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禪觀與淨土》破障篇,諸位法師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好,請放掌。
學人這次跟大家討論的主題,是我們佛教的破障法門。我們每一個人開始修行以後,都要有兩套的修行的方法,一個是讓我們增上的方法,一個是破障的方法。增上的方法,每一個宗派都不一樣,天台宗修習一心三觀,淨土宗修憶佛念佛。所以怎麼讓我們一個人進步,那各有傳承。
但是從障礙的角度,不管什麼宗派,大致上都是差不多的。你修淨土宗,修天台宗、修唯識宗,所產生的障礙,大致上就是兩類:一種叫做業障,一個叫做魔障,任何一個宗派都是一樣的。那麼這種障礙的破除,如果沒有做好,那我們可能前面的修行就前功盡棄了。就像你開車一樣,你這個車子非常的堅固,速度也非常快。但是如果你路上的石頭不清理,你可能撞到小石頭還好,要撞到大石頭你就整個翻車了。所以破除障礙是我們佛教裡面非常重要的功課,千萬不能忽略。
我們今天要談兩個重點,第一個、業障是怎麼形成的?第二個、當業障已經形成了,我們應該怎麼把它消滅!就談這兩個重點。
佛教對人生觀的態度是這樣子:
佛教的人生觀是一種水流的思想——恆轉如暴流。
那麼這個水流有兩種特性,一種變化,一種相續。
什麼叫做變化性的人生呢?比方說我們今天去超商買東西,遇到一個你不認識的人。但是你對他產生了善意,你對他微笑,他也對你微笑。那麼你跟這個陌生人產生互動,他回去以後,這個人在你的生命當中就永遠消失掉了,你再也沒有見到他。那麼這個人跟你的關係,叫做變化性的,他只是人生的一個點綴。或者你到哪一個地方去,你看到什麼事情,看到什麼樣的地方,看到什麼人,人生有很多變化。但是凡是變化的東西對人生都不會產生影響,統統都沒有影響。
真正主導我們人生的是相續這一塊,相續的因緣。比方說你的父母,他在你人生當中某一個時間是相聚的跟你在一起,他的思想、行為深深的影響到你;比方說你的同修,你跟他會結合成夫妻,他跟你有一段五年、十年、二十年的相續時間的相處;乃至於你晚年,你也會多少受到你子女的影響。所以人生裡面真正影響我們的是相續的問題。
修行也是這個概念,從業力的形成,也是強調相續而不強調變化。比方說淨土宗,很多人喜歡用變化式的修學——暴飲暴食。你看淨土宗有些人念佛,他高興起來的時候,七天都不睡覺,七天不睡覺以後呢,回去就再也不念佛了。這種念佛是沒有用的,因為你沒有把佛號創造一種相續。你寧可每一天念一千聲佛號,念十年,為什麼?因為你讓佛號在你的生命當中每一天都出現,這個是很重要,叫相續,而這個相續才會創造一種善根,這個佛號在你的心中才會落實,變成一種根。那你如果說偶爾想到才念佛,這個佛號對你來說叫做善念。
從好的方面來說,相續是很重要;從不好的方式來說也是這樣,你造一個業,比方說我喜歡批評別人,那麼這個業在佛法裡面不是很重的業。但是如果你今天批評別人,明天也批評別人。我們講過,當業力形成相續的時候,它就具有強大的主導力,它就會從造業而變成業障。為什麼?因為你每天造作。所以我們今天談的不是善根,因為相續有兩種情況:
第一個形成好的習慣叫做善根;
第二個養成不好的習慣叫做業障。
那麼一般來說,業障形成了,你是不容易發覺的,因為你每天造作已經習以為常了。所以業障的可怕是來自於,當你知道的時候,來不及了,來不及了。它點點滴滴、輾轉增盛。就是你不容易發覺它的存在,除非你透過學習,能夠自我了知;或者透過同參道友的提醒。業障的可怕是等到你臨命終才知道的時候,你已經沒有時間處理了。它本來是一個很小的東西,但是你不斷的縱容它,它在一個黑暗的地方不斷的增長廣大,等到你發覺它存在的時候,你來不及了,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事先了解。
那我們了解它以後,就可以在臨終之前把業障拔掉,就創造一個願我臨終無障礙的往生的環境——這個就是我們學習破障篇的主要理由。簡單的說就是,事先知道你的業障點在哪裡,你的魔障點在哪裡,然後事先把它處理掉,是很好處理的,不要等臨終的時候形成往生的障礙。
好,我們看講義,那麼講義是《禪觀與淨土》系列的第五篇破障篇,總共有三大科,將述此義,大科分三:
第一科是外除業障。第一個、障礙是來自於業力,我剛剛講過,業力不是障礙,但是你今天放縱它,它就會變成障礙。那麼業力,我們一開始要造業是一個業種子,它是怎麼樣形成業障的,形成業障以後我們應該怎麼辦?這是第一科,我們先談這個業障的處理。
第二個是更可怕的叫魔障。那麼魔障一開始也不是一種障礙,一開始它是一個叫做魔境,它可能是一個外境的干擾,但是你沒有處理好,也會變成一種魔障,這兩塊。修行的兩種障礙,第一個業障,第二個魔障。
第三科、我們結示勸修,把前面的觀念做一個總結。
一般說修行,破障法門分成道前、道後。修行前要處理的是業障這一塊——這是道前基礎。就是你今天打佛三佛七之前一般都先拜懺,這是對的,業障是處理在前;魔境是處理在後,你修道以後才會出現魔境的。但這兩個你都要面對,一個業障、一個魔境。
好,我們看講義的第二面,先談談:
甲一、外除業障(分三:乙一、業障形成;乙二、懺悔方法;乙三、罪滅之相。)
業障的形成有三個重點,外除業障有三個重點:
第一個、業障是怎麼形成的。
第二個、形成以後我們怎麼懺悔。
第三個、我們怎麼知道,什麼情況是罪滅之相,做一個正確的判斷。
乙一、業障形成(分三:丙一、業道成就;丙二、展轉相續;丙三、業障之相;)
先看第一個業障的形成,業障形成先看業道,業道就是業力,業力是怎麼形成的?好,我們請合掌。
丙一、業道成就
《瑜伽師地論》依五相,立十業道自性差別,所謂事、意樂、煩惱、加行、究竟等五相。若五相具足,即是「滿業道」所攝;若五相不具足,即是「非滿業道」所攝。
我們講,一個人在造業,造業是有條件的,它要五種條件具足叫造業。
第一個事緣。以殺生來說,你對於所殺生的事情,要有一個所依的處所,簡單說,你要有一個對像,殺生要有對像的。比方說,有一個人晚上在公園走路的時候,他突然間看到一個人影,其實它是一個枯樹,那麼,他那個時候起殺心,拿刀子把這個樹給砍死,砍殺,這個樹斷掉了,他砍殺的時候,他把它當做人想,這個人有沒有造罪?沒有造罪,因為他沒有對像,他面對的是一種虛妄的對像,他自己心中產生影像,當然這個地方有煩惱的因緣。但是從業力的角度,他是沒有造罪的,因為他沒有對像,他面對是一個無情的樹木,不能當作殺生的對像。所以,凡是業力的成就,必須有個對像。殺生的角度,這個對像要是一個人,或者是一個有情,這是第一個,要有事緣。
第二個、他要有意樂。他要有犯罪的動機,比如說你今天開車去上班,那我們每一天開車上班,這個車子可能會壓死很多的螞蟻,對不對?那這樣算不算造罪?不能算造罪,因為你沒有殺心,你的重點是想開車,你的重點是想上班。雖然過程中無辜傷害了很多螞蟻,但是你並沒有傷害它們的心意,所以沒有意樂。當然有因果,你欠他一條命,這個因果是在的。但是對你來說沒有罪業,沒有罪業的特點,就是你不會因為這樣墮三惡道,你不會因為這樣而障礙你往生;但是你跟他的惡緣結下了,那是另外說了,惡因緣結下了。但是你本身,重點是你沒有造罪,沒有造罪,你就不會產生障礙,就是你不會因為開車的時候壓死螞蟻,而障礙你往生,不會的,因為你沒有意樂。
第三個、罪業的成就要有煩惱。你有個對像,你有殺心,過程必須有貪、嗔煩惱的活動來配合;
第四個、很重要,要有加行。你要有實際的行動,或者你自己做,或者你找別人一起做。
第五個、究竟。這個事情要圓滿,殺業的圓滿就是對方要死亡,包括你殺他的時候沒有死,但是他事後死亡,他事後死亡,他的受傷是因為你引起的,那也算在你頭上,究竟。
所以在《瑜伽師地論》講到,業力的成就有五個條件:事緣、意樂、煩惱、加行、究竟。
這五個條件,我們一般不容易背起來,講的太細了。一般唯識學把它歸納成三塊,三個重點就好,就是判斷業力有三個主題:意樂,加行、究竟。意樂:你要有動機;第二個、加行,你有行動。你有意樂跟加行,這個業就成立了。就是在研究戒律都知道,有心有境;如果是有境無心,你有踩死螞蟻,但是你沒有殺心,這個業不能成立;有心——你很想殺一人,但這個人不現前,結果你沒有殺成功,他不在,那這個境不成就,也不能構成有業力。第一個心,第二個境成立。那麼心、境成立,意樂、加行成立以後,這個業已經成立了。
那這個業是不是圓滿就看究竟與否了。究竟與否,這個地方,我們後面會說到業力的圓滿,殺、盜、淫、妄各有各的標準。我們看下面這段,舉殺生為例:
一、事:他必須有一個有情眾生為事緣。
二、意樂:他必須謂:我當傷害彼眾生,要有一個主動犯罪的動機。
三、煩惱:在造作的過程必須有煩惱,這個煩惱可能是貪、嗔、癡一起活動,或者個別活動。
四、加行:他有實際的行動方便。
五、究竟:當時或者後時命終。這個究竟就判斷這個業是不是造圓滿,因為你業造圓滿的話,那力量就大了。殺人要命斷;偷盜的話是盜他物值五錢;那麼淫就是要入道;妄語就是大妄語。
總之,對於我們佛教徒,起碼你要知道,什麼叫做造罪?什麼叫做結惡緣?這是兩碼事。就是說你講一句話,沒有傷害他的心,他聽了以後他很痛苦,他認為你在傷害他,這個叫結惡緣。因為我沒有要傷害你的意思,所以對我來說我沒有造罪。但是我跟你結惡緣了,這是事實。所以結惡緣很難避免。因為不在你控制範圍,只要他不舒服,你就跟他結惡緣了。
那麼結惡緣跟造罪的差別在哪裡呢?這個惡緣不會障礙你的往生,不會障礙你修行的成就。但是造罪會障礙你,這樣懂嗎?
所以你們學習業力這一塊,先把造罪跟結惡緣要分清楚。當然也可能會造罪同時結惡緣,有可能,但這兩個性質是不一樣的。因為造罪,它必須要有意樂、加行、究竟。結惡緣的話,你沒有心態,你就隨便講一句話,隨便一個動作,都可能結惡緣。所以娑婆世界結惡緣很容易的,但是結惡緣的好處就是,它對你影響力很薄弱。因為它不掛上一種罪業,對你就沒有形成障礙,你該往生還是會往生。
好,那麼造罪的定義知道以後,這個罪業一開始是一個小小的業種,它是怎麼變成障礙的?這個是很重要了,這個是輾轉相續的問題了。我們看丙二的輾轉相續,好,看頌文。
丙二、展轉相續
《唯識三十頌》云:
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俱,
前異熟既盡,復生餘異熟。
是故由賴耶種子,生起諸法之現行,復由現行熏成種子,如是展轉相續,形成有情眾生之業果相續。
好,我們看這個偈頌。業力的可怕,不是因為造業本身,而是因為你沒有發覺你在造業。所以為什麼愚癡是最可怕的過失,就說它本來是一個很好處理的東西,你本來造了罪,如果你知道了,可能馬上懺悔,馬上發願;懺悔、發願、改過,它就過去了。但是可怕就可怕在哪裡呢?因為你不知道你在造罪,你沒有經過正確的學習,不知道這是一種造罪的行為,而罪業最怕就是你縱容它,縱容的結果就是怎麼樣呢?
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俱,
前異熟既盡,復生餘異熟。
本來是一個業力,業習氣就是一個業種子,那麼這個種子,經過你的執取,二取,能取跟所取。也就是說業力提升到一種執取,表示說你已經養成習慣了,執取就是習慣性的,已經等流性了。業力加上你的習慣,兩個合起來,前異熟既盡,復生餘異熟,這個業力在你的生命當中就從此揮之不去了。因為它會從今生的因緣會落實到,前異熟,就是把今生的果報會流轉到來生果報去了。
我們都知道生命是變化的,對不對?但是你有沒有想到變化中帶有相續,而這個相續是我們更要注意的,我們從好的相續,我們先談一談好的相續,比方說富貴,你看有些人,他小時候生長在富貴家庭,他長大以後也創造一個成功的事業,到晚年的時候把事業交給兒子,他兒子也經營得很好,他一生當中,從初、中、後享盡了榮華富貴,他來生又投身到天上去,就是為什麼他的福報在生命當中一直出現呢?
「前異熟既盡,復生餘異熟。」因為他不是只有佈施,一個人只有造佈施的業,他福報不可能那麼久的,因為他把佈施的心態,養成一種習慣,他一定要怎麼樣!二取習氣俱,他一定要把佈施這個行為,當作他的習慣,你看很清楚,有些人的福報很快就消失掉了,他生長在福報的家庭,中年的時候經商失敗,全部變成貧窮人家,來生直接到三惡道去。
就是說為什麼他的富貴,在他的生命當中,出現如此的短暫,我們看不到他福報有相續的情況,這很簡單嘛,他上輩子的佈施,只是一時興起,他可能在供養三寶的時候,看到一個聖人,他起了慈悲心,佈施了一個簡單的物質給這個聖人,他因為大福田的關係,今生招感福報。但是,他並沒有養成佈施的習慣,他是運氣好,前生遇到一個大福田,那這種福報它不會相續的。所以你看很多人的福報是曇花一現,沒了,只有業力,沒有美好的思想,這種福報就不會持久。
就是說這個福報不會在你心中,在你的生命當中啊生根,你看有些人福報是沒有根的,像花瓶一樣,花瓶裡的花買來很漂亮,三天後凋謝了,但是有些人福報是怎麼樣,它是門前一棵樹,這個樹就會怎麼樣?它是有根,有根它會怎麼樣?這棵樹會慢慢長大,會輾轉增勝。會長成水果,水果變成種子,又會落到土地上,又產生新的樹出來。這就是為什麼思想比業力更重要。
你看,有些人業障現前,我們從壞的相續來看,他有病痛,唉,他有病痛了吃一個什麼藥,看個醫生他就過去了,有些人不得了,一旦生病,三十年好不了,前異熟既盡,復生餘異熟。就這個果報為什麼有些人在生命當中,不管好的、壞的會相續很久,有些果報在一個人生命當中,他沒有辦法落實很久,一下子就要消失掉,因為你的業力跟你的執取,是不是完全結合在一起,這個就是重點。從唯識的角度,相續是個很重要的因素。
所以,其實造業並不可怕,但是當這個業力,你變成習慣,本來是一個很小的事情,你不就是喜歡批評別人嗎?你看到誰不滿意,張嘴就是一個惡口,可能你一開始沒有惡意,但是當你不知道這是一種罪業的時候,你縱容它,你輾轉相續,以後會變成一個不可收拾的業障,甚至於會讓你今生的所有念佛的功力全部毀之一旦,因為什麼?輾轉相續,這個可怕在這,所以找到你生命當中在相續的業力。就是說你一定要檢查你哪些業是不斷在增長的,這個就是你要做的功課了,不管小大,因為小會變成大。
那麼這個相續的問題,在唯識學有三個重點,好我們把它念一遍,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還有種子生種子。
一、種子生現行,謂八識諸善不善種子,眾緣合時,能生起各自果法,名[種子生現行]。
二、現行熏種子,由此現行果法,於生起剎那,再熏習各自種子於第八識中,名[現行熏種子]。
三、種子生種子,由前念舊種子,引生後念新種子,自類相續,猶如川流,是名[種子生種子]。
一、種子生現行
好的,業力當你造了以後,其實它不是馬上得果報,它要先經過一段的儲存,叫做種子,很少人馬上造業馬上得果報的,少數是心力很強,那這個田很殊勝,當然也有些人供養佛陀,今生的貧窮馬上就消失掉,那是你運氣好遇到大福田,你遇到佛陀。正常人那個福田力量,沒有那麼大的威德力,一般我們做一個業的時候,都是先累積,累積到了一個程度的時候,它還會怎麼樣?起現行。這個業力就要起現行了,起現行的時候,這個還不是重點。比方說你佈施,佈施的時候,你上輩子有佈施的習氣,你今生還想佈施,這個就是種子起現行。
二、現行熏種子
那麼重點在第二個,你今生繼承了前生的身口意的業力,所有的業力、所有的思想,當然你可以改變,但是你沒有做改變,所以問題在第二個,現行熏種子。你前生造的業跟思想,不能怪你今生,但是當你繼承了前生的業力跟思想的時候,你沒有做出改變,你放縱你的個性,你放縱你的習性,結果讓它怎麼樣?勢力在今生不斷的增長,那就是你的問題了,就是現行又熏了一個新的種子。
三、種子生種子
這個種子又產生另外一個更強大的種子,那麼就表示這個業力在你的身口意,已經產生相續了。如果是好的,恭喜你,叫做善根力,比方說有些人他就很喜歡拜佛,因為你繼承了前生拜佛的善根,你今生又加強它,所以拜佛變成是你的一個主修。
其實修行法門不要多,你有一兩個特色。一兩個是你的主修,你只要一個突破口突破了,你透過拜佛也可以,透過靜坐也可以,你只要有一個特色的東西是你的強項,你今生就可以成就了,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嘛。這個房子,我不管你從什麼門進來,你從大門進來,你從窗戶進來,你從側門進來,你進來在這個房間裡面,每一個人進入房間的結果是一樣的,不管你從什麼門。
所以你看修行本來就是菩薩道,有些人從佈施成就波羅蜜,我就喜歡佈施,我這輩子就專修佈施,可以,他透過佈施會讓他自己謹言慎行,透過佈施產生持戒,透過佈施產生忍辱,因為佈施是他的強項,他可以把佈施含攝六度法門,可以。有些人持戒是他的強項。他就把他前生持戒的善根發揮的淋漓盡致,他持戒以後,就更關心別人,更加忍辱,乃至於禪定智慧都可以。
所以我們繼承了前生的善根,的確要善用前生的善根,你蓋房子,你不可以說,你祖輩已經蓋了第三樓了,欸,我說不要,我重新打掉,沒有必要,你祖輩蓋到第三樓,你就往上加就好了。
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人,會善用前生的善根,用前生的善根來帶動你今生的成就,因為你今生開始修行,來不及了,說實話修行都不是一生的事情,所以找到前生的善根,繼承前生的善根,讓自己的善根力量發展發揮出來,先一個法門成就,然後再遍及所有的法門,這個就是一個善用好的相續。
來,我們講不好的,諸位,你前生不可能只有好的相續留給你,一定你的身口意,也會留下一些不好的相續給你,所以我們繼承前生的好習慣,也繼承了前生的壞習慣,那如果你不稍加註意,你身業的殺、盜、淫,口業的兩舌、綺語、妄言、惡口,意業的貪、嗔、癡,也會去繼承前生的相續。
諸位,你繼承前生的相續,從生善的角度,你佔了優勢,因為這力量操作起來比一般人快,從惡法的角度,你的造業也會比一般人得心應手,你這個惡業如果是繼承前生的習慣,你造起業來也會比一般人重。這就是兩面刃。
所以我們現在要怎麼樣呢,找到好的前生的善根的相續,也找到前生的缺點在哪裡?趕快做一個反轉,如果你把前生的惡法也繼承起來,那後果就是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種子生種子,那從前生到今生就不斷的產生加強的效果,最後就形成了重大的業障,就是相續的問題。
一個人會創造廣大的功德,不是一生造成的,你只是今生看到開花結果,你已經很多生在醞釀這個因緣了,今生剛好被你碰到。一個人會造成重大的罪業,也不是一生造成的,也不是一生造成的,你今生沒有這個本事,也是生生世世輾轉相續,你都沒有發覺這個問題,今生剛好是罪惡滿盈時間到了而已,所以佛法裡面很強調相續,因為我們不像佛菩薩,可以一念三千,對佛菩薩沒有什麼過去、現在、未來,因為真如本性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但是我們凡夫的攀緣心,它是很強調相續的,大的功德也是要多生多劫的累積而成,重大的過失也是生生世世累積而成。
所以我們現在要做的兩件事情,來,兩件事情:
把不好的相續,在今生當中破它的相續,不好的相續破壞掉;把好的相續,充分的發揮出來,這是你今生要做的。善用你的優點,但是也要注意你的缺點在哪裡,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跟缺點,既然是優點跟缺點,都不是今生造成的,所以你說一個人有沒有前生?你打坐你就知道有沒有前生了,我們有些智慧,說實在的,書到今生讀已遲了,你看他彈鋼琴的,小孩子七八歲,他上去,這個手就是彈鋼琴,那個都是輾轉相續的,好幾生好幾世那個手一碰到鋼琴,他就控制不了自己了。
淨土宗也是這樣,一個人會往生也是輾轉相續,我們很少看到說今生開始修淨土宗往生的,很少。你說,哎!他今生也沒有怎麼念佛,人家上輩子是很用功,剛好是遇到惡因緣沒有往生的,他差那麼一點。所以他今生,他那種夾帶前生的善根力,他今生一下就往生了。
所以我們看到很多人造五逆十惡,臨終的時候,他就是懺悔,就是念幾句佛號就往生了。請你打開他的前生看一看,他是什麼人,蕅益大師說,這都不是一般人,尤其是在造了五逆,你看蕅益大師有一段開示,他說凡是造了五逆十惡,還可以往生的,都不是今生修來的,前生都是大修行者。他今生只是一時糊塗。他善根力強啊,這善根力強的你不能跟他學。
蕅益大師說的,那個獅子,那麼大的水溝,獅子跳得過去,你一隻小狗你跳不過去,你說人家造五逆十惡往生,我也去造五逆十惡,你沒有那個本事,所以修行是一種綜合的表現,是你至少好幾生加起來的表現。那麼現在要做的就是說,繼承我們的善根,然後注意我們自己前生的問題,那如果你今天的相續的問題沒有處理好,已經形成業障了,那就要注意了。
我們看丙三,就是說我怎麼知道我這個業力已經形成障礙了呢?我們看這段的論文:
丙三、業障之相
然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類此,即須奮發,捨舊圖新,幸勿自誤!
當這個業力,我們講過業力是無形相的,而且造業以後,正常是不會表現出來的,它只有到力量已經滿了,這個水缸滿了以後才會出現,所以諸位,你如果看到你的生命有六個現狀,這個業力就是即將圓滿了,你要小心,這個業力應該已經累計到一定的程度了,才會有這以下六種狀態出現,這是越後面越嚴重。
我們先看第一個,「然人之罪業深重者」。就是這個人罪業很重,罪業無形象,怎麼看,看他的身心世界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判斷:
第一個、心神昏塞,轉頭即忘。你看有些人的心,暗鈍,所以他坐下來就打瞌睡,然後佛號念念念念,結果心就是一片黑暗,就是他沒有憶佛念佛的能力,他的心已經沒辦法憶念佛陀了。這種我們看過,就是他那個明瞭的心,他一旦念佛,這個心跟佛之間,他咬不住佛號。他中間有一道牆壁隔著,就是能念的心、所念的佛,本來是直接可以相應的,結果他中間有一道牆壁隔住,暗鈍的黑暗相,這個就是你有業障了。你從業力經過輾轉相續,對不起,已經形成業障,就是它開始障礙你修行了。
本來業力不敢障礙你,但是你累計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變成業障。我們講過業力本身不是障,但是你縱容它,你相續它,已經變成障了。那麼這樣子呢,就是說糟糕了,惡性循環,你已經沒有造善的能力了,它直接破壞你的心識,本來我們一個人的心識又明瞭、又寂靜是最好。你變成明瞭性沒有了,你只要靜下來,你在動態還好,一靜下來你心識就是暗鈍。就是唯識學講,你沒有勘能性,你沒有造業功能了,這是第一個徵兆。
第二個、無事而常生煩惱。他這個人今天也沒有什麼障礙,沒有什麼病痛,但是他就覺得躁動不安。因為有些人坐不住的,他這個業力已經開始形成障礙了。就是他那個心不寂靜,莫名其妙的不寂靜,也沒有事情就躁動不安,煩躁擾動。
第一個是暗鈍相,第二個是躁動相,這兩個都是業障的初期,初期而已。那麼你要懺悔,是這個時候就要趕快懺悔了,你發覺你每次打佛三,一坐下來,這個心識就一片黑暗現前,就是你坐了半天,人家坐得住,你坐不住。不是因為腿痛,是你覺得躁動不安,一種莫名其妙的躁動不安,這也是業障之相。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人就知道,我回去趕快要拜懺了,再不拜懺來不及了。那如果你沒有拜,好,看第二個階段
「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
我們一個人看到大功德人大修行人,應該要產生隨喜讚歎,但是你看到大修行人,完全沒有任何感覺,沒有感到很羞愧,這也是一個問題,這個業障已經更嚴重了。
下一段、或聞正論而不樂。人家跟你講佛法,講正知正見的大光明的法義,你不但不歡喜,你還排斥,那麼這個已經升為起顛倒了,顛倒邪見。你到了這個時候,大概就不會懺悔,你根本不想懺悔。所以為什麼懺悔要早?因為到最後你就不想懺悔了,你對懺悔開始排斥。
所以這個業力很奇怪,就是說它形成業力的時候,你本來想懺悔的,你錯過好時機以後,它會加速的讓你墮落。就是你自己不想懺悔,你根本不想懺悔,所以為什麼說,唉,你明明深信業果,怎麼讓你自己墮落呢?因為你錯過了懺悔的美好時機。就是當你暗鈍相、躁動相出現的時候,這個就是一個很好的徵兆了,你沒有好好把握這個時光,而墮入了邪見顛倒,最後變成惡因緣現前。
第五個、或施惠而人反怨。你幫助別人,別人不但不把你當一回事,還討厭你、排斥你,就是你變成完全惡因緣現前。
第六個、或夜夢顛倒,妄言失志。你經常做一些很奇怪的亂七八糟的夢,白天起來的時候也是語無倫次,那你這個心識完全被破壞了,就說你這個心識完全被業障給catch(抓住),你的心識完全被業障給掌控住了。那這種要懺悔也很難懺悔了,你已經沒有懺悔能力了。所以我們講懺悔的最佳時機。來!
第一個、心識暗鈍、然後第二個、煩躁不安。這是最好的懺悔時機。
這個業障,就像森林起火一樣,你越快處理,它越容易處理,而且效果非常好,你可能三七二十一天,有正確的方法的指導,你這個業障礙就過去了。你拖得越久,這個火就到處蔓延變成森林大火,到最後你也放棄處理了,你就準備到三惡道去了。
所以我再講一次,業力本身,造罪的業力你只要知道,它不可怕,對你來說它是點狀的。因為你有很多善根嘛,你一個佛弟子不可能全部造罪嘛。所以你一開始,你的善根力是強過業障、業力的。但是因為你的輕忽,往往都是因為輕忽、大意,它從點狀變成面、變成全方位的、變成一種廣大的業障,甚至於讓你起邪見顛倒。
所以業力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輕忽,你的放縱,到最後它把你的整個善根全部產生障礙。為什麼我們修行要有兩套系統,一個是增上,一個是破障法門,因為這兩個互相影響。
好我們休息十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