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和苦是相對的兩面。樂的一面是天堂,苦的一面是地獄。人人都想追求上天堂,誰願意走入地獄?可見喜歡樂的,不喜歡苦的,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是我們平常碰到的樂事,多分是暫有還無的相對的快樂,終是不能永久保存的;那麼怎麼樣才是真正的樂,永久的樂,絕對的樂呢?研究這一問題,要把樂分成三項來說:

一、人間五欲樂:世間的人認為最快樂的事,總括起來,不出五種:一是要錢財多,所謂「要錢不要命」;二是要妻妾美眷多,過著荒唐糜爛的生活;三是要名譽好,希望人人來恭維他;四是要吃得好,大吃而特吃,即使沒得吃的,也要對屠門而大嚼;五是要睡得多,睡得舒服,漫無節制。這叫做財、色、名、食、睡的五欲,是世間人的所共同爭取而要佔有的;但爭取時是苦的,佔有了失去或壞了,又是苦的。所以是有快樂,是暫有還無的,不能永久的絕對的存在。

二、天上禪悅樂;佛經裡把世間擴大為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共有二十八天,每一天有不同的天人,他們的飲食起居,生活習慣,以及壽命等等,也都有不同的分析。我們人住的這個世間叫做欲界,以五欲維持生命。這些五欲是粗重的俗欲,到欲界的六欲天上,這種粗重的俗欲,就漸漸微薄,漸漸眠伏,轉變了另外的一種微妙的細欲,就是依精神上的靜虛禪味而維持它們的生命。到色界的十八梵天,男女飲食的粗欲沒有了,只有念貪愛光明形色也捨棄了,換來的是完全浸醉內心的禪悅生活。但這種禪悅的快樂,還是相對的不能持久的快樂,因定力一衰,苦的境界依舊浮起。所以佛經說:「縱使修到非非想,不及西方一去來」。

三、出世涅槃樂:涅槃是梵語,華譯「圓寂」,是圓滿一切智德,寂滅一切感染,達到不生不滅的絕對境界;但這是未證涅槃前的一種方便說法,真正進入涅槃,則境智冥合,能所雙亡,不但生死這名不可得,就連涅槃之名也不可得了。因證悟的理境,是只堪自怡說,不可以言說的,所以這快樂是超然的,絕對的,永恆的存在。世間的欲樂固不足比擬。即天上的禪悅樂不能比擬,因佛說天地仍有輪迴生死,雖有快樂,還是不能長久。惟有出世的涅槃,才是絕對的永恆的快樂所在。

佛世時代,有四個新學比丘,一天在討論「世間以何為最快樂」的問題。甲說:「春情美景,百花爭妍,身游其間,最為快樂」。乙說:「宗親冥會,大吃特吃,最為快樂。」丙說:「多積財寶,富貴做人,最為快樂。」丁說:「妻妾滿堂,誇耀鄉里,最為快樂。」四人各執己見,爭論不休,則剛被佛聽見,就告誡他們道:「汝等學佛,未循正道修養,誤以世法為樂!春景剛至,秋束摧殘,有何快樂?勝會不常,盛筵易散,有何可樂,錢是五共(水浸、火燒、賊偷、子敗、官沒)之物,得來辛苦,散去憂慮,有何快樂?妻妾滿堂,難免生怨死離,有何快樂?真正快樂,唯在解脫煩惱,證入涅槃!」

佛又說了一個故事:從前有個信佛的普安王,請了鄰國四個國王來聚餐,討論到世間以什麼事為最快樂?甲王說:「旅遊最快樂」;乙王說:「和愛人在一起聽音樂最快樂」;丁王說:「有大權力,控制一切最快樂」;普安王說:「各位所說的都是痛苦之本,憂畏之源,不是真正的快樂;須知樂極生悲,樂為苦數,得勢凌人,失勢被辱;唯有信奉佛法,寂淨無染,無慾無求,然後證道,才是人生第一樂事。」

涅槃雖是出世的快樂,但須修集世間的善因,才能達到出世的善果,不是希冀一死就可獲得的。說涅槃的用意,是要我們省悟世界無常,改造自己的煩惱染污的身心,使成清淨功德所聚的生命,那麼涅槃的解脫之樂就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