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二面,我們看丁二的別示魔境。

我們上一堂課帶領大家了解五陰身心。五陰是我們無始劫的妄想跟業力,代代的相傳而變現出來的。我們凡夫的五陰叫做有漏五陰,因為它是一個輪迴的根本。所以蕅益大師說: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因為我們不斷的相信我們有漏的五陰,所以我們一次又一次的深受輪迴的痛苦,因為你現在的五陰哪都帶你不去,也不會把你帶到極樂世界去。我再講一次,我們現在的五陰身心,你現在的感受,現在的想像力,現在的執著,只會讓你繼續輪迴,這個就是現在的五陰,有漏五陰。

所以我們要設定目標,比方說我們要創造一個極樂世界的無漏的五陰,我希望把娑婆世界的五陰,轉成極樂世界正報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蓮花化生的五陰,那怎麼辦呢?不能直接轉化,就是舊的五陰要創造變成一個新的五陰,中間有一個過程叫做歸零。先把有漏五陰回到清淨心,然後再重新出發,不能直接轉換,沒那個本事。因為你不能從妄直接變成真,所以要先破妄。就是把舊的五陰歸零以後,然後再重新創造一個新的五陰。

那麼從舊的五陰歸零的過程,你開始在否定過去的時候,我們過去的五陰會產生反彈,因為你開始逼迫它,你要消滅它,調伏它,即將在這個五陰要歸零的過程的時候,它產生的反彈,我們叫五陰魔境,是這樣來的。其實是一個好現象,就是它即將消滅的前一剎那,會現出一個影像出來,如果你能夠不為所轉,就過關了。如果你一失足,那就成千古恨。所以我們來看看,五陰魔鏡的第一個、精明逼現空成寶色,看經文:

丁二、別示魔境

◎精明逼現空成寶色

發端觀相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觀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於時忽然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同時遍滿,不相留礙,青黃赤白,各各純現。

指名教悟

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暫得如是,非為聖證。
示迷必墜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好,我們來看,「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觀察不停」。當我們在破妄的過程,我們在《楞嚴經》是正念真如,或者你憶念佛號也好,總之你要擺脫五陰的糾葛。你從今以後不再跟著感覺走了,從今以後它打它的妄想,你不隨妄轉,你就安住佛號。以一句佛號來抵抗五陰,也是可以,方便有多門。你用空性來抵抗五陰,用真如抵抗五陰,用佛號抵抗五陰,有些人修密宗用持咒對抗五陰都沒關係。五陰,你只要不跟它互動,它自己會凋落,因為它是生滅法。

一個開始不隨妄轉,安住清淨心,安住佛號的人,叫做精研妙明。當然他要一段時間觀察不停。你對佛號的觀察、安住,慢慢的會怎麼樣呢?「抑按降伏,制止超越」,因為一開始修行的人,他的心是往內收攝。往內收攝,這個感受、想像得到一定的調伏。在調伏過程,忽然!看到「忽然」這兩個字沒有?就是魔境的麻煩它不可預測。就在你打佛七的時候,就在你打佛三的某一支香,這個佛號念得非常好,佛號清楚、分明,你的五陰身心世界好像暫時不存在了。你這個人好像就只有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能念的心清清楚楚,所念的佛了了分明,法界就一個聲音,你突然間就覺得你的色身不存在了。

這個時候事情出現了,本來你是念佛,佛號歷歷分明,因為你的收攝身心,去刺激到色陰,然後在十方虛空當中,突然間你眼前看到虛空是七寶色,或者是百寶色。而且更離譜的是,這個顏色和顏色之間還互含互攝,青黃赤白,青色的跑到紅色裡面,紅色跑到青色裡面,「不相留礙」,各各顯現又互含互攝。

那這到底怎麼回事呢?佛陀就解釋了:「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暫得如是」。那是因為你的身心世界收攝的非常成功,色陰得到一定的調伏跟迫害,所以它產生一定的反彈。這個只是暫時的,不是你真正的成就念佛三昧了,不是。因為你的色陰得到一定的壓制,所以它出現了一定的光明色。

如果你不執著,你把它當做是一個生命的過客,就像你在坐高鐵一樣,你看到了顏色過去,過去就過去了。你的心該念佛還是念佛,該憶念極樂世界還是憶念極樂世界,完全不把它當一回事,這個是善境界。恭喜你,你修行有進步了。你的五陰,因為這一次的出現,你會更上一層樓。你從這個佛三結束以後,身心世界對你的傷害降到最低了,就算它以後有病痛,也不容易干擾到你了。因為你跟五陰的身心慢慢有一種脫離的力量,如果你不執著的話是善境界。就是你對五陰,不是完全脫落,開始慢慢的走向脫落。如果你產生執著,即受群邪,所有的鬼神、魔王就趁隙而入,控制你的身體,落入魔道。一念之間而已,就在一念之間而已,

所以這個魔境只有事先知道,等到你今天已經著魔了,世間上沒有人救得了你,就是世間上還活著的,沒有幾個會有辦法救你了。所以這個魔境,你要麼不要,一旦著魔基本上就沒救了,在佛教界基本上就沒救了。

這個地方就是說,當然,心理建設很重要。就是說,為什麼我們修行,這個講到目標問題,為什麼要先有目標?聖道門叫發菩提心,就是你到底為什麼要念佛?你為什麼要打這個佛七?因為過程太複雜,就是我今天為了成就念佛三昧。好,你是為了往生,那你的目標明確以後,這個過程出現任何的境界就跟你沒有關係了,這樣懂嗎?修行最怕怎麼樣?你沒有目標,人家去打佛七你也跟著去打佛七,人家坐在那邊念佛,你也跟著念佛。但是你有一點善根,你佛號一念出現好境界了。所以一個沒有大目標的人,就經不起這種小花的考驗,因為你沒有目標嘛。

為什麼所有善知識引導大家修行,他第一個先告訴大家,我們為什麼打佛三,他一定告訴你目標在哪裡,你才不會被過程當中,任何的小花、小糖果所蒙蔽,這就是一個假相。你看到七寶顏色又怎麼樣?又怎麼樣?你看到以後一執著,前功盡棄!所以,所有的相狀只能參考。說:哦,我的修行到什麼程度?它是借假來判斷你真實的功德,所以,說到最後就是你的目標問題了。你念佛是在積集往生的力量,就算沒有成就念佛三昧,你也是要培養跟阿彌陀佛的一種因緣力,跟這個光明相,跟這個七寶色是沒有關係的。

所以,這個地方的色陰一旦出現以後,如果你沒有注意,就即受群邪。那受群邪的後果,後面會講的更清楚。

好,我們看這是第一個色陰。就是說,諸位!當然它有十種魔境,我們只講其中一個。就是你在打佛七的時候,突然間身體變得很輕鬆,你不要在意。就是你的色身產生任何的變化,知道就好。你告訴自己,我不是追求這個東西,突然間氣脈通暢了,你突然間看到你自己的色身變的更莊嚴了,你都不要去執著。因為這跟你沒關係,它就是五陰的假相。你安住一念的清靜心,安住一念的佛號,這才是真實的功德,三寶可以救拔你,其他這些都是假相。這個地方要注意。

丙二、明受陰境(分二:丁一、總標陰相;丁二、別示魔境。)

丁一、總標陰相(分二:戊一、正示受陰區宇;戊二、懸示受陰盡相。)

好,我們看明受陰境,前面是粗顯的色陰,一個色法。現在講到精神的感受,我們怎麼突破感受。這當中丁一的總標陰相,先看戊一的正示受陰區宇,好,看經文:

戊一、正示受陰區宇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為受陰區宇。

受陰給我們的障礙,這個區宇就是障礙。它舉一個例子,「若有所得,而未能用」。一般要到突破受陰,表示你對色陰的調伏有一定的功力了,所以叫若有所得。就你已經對色陰的執著,對色法的執著,有某種程度的調伏跟解脫了。

但是,他還是不能夠完全產生自在的施展。為什麼?因為受陰把你給困住了。所以受陰就好像一個人睡覺,被這個魘魅鬼控制。魘魅鬼控制的時候,你手腳都還在,但是動不了。你可以看得到,可以聽得到。但是你不能有任何動作,就是被魘魅鬼控制住了。

「心觸客邪,而不能動」,這個就是感受的區宇、區隔。就是這個人,你對色陰、對色身的執著降低了,但是他心中經常感到糾結,很多人都是這樣。你看有的人福報很大,色身養的很好,但他就是悶悶不樂。也講不出為什麼,他就是被感受牽著走,不是物質的世界傷害你,是你的感受在傷害你,這個就是被魘魅鬼控制,雖然手腳都很自在,但是就動不了,就是你心中,心有千千結。

戊二、懸示受陰盡相

若魘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

如果你哪一天內心已經擺脫魘魅鬼的糾結。「其心離身」,一念清淨心擺脫了你的感受的糾結。那麼「返觀其面」,你能夠反觀你的身心世界。這個時候你就「去住自由,無復留礙」,就沒有任何感受的障礙。

這個感受的障礙,我個人講一個小小體悟跟大家分享。我剛出家的時候,我們要持午。就是過午以後晚上不能吃任何東西,只能飲水。當然我們以前在家是晚上吃正餐,吃很多東西,所以到晚上有兩個小時特別餓。餓的是真的有時候手都發抖,晚課都沒辦法做。

面對這個感受,但是我後來找到一個答案。就是說這個感受,如果它是真實的,你真的感到飢餓,這種飢餓感是真實的,那你應該早上要更餓才對,對不對?你昨晚很餓,結果你一個晚上沒有吃東西,早上起床應該更餓,對不對?結果不對,早上起床餓的感覺完全消失掉,所以我就很深刻的體驗這個感受是虛妄的,是因緣所生,是唯心所現,是一種習氣造成的。從那次以後,我覺得感受對我的傷害、障礙就差很多了。

就是我們以前剛出家,有時候會跟著心情走。心情不好的時候就不想拜佛,就是找一些理由,說怎麼樣怎麼樣,所以不想去做功課,結論就不想做功課。真的!因為你長時間修行的人,就是問題比較麻煩,你們很喜歡做功課對不對?因為你經常沒有做功課,所以很想做功課。你每天做功課的人總是想說,我一個月是不是能夠放假一兩天,我們為什麼出家眾都沒有禮拜六禮拜天呢!

但是那個感受的突破以後,你就告訴你自己,不要相信你的感受,你不喜歡,那是一種感受。其實你每次功課一做下去,五分鐘以後你就喜歡了。所以那個時候我覺得感受的突破,就是說你該幹嘛就幹嘛。我講實在話,一個人如果老是跟著感受走,你十天裡面有四天不想做功課,哪一個功課是每一個人都願意做的?印光大師講,不能念要他念,就突破感受嘛。所以這個感受就是你要突破,否則的話,你身體健康也沒有用,你就被魘魅鬼控制。就是你色身很健康,去突破色陰,但是你內心有糾結。

師父在講經的時候,我有觀察。如果跟著感覺走,我目前的經,有百分之三十的經,我是不想講,就這堂課我不想講,但是我把它講過來了。因為我不再相信我的感受,該幹嘛就幹嘛,你時間到了把衣披上,就上去就對了。

它是這樣子,就是五陰它跟你是互動的。你不斷的戰勝它,不斷的調伏它,你就有自信,你看到它就更有自信。所以人修行會越來越好,要麼就越來越糟,你每次被它control(控制),每次屈服它,它就對你越大膽,你知道嗎?你不斷的縱容它,把它養得又肥又壯,所以五陰是你養出來的。你每次都得聽它的,它不高興你就得聽它的,那你什麼事都幹不了。所以這個感受是第二個要突破的,突破了色陰以後,就是感受問題了。

好,我們看它的魔境。就是你在調伏的過程,當然受陰它也不會完全屈服的,它會反彈。我們看過抑生悲,我們看經文:

丁二、別示魔境

◎過抑生悲

發端現相

阿難!彼善男子,當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發明,內抑過分,忽於其處發無窮悲,如是乃至觀見蚊虻,猶如赤子,心生憐愍,不覺流淚。

指名教悟

此名功用抑催過越,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覺了不迷,久自銷歇。

示迷必墜

若作聖解,則有悲魔入其心腑,見人則悲,啼泣無限,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好,我們看受陰的魔境。就這個人,「彼善男子,當於此中得大光耀」。就是一個人開始打佛七以後,他突破了前面的色陰,他對色陰的快樂、病痛,已經慢慢淡薄了,他知道一念心本來沒有色陰,所以沒有必要受它干擾,該幹嘛就幹嘛。這個時候心中已經有一定的光明,他就在打佛七的過程當中,專注的安住佛號。

那麼擺脫色陰以後,當然第二個就是感受的問題了,「內抑過分」,就是他某一支香特別的攝心,心收的非常好,突然間在內心深處,發無窮悲。他本來佛七打的好好的,突然間,莫名其妙內心悲從心起。到什麼程度呢?他看到地上的螞蟻,就好像看到自己的兒子一樣。他看到這個螞蟻在地上跑,說哎呀,這只螞蟻就像我的兒子,如此的可憐,心生憐憫不覺流淚。他會為一隻小螞蟻流淚,會為一隻蚊子流淚,這個就是發起無窮的悲傷。

這怎麼回事呢?佛陀說,其實這個跟成就聖道沒有關係。那是因為你對感受過分的調伏跟壓抑,所以把你過去生悲傷的習氣給逼出來,只要你知道這是一時的假相那就過了,這種情況會自己會消失掉。因為它是生滅心,它有生有滅。如果你把它執為真實的功德,那你就慘了。

有悲魔入其心中,這個時候你一看到別人就感到悲傷,然後看到誰就哭,「失於正受,當從淪墜」,就墮入魔境了。當然他這個悲不是只有悲,有時候產生喜。有些人念佛念到莫名其妙歡喜,看到誰都歡喜,這你要注意,這是感受的魔境。

其實我們打佛七,師父作為主七和尚,我不太喜歡有人一念佛號就哭。你知道吧!這不是好事情,你們覺得這個事情好不好?你不是來哭的嘛?你是來念佛的。你不能縱容你的感受,這容易出事你知道嗎?當然你說你這輩子沒有聽過、念過佛號,第一次念哭幾聲,那就算了,發泄感情。你每一次打佛七都哭,就有問題了,你知道嗎?

它是這樣,諸位,你越縱容它,你每一次就越想哭,你知道嗎?這個感受是沒完沒了的。你哪一次要出事就不知道了。所以一個正確念佛人的心是寂靜的,你皈依阿彌陀佛就皈依阿彌陀佛,幹嘛用感情呢?你對阿彌陀佛通身靠倒,不表示你要訴諸感情,那是世間的因緣,對不對?少用五陰!師父這再強調,五陰不是好東西。受想行識不是好事情,那是增長生死業的。

所以為什麼要擺脫五陰,直接用心面對佛陀,用一念心去面對佛陀。我對阿彌陀佛一心歸命,但是我不訴諸感情,這個很重要。你一旦訴諸感情,就被感情的魔所控制了。要麼悲傷,要麼看到誰都歡喜,這個都不正常。明眼人就知道這個被五陰控制了。修行就是要擺脫五陰,結果你越修跟五陰越靠近,你這不是生死業嘛,是吧!

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你一定要事先知道。就是說,一個修行成功的人,你從他的身、口、意看得到他的五陰的氣氛。他的色、受、想、行識越來越淡薄。說菩薩要有大悲心?大悲心不一定用感情的方式表達。你知道嗎?不一定要五陰的。你看菩薩的大悲是跟理智相應。所以,你一定要怎麼樣,在你的身、口、意最好看不到五陰的味道。看不到你的感受、想像、執取,這種東西都不是好事情,要擺脫五陰。

丙三、明想陰境(分二:丁一、總標陰相;丁二、別示魔境。)

丁一、總標陰相(分三:戊一、正示想陰區宇;戊二、懸示想陰盡相;戊三、結示修觀方法。)

好,我們看丙三的明想陰境。想陰境裡面先看丁一的總標陰相。這個地方有兩段,第一段正示想陰區宇。看經文:

戊一、正示想陰區宇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已成音韻倫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語,此則名為想陰區宇。

一個人擺脫了色法的障礙,擺脫了內心情緒的障礙,這個人已經不錯了,他的身心相對淡薄、自在了,下一個面對的就是想陰的問題。想陰什麼問題呢?就好像一個人在熟睡當中,他說了很多話,很多名言分別。但是他在夢中說的話,自己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因為他在昏睡當中。他雖然說夢話,自己不知道自己在說夢話,但是他的語言文字的表達,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的意思。所以旁邊沒有睡覺的人,是知道他在講什麼。

「令不寐者,咸悟其語。此則名為想陰區宇」。就是一個想陰,它落入很多名言分別。這個名言分別把自己障住了,他當局者迷,但是旁觀者清,是這個意思。就是: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其實很多的障礙都是你自己想出來的。看戊二的懸示想陰盡相。看經文:

戊二、懸示想陰盡相

若動念盡,浮想銷除,於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煩惱濁。

如果你能夠動念盡,你的第六意識的起心動念,名言分別已經消滅了。浮想消除。浮在心性上的各種名言分別也消除,這個時候你的心就像一個明瞭、光明的鏡子,上面的灰塵全部清除,乾乾淨淨,就是非常清楚。「一倫生死,首尾圓照」。你很清楚,你生從何來死將何去。「名想陰盡,是人則超越煩惱濁」。

這個想陰的突破,我過去在讀澫益大師的傳記,他有一段就講到他自己。老人家二十四歲出家,他二十五歲,隔年他跑到一個山中叫徑山去坐禪。他坐禪在修《楞嚴經》,《楞嚴經》就是正念真如,破除五陰。這兩句話就講完了。就是迴光返照一念心性,擺脫五陰的區隔。結果他在徑山坐禪的時候,突然間有一支香相應,就是突破想陰了。他感到自己的妄想,我們妄想本來一個水泡一個水泡,他突然間看到自己的妄想一個一個破裂,然後串成一種一念心性,當下他看到自己的色身,也是剎那剎那生滅,不是自己的本來面目。只是因緣所生,唯心所現。所以他那一次以後,看到身心世界這種生滅相突破以後,他自己說,他看所有的經典一聞千悟,看什麼都懂,就突破想陰了。

想陰它是這樣子,是一種想像,但這個想陰的區隔就是,它會把我們的想像切成一小塊一小塊,它不能整體性。切成小塊小塊小塊小塊,這是生滅的妄想。所以你一旦把這個水泡的妄想突破以後,你的心就串起來了。當然想陰是很重要。凡夫的想陰為什麼小塊小塊的,它是一種片段片段的想像,這跟我們的取相分別有關係。

戊三、結示修觀方法

我們先談談凡夫的想跟聖人的想是什麼差別。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破障篇)

一、凡夫心——取相分別——顛倒妄想

凡夫的想是從生命經驗來的,它有兩個重點:第一個、取相;第二個、分別。比方說有人小時候,他可能物質缺乏,經常吃不飽。所以飢餓給他的刺激很大。我們知道感受會刺激到想像,所以在他心中的想像,他就打這個飲食的妄想。這個人生要是能夠把飯給吃飽,那該是那麼美好的事情。其實吃飽飯,依我們現在看沒那麼重要,但是對一個飢餓人來說,他心中都是飯菜的影像。然後他把所有美好的名言分別,就安立在飲食身上。就建立他一個錯誤的價值觀。所以這個人長大以後,吃飽飯是最重要的,先把飯吃飽。人生沒有什麼他求,先把飯吃飽,因為他深刻的取相分別,建立他一種價值觀。

你看小時候他沒有房子住,老是寄人籬下,今天搬到東邊,明天搬到西邊。他的想像當中,他的取相分別,認為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是何等重要。所以他一旦有能力,一定買一套房子,甚至於買很多套房子,其實他也住不了,但是他who cares(不在乎)。因為這是他的心中的價值,他認為這個就是對的。

你看有些人他小時候缺乏錢,滿腹的理想抱負,因為他沒錢一個都不能實踐,所以他把錢想的很重要。所以他這種人長大以後,賺錢是不要命的,你知道嗎。從理論上來說,你沒有命有錢有什麼用呢?但他notcare(不在乎),取相分別。

我們凡夫說實在的,我們貪戀娑婆,你要知道什麼叫貪戀娑婆,其實我們沒有一個人真正了解娑婆世界,你懂嗎?我們也不在乎娑婆世界長的好壞,你活在你心中的娑婆世界。你為什麼不願意離開娑婆世界,你真的喜歡娑婆世界嗎?未必!你活在你的妄想,你懂嗎?你放不下你心中的妄想。

你對娑婆世界的詮釋,就像佛陀說的,譬如瞎子摸象。摸到腳,你就認為像是長柱子,摸到身體,你就說像是橢圓形的。我們每一個人對娑婆世界的認知,你問一百個人答案是不一樣的。因為我們對娑婆世界,每一個人都是片段的認知,這跟你人生經驗有關係。娑婆世界如果像一個超商的物品,沒有人有本事,除了佛陀以外。佛陀可以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我們每一個人在超商,只會拿自己要的東西。你拿洗髮水,他拿面包,他拿餅乾,我們每一個人對娑婆世界是各取所需,你懂嗎?你要你的娑婆世界,他要他的娑婆世界。

我再講一次,其實我們沒有一個人了解娑婆世界,我們只了解自己心中的娑婆世界,就是每一個人取娑婆世界的一個片段的影像,然後自己去詮釋它,叫做取相、分別。

所以厭離娑婆是你自己的事情,因為你自己產生了娑婆世界的愛取,是你自己造成的,你的人生經驗造成的。你可能某種東西極度缺乏,所以變成過度的追求。這個就是想陰的障礙,那怎麼辦呢?

二、菩薩心——離相清淨;借相修心——莊嚴想;功德想;成就想

佛陀的意思就是離相清靜。為什麼我們修行一定要對自己全盤否定,因為你人生經驗所產生的經驗,一個都不能用。

為什麼佛法一開始,進入佛法先從假入空,先用空觀洗滌自己的身心世界。因為你的想法,帶有你個人的情感,你的人生經驗,你自己的執著。如果你用這種心態去念佛是不對的,因為它根本成幻。就是《楞嚴經》說的,你煮飯,要拿米去煮,你不能拿砂去煮,拿砂去煮到最後結果是熱砂,因為砂非飯本。

所以為什麼一開始進到佛門裡面,第一個、否定自己,第二個、重新發菩提心,才有資格去修法門,才有辦法去憶佛念佛,或者是修其他的六度萬行。因為你的想法裡面,百分之一百都是錯的;不是百分之九十九,百分之一百都是錯的,這叫做顛倒妄想。因為你心中取相分別,所以我們剛開始是先離相清淨,先從假入空,再從空出假,等到一段時間。才能夠重新的借相修心。我們借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相,來修欣求極樂;借極樂世界的正報功德,神通自在,壽命久遠,各種的安樂解脫的功德,來欣求極樂。也就是說先擺脫娑婆的相狀,才能夠放入極樂世界的相狀,這是一個想陰的脫胎換骨。

丁二、別示魔境

◎貪冥感想

好,我們看丁二的別示魔境,這個地方講到貪冥感想,經文比較多,我們先念三段。

定發愛求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懸應,周流精研,貪求冥感。

魔便邪附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元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應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能令聽眾暫見其身,如百千歲,心生愛染,不能捨離,身為奴僕,四事供養,不覺疲勞,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師本善知識,別生法愛,黏如膠漆,得未曾有。
主人迷亂

是人愚迷,惑為菩薩,親近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慾。

好的,我們看這段,因為妄想產生的魔境。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這個善男子經過長時間攝心念佛,或者正念真如,他已經擺脫了色陰、受陰比較粗顯的干擾。這個時候他的心慢慢感到寂靜光明,就在一念的寂靜心中,突然間心愛懸應。他突然動個念頭說,我如果在這個寂靜的心中,能夠跟佛菩薩感應道交,那該有多好。

這個時候,「周流精研,貪求冥感」,他本來是一個小小的念頭,結果這個念頭慢慢的增長廣大,叫做周流精研,最後變成一種很堅固的開始心外求法。本來感應道交是自然形成,眾生心垢淨,菩薩自然影現中。你不用著急,佛菩薩比你著急。但是凡夫他是怎麼樣呢,反而去捨本逐末,忘掉自己的因地,去追求最後的結果,那麼這個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這個時候天魔就知道你有這樣的妄想,你有這種攀緣心,然後就利用你的攀緣心就「飛精附人」。以神識就飛到你的心中來控制你。怎麼控制你呢?「口說經法」,這個修行者本來是不會講經,他突然間會講經了,當然這個就不正常。凡是不正常不合乎因果法的,你就應該產生警惕。你不會講經,念佛到最後突然間會講經,這個就是有問題,有他力干擾。但這個人他不知道,不覺知天魔附著。他以為我成就無上涅槃,我開廣大智慧了。

所以來彼求應善男子處,就來到居士的地方,居士也跟他有共業,也喜歡追求感應神通,大家師父徒弟是同一類的,就為他敷座說法。這個著魔的行者,他能夠在說法當中,使令聽眾暫時看他的身體,突然間本來年輕的,變成好像百千歲的老人。那徒弟一看,哎喲,我師父是大修行者,身體還可以變來變去,「心生愛染,不能捨離」。居士們就甘願做奴僕,提供四事供養,不覺疲勞。

這個行者他也可以讓他的座下的弟子,冥冥當中知道,這個師父就是他過去生的師父,所以別生法愛。原來我們大家就生生世世跟著他,他會有辦法,用透過一種魔境的消息來告訴他的徒弟,我就是你們前生的師父。「黏如膠漆 得未曾有」,就身口意通身靠倒這個著魔的師父,那麼這個著魔的師父其實他自己是「是人愚迷 ,惑為菩薩」。他以為得到佛菩薩的加持,他以為得到佛菩薩的親近其心,結果就破佛律儀,潛行貪慾,放縱自己的身心世界廣行淫慾,當然師父跟徒弟就從今走上了錯誤的道路。看後面。

說邪惑言 

口中好言,我於前世,於某生中,先度某人,當時是我妻妾兄弟,今來相度,與汝相隨歸某世界,供養某佛,或言別有大光明天,佛於中住,一切如來所休居地,彼無知者,信是虛誑,遺失本心。
指名示害

此名厲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教悟戒迷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好,我們看最後的三段。這個本身就被魔所侵的修行者,他會怎麼樣呢?「口中好言」。經常說我前世是某某人的轉世,我前生先度哪些人,這些人是我的妻妾兄弟等等。今來相會。我帶領大家共同歸於某個世界,去供養某尊佛。或者說,在三界當中,別有大光明天,有佛陀住世,乃至一切如來都住在這裡。他講的都不是真實語,因為佛陀出世是要有預言的。不是你說三界有佛出世,那是前一尊佛臨滅的時候預言,下一尊佛是彌勒菩薩。所以他說佛隨時出世,根本都是自己打妄想。

「彼無知者,信是虛誑,遺失本心」。就失去自己的菩提心、出離心了。這是怎麼回事?「此名厲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那是修行多年的一個魔眷屬,叫做歷鬼。剛好這個修行人在禪定、在念佛當中,想要追求感應神通,所以就侵入這個人的身體。等於是互相利用,我給你好處,你也給我好處。

「厭足心生,去彼人體」。等到這個行者福報享盡,諸位,魔之所以願意進入到你的身體,你一定有一定的資糧力,否則他也看不上你。所以當你福報享盡的時候,你就沒有利用價值了,他就離開你的身體了。離開你的身體的後果就是,你跟你的徒弟,「俱陷王難」,開始受到國法的制裁。以前是因為魔的福報攝受你,所以你做什麼事都沒有事。等到魔一離開,你就受國法的制裁。

所以「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這句話說得很重。你以凡濫聖,這是最大的過失。你不是聖人,卻扮演聖人的角色,壞亂佛法的次序。你凡夫扮演聖人的角色,又胡言亂語,所以你這樣子的過失就很重,就是無間地獄的果報,當然你自己的菩提善根也破壞了。

所以這個魔境有三個重點:

第一個、顯現魔相。魔王要侵入你的身體,你自己要負百分之八十的責任。因為你自己攀緣心在動,你讓對方有機可乘,就你這個人平常六根門不關的。說:哎,我家遭小偷了,你不能怪小偷,誰叫你晚上睡覺不關門,是吧。這就很簡單,你心不收攝嘛。所以魔王顯現魔相的時候,就是他用魔相誘惑你,然後你就跟他感應道交。

第二個、成辦魔業。你就開始胡言亂語了,說大妄語。說你是什麼什麼菩薩轉世,怎麼樣怎麼樣。那你這樣子,佛陀說這都是大忌。

佛陀在《楞嚴經》講很清楚,一個正確的法師引導大家,少提果證,只談因地。法師是一個凡夫,但是我把正確的方法告訴你,你照這樣做就可以成功。跟我是不是聖人沒有關係,這樣懂嗎?我是一個醫生,就算我生病,但是我把藥開給你。你把藥吃下去病就好了,跟我是不是有生病是沒關係,這樣懂嗎?

凡夫的法師,他如是的宣說,把佛陀跟祖師的話如是宣說,你照著做,如是我說,如是我聞。你們依教修行,每一個人都能夠成就,不要去論果證的問題。在《楞嚴經》上說,就算你是一個聖人出世,如果把自己的本地風光講出來,你就馬上要走。如果你是觀世音菩薩示現的話,一旦讓別人知道,你就不能住世了,馬上要離開。如果你泄漏天機你不走,那就有問題了,這個人就肯定有問題了。

顯現魔相,成辦魔業,最後成就魔種。諸位,我們很難想像,一個人從菩提種性變成魔種的可怕性。你這個人幹了殺、盜、淫、妄,幹了五逆十惡,你都還有救。因為你煩惱重,控制不了自己的業力。但是你一心向佛的菩提種性,就你這個人的本質沒變,你還有救,至少你來生還有救。你變成魔種就沒救了,因為你邪知邪見。

愚癡還有救,你沒有學佛頂多叫愚癡,是吧?我是零分,所以我對佛法不排斥,但是我不懂。你落入顛倒知見變成魔種的時候,你對正法是排斥。

所以你一旦落入魔種以後,按照《楞嚴經》的說法,你比沒有修行的人更糟糕,你比一個整天放逸的凡夫還糟糕。因為他是一個凡夫種性,你是一個外道種性,他比你還好。因為你是負的,他是零分而已,所以這個是非常嚴重的。第一個、你擾亂佛法次序,第二個、你破壞你菩提善根。那麼他的根源就是在第一念,沒有正確判斷,動了一念的攀緣心,引生後面不可收拾的後果。

師父要強調一個觀念,就是說,所有的修行人,把你的精神體力放在因地,這樣懂嗎?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你不要管阿彌陀佛什麼時候跟你感應道交,阿彌陀佛發的願,他一定會實踐。你把因地做好就好,你把你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把佛號念好,把你的心好好調整,念想西方,往生極樂世界感應道交,叫做水到渠成,這樣懂嗎?

你修行沒兩三天,就整天想著阿彌陀佛什麼時候來,你這個人遲早著魔。淨土宗著魔的很多,師父在台灣看過,閉關閉到最後從三樓跳下來摔死,著魔了。你這樣子做的話,人家譭謗淨土宗。印光大師說:「以身謗法」!淨土宗是一個正確的法門,結果你胡修亂修,把它修成著魔,人家說:你看念佛念到這樣子,你這不是以身謗法是什麼。

所以菩提道,就是一個人修行有一定的道路,在因地通通不要想結果的事情,把因地準備好,果地自然會顯現。不要打結果的妄想,這個是很重要的,這是避免著魔的一個預防針。好,我們今天先講到想陰,色、受、想。

總之,五陰不是好東西,它是無量劫來的輪迴根本。所以一個修行人,你如果覺得你開始對色身的執著降低了,以前色身的病痛,對你的干擾現在降低很多,這第一個。第二個、感受對你的干擾降低了,以前你情緒不好就不想拜佛,情緒不好就不想做功課,現在你比較不受情緒影響,好事。色、受、想,你的很多胡思亂想,小時候的胡思亂想,在念佛時候干擾你,你現在比較不受它影響,恭喜你。

就是一個人是不是能夠成功擺脫五陰,這是你往生,臨終正念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這五個法。你能夠對五陰有多一分的調伏,臨終的正念的力量就加強。但是要注意一點,就是當這個五陰要擺脫調伏的過程,它有可能會出現一些特殊的相狀,你不要管它。你修行安住佛號,安住一念心性,其他都跟你沒關係,走過就好。就像我們坐高鐵一樣,旁邊很多的風景它都不是目標,過去就好了,我們的目標是臨終的正念,是這個意思。好,有問題提出。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請問取相懺至少一百天,中間可以中斷兩天再繼續嗎?

【師父回答】:如果你中間有事,可以向佛菩薩請假,最後補過來,一定要補過來。比如說你中間有兩天真的有重要事,你這兩天沒有拜,那就向佛菩薩請假。因為我們取相懺一定有請一個本尊,請佛證明對不對?你看你今天你拜大悲懺的本尊就是觀世音菩薩,你拜八十八佛的本尊是普賢菩薩,每一個懺法都有一個本尊的,你要向本尊祈求說:我因為什麼事,我女兒結婚,也不能夠不去,是吧!那你就請兩天假,回來再補,可以。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弟子真心求懺悔。自己前生造了許多罪業,生了一個不務正業的討債鬼,到處向高利貸借錢,還了又借沒完沒了。時常對弟子破口大罵,甚至要動粗。長期定居在國外公幹的先生,沒定時給家用,偶爾回國也會對弟子破口大罵。弟子深感痛苦,每次都在佛前痛哭流涕,懇請師父慈悲指示,弟子應如何的懺悔,離苦得樂,阿彌陀佛。

【師父回答】:這個業應該是你前生造的,跟你今生沒什麼關係。這就果報了,這種報障,冤親債主,知道嗎?我覺得這個懺悔,一般來說,懺悔比較有明顯效果就是你自身的業,但是你現在是別人的業,跟你糾結在一起了。你不會因為你的懺悔他改變了,不太可能。但是我建議你,你要善用這個惡因緣。因為你既然擺脫不了他,對不對?你們聽過有一個叫「轉逆緣成菩提道」這句話嗎?轉逆緣成菩提道。

就是說反正我擺脫不了你,所以我就善用你:你給我的逆境,我把它當做你是我的善知識。我反正擺脫不了你。這個業已經牽扯不清,糾結不清了。可能我前生欠你的,那我就還吧。既然還,我也要還的有價值。對不對?我就把你當做是我厭離娑婆一個很重要的善知識。就是因為你,我也不要修無常觀、苦諦觀,都不用觀了,因為我看到你,我就知道了。你少修我們很多功課;我們要修了半天才會產生厭離心,你不必。他幫你做了很多功課是不是?你看到他就產生厭離心了,是吧!那我們沒有這種逆境的人,要想半天說,我今生沒有好好修行,可能來生到三惡道去,但你是親身體驗。

當然我們修行盡量遠離惡因緣,少管閑事。但是你真的是躲不開了,那就直求面對。我已經躲不開了,那我就面對你,這樣懂嗎?修行就是沒事不惹事,但是有事,那就不要怕了,就不要怕事,態度就是這樣。就是我不要去惹是生非,但是我碰到了,我就正面的跟你面對,只能這樣子了。但是我沒有事不要去惹事,你懂嗎?沒有事你不要惹事。所以說世間上好壞很難講,沒有走到最後,他到底是幫助你,還是傷害你很難講,你懂嗎?師父態度就是這樣。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阿彌陀佛。請師父慈悲開示,受菩薩戒,可以捨戒嗎?在佛前捨戒算嗎?如果不算要怎樣懺悔呢?

【師父回答】:啊!你要捨菩薩戒啊?你捨菩薩戒,就捨菩提心。這個很嚴重,你等於把你的根本捨掉了,至於嗎,你覺得?

當然可以捨了,問題是你有必要這樣做到那麼徹底,要把菩薩戒捨掉嗎?你把根本重戒守好,做不到的如法懺悔。你把菩提心捨掉,捨掉了你的根本,你把那個樹根都捨了。就是我這一顆樹長不出水果,至少我樹根還在,是吧。你看我們颱風的時候,你們新加坡沒有颱風,我們台灣經常有颱風。颱風一來把樹都給吹倒了,不要怕,看樹根在不在,只要樹根還在,這一棵樹三個月以後還是個好樹,是吧!

就是說,你一時的挫敗,沒關係嘛。你沒有做好,剛開始每一個人菩薩道都是跌跌撞撞,師父做的也不太好。但是你要有長遠的眼光!你把菩提心捨掉,以後怎麼辦呢?就是我們修行絕不放棄!我做不好,我是佛陀最糟糕的弟子,但是好歹我還是佛陀的弟子,你沒有必要離家出走,是吧!

就是說我是佛陀最不爭氣、最沒有出息的弟子,也好嘛,是吧。我菩薩戒守的不好,菩薩道走的不好,我很慚愧,但是我不想捨離這個佛陀的家庭。你怎麼能夠說離開家庭,捨父逃逝,對不對?我看不必,沒有必要。盡心盡力去做,做不好,好好懺悔,為你來生留一點後路,你把菩提心給捨了,你來生就完了。師父的意思說眼光放遠一點,知道吧!眼光放遠一點。

好,就回答到這裡,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