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師與太虛大師的法緣

弘一早年是才子,中年是藝術家、教師,晚年是一代高僧。他皈依佛門後,甘守枯寂,精研律典,廣佈佛法,並身體力行,被譽為「重興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

太虛一生致力於中國佛教的改革與復興,主張改革僧制,培育僧才,提倡人間佛教;他精研佛理,寫下了大量的佛學論著,是中國佛教現代化的先驅,被尊稱為「人間佛教導師」。

弘一和太虛生活於近代世界動盪不安、中國佛教積弊叢生之時。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兩位大師分別走上了不同的興教救國的道路。盡管他們最早於何時、因何因緣相識已經無從查考,但是兩位大師總是惺惺相惜、互相支持。從20世紀早期太虛倡導人間佛教思想開始,弘一就給予了諸多理解和支持,而在戒律重建、僧伽教育等方面,兩人又存在諸多契合點。

早在1927年,弘一在杭州閉關期間,就曾寫信給自己以前的老師蔡元培等人,主張佛教改革,整頓「僧眾之事」,解決當時佛教界存在的問題,並力薦太虛「專任整頓僧眾之事」,商酌「一切規劃」。在信中,他稱讚太虛「英年有為,膽識過人」,且「久負改革僧制之弘願」,特別「富於新思想」,是「最為適當」之人選,有利於「盡力提倡新派(即人間佛教)」。弘一寫此信時,正是太虛忙於國內外奔波,上下力倡人間佛教最烈之時。由此可見弘一對太虛的人間佛教運動的真誠支持。

弘一還通過音樂倡揚人間佛教思想。由弘一譜曲、太虛撰詞的《三寶歌》,即是兩位大師精彩的合作,可謂悲心才華相得益彰、珠聯璧合。據印順《太虛法師年譜》載:「(太虛)大師作三寶歌,時弘一住南寺,為之作譜。其歌曲頗為流行。」時值弘一年屆50,太虛特別為此作偈相贈:「聖教照心,佛律嚴身。內外清靜,菩提之因。」過了10年,到弘一60歲生日之時,太虛又重書此偈相贈。

弘一還時常鼓勵其他的有為法師繼承和弘揚人間佛教。比如:1931年,弘一在給芝峰的信中,鼓勵芝峰「專力於學問及撰述之業」,走「優於學問」之路,希冀他能優於人間佛教思想和知識,「能繼續虛大師,弘宣大法」。

人間佛教的傳承和發揚,不僅體現了佛教「自利利他,普度眾生」的精神內涵,更重要的是它彰顯了佛教走進社會、融入生活、貼近民生、與時俱進的時代色彩。所以太虛倡導戒律的重建,主張以維護佛教發展為原則,對其中不合時宜的戒律應及時廢棄。

無獨有偶,弘一也提出了相似的觀點,他曾說:「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主張隨著社會的發展,作為佛教重要組成部分的戒律也應該更新。他為佛教戒律的弘揚所做出的種種努力和貢獻,正符合人間佛教「契理契機」的原則,同時也為太虛人間佛教戒律的重建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弘一針對近代佛教戒律鬆弛、毗尼不淨、教界價值失范等現象,契理契機,提倡在家律儀,他編訂的《南山律在家居士備覽略篇》一書,以及《五戒持犯表》、《八戒略義》等在家律學文章,為在家居士能夠與時代相適應地持律守戒提出了種種方便,正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佛教的振興首先是佛教教育的振興。佛教之衰弱,律事之不興,原因在於僧才匱乏,後繼少人。對此,兩位大師都認為培育僧才乃振興佛教第一要務。

弘一為培養弘律僧才,於1933年5月在泉州創辦了南山律學苑,並親自譔寫《南山律苑住眾學律發願文》,以「肩荷南山一宗,高樹律幢,廣傳世間」為宗旨,講課「不立名目,不收經費,不集多眾,不固定地址」,並分別於廈門、泉州諸寺院宣講弘律,推動了僧伽教育的發展,造就了大批僧才。

與此同時,太虛面對近代佛教風雨飄搖,也發大悲願予以拯拔,力倡教理、教制和教產三大革命,認為住持佛教,應靠三寶,三寶之中,僧寶第一,所以他一生以建僧為務。基於此宗旨,太虛親手創建或參與創建了武昌佛學院、漢藏教理院、閩南佛學院等學校。他在1927年擔任閩南佛學院院長一職的時候,為了培養合格僧才,對閩南佛學院加以整頓。一方面,「仿照叢林制度,組織普及僧俗修習佛法之學院」,並製定了四級僧教育制的僧學方案。另一方面,仿照學校課程制度,設置了佛學、國文、外文、數學、哲學、歷史、地理、教育、藝術、體育、勞動等諸多課程。這些課程設置無一不是圍繞踐行人間佛教思想的目標而進行的。

1929年,閩南佛學院接納弘一的建議,對課程體系進行進一步的改革,使其更加完善。誠如王仲堯先生所說:「太虛大師固然是一個傳奇性天才,因學佛得悟而才情縱橫,於佛學、哲學、藝術等幾無不通,但未受過正規的現代學校教育,設計現代教育之課程體系非其所長,此亦不必諱言。弘一大師曾留學日本,當時的日本正經歷明治維新以後的‘全盤西化’時代,社會各領域對西方先進的思想和方法無不大力引進,為我所用。弘一對於現代教育理念、教學體系、教學方法乃至教務程序,皆曾親歷,比較熟悉,也屬自然之事。於是在共同思想的基礎上,懷著共同的理想,重新設計課程體系,不但體現新的佛教教育理念,亦方便教學實踐需要。」

太虛給予弘一極高的評價:「他(弘一)對於佛教教育之提倡,其歷史有非常之遠,其為法為人的廣大心於現在僧伽中實為難得。」「弘一律師在中國僧伽中可說是持戒第一;其道德與品格為全國無論識者不識者一致欽仰,為現代中國僧伽之模範者,這是我們表示不勝歡迎的。」

兩位大師勇猛精進,嚴持戒行,互相勉勵。回顧弘一與太虛的惺惺相惜、相互理解和支持,重溫兩位高僧的碩德懿行,依然令人倍受鼓舞,深受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