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法相辭典 > 正文
【有資生具不施求者戒】 p0560 瑜伽四十一卷十六頁云: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有飲食等資生眾具,見有求...十二光之一。指阿彌陀佛之光明無量,常存於三世,恆照益世間而不斷絕。由此不斷光之德相,阿彌陀佛又稱不斷光佛。[...又名真如隨緣,法性有不變和隨緣二種,法性之體,隨染緣而生流轉的因果,隨淨緣而生還滅的因果,這種情形叫做法性隨...【覆】 p1420 瑜伽八十四卷十一頁云:由薩迦耶以為根本,各異世間見趣差別我慢增上愛現行故,名覆。 二解 瑜伽八十...為關於僧制、清規之典籍。現已不存。東晉僧道安頗重視戒律,遂令竺佛念、曇摩持、慧常等譯出「十誦比丘戒本」、「比...(術語)持無盡之法而生無量之性功德,名為法界,由此法界應眾生之機而等流出,謂之法界等流。名如來之教法也。...【膝慧補特伽羅】 p1344 集異門論四卷二頁云:云何膝慧補特伽羅?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為聽...梵語 a-brahma-carya-virati,巴利語 abrahmacariyā veramanī。為十重禁之一,四波羅夷之一,五戒之一,八戒之一...(名數)智度論四十八明佛之四無畏。法界次第下依智度論釋之:一一切智無所畏,謂世尊於大眾中師子吼,我為一切正智...縛斯,梵名 Vasistha,巴利名 Vāsettha。又作婆藪仙。六火天之一,二十八部眾之一。原系印度吠陀時代之仙人。於密...(術語)無因緣之造作也。如言無為。七帖見聞七曰:圓教意十界三千萬法皆中道,法爾任運自然體,始令造作法無之故,...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阿難,云何...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積經卷第四 大寶積經卷第五 大寶積經卷第六 大寶積經卷第七 大寶...浴佛功德經 大唐沙門釋義淨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峯山頂,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復有無量無邊大菩...佛說了生脫死的修持法門很多,大體分為律、教、禪、密、淨五宗,總歸為二種:一是通途法門;二是特別法門。仗自力修...原文: 鰥寡孤獨,貧窮患難,所在皆有,何不周濟。而乃汲汲於不相關涉之異類,其緩急輕重,不亦倒置乎哉。 答曰:子...百丈大智禪師叢林要則二十條 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精進以持戒為第一。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煩惱以...一信之後,更不再疑。為什麼要討論這個問題? 一信,在無量劫的永不休止的輪迴當中,我們從來沒有過這一信,這一信...從行者身份而成為沙彌,有落髮剃度的儀式,但落髮並不等於升級或升等,而是象徵將以前種種的得意、榮耀或失意、挫折...一、迎請法寶須知 1.迎請法寶者,鬚生大恭敬心、感恩心,作難遭想,根據自己的需要恭請。 2.佛經非藏品,若束之高閣...修行的機緣不容易得到,大家共同聚會共同修行,所謂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像這樣一種法會共修,更是不容易得到。...佛在世時,領導弟子修行,弟子中有一位叫提婆達多,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提婆達多學佛之後,不但沒有縮小自己的欲心...
法執及無明等唯在不善無記有漏心品
【法相辭典】
【法執及無明等唯在不善無記有漏心品】 p0767 佛地經論七卷三頁云:有義、法執及無明等,遍在一切善惡無記有漏心品、及與二乘無漏心品。皆不了達法無我故。皆似相分見分起故。有義、唯在不善無記有漏心品。瑜伽師地說諸無明但有二種。一者不善,二者無記。復有二種。一者染污,二不染污。不言有善。不可非善善心相應。性相違故。又善心品、必與無癡善根相應。癡即無明。不可一心,癡無癡並。如貪無貪、瞋無瞋等,不相應故。不可法執不與癡俱。若無無明;無倒執故。如執有我,定無明俱;此亦應爾。又諸善心,性無迷執。皆信等俱,順無我解,與二空觀為前方便。不可法執導法空觀。我執未曾見此事故。是故有漏無漏善心,決定不與二執無明愛等相應。違教理故。一切異熟無記心品,亦無法執及無明等。分別力劣,不能執故,若有倒執、成法我見,有無明等;阿賴耶識、不應唯與五法相應。見無明等、慧等攝故。又若此識有法執者;無所熏故。應念念失,不須對治。則成大過。煩惱障中,無此事故。又法空觀初現前時,此識應斷。障治相違,不俱行故。若爾;所餘有漏種子、應無所依。所修功德,應無熏習。無所熏故。不可說言熏習鏡智相應淨識。非無記故。猶未得故。阿賴耶識、既無法執;餘轉識中異熟果者、亦應如是。性類同故。於五識中,亦無法執。無有猛利分別用故。不推求故。攝大乘說:能遍計心,唯是意識。故知五識、不緣遍計所執自性。如無分別無推求見,不能計我,故亦不能計度諸法。然由意識、計我計法,起愛恚等;引五識中非見所攝愛恚等起。雖無有見;而有愛恚無明等法,二障所攝。是故二執分別推求、唯在第六第七意識。若愛恚等、非見所攝,不推求者;亦在五識,諸我執等,煩惱障體,唯在不善有覆無記二心中有。若法執等所知障體,亦在無覆無記心中。二乘無學,亦現行故。無學位中,無有不善有覆無記。此就二乘,名為無覆。若望菩薩,是染污故;亦名有覆。故所知障,亦名無覆,亦名有覆。一體二名,所望別故。煩惱障中,有所知障。是所依故。必執有法而計我故。體雖無二;而用有別。如一識體,取境用多。由此熏生一種子體,亦有多用。起時雖俱;而漸次斷。聖道勢力,有分齊故。若所知障,就二乘說,無覆無記;四無記中,何無記攝?異熟生攝。以從異熟識生起故。若爾;何者非異熟生?如增上緣;餘所不攝,皆此攝故。威儀等心,不堅執故;非普遍故;無二障體。若善無覆無記心中,無法執者;云何不能了達法空?亦無我執;云何不能了達生空。此既由與第七識中我執俱故,不達生空,亦應由與第七識中法執俱故,不達法空。既似相分見分而起;云何不名法執所攝?諸佛菩薩無漏智等,亦有二分;云何非執。是故緣生相分見分,依他起攝。若於此上妄計心外或定性有,方名為執。故所知障、在第七者,遍與六識三性心俱;非相應品。
上篇:法與法空俱離有無二種分別戲論 | 下篇:依 |
(雜語)有五千比丘懷增上慢之心,釋迦將說法華經,彼等謂我既得妙果,何要聞法華,立座而去。法華經方便品曰:說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