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寺院。全稱羊土幻顯殿。位於西藏拉薩市區,座東向西。建於7世紀中葉。相傳由與吐蕃讚普松贊干布先後聯姻的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共同主持興建。據藏文史籍記述,寺內原供奉尺尊公主帶到吐蕃的不動金剛佛像(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8世紀前半期唐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後,將其移置於小昭寺,而將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覺臥佛像(釋迦牟尼12歲時等身像)迎至該寺供養。因「昭」為藏語音譯,意為佛,故稱大昭寺,即供奉大佛的神殿。

  寺內建築為木石結構,高4層。殿頂為藏式金頂和法輪。釋迦牟尼(覺臥)佛像供奉於主殿中央,兩廊殿堂供奉松贊干布與尺尊、文成公主塑像及其他佛像。四週走廊壁畫琳琅滿目,有佛教故事、人物事蹟、密宗壇城及建寺經過等多種內容,主殿二、三層簷下,有成排的木雕伏獸和獅身人面泥質半圓塑雕。全寺建築以藏式為主,兼具唐代建築風格,並有尼泊爾和印度的某些建築藝術特色。

  寺前的唐蕃會盟碑,立於唐長慶三年(823),以藏漢文鐫刻碑文,反映了藏漢兩民族歷史悠久的親密關係,至今仍然完好。唐柳在唐蕃會盟碑南側,相傳為文成公主手植,也稱公主柳。立於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的勸人恤出痘碑,在唐蕃會盟碑和唐柳之間,漢藏兩體文字已漫漶難以辨認。

  寺內保存有唐代樂器及相傳為文成公主使用過的石製盥洗用具等文物。明代中官楊英、袁琦等人入藏所立石碑,在正殿大彌勒佛像後,字跡多不可辨認,立碑年代約在永樂至宣德年間。

  明永樂七年(1409),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發起大祈願法會,此後每年藏曆正月聚集數以萬計的僧人在寺前誦經。乾隆五十八年,清廷頒賜金瓶,以掣簽方式確定大活佛的轉世「靈童」,其儀式亦在本寺覺臥佛像前舉行。(林子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