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惱亂修行者

【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

第三個,不要惱亂修行者。你不但是不輕罵,你還不能出口去惱亂他。怎麼惱亂呢?就是說,「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四眾弟子,他們由於每一個人的根機不同,就有求聲聞乘的,追求寂靜涅槃的,有求辟支佛的,有求菩薩道的。

你自己學完《法華經》以後,當然你的視野更開闊了,你站在一念清淨心的角度,來看十法界的因緣果報是如夢如幻。雖然你的見地的水平高,但是你應該怎麼辦呢?

「無得惱之,令其疑悔。」你不要去刺激他,說,哎呀,你們這些修三乘的人都是心外求法,雖然你們成就相應的果報,但是你們離佛道久遠。你這樣子去刺激他,對他沒有好處。

蕅益大師說,「進不能薦取圓理,退不能遵守三權」。他的根機就是這樣子,他的根機就只能夠去單向地修學,他只能修四諦法趣向涅槃,他只能修六度趨向菩薩道,如果你一定要從一心真如的角度去惱亂他,結果呢?他不但不能成就一心真如的妙理,他連他自己的本分的權法也失掉了。

所以,如果我們「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說你這樣子修,你修到什麼時候都沒辦法成佛的,因為你今天有所得,就形成單向的功德,你不能成就總持的功德,那你用圓教的思想去問難權法,但是他的根機又不夠,所以就變成一種惱亂了。

「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你從佛道的角度是放逸的,你是得少為足的,從大乘的角度是懈怠的!——你不能這樣擾亂他,因為他的根機還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