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四祖清涼澄觀大師

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兩位古德傳為華嚴菩薩化現,其中一位即為唐代的澄觀大師。

澄觀大師(737年—838年),別號大休,俗姓夏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世稱清涼國師、華嚴疏主,為華嚴宗四祖。蓮池大師《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略記》中稱其「身長九尺四寸,垂手過膝,口四十齒,目光夜發,晝乃不瞬」。

大師一生廣泛參學律、禪、三論、天台、華嚴等各宗教義,融會各家宗說,大力研習、弘揚華嚴。

大歷十一年(776年),歷游五台、峨嵋諸山,後仍回五台,住大華嚴寺,行方等懺法。同時應寺主賢林之請講《華嚴經》,感覺《華嚴經》的舊疏文繁義約,發願譔寫《華嚴經疏》。

建中二年(781年),大師下筆著《華嚴疏鈔》。動筆前先祈求瑞應,當夜夢見金容山立,光相瑩然。醒後知道是光明遍照的徵象,從此筆無停思。歷時四年撰成《華嚴經疏》二十卷,即是現行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又夢到自己化身為金龍,頭在南台,尾在北台,宛轉凌虛。須臾間變為數百千條龍,蜿蜒青空,分散四方而去。這是法義流通的徵象。

隨後,大師在本寺及崇福寺一再講演,又為弟子僧睿等作新疏的演義數十卷,即是現行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後世把疏、鈔合刻,略稱《華嚴經疏鈔》),故有「華嚴疏主」之稱。時至今日,《華嚴疏鈔》仍是我們學習和研究《華嚴經》最完整、最詳細的註疏。

貞元十二年(796年),大師應詔協助般若法師翻譯烏荼國王貢獻之《華嚴經》後分梵本,共四十卷,世稱《四十華嚴》。又應詔作疏解釋,在終南山草堂寺撰成《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又作《華嚴經行願品疏》或《普賢行願品疏》)十卷。

次年,大師為德宗皇帝講《華嚴》,被授以「清涼國師」的稱號。不久又參與翻譯《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由他證義。

文宗開成三年三月,澄觀大師預知時至,召集弟子海岸等人,咐囑後便跏趺而寂,世壽一百〇二,僧臘八十三。文宗以師為先帝所崇仰,特罷朝三日,重臣縞素,舉國哀悼。

大師一生宣講《華嚴經》五十遍,設無遮大會十五次,身歷九朝,先後為七帝講經,被稱為七帝之師。座下有弟子一百多人,其中圭峰宗密、東都僧睿、海印法印(一作寶)及寂光四人稱「門下四哲」。澄觀大師修行卓絕,以「十事自勵」,世人稱為「清涼十願」:

一、體不捐沙門之表;

二、心不違如來之制;

三、坐不背法界之經;

四、性不染情礙之境;

五、足不履尼寺之塵;

六、身不觸居士之榻;

七、目不視非儀之彩;

八、舌不味過午之餚;

九、手不釋圓明之珠;

十、宿不離衣缽之側。

為什麼說澄觀大師就是華嚴菩薩呢?

據《清涼山誌·卷三》記載,澄觀大師圓寂後,有位梵僧來中國弘法,路過蔥嶺,見有兩位使者凌空而過。他以神通止住二人,詢問來歷。二人答:「我們是北印度文殊堂上神明,到中國請華嚴菩薩的牙舍利回國供養。」

這位高僧來到長安後上奏朝廷,皇帝下旨開塔查驗,果然發現大師遺體缺少了一顆牙齒,只剩三十九顆,通身光明瑩潤,舌頭鮮紅如蓮花。大家這才知澄觀法師是華嚴菩薩的化身,乘願而來利益有情。

 

《大方廣佛華嚴經》皈敬偈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皈命十方極三際   塵剎圓明調御師

法界功德大悲雲   毗盧遮那大智海

所住甚深真法性   所流圓滿修多羅

一一塵方佛會中   普賢文殊諸大士

我今欲以一毛智   測量無邊法界空

願承三寶同體慈   句句冥符諸佛意

俾令法眼常無缺   盡眾生界如普賢

回茲勝善洽群生   速證菩提常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