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四卷二十頁云:此中有義,五隨煩惱,遍與一切染心相應。如集論說:惛沉、掉舉、不信、懈怠、放逸、於一切染污品中,恆共相應。若離無堪任性等,染污性成,無是處故。煩惱起時,心既染污;故染心位,必有彼五。煩惱若起;必由無堪任囂動不信懈怠放逸故。掉舉雖遍一切染心;而貪位增,但說貪分。如眠與悔,雖遍三性心,而癡位增,但說為癡分。雖餘處說有隨煩惱或六或十遍諸染心;而彼俱依別義說遍;非彼實遍一切染心。謂依二十隨煩惱中解通麁細無記不善,通障定慧相顯說六。依二十二隨煩惱中解通麁細二性說十。故此彼說,非互相違。
佛弟子文庫 > 法相辭典 > 正文
【有心無心二地】 p0553 瑜伽十三卷十三頁云:已說非三摩呬多地;云何有心地?云何無心地?謂此二地,俱由五門...凡一○○冊。張曼濤主編。大乘文化出版社刊於民國六十五年(1976)。乃彙集民國以來六十餘年間,佛教研究之各家論述...指二乘人之自利修行。自調,即自我調伏;自度,即自行解脫。二乘人不起利他弘願,唯持戒以自求調伏,修智慧以自求度...【到彼岸行】 p0826 顯揚三卷五頁云:一、到彼岸行。謂十波羅蜜多,總攝說為到彼岸行。皆是大乘出離義故。...【阿賴耶識四種差別】 p0780 攝論一卷十七頁云:四種者:一、引發差別,二、異熟差別,三、緣相差別,四、相貌...(天名)大梵天王之異稱也。又總稱色界之諸天。法華經方便品曰:諸梵王及諸天帝釋。毗奈耶雜事二十曰:梵王捧傘,天...亦名:腰帶二種 行事鈔·二衣總別篇:「僧祇,覆瘡衣、雨浴衣、漉水囊、二種腰帶臥具,入輕。」 資持記釋云:「...位於靈鷲山山麓之佛塔。乃頻毗娑羅王所建。據大唐西域記卷九載,如來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於靈鷲山廣說妙法,頻毗娑羅...金剛法,梵名 Vajra-dharma,音譯嚩日囉達磨。西藏名Rdo-rje-spyan,為金剛眼之義。又稱金剛眼菩薩。別名善利薩埵...(術語)禪家之悟道者不涉文字言句,單以心傳心之玄旨,謂之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五燈會元世尊章曰:世尊在靈山會上拈...二因之一,五因之一。據大智度論卷九十六載,因有近因、遠因二種,直接引果之原因,稱為近因;間接引果之原因,稱為...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佛說盂蘭盆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僧伽吒經卷第一 元魏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在王舍城靈鷲山中,共摩訶比丘僧二萬二千人俱,...
我到清修院的時候,正是一個早晨。到了門口一叩門,裡邊出來一個小和尚。他的名字叫宗祥,看樣子長得很聰明,很如法...為何有些人行善後不覺得有善報?這可能有下列幾個因素: (1)此人可能業障很重。因此所做的一些布施與過去的業障...曹山本寂禪師的《語錄》記載:一次,有僧問曹山:我通身都是病,請您老人家替我醫病。曹山禪師回答說:我不醫。僧又...
我們很多人念念佛,念念佛這個心就會像野馬,就往外跑,心很難安立在佛號上。他一安立在佛號上,要麼昏沉,要麼掉舉...
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究其原由,總因不了真如妙性。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
現在來看第三依智不依識。 依智不依識,是說我們要依三乘的智慧,不能依心意識的妄想分別。 三乘佛法講智,聲聞、緣...
【原文】 書信一事,關係甚重。若常用草體,或成習慣,久久或致誤事。馮夢華厚德君子,其子與孫皆死亡。前年過繼之...
那我們到了臨命終時迷惑,往往有什麼呢?一個覺得自己罪業深重,我這樣一個罪業深重的人,阿彌陀佛會帶我走嗎?你看...
五隨煩惱遍與一切染心相應
【法相辭典】
【五隨煩惱遍與一切染心相應】 p0291
上篇:五種不希奇法而名甚希奇法 | 下篇:五事是薩迦耶非薩迦耶分別 |
(術語)忍辱仙人也。佛,往昔為仙人行忍辱時,為歌利王支分身體。...
有心無心二地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自調自度
到彼岸行
阿賴耶識四種差別
梵王
二種腰帶
退凡下乘
金剛法菩薩
不立文字
遠因
【大藏經】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大藏經】佛說盂蘭盆經
【大藏經】僧伽吒經

從此我步入了佛門
圓因法師:行善後為何得不到善報
生和死的四個層次

念佛一定要「念茲在茲」

人死後焚化遺體的意義所在

四依法之「依智不依識」

字體潦草易誤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