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是現代著名高僧,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大師一生常以書信法語開示弟子,告訴弟子往生淨土的修證方法和為人處世的道理。通過書信法語往來的方式,印光大師教化了數以萬計的弟子。他的很多弟子通過他的教化,都成為恪守人倫道德規範又具有虔誠信仰的佛子。印光大師有很多書信法語告訴學徒為人處世的道理,給人以警醒作用,被後人奉為為人處世,修證成佛的格言。下面就向大家介紹印光大師的一則在佛門中最為流行的法語,來分析其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大師的這則法語為:

【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一句佛號之外不起別念。或若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縱有功夫,總覺我功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依此修行,必定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

這則法語不僅適用於在家之人,也適用於出家之人。法語既告訴了我們為人處世的人生哲理,又告訴我們求生西方最簡便直截的方法。現在僅從大師這則法語的人生哲理方面談點自己的看法。我認為,印光大師的這則法語主要包含以下幾點人生哲理。

一、尊老愛幼 和睦共處

印光大師是現代佛教史上對儒佛兩家都有很深研究的一代宗師,大師早年一直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對儒家的倫常思想十分重視。他曾提出儒釋合一的修道理論。大師曾說:「儒佛二教,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以世無一人不在倫常之內,亦無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倫常心性,而以佛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克己復禮,閑邪存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盡倫盡性,以去其幻妄之煩惑,以復其本具之佛性!」

大師認為,一個佛子首先要有一顆尊老愛幼的心,對老人一定要體貼尊敬,對年幼的孩子一定要關心愛護。大師所認為的尊老愛幼並不局限於對自己的親人,而且包括對我們周圍的人都是如此。要有一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愛之心。這是一個人所應具備的基本品格。

大師法語第一句話雖只短短的幾個字,但其中卻含有豐富的為人道理。我們都知道,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基本品格,在家人如此,出家人也不例外。對我們來說,幼年是我們的以前,我們愛護小孩就是將過去我們所得到別人的愛傳遞給下一代;老人是我們的將來,尊敬關心老人就是在關心我們的未來。佛教講,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壞空,世事就是不斷在流轉變化中逝去的。也許你現在是一個身強力壯的年輕人,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要不了幾年,你就會變成一個白髮蒼蒼的老年人。在你發白面皺,步履蹣跚之時,你會感覺到你是多麼需要別人的照顧。雖然,現在我們年輕,如果不為自己積聚善因,說不定到老年的時候,你就會孤苦零丁,晚景淒涼。

二、難忍能忍 難行能行

印光大師在法語中勸人要「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就是要求每一個人都應當具備忍辱謙讓的品格,難行能行的毅力。這是印光大師對一個人為人做事的基本要求。

其實,一個人要想成為在某一方面有成就並且受人歡迎的人,首先要具備一種忍辱、吃苦的精神。如果在遇到逆境時不能夠忍辱寬容,遇到困難時產生畏難情緒,你就會前功盡棄,一事無成。作為一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修行者尤其應當具備這種吃苦耐勞的精神。

先說忍辱,我們每一個人來到世間,都會遇到各種各樣使你感到羞辱的事情。雖然你從不與別人為難,但卻有些好事之人總會找你的麻煩,讓你不得安身。當我們遭受別人侮辱時,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要用以牙還牙的方式報復對方,以解心頭之恨。這樣一來,你可能因發泄了心中的不滿,得到了一時之快,但同時又增加了對方的憎恨之心。他們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報復你,使你因此受到更大的傷害。也有的可能會因雙方互不相讓,致使本來很小的矛盾不斷激化,最終釀成人們都不願看到的悲劇。古人云:「小不忍則亂大謀」,人若是不能忍受一時之辱,往往會做出過激的行為,既傷害了別人,也給自己帶來了莫大的痛苦。造成得不償失的後果。這種以怨報怨的方式,不但不能使是非恩怨得到有效的化解,反而會使積怨越來越深,久而久之便會造成嚴重的後果。與其兩敗俱傷,倒不如採取忍辱寬容的態度來對待這些無中生有,誹謗別人的人。俗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讓三分海闊天空」,當你能以忍耐的心態來對待所遭遇的侮辱時,你會發現你的生活會過得平靜安樂,無憂無惱。

印光大師還告訴我們要行人所不能行。世界上任何一項事業的成功,都需要人類付出一定的代價,有時甚至是生命的代價。你若想在某一方面取得超人的業績,你就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勞動和風險。且不說俗世中取得偉大成就的人物,僅從佛教界來說,難行能行的事例比比皆是。唐代高僧鑒真和尚為了將佛法傳入日本,先後六次東渡日本。前五次都因各種原因沒有成功,但他每失敗一次,卻又重新再來。盡管他在海上經歷了各種磨難,甚至為此雙目失明,但他赴日本弘法的決心始終不動搖,第六次東渡終於到達日本,實現了他將佛法傳入日本的願心。唐代另一位高僧玄奘大師為了讓中國的佛教信徒能夠讀到印度原文經典,決心西行求法。由於環境的險惡和西行的艱難,與玄奘一起的同道有的中途圓寂了,有的返回了,只有玄奘大師不改初心,最終成功到達印度,經過在印度十多年的留學,終於取回了大量經典。

三、代人之勞 成人之美

「代人之勞,成人之美」是一個具有悲心的人高尚品格的顯現。所謂「代人之勞」就是指看到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自己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別人一把,以減少別人的勞累和困難。比如,當你在馬路的上坡處看到一個拉著一車貨物的車伕在吃力地拉車上坡,這時你只要幫助他推一把,就可以使車伕順利地通過陡坡。你對車伕的幫助只不過是舉手之勞,但對車伕來說卻是莫大的幫助。所以,類似這樣代人之勞的事情,我們應當經常做,把自己的一份愛心投向需要幫助的人身上。

與「代人之勞」相似的還有「成人之美」,所謂「成人之美」就是幫助別人實現意願或成全別人的好事。要做「成人之美」的事,需要一個人具有發自內心的樂於助人的愛心。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曾說:「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意思是說,一個君子之人會成全別人的好事,不成全別人的壞事,而小人正好相反。所以,你能夠不計得失地幫助別人,本身就說明你是一個極具愛心的君子之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夠做的成人之美的事情比比皆是。比如,你的鄰居有一個上高中的孩子,在校學習成績很好,他一直夢想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學,但家境貧寒,面臨失學的境地。這時,對於家庭條件比較優越的你來說,只要適當為他提供一點經濟上的幫助,就可以促成這位高中生完成學業。而對你來說,你所付出的只不過是十分微薄的幫助,但就是這點滴的幫助,就能改變一個人一生的命運,你所得到的會是對方對你一生一世的感激。他們也會因為你的影響而變成一個十分有愛心的人,並接著把你的這份愛心傳遞給那些更需要幫助的人。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無微不至的關懷。

印光大師所提出的「代人之勞,成人之美」的理念,對提升人的思想道德品質,培養人的慈悲心具有積極意義。在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今天,在國民中提倡這種「代人之勞,成人之美」的觀念,不僅可以淨化人心,使人人都能善待他人,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而且使我們更能夠與別人和睦共處,令我們的生活過得更加多姿多彩。

四、常思己過 不論人非

印光大師還提出為人處世所應當具備的重要品質是「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如果我們每個人平時都能反省自己的過錯,就會減少對別人的仇恨,同時還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我們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自以為是的毛病,不管做甚麼事,總認為自己做的是對的,別人所作所為都是錯誤的。在這種思想支配下,他們常常會看到別人的過錯,看不到自己的過錯,以至於與別人發生爭執,結下仇怨。其實很多時候,過錯是在自己身上,而自己卻不能正確對待。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當每天反省自己,看自己在為人處世方面有沒有過錯。如此,則能夠不斷修正錯誤,養成寬厚待人的品格。我們應當像曾子那樣「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只有這樣不斷反省自己,才能不斷進德修身。

印光大師勸人不僅要常思己過,而且還要不論人非。在我們周圍有很多人總喜歡或有意或無意談論別人的是非。這些長舌婦唯恐天下不亂。他們對自己看不慣的人常會在別人面前進行語言攻擊,丑化對方的形象,以達到傷害對方的目的。其實,談論別人的是非,最終你所說的話會傳到你所誹謗的人耳中,他們會採取同樣的方法來報復你,其結果是兩敗俱傷。縱使對方寬容了你,你見到對方時總會感到自己的良心受到了譴責,常常會內心不安。所以,我們平時在與人聊天時,切記不要談論別人的是非,否則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在與人相處時,可說可不說的話,盡量不說,必須要說的話,思考以後再說,避免給自己帶來是非之禍。

五、見賢思齊 約束自我

印光大師在法語中還說:「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這幾句話不只是讓人做一個好人,而且是讓人修菩薩行。一個人能夠做到「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的境界,我想,他本身就是一尊菩薩了。對一般人來說,要做到這些,的確很難。不過我們的修行就是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如果不能做到這樣,不用說成佛作祖,就是做到一個品格完美的人也很難。

印光大師的這幾句法語歸結起來就是要求我們見賢思齊,約束自我。大師讓我們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就是讓我們多看別人的優點少看別人的缺點。印光大師的觀點與儒家思想是一致的。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意在讓我們看到賢德的人要向他們看齊,看到品行低劣的人要不斷反省自己,看自己有沒有這方面的缺點,如果有就趕緊改正,若沒有就警誡自己不要犯。因此,作為一個修行人,我們始終要有一顆博大寬容的胸懷,平時從言行舉止上嚴格要求自己,不管別人所作所為是對是錯,我們自己一定要對。我們所生存的世間龍蛇混雜,泥沙俱下。我們要培養辨別是非的能力,只學習別人的長處,不學他人的缺點。要把別人的優點作為我們學習的榜樣,把別人的缺點作為反面教材,時刻警惕自己慎勿觸犯。天長日久,你的人格修養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昇華。

印光大師的這則法語言簡義豐,涵蓋了世出世間一切人生哲理。從這則法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代祖師對後人道德品行的高度重視,能夠體會到祖師對我們「未成佛道,先結人緣」的殷殷寄語。我們如果能夠按照印光大師的法語所說去為人處世,則一定可以現世為人師表,來世往生淨域,成就佛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