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師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無美泉,至寺西後五里許,見山林郁茂,瑞氣盤旋,師振錫卓地,泉應而出,積以為池,乃膝跪浣衣。泉為今錫卓泉。
76、方辨,西蜀人,於南天竺見達摩大師囑其瞻禮所傳衣缽,師乃出示,問:「善攻何業?」,曰:「善塑,」遂為師塑像高七寸,師笑嘆曰:「汝解塑像不解佛性,為之授記永為人天福田。」
77、師以衣酬之,方辨取衣分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梭裹瘞地中,誓曰:「後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於此。」
78、北宋嘉佑八年,僧惟先修殿掘地得之,人謂方辨轉生。
79、時祖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五泉寺,於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祖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只一種,見有急遲,法無頓漸,人有利頓,故名頓漸。」
80、神秀大師為唐武后封為國師,多次奉召進京,其徒眾多譏六祖不識一字。秀曰:「他得無師智,深悟上乘,又受五祖法衣,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可往曹溪參訣。」
81、一日,秀命門人志誠往曹溪,囑若有所聞,還為吾說。志誠於曹溪參請,於法會上為六祖識破。
82、六祖問志誠:「在你師處學到些什麼?」,志誠答曰:「神秀大師常指導大眾應以定心作清淨的觀想,教導弟子們長坐不臥。」六祖指出這不是正當的參禪方法。志誠聽後契悟,願為執侍,朝夕不懈。
83、時北宋門人,有忌六祖持五祖衣缽者,乃囑張行昌刺師。師心通知其事,即置金十兩於座間。
84、行昌夜入室內,師舒頸就之,揮刃者三,師悉無損。
85、昌求哀悔過,師遂與金令去,後出家返禮六祖,於祖言下大悟,改名志徹。
86、神龍元年上元日,則天中宗遣內侍薛簡馳詔迎請供養,師上表辭疾。薛簡僅執其法語回京覆命。
87、其年九月三日中宗下詔獎諭,贈磨衲袈裟,水晶缽,敕韶州刺史修飾寺宇。賜師舊居為「國恩寺」。
88、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等,曰:「汝等不同別人各為一方師,並教說法不失本宗。」眾聞已,各各攝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諍,乃知大師不久住世。
89、法海拜問:「和尚入滅後,衣法當付何人?」師曰:「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鈔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今為汝等傳法,不付其衣。蓋為汝等信根純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然據達摩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度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90、七月一日集眾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眾聞悉皆涕泣。
91、大師七月八日歸新洲。先天二年癸丑歲八月初三日,於國恩寺齋罷,說偈:「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92、端坐三更忽謂門人曰:「吾行矣。」奄然遷化。時異香滿室,白虹屬地,林木變白,禽獸哀鳴。
93、是年十一月廣、韶、新三郡官僚,洎門人僧俗爭迎真身,莫決所之,以焚香為禱,香煙指處師所歸焉,時香煙直貫曹溪。
94、十一月十三日遷龕並所傳衣缽而回,次年七月出龕,方辨相泥上之。門人憶念取首之記遂以鐵葉漆布固護師頸入塔,塔湧白光三日始散。大師春秋七十有六,傳法三十七載,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
95、憲宗謚大鑒禪師,塔曰元和靈照。
96、上元元年,唐肅宗遣侍者迎請六祖衣缽進宮供養。
97、肅宗後,代宗於永泰元年端午夜夢六祖來索衣缽,即下詔隆重奉衣回曹溪。
98、寶林寺幾經戰火,幾經修葺,於宋朝賜名南華禪寺。
99、1300多年來,六祖真身保存完好。由門人法海所輯《六祖法寶壇經》是中國佛教史上唯一被尊稱為「經」的著述,成為禪宗宗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