定誓願,永不再造作。

第三個,「從緣生滅,斯苦世法」,我們還要依止一個三寶的因緣,來消滅罪障。三寶因緣就是,修懺悔的法門當助行。這個地方有事懺跟理懺。事懺強調的是三業的皈依,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名、意業的恭敬。你看你拜八十八佛,你一定要怎麼樣?要「南無普光佛」,要拜下去,嘴巴要稱念,內心要恭敬,對不對?所有的事懺,身口意三業都要具足皈依,因為他要求佛力加被。而理懺的重點在於正念真如,迴光返照,憶念你的真如本性。你不斷的憶念「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本來沒有妄想」。這個是事懺跟理懺的重點,一個是強調「三業皈敬」,一個強調「正念真如」。

所以,這一段是把整個懺悔的法門說出來了。第一個,「今改前非」,懺悔的心。「將修後是」,發願的心。這兩種善根,再配合懺悔的法門,包括事懺、理懺,就能夠把痛苦的果報消滅。

我們看總結。「於彼惡業,特生厭賤」,立定誓願,對惡業產生厭賤,不再造作。「發重慚愧」,對於已經造的罪業,生起增上慚愧。第三個,「立對治過」,如法的修習懺悔法門,不管是《大悲懺》《淨土懺》、八十八佛等等。最終,「洗心懺悔」,洗掉內心的妄想、煩惱跟罪業三種等流。所以整個懺悔是怎麼樣?斷相續心。斷什麼呢?斷「感種類相續而起」。

諸位,我們在懺悔的時候,一定要記住一個觀念,叫做「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就是我們本來是沒有罪業,那為什麼有罪業呢?那是三種因緣造成的。第一個,打妄想。迷真起妄,打妄想。這個因緣沒有控制好,就轉成煩惱。煩惱也是一種因緣,也是一個生滅因緣。煩惱沒有控制好,遇境逢緣,就造罪了。那麼既然諸法可以因緣生,表示什麼?諸法也可以因緣滅。也就是說,一切法有生起的因緣,它就一定有還滅的因緣。

所以諸位!理論上,你懺悔一定要有一個信心,理論上,任何罪業都可以懺悔,乃至於七逆重罪都可以懺悔。為什麼?因為「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因為你本來就沒有妄想,本來就沒有煩惱,它不是你本來的東西。所以這句話很重要,「從緣生滅,斯苦世法」。就是你懺悔了,一定要有這個信心。你只要方法對,包括你的善根具足,包括你的法門相應,方法對,內善根、外因緣具足,任何罪業都可以懺悔。這個就是你懺悔之前的信心。

這個地方,就講出了懺悔的兩個重點。第一個,事懺。事懺的重點在皈依,所以它的善根有三個,事懺是懺悔、皈依、發願三個善根,它的核心在皈依。拜八十八佛,你看八十八佛,它前面先發露罪業,對不對?然後拜八十八佛,就修皈依,對八十八尊佛修皈依,希望佛菩薩加被。最後開始發願。所以其實你不用很刻意,因為古德把這個懺悔都幫你規劃好了,只是你知道一下,每一部懺法都一定有三個重點:第一個懺悔,先發露罪業;第二個,皈敬三寶;第三個,發願。當然那個發願很廣大,發菩提願。這個是事懺。

那麼理懺的重點在哪裡呢?懺悔、觀照、發願,它的重點在觀照,在正念真如。因為你一直活在有所得的妄想,諸位,站在妄想的角度你不能消滅妄想,不可能,你只會創造另外一個妄想。所以你要面對妄想,只有一種情況,就是迴光返照,把生命歸零,回到你的本來面目,這個時候妄想自然就停下來了,所謂「覓心了不可得」。

所以,大家先記住一個觀念:事懺有三個重點,懺悔、皈依、發願;理懺有三個重點,懺悔、觀照、發願。一個是以「皈依」為主導,一個是以「觀照」為主導,形成事懺跟理懺,這個我們後面會詳細的說明。

甲二、懺悔方法(分三:初、思惟業果。二、生起懺心。三、正修懺法。)我們看甲二的「懺悔方法」。前面講到懺悔的善根,是滅罪的正因。這以下是滅罪的助緣——方法。這個懺悔方法有三段。初、思惟業果。二、生起懺心。三、正修懺法。

乙一、思惟業果(分二:丙一、認知業果理論。丙二、判斷業果輕重。)首先要先思惟業果。諸位,所有的法門都跟智慧有關係,你要生起善根,一定跟智慧有關係。懺悔有關的智慧主要是業果的思惟,這是比較有關係的。那麼業果怎麼思惟呢?先看丙一的「認知業果理論」。

丙一、認知業果理論

一、業果決定: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二、業果不失: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三、增長廣大: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人生為善惡,果報還如此。

我們如何去思惟業果的道理,來強化自己的慚愧心跟發願的心呢?有三種思惟。

第一個,思惟「業果決定」。什麼叫業果決定呢?就是欲知前世的因地,我們前世到底造了什麼業,很簡單,你看你今生所受用的果報就知道了。那麼我們怎麼知道我們來生會受用什麼果報呢?你就看你今生身口意的造作,就知道你未來是什麼情況。

這句話簡單的講,就是佛教的因果叫做「三世兩重因果」,過去跟現在叫一重因果,現在跟未來又是一重因果。所以我們今生有兩種功能,我們今生既是果報,又是因地。什麼叫果報呢?針對過去,我們今生在承受過去的業果;針對未來,我們又在造作一個新的因地。所以我們今生,對前生來說是果報,對未來來說是因地。

這個地方叫做業果決定。也就是說,善業決定招感快樂的果報,罪業決定招感痛苦的果報,不可能有差錯,頂多是時間的延遲。說欸,我現在很貧窮,我修佈施我還是很貧窮,沒關係,因為你的善業是用種子先保留下來,你在承受過去生的慳貪的業。所以,諸位,我們對因果一定要知道,你今生的痛苦不是因為你今生造善,不是這個意思,是你一定有罪業。不可能說,我今生學吃虧,處處讓別人,結果我貧窮,沒有這回事情。懺公師父說,一個人要有福報,要學吃虧嘛。說我吃虧以後貧窮了,你的貧窮跟吃虧沒有關係,你的貧窮是前生有慳貪的罪業。你今生的處處忍讓、學吃虧,那個福報來生才會看到。所以我們對因果一定要怎麼樣?要有堅定的信願。就是你造善業,決定不可能讓你痛苦,不可能。這第一個觀念,業果決定。

第二個,「業果不失」。就是假使百千劫以後,我們所造的業都會不失不亡。那麼什麼時候表現出來呢?要因緣會遇時,就是業力要成熟的時候,這個果報才會出現。也就是說,當我們造了業力以後,它會用種子的方式保存下來。這個種子,你要不懺悔,它不會失掉。你修佈施也好,修持戒也好,它還是不會失掉,只有懺悔。

過去有一個女居士,這個女居士在生意上做的很成功,她中年的時候得到癌症。然後人家福報大嘛,很多人就跟她通報說,欸,我帶你到喜馬拉雅山找高人幫你加持。她安排了時間,就飛過去了。然後那個尊者跟她講說,你這個業,我可以用三昧力把它調伏下來,但是你來生還會得一次癌症,看你要不要。後來她考慮以後,結果她不要了,今生把它受了就算了,她就回來了。這件事情當初很轟動,大家都知道。就是說,你的業障不可能靠外力解決。

蕅益大師講一句話,「既從心起,還從心滅」。諸位,這個業障是誰造的?是你內心造的。你的因地是從你內心造的,這個果地怎麼可能從外面去改變呢?佛菩薩的福報力可以跟我們分享,善根是不能分享的,而這個滅罪正是需要善根力,其實你回去好好拜懺就好了。所以這個地方,「業果不失」,就是你所造的業不可能靠外力改變,不可能的,只能夠由內心的覺悟產生善根去滅罪。

第三個,「增長廣大」。我們春天種一顆小小的種子,到了秋天能夠收穫萬顆的果實。那麼人生造善造惡,果報也是這樣。因地雖然狹小,但是我們前面說過,「感種類相續而起」,你不懺悔,它會不斷的增長。

這個業果的理論,我們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就是第三個,「增長廣大」。我們前面說過,我們的生命叫做「恆轉如暴流」,那表示什麼?生命像一個水流,表示什麼?人生沒有所謂的保持原狀這句話,這句話是個空話,我們的生命是不斷流動的。所以我們的業只有兩種情況,要麼增長,要麼減少,兩種而已。你說,欸,我造了以後,沒有懺悔,但是我也沒有刻意去強化它。你不用刻意,你只要縱容它,你就是隨順它了。就是說,你沒有懺悔,表示你縱容這個惡念。你縱容它,它自己就會不斷的在裡面運轉,就「感種類相續而起」。

所以你看過去有一個禪師,他做沙彌的時候,到廚房裡面偷了一湯匙的鹽巴。他後來打坐的時候,一個像山的鹽巴在前面擋住。為什麼?感種類相續而起。這個公案大家都知道,就是你因地雖然造了一個小小的業,為什麼得果報這麼嚴重呢?因為你不斷的縱容它,它就不斷的在裡面展轉相續。記住!你不懺悔,表示你對它隨喜,就這個意思。因為你知道你有罪,你不懺悔,表示你隨順它。那你隨順它,你就認同了這種相續的力量,它就會默默的增長廣大。

丙二、判斷業果輕重(分二:丁一、業果輕重。丁二、得果速度。)我們看丙二的「判斷業果輕重」。

我們懺悔是這樣,把重的先懺悔,就重者先治。那麼怎麼知道是重的罪障呢?看丁一的「業果輕重」。

丁一、業果輕重

約心:一、意樂故重 二、無治故重 三、邪執故重

約境:由事故重

約相續:加行故重

重大罪業的判定有三個因素。

第一個,「約心」。你在造業的時候有三種心態,其中第一個就是重罪。

首先,意樂,就你造業的時候,你那個煩惱就跟石頭一樣的堅定,堅定的意樂,誰勸都不聽的。那麼你用這種粗重而堅定的意樂,所造的任何的罪都是重罪,「意樂故重」。第二個,「無治故重」。就這個人平常沒有什麼道德觀念的,就是平常都屬於那種放逸的狀態,做人處事沒有什麼道德標準的。那麼這種人,隨造任何的罪業也容易比較重,因為他平常都是屬於不對治、放逸的狀態。第三種,「邪執故重」。第三個是最可怕的,就是你有邪知邪見。你認為造這個罪是應該的,你這樣的報仇是應該的,就是邪知邪見。因為你邪知邪見,你就會什麼後果?你無慚無愧,會讓你的罪業更堅定。所以,邪執故重。

這個是「約心」,約你造作當時的心態。

第二個,「約境」。就是造罪所面對的所緣境,它有上中下品。上品的所緣境是人,你所對的是人,是最重。第二個是天,諸天。第三個是鬼神道。那麼人當中,又以三寶、父母、師長這三種所緣境比較重。就「由事」——由所面對的所緣境來判定輕重。

第三個「約相續」,就是「加行故重」。就是這個罪你不是造一次,你是數數現行。有些人可能一時糊塗,一時的失誤,一時的失念,造了一次以後就懺悔,就永遠不再造作,那這個罪相對輕,也不容易得果報。如果是數數現行,表示你不是一時的失誤,也不是偶一為之,那這個也是容易變成重罪。

那麼這三種情況,「約心、約境、約相續」,三種裡面具足兩種就是重罪了。所以我們在懺悔,有一個原則,擒賊先擒王。你先反省一下,殺盜淫妄各種罪業裡面哪一種罪業比較重,你先鎖定那個。先把那個賊的王抓出來,那麼其他的罪業就相對容易調伏。

這第一個,判定「業果輕重」。

丁二、得果速度

第二個,我們看第二段,「得果速度」。有一種業,它不是很粗重,但是它是一種增長的狀態,這個要注意,這是我們容易忽略的,它會馬上得果報,所以這個地方也要先懺。就是說懺悔的急迫性。

起造諸業,令業種子增長者,謂之「增長業」。

若雖起身語等業,而不令業種子增長者,謂之「不增長業」。

「增長業」定受異熟果,「不增長業」不定受異熟果。

我們解釋一下。什麼叫增長業呢?當我們生起身口意三業的造作,而這個造作,會使令我們第八識的業種子不斷的增長,這個就是增長業。

這個不斷的增長有兩個判定標準。第一個,次數不斷的增長。比方說你這個月造了三次,下個月造了六次,再下個月造了九次,這個就是次數的增長。第二個,你的意樂的增長,你越造越歡喜。就是次數的增長跟意樂的增長,兩個具足就是增長業。這是屬於增長業,造善、造惡都是這樣,都屬於增長業。

第二種情況,我們雖然造了身語意等業,但是不令業種子增長。那麼不增長,我們前面說過,業種子沒有保持原狀。不增長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你的調伏的力量生起來,你開始調伏它了。比方你這個月造了五次,下個月造了三次,再下一個月造了一次,你的次數在減少,你的意樂在調伏,那個就是不增長業。

增長業跟不增長業有什麼後果呢?「增長業定受異熟果」,來生會馬上得果報,因為它形成一個強大的等流力量,即便它不是重罪,它也是容易在來生馬上得果報。那麼如果不增長業呢?因為你慚愧心生起了,調伏力生起了,除非你臨命終遇到惡因緣再去觸動它,否則是「不定受異熟果報」,它來生不一定會得果報。

我們加以解釋。看唯識學對於增長業、不增長業的解釋的三能變。

初能變,第八識的「業識」,就是異熟。基本上我們第八識裡面,有很多很多善惡的種子。這個種子,剛開始從心地法門來說,先產生一個妄想,但是妄想不會造罪。你看我們一天打那麼多妄想,真正實踐的其實沒幾個。所以出現妄想的時候,其實問題不大。其實我們真正對治的不是妄想,是那個等流的力量。

妄想變成等流力量,要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緣,叫做「執著」。第七意識非常可怕,恆審思量。我們每一個人各有各的執著。你看有些人他追求名,有些人追求財富,有些人追求男女的情感,他什麼都不在乎,各有各的執著。這個東西沒辦法改變的,因為是他前生留下來的。這個第七意識的執著,就是虛空中有很多的水泡,各人追求各人的水泡。就是你一生打很多很多妄想,只有少數的妄想會去實踐,少數的、極少數的妄想。而這個會讓你實踐的妄想,就一定跟你的執著相應,就是你的執著點。

這個妄想本來是一個很薄弱、很薄弱的力量,它連煩惱都不是,但是經過你的執著,執著為我跟我所——欸,這個就是我的性格,這就是我追求的,好了,這個妄想經過你執著以後,就轉成第六意識的一種「念想」,就不斷的去憶念它,不斷的想像。透過你的憶念跟想像以後,它就會引生煩惱。因為,你如果是作美好的想像,就會讓你產生貪愛。那個東西本來沒那麼好,但你越想它越好,欸,因為你妄想打出來的嘛。所以這個念想就會產生煩惱,貪瞋癡的煩惱。這個人本來沒那麼糟糕,但是你不斷的用不好的名言加在他身上,就結果你越來越生氣,生悶氣。生悶氣,遇境逢緣就造罪了。

所以,最初的妄想是正常的。一個人,諸位,打妄想是正常;但是妄想變成執著,這就不正常了,就念念入遍計執了;那麼到執著以後,它一定會變成第六意識的念想。好了,當你的念想生起的時候,表示你的煩惱成形了,你內心有一顆定時炸彈了。再遇到外境的刺激,就爆發,就造罪了。造罪以後,又會把這個業種子回存到第八識,又生起一個堅定的妄想,又產生執著,又產生更強的念想,又更容易造罪了。這個是怎麼樣?增長業形成了。這種增長業,因為氣勢非常的猛利,它來生一定會得果報,除非你中間懺悔,調伏。善業、罪業都是一個道理。

我們舉一個例子,所謂增長業。佛陀有一個弟子叫目犍連,諸位知道吧?神通第一。目犍連尊者有一天用神通力到忉利天去,他看到一個天人,哦!光明莊嚴。他就問這個天人說:「仁者,你前生修什麼福業,今生招感這麼光明莊嚴的天人色身呢?」他說:「我前生是一個婢女,主人脾氣很不好,我稍微有一點失誤,他是對我又打又罵。但是我發一個願,不管什麼情況,我不起瞋心。我就信守不起瞋心這個信念,今生就生天了。」

然後目犍連尊者又往前走,又遇到另外一個天人,也是光明莊嚴。他就問那個天人說:「仁者,你前生修什麼善業,今生招感這個天人果報?」他說:「我前生是一個商人,信守一個信念,我不打妄語。」就是做買賣,從北方買來東西到南方去賣,賺差價。「那我在賣的過程當中呢,要麼講真話,要麼我保持默然,不講話,但是我不打妄語。我只要講出了話,就是真實語。當然我也可以不講話,保持默然也可以。因為堅守不打妄語的善業,我也生天了。」

那目犍連尊者就產生疑惑了,就回到人間教佛陀。把今天所看到兩個天人的因果,如是如是跟佛陀報告。目犍連尊者就請問佛陀,他說:「佛陀,您老人家說要具足修十善業才能夠生天。他們兩個只修一個善業,一個修不妄語,一個是不起瞋心,就生天了,為什麼?」佛陀說:「如果有一個人,他依止堅定的意樂,依止堅定的意樂即便他修一個善業,也可以生天。」這是什麼?增長業。他心中有一個強大的增上意樂,即便他只修一個善法,也可以生天,因為它形成一個強大的增長的勢力。

所以淨土宗,諸位,淨土宗會往生只有一種情況,除非你念到念佛三昧了,只要是帶業往生的,一定跟增長業有關係。諸位,一個人到晚年,你怎麼知道他會不會往生?他一定是增長業跟不增長業,兩個要同時現前!

年輕的時候不算,晚年的時候,因為越晚年越准,他的生死業緣進入不增長業,他對於那種攀緣心,世間的這種生死業緣慢慢的淡化。也就是說,他有漏的三界的種子處於一種不增長的狀態。相反,他對淨土宗的信心跟願力,對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的好樂,屬於增長狀態。這種人是會往生。只有這種情況會往生而已。

很多人會忽略一點,他只注意他對淨土的功德的欣求,忽略了生死業緣的調伏。諸位,我們的生命不是從零開始,我們是在三界裡面打滾很久了,累積很多的生死業緣才來念佛的。我們生命不是從零開始,所以你要處理你的過去,你要把過去的生死業緣調到不增長,就算不能完全消滅,但起碼是怎麼樣?你那個妄想的力量是慢慢的在減少。我今年比前年淡薄了,明年對三界的業果又淡薄,對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的好樂增長了,這種人是可以往生的,因為他可以帶業。

為什麼生死業可以帶?因為他的業已經進入調伏、不增長的狀態。為什麼他可以往生?因為他淨土的淨業,雖然沒有成就三昧,但是處於增長。所以他可以帶業,也可以往生。這個地方是很重要的。這個增長、不增長業,淨土宗的操作是一定要注意這個。

當然這個地方我們就是說,在修懺之前,我們先了解自己的因果狀態。你要治病,得要先知道你的病在哪裡,先鎖定你的目標。第一個,哪些是重罪?哪些是增長業?有急迫性,要懺悔的,這就是我們懺悔的所緣境。

好,我們今天先上到這。先把懺悔的基本觀念先說一下,下一堂課就正式說懺悔的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