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1、伏龍施尊者
伏龍施尊者,名迦毗摩羅,古印度華氏國人,被禪宗尊為西天十三祖。
尊者初學外道,為馬鳴大師收服,皈依佛教,曾為龍樹菩薩授具足戒,並傳法龍樹,據傳,率弟子到他在迦毗摩羅城北一石窟中修煉時,為一在窟內盤據己有千年的巨蟒所緾繞。尊者為其講授《三歸依經》,蟒蛇受感化,變成一老叟歸服尊者,洞窟北方十里有株萬年大樹,樹蔭下居棲著五百條大龍,大樹王名叫「龍樹「,龍樹常為眾龍講經說法,他來訪龍樹,當龍樹確認他是一位德高望重、佛學淵博的長者後,便率五百大龍歸附於他。他為龍樹及眾龍受具足戒,使用神通圖例們解脫畜道,升入人道,然後將法藏傳授給龍樹,法畢化火焚身而滅度,龍樹收舍利建塔供奉,龍樹成為西天十四祖。
402、幻光空尊者
幻化空尊者,幻,即化,指幻人之化作,《演秘鈔》卷四云:幻者,化也,無而忽有之謂也。「
佛教認為,眾生所以不能解脫,皆因不能悟「空」之理,視假有為真有。尊者等諸菩薩借幻化之虛假無實以點化眾生,使眾生不再執著於無實無幻之自身及俗世之事物。
《圓覺經》曰:「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
403、金剛明尊者
金剛明尊者,為未來世之依佛,原為婆羅門梵志第七十一子。
據《悲華經》卷五載,婆羅門梵志有七十九個兒子,全部皈依佛教,出家為僧,成為佛陀的聲聞弟子,此七十九弟子苦學勤修,且功德具足,都將獲得佛的果位,佛祖為授記當於未來世成佛。
在未來世,經過無數恆河沙數劫之後,有一劫名「優缽羅花」劫。其中有一「願受世界」,婆羅門梵志的兒子們將在此世界逐一成佛,其中第七十一劫子成佛,佛號金剛光明,稱金剛明佛。在他所住的願愛世界將有無數弟子,將信奉三寶,眾生清淨心胸無穢,內外和順,無有病痛與煩惱,願愛世界的四週不間斷地飄落下優缽羅花的花瓣,花香微妙,充斥四野,眾生聞到此花的香氣,通身清淨,心胸無穢,內外舒適和順,所有的病痛都會痊癒,一切眾生都不受恐怖與煩惱的困擾。
404、蓮花淨尊者
蓮花淨尊者,即蓮花淨菩薩。
據《大寶積經》卷一一七載,尊者曾參加佛陀在王舍城靈鷲山的法會,他在無數劫中修習道業,拋棄世財,離棄外道,成就諸行。
據《超日月三昧經》卷下載,他曾向佛陀請教:「何為菩薩得至郊行?」佛陀告訴他說:「不為愛慾所點污,斯則清淨;心常光潔不協恚毒,斯則清淨;於三界塵無所染礙,斯陀含則清淨,不繞滅度不忍生死,其則清淨;不計終始了出入無為,斯則清淨;常行大慈不捨大哀,斯則清淨,無大道想,無小道求,斯則清淨。」
尊者歡喜受持佛陀教誨,他面相莊嚴,辯才無礙,常為眾生講法,功勳卓著,聲徹十方。尊者堅信佛法,摒棄一切塵念,毫不動搖,始終襟懷坦白,一塵不染,聖德無量,心如虛空般明淨,善於發現一切眾生之疾病,應病與藥,皆令痊癒。
405、拘那意尊者
拘那意尊者,名拘那羅,以其敬佛之意倍於常人,故稱拘那意。
尊者為阿育王之子,他不僅自己篤信佛教,還影響其父亦禮敬佛祖,佈施僧眾。阿育王初不奉佛,且廣建牢獄,殺民無數,後皈依佛教捨黃金十萬兩佈施眾生,以香湯千翁灌溉菩提樹(佛祖曾在此樹下悟得證道)。
尊者則向眾人舉起二指,意思是自己將用二倍於父王的財物供養眾僧。阿育王見狀,將黃金增加到三十萬兩,香湯增加到一千翁。尊者又舉起四個手指。阿育王聞群讚尊者之德,大喜,宣佈將所有財物佈施眾僧,並與夫人、王子、大臣等全部皈依佛門,後獲羅漢果位。
406、賢首尊尊者
賢首尊者,即唐代僧人賢首,華嚴宗實際創始人,為華嚴宗三祖,本為康居國人,本名法藏,其父僑居唐都長安,以唐為姓。
尊者十六歲時,到四明山阿育王塔燒煉一指以表虔敬,併發誓研習華嚴經義,十七歲入太白山求法,先後於太原寺,雲華寺講《華嚴經》。
曾參加玄奘譯場,後因見解不同而退出。武則天時期。曾入宮為武后講解《華嚴經》,時為譯場主持人,與人合譯出《華嚴經》等。武則天賜以「賢首」之名,因而時人又稱他為「賢首國師」。
尊者以《華嚴經》為理論根據而立華嚴宗,被尊為華嚴宗第三祖。華嚴宗亦因他而被稱為「賢首宗」。尊者歷任五帝(武則天、唐高宗、中宗、睿宗、玄宗)門師,聲望顯赫。
407、利亙羅尊者
利亙羅尊者,生於滅佛時代。
當時,外道魔王轉生人間為王,滅毀佛典,拆毀寺院,夷平化塔,強令僧尼還俗。
尊者堅信佛法不會因此而滅,終會戰勝邪惡,重放光明,曾將佛經,佛像妥善封存於寶山洞穴,或掘地埋藏,從而保護了大批佛教文物典籍。
後來護法勝王轉生世間,戰勝了外道魔教王,遂重新取出所藏經書。流傳十方,此時尊者己寂。
408、調定藏尊者
調定藏尊者,即調定藏菩薩,為十方諸菩薩之一。
據載,佛陀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各種苦惱,遂捨棄人世生活出家修道,在摩揭陀國尼連禪河附近樹林中苦行六年,毫無所得。便放棄苦行,到菩提樹下靜坐,得無上正等正覺。
佛祖成道後,尊者曾離開所居佛國世界,來到佛祖前聆聽法教。尊者久習佛行,己獲菩薩果位,一切功德悉皆成就。
409、無垢稱尊者
無垢稱尊者,梵名維摩詰,又名「毗摩羅潔」,舊譯淨名,新譯無垢,意為以潔淨、無染污而著稱的人,為佛在世時毗耶離城的居士。
據《維摩詰經》載,尊者為佛經中著名的居士,原為古印度毘舍離的富翁,因精通大乘義理,所以能處相而不住相,對境而不生境,辯才無礙,委身於俗,輔助佛祖教化。曾對文殊尊者利及舍利弗等講述大乘奧理,有《維摩詰經》傳於世。其子寶積,亦得道。佛教著名典故「文殊問疾」的主人翁。據說有一次維摩詰居士「示現」病相,佛陀派文殊師利菩薩帶領舍利弗等弟子前去問候。尊者與文殊菩薩反覆討論大乘佛教奧義,尊者深邃思想和口若懸河的辯才,令文殊菩薩十方讚歎使舍利弗等眾弟子備加崇敬。
在中國,維摩詰在士大夫中間有很大影響,在佛教的繪畫、雕塑、文學等作品中,也是一個熱門的題材。現藏故宮博物院的北宋李分麟所作《維摩演教圖》,是有關維摩題材藝術作品中的名作。
410、天音聲尊者
天音聲尊者,即天音聲菩薩。
據《諸法無行經》載,尊者曾參加佛陀在王舍城耆崛山中舉行的法會。在佛祖的啟示下,對佛法的理解日益深刻,神通愈加廣大。為了紹隆佛教,他還為眾生闡釋佛法大義,其音聲清越久遠,猶如來自天上。
411、大威光尊者
大威光尊者,即大威光菩薩。
往昔,有國王名喜見善慧,有五百兒子,長子名大威光,往世修有無量功德。據《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十一載,一日,被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諸佛子眉間所放「發起一切善根音」光所照。據傳,為此光照者,即可開悟,永離一切苦難與恐怖,而獲得佛的智慧。尊者即時證得十種法門,獲菩薩果位,後升往須彌山寂靜寶宮,充任離垢福德幢大天王,時時聆聽佛祖講解佛法。
412、自在主尊者
自在主尊者,據《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五十七云:「自在主,寄饒益行,初依教趣求,國曰名聞者,能持淨戒,生死愛河不飄溺故,又無量福河常流住故。童子自在主者,三業無非,六根離過,故得自在,則戒為主矣,戒淨無染故云童子。」
尊者遵循佛祖教誨堅持淨戒,因而心離煩惱進退無滯,通在無礙,得大自在。
413、明世界尊者
明世界尊者,即唐代高僧玄奘,俗姓陳,祖籍河南偃師。
尊者精通經論,嫻熟儒道百家典籍。遊歷蜀、隴、荊、趙,訪問名僧,恭聞妙說。曾遍游五大天竺學習取經,受到戒日王崇敬,帶回佛經六百五十部。回國後,又受到唐太宗的敬重,賜號「三藏法尊者。」
414、最上尊尊者
最上尊尊者,即最上菩薩。
據《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載:佛陀在摩揭陀國菩提樹下證得無上正果時,尊者從自己所在的佛國趕來禮拜致敬。尊者己具如佛陀般之神通,雖入世間,心常寂靜,具一切智、大悲心,降伏魔、安眾生。
415、金剛尊尊者
金剛尊尊者,即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一起,為佛陀的脅侍菩薩,駕白象居右,主一切諸佛之理德、定德、行德、象徵真理。今四川峨嵋山即其道場。梵名為「三曼多跋陀羅」即普遍賢善的意思。
據《妙法蓮華經·普賢勸發品》載,當佛入滅後,若有誦讀《法華經》,尊者「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而《華嚴經》則說,有善財童子發大心,一心求菩薩道,後來在文殊菩薩的啟發下,南行參訪名大善知識,最後來到普賢菩薩處,普賢為他講述「禮敬諸佛」、「廣修供養」、「懺悔業障」、「常隨佛學」,等十大行願,因此普賢又被稱為「十大願主」(或十大願王)。隨著《法華經》和《華嚴經》的流行,對普賢菩薩的信奉在中國也非常興盛。
在佛教寺院中,普賢像大多頭戴寶冠,身穿菩薩裝,坐於一六牙白象上,據說尊者有延命益壽之德,因而又有祈求延命的普賢延命菩薩像。晉代慧持和尚由廬山入蜀,修建普賢寺,是為峨嵋山供奉普賢菩薩之始。
416、蠲慢意尊者
蠲慢意尊者,即蠲慢意菩薩。
據《寶女所問經》載,佛陀游於如來寶淨高座,升菩薩宮講說無量頌時,尊者不禮敬佛。後捐棄慢意,堅信佛法修行,獲得很大法力,可在須臾之間遊行遍無數佛國,供養事奉十方諸佛,尊者探求佛法奧意,具有絕大智慧,因材施教,精勤不息地救度眾生。
417、眾無比尊者
眾無比尊者,眾無比,佛陀對阿難的稱呼。佛又與文殊言:「阿難事我二十餘年,具足八種不思議,因之在佛弟子中被稱為‘多聞第一’,此謂之眾比皇。
尊者如阿難一樣,具無上法力,因偶聽高僧講法而歸依三寶(歸依有佛、以佛為師,歸依法、以法為樂,歸依僧、以僧為友)。初持五戒(戒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進而修行具足戒(四波羅夷、十三僧殘、二不定、三十捨墜、九十單提、四提經、一百眾學、七滅等)。又由持戒入修禪定,在修禪中悟出無量智慧,斷除一切困惑,終獲羅漢果位。
418、超絕倫尊者
超絕倫尊者,即超倫菩薩。
尊者己歷無數劫,在無數諸佛之所勤修梵行,獲得廣大無邊之神通,深廣難測之智慧。他悲憫眾生而常住世間,令其平安;他心恆寂靜,住於菩薩無住解脫。據《大言廣佛華嚴經》等載,當佛陀在摩揭陀國菩提道聲始正覺時,他自遠方的佛國世界趕來,以示對佛陀的祝賀和禮敬。
419、月菩提尊者
月菩提尊者,即月覺菩薩。《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八十載:當佛陀成道時,大地震動,世間眾生驚恐不安,此時,他及世間各處菩薩,由地中湧出,安慰眾生。心懷慈悲,為世間眾生說法。心懷慈悲眾生說法。尊者具備普賢的德行,智慧大如虛空,光如日月照遍大地。在其勸導下,眾生漸離妄想,斷除苦難,走向極樂淨土。
420、持世界尊者
持世界尊者,即持世界菩薩。
尊者在無數劫中自行不懈,於佛法無有疑滯。他不以自身解脫為滿足,發誓永住世間,救度眾生。為眾生演說諸法,使眾生對諸法性悉皆了知。他神通廣大,得巧方便無盡智慧總是隨著眾生的心願所至而加以教誨,使眾生不知不覺而離諸受染,恢復自性清淨之心。
421、定花至尊者
定花至尊者,即求那跋摩(367-431)意譯作功德(金豈)。北印度罽賓國(迦濕彌羅或犍陀羅地方)人,南宋時來中國,為劉宋譯經僧。
尊者為剎帝利(武士)出身。二十歲出家,並受具足戒,精通經律論三藏,故時人稱三藏法尊者。
三十歲時,罽賓王卒,眾請尊者還俗嗣位,尊者辭而不納,遂隱遁遠走尊者子國弘揚佛教。後又至闍婆國(爪哇)傳道,劉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尊者經由海路至廣州,見虎勢山之形勢似耆闍崛山,故將其改為靈鷲山,並在山中建立禪室以習禪,山中本多虎患,及其尊者居於此地之後,則無有其害。
元嘉八年至建康,文帝禮遇之,敕住祗洹寺。未久,即於寺中宣講(法華經)及《十地經》,法席甚盛。
此外,尊者亦從事譯經,譯有《菩薩善戒經》、《四分比丘尼羯磨法》、《優婆塞五戒相經》、《沙彌威儀》等共十部十八卷。此外,尊者還譯《雜阿毗曇心論》,以補足伊葉波羅未譯完之部分。
元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示寂,世壽六十五。
422、無邊身尊者
無邊身尊者,即無邊身菩薩,隨彌陀來迎之二十五菩薩之一。無邊身,指身軀廣大無邊際,比喻尊者智慧神通、法力、慈悲心等。
《往生要集》所引之《十往生經》載,彌陀來迎時,隨著來之諸菩薩中共有二十五位,無邊身菩薩即為其中之一。他能保護虔誠念佛之人,使惡鬼惡神不敢擾亂,日夜常得安穩。
又《慈悲道場懺法》中將其與觀世音菩薩共列為「世間大慈悲父」,勸告眾生至禮歸依,以獲福佑。
423、最勝幢尊者
最勝幢尊者,佛在世時之僧。
據《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載,佛陀成道不久,在普光明殿為眾菩薩說法。尊者向佛陀請教;何時才能達到普賢菩薩的誓願與德行,修成諸大三昧,能自如地出入諸三昧,不停頓地算帳變化、施展神通。佛陀說:普賢菩薩功德無量,他的願行對三世(過去現在、未來)諸大菩薩都有借鑒作用,而且他的神通變化高於一切菩薩之上,隨心所欲、神變自如,令人不可思議。並普賢菩薩為大眾說法。普賢菩薩說法,尊者受益非淺。願行清淨,無可退轉,能於三昧中自在解脫,變化自如,從而獲得了最勝菩提道。尊者能以願力利益一切眾生,為佛的事業護持三寶,從不大厭倦。
424、棄惡法尊者
棄惡法尊者,即棄惡菩薩。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棄惡,捨欲蜀五蓋等一切諸惡,為禪、禪那的意譯之一。
據《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上載,尊者親眼目睹佛陀的無邊法力。曾向佛陀請教菩薩行法,佛陀為其祥加解說。他於當下頓悟,欣悅踴躍,身體也升上虛空離地七仞。佛陀預言,尊者以後六百二十萬劫,當成為佛,佛號「寂化音如來」,所住世界名「安穩」。
《持心梵天所問經》卷二載尊者之言,曰:「假使菩薩適能等立於佛土者,則能蠲除一切眾惡,斯則名曰菩薩也。」
425、無礙行尊者
無礙行尊者,即無礙行菩薩。
無礙,謂自在通達而無障礙,自在涉入而無礙,目在融通而為一體。如燈光互相涉入。有心無礙、色無礙、解無礙、辯無礙等的區別。無礙行,即算帳自在,隨心所欲,做任何事均無障礙,以德行立名。
據載,尊者普通緝佛祖在普光明殿為眾菩薩舉行的法會,眾菩薩想達到普賢菩薩的願行及不可思議的神通變化能力。當時普賢菩薩也來聽佛祖講法,為滿足眾願,佛祖請普賢講解了自己的誓願及諸大三昧的修煉方法。無礙菩薩及其他眾菩薩從中受益非淺,皆得清淨無礙。以本願力利益眾生而不知疲倦。尊者具四種智:法無礙,教法得當;義無礙,釋義準確;辭無礙,即文字無礙;樂說無礙,尊者生歡樂聽講。尊者以無礙行之於世,利益眾生,功德無量。
又,一唐代僧亦名無礙,俗姓陳,生於成都。
426、普莊嚴尊者
普莊嚴尊者,即普莊嚴菩薩。
即《華嚴經》中以四勝身成佛之童子,係過去愛見善慧王之第二子,釋迦牟尼佛之前身,以三身中解行生之勝身,於解行生之終心入果海,究竟成佛。
據《大方廣華嚴經》卷四十載,曾到佛陀在尼連禪河菩提樹靜坐之所禮拜。其時他己入灌頂之位,具菩薩行。等於法界無量無邊,獲諸菩薩普見三昧,大悲安穩一切眾生,神通自在同於如來,智慧深入演真實義,具一切智降伏眾魔,雖入世間心洹寂靜。
普莊嚴童子,新譯作大威光太子。
427、無盡慈尊者
無盡慈尊者,即大慈觀音菩薩。六觀音之一。為胎藏界右方蓮花部之部主。
據說,尊者與大勢至一起,是西方世界阿彌陀佛的脅侍菩薩,因他以慈悲為本願,所以常到我們這個世界來度眾生。南海的普陀洛伽山林木郁茂,地草柔軟,處處是流泉浴池,是尊者說法的道場。
相傳五代時有日本僧人慧萼,曾在五台山請得一尊觀音菩薩像,準備帶往日本。在途經舟山群島一小島附近時,為大風所阻,終未成行。他認為是觀音不肯東渡日本。後來當地居民在島上潮音洞前紫竹林邊建寺供奉觀音像,並取名為「不肯去觀音院」。
後來,佛教信眾以此島為觀音菩薩的說法道場,併稱此地為普陀山。由此,普陀山逐漸發展成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每年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為觀音菩薩誕辰、成道、出家的紀念日。據說祈求尊者可脫離飢渴之苦,將轉生餓鬼者,祈求大慈菩薩,來世可避免轉生成餓鬼。
無盡慈尊者,又名聖觀音菩薩、正觀音菩薩。
428、常悲慜尊者
常悲憫尊者,即常悲菩薩,生於無佛之時,乃大品《般若經》二十七所說之菩薩,因此菩薩為利益眾生,積難苦之行以求般若波羅蜜,而被列為般若守護十六善神之一。
常以勇猛心,修般若波羅蜜之行。據《道行般若經》卷九《薩陀波倫菩薩品》載,尊者於夢中聞東方有般若波羅蜜之大法,為求法乃向東行,途經魔所樂國,為供養其尊者乃賣身,遂過二萬里到達犍陀越國,見曇無竭菩薩而得其法。尊者誠心格天,思睹佛聞法而不得,便日日悲泣流淚,諸佛特為現身,加以安慰指導,常悲遂悟,後在無數佛勤修梵文,成滿大願。
常悲菩薩,音譯薩陀波倫菩薩,又作普慈菩薩、常啼菩薩。
429、大塵障尊者
大塵障尊者,據《佛說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滅罪經》載,尊者名號為:「虛空功德清淨微塵等目端正功德相光明華波頭摩琉璃光寶體香最上香供養訖種種莊嚴頂髻無量出無邊月光明願力莊嚴變化莊嚴法界出生無障礙王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為印度東方極其遙遠的居住在「解脫世界主」,己獲佛的果位。
尊者能隨心所欲來往佛國,為眾生說法。即使犯有重大罪惡,只要誦念尊者名號一遍,誠心悔過,並向尊者行一跪拜禮,罪業即可消除。青白之人誠心拜禮,即可獲幸福吉祥。
430、光焰明尊者
光焰明尊者,即光焰明菩薩。
光焰,又作光背、後光、光。指佛,菩薩像背後之光相,象徵佛、菩薩之智慧可分為頭光和舉身光兩種。頭光,本指發眉間之白毫光,故又稱眉間光;舉身光,又作身光。即佛像全身之光相。此象徵該菩薩的神威,如光明照耀世界。
《讚阿彌陀佛偈》曰:「一蒙光焰罪垢除。」
《無量壽經》卷上亦曰:「無量光焰,照耀無餘。」光焰明尊者之德行法力正與阿彌陀佛相類。
據《大方廣佛華嚴經》載,佛陀在摩揭陀國尼連禪河邊菩提樹下證得正覺時,尊者曾趕到佛陀身邊恭致敬禮。
431、智眼明尊者
智眼明尊者,獲菩薩果位。所謂智眼,即智慧眼,為十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智眼、明眼、出生死眼、無礙眼、普眼)之一。
尊者身具五智,己看破紅塵。
脫離世俗,而通達一切佛法;能回憶往世的事而不忘失,並從中汲取經驗,利益眾生,能規範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佛教戒律,並成為弟子的榜樣;尋訪世間的修煉方法,學習所有高僧大德的好經驗,以便修身益智;為利益眾生、弘揚佛法所做的一切事,無不隨心如意。
尊者有著如明眼視,物悉皆明瞭的智慧,不為世俗所惑。
432、堅固行尊者
堅固行尊者,即堅固行菩薩。堅,如樹之根株不能拔;固,從他物而不變原態。堅固即指心念不變不動。
據《大方廣佛華嚴經》載,佛陀在摩揭陀國菩提道場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時,尊者特意趕到道場禮敬,聞佛陀演說無上妙法。
據《堅固經》尊者曾於佛在那爛陀城之時,三次乞請於佛,期佛能敕諸弟子為不信佛之婆羅門長者子,居士示現神足,顯上人法,令此等人信服,佛則告示:「我但教弟子,於空閑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自覆蓋,若有過失當自發露。」並解說為何不令弟子顯現神足,上人法之原因。
尊者憑藉對佛法的堅定信仰,成就菩薩果位,智慧深廣,神通無窮,可以降伏眾魔,度脫眾生。
433、澍雲雨尊者
澍雲雨尊者,以擅長施雲布雨而得名。
若世間遇到旱魔風妖出來做惡,眾生便可誠意祈禱尊者。尊者應眾人之請,凌空乘虛而來,念動真言,降伏旱魔,驅走風妖,即時普降甘霖,拯救枯萎的禾苗,成就眾生免受飢寒之苦。
又能施雲布雨,用佛法澆灌眾生苦惱的心田,啟迪眾生的智慧進入不二法門。其功德無量,故獲羅漢果位。
434、不動羅尊者
不動羅尊者,即不動菩薩。
據《大寶積經》卷十九載,從佛陀居住的娑婆世界向東,過一千世界,有一處佛剎,名叫妙喜。廣月如來曾現身妙喜世界說法。尊者曾在廣月如來座前發誓:「世尊我從今日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尊者以無諂、無誑、實語、不異語、求一切智,乃至證得無上菩提而成為菩薩,號為不動。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上所載偈語中讚頌此尊者曰:「不動菩薩二禪王,得變易身常自在,能於百萬微塵剎,隨其形類化眾生,悉世三世無量劫,於第一義而不動」。
435、普光明尊者
普光明焰尊者,即普光明菩薩。
尊者善修一切禪定,神通廣大,他以無邊神通,降伏諸魔,利益眾生,功德無量。
據《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載,尊者修禪入定,發動神通力,可以使十方世界感到震動。
436、心觀淨尊者
心觀淨尊者,眾生本有之心,自性清淨,離一切妄染,故名自性清淨心。
佛教認為,眾生本有之心,自性清淨,離一切之妄染,故名自性清淨心,也叫如來藏心、真心,實即眾生所具之菩提心。尊者自性清淨心明淨如月,並時時觀持,不使染心垢。
《菩提心論》曰:「照見本心,湛然清淨,猶如滿月,光遍虛空,無所分別。」
又《大日經》曰:「心無畏故,能究竟淨菩提心。」
尊者己解脫一切障礙而禪定得自在,證得阿羅漢果。
437、那羅德尊者
那羅德尊者,即那羅達菩薩。
《般若三昧經》所揭護持正法、擁護眾生之八大菩薩(飈陀和、羅憐那竭、橋日兜、那羅達、須深、摩訶須薩和、因坻達、和倫調)之一。
據《觀虛空藏菩薩經》載,世間有八尊大菩薩,自無數以來不辭辛苦,學佛求道,本己功德圓滿,修行成佛,但是卻都不取佛位,誓願常住世間,維護眾生,將天下眾生皆度出苦海後方得佛位,尊者為八菩薩之第四位。
若有人患疾病,遭遇危難,只要呼喚尊者之名便可逢凶化吉,遇難成祥。經常供養參禮,可得現世福報,命終後轉生極樂世界。
438、師子尊尊者
師子尊尊者,即師子(?-259)為中天竺人,屬婆羅門種姓,禪宗尊為西天二十八祖之第二十四祖。
尊者少依婆羅僧出家習定,後遇鶴勒那,見尊者子有慧根,便付與正眼藏,令其化行四方,由佛教第二十三祖鶴勒那大士付與正法眼藏。
得法後,遊方至罽賓國,教化波利迦,達磨達等人,並傳法於婆捨斯多,命其往南天竺教化,遂獨留罽賓,時遇當地迫害佛教被惡王所殺,寂年為魏高貴鄉公甘露四年,並於其遇害之事,有「君王臂落」的典故。該國國王彌羅掘蔑視佛法,一日對尊者謂:「離生死否?……既離生死,可施我頭。」尊者對曰:「身非我有,何吝於頭?」王聞言即揮刀砍下尊者之頭,刀落之處噴出白乳數尺,而於其時,王之手臂亦自然斷落;此係因罽賓國王輕視佛法,又罔顧尊者之自覺功德力,乃於現前受此果報。迦葉、阿難嫡嫡付法相傳之法系亦由此而斷絕。
師子,又稱師子比丘、師子菩提。此尊與第079尊同尊,可互參。
439、法上尊尊者
法上尊尊者,即法上菩薩。
法上,法上部之簡稱,為佛教小乘十八部之一。十八部為小乘佛教所分之流派,法上尊當為佛教小乘十八部之一法上部之主,法上部是專為求阿羅漢果眾生而施教化的法門。
在印度東方極遙遠的地方有一世界名普光明,吉祥王佛教化此土。此世界內有一法上大菩薩,另有六十三億菩薩為法上菩薩的眷屬。尊者為眾說法時,先騰身升上虛空,變化身形,高有七多羅樹,然後自隱其身,講解陀羅尼金剛真言等菩薩法門。一日,忽見西方光芒四射,並時時傳來鐘磬之聲。尊者詢問此主何瑞兆。吉祥王佛說;西方有一娑婆世界,佛陀佛教化此土眾生,此佛功德無量,法力無邊,而今他全身放此光芒,同時發出鐘磬之聲,意在召集三千大千世界諸菩薩前去聽經,你等速速前往。
據《大寶積經》卷五十八載,尊者聞言,率領六十三億菩薩凌空飛向西方,行列中萬樂齊奏,鮮花飄舞,種種寶幢幡蓋無限莊嚴,頃刻間飛臨娑婆世界,率眾菩薩圍坐於佛陀蓮花寶座前,聆聽釋迦佛講經。
440、精進辨尊者
精進,謂勇猛勤策進修諸善法,亦即依佛教教義,於修善斷惡,去染污淨之修行過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上進。精進辨尊者,為聞一切度王如來無所著最正覺佛說法之兩比丘之一。
據《六度集經》卷六載,在過去時,有一切度王如來無所著最正覺佛,為諸天、人講說經法。尊者專心聽講,聞法歡喜,應時即得阿惟越致(不退轉)。而另一比丘德樂正卻睡眠難醒,毫無所得。尊者數次勸說德樂正不能只是睡眠,要努力修行均無效果。尊者便顯神通化作蜜蜂王,在其眼前飛來飛去,又鑽入其腋下,螫其胸腹,德樂正大痛而醒。蜜蜂王落在泉中花上,德樂正怕再來螫,不敢再睡。尊者乘機因勢利導,為其說法,終使其開悟。
441、樂說果尊者
樂說果尊者,即大樂說菩薩。
據《經律異相》卷六載,一日,佛陀將講法,忽從地中湧出一座七寶塔,立地頂天,尊者請教為何因緣。佛祖說:往昔古世,東方有一佛國名寶淨,其佛號稱多寶。此涅槃前發下誓願,今後若有講《法華經》處,我塔當前往聽經。尊者聞言大喜,其時釋尊身放白光,以右手指點塔門,塔門頓開,多寶佛己出涅槃定,佛陀遂於多寶佛坐在同一獅子座上,以神通力接尊者及其他諸菩薩於空中,宣講《妙法蓮華經》。是首次聆聽《妙法蓮華經》的眾菩薩之一。
442、觀無邊尊者
觀無邊尊者,即無邊菩薩,為《佛名經》所列應當禮敬的十方諸大菩薩之一。觀《摩訶止觀》卷五曰:「法界洞朗,咸皆大明,名之為觀」。即達觀真理;無邊,即世界無邊,眾生無邊,心性差別無邊。
尊者以澄明的心性智慧遍觀無邊世界,無邊眾生及眾生的無邊行差別。因材施教,對症下藥,皆使解脫。
《佛名經》認為,向此菩薩禮敬可以滅罪增福。
443、師子翻尊者
師子翻尊者,又作師子無畏觀音、馬頭觀音。為教化六道之六種觀世音菩薩(大悲、大慈、尊者子無畏、大光普照、天人丈夫、大梵深遠)之一。八大明王之一,即密教胎藏界三部明王中,蓮花部之忿怒持明王。位於胎藏現圖曼荼羅觀音院第一行第七位。
尊者與摩尼教訶止觀所說六觀音之尊者子無畏觀音相配,乃畜生道教主。以觀音為自性身,現大忿怒形置馬頭於頂,為觀自在菩薩變化身之一。以慈悲心重,故摧滅諸魔障,以大威輪日照破眾生之暗螟,噉食眾生之無明煩惱。其形像有三面八臂、四面八臂、三面二臂,一面四臂等多種。眾生如本世不修功德,來世轉入六道之中,尊者如獅子威猛無畏,可破除畜道惑業之苦,救眾生離畜道,翻轉入人道。
在北京碧雲寺,此尊被塑造成一幅帝王的戎裝像;頂盔貫甲,罩袍登靴。原因是此羅漢堂建於乾隆年間,此尊羅漢也就被好事者塑造成乾隆的造像。
師子翻,音譯阿耶揭唎婆、何耶揭唎婆。又作馬頭大士、馬頭明王、馬頭金剛明王、俗稱馬頭尊,密號為噉食金剛、迅速金剛。
444、破邪見尊者
破邪見尊者,即破邪見菩薩。
《佛名經》稱其為應當禮敬的菩薩。所為邪見,相對於正見而言,指邪之又邪的謬見。
外道邪見認為,世上沒有因果輪迴,所以為惡不懼,為善不喜。尊者認為,對此等謬見必須予以徹底破除。尊者有興善去惡、護持世間的法力功德。能幫助眾生清除邪見。
445、無憂德尊者
無憂德尊者。為佛祖的分身佛。據《三十五佛名禮懺文》載,為常住十方一切世界三十五佛之第二十二佛。名無憂吉祥佛,即無憂德佛。
佛祖說法時,會身放金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道道金光化作朵朵金色蓮花,蓮花上各坐一分身佛,分居各地教化眾生。
據《十住毗婆沙論》卷五《易行品》所引《寶月童子所問經》載,東方有無憂世界,佛名善德如來,南方有歡喜世界,佛名栴檀德;西方有善解世界,佛名無量明;北方有不可動世界,佛名寶施;西北有眾音世界,佛名華德;東北有安隱世界,佛名三乘行;下方有廣大世界,佛名明德;上方有眾月世界,佛名廣眾德。尊者居最南的離一切憂世界。在此世界之眾生,只要想到他,即可無憂。
446、行無邊尊者
行無邊尊者,即無邊行菩薩。無邊行,即無盡行,菩薩十行之一,意即隨眾生之機類而現其身,三世平等通達十方,利他之行無盡也。《佛名經》中將他列為應當禮敬的十方諸大菩薩之一。
學海無涯,佛法無邊,修習不止,始能有成。尊者專以救度眾生為己任,隨眾生之機類而現其身,通達十方,以救度眾生為己任。眾生向他懺悔可以滅無量罪,長無量福。
447、慧金剛尊者
慧金剛尊者,即金剛慧菩薩。金剛慧,是通達實相之理而破除諸相之智。
《維摩經·不二品》:「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維摩經註》卷八:「什曰:金剛置地下至地際,然後乃止;實相慧要盡法性,然後乃至也。」於密教,則指體達「阿字本不生」妙理之慧,此慧遠離動轉,猶如堅固不壞之金剛。
尊者法力無邊,變化無窮,可以凌空飛行,變化自如。可作世間法王,以通達的神通,無邊的智慧教化眾生,為高僧灌頂授職。
據《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載,尊者具十種不盡法,(諸佛出現智無盡;眾生變化智無盡;深入法界智無盡;善攝菩薩智無盡;菩薩不退智無盡;善觀一切法義智無盡;善持心力智無盡;住廣大菩薩心智無盡;住一切佛法一切智願力智無盡)。尊者供養諸佛、受持佛法、度救眾生,是功德極大的菩薩。
448、義成就尊者
義成就尊者,即一切義成就菩薩,為佛陀之幼名,此指菩薩己得到佛陀般的智慧與神通。
《佛名經》將其列為眾生應當禮敬、懺悔的十方諸大菩薩之一。
一切義成就,本指佛陀經三無數劫修行,坐於色究竟天金剛座而證無上菩提,住於空觀而作佛果圓滿之思。然猶未見自心之本性,所以遍空之諸佛皆來會集。驚覺之使自禪定起,授互相之觀門,使得五智圓滿之佛果,受持並念誦尊者名號,可使眾生獲得覺悟,得現世安穩,於未來世則可獲無上菩提。
義成就尊者,又作成就一切義菩薩。
449、善住義尊者
善住義尊者,原為忉利天諸天之子。善住,本為安定,安住之意。如常念「廣大寶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者,由於此陀羅尼具有大威神力之故,能成就殊勝功德;並使聞此陀羅尼之眾生,常獲安樂,遠離諸惡趣。
善住天子,據《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載,善住天子不敬佛法。曾於諸大天人、天女園觀遊樂,是夜,空中有聲,謂善住天子七日後必死,將返閻浮提受生為畜生,復受地獄之苦。天子聞之,心懷惶恐,遂救助於佛陀,佛祖為之講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真言」,令善住天子誦之,以延壽轉難。從此,善住誠心禮佛,多做善事,終獲羅漢果位。
450、信證尊尊者
信澄尊者,《俱舍論》卷四曰:「信者全心澄清。」《頌疏》卷四曰:「信者,澄淨也。如水精珠能澄濁水,心有信珠全心淨。」
信為奉持佛法的基礎。《華嚴經》卷六曰:「信為道無功德因,增長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信是證果的前提。
尊者於佛、法、僧三寶皆堅信不疑,內心澄淨如水,除了對佛法的信仰尊崇外,別無其他任何思考,專一修習禪定,證得阿羅漢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