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翻譯名義集 > 正文
具足圓滿之戒,如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是。...四威儀中,坐為第一。食易消化,氣息調和,可以入道。若懈怠睡眠,諸煩惱賊,常伺其便。若行若立,心動難攝,是故常...又作三種示導、三示現、三神足。據大寶積經卷八十六載,如來有三種神通變化,即:(一)說法神變,如來以無礙大智了知...即禪那與三昧之併稱。禪那,梵語 dhyāna, 意譯作思惟修習;三昧,梵語 samādhi,意譯作定,二者同體異名。法苑珠...(術語)妄執有我體之愚惑情。不達無我之真理也。唯識述記一本曰:彼聞四諦,雖斷我愚,而於諸法,迷執實有。...非常愛慕之意。比喻凡夫希求愛樂之迷情,如渴者之求水。添品妙法蓮華經卷三(大九·一五四上):「彼丈夫受其義已,...(雜名)又曰婆羅欱末拏Brāhmana,婆羅門之具稱也。...謂頭髮垂下兩肩。於佛菩薩等之圖像中,一般呈現菩薩形者,除頂上之髻外,常有餘發垂下兩肩,如大日經卷一具緣品所述...(名數)前五種加現般則為六種不還。現般者,不還之聖者不生於上界而於欲界之現身斷餘惑,即般涅槃也。...(人名)Bodhidharma,東土禪宗之初祖,常略名達磨。...亦名:戒福、四萬二千學處一切恆流 子題:根本戒有四百二十、婆藪斗律戒有二百、優婆提舍戒有一百二十一、比丘尼別...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大唐于闐三藏提雲般若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三十三天波利質多羅樹下,與無量大比丘眾...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忘言得旨端可悟明。故世尊分座於多子塔前,拈華於靈山會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鷲峯山中...抽煙對健康損害多多。一照鏡子您就能看出來!如果您抽煙,一定早就知道戒煙的必要性。抽煙危害您的心臟、肺、大腦甚...第六意識扮演的是我們所強調的受用緣起,它受用果報的時候是經過受、想、行、識四個階段。我想這四個蘊,大家學過唯...問: 配偶已邪淫有年,怎麼講都不改,請師父開示怎麼辦? 大安法師答: 這是這個時代帶有普遍性的問題。隨著經濟的...有一個小和尚每天早上負責清掃寺廟院子裡的落葉。 清晨起床掃落葉實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際,每一次起風時...從淨土宗的觀點來看,對我們往生最大的障礙是什麼?貪戀娑婆;這是你心中最大的障礙。 為什麼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救...今天,欣逢貴社(指普覺學社)第二屆第二次社員大會,承社長朱家豐同學邀約本人講幾句話,以結法緣,但剛才已有李教...問: 法師您好!我是醫學專業的學生,讀研會涉及動物實驗的問題。請問,動物實驗所造的惡業與果報有哪一些?佛教如...禮敬諸佛,廣修供養修學皈依。 在菩薩戒,佛陀提醒所有的菩薩,你不管怎麼忙,你至少要拜三拜,對佛陀要拜三拜,你...
幹栗陀耶
【翻譯名義集】
【幹栗陀耶】或名牟呼栗多,此雲堅實心。楞伽注云:謂第一義心,如樹貞實心,非念慮也,乃是群生本有之性。又摩訶衍論:立十種識,總攝諸識。云何為十?於前九中,加一切一心識。論上文雲,所謂以一心識,遍於二種自在,無所不安立。如佛告文殊師利言:我唯建立一種識,所餘之識,非建立焉。所以者何?一種識者,多一一識。此識有種種力,能作一切種種名字,而唯一識,終無餘法,是故我說建立一種識。今謂一切一心識,是此方言。梵語正名幹栗陀耶。問:一切一心識,與庵摩羅,云何甄別?答: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二者唯妄心,如楞伽云: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三者從真起妄,如楞伽云: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四者指妄即真,如楞嚴云:則汝今者識精元明。又淨名云:煩惱之儔,是如來種。諸文所陳,此四收盡。然此諸識,西域東夏,異計紛紜。今先敘異執,後述會通。初異執者,性相二宗,肇分於竺國,南北之黨,彌盛於齊朝。故西域那爛陀寺,戒賢大德,遠承彌勒無著,近踵法護難陀,依深密等經瑜伽等論,立法相宗。言法相者,唯齊八識業相,以為諸法生起之本。故法相宗,以識相行布為旨。其寺同時智光大德,遠稟文殊龍樹,近遵青目清辯,依般若等經中觀等論,立法性宗。言法性者,以明真如隨緣,為染淨之本。故一性宗,以真理融觀為門。洎乎東夏,攝論有梁唐之異,地論分南北之殊,以無著菩薩造攝大乘論,流至此土,二譯不同。梁朝真諦,乃立九識,計第八識生起諸法。如彼論明十種勝相,第一依止勝相,明第八識生十二因緣。次唐時玄奘新譯攝論,但立八識。乃謂第九,祗是八識異名。此是梁唐之異也。天親菩薩造十地論,翻至此土,南北各計。相州南道,計梨耶為淨識;相州北道,計梨耶為無明。此乃南北之殊也。其次會通者,妙玄云:今明無明之心,不自不他,不共不無因,四句皆不可思議,此約自行破計,南北不存。若有四悉檀因緣,亦可得說。此約化他,性相俱存。以阿梨耶中,有生死種子,熏習增長,即成分別識。若阿梨耶中,有智慧種子,聞熏習增長,即轉依成道後真如,名為淨識。若異此兩識,祗是阿梨耶識,此亦一法論三,三中論一耳。攝論云:如金土染淨,染譬六識,金譬淨識,土譬梨耶識,明文在茲,何勞苦諍!又宗鏡云:此阿賴耶識,即是真心。不守自性,隨染淨緣,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故名藏識。如明鏡不與影像合,而含影像。此約有和合義邊說,若不和合義者,即體常不變,故號真如。本一真心,湛然不動。若有不信阿賴耶識即如來藏,別求真如理者,如離像覓鏡,即是惡慧。以未了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之義,而生二執。又宗鏡以理量二門,收盡一切性相,識相妙有,是如量門;識性真空,是如理門。問:真心無相,云何知有不空常住湛然之體?答:以事驗知,因用可辨,事能顯理,用能彰體。如見波生,知有水體。當觀理量之門,以造性相之道。
上篇:庵摩羅 | 下篇:塞健陀 |
(堂塔)緣覺之人,於院內修習十二因緣觀,故名。往昔在祇園精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