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哀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諸菩薩所生莊嚴大會法典品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王舍城靈鷲山——古昔諸佛之所游居,如來威神之所建立;其地道場,諸菩薩眾所共諮嗟無極法座——天、龍、鬼神、揵沓和等,咸俱歸命稽首為禮,而於佛土宣暢德本、如來威光。慕樂法門菩薩、神明等,入無量無限功德。

如來所行成等正覺,轉妙法輪為極元首善宣開化,於一切法而得自在。所度無極,明曉眾生志性所趣,覩其諸根便度彼岸。曉了一切,蠲除罣礙,諸所止處為作佛事而無俗業,堅住於行莫能當者。

大比丘眾六百萬人,一切人民——滅除塵欲,無眾蔽礙——則為如來法王之子,行深妙法。其所由生不從顛倒,柔軟和雅,威儀禮節而皆備悉,為大眾祐如來之道而得親近。

諸菩薩眾不可稱計,行無罣礙,決了普智,諸通敏慧。又諸大菩薩大慈大哀,興布法雲而演電明,為雨甘露滿飽眾生諸久飢渴。等心一切執志如地,諸所妄想、倚著、結縛皆已除棄,熙降弘恩。道品之法三十有七,猶如日殿聖慧之宮,明智光曜靡所不照,滅大幽冥,顯示世間,指其道路,宣其德本。若如蓮華開[門@為]之時,枯竭恩愛,志深淵池,興立正業。具大神通游於虛空,譬如月宮照乎夜闇所可遊行。等心眾生得其志性靡不忻悅,善權方便有益無損,至於道誼亦無增減,普現所行。志若須彌堅住不動,常修梵行、供養三寶,於諸境界無能移轉,過諸世間之所有法。毀呰、誹謗現於一切諸佛國土而現親厚,神曜遠照志如大海,其器廣大盛滿法水。修菩薩行,一切眾生之所宗戴,猶如師子、君主最尊。奉四聖諦,懷於大悲,心慕慈愍,寂然觀察,所察普顯,於深妙法而無所畏。壞諸外道,於無央數百千諸劫究竟無抵,其若菩薩行不以懈惓,一切諸德悉已具足。

其名曰:普觀見無盡菩薩、皆覩諸國莊嚴遍現菩薩、如來種性成就無退菩薩、威儀化眾示無瞋恚菩薩、無量辯才幢英變音菩薩、積累清淨金光威神王菩薩、分別光明辯解散句菩薩、生無量福積累親業菩薩,如是等類無數菩薩。

於是世尊班宣法門,名曰生諸菩薩。

佛成正覺時十六年,見諸梵行普皆興盛,覩諸菩薩咸來集會,欲演如來諸持法藏,而眾開士皆悉雲至。佛自念言:「吾寧重增諸菩薩行,使得將護興立道行。曾有經典講無蓋門——如來所為無極變化——為諸菩薩大士之眾,當令進入如來境界。」於時世尊以佛境界變現如來三昧正受。佛適以此佛境變現定意正受,眾祐聖旨上虛空中自然高座。如三千大千佛土廣大高遠——上至欲界及無色界——悉佛正行,如來功德之所興化。

諸菩薩眾性行清淨,照於十方諸佛世界,悅可無量眾生意行,一切諸天、龍、神宮殿靡不蒙曜。請召十方諸菩薩等諮嗟無量名德之稱,悉坐無數重閣交露,或有紫金以為牆壁、吉祥藏寶以為軒窓、以瑪瑙寶而作戶牖、明月藏寶以為欄楯、離垢光寶以為戶扇、以普明寶而為重閣、一切眾寶而為垣障。垂諸貫珠竪眾幢幡,而然錠鐐懸諸繒蓋,上好栴檀而用堊塗,異妙栴檀、可意眾香、懷來越度海中名香而用然之。龍所出寶、若干種華而散其上,眾寶之樹羅列而行。諸寶香鑪巍巍微妙,其所光飾普周十方諸佛世界,清淨奇妙歡悅人心,普悉現於高座之中。其師子座不可稱數,億百千姟而自然現,高座粲麗廣長而峻,眾所欽樂莫不忻慶。

此四大域所有部界則自然生四萬宮殿而甚高大,又其欄楯高四丈九,廣二十里,以夜光珠、離穢寶珠、梵英寶珠懸在幡蓋,而以紫金莊飾交露,出自然音。從地以上乃至高座又既崇妙,自然化成無有作者。如是,此四域所興變化,三千大千世界亦復如是,諸有四域悉等無異,皆自然生無極宮殿。

於時,世尊安隱寂然從三昧起,應時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其大光明靡所不照。佛與菩薩、諸弟子、眾眷屬圍遶,諸天在上歌詠功德而雨眾華,散諸天衣覆蓋虛空,燒眾名香,空集樂器而自然鳴,十方佛國皆自然動。光照無量諸佛國已,佛大神足無極變化,境界無限、威神無際、聖光無邊、感動無底,於靈鷲山忽然不現。與大眾俱,諸天、龍、神、揵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侍從世尊欲聽經法。

又四天王與諸天俱,見佛世尊欲詣講經,於上叉手,雨諸天華供養大聖,以偈讚曰:

「日月之威曜,  明珠天然暉,
 佛光悉蔽之,  消滅三惡趣。
 其明遍佛土,  越須彌鐵圍,
 悉歸命最勝,  咸各懷踴躍。」

時四天王從諸天人,各以此偈讚世尊已,忻戴無量。

時天帝釋與忉利天,見於大聖欲詣大殿,至高座所則施供養,雨諸天香散於佛上,叉手以偈而嘆頌曰:

「神足度無極,  顯變化無等,
 現乎億佛土,  最勝日以出。
 降伏諸魔界,  普德淨莊嚴,
 其神足自在,  稽首無等倫。」

忉利諸天偈讚佛已,侍從世尊。

時須深天王見佛欲詣宮殿高座,雨於天衣,叉手讚佛:

「安住慧無量,  普知眾生性,
 無著如虛空,  皆遠三世事。
 一心入諸行,  悉曉群生性,
 是故可奉敬,  三世悉戴仰。」

時炎天王偈讚佛已,侍從世尊。

兜率天王與諸天俱,見於世尊欲詣宮殿大高座所,雨天珍寶而供養佛,叉手讚曰:

「宜暢於經誼,  觀如幻野馬,
 彼則無文字,  何有意、心像?
 興愍哀眾生,  故佛讚尊法,
 歸知法自然,  勝曉無吾我。」

時兜率天王偈讚佛已,侍從世尊。

無憍樂天王與諸天俱,見於世尊欲詣宮殿大高座所,雨寶瓔珞供養佛上,叉手讚曰:

「顯示乎法身,  十方如虛空,
 最勝現色像,  愍哀而開化。
 宣法無有色,  最勝行普平,
 禮法自然慧,  明識一切誼。」

無憍樂天以偈嘆佛,侍從世尊。

化自在天與諸天人,見於世尊欲詣宮殿講堂高座,雨天寶珠而供養佛,叉手讚曰:

「禁戒離諸垢,  則立於清淨,
 勸化其高尊,  定意不可動。
 智慧無等倫,  如海無瞋恨,
 已度於終始,  稽首得自在。
 神聖之足底,  自然立相輪,
 顯修乎慈哀,  從本此為先。
 解脫三逕跡,  稽首佛德行,
 則以悲哀故,  增加以平等。
 以寂然為華,  解脫成其實,
 猶如蜂之王,  勸化諸眷屬。
 安住如蓮華,  以頭腦稽首,
 善建立禁戒,  住於安諦地。
 精進之勢力,  超殊無能逮,
 稽首正品類,  甚尊不可動。
 愍哀為清淨,  道場成光曜,
 智慧離垢穢,  威明消闇冥。
 無數百眾生,  咸共歸稽首,
 則為無極覺,  頭面禮大聖。
 其脫門之跡,  音暢於虛空,
 智慧馳懸遠,  光明照十方。
 眾生華百千,  令得解開彼,
 覺了離垢穢,  稽首無所著。
 察之無等倫,  何能有踰者?
 求之於十方,  導師不可逮。
 功勳甚眾多,  一切德備悉,
 吾今而諮嗟,  其志無飽滿。
 阿須倫、諸龍、  帝主所歸禮,
 無數諸天、人,  僉共嘆其德。
 其所讚名稱,  眾多難思議,
 舉譽禮世尊,  功勳皆流佈。」

化自在天偈讚佛已,侍從世尊。

於時世尊則以無量佛之境界感動變化,為百千天人所共諮嗟,詣寶高座。時佛世尊適昇高座,四域宮殿悉知見之;一切三千大千世界、諸在四域皆復如是,悉知見之。

於時大聖坐於三千寶護高座師子之床,諸菩薩眾及大弟子亦復次坐。於是,大聖有三昧名無蓋法門娛樂,以此定意正受。佛適三昧,聖體諸毛一一毛孔,各出江河沙等光明,威曜盡照東方諸佛世界,靡不周至;南、西、北方四隅,上、下亦復如是,盡照諸界遍無遺漏。所照十方諸佛國土,應時諸土一切地獄勤苦拷掠悉為休息、畜生解脫、餓鬼得安。時諸眾生諸患消除,不為淫、怒、愚、癡所惑,而無瑕穢苦勞之難;慈心相向,共相瞻視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子、如身無異。

如來光明照諸菩薩,諸菩薩眾承佛威神,光曜之中說此頌曰:

「精進力無量,  廣普無所住,
 又以精勤力,  越度億載劫。
 十力功流佈,  普達於十方,
 釋迦文威光,  廣照於一切。
 其欲求法誼,  故往百千土,
 禮佛聽尊法,  而至忍世界。
 其在兜率天,  十方諸菩薩,
 斯等察此光,  佛演安眾生。
 魔塵異學眾,  降以精進力,
 如蓮華出日,  須彌照十方。
 其身曜無底,  暉普於一切,
 詣彼聽尊法,  最勝轉法輪。
 今日無等倫,  班宣無比經,
 十力愍眾生,  故轉尊法輪。
 今日眾集會,  廣普難可遇,
 篤信欲見佛,  今當詣忍土。」

爾時,光明普告十方諸佛國土。說斯頌已,動諸佛國、安於眾生、燿諸法界,淨除一切塵勞之境,滅眾幽冥蔽魔宮殿,與諸菩薩、無數眷屬還迴忍土,在佛頭上忽然不現。

於時東方無量功德寶福普辭世界,其佛號離垢淨光海華無斷光言王如來。佛土有菩薩名首藏華諸法自在——彼光所請——與十江河沙等諸菩薩眾會眷屬圍遶忽沒彼土,須臾之頃至此忍界。詣寶高座住世尊前,稽首足下遶佛萬匝,雨夜光珠、眾寶、瓔珞供養散佛,以頌讚曰:

「十力功勳發,  皆達於十方,
 嗟嘆無等倫,  德祚度彼岸。
 我等所詣土,  欲聽經法故,
 一切聞名稱,  釋師子之號。
 世尊為平等,  離垢光普曜,
 如諸法無本,  亦無有瞋恨。
 見危懼眾生,  輒令得解脫,
 為諸法之王,  如幻師善學。」

時諸菩薩無央數眾嗟嘆佛已,各神足力悉化作座而坐其上。

南方佛辯世界無量德寶辯如來佛土,有菩薩名寶柱,與十江河沙等諸菩薩俱眷屬圍遶,在於彼土忽然不見,須臾之頃至此忍界,詣寶高座住於佛前,以白珠交露覆蓋佛上,稽首足下遶佛萬匝,以頌讚曰:

「世尊悉周匝,  愍雨於眾生,
 開[門@為]光明焰,  以空無吾我。
 以八平正路,  消竭塵欲淵,
 寂秘諸樹王,  長育清白林。
 則以智慧光,  化滅陰冥母,
 悟久夢眾生,  溺沒終始流。
 為顯示正路,  消竭恩愛池,
 令逮清淨眼,  使度如前勝。」

時無數菩薩頌讚佛已,各神足化變作其座,皆自處上。

於時西方照燿世界普明如來至真佛土,彼有菩薩名顯音契王,與十江河沙等諸菩薩俱眷屬圍遶,在於彼土忽然不現,須臾之頃至此忍界,詣寶高座住於佛前,雨瑛真珠供養世尊,稽首足下繞佛萬匝,以讚頌曰:

「其聖體之行,  猶如虛空界,
 所願悉清淨,  劫數無有量。
 其身淨無垢,  永無有眾漏,
 能周於十方,  無思議佛土。
 所講如時雨,  雷震梵妙音,
 悅可群萌類,  應如志所慕。
 其心無所行,  亦無有不行,
 所演暢諸音,  出應眾生心。」

時無數菩薩頌讚佛已,各神足化變作其座,皆自處上。

於時北方眾寶錦界無量德寶光如來佛土,彼有菩薩號曰海覺,與十江河沙等諸菩薩俱眷屬圍遶,在於彼土忽然不現,須臾之頃至此忍界,詣寶高座住於佛前,稽首足下繞佛萬匝,以頌讚曰:

「體色紫磨金,  覺施以寂然,
 善照於十方,  快普現其身。
 其體無儔匹,  眾人若觀察,
 則滅諸欲塵,  忻豫長安隱。
 最勝諸學子,  瞻戴世光明,
 其志咸忻仰,  如須彌頂王。
 皆諸神足力,  若干種變化,
 不能見最勝,  頂上之威相。」

時無數菩薩頌讚佛已,各各神足變作其座,皆自處其上。

於時東南方無憂世界除眾戚冥如來佛土,有菩薩名普曜,與十江河沙等諸菩薩俱眷屬圍遶,在於彼土忽然不現,須臾之頃至此忍界,詣寶高座住於佛前,稽首足下遶佛萬匝,以寶交露供養上佛,以頌讚曰:

「於一毛孔裡,  懷無限佛土,
 眾生不以患,  國土不迫迮。
 最勝救濟行,  為諸無眼目,
 諸佛為最妙,  識勝之光明。
 以一之剎土,  暢無數佛國,
 其諸所顯現,  剎土不增減。
 隨如應方便,  大稱隨時入,
 普入一切變,  神足所感動。」

時無數菩薩頌讚佛已,各神足變化作其座,皆自處上。

於時西南方善觀世界大哀觀眾生如來佛土,有菩薩名思於大哀,與十江河沙等諸菩薩俱眷屬圍遶,在於彼土忽然不現,須臾之頃至此忍界,詣寶高座住於佛前,雨妙衣服供養覆佛,稽首足下遶百千匝,以頌讚曰:

「禁戒甚清淨,  人尊如寶珠,
 長夜自將護,  如犛牛愛尾。
 見於毀禁者,  加之以愍哀,
 不自嘆己身、  不呰毀他人。
 住如須彌山,  意定不可動;
 智慧如江海,  尊超於神靈。
 已度一切有,  有為縛刑獄,
 化億載眾生,  療其塵勞病。」

時無數菩薩頌讚佛已,各神足化變作其座,皆自處上。

於時西北方離暗冥世界光淨王如來佛土,有菩薩名光曜網,與十江河沙等諸菩薩俱眷屬圍遶,在於彼土忽然不現,須臾之頃至此忍界,詣寶高座住於佛前,以寶瓔珞之具用覆佛上,稽首足下遶百千匝,以頌讚曰:

「身覺了生死,  猶如幻師化,
 示現所感動,  如幻無所有。
 假如師幻化,  眾生皆如茲,
 其界不可動,  眾生無自然。
 如人臥寐夢,  覩見若干形,
 寤則無所見,  諸色想無為。
 聖說法如夢,  有為從念生,
 見有所退轉,  不退、不迴還。」

時無數菩薩頌讚佛已,各神足化變作其座,皆自處上。

於時東北方住淨離垢世界空城離垢心如來佛土,有菩薩名覺無底離垢,與十江河沙等諸菩薩俱眷屬圍遶,在於彼土忽然不現,須臾之頃至此忍界,詣寶高座住於佛前,以常鼓音交露覆蓋佛上,稽首足下遶百千匝,以頌讚曰:

「明識深妙法,  等解指自然,
 省察諸空相,  一切諸所法。
 普知一切世,  眾生心所趣,
 其心如虛空,  清淨慧無底。
 群黎之所行,  三世諸馳逸,
 一心一時行,  悉知諸所有。
 無有眾生想,  其心諦離念;
 已除眾妄想,  善權普平等。」

時無數菩薩頌讚佛已,各神足化變作其座,皆自處上。

於時下方照明世界深青蓮首如來佛土,有菩薩名曰辯嚴,與十江河沙等諸菩薩俱眷屬圍遶,在於彼土忽然不現,須臾之頃至此忍界,詣寶高座住於佛前,以明珠交露共覆佛上,稽首足下遶百千匝,以頌讚曰:

「如億載佛土,  其中所有塵,
 安住諸子孫,  來詣於最勝。
 各欲自啟問,  無數億千劫,
 則以一文字,  意化於一切。
 聖慧不可喻、  權智無等倫、
 總持定無量、  功德無崖底、
 洪勳無能限,  斑宣無數劫,
 毛孔所諮嗟,  不可盡究竟。」

時無數菩薩頌讚佛已,各神足化變作其座,皆自處上。

於時上方莊嚴世界名稱如來佛土,有菩薩名諸法變王,與十江河沙等諸菩薩俱眷屬圍遶,在於彼土忽然不現,須臾之頃至此忍界,詣寶高座住於佛前,一切莊嚴眾寶紫金交露之帳覆蓋佛上,稽首足下繞百千匝,以頌讚曰:

「一切安住業,  今顯無崖底,
 於心得自在,  導師行亦然。
 獨諸佛所知,  非眾生所行,
 如空無邊際,  群庶本如此。
 其行無儔匹,  今日顯無底,
 成佛轉法輪,  導師滅度如。
 猶若有所種,  法不失果實,
 十方諸最勝,  不可稱限量。」

時無數菩薩頌讚佛已,於佛空中各神足化變作其座,皆自處上。

大哀經嘆會品第二

彼時須臾之間,十方菩薩悉會面現——其菩薩眾不可稱限、無能計會、億百千數莫能稱載——光明所勸集於忍界,詣寶高座住世尊前。

時佛宴然從定意興,其明晃照自然音出,其自然音普告於三千大千世界令聞其教。於時佛土信、不信者,已為應器比丘、比丘尼,童男、童女,人與非人、天、龍、鬼神、揵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聞佛音詔身心坦然,加敬悚息,承佛威神,自然而有妙寶宮殿悉共趣之。須臾之間至寶高座,稽首佛足,遶聖三匝,各就床榻。

又此光音告勅梵天、梵忍天王、梵身天王、梵滿天王、梵度著天王、大梵天王、光曜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淨嚴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難還天、淨身天、用果天、無揵天、於是天、善施天、善所施天、一善天,如眴之頃集寶高座,稽首足下,遶佛七匝,不處地上自處其座。

於時,世尊覩見大眾僉然來會。有神光曜名曰顯現諸菩薩力,眉間演出於此光明,遶諸菩薩七匝竟已,於諸菩薩頂上而沒。

時有菩薩名首藏華諸法自在,遇此光曜應時逮得一切莊嚴定意。適三昧已,其寶高座自然為佛。有師子座高八十億姟百千之尋,妙寶為足、眾珍欄楯、妙衣敷上、一切諸華以散其上、悅意諸寶以為嚴飾。一切菩薩覩此緣變斷絕所慕,皆令眾會自覩其明,可悅一切眾生現其心意,所欲求願尋時皆了,無可猶豫。

時首藏華諸法自在菩薩復以劫嘆施諸惡趣,三昧正受,別化如來大師子座,庠序安隱。從三昧起,恭恪欽敬叉其十指以頌讚佛:

「其日光明者,  但照世俗耳,
 天帝威神德,  營從樂忉利。
 其梵天尊王,  慕戀梵天上,
 佛之聖威化,  變動界若此。
 觀察法自由,  自然如虛空,
 若幻野馬比,  亦如水中月。
 諸所作、所造,  悉為無有主,
 曉了如誑詐,  見眾生清淨。
 其心慕於色,  斯色何所在?
 其心為自然,  所由皆不實,
 一切雖清淨,  此亦如幻化。
 其於自然者,  虛偽何有處?
 能分別本淨,  執御心鮮潔,
 其境從容來,  彼無有塵欲。
 思想念諸念,  其心已脫此,
 則見若干種,  幻化之所為。
 虛空無所有,  從地而出生,
 顯示國土地,  若干明珠寶。
 向者為法王,  建立師子座,
 當處於此座,  開化億眾生。
 跱立繒幡蓋,  大幢諸嚴飾,
 此無所從來,  亦無所越至。
 若能曉諸法,  無所從來者,
 便能為眾生,  現諸勝變化。
 大聖梵音聲,  所演善哉快,
 為世巨錠燎,  威神德無極。
 愍傷吾之故,  當昇處高座,
 講說於經典,  斷生、老、病、死。
 其清淨眾生,  十方來會此,
 各各次第坐,  欲聽愍法誼。
 本所因發舉,  願解於此慧,
 聖在師子座,  安詳頒宣法。」

於是,世尊見首藏華諸法自在菩薩志性清淨,即便處於大清淨法師子之座,尋時講說諸菩薩行、當所立趣。又有經典名無蓋門,淨菩薩道,諸佛法力,成就寶身,聖明屋宅,於一切法而得自在。入總持中分別解說,剖判入門大神通慧;入於微妙不退轉輪無能迴還,導御一切諸定意乘;入於一乘無毀法界,說眾生性根原所趣,為之唱導解發諸法。毀壞諸魔,入應順法;去諸塵勞六十二見,開化當入柔順之法;令諸愛慾、邪見、亂律入無礙慧。

勸眾德本普無不接,頒宣權慧皆入一切佛平等聖,悉無陰蔽無處所門。所宣諸法分別如誼,入於諸法——無念、不念,無應、不應——覺了深妙十二緣起。聖慧功德乃達魔天,佛身、口、意皆令莊嚴。所念志趣智慧明達而不可蓋,入乎聖諦開化聲聞,曉心所歸緣覺之律。普得一切諸慧境界諸菩薩律,一切所入於法自在,頒宣如來功勳名稱。

時佛講說如是比像無極法典。說是語時,教化告勅諸菩薩德:「所願至誠,悉已具足。」示現如來變化感動,解諸眾會狐疑結網,降攝一切諸魔之場,光顯如來訓誨之誼,備佛本業欲使具足。是故,世尊處師子座宣無蓋門。

於時寶幢菩薩承佛聖旨,用佛莊嚴三昧正受,令普眾會致佛莊嚴,建立威神。

時名聞力菩薩承佛聖旨,用紅蓮華三昧正受建立眾會,一切諸華令成法華,以此眾華散於世尊、一切菩薩三昧。

時海覺菩薩承佛聖旨,以眾香定三昧正受,使諸毛孔建立演出妙味栴檀。

四、明網菩薩承佛聖旨,以光明定三昧正受,令一切光建立眾會,靡不蒙安。

五、大哀念菩薩承佛聖旨,以無眴定三昧正受建立眾會,瞻戴如來目不敢眴。

六、離垢察無底菩薩承佛聖旨,以法悅定三昧正受建立眾會,慕樂正法、好法、志法,樂以法樂。

七、辯嚴菩薩承佛聖旨,以願跡定三昧正受建立眾會,皆令蠲除五蓋之患。

八、變諸法王菩薩承佛聖旨,以無忽忘三昧正受建立眾會,志在佛道慕如來行。

九、心勇菩薩承佛聖旨,建立眾會,使伏諸魔及外怨害靡不從化。

十、降諸魔菩薩承佛聖旨,以毀魔場三昧正受。適三昧已,應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魔——其數百億——及諸魔兵速疾速疾,各從宮殿忽然不現,詣寶高座住於佛前,稽首足下遶於世尊無央數匝不可稱計,奇異妙物供養大聖,恭敬悚息,一心叉手,勸助天師頒宣經典:「唯願以時開化說教,吾身今日降魔菩薩威神所建,故來勸助。唯,天中天!吾當放捨所作魔事不亂眾生,今以法故來至於斯。由是,大聖當察吾身志操所趣。」

於時世尊察魔心念,讚曰:「善哉善哉,諸仁者等!汝黨乃能放捨魔事,勸助如來令說經法。緣是之故,汝等之身因此獲報,皆當越度一切魔業。所以者何?猶百千歲屋室闇冥,一燈入中尋即消昧。如是,諸人於百千劫興發塵勞闇冥之欲,一善本心力之所變,消滅眾患令無有餘。譬如諸人一日之宮、一月之殿、一大寶珠,一一各出光明之曜消除眾冥。如是,諸人一心善本,觀其修行而念應順,皆除一切無明眾冥、六十二見、九十六逕眾患之難。以是之故,今日諸仁來覲如來加復勸助,因此德本稍漸蠲除一切無慧愚癡之冥,當獲無極導法之門。」

大哀經卷第一

大哀經卷第二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無蓋法門品第三

於是,法[敖/力]王菩薩在於彼會而白佛言:「唯然,世尊!如來境界不可思議,示現建立大聖威光,令諸菩薩永無狐疑,各各修行。唯當宣說無蓋之門大會法品。所以者何?其大會者,今悉集此皆為菩薩,一、被大德鎧不可思議;二、以大神通聖慧娛樂;三、皆有功勳通於十方;四、所修清白心離垢穢;五、以明解脫多所照燿;六、皆為諸佛所見諮嗟宣揚功勳;七、於一切法得尊自在;八、諸度無極越終始岸;九、一切皆從權方便生;十、而悉消化魔業欲塵;十一、降伏一切諸外邪道;十二、皆能分別方便講說章句誼理;十三、慧無罣礙,智度無極,超於彼岸;十四、其意自由,勇步無難,逮聖總持;十五、建立無蓋,辯才無斷;十六、曉了眾生根原所趣——具足、缺漏,備、不備者;十七、察諸眾生從應所解而為說法;十八、所宣經道除眾罪殃而無遺漏;十九、其音隨時柔軟和雅,如哀鸞鳴、猶龍海吼、亦如梵聲;二十、慈愍眾生而示滅度,亦以慈愍令眾得濟;二十一、心常懷執無極之慈;二十二、志性抱念無蓋之哀;二十三、所住堅固而不可動,言行相應;二十四、修立法幢顯示十方;二十五、其志堅強猶如金剛,不可破壞如鐵圍山;二十六、盡建所願不失本誓;二十七、暢入深妙,分別玄奧十二緣起;二十八、蠲除兩際,斷滅常見一切諸見六十二疑所習連著;二十九、亦如大乘群庶法王誘進牽致使入於道;三十、眾庶大導將致無難;三十一、從無央數劫好樂法寶,合集智慧;三十二、為大醫王療眾人病,滅除眾生無色塵勞蓄滯之病(第三十三、法經本闕);三十四、此諸菩薩大師子王所撫育子;三十五、一切諸行、若聽異音、聞說如來秘密之誼亦不恐懼;三十六、而以相好莊嚴其身;三十七、皆以大哀具足祠祀;三十八、其心勇勐不懷怯弱;三十九、降伏四魔愛慾境界;四十、善施橋樑,開寤眠寐;四十一、如是根力覺意禪思,解脫定意正受,以善修成所當為業;四十二、常以慇勤欲度眾生;四十三、逮得總持攬制一切;四十四、若利、無利,嘆譽、誹謗,有譽、失名,若苦、若樂,於世八事而無所著;四十五、其心得入歡喜悅豫,樂愛經典;四十六、頒宣流佈道法之寶;四十七、充滿智慧備悉道空;四十八、其行鮮明猶如蓮華;四十九、蠲除一切諸有為法;五十、其光清淨,覆蔽日、月、釋梵暉曜;五十一、悉已逮得海中三昧;五十二、道御一切諸法之寶;五十三、而於三寶由得自在無能斷截;五十四、明識解說一切諸界;五十五、執持諸佛經典之要;五十六、積累合集無量功德諮嗟之稱;五十七、造立無限功祚智業;五十八、而得親近具足佛慧;五十九、達了當來無央數劫本末之際;六十(第六十法本內少)。」

法[敖/力]王菩薩白佛言:「如是,世尊!此諸菩薩大士之會功勳若茲,我意大聖,心自念言:『當令世尊為諸菩薩宣無蓋門大會法品,諸菩薩眾所可由生,至未曾有天中之天。諸佛興出多所饒益,則能悅可菩薩大士使得成具。當來菩薩德本明哲,其初發意菩薩清淨行欲成者,令入一乘使不退轉。諸菩薩眾具足佛法,至阿惟顏一生補處,令其果報無所遺失。若有眾生所識分明、志存決定,懷來因緣化使入道;其不決定當令仰入於無極哀,其有眾生永在邪見,為說處所使決其網。樂三乘者因故佛興而自嚴飾,諸天、龍、神、犍沓和、人與非人、世人、阿須輪皆得蒙濟。所以者何?佛興出世實為善哉,如是比像至未曾有難及希有,經典之要現出於世得共覩知。』唯願,大聖!斯等正士發意之頃,建立化變此法高座,一切聲聞及諸緣覺於百千劫所不能逮。吾以是故,心自念言:『難及難及,至未曾有。此人之等乃能施設如是色像神足變化,誰以見此,當復興發聲聞之行、緣覺之心?所以者何?其有初發菩薩心者,過諸聲聞、緣覺之眾。』今欲引喻。譬如,世尊!愚癡之子從生騃冥,捨夜光大寶珠取水精珠,所見顛倒自以為是。眾人所行亦復如是,捨乎大乘,轉求聲聞、緣覺之乘。若復有人至性真實,發無上正真道意,若已發意、甫發意者,亦當不久具足成就如是法要。」

法[敖/力]王菩薩說是語時,彼眾會中三億百千姟天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大哀經莊嚴法本品第四

爾時,世尊覩諸菩薩皆來大會——此諸菩薩皆以法故而來集此,悉以執持如來妙藏、宣暢菩薩諸所行、住無蓋法門所由品奧、修御法典——復有光明名無畏辯,應時眉間大人之相放斯光曜,遶諸菩薩七匝已竟,因復遶於總[敖/力]王菩薩身百千匝,尋入總[敖/力]王菩薩之頂。

適蒙此光承佛威神遶諸菩薩百千匝,其光悉照師子之座,其身威儀轉復光曜,光明巍巍益甚加倍踰諸菩薩。

總[敖/力]王菩薩時見如來無極威變,即從座起,偏出右肩,右膝著地,叉手於世尊上虛空之中,化成如來莊嚴寶蓋——佛所建立,琉璃為幢,上至炎天,瑰異琦珍、帝青琉璃、寶藏殊妙而以嚴飾,垂貫真珠繒綵旗旛而為莊校,紫金交露周匝繚遶——覆諸菩薩大會之眾,其蓋廣長大如三千大千世界。如是比像建立寶蓋奉獻如來,雨於天華,威變伎樂而自然鳴。尋時以頌而讚世尊:

「光明普遍靡不見,  目所周悉為顯誼,
 諸法自在權自由,  不可思議趣諸德。
 大聖正士演光明,  其口清淨宣辯才,
 道光繞我百千匝,  在吾頂上沒不現。
 如本意志所懷念,  辯才照明持亦然,
 所知百千勝於前,  用蒙人雄道師恩。
 其身巍巍心清淨,  踴躍以時獲如願,
 乃知正覺慧無量,  其大辯才入我身。
 佛實難及威無極,  其羸劣者不所樂,
 承佛聖旨今悉見,  當復啟問愍眾生。
 諸菩薩眾行所入,  等趣世間而御眾,
 所生光明所變處,  當復諮啟阿惟顏。
 魔眾無量悉來會,  而獨遊步上道乘,
 及餘志求微妙法,  為是等故問最勝。
 當善執持此魔場,  而常諦受斯佛慧,
 今適是時世尊說,  為眾生故開法藏。
 鄙身明智無不及,  人中之尊慧無量,
 能了最勝無限智,  今當啟問無極權。
 世尊聖慧由自在,  本於長夜所修學,
 善遵[敖/力]尊為法王,  惟為頒宣道師行。」

總[敖/力]王菩薩以頌讚佛已,白世尊曰:「如來境界不可思議,諸菩薩行莫能稱限,吾及眾會聽察如來、至真、等正覺所說經法未曾厭倦。覩於眾生,最勝世尊行乎大哀,故問此誼。何謂,世尊!菩薩莊嚴而自校飾,以菩薩行而為應誼?何謂菩薩不可思議逮法光明,離於闇冥蔽礙之患,以大法門而為清淨?何謂菩薩在眾生尊,第一大哀修行慈愍,成就所行不捨眾生?何謂菩薩逮佛菩薩所行諸業、所尊正法、不懷惱法?善哉,世尊!願分別說諸佛菩薩之所行住等趣法門。猶如菩薩降伏魔眾、蠲除疑網、入如來界、游菩薩境,曉了一切眾生志操,心行清淨、攝取佛土、執持魔場、從如來教,而於諸法速得自在無所蔽礙。」

佛告總[敖/力]王菩薩:「善哉,善哉!正士!乃能問於如來,欲善決了諸佛菩薩,仁能逮得無量如來所行了了。族姓子!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如諸菩薩行及餘菩薩功勳具足,疾逮一切諸法自在。」總[敖/力]王菩薩及諸大眾受教而聽。

佛言:「菩薩有四事莊嚴。何謂四?一曰、戒莊嚴,未曾毀禁;二曰、定意莊嚴,至未曾亂;三曰、智慧莊嚴,心無蔽礙;四曰、總持莊嚴,所聞不忘;是為菩薩四事莊嚴。

「於彼何謂以戒莊嚴?族姓子!知則用一事以戒莊嚴。何謂一?常愍眾生心不懷害,矜哀群黎一切有命,亦敬愛之莫不悅可。

「復有二事以戒莊嚴。何謂為二?一曰、杜塞惡趣,二曰、開善趣門。

「復有三事以戒莊嚴。何謂為三?一曰、身行清淨而無玷汙,二曰、口言清淨辭不麁獷,三曰、其心清淨未甞壞亂。

「復有四事以戒莊嚴。何謂為四?一曰、如所志願必果無異,二曰、如所約誓則得成就,三曰、如所慕樂必成無違,四曰、如所圖畫則得超至;是為四。

「復有五事以戒莊嚴。何謂為五?一曰、與禁戒士俱共精修,二曰、習學智慧未曾懈廢,三曰、勤志解脫不懷慢恣,四曰、修度見品未甞休懈,五曰、益加精進尊於無上無極滅度;是為五。

「復有六事以戒莊嚴。何謂為六?一曰、無所毀犯,亦不懷恨;二曰、無所缺漏,亦不捐棄;三曰、不有玷汙,無所損落;四曰、不為瑕疵,修一清淨行;五曰、而博聽受,不從欲穢;六曰、若有所聽,不載仰人;是為六。

「復有七事以戒莊嚴。何謂七?一曰、戒品清淨,二曰、佈施清淨,三曰、忍辱清淨,四曰、精進清淨,五曰、禪思清淨,六曰、智慧清淨,七曰、善權清淨而無放逸;是為七。

「復有八事以戒莊嚴。何謂八?一曰、所處具足,二曰、其地究竟,三曰、所御備悉,四曰、性戒周密,五曰、不被燒害得至成就,六曰、佛興出世得無所著,七曰、無蓋普達,八曰、得從善師所問具足;是為八。

「復有九事以戒莊嚴。何謂九?一曰、而於聖慧無所恐懼,二曰、有所覩見而不怯弱,三曰、曉了空慧,四曰、分別善權,五曰、習於清涼而無惱熱,六曰、將護禁戒如蜂採華,七曰、修治其心令無情慾,八曰、其心調和不懷麁獷,九曰、逮得調定中和之地;是為九。

「復有十事以戒莊嚴。何謂十?一曰、莊嚴其身具足諸相;二曰、其口莊嚴,言行相副;三曰、其心莊嚴而無瑕疵;四曰、國土莊嚴具足所願;五曰、開化眾生莊嚴,志性清淨;六曰、所生莊嚴,一切眾惡而無所犯;七曰、菩薩行莊嚴學如來行;八曰、聖慧莊嚴,不懷自大;九曰、道場莊嚴,勸助眾德;十曰、力無所畏,不共法莊嚴,立戒為本,未曾捨禁;是為,總[敖/力]王菩薩!十事莊嚴。」

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定意莊嚴?定有一事。何謂一?常懷慈心愍哀眾生。

「復有二事定意莊嚴。何謂二?一曰、修行威儀禮節,二曰、性行質直而無諂飾。

「復有三事定意莊嚴。何謂三?一曰、無有諛諂,二曰、志性清和,三曰、無有虛偽。

「復有四事定意莊嚴。何謂四?一曰、為人仁調而不佷戾,二曰、不懷毒害見他瑕疵,三曰、不犯禁忌致諸患難,四曰、不從愚戇以趣闇蔽;是為四。

「復有五事定意莊嚴,謂去五蓋。何謂五?一曰、貪慾,二曰、瞋恚,三曰、睡眠,四曰、調戲,五曰、狐疑。

「復有六事定意莊嚴,謂六思念。何謂六?一曰、常念於佛,二曰、常念經法,三曰、常念聖眾,四曰、常念禁戒,五曰、常念佈施,六曰、常念諸天。

「復有七事定意莊嚴,謂不捨道心修七覺意。何謂七?一曰、意念覺意,二曰、法覺意,三曰、歡悅覺意,四曰、精進覺意,五曰、信覺意,六曰、定覺意,七曰、護覺意。

「復有八事定意莊嚴,謂八正由路。何謂八?一曰、正見,二曰、正命,三曰、正語,四曰、正業,五曰、正念,六曰、正便,七曰、正意,八曰、正定。

「復有九事定意莊嚴,謂菩薩不捨道心,常立大哀,亦無所住,其心不捨一切眾生。何謂九?一曰、蠲除愛慾,寂滅眾惡不善之業,憺怕、悅安,此念俱行修第一禪;二曰、其人寂除思念所行,其內庠序而為專一,無思、無行,憺怕、悅安,修第二禪;三曰、永觀歡悅離欲之行而常安詳,其身適安猶如聖賢所說、所觀,其意行安修第三禪;四曰、斷除苦樂,究盡往古,憂慼、歡悅觀察於斯,無苦、無樂修第四禪;五曰、皆度一切諸色之想,究暢盡竟性之如地,不復思念若干諸想,游於無量虛空之慧而為修行;六曰、過於一切虛空諸想,游無量識,諸識之慧而為修行;七曰、皆越一切諸識智慧,不計有身、不用識慧而為修行;八曰、皆超一切,不用識慧於有想、無想之處而為修行;九曰、皆出一切有想、無想之處,悉入一切思想所愚,定意思惟以為正受,以權方便不於本際而取證也,住於本願開化眾生。

「復有十事定意莊嚴。何謂十?一曰、心無所生不懷瞋恚,二曰、具足寂然之行,三曰、不捨所願,四曰、寂在閑居,五曰、不失德本,六曰、其心憺怕,七曰、身心休息圖度計校,八曰、度安諸法,九曰、心得自在,十曰、得賢聖性;是為十事定意莊嚴。」

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智慧莊嚴?計有一事智慧莊嚴。何謂一?於一切法而不卒暴。

「復有二事智慧莊嚴:一曰、捨於狐疑,二曰、離諸愛處。

「復有三事智慧莊嚴:一曰、斷除愚戇;二曰、燒盡無明,壞諸陰界;三曰、永滅闇冥幽昧之事。

「復有四事智慧莊嚴:一曰、曉斷諸苦,二曰、了絕諸習,三曰、明於造證,四曰、不住由路。

「復有五事智慧莊嚴:一曰、戒禁清淨而無所獲;二曰、定意清淨精度智慧;三曰、解品清淨游於眾生;四曰、度知見品而為清淨,皆於三世無所罣礙;五曰、法品清淨以用成行。

「復有六事智慧莊嚴:謂淨三場施度無極,淨於己場身如野馬、人場清淨猶等如夢、道場清淨無望報故;戒度無極淨乎三場,身場清淨等如影故、言場清淨如浮響故、心場清淨等如幻故;忍度無極亦淨三場,棄捐麁辭所言清淨,除去冤結常喜諮嗟,若有段段支解其身,觀察法身清淨無穢;進度無極亦淨三場,清淨無厭、好游生死,覩之如夢,堅強清淨志如金剛故,無應、不應,清淨行者度想著故;寂度無極清乎三場,愚冥清淨退入慧故、棄捐清淨入於諸法無所著故、勤心清淨髮神通故;智度無極亦淨三場,四思清淨化眾生故、總持清淨攝正法故、所願清淨嚴佛土故。

「復有七事智慧莊嚴將護其意:一曰、於四意止,不起、不滅;二曰、於四意斷身意憺怕;三曰、其神足者曉了諸根;四曰、其五根者降棄一切諸魔塵勞;五曰、其五力者明曉諸法自然之故;六曰、其覺意者無所不達致未曾有;七曰、其由路者無往、無來,無往來故。

「復有八事智慧莊嚴,謂不失聖慧行權方便:一曰、寂然觀慧而為憺怕,二曰、觀察見於諸法為憺然故,三曰、慧品曉法品故,四曰、界品其性本行等境之故,五曰、曉於諸入本無慾故,六曰、明十二緣曉無我故,七曰、達於誠信永無瞋故,八曰、一切諸法無所破壞如實觀故。

「復有九事智慧莊嚴:一曰、知過去事,本清淨故;二曰、知於當來,未然清淨故;三曰、知於現在,究竟淨故;四曰、知定了了,報應之誼無所失故;五曰、知於未定,導因緣故;六曰、曉處於邪,為開化故;七曰、知佛平等,達法身故;八曰、等於諸法,法無慾故;九曰、諸聖平等,修無為故。

「復有十事智慧莊嚴:一曰、所有如夢,為惑相故;二曰、了如所夢,思想相故;三曰、了如野馬,分別相故;四曰、了如實見,因緣相故;五曰、了如影見,形用事合故;六曰、了如呼響,用雜會故;七曰、了於法界,無壞相故;八曰、了於無本,不住相故;九曰、了於本際,無動相故;十曰、曉於無為,其無為者自然相故。是,族姓子!菩薩所行十事智慧莊嚴。」

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總持莊嚴?以有一事而為莊嚴:其意常達未曾忽忘。

「復有二事總持莊嚴:一曰、懷來道誼,二曰、總攝無違。

「復有三事總持莊嚴:一曰、曉了諸誼,二曰、分別嚴飾美辭,三曰、明誡所歸隨其方便。

「復有四事總持莊嚴:一曰、言無所著,二曰、無剛[革*卯]辭,三曰、所言柔和,四曰、無刺譏辭。

「復有五事總持莊嚴:一曰、諸所聞聲唯歸於誼,二曰、曉諸身識唯歸於慧,三曰、一切經典唯歸經理,四曰、了諸人響唯歸於法,五曰、在於方俗歸度世行。

「復有六事總持莊嚴:一曰、言行相應;二曰、順從至誠,所言清淨;三曰、不懷自大,行無所著;四曰、無有諛諂,言無所失;五曰、修於大哀,如應說法;六曰、方便隨品而為宣說等講俗智。

「復有七事:一曰、其辯才智適發尋對,二曰、辯才應機,三曰、小辯才捷疾,四曰、辯才無礙,五曰、辯才無滯,六曰、辯才無缺,七曰、辯才應誼。

「復有八事總持莊嚴:一曰、曉了諸天所言,二曰、解識諸龍音聲,三曰、明察鬼神言響,四曰、分別揵沓和語,五曰、解阿須倫所詠,六曰、達加留羅辭,七曰、暢真陀羅所言,八曰、識摩睺勒及諸眾生口之所宣。

「復有九事總持莊嚴:一曰、不猗無為,二曰、諸所修行而不怯弱,三曰、勇勐說法,四曰、其智慧聖不為虛偽,五曰、曉了所說廣普具足,六曰、其貢高者順為說法,七曰、得平正者為說質直而開化之,八曰、見有處者為現劫燒,九曰、得境界者隨其學乘而為斑宣。

「復有十事總持莊嚴:一曰、從其志操不為眾生宣麁獷辭;二曰、聞佛說法修習慧明,不復志慕世俗之智;三曰、言不可盡,假一文辭耳;四曰、其無所住為說無處;五曰、說於諸佛諮嗟無量;六曰、棄除惡趣、塵勞、麁辭;七曰、說於滅度不可稱限;八曰、忍於眾生無礙根本;九曰、從佛之教;十曰、忍於分別超異辯才。是,族姓子!菩薩十事總持莊嚴。」

於是,世尊欲重宣此誼令人重解,即說頌曰:

「諸大聖人,  有四莊嚴,  以此應誼,
 尊之上乘。  戒禁、定意、  及最智慧,
 總持如是,  明解分別。  為諸眾生,
 所見欽敬,  其身、口、意,  常以清淨。
 悉斷狐疑,  諸所句跡,  其奉戒者,
 以此莊嚴;  生天世間,  功勳流佈,
 其所志願,  輒得成就;  常修正行,
 以行為上,  其奉淨戒,  以此莊嚴。
 其人得近,  速逮定意,  智慧解脫,
 聖慧若茲。  親近無為,  歸此行者,
 戒禁清淨,  斯為莊嚴。  戒無所犯,
 禁不缺漏,  不弄戒法,  性無卒暴,
 名響暢溢,  靡不宣持,  戒清淨者,
 斯為莊嚴。  其戒清淨、  佈施鮮潔、
 忍辱清淨、  精進亦然、  一心清淨、
 智慧無異、  善權清淨,  亦無放逸。
 所住堅固,  強不可動,  逮明諦地,
 行不懷恨,  性不舒緩,  志常謹勅,
 戒清淨者,  斯為莊嚴。  其戒茂盛,
 未常退轉,  其心不生,  眾惱煩熱,
 秉意興行,  未曾悔變,  戒清淨者,
 斯為莊嚴。  不恐、不懅,  未曾慷慨,
 其意寂靜,  無能毀稱,  其犯禁者,
 常被系閉,  戒清淨者,  斯為莊嚴。
 其心修禁,  功勳無極,  志性仁和,
 斯意安調,  則為己身,  莊嚴相好,
 戒清淨者,  斯為莊嚴。  如口所言,
 身行若茲,  莊嚴其口,  所護莊嚴,
 不以欲塵,  嚴飾其心,  戒清淨者,
 斯為莊嚴。  斯人則為,  莊嚴佛土,
 開化眾生,  使入大道。  此明哲者,
 莊挍生處,  以是之故,  不犯眾惡。
 所謂莊嚴,  常奉佛道,  修治最勝。
 於佛道場,  莊嚴諸力,  四無所畏,
 以為莊嚴。  聖慧無慢,  普加慈愍,
 一切眾生。  其明智者,  所見正真,
 無有諛諂,  不懷細碎,  不隨貪慾、
 瞋恚、愚癡,  志性勐毅,  無有五蓋,
 修六思念,  而無放逸。  為七覺意,
 奉道若茲,  稍漸皆惟,  一切定意。
 親近所行,  修乎寂然,  善順隨時,
 不失眾德。  住樂靜思,  所察入亂,
 於道自在,  為賢聖種。  未曾猶豫,
 不達經典,  無有狐疑,  亦無沉吟。
 除去無明,  無有愚冥,  常處至誠,
 明識聖慧。  戒清淨者,  無所逮得,
 智慧最上,  定意清淨。  順從二事,
 解脫清淨,  不懷慢者,  聖慧清淨。
 覩見三世,  度眾為惠,  曉了離欲,
 則法清淨。  斯清淨者,  不懷自大;
 其智慧者,  此為莊嚴。  智慧行施,
 以為莊嚴,  若能清淨,  於三品場,
 己身、眾生、  及修道教,  如夢幻化,
 而無所著。  以戒智慧,  而為莊嚴,
 又復淨治,  於三品行。  身行、口言、
 心念亦然,  影像幻化,  亦如浮響,
 是為智慧,  而成莊嚴。  則能清淨,
 於三品事,  無能屈者,  亦不動搖。
 普觀一切,  常察法身,  智慧精進,
 而自莊嚴,  亦復清淨,  於三品事。
 未曾懈惓,  志性堅強,  未常懷應,
 亦無不應。  所以智慧,  一心莊嚴,
 亦以三事,  修行清淨。  其所觀察,
 無有闇昧。  斯明哲者,  興立五通,
 善權智慧,  以莊嚴者,  亦復清淨,
 於三品事。  善受總持,  了平等誼,
 示眾生法,  亦淨佛土。  於四意止,
 志不退轉;  於四意斷,  不行二事。
 身心憺怕,  斯為神足,  曉了一切,
 眾生根原。  於魔、塵欲,  永無所有,
 諸法自在,  隨順決了。  無所從來,
 及致來道,  是為威儀,  智慧莊嚴。
 永致湛然,  為寂禪定,  所觀察者,
 行無崖底。  曉諸陰衰,  修乎法品,
 明識諸界,  猶如虛空。  分別情入,
 空無所有,  法無吾我,  從緣而起。
 曉了真諦,  慧無懷恨、  無恐懼慧,
 因緣隨念。  於三世慧,  無所罣礙,
 明瞭三聚,  之所歸趣。  曉識三寶,
 則為一相,  其智慧者,  以此莊嚴。
 明曉幻化,  為悉惑相,  恨從惑相,
 譬如若夢;  等如芭蕉,  為悉惑相,
 諸法無會,  猶如影相。  從緣合生,
 如水中月、  亦如呼響,  因對而出。
 其法界者,  慧常無壞;  明瞭無本,
 智無所住。  法動、無動,  本際常然;
 有為、無為,  此無有二。  深要智慧,
 清淨為道,  是為莊嚴,  諸佛之法。
 其人未常,  意懷惑亂,  懷來遭遇,
 總持經典,  而常解說,  誼理微妙,
 而恆游步,  滅度之惠。  言不卒暴,
 亦無麁獷,  口所宣傳,  無有不可。
 諸所說音,  眾當察誼,  所仰聖慧,
 常以了了。  識經誼理,  靡不聞達,
 以歸於法,  不計有人。  一切諸法,
 度世為要,  以此總持,  而自莊嚴。
 口所頒宣,  常說至誠;  口之所言,
 恆趣平等。  有所為者,  常講經典,
 隨時不虛,  無有為事。  欺人興此,
 說其辯才,  速及正慧,  常無罣礙。
 而無所住,  隨順無失,  善自莊嚴,
 如好華鬘。  聞知天、龍  所說言辭,
 鬼神、揵沓、  及阿修倫、  迦留、真陀、
 及摩睺勒,  亦復曉了,  眾生所說。
 此等不來,  在於眾會;  亦復不住,
 而就見之。  此勇勐者,  為頒宣法,
 則以智慧,  而達知之。  其自大者,
 見懷亂意,  覩斯所說,  順從應時;
 自大貢高,  覩其所說,  其懷慢者,
 無有瞋恚。  為分別說,  三乘之教,
 斷諸狐疑,  令無結網,  則得親見,
 佛法正真,  不依仰人,  智慧如是。
 於一切字,  常曉滅盡,  所分別曉,
 誼無質礙。  諮嗟諸佛,  無量功德,
 其逮總持,  以此莊嚴。  毀諮塵欲,
 所知無限,  善權方便,  隨時開化,
 曉了一切,  眾生根本,  諸佛所知,
 逮分別辯。  其以總持,  而莊嚴者,
 斯人用此,  稱名普聞。  吾住一劫,
 歌嘆其行,  不能究竟,  斯功德勳。」

大哀經八光品第五

世尊復告總[敖/力]王菩薩:「菩薩有八光明,以此光明離不可思議諸闇昧,修清淨行。何謂為八?一曰、念光明,二曰、志光明,三曰、游光明,四曰、法光明,五曰、慧光明,六曰、至誠光明,七曰、神通光明,八曰、奉行光明;是為菩薩八大光明。

「於彼,何謂念光明?有八事為念光明。何謂八?往古所造眾德之本未曾忘失,所未立德日日積功,如所聞法未曾忘失、逮知誼理分別所趣,不從六界成就念門,斷諸非法具足善德,覩有強心諸佛、世尊所為建立,護持法城志懷於源,逮一切法德諸光明,是故菩薩八事光明。

「曰所志光明復有八事。何謂八?志解誼理不懷嚴飾,志在聖慧不懷識著,志在於法不懷塵欲,志在精進不懷諍訟,志在佛道不懷聲聞、緣覺,志在微妙不懷小乘,志在於佛不懷魔事,志在大慈大哀未曾懷害加於眾生;是為八事所志光明。

「游光明復有八事。何謂為八?所可遊行常頒宣法,游知眾生志操所念,所游之處分別辯慧,所游之處常解深妙十二緣起,所游之處有所宣暢亙無不通,所游之處曉了清淨前後增損,所游之處普備一切諸佛之法;是為八。

「法光明復有八事。何謂八?其明照世而為解說入於善本,又為眾生演度世法為暢聖慧、詔使令除諸罪之法,無漏法光善宣道教,不住無明及於眾漏見於生死罪福所趣,覩已塵欲光明不墮滅盡而取證也,其光明法善察所趣客塵之源,無為法光心本清淨,自然鮮潔諸法永寂;是為八事。

「慧光明復有八事。何謂為八?一曰、八等光諸道,二曰、諸道跡光慧,三曰、往來光照,四曰、放不還明,五曰、演無著曜,六曰、緣覺威曜,七曰、菩薩慧明,八曰、如來、至真、正覺光明;是為八。

「至誠光明復有八事。何謂為八?其墮滅盡以至誠行照曜於彼,其行誠諦第一道跡慧光照彼,其行誠諦致第二果則以照彼,其行誠諦得第三果亦復照彼,其行誠諦得第四果亦復照彼,其行誠諦得緣覺果亦復照彼,其行誠諦得菩薩忍亦復照彼,其行誠諦成佛、正覺亦復照彼;是為八。

「神通光明復有八事。何謂為八?所謂光明靡所不曜,其天眼者覩諸色像,永寂諸響則以天耳普聞諸音,所念光明識念無央數劫往古行事,本淨光明察覩一切眾生心行如虛空,無礙光明又其神足游步無限諸佛國土,慧光明者成無漏聖,積德光明開化眾生使修善業,慧業光明決斷一切眾生疑結;是為八事。

「奉行光明復有八事。所謂奉行:一曰、遵修聖慧,二曰、志智慧明,三曰、行正見明,四曰、奉觀察光,五曰、照眾生性曜,六曰、脩其脫心,七曰、無瞋恚心,八曰、遵修其明令永究竟;是為八。」

佛時頌曰:

「以往古淨業,  心初不忽忘,
 意習無所習,  善勸無懈廢。
 所聞未曾忘,  速得解法誼,
 寂然界憺怕,  志強棄非法。
 曉了於念門,  選擇所造業,
 懷勇者覩之,  建立勝自在。
 守護於法城,  等一眾生法,
 智者離諸冥,  利益於群萌。
 逮得光明曜,  無疑決猶豫,
 志強慧自在,  速成至佛道。
 志在於誼理,  不逸存嚴飾,
 慧士不著想,  不猗於文字。
 其志於法者,  善調欲、離癡,
 有志淨善權,  不諍安住道。
 意常存於道,  不念聲緣覺;
 常懷微妙業,  不念於小乘;
 思惟於佛道,  不從諸魔教;
 常懷於大哀,  不嬈於眾生。
 假使所頒宣,  所游無狐疑,
 隨時化眾生,  所在群萌行。
 所游分別辯,  彼慧無罣礙,
 明於因緣法,  無有緣起事。
 曉了方便慧,  安住所步頂,
 一切能普入,  諸佛所興法。
 世間法光明,  悉知人民業,
 及度世聖慧,  雄為智慧光。
 所生無罪舋,  大慧修本淨,
 善遵於道路,  常宣無罪業。
 於漏無有漏,  法光明照曜,
 斷一切諸漏,  利潤於眾生;
 於有數無數,  法常游於慧,
 是無垢離冥,  游入滅盡行。
 塵勞諸諍訟,  其慧無蔽礙,
 明識眾塵欲,  其心本清淨。
 其智得滅度,  曉不起寂然,
 如是類無限,  大乘光明業。
 彼於八等慧,  游達於道跡,
 亦曉了往來,  分別於不逮。
 無著及緣覺,  菩薩世吼護,
 慧皆能達此,  所游解聖賢。
 至誠明無量,  勇勐善修行,
 其逮得果證,  無恚議第一。
 其行至誠者,  入寂第一果、
 第二、三、第四,  逮緣覺之果,
 設有能加精,  逮法忍平等,
 如最勝得道,  至誠皆照彼。
 又其天眼者,  普見十方佛;
 成就於天耳,  聞十方音聲。
 識念那術劫,  前世慧光明,
 隨順知他心,  清淨慧悉照。
 游億姟佛土,  神足照十方,
 輕舉如虛空,  逮無為之慧。
 功德光無底,  神通益眾生,
 慧界無罣礙,  決群黎狐疑。
 奉行所應誼,  志彊法慧光,
 至成明無限,  則為神通光。
 修行聖智慧,  意廣辯無底,
 等觀於正見,  究竟無結恨。
 其淨於此八,  斯光威無極,
 雖未成佛道,  常行作佛事。」

大哀經卷第二

大哀經卷第三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大哀品第六

佛復告總[敖/力]王菩薩:「菩薩有十六事,常以大哀加於眾生。何謂十六?於是菩薩除見貪身,眾生處在若干邪見,則為斷去迷惑疑業,為說經法,是為菩薩興發大哀愍於眾生。

「眾生處在虛偽顛倒——非常想常、苦想為樂、無身想身、空有淨想——當為蠲除此顛倒行,菩薩於彼興發大哀為說經典。

「眾生處在計有吾我——一切無形而想有形——當為除去吾我之事,菩薩於彼興發大哀頒宣經道。

「於此眾生處在五蓋而自覆蔽,墮在欲瘡多所危害,睡寐無明、虛偽狐疑,因緣所覆不了深法;吾當為彼除諸陰蓋,菩薩於彼興發大哀為說經法。

「眾生處在六情罣礙——眼見色而想著為文飾,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而懷想著猗受文飾——當為此等滅除六情,菩薩於彼興發大哀為說經道。

「眾生處在貢高、自大、憍慢求敬,是我自由咄吾志邪,懷害虛偽,餘人卑賤我為尊貴,自說我所行正於尊,復尊經道又勝加復[敖/力],乃強綺於容色,自計有識而自放恣,永無所獲自謂成就,不賢嫉賢、不聖嫉聖,處於邪見想住正道;吾當為此說除憍慢、貢高、自大,菩薩於彼興發大哀為說經道。

「眾生處在迷惑邪逕,離於聖路;當為除邪顯示聖道,菩薩於彼興發大哀為說經道。

「眾生處在虛偽恩愛之著,貪於妻息、男女、家居、產業,夙夜汲汲無有懈廢;當為除此令脫恩愛,菩薩於彼興發大哀為說經道。

「眾生處在各共諍訟、恚恨不和,懷結瞋怒多所訟理;當為除此鬪諍、瞋恚,菩薩於彼興發大哀為說經道。

「眾生處在惡友所攝、離於善友、興造惡業;當為除此諸惡知識使從善友,菩薩於彼興發大哀為說經道。

「諸天處於慳惜貪餮,不知懈倦,離於聖慧;當為除此慳惜貪餮,興隆聖慧,菩薩於彼興發大哀為說經道。

「眾生處在非誼之業,存有常計斷滅之見;當令入於深奧緣起之業,菩薩於彼興發大哀為說經道。

「眾生處在無明愚冥,猗著我人壽命;當為除去一切邪見,令逮賢聖清淨之眼,菩薩於彼興發大哀為說經道。

「眾生處在娛樂生死,設受五陰、五體之賊;當為除去一切三界之所猗著,菩薩於彼興發大哀為說經道。

「眾生處於魔見繫縛,處于思想計是我所、應與不應;當令解脫魔網繫縛依猗所著,菩薩於彼興發大哀為說經道。

「眾生處在塞無為門、開惡趣戶,故當為闡泥洹之門,菩薩於彼興發大哀為說經道。」

佛言總[敖/力]王菩薩:「是為十六事,菩薩大士興發大哀愍加眾生也。」

大哀經開化品第七

爾時,佛告總[敖/力]王菩薩:「復有三十二事,所修善業除不順教罪惡之業。何謂三十二?

「眾生在於自大睡寐立見己身,則以智慧而化導之使入道義,是為菩薩第一之業。

「志樂於小卑劣之乘、計吾我人,則開化之入於微妙無極大乘。

「眾生若處非法、邪見、計有身者,則開化之,以己所樂正法之義勸助誘之。

「覩於眾生戒不清淨;身業鮮潔,本性和調,則以此業開化眾生。

「見諸眾生墮於邪見、六十二疑,則以正見、賢聖之業化導羣黎而建立之。

「見於眾生存在無明、所念顛倒,則開化之顯示道明,思惟柔順亦復自立於清和義。

「見於眾生遠離法行;身自修法,亦開化人住於正法,而復隨時為演經義。

「見於眾生慳悋所蓋;身心不貪,一切所有皆能惠施,亦能化人惠諸所有。

「見諸眾生犯於諸惡住不謹慎;身奉淨戒,亦化於人立於淨業。

「見於眾生多所諍訟、瞋恚茂盛;身修忍辱、行慈心力,亦復化人奉於慈愍。

「見於眾生處在懈怠多所廢落;身不厭倦,勤行精進,亦復化人夙夜勤力。

「見於眾生其心憒亂而志放逸;身自攝意一心禪思,令不馳逸其意安詳,亦開化人立於庠序。

「見於眾生處於邪點憍慢自大;身修智慧離於愚冥,則以大智而開化之令除闇昧。

「眾生處於非時之行,身則自壞;善權方便修平等行,亦化於人,權謀隨時,奉平等業。

「眾生處於塵欲,所危思想多不淨行;應在不應身已永除恩愛之源,亦以化人除諸瑕穢。

「見於眾生而處貪身來致刑獄繫縛之患;身除貪己眾結之難,亦化眾人捨於貪身一切顛倒。

「見於眾生不調無寂、不順律教,亦未得解;身寂調定、解隨律教,亦化眾人調定順律。

「見於眾生不奉孝順而無反覆,壞諸德本;身承孝道,亦修恩義將護善原,勸立眾人使修孝事,常念反覆不失德本。

「眾生處於罣礙諸蔽,順從惡教;身度蔽礙,亦化眾人使離罣礙。

「眾生處於非惡之教,不歸先聖、不順眾祐;身奉善命從明智教,亦化眾人順從舊德、諮受先達。

「眾生處於多為無義虛偽之行,汲汲怱怱;身順義理務眾德本,亦復化人令勤修行,立諸善源。

「眾人處於貧匱之行離賢聖財;身修無窮遵於七財,信戒慚愧聞施智慧,亦勸立人聖賢七業。

「眾生處於常遭疹疾,攝載四蚖;身修無患安隱無慾,亦化眾人使除諸病永令無難。

「眾生處於若干闇冥離慧光明;身修明曜,化立眾人無極大光。

「眾生處於三界罣礙、生死五趣輪轉無際;身自斷除三界之著,而化眾人隨時拔去三界之結。

「眾人處於左道之業離於右路;身修正道,亦立眾人住於右路。

「眾生處於貪身壽命,不覩患難;身不惜命,見患所由,亦化眾人不猗身命,察知眾難。

「眾生處於離佛法眾;身自修德不斷三寶,化立眾人隨三寶教。

「見於眾生捨於正法;身護經典,亦化眾人將護大典,宣傳佛教立乎正法。

「見於眾生住遠世尊;六思念教,身隨六念,亦化眾人奉六思念。

「見於眾生從於塵勞罪福之業;身離罪塵,亦化眾人使捨殃穢。

「見於眾生而從一切不善之法,普離眾善;身修善法、捨於非法,亦化眾人住於正真柔順之法。

「是,族姓子!菩薩所行平等之業當可所立,能順如此則奉正真無上大業。」

大哀經道慧品第八

佛告總[敖/力]王菩薩言:「又,族姓子!菩薩之業不可稱載。所以者何?計如眾生貪慾諍門,菩薩修業積功累德,合集眾行至初法門。正使,族姓子!江河沙等諸佛世界滿中眾生,皆令成立聲聞、緣覺,悉令此等一切眾生所立善業,不如發意菩薩功勳,百倍、千倍、萬倍、億倍、巨億萬倍,不任為喻。所以者何?自斷本性所習塵欲,聲聞、緣覺住於緣合,菩薩大士蠲除一切眾生塵勞所住緣合故。族姓子!一切眾生所可造業,聲聞、緣覺所立德本,比菩薩業為尊、為最、無有儔匹。所以者何?凡夫愚人習從顛倒不順之業,聲聞、緣覺亦隨緣習,菩薩業者有顛倒功勳無量。以是之故,菩薩大士過於眾生,越於聲聞、緣覺之上。」

於時,總[敖/力]王菩薩聞佛所說,歡喜踴躍,善心生焉,勸助讚善:「世尊所演至未曾有,難及難及。如來乃宣菩薩莊嚴、菩薩光明、菩薩大哀、菩薩化業。唯願世尊、如來、至真垂恩廣覆,重複解說,何因諸佛而於眾生興立大哀?大哀何所比像?其事云何以比之?瑞應云何住在何所?諸佛世尊造業云何?善哉,世尊!如來皆知亦能普見,於諸所造業而覩悉達,惟為我等而分別說。」

佛告總[敖/力]王菩薩:「諦聽善思,如來當說如來大哀、如來造業,所可斑宣。族姓子知!諸佛世尊不興大哀亦不奉行也。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常加大哀不捨眾生,從無數功積累已成。猶是之故,不行退轉、不捨眾生,是則名曰如來大哀。其哀無量,不可稱計、難不可當、無可容處、從始至終無能稱載。所以者何?如來得道,常懷大哀愍於眾生,如其佛道,大哀亦如是。

「何謂如來得至佛道?無本、無住乃致大道。於彼何謂而住於本?已計身本,立在不誠思想之源。以是之故,如來隨時合成於道,名曰無本,亦無所住。以是,如來成最正覺,因此達知一切眾生無住、無本。解其所處,當為宣傳如此之誼,令其曉了,以故如來於諸眾生常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者寂然,亦復澹泊。何謂寂然?云何澹泊?於內寂然,於外澹泊。所以者何?其眼者空,察無吾我,亦無所受;眼、耳、鼻、口、身、心亦復空耳,亦無吾我、亦無所受,是為眼空,識別除此不為色逸,是謂寂然;耳、鼻、口、身、意亦復空耳,識別除此不為諸法所見驅使,是謂憺怕。眾生之類不能曉了此寂憺怕,使明識斯,以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者本淨亦復顯曜。所謂淨者,心本清淨。何謂言曰其本清淨亦復顯曜?所謂淨者,無所著故亦無所犯,等如虛空。空本淨故與空合同,等如虛空故曰空等聚;究竟本淨又極顯曜,以故名曰本淨顯曜。愚癡凡夫不覺其實,反為客塵而見染污,吾當解彼本淨顯曜。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無精進亦無不精進。何謂無精進亦無不精進?攝一切法是則名曰為無精進;已能受習一切法者,如來於彼亦無精進、亦無不進,則度諸瀆。又,如來者,於流諸彼不見此跡彼岸,以故名曰離此彼中。如來至真皆解諸法故成正覺,由是名曰為如來也。是無精進亦無不精進,愚戇凡夫亦不曉了,吾當斑宣令解其意,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者無想亦無因緣。何謂無想亦無因緣?其眼於識而無所得。其無想者,不見諸色則無因緣;耳、鼻、口、身、意亦復如是,亦無所得、亦無思想。不見諸法則無因緣,是無想無緣為賢聖行。何謂聖行?其於三界而無所行是賢聖行,其此無行為賢聖行。愚戇凡夫不能曉了此賢聖行,吾當開悟使分別此,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者無往、無來、現在,等於三世斷於三場。何謂三場?其心不退游於過去、亦不馳騁於當來慧、亦不退念於現在事,於心意識而無所住。不想過去、不念當來、不戲現在,等於此三則淨三場。愚癡凡夫不能曉了此賢聖行,吾當開悟使分別此,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者無身亦復無數、亦無明識、亦無耳、鼻、口、身、意、識;所識者,無為、無數。所謂無為,不起、不壞、亦無處所,是則名曰離於三相。是以無為如其無為,解了有為亦復俱然。所以者何?一切所有皆為自然、悉無所有,其無所有彼則無二。以故,無身亦復無為。愚戇凡夫不能曉了,吾當開悟使分別此,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者無所壞跡。何謂為跡?何謂無壞?無本為跡,其無所住曰無所壞;界則為跡,無我無壞;本際為跡,無動無壞;空則為跡,無獲無壞;無想為跡,無念無壞;無願為跡,無處無壞;泥洹為跡,無毀無壞。是無壞跡,愚戇凡夫不能曉了,吾當開悟使分別此,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不從身而成正覺,亦不從心。所以者何?身者愚騃,如草木、牆壁、瓦石、影譬;心者如幻。其以身、心覺了如此,是名曰道。假有言辭而言興盛,又其道者無有言辭,亦無身、心。法與非法,無道、不道,無誠、無欺。所以者何?道者無言。於一切法而無有道,何所是處?其於言辭而無所說,猶如虛空無有處所,亦無所住、無有言辭;道亦如茲,則無所住亦無文辭。如是,其於諸法審實求道則無文辭,法亦無言。若能曉了諸法無言,是為諸法之所生也。愚戇凡夫未能曉了,吾當開悟使分別此,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者無取亦無所依。何謂無取而無所依?斷於眼識而不受色,亦無所得;不依耳、鼻、身、口、意,斷無識者亦無所受、亦無所得。諸法無獲是謂無依,如來以此無受、無依懷來於道致最正覺。眼於受色不以為依,識不退從;耳聲、鼻香、口味、身更、意法亦無所依,識不退從。已不住識,則能分別此一切眾生心之所處。何謂眾生心之所處?眾生心處則有四事。何謂為四?一曰、色心之處,二曰、痛癢,三曰、思想,四曰、生死之處所。彼於處所而無所住,如來明此於無住際。愚戇凡夫不能曉了,吾當開悟使分別此,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者則空。謂空者,道則為空;所以空者,諸法皆空。如來於彼達無本空,解一切法而致正覺,空亦復空故成正覺。以此一慧則別空事,彼則無二;其無二者,空與道慧則無有二。已無有二,法則無二;已無有二,則無有名、無想,無底、無行,無所流佈、所可謂言。所依受者是為歸趣,非真諦誼。何所有法而逮色者?空者曰空,猶如虛空。所言虛空,虛空無言故曰空空,無言亦空。諸法處所為若此也,至於無名,不言有名。如是,無慢無言,處所亦無處所,已無慢說、無處所已名亦若茲。所說法者,又計彼法無有言教,亦無不教;一切諸法亦復如斯。生亦復然,無正、無邪。如來無生,曉了無本。如來所知、所解脫者,不解、不縛是謂平等。愚戇凡夫不能曉了,吾當開悟使分別此,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起大哀。

「又,族姓子!道等如空。其虛空者,無等、無邪;道亦如茲,無等、無邪。計於諸等無成道者,彼無有等、亦無有邪。如來以此無等、無邪解一切法而悉無本,成最正覺,又於諸法而不受正、亦不受邪,如其法數、慧數,亦如承佛聖旨。何謂佛聖法?有所受者故曰為有,是則歸趣無所受者。斯無所有則無有主,以是自然而得逮成。離於自然,後無遊行,亦無有進、亦復無退,是謂進行。有所除斷,如來說法斷如是行。愚戇凡夫不能曉了,吾當開悟使分別此,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如真跡。何謂真跡?計如道者,色復亦如,無本不退;又如道者,痛、想、行、識亦復無本而不退轉;又如道者,地、水、火、風其種亦如而不退轉;又如道者,眼種、色種及眼識種,耳、鼻、身、口、意法雜種亦復無本而不退轉。諸法所絕使了三際種諸入,如來於彼覺了真諦而成正覺,所曉了者不從顛倒。又如去本,中後亦如,其無本者而不退轉,其本種者則無所生。其他種者亦復無為。中種澹泊,是則名曰如真諦跡。又如一事一切亦如,如一切事一事亦如,如一事者眾多亦然而不可得,是為真諦。愚戇凡夫不能曉了,吾當開悟使分別此,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者入室則入無室。何謂為室?何謂無室?修行一切諸德善法是曰為室,於一切法而無所獲是曰無室。所以無室,心無所住、無有處所,故曰無室。無想三昧至解脫門,故曰無室;觀察想念稱量、計校越度稱量,故曰有室。其無識業是曰無室,觀察有為故曰有室,觀察無為此則無室。察於無為是則無室,得入無室則為道矣。愚戇凡夫不能曉了,吾當開悟使分別此,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無穿漏亦無所受。何謂無漏?何謂無受?離於四漏名曰無漏:一曰、欲漏,二曰、有漏,三曰、癡漏,四曰、見漏;離此四漏。所謂無受,離四事受:一曰、受欲,二曰、受有,三曰、受見,四曰、猗戒;離此四受。彼此四受悉歸無明,恩愛所纏,依猗於內,從內發起。如來至真除於內受所生根本,於內清淨,歸趣一切眾生清淨。其內淨者彼無想念,已無想念除於顛倒,唯念柔順不住無明,已不住無明則不復住十二有數,已能不住十二有數則無所生,其無所生彼則寂然,其寂然者彼則無誼,其無誼者乃第一誼,其第一誼乃為究盡,其究盡者彼無人誼,其無人誼無所獲誼,其無獲誼則如來道,是十二緣已了。十二則曰法誼,其法誼者是則名曰覩見緣起,其覩緣起則見於法,其見法者則見如來。如是觀者則無有本。性極本末,有見想乎?何曰所有?於諸所想不興因緣,此謂於想而無因緣;如是察者,乃為正覺如來所解。如是像法普行平等,其所等者亦無偏邪;如是平等無有諸漏,亦無所受。愚戇凡夫不能曉了,吾當開悟使分別此,是故如來於諸眾生而懷大哀。

「又,族姓子!道者清淨,無垢、無染。何謂清淨、無垢、無染?空則清淨,無想離垢,無願無染;無生清淨,無污離垢,無起無染。本性清淨,解脫無染;無游逸則清淨,亦無輕戲為離垢,寂調則無染。無本為淨,法界顯曜;本際無染,虛空清淨;虛無無垢,慌惚不染。除內為淨,於外無逸,則曰無垢。無內外行則曰無垢,不習諸入則曰無染。慧盡過淨,了淨於當來不起無垢,分別現在住於法界則無所染,是謂清淨、無垢、無染,而平等御於一法矣。至寂然跡,其寂然者則為憺怕,寂然憺怕是謂仁和。是,族姓子!猶如虛空,道亦如之;如其道者,法亦如之;如一切法,眾生亦如;又如眾生,國土亦如;如其國土,泥洹亦如;如泥洹等見於諸法。究盡寂然此已辯矣,於諸部黨而無部黨,是為清淨、無垢、無染。如來於彼於諸色像,了一切法而無色像遂成正覺,觀於一切眾生之界無淨、無垢,於此諸數是則名曰悟寐眾生而懷大哀。

「如來則以善權方便感致梵天,不以無請而轉法輪。於彼應時六萬八千梵天之眾自於天宮忽然不現,在波羅奈鹿苑之中住世尊前,稽首足下勸請世尊令轉法輪:『唯願大聖班宣經道,若說法者多所救濟。』梵天爾時嘆此頌曰:

「『正使諸法,  寂然、憺怕,  清淨、鮮潔,
  無垢、無染。  既不可獲,  無音、無作,
  則以道慧,  最勝悉了。  於無數劫,
  造立愍哀,  勤行難量,  精修長久。
  欲得開化,  眾生迷惑,  睡眠來久,
  大愚所蔽。  眾生多有,  曉了積德,
  本以曾修,  故詣最勝。  必當識別,
  殊異尊法,  唯願如來,  時轉法輪。
  已得攝伏,  魔所處場,  尋時開闡,
  於甘露門。  為眾廣演,  賢聖句跡,
  唯願導師,  顯示道逕。  假使正覺,
  矜哀無盡,  垂愍眾人,  轉無思議。
  我身今日,  勸請至尊,  唯聞最上,
  道法之輪。  設使大聖,  懷乎恩慈,
  猶拘那鋡,  佛講說教。  亦如迦葉,
  轉其法輪,  唯願世尊,  頒宣經道。
  譬如天雨,  多所潤澤,  生於藥草,
  及茂五穀;  以大哀雲,  普周世間,
  如來為雨,  正法之水。  從始生時,
  口宣妙言,  聖自發生,  當度眾生。
  群庶悉集,  渴仰饑虛,  唯以法味,
  除其痟渴。』」

佛言:「如是,族姓子!其梵天王勸請如來慇勤若茲。又佛正覺不捨大哀,在波羅[木*奈]仙人所止苑園之中,尋時即轉無上法輪。沙門、梵志、諸大魔神、梵天王、世人所不能制,所講經道出非常音,告於三千大千世界比丘拘輪(晉言本際)第一解法。於時世尊宣乎讚頌:

「『深妙不可獲,  第一無所作,
  拘輪解本際,  不懷於結恨。』

「如來說此法輪之經,不可稱計無央數人、眾生之類受教隨律,見於如來興闡大哀;無量無限難不可計會群黎之黨,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是,族姓子!諸佛世尊以十六事愍念眾生而懷大哀,常以慈愍未曾忽忘;彼亦無業不懷恐怖。如來所修無極之哀不可稱載,為一一人而造立行,江河沙劫忍在地獄初不退還,以是方便使諸眾生隨律受教賢聖之法。以此比像如來至真為諸眾生——各各一一受形命者——為一一人各各恆河沙劫忍於地獄勤苦之患,欲使眾人隨律受教入賢聖法。如來不以懈倦而厭,不違大哀。族姓子知!諸佛世尊愍哀眾生巍巍如是,常懷大哀。

「又,族姓子!諸弟子、眾聲聞種類志懷恐懼,其所愍哀畏怖如魚,慈猶肌膚;菩薩之慈猶如骨髓;諸佛世尊懷無極哀,常當勸助求於佛慧——化聲聞哀令入道心、奉菩薩哀——諸佛世尊決於道慧故懷大哀。聲聞哀者察於慈心,瞻察開化為菩薩哀,究盡啟導為佛大哀;厭造立行為聲聞哀,精勤轉上為菩薩哀,超越諸行為佛大哀。是,族姓子!諸佛世尊而於眾生常懷大哀,一劫、百劫、千億萬劫為一人故住在世間,劫數難計不可稱載,而於泥洹不永滅度也,必當濟之故。族姓子!當解知此,其佛大聖如來至真在於眾生而懷大哀。」

大哀經宣劫世品第九

佛言:「族姓子!乃往過去久遠之世,不可計會、無能稱載、長遠懸曠不可議劫,爾乃有佛名栴檀香如來、至真、等正覺而出乎世。世界曰香土,劫號上香,其佛壽命千二百六十八萬六千歲,其聲聞眾亦八百六十八萬六千人,諸菩薩眾不可稱限。其如來至真有一毛孔所演妙香熏週三千大千世界,其熏巍巍,資美難量。彼佛世界曾無穢氣,其土所有牆壁、樹木、山陵、谿谷、所有形色,以如來香皆被蒙熏,香氣芬馥不可為喻。以故,世界名曰香土。其有人、眾生,彼佛土皆悉被荷如來聖香,使身、口、意不被殃舋;若有出家在其佛所作沙門者,聞此妙香皆得四禪。其土已更曾與千佛悉同一字,號曰栴檀香。以故,其劫名曰上香。

「栴檀香作佛事竟,然後乃當取般涅槃。臨滅度時察眾生界,何許是人,吾應當化,令隨律教?則道眼見有想無想天而有所化異人——宿世曾以殖眾德本,志在微妙,佛應所化——在彼天上八萬四千劫,在於彼境乃生人間,無有欲塵,聞大乘德,當發無上正真道意志不退轉。時栴檀香如來至真以權方便、懷抱大哀故示因緣,告諸比丘:『今是吾時,當般泥洹,欲取滅度。』於時,其佛興隆大哀,有三昧名曰無厭定意正受,現大滅度,然後廣佈舍利,靡不周接。其正法住千八百四十八萬四千歲,斯法開化多所救濟。當爾之世無有像法,彼佛世尊以三昧力等以神足,建立神聖八萬四千劫,在彼沒形而不自現。

「如是,族姓子!於八萬四千劫多所開化。其彼天人在有想無想天竟八萬四千劫壽已,還生人間,生尊者家,年適八歲。是栴檀香如來至真乃從三昧起,在尊者家顯佛身形住諸子前——又其家中餘人不覩——八歲童子獨見之耳。其童子者曾志大乘,如應說法演家患難,諮嗟大道不可稱載。於時童子至心淳和,發於無上正真道意,尋時得成不退轉法。佛見彼心則授其決:過七萬二千阿僧祇劫,當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名曰寶上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其餘人者不聞授決,獨此童子一身知耳,本應器故。時萬二千天子聞所授決,淑淳一心發無上正真道意,各自興願:『寶上如來成正覺時,吾等當生於彼佛土,其佛所說必當如願,生乎彼土寶上佛所。』

「時栴檀香佛授諸菩薩莂已乃就泥洹而取滅度,諸天、人民供養舍利。故,族姓子!諸佛世尊大哀具足,巍巍若斯,非聲聞、緣覺地所能及。

「又,族姓子!諸佛聖教若斷絕時,故尋復續立,諸天中天所發眾祐其等功德益加熾盛,所化轉茂至不滅度,思報功祚終不相違而亡失也。」

如來講此大哀誼時,於大會中三分江河沙等眾生之類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減半江河沙等諸菩薩眾逮柔順法忍,江河沙等諸菩薩眾成立大哀,逮得總持如佛世尊,又其法忍名阿惟顏,逮成此忍。

於時眾會聞說此言,歡喜踴躍善心生焉,俱共諮嗟世尊之德,便雨天華供養世尊,樂器自鳴,當是之時莫不亙然。

大哀經處處品第十

佛告族姓子:「何謂如來所作事業?如來事業有三十二。何謂三十二?則以佛無上之慧,處處如有知、非處如有知,有限、無限,有為、無為,靡不通達。彼何謂處?何謂無處?所言非處,無家救濟——身行惡、口言惡、心念惡——欲得可意、所欲必獲、歡悅之報、生於善處,未之有也。所謂處處如有,所望得護——身行善、口言善、心念善——欲得可意、歡悅安隱、恩德之報歸於善處,此事必果。

「其慳貪者欲得財富、犯於禁戒而作眾惡望生天人、懷毒瞋恚欲求端正、懈怠得道、其志迷亂眩惑放逸欲入寂滅、其懷邪智馳騁不正欲得壞除罣礙正處懷來真正,此不可果。施望大富、持戒生人、忍辱端正、精進得度、禪定入寂、正慧聖達,蠲除罣礙所止之處,此事必果。

「又復豫知其犯逆者心不存定、禁戒清淨心常寂然;如行顛倒不能逮得柔順法忍、如篤信空逮得法忍;如狐疑者心不休息、如除結網心得止息。

「知於女人不以此身成轉輪王、天帝、梵天、魔王之主;在世尊前,佛知於女人轉女形已成轉輪王、釋梵、魔天、在世為佛。

「如轉輪王以正治國,慈愍萬民,不行邪惡;民知轉輪王不行抂橫、以邪治邦、侵怨萬民。

「知欝單越人終不犯惡墮苦地獄,知其域人必生天上快樂之處。

「知殺生者欲得長壽、盜竊不失、淫妷化生、妄言求辯、醉酒不亂、兩舌求和、惡口諮嗟、綺語求名、瞋求好顏、諍頌求安、邪見望度,此事未果。慈人不殺欲聖長壽、清廉不盜、慾望不失、貞潔不淫、忠信不欺、聖慧不醉、不鬪彼此、言和不麁、辭質不飾、忍辱不瞋、放捨不貪、正見不邪,必得長壽、財安不失、妻息貞良、口氣香好、黠慧講誼、眷屬和穆、眾人讚揚、聽採其言、財寶豐饒、莫不瞻顏、世世識道,此事悉果。

「豫知八等不得不至於果證也,知得果證得入於時。

「知於道跡不復往來八反生死,又知往還不復三反而周旋;知於往來二反周旋,棄於五陰而取滅度。

「知於不還不復還反歸於此世,知所在處而取滅度。

「知無所著不復牽連而有處所,知無所著無餘終始。

「知賢聖士不捨佛道歸於異學,知賢聖士當歸命佛不信外道。

「又豫覩知菩薩逮得不起法忍,終不退轉還就小乘無所從生法忍,菩薩必成其道不復迴還。

「豫知菩薩坐佛樹下不成正覺終不起也,坐於樹下成於無上正真之道必果不疑。

「豫知如來道慧廣遠而無罣礙,欲求如來慧不通達而有蔽礙未之有也,欲令如來聖慧損耗而不周普未之有也,世尊道慧懸曠周接靡不通達。

「豫知假使有人欲見佛心未曾有也,如來心者,天上、天下無能見者,知天上、天下欲見佛頂無能堪任覩佛頂者。

「豫知如來常定心未曾忘,普見一切眾生所念。

「豫知佛心未曾罣礙,心常一定見於本際。

「豫知世尊從本已來而無有失,所說至誠、言滿十方、常無口過。

「豫知欲求世尊使有闕漏,諸佛大聖身行清淨超明月珠、日、月、釋梵,虛空清淨無能及者。

「佛——天中之天——道慧超殊,巍巍無侶,不可為喻。

「是,族姓子!如來處處力無限量,所說無際,所暢文字真諦無欺。」

佛於是頌曰:

「地尚可擘裂,  空無動使動,
 欲使佛所說,  無能令有處;
 丈夫尚能化,  令空為五色,
 世尊所說處,  無能令有處。
 佛之所宣暢,  上、下並中間,
 一切悉至誠,  莫能令不及;
 若說非處處,  上、下及中間,
 此事悉真正,  終無有變異。
 曉了其處處,  而為講經法,
 是故實無虛,  悉見心志性。
 異學外道士,  所在皆馳逸,
 用不達處處,  佛正覺無此。
 其知處非處,  隨時度眾生,
 諸佛名稱廣,  尋為說其處。
 眾生無應器,  佛亦觀於彼,
 隨時而觀察,  以何能將養?
 是為第一業,  諸佛殊勝道,
 所作無殃舋,  則以度眾生。
 無量不可計,  說處及非處,
 是為大仙力,  外道無能逮。」

大哀經卷第三

大哀經卷第四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了三世品第十一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別知當來、過去、今現在諸所行業、所在因緣、處所報應。云何別知?於是如來悉解過去所可作者,諸善報應、若不善事;當來所作善、不善事,報應之方;現在所作亦復如是。當來之世,兩當所作殃舋、功德當悉分野,如來悉知;當來所作與眾殊特、當來所作方損耗者、當來所作有增益者,如來悉知。

「假使現在所立造業而有增益,於當來世而復損耗,如來悉知;設於現業如有損耗,復於當來亦復折減,如來悉知;若於現在有所增益,於當來事亦復增益,如來悉知。

「若於過去修習瑕疵卑賤之業,於當來世又習微妙正士之業,如來悉知。

「其所行者,因薄少功報以大德、或行大業殊異之德致超異功不可稱載,或以聲聞之故而有施與、或緣覺故、或佛道故因其施與,如來悉知。

「若於現在所遭苦痛若過安隱、若現作安或現得苦、或現在作惡尋遭惱患、或現作惡未來致樂、或現作善輒獲安報,如來悉知。

「一切眾生過去、當來、今現在罪福因緣、所致報應,此皆如審而無有異,罪、福之應亦無殊別,如來悉知。

「以知之故則為如本而為說法,是為如來第二之業。」

佛於是頌曰:

「如來曉因緣,  明眼別報應,
 三世無罣礙,  知眾生所行。
 因當報安樂,  福趣天、世人,
 緣其致苦患、  安住悉知之。
 善、惡所造業,  因獲其果實,
 安住亦了此,  如明珠在掌。
 或為少事業,  所獲無限量,
 是廣、若薄淺,  佛悉知本末。
 或為聲聞施、  若住緣覺乘、
 立於最勝業,  安住悉知之。
 所因造苦行,  或復成安樂、
 從樂而獲苦,  因復住於業、
 或復苦惡行,  反成住於樂、
 或有行善、惡,  報以苦勝患、
 或從苦致苦、  從樂而作樂,
 罪、福為自然,  佛悉知報應。
 三世所展轉,  眾生因緣報,
 佛了以聖慧,  不虛無有異。」

大哀經了眾生所品第十二

佛告族姓子:「如來曉於眾生、他人異種所好不同、志學各異、於脫未了,悉知如審。云何知之?或時有人住於貪慾志好恚脫、或復有人住於瞋恚因貪慾脫、或復有人住於愚戇信欲恚脫,如來悉知。

「或復有人住於善德好不善脫、或復有人住於不善志信善道,如來悉知。

「或復有人專精下劣信微妙脫,如來悉知;或復有人專精微妙志好解脫、或復志好專精下劣住於殊特超異之誼、或復住在殊特專精墮在下劣所可好信永在邪業不決了界、或覆信樂在不決定成於正業、或有好樂向正定門而得解脫,如來悉知。

「或有信樂當度欲界、或因信樂得度色界、或有好信超於三界、或從信喜耗減緣致殊特、或好殊特致於損耗,如來悉知。

「所可生處其色若干、財業各異、所受不同,所信樂致頂相或得住限,如來悉知。

「如其心所知輒為說法,令斯得解,是為如來第三之業。」

佛於是頌曰:

「世間志不同、  意所好各異、
 志操不可限,  佛悉知無際。
 佛知志所趣,  或之於信樂,
 住欲、瞋、恚、貪,  或住怒、愚、戇,
 或住癡而欲,  住於善、不善,
 所行特、不特,  安住悉知之。
 因下劣微妙,  志性好幽玄,
 或從殊異業,  專精信解脫;
 或從信下劣,  因致上微妙;
 或從超殊行,  便獲下勝智。
 猶邪不決了,  從不了正受,
 好信度三界,  佛知志所樂。
 所生色若干,  其在中各異,
 從頂異發相,  因信得解脫。
 三界諸眾生,  佛悉知說法,
 隨其應得受,  是為十力業。」

大哀經號眾種類品第十三

佛告族姓子:「如來悉知世間眾類若干種形不可計身。云何知之?其身所為積於罪舋,如來悉知;若以其身積累功德,如來悉知;若以其身種於穢惡致無擁護不獲濟界,如來悉知。

「又,如來者,悉知境界、眼界、色界、眼色識界,了其本末根源所起。云何知之?其內則空,於外亦空,內外亦空;耳、鼻、口、身、意亦復如是。意、法、識一切諸界,了其本末所從出也。云何知之?內空、外空、內外皆空。

「地種、水種、火種、風種亦復悉空。云何知之?了如虛空是故知之。亦知欲界、色界及無色界。云何知之?知從想念而致注此有為界、無為界。知有為界無行為想、知無為界不以非行而造想矣、知塵勞界因從客塵致欲之相、知瞋恨界其本清淨鮮潔為相、知於行界從不順念無明為相、知泥洹界因從順念顯明為相。

「世間眾人身所猗界為如是也,所可住界、所催迫、因界現儀、專精其界、從志性界、因界而住、由界而生,如來悉知,隨其所知而應說法,是為第四之業。」

佛於是頌曰:

「其人中師子,  皆曉了諸界,
 於斯世間人,  從身之所行。
 其界所興起,  廣普不可限,
 安住一切智,  根源所從出。
 罪福所從生、  諸身所因出、
 由緣所可歸、  及身之所生,
 由是界所立,  因得脫諸種,
 咸知如是身,  最勝為大聖。
 眼種亦如是,  色種並意種,
 最勝悉知空,  本淨無憂慼;
 耳鼻亦如斯,  舌種及身界,
 其意法諸種,  當知悉為空。
 地、水、火、風種,  此諸界適等,
 其人中師子,  等解如虛空。
 欲界亦如此,  色無色界然,
 別知是諸界,  因思想成立。
 佛知因客相,  起欲為自然,
 安住解瞋恚,  亦復為本淨。
 分別覺於此,  諸行及無行,
 又復計泥洹,  則無有三想。
 所因界出相,  猶從不解明,
 一切所因出,  如巧師合散。
 是世身無數,  其形為若干,
 佛僉曉了知,  不自念:『我知。』
 猶如於虛空,  十方無邊際,
 其人中師子,  普知諸境界。
 彼最勝聖慧,  極上無崖底,
 眾人所不及,  不能知涯際。
 是為第四誼,  聖人離垢穢,
 善明識諸界,  因開化眾生。
 以律啟悟意,  所作罪福業,
 不復起瞋恚,  其志悉有別。」

大哀經曉眾生根本品第十四

佛告族姓子:「如來悉能曉了他人眾生諸根精進。云何曉了?知於眾生軟劣根者若中間、亦復有人諸根通利若殊特根、若下劣根所因其根緣猗思想,其根本際而興情故,從瞋恚際起愚癡原,如來皆知諸根想念為何等類;雜碎之穢起淫、怒、癡,如來至真亦悉知此諸根想念為何等類。其淫、怒、癡因緣諸根而有所為,從不善緣而有此根、或從無智而有此根、或從諸念而有此根,如來悉知。又復如來知眼諸根、耳、鼻、身、口、意亦復如是;男根、女根、命根、樂根、苦根、歡根、恐根、觀根、信根、進根、意根、定根、慧根、無異根,所當知根,悉知此根。其根所由眼根因緣、耳根所住、鼻、口、身諸所根本有所立處,如來悉知;因耳之緣而有鼻根之所立處、從鼻因緣有立舌根、從舌因緣而立身根、從身因緣立於眼根,如來悉知。

「何所眾生因從施根而致應戒,如來悉知;此等諸根增、減、進、退,各為分別演佈施事。或有眾生因從戒根而行佈施應戒,如來則為演戒本末;或有眾生從忍辱根而應精進,如來即為演忍本末;或有眾生從精進根而應忍辱,如來則為演其精進之本末也;或有眾生因一心根而應智慧,如來則為分別禪思;或有眾生從智慧根而應一心,如來則為分別解說諸根增、減、進、退之原,宣暢智慧。根力、覺意、八由正路、三十七品,亦復如是,具足周審,演其本末靡不究暢,各為一切而令判了。

「或有眾生從聲聞根學緣覺乘,如來知根演聲聞乘;或復有人從緣覺根學聲聞乘,佛知此等諸根所趣則為解說緣覺之乘;或有眾生從大乘根學於聲聞緣覺之乘,如來悉知此等諸根之所歸趣而為斑宣大乘之業;或有眾生各緣異根而學大乘,如來悉知此等諸根各各別異則為解說。無修行根眾生之徒不能修根、不應法器,如來見此不應器者因令學觀;或人修學根順應器,如來覩之懷來應器則以慇勤為說經道。

「如是,族姓子!如來悉知一切眾生他人身根及其異身、諸根所趣、所念不同,識其本末。若不念者,曉知諸根從其比類,知諸人根志操所應、因緣所為。而可化者,方便從誼,坐起經行進退之誼,咸達其根。

「如來悉暢,靡所不通而為宣經,是為如來第五之業。」

佛於是頌曰:

「知根廣無極,  了眾生志性。
 其根為何類?  最勝悉知行。
 下劣、中、上妙,  諸根佛所知,
 無等倫如是,  從所應解意。
 其際欲惡塵,  其根若薄尠,
 若復性卒暴,  假使懷麁獷。
 勝知之何因?  曉了其本末,
 其不善無別,  所依當解脫。
 從眼、意、男、女,  亦復曉眼根、
 苦樂及歡悅,  何從致憂惱?
 所因觀義道,  精進意慧定,
 及知他餘事,  意勇復如是。
 眼因緣耳處,  成致鼻、耳、舌,
 因身至因緣,  得興立眼耳。
 施根志戒禁,  為說佈施事;
 戒根學佈施,  為說戒法誼;
 忍根現精進,  為演忍辱事;
 精進現忍辱,  為宣精進事;
 從智根致禪,  為人說智慧;
 從精進致忍,  為人說勤力;
 從禪根致慧,  為人說禪思;
 從慧根致禪,  為人說聖智。
 其聲聞乘根,  而至於緣覺,
 最勝演聲聞,  為捨緣覺義;
 若志緣覺行,  學習聲聞行,
 佛便捨聲聞,  為講緣覺事。
 其根在尊業,  斯人學下劣,
 佛說度無極,  分別捨緣覺。
 見處處有行,  勝觀為分別,
 降以純熟根,  十力為解說。
 眾人以何緣,  諸根所應行?
 知其志性趣,  報應之所為。
 從其盡諸根,  如坐成實本,
 自以智慧明,  是世尊分別。」

大哀經普游品第十五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皆知,普由一切靡所不達,密如有知。云何知之?眾生必救於真諦界。知眾生界或在邪業矣,悉複分別此群生界,必定不定處於邪事報應之力,彼亦如是。其眾生界必在決定,前世宿命、報應之果致此功勳,明識精勤,諸根通利,應當被訓,如來則為廣說經典。此等之類於賢聖說當為應器,如來則觀宿本緣跡尋為如應、為演經道。

「眾生之界在不決定,存因緣力為教授相,宜以戒度尋為訓誨。如應禁戒不得解脫、不致濟度,如來則為誘入無本。

「因緣、報應——病與藥——若從如來聽聞經典,奉順道教便致德果,諸佛世尊由此等故興出世間。眾生沒溺,永在邪業未立德本,意劣弱顏不為應器,如來至真為講經道,其不應器令得解脫。如來覩此不應器者觀察護之,以是之故菩薩大士被弘誓鎧而救濟之。

「又復如來則以三事了貪慾者:世尊或以貪慾人故而興出矣、又以貪慾而見繫縛欲令出家故興出矣、或以宿命貪悋緣故而為興出。

「又知瞋恚復有三事:或以瞋恚而見繫縛思想之故,故興出世;或有所願不具足故,故興出世;或有宿世陰蓋所纏故,故興出世。

「知其愚戇當有三事:或有愚戇行無明事、或有貪見身故、或有沉吟之故,如來悉知。

「又如來知則以苦行了本神通,諸根明者因從苦行加痛致神通、懦劣根者以安隱行速成神通、根通利者以勤苦行成神通定、懦劣根者亦因加痛而致神通。以捨因緣行於調和,了別神通,不信於道而不休息,當本加杖令成神通,佛悉知之。

「心性不和,其行促暴,知疾可化令致神通,使無暗冥而歡喜悅。或有行者因集道力使具足成,如來所知,不復勤學;或有所行從修道力而具足成,不因集力;或有所行不因集力、不行道力而具足成;或有所行從合集力亦行道力而具足成;如來悉知。

「或有所行志性和雅,其行不應,如來悉知;或有所行應機成就、性不和雅,或有所行性不和雅、所行不成,或有所行志性和雅、所應成就,如來悉知。

「或有所行其身清淨,心、口不淨;或有所行口言清淨,身、心不淨;或有所行身、口、心淨;或有所行其身、口、心俱不清淨;如來悉知。

「如是之類所可行者,因緣報應所可依倚、所從出生,一切眾生之所行者,如來悉知。

「慧無損耗,普達悉見,是為如來第六之業。」

佛於是頌曰:

「其有因行者,  如往悉知之,
 決定之種類,  識別眾生界。
 其不決定者,  所行動虛偽,
 不應器如是,  隨邪見之業。
 其貪慾行者,  則有三因緣,
 瞋恚行復三,  愚戇亦如是。
 斯塵欲之界,  無量雜種類,
 世尊悉知之,  所行因緣應。
 所行勤苦事,  謂意聰達者,
 其懦劣之根,  亦復當如是;
 諸根通利者,  因行安隱來,
 世吼悉護知,  如是等無異。
 而行調和者,  而住寂清淨,
 則以因此故,  速得致清淨。
 亦疾成其行,  究竟道調和,
 亦復加疾使,  寂然尋歡悅,
 合集諸所行,  積累其功德。
 或不以行道,  而達於道慧;
 或有從行道,  而獲於成就;
 俱知其二事,  從殊特行成。
 或有修行者,  志性而和調;
 或有應所行,  而不順應行。
 有大人之行,  兩事俱清淨,
 佛普見一切,  無所不曉了。
 或有人作行,  其身修清淨,
 其所言心念,  而不能清淨;
 或復有修己,  身、口行清淨,
 其心之所為,  未曾行清淨;
 或有在世間,  身、口、心清淨;
 眾生之所行,  佛皆見普達。
 或有能成就、  或不能究竟,
 是為安住佛,  第六所了業。」

大哀經一心定意品第十六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知其一心脫門定意正受之業、塵勞瞋恚之所從發,審如有知。云何知之?眾生塵欲之所繫縛,所因報應而致此緣?當復何緣而致清淨?如來悉知。

「何謂緣報?何謂事業?從不慎念而致緣報,從無明事眾生之類而致欲塵,從無明事而致行矣。從行致識、從識致名色、從名色致六入、從六入致所更、從更致痛、從痛致愛、從愛致受、從受致有、從有致生、從生致老、從老致塵欲,為報應因致事業。因見致愛,從結愛處,是為緣報、是為事業,緣致愛慾塵勞之縛。

「彼復何謂緣報?云何事業令其眾生致於清淨?有二報應及十二事,眾生因此而致清淨。

「何謂為二?一曰、因從他人聞柔順誼,二曰、內自己身如應念法。

「復有二事而致清淨:一曰、而一其心專志學問,心不憒亂,二曰、曉了方便寂然之誼,觀察其源。

「復有二事而致清淨:一曰、知無所來,發動所起,二曰、知無有來,亦無所至。

「復有二事而致清淨:一曰、觀無所生本無處所,二曰、致於滅度亙然寂靜。

「復有二事而致清淨:一曰、其行成就無有不辦,二曰、明慧之事造其正證。

「復有二事而致清淨:一曰、志修道法順入脫門,二曰、其本清淨至度知見。

「復有二事而致清淨:一曰、至滅盡慧而無所著,二曰、無所生慧常無所猗。

「復有二事而致清淨:一曰、則以至誠而致道德,二曰、常以審實獲於成就。

「是二報應及二業清淨眾生,如來悉知。

「又塵勞結方便無量,清淨方便亦復無限;又其塵勞而致清淨便近成就,因審觀故;又淨方便,隨塵勞行而漸近法,攝其慢者。如來聖慧悉達知此,拔其因緣。此,族姓子!如來之慧寂然於欲澹泊。

「諸惡、不善之法興行俱念忽靜安隱,行第一禪以能一心住寂滅界靜然正受;從第一禪起,修八解門反覆逆順而修正受,所見皆知三昧正受,顯示平等又現定意。如來三昧無所畏難、無能壞者;如來三昧無有因緣,不從方便。如來常定一心不忘,於諸三昧最為上尊,常住一定。普見一切三昧正受,其心不退未甞增減,其所顯現無有不定。

「如來三昧初無所生、無能觀察,聲聞、緣覺所不能及,過諸菩薩及正真覺;如來三昧無能越者,卓然殊絕、巍巍無量,一切眾生所不能知。

「如來之慧亙然無際,無窮、無極、無可為喻,以權方便開化聲聞令得定意。

「如來悉知了諸緣覺、菩薩行事,隨其應時而教誨之,是為如來第七之業。」

佛於是頌曰:

「眾生因緣事,  其塵勞愛慾,
 自在悉知之,  其慧無崖底。
 如其行清淨,  及復不清淨,
 佛大慧自在,  悉能曉了此。
 不慎念報應、  因緣生明慧、
 事業無明行、  及其所造作,
 識、名、色如是,  其本情六根,
 世尊悉達之,  因緣所事業。
 其緣勞塵欲,  所貪諸所作,
 覩見其因緣,  事業於欲行。
 思想所縛結,  因是為緣起,
 眾人所住處,  從是致因緣。
 眾人所誓願,  則有二因緣,
 因從人聽者,  慎省受其言。
 內已如應念,  觀諸法悉空,
 彼人致解脫,  生死之江海。
 寂然而觀察,  精勤蠲除二,
 思惟而覩之,  無來、無有去。
 稱量省其源,  無生亦無終,
 彼寂滅入道,  爾乃為清淨。
 常住於正行,  慧者修行三,
 其無放逸者,  遵崇三脫門。
 成於滅盡慧,  至誠逮無生,
 是緣報事業,  清淨興上願。
 最勝一心知,  常三昧正受,
 逮成於寂滅,  意勇復起立。
 觀察而思惟,  一切諸逆、順,
 其佛大法王,  八解門正受。
 則以一定意,  致無量億定,
 無等倫悉見,  其行而普平。
 其心定所行,  道法無窮極,
 由是之行故,  勝心無所定。
 若聲聞、緣覺,  定意亦如是,
 諸菩薩若茲,  若干種定意,
 安住之意定,  皆超越其上,
 如來所修業,  隨時慧教化。」

大哀經卷第四

大哀經卷第五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知眾生本行品第十七

佛告族姓子:「如來見己及他眾生,知於往古不可稱計本所行業——一世、十世、百世、千世、百千世、無數世不可計載,百千億世、天地成敗、劫立劫盡亦不可計,無能限量天地及劫之反數也——而悉知之,靡不徹了。本於某處,名字、種姓、居止、飲食、顏色、形容、壽命長短、所更苦樂善惡之事,於某處沒生於某處、於某處沒復生彼處,言語、學問、音辭、章句而悉說之。己身本末、一切眾生,皆以了了為眾生講。

「如來咸知眾生因所從來、本末根源、所更苦樂,隨其應時、察其本末而為說法。識其過去心所執懷、心所抱緣使其罣礙、或無朽廢所因興緣、本為何從而有是心?如來皆知。其一人心所行如是,因其行而起陰蔽,如來能悉頒宣無數恆河沙劫所行本末;亦復觀察一切十方眾生心之本末等無差特。說其本際當來亦然,心之所緣如來所覩而演本無,有過於此而無窮極,是為如來知其往古過去眾生之心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佛之聖智不可稱計。

「如來察於眾生之行:心懷恐懼、擾擾不安、周旋生死、某在某處、某從某來、本殖德本志在佛道、或為聲聞、緣覺之乘,緣其種德承佛聖慧,悉識念之。

「是為如來而知眾人所殖德本因緣之報,應其根源而為說法,而令聽者立不退轉,各從本行心所信樂使得其所,是為如來第八之業。」

佛於是頌曰:

「其劫之數,  無底億姟,  世之錠燎,
 悉識往古。  又察己身,  及知眾生,
 所觀了了,  如掌中珠。  名字、種姓、
 顏像亦然,  住此終沒、  所周旋處、
 因何所緣,  而受其身。  其平等乘,
 演說彼法,  其有過去,  無量、無底。
 眾人之心、  所想念法、  所可由從,
 而其發心,  最勝大慧,  而皆知之。
 其中間心,  從古過去,  因人所行,
 安住悉知。  恆河沙劫,  稱量本末,
 諮嗟講說,  不得涯底。  當來無底,
 本際之源,  而為頒宣,  往古所行。
 其無儔疋,  慧不可盡,  世尊如是,
 聖慧如海。  若有眾生,  立德求佛,
 設於過去,  奉敬最勝,  住佛神足,
 力無所畏,  悉念於此,  前世所作。
 世尊皆知,  眾生所念,  如其往本,
 所種眾德;  悉識於此,  住三乘者,
 成不退轉,  解脫淨道。  安住別識,
 過世善行,  一切眾生,  無能思議。
 是為大聖,  第八之業,  以化眾生,
 所度無底。」

徹視品第十八

佛告族姓子:「如來至真以淨天眼過於凡俗,皆見眾生——生者、死者,微妙、瑕穢,善惡、禍福,好顏、丑姿,趣安、趣苦——如其眾生所興禍福報應之果、如其本末,悉知斯實。其人如是:身行惡、口言惡、心念毒害、謗毀賢聖、墜於邪見,以此邪見所行事業,壽盡身壞墮於惡趣,危害地獄苦惱之中。於是民人其身行善、發口言善、心所念善,不謗賢聖、隨其正見,則因正見所行快事,壽盡身散便趣安處快樂世生。

「如來於彼則以天眼如其方面觀諸佛土等如空界,無邊無際。思其法界而不可得,亦無所著,超過一切諸所句跡。其有眾生受形類者、敢有現世皆見終沒而復生者、其諸佛土今現在者皆見有外散壞合成。又復所現諸菩薩眾悉復覩此盡終沒,來就其生而復出家;或復所現坐於樹下成最正覺,轉於法輪,捨其壽命而取滅度。聲聞解脫滅度皆復見此緣覺之法,顯示神足而為眾生作祐。

「或有眾生形不現者——外道、異學、五通仙人明所不覩——聲聞、緣覺及諸菩薩所不能逮,如來至真則以天眼悉覩此類。

「如來見於眾生所有微神,根如車輪多於三千大千世界,其不現者不可稱載。眾生之界如是無量,浩浩昊昊無有崖底;如來天眼巍巍如茲,悉覩一切諸佛國土眾生種類、本末源界。

「何許眾生佛所應化而隨律者,從其人本修行佛戒,尋立其前便化其人,餘人在邊猶不見知,是為如來第九之業。」

佛於是頌曰:

「如來之天眼,  清淨無垢穢,
 嚴治無量劫,  功德威神聖。
 覩見於十方,  諸佛土眾相,
 所有及與無,  諸所可興衰。
 彼所有眾生,  有色並無色,
 歸於善惡趣,  生上、下、中間。
 退沒來受胎,  行惡墮苦惱、
 積德則安樂,  最勝悉知此。
 其諸菩薩眾,  一切諸佛土,
 游步所作行,  出生棄家去。
 若在佛樹下,  降伏魔官屬,
 諸佛皆知此,  天眼悉覩之。
 若佛為法王,  逮上最正覺,
 所可轉法輪,  度脫諸天人。
 為作尊佛事,  或復放壽命、
 若復現滅度,  佛亦悉覩彼。
 其聽導師法,  思惟而修行,
 致尊清淨業,  興立無惱熱。
 自聞於經道,  毀呰於生死,
 已度至彼岸,  最勝悉見之。
 其外道聲聞、  緣覺及菩薩,
 天眼之所覩,  不究見生界。
 如來之天眼,  清淨無垢穢,
 普見於眾生,  微妙身神處。
 所現如車輪,  眾生細妙身,
 多於三千界,  諸天、人民形。
 生死若干種,  眾生界如此,
 悉知天人想,  普為現佛道。
 如來所開化,  眾生根通利,
 世雄在前住,  為說尊上法。
 餘人在其邊,  不見如來化,
 是為導師業,  天眼之勢力。」

大哀經諸漏盡品第十九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皆盡諸漏,以無漏心而修解脫,以智慧度已證神通而尊其行,生死已斷建立梵行,所作已辦知名色源。如來於彼以無漏慧清淨無垢,鮮潔顯曜,蠲除一切諸所止處罣礙之蔽。

「諸聲聞眾諸漏所盡,而有限礙未至止處;其緣覺者所盡諸漏,若有限礙於大哀行而無辯才;如來至真所盡諸漏眾行普會而悉備足——皆除一切諸所止處,執懷大哀,辯才勇勐而無所畏,威神巍巍無能諦察——一切世人所不能逮,一心一時而僉平等。

「如來至真亦無罪業罣礙止處,威儀禮節亦無缺漏,猶如虛空而本清淨,一切諸魔及諸外道所不能當。功德名稱是為如來諸漏盡慧,不與一切塵欲罣礙而俱合同。是無漏慧住於堅固,為諸塵漏眾生之類講無漏法,除諸所著而說經典,從不誠思而出生矣。眾生由此而成眾漏則受陰入,以故汝等觀察而審,如來則為興喻示本而現其前如應說法,令知塵欲虛偽無實,使知如審以了真諦無受法者,是,族姓子!如來至真第十之業。」

佛於是頌曰:

「其導師者,  為無漏慧,  明闡廣普,
 清淨無量。  所以十方,  以勢超殊,
 堪任於此,  篤信遵道。  諸漏盡慧,
 謂聲聞眾,  不除止處,  縛在罣礙;
 人中之上,  為眾導師,  已除止處,
 獨無限礙。  其得緣覺,  亦復如是,
 無有大哀,  及與辯才;  有佛世尊,
 諸漏已盡,  以無盡慈,  辯才無量。
 清淨尊人,  住無盡慧,  知其眾人,
 諸漏所因。  緣其好此,  而與眾生,
 不能曉了,  其應真跡。  最勝則為,
 愍哀此三,  講無常法,  苦、空、非身。
 今此諸法,  本從無出,  了是若干,
 致尊佛道。  亦無有人,  及與壽命,
 號名為人,  所作亦然。  一切眾生,
 猗此若干,  世尊興愍,  故說解脫。
 又其安住,  不以懈惓,  亦復未曾,
 減損佛智。  以故最勝,  常懷慇勤,
 心恆憐傷,  頒宣經道。  佛業如是,
 倫匹若茲,  是為十方,  降伏外道。
 十力所住,  建立勢強,  轉無稱量,
 殊勝法輪。」

大哀經四無畏品第二十

佛告族姓子:「如來至真有四無畏,諦住勇勐所作業者。吾為至真平等之覺,自了如此,諸天、世人、沙門、梵志、魔王、釋梵不能障塞如來之法。言不曉了,成最正覺,未之有也。何故如來名等正覺?了一切法悉為平等無有偏黨。其凡夫法及與佛法則悉平等,故成正覺;其所學法及不學法、緣覺之法與菩薩法至諸佛法,悉亦等之,故曰正覺。其計世俗及於度世,有罪、無罪,有漏、無漏,有為、無為,有數、無數,此二諸法亦悉等之,故成正覺。

「彼何故等?以空故等,故曰為等。諸見自然以無想等,想自然故;以無願等,三界自然故;以無想等,所想自然故;以無行等,行自然故;以無起等,所起自然故;以無依等,所依自然故;能如審等,三世自然故;以慧等,無明恩愛自然之故;以泥洹等,生死自然故。

「又,族姓子!如來至真於一切法如是平等,故成正覺,是故名曰平等正覺。如其如來曉了諸法成最正覺,如是建立住於大哀,便為眾生若干方便、種種因緣各為如應而分別說,則歸命法因法而生,尋時滅盡苦惱之源。其此非師自稱為師、不尊稱尊、未成正覺自謂正覺。是故,如來於此儔類獨無所畏,超絕無侶而無倫匹,是為如來十一之業。」

佛於是頌曰:

「於諸法平等,  由已成正覺,
 是故平等覺,  如來而普現。
 其凡夫之法,  佛法則亦等,
 所學不學法、  及諸緣覺乘、
 諸有世俗法、  及與度世法、
 諸善、不善行、  泥洹一等類。
 解空及無相,  棄捐於諸願,
 無生、無所行,  等見於此事。
 等明如是業,  所說亦如茲,
 因此度眾生,  是為大仙法。」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自知諸漏已盡,彼諸天人、天上世間無能譏謗如來至真、敢言諸漏不盡者。所謂如來諸漏盡者,如來已脫愛慾之源,心解諸欲無所罣礙。又,佛心者,已度諸漏,蠲除一切塵勞之行無所罣礙,是故名曰如來至真。諸漏已盡故顯現世,以賢聖慧第一真諦無敢當前能遮蔽法雨,當令除滅穢修之行使其造證,以故曰盡。無有不盡、未曾生盡,以此名為盡。如來所盡謂真諦者無所復盡,已無所盡此則無為,其已無為彼則無受。無在不在,此無處所是謂興立,成諸如來住無所生,是諸法住如法界住,此為應慧。如是應者則無所應,亦不滅度、亦無所成;如是像法則不可得諸漏形色,亦不除漏。

「如來大哀住權方便,皆為眾生而演經典使除諸漏,是為如來十二之業。」

佛於是頌曰:

「最勝已盡諸漏欲,  未曾復有貪罣礙,
 人尊皆脫諸生死,  已斷瑕穢無有餘。
 安住皆棄諸無明,  未曾可得愚癡冥,
 人中師子諸餘見,  是故無礙、無慾塵。
 安住所說隨其時,  皆盡諸漏無死生,
 究察諸法無所有,  豈能使盡復令長?
 其所盡者無伴黨,  若已盡者假名盡,
 其有盡者二有為,  計彼又無於三相。
 住於此界無取作,  佛以聖慧度彼岸,
 曉了是以應說法,  是為安住十二法。」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悉了蔽礙塵欲諸罣惑法而無罣礙,天上世間、諸天人民無能堪任毀於如來、言不應法。

「於彼何謂廢退於法?又有一事令法廢退。

「何言毀於如來為不為一?謂心憒亂不能專精。

「復有二法:一曰、不慚,二曰、無愧。

「復有三法:一曰、身行惡行,二曰、口出麁辭,三曰、意念毒害。

「復有四法,二行於四至不可至:一曰、[怡-台+龍]悷,二曰、瞋恚,三曰、觸忌,四曰、愚癡。

「復有五法:一曰、殺生,二曰、盜竊,三曰、貪淫,四曰、妄言,五曰、醉酒。

「復有六法:一曰、無恭恪心,二曰、秘惜經典,三曰、輕毀禁戒,四曰、不隨定意,五曰、不懷法念,六曰、憍慢法師。

「復有七法:一曰、自大,二曰、甚慢,三曰、重慢,四曰、是我,五曰、邪慢,六曰、過諸貢高,七曰、無能及我。

「復有八法:一曰、邪見,二曰、邪念,三曰、邪言,四曰、邪業,五曰、邪活,六曰、邪便,七曰、邪意,八曰、邪定。

「復有九法,謂九害惱:一曰、我所敬者而輕蔑之,二曰、今現輕蔑,三曰、將來黨侵,四曰、我所憎者而敬愛之,五曰、今現欽敬,六曰、將來欽敬,七曰、曾侵毀我,八曰、今現侵我,九曰、將來侵我,緣是之故起惱害心。

「復有十法,謂十惡業:一曰、殺生,二曰、盜竊,三曰、淫妷,四曰、妄言,五曰、兩舌,六曰、惡口,七曰、綺語,八曰、無明,九曰、鬪諍,十曰、邪見,是為所行從不順念。

「見應順法而不愛樂,墮於顛倒立在陰蓋,依倚邪見、恩愛之弊則失正法,違遠妨廢。身、口、心行如來悉知——如其所知,知諸蔽礙——所說如審。如是法者致於蔽礙,當除此法;已能除去故為說法,令諸眾生去諸陰蓋超然則出,是為如來十三之業。」

佛於是頌曰:

「諸最勝曉了法,  其習此不得脫,
 著心懷不能捨,  謂不知羞慚者。
 身、口、意亦如是,  初未能將護斯,
 貪、瞋、恚、癡、恐懼、  犯殺生、偷竊人、
 犯人妻、妄語醉、  六失行、七憍慢、
 說於八邪脫門,  皆妨廢解脫跡。
 若不能制其意,  乃及十不善句,
 由不捨、不順念,  是等類未解脫。
 見隨逐顛倒著,  而依猗放逸誼,
 不當習如是法,  可成茲人中尊。」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曉了賢聖所行,尋造平等盡苦惱;眾生習善因是得生,若造平等便滅患害。假使諸天、世間人民不能障蔽如來正法,謂於至尊不應眾聖之所宗奉、不任大道,佛永無畏。

「何謂所宗?謂一乘道。淨眾生有二法:一曰、寂然,二曰、所願。

「復有三法:一曰、空,二曰、無想,三曰、無願。

「復有四法,謂四意止:一曰、身意,二曰、痛癢意,三曰、思想意,四曰、法意。

「復有五法:一曰、信根,二曰、精進根,三曰、意根,四曰、定根,五曰、智根。

「復有六法:一曰、念佛,二曰、念法,三曰、念眾,四曰、念施,五曰、念戒,六曰、念天。

「復有七應法:一曰、意覺意,二曰、法覺意,三曰、精進覺意,四曰、歡悅覺意,五曰、信覺意,六曰、定覺意,七曰、護覺意。

「復有八應法:一曰、正見,二曰、正念,三曰、正言,四曰、正業,五曰、正活,六曰、正便,七曰、正意,八曰、正定。

「復有九應法:一曰、第一禪,二曰、第二禪,三曰、第三禪,四曰、第四禪,五曰、虛空慧正受,六曰、以慧正受,七曰、不用慧正受,八曰、有想無想而為正受,九曰、滅於一切諸痛思想正受。

「復有十應法:一曰、離殺生,二曰、離盜竊,三曰、離貪淫,四曰、離妄言,五曰、離兩舌,六曰、離惡口,七曰、離詈罵,八曰、離綺語,九曰、離瞋恚,十曰、無邪見住於正業。是謂應行,離於所生,是為諸善三十七品——合集戒品、成於定品、合於慧品、究竟解品、通達度知見品——成賢聖諦離於所生。

「復次,所謂離於所生,謂修行平等賢聖之事。所謂應賢聖者,彼無法品若二、不二,有權、無權,有進、或退,若生、不生,無受、無捨,道所越度諸不平等二事之行。諸法無二,則如審慧修所依生。

「如來以此無所生行為眾生說;若能行此,眾生歸斯尋盡苦惱,是為如來第十四業。」

佛於是頌曰:

「近斯清淨,  至不可量,  人所依猗,
 逮到清淨。  最勝普聞,  而悉知之,
 已知經典,  樂說甘露。  至乎眾善,
 無數諸法,  道品清淨,  為佛世尊。
 勇勐習此,  而得解脫,  十力所演,
 無有所處。  如應順念,  滅盡塵勞,
 方便等法,  無憂豐茂。  不依於法、
 不猗非法,  逮平等脫,  精進平均。
 其緣善德,  不依道法,  慌惚虛無,
 如空無念。  猶如幻化,  如夢所見,
 彼則得度,  生死所趣。  是為十力,
 所行之業,  人所獲致,  於所周旋。
 是以大哀,  而度脫之,  興隆慈愍,
 故無等倫。」

大哀經十八不共法品第二十一之一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而無缺漏,智者、愚者得未誤失所行正法。所以者何?如來至真身行無闕則為至真平等之覺,威神巍巍,端正殊絕。威儀、禮節、視瞻、舉動順於等行,被服法衣、手執應器,行步、進止、往來、周旋經行、坐立猗臥,出入郡國、州城、大邦、縣邑、聚落,足不蹈地,千輻相文自然輪現,柔軟殊妙香潔蓮華而現乎地。如來之足踐於其上,其有蟲蟻含血之類,遇如來足晝夜七日而得安隱,壽終之後復生天上。其法衣被自然四寸不[打-丁+親]其體,隨藍之風不能動衣,其傍眾生皆得獲安。是故言曰如來之身無有缺漏。

「又,族姓子!如來至真有所演辭未曾有短,智者、愚者不能得便求瑕闕者。所以者何?如來至真所言以時,演辭至誠如實無虛,應誼合法順如律教,所言平等,言行相應,語無違失,應不應時。口所說者皆悅一切眾生之心,無有復重,誼理美要成就莊嚴;口演一音悉應眾生志性所念,各得聞知忻然解達。是故名曰如來至真言辭無短。

「又,族姓子!如來至真心之所念亦無誤失,而令智者及與愚者求得便者心念法失。所以者何?如來常定無有不寂,懷眾生類得其心本,除諸誤失而為說法,是為如來十五諸業。」

佛於是頌曰:

「其尊大人,  無有闕漏,  身行、口言,
 勝心所念。  其世吼護,  無短、無罪,
 愍哀入中,  憐傷等現。  欲求佛失,
 一切悉無,  以此經法,  示人令寂。
 使皆棄此,  諸瑕闕行,  是為最勝,
 十五之業。」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無有麁教,所宣音響而令諸魔及與官屬並外異學裸形露精殊別異術而得便者。如來無言亦無有聲,離諸猗著。如來難說,一切眾生咸皆啟受不以有為,亦復不處在於無為。如來身行靡不究暢,口言無短。而今所行,人得其便,不與世諍。是故,如來無有音響,常順空行。如來無我亦無所受,復無貪業離一切趣。是故,如來無有諍訟。

「設無音響,因此蠲除眾生音響而為說法,是為如來十六之業。」

佛於是頌曰:

「若聞諮嗟,  不以動悅;  若聞毀呰,
 亦不愁慼。  除諸所著,  亦無猗望,
 本修善行,  行無所著。  最勝諦修,
 常順空行,  無我、無受,  彼無憎、愛。
 如其所住,  講說經法,  是為至誠,
 所說尊業。」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常念未曾忽忘,亦無憒亂,意不迷慌而違遠法也;如來常定,為一切智諸通之慧,則以脫門定意正受。以無能忘,普見一切眾生心行之所住處,觀察其本,便以應誼而為說法,不違法誼,辯才開明,隨順無逆。其不忘者,去來今慧無所罣礙,咸見三世。因其己身,自以其心未曾忽忘,慈愍十方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慇勤念濟而為說法,是為如來第十七業。」

佛於是頌曰:

「導師所念,  未曾忽忘,  順從法禪,
 脫門為行。  一切眾生,  志性所行,
 應其所之,  而為說法。  所分別了,
 未曾忘失,  達於三世,  應無所犯。
 設無所忘,  應其說法,  是諸大聖,
 所行之業。」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心常靜然,無有不定,坐起、行步、臥寐、飲食。言辭寂然,常以一心。如來至真三昧微妙,所度無極越乎彼岸,禪思一心初無陰蔽,普察眾生諸有形類行定者、不定者;永無敢覩察如來思惟念所見心也,除其如來神聖所建,作其威靈乃能見耳。

「設如大聖常定一心,三昧亦然,不可上下為人說法、不復觀察。所以者何?常見一切眾生心故。

「佛之聖慧巍巍如是——不可攀逮,玄如虛空,無有表裡,靡不通達——是為如來第十八業。」

佛於是頌曰:

「佛無進退,  心常永定,  行步、住止、
 坐臥、寢食,  言辭寂然,  無能亂者。
 最勝常定,  莫敢迷惑,  八方、上、下,
 終無得便,  亦無敢知,  其心所定。
 因其所定,  為人說法,  常演道誼,
 是最勝業。」

大哀經卷第五

大哀經卷第六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十八不共法品第二十一之餘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無若干想,亦無眾念而令其心迷惑忘也。所以如來無若干想,如虛空土不可窮盡,不察眾生而各各異,用其本淨無若干故;察於諸佛無若干種,用其法界不可破壞,慧平等故;亦於諸法無差別想,用無慾故。如來不壞奉禁戒者偏愛順念、亦不毀呰於犯戒者、覩修道者不往肅敬、不尊道者不以棄忽,不計律教是我所也,永處邪見不輕忽之。如來至真所行平等於一切法,是故名曰如來至真無若干想。

「設無若干則便宣此無若干想,開化眾生令不各異,眾想消除而為說法,是為如來十九之業。」

佛於是頌曰:

「諸安住道,  無若干想,  一切最後,
 見諸佛土。  計於經典,  無各各異;
 諸大名稱,  所行普等。  設奉禁戒,
 若毀失者;  眾生易化,  若不可化。
 諸兩足尊,  彼心平等,  開度眾生,
 各懷貪相。」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無有猶豫,所觀察者悉見根源不復思惟。所以者何?如來大聖道德已成,莫觀不成,身行謹勅,心懷柔軟,戒禁鮮明,智慧殊絕不當瞻覲,如來聖明不有超異也。佛以智慮常察普護,不從愚冥則由度世,不墮方俗迷惑之行;如來所護因從賢聖、不從不聖賢;如來所護轉於清淨無上梵輪,愍哀眾生而得自在,獨步十方不從他人,而有所譽無有偏黨。

「又其如來所觀護者,無卒不暴,常順庠序而無錯謬。若有所往得無受、捨,已離於二諸所氾流、已度四瀆稱量一劫,思惟本末不能究盡,各各異所不念所不,知過去念無所嬈觸,不自現功,如是審實而無有異。

「佛悉究暢靡所不達,是為如來觀察大哀巍巍若此,護諸眾生具足說法,是為如來二十之業。」

佛於是頌曰:

「如來所觀護,  未曾有懈惓,
 善修其道誼,  卓然殊特行。
 其心、身如是,  禁戒及智慧,
 尊上為大人,  所行常至誠。
 如來未曾懷,  猗著諸危害,
 亦無想諸念,  不為虛偽事。
 其所觀護者,  真諦無華飾,
 便則以此誼,  為眾生說法。」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無有貪損。何謂為貪?唯樂善法。其善法者為何謂乎?如來大哀未曾損秏,亦不猗貪;咸於大哀所說經典亦無誤失,不令眾生從律貪慾而致迷秏。開化眾生初不謬惑、不捨閑靜,亦無所啟而有違廢;勸諸菩薩未曾喜忘,而於三寶恆不斷絕。如來至真無所貪著,聖明至真道德為樂,是故名曰如來正真。

「無有貪慾而致損秏,為諸眾生頒宣經典,令其慕樂無上正真、具諸通慧,是為如來二十一業。」

佛於是頌曰:

「最勝常不貪,  慕樂善德業,
 慈哀施以法,  度脫於眾生。
 喜樂濟群萌,  隨時而開導,
 最勝不損道,  勸不斷三寶。
 無貪、嫉、瞋、恚,  不從愚禁忌,
 由因諸通慧,  善慕經典教。
 見眾生懈怠,  最勝化勤修,
 積無量慧業,  以此度群黎。」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於精進事而不損秏,所謂如來精進。云何謂開化眾生?觀察慇勤求之所在,因而度脫不遺一人。於聽經典常令清徹,是為精進。

「如來至真如是比像得諸聽經,為諸應器一劫不倦,因而聽採甚深法者,大聖宣之一劫不廢,為說經典離於食饌將護眾生。如來至真以一人故,於恆河沙諸佛國土而獨遊步,從如開化令發道意,如來身、心及口所言不以懈倦,身心靜然無有閑據。

「如來方便精進勤修靡不諮嗟,因隨平等則以精進化乎眾生至聖解脫,其致道真乃至申暢如來功勳,是為如來二十二業。」

佛於是頌曰:

「其人中師子,  因精進之力,
 以此精進力,  常而諮嗟之。
 其精勤勢力,  未曾有損秏,
 所演說經法,  用應法器故。
 安住所精進,  無能究暢者,
 其身、口及心,  初未甞勞倦。
 已精進平等,  一切無罪舋,
 其意懷愍哀,  常為眾生說。」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意之所念,一切未曾而中忘也,亦不損秏,如來所念竟無中廢。所以者何?族姓子!從初得成至最正覺道,以普見一切眾生過去、當來、今現在心之所懷念,悉憶識之不中忽忘,永存普達眾生之行。如來未甞復重惟極遣慧往察,如來所念實無損秏。入於眾生三處諸性、入諸人根觀眾生行,如來所興不有觀察亦不思惟,而為眾生講說經典;豫知時節進退、遲疾,而為分別授其決矣。所以者何?其意永存不中忘故。如其心定因無所忘,識念眾生尋為說法,是為如來二十三業。」

佛於是頌曰:

「世雄所念,  心未曾忘;  又最勝尊,
 不憶重思。  其所游步,  如成正覺,
 知眾生心,  無有遺漏。  亦復未嘗,
 猗於識知,  見於眾生,  久長性行。
 令其建立,  無有事業,  人中之尊,
 為眾法王。」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無失定意三昧正受,一切諸法無有偏黨,諸法如審。何故如來不失定意?用修平等無卒之故,三昧亦等故。如來等於欲際,無慾之際亦復等矣;如生死際等,泥洹際亦復如是。以平等故,故能正受,此之謂也。讚於如來三昧不忘。所以者何?則於平等無忽、無忘,亦不退轉。如來定者不合於眼,亦復不合耳、鼻、身、口、意而同塵也。諸根不定,其三昧定不依地種,亦復不依水、火、風、空,亦復不怙欲界、色界、無色界,不慕今世、不恃後世。無所著故,故不損耗,是故名曰如來至真定意不忘,亦為眾生講說經典,令應法器致乎定意,是為如來二十四業。」

佛於是頌曰:

「最勝為常定,  定意不損耗,
 等順一切法,  正從佛定意。
 不猗地、水、火、  風,欲、色、無色,
 大聖不著此,  故不損三昧。」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智慧未曾損耗。何謂為知?敬達諸法無所不通,慧不仰人。為他眾生班宣聖智,方便隨時所決無盡,明瞭一切章句顯跡,令入一品住所說經億百千劫。假使來問去來進退,為決疑網靡不坦然。其慧遍入宣暢三乘,剖判歸趣,以諸眾生八萬四千行,則為講說八萬四千諸經法藏,是為如來智慧無極、無量、無盡。所說無限慧不損耗,亦為眾生顯示如是無盡智慧而為說法,是為如來二十五業。」

佛於是頌曰:

「佛正覺智慧,  現在志慕乘,
 善宣分別解,  自在度無極。
 為眾生說法,  從本性所樂,
 則以一文字,  入無底章句。
 知於眾生行,  所察無邊際,
 則為此等班,  八萬四千藏。
 安住之所宣,  智慧無損耗,
 是為十力業,  故號人中尊。」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解脫無有損耗。何謂如來說諸聲聞因聲而脫、其緣覺者由了因緣而得解脫?諸佛世尊皆離一切罣礙諸二而得解脫。所以名曰解脫者何?無過去界,不與當來諸界合同,不住現界。其眼於色離於二受,名曰解脫;耳聲、鼻香、舌味、身更、心法離於二受而得解脫,心所依倚。心本清淨而悉了之,故曰發心之頃成無上正真道。如來隨時為諸眾生講說經典,使離猗受令無所著,是為如來二十六業。」

佛於是頌曰:

「諸聲聞眾,  依音解脫;  諸緣覺學,
 因緣為慧。  過諸罣礙,  無垢如空,
 是為諸佛,  無依所猗。  其心繫在,
 於過去事,  清淨解脫,  是為執心。
 如應解脫,  察眾生根,  開度眾生,
 不令損耗。」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知於過去一切身行、所可造業,其本明識而不廢退。如來所覩諸勝所行,因其隨時而化眾生,有所講說而度群黎,默然亦度、飲食亦濟。威儀禮節顯示眾生令隨律教,或復現於三十二相因而得救、或以自示八十種好因而得度、或復欲觀如來頂相——威神巍巍不得諦視,光踰日、月,超絕無侶——因益喜悅而從得度、或有眾生趣來見佛輒隨律教、或演光明覩其曜暉而得濟度、或見經行舉足下足悅而得濟、或入城郭從其還出令受開化。諸佛世尊舉動進止、威儀禮節,皆以此事益於眾生,靡不受化,未曾唐舉,是故名曰如來至真一切身業、本慧[番*去]黨靡不有益而不損耗,是為如來第二十七業。」

佛於是頌曰:

「其目覩見,  威儀禮節,  行步所入,
 若復還出,  諸相種好,  及頂威曜,
 以此開化,  而度眾生。  導師假使,
 演其光明,  無數群萌,  億載安隱。
 見其威曜,  則隨往教,  諸兩足尊,
 常修此業。」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口所演業皆為慧黨,曉了自在。所以者何?諸佛世尊所說經道悉為應時,所說無虛;善哉隨宜,所可宣言至誠無欺,無有罪舋。舉動安詳而不卒暴,離於麁踈未曾荒迷,常懷質直無有諛諂。初不惡口、不演麁辭,無所猗著、口言柔軟,進止應法不為羸弱,性不飄颻亦不狹劣。不為雜碎行步安諦,發言和雅其聲柔軟,音響香美。擇言徐語舒緩時出,辭章粲麗滋味具足,無有獷[革*卬]。言無疾病,思而後語,自護己身。所為應節,心念隨時,滅其貪慾而除瞋恚、燒其愚癡、降伏諸魔、危害眾惡,療治諸疾、別其義理、悅智者意。音如哀鸞、聲如天帝,其響哀和,亦如江海;聲靖如地,如鵰鷲王命諸眷屬。其意安隱如須彌山,所發言辭殊赤觜鳥,其聲慈愍猶如鴛鴦相呼和時,亦如鴈王將導營從,亦如鹿王鳴呼官屬,又如箜篌、琴、箏、簫、瑟、皷吹,應節吹唄、吹笙發音,斯音相和各各悲快;佛之音響柔軟清和,過於彼節百千億倍。深奧微妙聲無穢濁,聞者入耳心中歡然,積累德本。所宣章句不可窮盡,隨時應宜前後相副,不失句義、合於法句,各從方便不違時節。見一切人諸根增減而為說法——佈施莊嚴、將養戒禁常令嚴淨、合集忍辱、精進超殊究暢聖業、觀察智慧雲集慈心——不厭愍哀,其喜顯曜;不釋所護,建立三乘;不斷三寶、別三峻聚、淨三脫門。所修至誠斑宣智慧,為諸明者不見誹謗,諸賢聖所諮嗟,志玄曠如虛空,一切功勳悉為備足。告族姓子!如來言辭發教應節巍巍如是,復過於此無可為喻,是故言曰一切所說。

「如來言辭慧響超殊,越諸言聲,三界無逮最為慧上,靡不應命而順從者,是為如來二十八業。」

佛於是頌曰:

「無等倫言辭和,  以無垢超諸德,
 發一響入諸聲,  響週遍諸三千。
 令聲聞聽其教、  緣覺乘亦如是,
 或有聞廣其志,  發其心求佛道。
 其聞慈如次第,  各暢辭不錯亂,
 若講說殊勝法,  又其心無退念。
 猶如山之呼響,  應其音而來報,
 人中上言如是,  所演說悅眾心。」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皆如一切眾意所念,取為慧黨,靡所不達。所以者何?察於如來無心意識,初無想念而有進退,以慧照曜消化眾冥。其如來慧,普至一切眾生心念,亦復遍入存一切意,超諸群生其識所念諸消化法。其三昧定無所依仰,越於陰蓋、離十二緣起之行、永捨三念、去於臭穢、降伏魔事、去虛偽列諛諂之穢。捨乎吾我,除去無明、愚冥根株;淨修道業心如虛空,而無想念不壞法界。告族姓子!如來至真其心意業慧黨若茲,是為如來二十九業。」

佛於是頌曰:

「不當稱最勝,  兩足尊聖心,
 積累眾聖明,  導師業清淨。
 此安住之慧,  處在眾生性,
 普入靡不周,  在自然法界。
 禪定意如是,  一切善備悉;
 其察心意識,  一切無想念。
 已過諸魔界,  超於危害業,
 自然如虛空,  離垢無所在。」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知於過去慧無罣礙,其所覩見智無損秏。所及云何?其諸過去諸佛國土,合者、成者皆知其數多少、進退;其土所有草木、山谷、諸藥、叢林悉分別之;其佛國土所有眾生、蚑行喘息身形種類悉識知之;人民言語、音聲、種類,蜎飛、蠕動悉曉了之;彼土前後諸佛興出多少之數悉亦演之;諸佛之所斑宣經典卷數多少、有所顯照亦悉暢之;化諸聲聞其限若干、開諸緣覺入其律乘悉亦識之;敢可勸導,為菩薩學,使發大乘無上正真亦悉具足;其佛國土所有好丑、言教、行跡轉相瞻侍亦悉恤之;其比丘眾言行舉動、上下相順、進退之宜亦悉別之。有覩壽命長短、久存、中夭亦復曉之;復知隨法建立年歲,亦識喘息長短、好丑、飲食、衣服、所止居業,如來悉知。過去眾生終始周旋所當往生,諸根若干、其行不同、志性各異、所懷心意境界殊特、其心悉暢而不中忽、心念多少、好丑善惡,如來悉知。其數之限則見目覩,不以二慧而復再思。如來至真亦不遣心追推過事而推知之,以慧心悉覩豫見,不復重念。其慧如是巍巍無量,見眾生性不中有廢而為說法,是為如來三十之業。」

佛於是頌曰:

「佛之聖明慧,  無限、無罣礙,
 在諸佛之土,  而斑宣經典,
 勸諸眾生界,  令篤信佛道。
 諸佛國土中,  其所行進退、
 諸人民根原、  志性所歸趣、
 所有藥草木、  音響之好丑、
 過去心名何、  諸所可造行,
 平等覺悉達,  覩見如所有。」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知於當來而無損秏,慧無罣礙皆覩悉達。云何知之?於當來世所當興成、若復毀壞、其合若散,如來悉知。劫起所燒、其水色何等像類,其佛國土當還復者、其地廣長闊狹遠近、塵埃之數,一一佛土諸佛所興教化群黎、諸聲聞數、緣覺之眾、諸菩薩等,飲食、衣服、所止居澤、出入喘息、行步舉動、所可游居、威儀禮節,一一如來所化眾生,立於聲聞、緣覺之乘、若學大乘,如來悉知。一一佛土諸眾生類當往生者,其心生念若干之數、諸念所滅,如來悉知;皆達此已,如來不復而重思念。心察懷抱觀於當來常覩悉見,而為眾生廣說經道,是為如來三十一業。」

佛於是頌曰:

「於當來世,  世之所有、  當所合成、
 若復毀散、  剎土眾生、  諸佛之數,
 其佛正覺,  皆成此數。  其心未曾,
 而有忽忘;  其意觀察,  普達當來。
 而為眾生,  應時說法,  是兩足尊,
 之所行業。」

佛復告族姓子:「如來至真或見現在而不損耗,其慧所覩無所罣礙。所見云何?知於現在十方世界一切國土所有多少之數,諸現在諸佛所,現在一切菩薩、聲聞、緣覺之數多少,星宿形像進行運轉為有幾所,現在一切樹木、藥草、山林、谿谷,十方土地境界遠近、國中塵數悉明其限;十方諸水以執一毛搵取水知有幾渧;十方諸火境界興焰若復衰滅,存亡所在亦悉達之;十方諸風所由形色、所從因出、往來周旋、成敗增益亦悉知之。十方虛空逈遠悠邈,其裡億數無邊無際,佛悉知之,無有不及如毛塵者。知於現在三品之行、眾生之界、進退難易、根本深淺、受教遲疾。佛知現在地獄眾生所犯殃舋、罪適歸此其所因由、從其中出當所生處,復知方便所用除殃。又知現在眾生之種、蚑行喘息蠕動之類所因行業而墮此難,了其所便可除殃罪當所生處。復知現在餓鬼之界所因慳貪而墮此患,所當因由方便除罪決所當生。知於一切現在眾生心所懷念、所為塵勞愛慾之病,復知離欲無塵穢者。又知現在一切眾生當以何律而受開化,或復有人不從往教,緣知諸天生天上意退沒所歸,佛悉知之。

「如是本末初未曾念,二慧重思入於無二,而為眾生廣說經法,是為如來三十二業。」

佛於是頌曰:

「諸最勝慧,  普靡不周,  無限、無量,
 不可思議。  等如虛空,  虛無無喻,
 一切世間,  所不能逮。  其於十方,
 一切眾生,  諸所現在,  當所造行,
 如來悉知,  覩其根原,  是諸佛業,
 見悉究暢。」

如來道品第二十二

佛復告族姓子:「是為如來所行道業;如來以此所行道業開化眾生,以無言辭而演文字,難當難成。

「又,族姓子!如來至誠,無有羈學能禁製者;其業無量不可思議,諸天、龍、神及世間人,無能計會稱載所知。初無所言而文字現,難是難及無能抑制,遍諸佛土定意周普。現諸正覺皆已超越,無諸邪業、無所想念,猶如虛空三昧平等,察諸法界而無差異。所以者何?諸佛世尊所可宣說無有若干,所因興出無有偏黨;等諸眾生國土亦然,所說悉同,道神不別,解脫無異,所至滅度亦無若干。

「又,族姓子!如來至真有諸法界為一種味成最正覺,於眾生界無所蔽礙,善權方便以無礙法而悉明瞭,則為眾生轉其法輪令不退轉阿惟越致。譬如,族姓子!上工珠師修於清淨無垢寶珠重治令曜,手執此珠寶,舉著濁水令水凝然去濁就清。不復勤而勞其功,然後則出著於食味,上於瓶甕。若於缽器,令其中水皆使清澄,所勞功夫不足言耳。然後服著大藥味中,以微細重而重洗之,所洗已淨去諸刺蕀,是則名曰夜光寶珠。

「如來至真亦復如是,察諸眾生瑕穢境界,為演無常、苦、空、非身,悲哀、辛酸苦毒之烖。眾生迷惑,愛樂生死、苦惱患厭,爾乃令入賢聖法律。如來精進於彼無難,然後乃達空無相願;如來以慈而開導之,所勤精進而無所著,便次得成於不退轉,斑宜經道三場清淨。

「何謂佛界而令眾生來入其境?已得越度入如來法,故曰無上眾祐之要。是,族姓子!以此因緣當作此觀:如來至真所入三昧不可思議,修乎平等達於三世,不斷三寶。如來於彼不可思議住於道業猶如是空,其身自然無能逮者。現形一切諸佛國土,而於諸法永無所獲,不擇自在隨其音響而教化之。若為眾生宣經典時,皆離一切心諸所緣,而悉知見眾生心行、志性所趣、諸菩薩眾志操清淨。諸佛世尊以此等故興出世間。是,族姓子!是為如來至成之誼。由無本業謂無所住而不違遠,亦無懈息,授菩薩決不斷言教,是利名曰如來道業。」

佛講說此如來業時,十方無量不可計會無數佛土六反震動,其大光明普照諸界,雨天華香其寶清淨佛師子座。諸來集會大聲聞眾,天、龍、鬼神、犍沓和等,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比丘、比丘尼、童士、童女,咸共聽聞如來宣此道業法典,歡喜踴躍不能自勝。善心生焉,各各齎持若干種華、名香、雜香、華鬘、塗香、衣服、幡蓋及大幢幡,鼓諸伎樂、琴、瑟、箜篌供養如來。取頭上寶而以散之。或齎麻油、或執雷音、或取其發、或脫寶瓔——以珠挍飾,或明月珠、或懷月珠及解脫華——或持無瑕精潔之供、或獲印綬原赦之養、或有寶果、或以鷹鳥、或以綖縷、或寂然物不猗空物、或頭寶瓔、或頸著珠、或手或腳所有莊嚴而供養佛,悉遍散之。

或復又取夜光寶珠、或復又取紫磨寶飾以散其上,或馬藏寶、天帝殊紺大青寶珠、火色寶珠、月光寶珠、若干種色璝異奇寶以供養散。紫磨粟金、雜碎白銀、本榓雜香、儋堂雜香、栴檀雜香、黑妙雜香、丹赤真珠、似人雜香而自退漏雨散。及諸天華、加雨意華、無極意華、月度月華、柔軟音大軟響華,其華曜目。大地陸地諸華,其輪離垢而有百葉、或有千葉、或百千葉,其光遠照香悉週遍,其香美妙洋溢所觀靡不欣樂,其光照曜執持其焰,其色無量文飾交露。青蓮芙蓉諸所雜華而自然墮,又復雨地須蔓那華、思怡無憂華瓶,梧桐捨著,徐詳平順而雨此華。箜篌、樂器、簫成、鼓吹,鼓舞諸伎自然而鳴。又復加雨諸天華香、雜香、眾寶、瓔珞、寶珠、衣服、臥具。

其諸十方來會菩薩踴住空中,自投其身用供養佛,適各投身不惜軀命。

應時空中週遍自然覆寶高座,有寶交露,垂無央數諸珠瓔珞,週遍挍飾紫金雜廁,其飾殊特誠非世有。出若干種諸寶蓮華——一切所有珍寶瓔珞、一一枚珠——各有無數不可稱載,化菩薩現咸悉共見。諸菩薩出適來出已,繞佛七匝則復還坐於寶蓮華。

十方無量諸異國土,不可稱計諸佛世尊,一一諸佛各各一切共嗟嘆之。其供養以經典之要,以供養故致於清淨,各共嘆德窮劫不竟,供養法故。佛以威神遣諸弟子詣此忍土,所齎供養入此忍界,其寶莊嚴超踰於此,嚴飾寶座殊絕難及。

彼時大會無數眾生見是變化,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不可稱載諸菩薩眾,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於時世尊周匝遍察諸菩薩眾。「汝等正士,誰能堪任如是比像清淨莊嚴——菩薩所住、所當建立?」

如來至真意所遣使在遍止宿將護視之,無有思想,亦無音響。所敷氍[叟*毛]毾[登*毛]之具,彌勒如來成佛已後十六年中,當坐於此淨寶高座,是為菩薩行願歸趣,名無蓋門大會法品經典之要,亦當廣佈分別其誼。

彼時所會一切菩薩,亦當興發供養此法、彌勒如來及於賢劫諸菩薩眾。

於時會中有一菩薩,名變動諸法王,即從座起,於蓮華上右膝長跪,叉手白佛:「唯然,世尊!我能堪任將護於此清淨挍飾,止息其邊無有思想,精勤一心而不懈廢。侍於彌勒至成如來,常供養之,及於賢劫諸如來、眾至真等正覺等。」

時有魔天,名曰所作所立堅強處,將四域來在彼會,謂變動諸法王菩薩:「族姓子!其器云何?為何等類而用其器,受此嚴淨令不毀散?」

變動諸法王菩薩答所作魔:「族姓子知,一切諸器皆歸壞敗,無常存者、無所堪受;唯有空虛而可不毀,無所妨廢,於諸器中最為高尊。仁行當宜諦察我身目無得眴,必能覩見於無極器。」

時所作魔觀察變動諸法王菩薩,諦視其身而目不眴,即見變動諸法王菩薩臍中有水王光明世界。

何故名曰水王光明?其佛世界悉滿眾水週遍國土,若有遙視如一大海。彼有如來,名曰樂蓮華首至真、等正覺,於今現在,淳諸菩薩為說大乘。其水界中又有蓮華名寶莊嚴,其彼如來及諸菩薩而坐於上。

時所作魔叉手而立,稽首歸命變動諸法王菩薩。變動諸法王菩薩謂所作魔:「仁君!豈見諸菩薩器?」

答曰:「已見,其器無極。」

報曰:「是水,君能任受。如是像無極天器,億百千劫那術諸劫數之報壞,於此莊嚴挍飾終不枯竭,無能消化。」

時所作魔稽首禮佛:「唯願,世尊!我本億念志在雜碎,未見於此諸正士等、未得聞是經典要時,欲得成聲聞、緣覺而取滅度。今日又見變動諸法王菩薩威神巍巍、聞此經典,感動變化諸建立至意,當發無上正真道心。如今所作不敢違廢,於最正覺愍傷眾生、多所安隱、多所將護。假使吾身於江河沙劫地獄見煑,然後乃成無上正真,雖遭此厄不以為患、不捨佛道。」

時佛諮嗟所作魔曰:「善哉善哉!汝身乃為大道之故,一心被服弘誓大鎧。今仁如此建立志願,所誓必果。」

大哀經卷第六

大哀經卷第七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八總持品二十三

時有菩薩,名師子英,在會中坐,問總[敖/力]王菩薩:「唯,族姓子!菩薩所立於何總持,而皆受持諸佛所說、所演經典不可窮盡,則以善教悅可眾生,靡不忽然如冥覩明?」

總[敖/力]王菩薩報師子英:「菩薩所住此八總持,悅可眾生使得開達,其慧無窮。何謂為八?有總持:一名、淨光音,二名、無盡法藏,三名、無量退進,四名、海印意,五名、蓮華嚴,六名、入無礙印,七名、入分別辯,八名、建立佛莊嚴,是為八。菩薩住此,有所暢說悅可眾生。」

時師子英復問總[敖/力]王菩薩:「仁族姓子!寧可屈意垂哀一切,復重解此八總持誼,廣演其旨,設諸菩薩聞此總持所得辯才,必當勤學。」

總[敖/力]王曰:「族姓子聽,今為仁說八總持誼,廣散所歸。

「何謂淨光音?假使菩薩住此總持,其所入門無所罣礙,甚為鮮潔歸乎堅要。其意正立而說經典,其音通徹聞一佛國,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諸佛國土,或百、或千。其音教告諸佛國土,或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百、千、億諸佛國土聞其音教,或復通徹無量無際諸佛國土,從意所樂。欲令音教通乎幾何諸佛國土,多少無極悉能堪任。恣意所欲,一師子坐而為十方一切眾生講說經法,欲令二十里眾人得聞、或三十里、或一須彌、或至梵天,從其眾生本意應說。處師子床建立其志,為諸眾生講說經法,悅可其心靡不開解。身適處於師子座已,十方諸佛皆現其身,諸佛說法皆得聞之;適聞已後得總持力,悉識念之未曾復忘。以斯法典解達其誼,其所說法諸可聽受,無能遏斷。

「入於一文音響之事,皆能演說一切文字,普入諸響、諸因緣句。入文字故入無量門,說於諸法無有來相——諸法無處,無所住故;諸法自然,無反覆故;諸法懷來,無所到故、用清淨故;諸法無根,用無有處所生無生故;諸法無邊,無所成故;諸法無盡,無所住故;諸法無生,無所行故;諸法不起,無所作故;諸法不有,無因緣故;諸法不亂,無等御故;諸法不滅,無有生故;諸法無行,無所願故;諸法無戲,無有想念、應不應故;諸法無言,永入無行故;諸法無教,用有所說而有失故;諸法無瞋,無有恨故;諸法無想,無所著故;諸法無念,無有虛故;諸法無猗,無所望故;諸法無誨,於空等故;諸法無辭,用無思故;諸法無究,無師主故;諸法無生,無有教故;諸法悉淨,無有來故;諸法無我,我自然故;諸法無人,甚清淨故;諸法無壽,無長存故;諸法無命,入於誼故;諸法實空,於內寂故;諸法無想,其本際者無有際故;諸法無願,無所受故;諸法無行,用無為故;諸法無為,以越所起章句行故;諸法不堅,無所依故;諸法無著,無所習故;諸法自然,用無身故;諸法無作,所作淨故;諸法無業,無所入故;諸法無報,無所合故;諸法無合,無所壞故;諸法無捨,無所取故;諸法無眴,不可捉故;諸法無獲,無所指故;諸法無觸,無所造故;諸法無漏,無流處故;諸法無有,志無成故;諸法清淨,無[番*去]黨故;諸法無屬,無若干故;諸法無色,四大無常故;諸法無痛,無所遭故;諸法無想,越眾念故;諸法無行,離諸欲故;諸法無識,無所慕故;諸法無界,如空等故;諸法無捨,越諸界故;諸法無境,無所由故;諸法無貪,無所想故;諸法無像,無處所故;諸法無形,無所降故;諸法無濁,除諸憒故;諸法無憶,無所執故;諸法無想,無有二故;諸法無岸,度界跡故;諸法無怙,離所在故;諸法無常,緣不諍故;諸法無名,無所恠故;諸法無雜,各隨行故;諸法無住,無所存故;諸法無爛,無所燒故;諸法無惡,離諸惡故;諸法如水,洗諸垢故;諸法無災,甚清淨故;諸法甚清淨,不可數故;諸法無計,無所著故;諸法無求,無有動故;諸法無搖,不可震故;諸法無為,與空等故;諸法虛無,無所為故;諸法無根,無所行故;諸法無現,無所曜故;諸法無照,捨諸明故;諸法無比,無有邪故;諸法無偏,等慌惚故;諸法無冥,無所視故;諸法無晃,無部黨故;諸法無罪,離於舋故;諸法歌頌,作善業故;諸法入虛,用侵欺故;諸法無進,無所立故;諸法無見,無有類故;諸法無有甞,無有味故;諸法無柔,無細滑故;諸法無識,無諸法故;諸法無緣,離心意識故;諸法無惟,道平等故;諸法本淨,以滅諸入不復生故。

「如是,族姓子!菩薩已逮淨光音,於諸因緣、文字、章句諮嗟其誼。若於一劫復過一劫頒宣經典,不捨諸緣、文字、章句,隨時所應不以為難,取要言之,一切諸文、各各諸字,以一一文為眾說法,於彼文字而無窮盡,善住法眼諦演辭誼,其言粲麗。於是菩薩住於總持,究暢清淨,威儀隨時,辯才鮮明,其心顯曜。遵修慈心,其所佈施亦復清淨——法施、衣食俱無所悋——其戒清淨行無缺漏、忍辱清淨心不懷害、精進清淨造安隱業、一心清淨寂然無冥、智慧清淨捨於闇昧廣有所照,其業清淨無所違失。

「其目清淨,三眼無垢;其耳清淨,得天耳聽,聞諸如來所講說業;其鼻清淨,聞於如來戒法之香;其舌清淨,無可意味志道法味;其身清淨,所生一切不為胎垢之所玷汙;其心清淨,善權隨時普入諸法。其色清淨,相好莊嚴;所聞清淨;悅耳之音而無亂響;其香清淨,戒聞施香所見被熏;其味清淨,味味復味成大人相;細滑清淨,手腳柔軟猶如幼童;其法清淨逮法光明。其意清淨,所聞經法懷憶不忘;其志清淨,越魔徑路;行步清淨,普入深妙無極經典。

「菩薩已住於此總持,自恣從志、告誨、教授幾何佛土,光明所照其數亦然。又其光明演出一切十方諸佛所演法教,以用逮致於此總持,因得殊特無言辭故。

「是,族姓子!淨光音總持也,所可演出、若有所入、所可稱說不可限量。此淨音總持,分別所趣不可思議,言辭無極,所決無限,所搖方面曠而無際,入無罣礙。」

佛言:「族姓子!何謂無盡法藏總持?謂色無盡,以色無常故曰無盡。說色無常,以色苦故,亦說苦惱;色無我故,亦說無我;色寂然故,亦說寂然;色恍惚故,亦說恍惚;色如沫故,亦說聚沫;色如幻故,亦復說幻;色如野馬故,亦說野馬;色如水月故,亦說水月;色如夢故,亦說夢;色如呼響故,亦說呼響;色如形影故,亦說形影;色如照面像故,亦說面像;色無有故,亦說無有;色無學故,亦說無學;色無究竟故,亦說無究竟;其色空故,亦說於空;色無想故,亦說無想;色無願故,亦說無願;色無行故,亦說無行;色無生故,亦說無生;色無起故,亦說無起;色本自然故,亦說本自然;色用本無故,亦說本無;色過去自然故,亦說過去自然;色當來自然故,亦說當來自然;色中自然故,亦說中自然;色憺怕故,亦說澹泊;色靜嘿故,亦說靜嘿;色無游故,亦說無游;色無戲故,亦說無戲;色不可思議故,亦說不可思議;色無貌故,亦說無貌;色無體故,亦說無體;色無人故,亦說無人;色無壽故,亦說無壽;色無命故,亦說無命;色無養故,亦說無養;色愚騃故,亦說愚騃;色不仁故,亦說不仁;色無神故,亦說無神;色如束薪故,亦說束薪;色如草木、牆壁、瓦石之類故,亦說草木、牆壁、瓦石之類;色如誑相故,亦說誑相;色為四大故,亦說四大;色無聲故,亦說無聲;色無教故,亦說無教;色不可得故,亦說不可得;色念淨故,亦說念淨;色緣起故,亦說緣起;色無斷故,亦說無斷;色非常故,亦說非常;色如屋故,亦說如屋;色無痛故,亦說無痛;色從罪、福生故,亦說罪、福;色法界苦故,亦說法界;色住法界故,亦說住法界;色於本際法界而無動故,亦說本際;色無我故,亦說無我;色無受故,亦說無受;色無載故,亦說無載;色無念故,亦說無念;色無怯故,亦說無怯;色無量故,亦說無量;色無邊故,亦說無邊;其色於道本清淨故,亦說道淨;色空等故,亦說空等;色於泥洹本清淨故,亦說泥洹清淨。舉要言之,五陰、六衰、諸法、諸名、身形、句跡、徑路、偏章及諸識身,悉入一音之所顯曜。

「說無盡慧計是四大寶藏之篋,所諮啟慧亦不可盡,其寶藏篋聖法經典亦復游入於無盡慧。所頒宣智是為無盡法藏之總持也,一切諸所講說宣傳,若於一劫復過一劫諮嗟此德無盡法藏,猶不可盡。」

佛告族姓子:「何謂無量退進總持?於彼迴旋斷絕計常而反其流。十二緣起從無明緣而自致行、從行致識、從識致名色、從名色致六入、從六入致更、從更致愛、從愛致痛、從痛致受、從受致有、從有致生、從生致老、病、死,從死致於哀泣、憂慼所不可意,從致五陰大惱之患。已除無明,行、識、名色、六入、更、愛、痛、受、有、生、老、病、死、啼哭、愁慼、不可陰意,大患永除。彼從無量宣無限門入於無底,是故名曰無量退進之總持也。

「亦受、亦捨故曰迴旋,無受、無捨此之謂也;亦起、亦滅所以迴旋,不起、不滅此之謂也;與塵勞合而致諍訟所以迴旋,反本清淨、無著放逸此之謂也;於一切法而有所行,受應、不應,念與不念所以迴反,無想、無念,無應、不應此之謂也;因緣諸見所以迴反,斷因緣見此之謂也;名之與色所以迴反,無名、無色此之謂也;有為、無為所以迴反,淨於三場此之謂也;有內、有外所以迴反,不住於識此之謂也;罪福報應所以迴反,無罪福報此之謂也;善與不善所以迴反,永無所行不處善惡此之謂也;有漏、無漏所以迴反,無有二事此之謂也;殃舋所蔽、塵勞之冥所以迴反,本淨自然此之謂也;計我、不我所以迴反,其際清淨此之謂也;生死、泥洹所以迴反、諸法泥洹其源靜然此之謂也。

「是,族姓子!說無量總持進退無底。若有菩薩住是無量進退總持,志無所生,達法無起,於無央數百千劫中講說經典不能究盡,總持之慧其誼微妙。此無量退進總持若入中慧有所宣暢,則能覺了清淨道門,照曜幽冥靡不亙然。」

佛告族姓子:「何謂海印意總持?猶,族姓子!諸四方域世界之中,諸有形色又其像貌,山谷、樹木,諸所生草、眾藥之類所有形貌,日月光明、明珠、水曜、焰電諸有像貌,州城、大邦、郡國、縣邑、居捨、屋宅所有像貌,園觀、浴池、川流、泉源入流,行色生活之業、自覩形像好丑、善惡、中上下貌一切諸色及與歸之,皆依大海而不別異,是謂大海。菩薩若住此海印意總持,等印一切眾生之身,亦復等演文字之教。以等心印而印眾生、十力諸佛,口演所宣無極大法,此典皆從菩薩口出,佛印見印。所說法者忻而無限。講諸法印,慧無所印,所可講說悉如來印。分別眾諦,其無印者,永無所行,心自然寂;其離印者,得離欲法、清淨之行;其度印者,所演究竟,靡所不通;其號印者,皆宣名物,各各暢了;其樂印者,除去欲貪、放逸、恩愛;其十印者,具足十力;其被恐印者,淨除諸意;其燒吒印者,捨於燒熱;其六印者,成六神通;其左披印者,棄捐左道;其審印者,說於真諦;其如印者,所行如實;其哆印者,蠲除一切諸所根本;其迦印者,離所作業;其娑印者,宣暢至誠,其現勢力故;其生印者,度生老死故;其志印者,謂意清淨故;其界印者,不壞法界故;其寂印者,具足憺怕故;其虛印者,虛靜空無、無不可盡故;其盡印者,消化盡想,慧無起故;其立印者,覺意諦住故;其知印者,別知一切眾生類故;其普印者,而悉頒宣諸所興衰;其有印者,覺了分別所有無有;其貪印者,消除貪、淫、瞋、恚、愚癡之忌難也;其己印者,己身已通而成正覺;其自印者,身自解故;其旦印者,旦自釋捨諸所猗相;其數印者,滅遣根源;其處印者,則於處處如有悉知;其無印者,無有若干;其果印者,逮得果證;其陰印者,除諸陰蓋;其疾印者,離邪疾故;其施印者,得成施戒香熏故;其堅印者,已逮斷堅剛強性故;其究印者,究暢文字,攄其根源。

「如是,族姓子!菩薩說法、演若干文、悉知一切文字印說,是為海印入總持門。」

佛告族姓子:「何謂蓮華嚴總持?菩薩大士若入眾會,在所住處輒為說經,設有所宣,於時於彼即生蓮華,其色殊妙。菩薩適坐於蓮華逮虛空中則雨蓮華,又諸蓮華各各演出若干種音講說經法——唯說深誼,無有雜句嚴飾之教——攀引典喻,正典上要,分別誼歸。十二部經:一曰、聞經,二曰、得經,三曰、聽經,四曰、分別經,五曰、現經,六曰、應時經,七曰、生經,八曰、方等經,九曰、未曾有經,十曰、譬喻經,十一曰、住解經,十二、曰行經。其所演法,若有聽者輒盡眾苦。菩薩如是自然精進,不釋常定。於時蓮華所演經典,適斷眾苦便行佛事。又其菩薩一切毛孔悉出光明化為蓮華,諸蓮華上各化菩薩,詣於十方不可涯底無數佛土奉現諸佛。是,族姓子!名曰蓮華嚴入總持門。」

佛復告族姓子:「何謂入無礙總持門?假使不捨一言辭已,至二、三、四、乃至乎千,所生之處常不忘之,或億、百、千種種之說悉能識念。為眾宣暢世世不忽,諸根和悅,顏色殊絕,與眾超異,悅可眾人,無有恨亂。或能所說聞於無量江河沙等諸佛剎土、或能通暢如佛國塵諸佛國土,於是所演諸法門者隨時方便。又彼法門一時悉遍諸佛國土滿中塵數諸世界也,或二、三、四、或五至十、百、千無量,所說應聲亦無所著則無所住。其音柔和合眾人心,辭美隨時,其誼雅妙不失其節,莫不忻豫入無礙門。」

佛復告族姓子:「何謂入分別總持?曉了其誼,所宣旨慧而不可盡;分別法者,所宣正慧亦不可想;隨時分別,所說明慧亦不可窮;分別辯者,所宣正智亦無涯底。菩薩已獲如此慧者,其於東方所有眾生,悉能合會集在一處,各各隨意——言語各異、音聲若干——從其宜便所知多少,來難菩薩,悉能發遣申暢其誼;南方、西方、北方、四隅、上、下亦復如是,來難菩薩各各問誼,一時各各盡為發遣。隨音清濁,若干種言悉得開解,各隨本心而得入道,各聞其言音不錯亂,則以一音入無數音、以無數音則入一音,是為名曰分別莊嚴總持。」

佛告族姓子:「何謂建立佛想總持?若有菩薩得此總持,處大法座在於眾中,常於虛空值其頂上變交露帳,化佛處上——紫磨金色三十二相眾好嚴身——自承其德頂近如來右手所在。化佛舉手適著頭上,應時菩薩其身即變成為佛形莊嚴相好、建立其口言辭如佛、被蒙其意亦如佛意。適能成就建如是法,則入一切眾會心念,從其本行而為宣法,一日、二日,至乎五日、半月、一月、半歲、一歲、五百、千歲,從意自恣至乎無窮不可計歲,離於飲食為諸眾生而講說經,所宣經典而無有窮盡,其身不懈、心亦不怠,悉是如來之所建立。聖感所接,彼則成致於四大慧。何謂四?一曰、慧解一切眾生志操,二曰、分別章句靡不通暢,三曰、則以聖智所宣無窮,四曰、則從其人本而所學乘,了其意歸而解說法。是,族姓子!如來相建立總持,所入門者有所宣說。又此總持可演誼,不可稱載、無有邊際、通佛境界。」

爾時,總[敖/力]王菩薩覩於如來說如斯誼,以讚頌曰:

「安住已宣說,  於八總持行,
 此乘所宣獲,  分別得解暢。
 說億載經典,  辭不得邊際,
 其誼所分別,  說者無所損。
 佛音甚柔和,  其聲微妙快,
 宣告江河沙,  無量千佛土。
 眾生得聽聞,  逮成得滅度,
 此總持清淨,  所暢音無際。
 講說無數劫,  其法無窮盡,
 一句之言辭,  宣佈不可說。
 一切諸文藻,  智者得隨時,
 是為法篋藏,  覺意無涯底。
 皆棄諸非受,  其行甚清淨,
 亦不著中間,  不隨退轉界。
 斯勇普惟法,  專精而奉行,
 其逮得總持,  蠲除眾根源。
 其於四域界,  諸所有形類,
 一切悉等印,  江海無思惟。
 其有逮得此,  海印之總持,
 彼行者印門,  所說無思議。
 若在中眾會,  大人講說法,
 逮於虛空中,  廣雨諸蓮華。
 又諸蓮華者,  演億千法教,
 蓮華嚴總持,  清淨德若茲。
 一音所演句,  二、三及五、六,
 諸音各各聞,  聲而不錯亂。
 千億百那術,  言辭不可盡,
 有逮得總持,  所覺無罣礙。
 其所宣辯才,  法誼說應時,
 十方眾生來,  各各共難問,
 悉為發遣之,  決了所疑律,
 其逮得總持,  意所覺如此。
 其大人正士,  若坐於高床,
 諸佛以右手,  而摩著頂上,
 其人得辯才,  如佛無有異,
 用逮此佛化,  妙上總持故。
 假使此菩薩,  逮成總持者,
 彼意所懷德,  無際不可念。
 講說億千劫,  猶如江河沙,
 諮嗟其功德,  境界不可盡。
 如蓮華自然,  踴處於三世,
 堅住如須彌,  所部無能動。
 假使有逮得,  無上之總持,
 其慧則普流,  週遍於三世。
 若在眾會中,  勇勐如師子,
 調御諸外學,  降伏令成就。
 假使有逮得,  此上之總持,
 在所遊行處,  悉棄諸恐懼。
 其光踰大明,  所照而隨時,
 其行若如水,  洗除眾垢穢、
 其行亦如火,  無相無有念、
 其行亦如風,  不著諸境界、
 其行亦如醫,  療治諸疾厄,
 隨時給法藥,  湯火而救濟。
 其有逮得者,  極上妙總持,
 彼慧無瞋恨,  隨根而解說。
 其行如月明,  能除夜眾冥,
 心等光明正,  而演大暉曜。
 其有逮得此,  總持最無覺,
 眾生來觀瞻,  視之無厭極。
 其行喻日光,  照曜於闇冥,
 開三界眾生,  使得其悟解。
 若逮得於此,  最上之總持,
 枯竭於眾庶,  愛慾塵勞源,
 其行亦如王,  典領其國土,
 如息意王教,  以法施所聞。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總持,
 一切無所受,  不著於諸有,
 其行猶如龍,  意強有神變,
 興雲雨眾生,  亦復出電焰。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總持,
 此放諸法雨,  消滅眾惱熱,
 其行如天帝,  不為諸容色,
 而見所迷惑,  心廣而思法。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總持,
 諸來眾會者,  悉瞻戴其顏,
 其慈之所行,  等游如梵天,
 一切無等倫,  來生於此世。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總持,
 彼生於梵天,  所在常清淨,
 則成大五通,  常與眾超異,
 游百千佛土,  難計無思議。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總持,
 彼供養十方,  無央數諸佛,
 諸佛所諮嗟,  隨所止方面,
 悉共愍哀之,  念之如一子。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總持,
 計如是不久,  當逮佛功勳,
 其辯甚廣遠,  所演無窮盡,
 說種種微妙,  無數諸經典。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總持,
 嚴行如華鬘,  辯才如流泉,
 在眾意堅強,  所覺而通暢,
 其慧無涯底,  所行如虛空。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總持,
 彼則無憍慢,  離諛諂、自大,
 其智慧善權,  所游而自恣,
 能精進奉行,  當修慈愍哀。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總持,
 一切皆蠲除,  有為之瑕穢,
 知眾生言辭,  所說之善惡,
 了眾人所好,  一切諸根行。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總持,
 本所可宣暢,  其誼不可盡,
 精勤神定意,  諸根及五力,
 覺意路如是,  其寂然最上。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總持,
 彼則觀諸法,  所獲甚清淨,
 於諸度無極,  已逮至彼岸,
 意強而明達,  慧了諸四思。
 其逮得於此,  最上之總持,
 其人自然解,  安住諸所行,
 寂然成澹泊,  仁和無放逸,
 威儀禮節行,  分別住安諦。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總持,
 其人未曾有,  不與諸塵勞,
 以成如法幻,  志性離瑕穢,
 所在胎生處,  不能垢所染。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總持,
 則住於蓮華,  立在諸佛前,
 其人身、口、意,  威神無缺漏,
 普興一切慧,  周流歸眾生。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總持,
 諸佛所建化,  說法而自立,
 已成大智慧,  為眾生行道,
 於無數劫中,  嘆德不可窮。
 其有逮得此,  最上之總持,
 若有欲嘆譽,  無能得源際。」

於是世尊讚總[敖/力]王菩薩:「善哉善哉!仁快說此諮嗟總持之所入行。所以然者?此法自然,無所依怙、不仰他人,入已曾往過去諸佛更問深妙總持門故。以是之故,汝族姓子當作斯觀,等無有異。」

大哀經卷第七

大哀經卷第八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往古品第二十四

佛告族姓子:「乃往過去久遠世時——劫數無量不可計會,懸曠極遠不可思議——爾時有佛號離垢光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世界曰善離垢,劫名照明。其界清淨,地紺琉璃,淨如明鏡,地平如掌。其界之土琉璃之土,生七寶樹,枝、葉、華、實皆亦寶成。又自然生眾寶蓮華,大如車輪,其色若干,見者心歡,其形微妙,香潔甚美。寶為交露、屋宅、精舍,諸天、人民被服、飲食猶如第六自在天上。人民鮮潔,行步安詳,其淫、怒、癡尠而薄少,舉動言教。其佛世界無有日、月。其佛離垢光明,身出大暉遍諸佛土,晨夜常明,昧爽不別——蓮華合者則知為冥、蓮華開者則知為明。

「其離垢光如來至真諸菩薩眾有八百億,出家菩薩、居士菩薩無能限量不可稱載,建立無上正真之道。其佛土地不聞異學、無有異乘,唯修大乘,行悉淳淑,立不退轉。世尊云何為彼說法?唯演空慧、空無相教。

「佛壽半劫。眾人居宅若干種寶,佛即行步皆隨時節;諸天亦然。其於地上立交露帳,舍宅居中名之為人,其處虛空而立屋宅柵閣,名之為天,起止、飲食等無差別。

「又其佛界無復國君,唯離垢光世尊則為無上大法之王。諸天、人民無各各異皆來事師,無各異名、所作不別、無有異念,唯奉如來,諮受經典,思惟其誼。彼無女人、無罪處名、無犯塵欲。

「其土眾生唯學三度:一曰、禁戒,二曰、守心,三曰、學智。何謂為戒?習諸通慧心念不捨,棄捐諸行。何謂守心?住於定意逮得神通。何謂為智?住智度無極,得分別辯。如是,族姓子!有學如此,名曰學度。是諸菩薩不受禁戒,其土清淨巍巍如是,世尊說法嚴妙殊絕,卓然無喻。

「時彼佛土諸菩薩中有一菩薩,名曰光首,即從坐起,偏出右肩,右膝著地,叉手白佛:『唯然,世尊!所言總持為何謂也?菩薩何住,諸佛所說皆能執持,為眾生演令心歡悅?』佛告光首:『又,族姓子!有總持名為寶曜,菩薩住此,悉受諸佛之所講說,悅眾生心。』

「光首又問:『唯願如來宣寶曜總持,其中誼理我等聞之,奉之如教,逮此總持。』

「離垢光佛尋為光首菩薩嘆此頌曰:

「『欲逮得寶曜,  永除諸塵穢,
  於垢而無垢,  捨諸一切染,
  心常淨離著,  是寶曜總持;
  逮得此持者,  其明無不照,
  其身、口清淨,  光明性離垢,
  等意行慈心,  是寶曜總持;
  已脫三十二,  解諸一切想,
  則離眾悕望,  是寶曜總持;
  所游入懷勇,  大德如虛空,
  解明如虛靜,  是寶曜總持;
  不斷乎三寶,  絕三垢、三世,
  窮盡眾苦源,  是寶曜總持;
  害貪、淫、恚、癡,  除塵諸穢濁,
  寶樹受欲意,  寶曜總持尊;
  諸所有音響,  世間上、中、下,
  入於一切聲,  寶曜持離垢;
  精勤深奧法,  無數妙句誼,
  不著吾我、人,  總持離此二;
  逮得分別辯,  堅住於四道,
  四禪震於梵,  是寶曜總持;
  第一法藏義,  啟受四等行,
  尊修五神通,  寶曜總持尊;
  諦住四意止,  常順四意斷,
  奉於四神足,  是寶曜總持;
  已受持五根,  而立於五力,
  無能七覺意,  是寶曜總持;
  奉於八由路,  化寂然所觀,
  至於明解脫,  是寶曜總持;
  遊戲所住地,  近順解脫道,
  斷除一切惱,  是寶曜總持;
  照明一切世,  寂光之道場,
  眼清淨廣照,  是寶曜總持。
  天眼淨如此,  智慧眼曜冥,
  眼淨為法目,  是佛眼清淨。
  是塵淨於魔,  此五陰消害,
  亦淨於死魔,  歸命力降魔。
  住於此總持,  至億那術土,
  見姟數諸佛,  得聞上經典。
  以聽廣妙法,  意力懷總持,
  分別其義趣,  為天、世人宣。
  心明發意知,  解了所報應,
  其法入於慧,  住總持逮此。
  辯才無罣礙,  三達、三眼淨,
  逮得三脫諠,  精進逮總持。
  無數諸總持,  無限說無量,
  逮此總持勝,  便獲一切所。
  其禪及脫門,  正受極三昧,
  神通自娛樂,  當入此總持。
  若海諸水王,  萬川流河歸,
  是勝總持然,  諸法門無量。
  入於無盡意,  悉解無窮慧,
  其福無涯底,  行總持逮此;
  色像眾相好,  種姓慧清淨,
  珠寶離垢掌,  逮總持如此;
  入乎深要藏,  懷無從生忍,
  在不退轉地,  說是總持者。
  無數諸菩薩,  求於無上道,
  已逮此總持,  成佛不為難。
  十方諸最勝,  說法愍眾生,
  逮此總持者,  辯才無斷絕。
  悅億姟眾生,  知根意所信,
  口未有所說,  逮此總持者,
  則轉於法輪,  度百千眾生;
  立之於尊乘,  勇住此總持。
  無數那術劫,  嗟嘆其功勳,
  逮此總持者,  不能盡究暢。』

「如是,族姓子!離垢光如來至真說此總持竟,諸大眾中三萬二千菩薩逮此總持,光首菩薩亦復逮得此寶曜持。

「於,族姓子!所憶云何?爾時光首菩薩豈異人乎?勿作斯觀。所以者何?則爾身是。以是之故,總[敖/力]王於今堪任度諸穢惡,亦復於此諮問如來章句通利,無猶豫心決其疑網。由是之故,今世勇勐具啟前問,不難如來是決總持,宣照世間令意亙然。仁者修法目觀達故,會此復重獲此總持,意懷勇勐,心自頒宣。」

大哀經智本慧業品第二十五

於是,智積菩薩時在彼會前白佛言:「菩薩云何逮寶曜時,已能獲致不復忽忘益於眾生,以總持力而自立業?」

佛告智積:「族姓子!其有菩薩住於智本而為智慧業,爾乃逮得寶曜總持,不復忽忘益於眾生。」

智積菩薩復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為解說,何謂智本?何謂慧業?」

佛言:「且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智積菩薩受教而聽。

佛告族姓子:「諦聽義旨思存心懷是為智本,如所聞法則以具足為他人說是為慧業;觀察分別是為智本,啟發眾會令得開解是為慧業;隨順觀察知其根源是為智本,隨時開化建立眾生是為慧業;修平等行而無偏黨是為智本,奉平正行不為邪疑是為慧業;心無所生都無所著是為智本,雖心不生能宣經典是為慧業;閑處靜思其心寂寞是為智本,身心宴然而無憒亂是為慧業;心常樂一萬事不起是為智本,識一乘道而不違捨是為慧業;專修憺怕而普觀察是為智本,得明解脫蠲除眾冥是為慧業;遵乎專一三脫之門是為智本,證明三達去來今事是為慧業;篤信道議而無疑惑是為智本,度於一切諸所罣礙是為慧業;其心不怯,志懷勇慧是為智本,身心休息離於汲汲是為慧業;其意安詳而不卒暴是為智本,思惟懸曠而悉識念是為慧業;如有所毀尋即覺制是為智本,心常正定而得其所是為慧業;遵修意止申暢意法是為智本,意無所存亦無所念是為慧業;奉四意斷令捨根源是為智本,則已淨本蠲除眾瑕曉了諸法是為慧業;修學神足忽然輕舉是為智本,已無所行而遠神足是為慧業;習化五根根源常寂是為智本,分別諸根之所歸趣是為慧業;住於五力勢不可動是為智本,降魔塵勞令欲不起是為慧業;曉了七覺逮柔順忍是為智本,分別諸業一切自然是為慧業;合集由路勇暢無滯是為智本,若以識別浮筏譬喻,其非法者立之於法是為慧業;明識苦習而修道業是為智本,明證盡諦智本無盡是為慧業;諷誦經典識其句誼是為智本,已通經典而能奉行是為慧業;一切所聞皆能執持是為智本,道御眾義不違其理是為慧業;於受音響而無所著是為智本,順其經典而識正旨是為慧業;觀諸萬物一切無常是為智本,而悉曉了於無所行一切諸法是為慧業;觀諸萬物一切皆苦是為智本,一切諸法計本空無是為慧業;察一切法而無吾我是為智本,觀諸眾生本悉清淨是為慧業;聞真諦法不懷恐怖是為智本,分別諸法之所歸趣是為慧業;觀察寂然泥洹憺怕是為智本,一切諸法本淨寂滅是為慧業;聞於經誼不懷猶豫畏懼之難是為智本,曉了義理知其正歸是為慧業;聽如審法不疑深洽是為智本,分法辯才剖判其本是為慧業;於一切音聽不恐懼是為智本,隨時宣暢各令得所是為慧業;聞佛辯才不懷弱怯是為智本,識其辯才而遍頒宣是為慧業;為眾生故慈奉法行是為智本,不捨慈愍以慈加眾是為慧業;自為己身亦為他人而興愍哀是為智本,俱於二事而無所著發無蓋哀是為慧業;愛喜道法而懷悅豫是為智本,不舉不下無所違失是為慧業;離於結縛危害之事而以觀察是為智本,曉了己身舉動進止是為慧業;常念於佛心無他思是為智本,明識法身而無所猗是為慧業;常念經典識其義理是為智本,而能分別離於欲法是為慧業;常念聖眾供養諸道是為智本,逮於無為觀察無塵是為慧業;常念惠施濟諸窮厄是為智本,捨一切塵而順道意是為慧業;常念戒禁而自謹慎是為智本,而已習行於無所識行別禁戒是為慧業;常念於天使意開解是為智本,其法清淨離於穢塵是為慧業;若有所聞覆疏其議是為智本,與諸世俗無所覆挍是為慧業;所作事業安諦無失是為智本,而悉曉了無作無報是為慧業;不懷貢高而不自大是為智本,得無極慧而成大智是為慧業;所行為已自省其身是為智本,為已亦及二事俱興是為慧業;若能執持八萬四千諸法經藏是為智本,分別八萬四千諸行是為慧業;曉了隨時而宣經典是為智本,如應講經無所違失是為慧業;開化眾生建立於道是為智本,智度無極善權方便教誨眾生立不退轉是為慧業;未曾畏懼五趣所生是為智本,所生之處多所將護是為慧業;精勤自修逮音響忍是為智本,常以修行無所懷生是為慧業;自將其節得柔順忍是為智本,若以逮得不起法忍是為慧業;發意勤修不退轉地是為智本,超然進前阿惟顏地是為慧業;其已行成坐佛樹下是為智本,所當曉了斷除疑礙解是平等,皆以一時發心之頃隨時順誼成於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是為慧業。」

佛欲重解宣暢此誼,爾時頌曰:

「若聽受其法,  啟問無放逸,
 斯清淨眾人,  諮奉於智本;
 聞之則能演,  慈心布諸民,
 其菩薩殊勝,  為造慧之業。
 善意而思惟,  是為明智本,
 分別說所行,  是為慧之業;
 行如所順念,  是則為智本,
 此行為人說,  是為慧之業;
 逮心無所生,  此則智之本,
 心行無所趣,  是為慧之業;
 淨修正真行,  是則為智本,
 宣轉造所行,  是為慧之業;
 專一寂道行,  是則為智本,
 身、心不計我,  是為慧之業;
 畏難生死習,  是則為智本,
 愛樂一乘道,  是為慧之業;
 好樂寂然觀,  是則為智本,
 思惟明脫事,  是為慧之業;
 精勤三脫門,  是則為智本,
 明證三達智,  是為慧之業;
 精修四意止,  是則為智本,
 念無意、無我,  是為慧之業;
 棄惡修善行,  是則為智本,
 本淨除此法,  是為慧之業;
 勤致四神足,  是則為智本,
 不貪習神足,  是為慧之業;
 篤信淨解脫,  是則為智本,
 度一切罣礙,  是為慧之業;
 精進不猗息,  是則為智本,
 身意已休息,  是為慧之業;
 其志了安詳,  是則為智本,
 不住一切處,  是為慧之業;
 自覺識定意,  是則為智本,
 行本淨正受,  是為慧之業;
 善建立五根,  是則為智本,
 知眾生諸根,  是為慧之業;
 奉行於五力,  是則為智本,
 慇勤得聖慧,  是為慧之業;
 覺意柔順忍,  是則為智本,
 解了一切法,  是為慧之業;
 勤修道精進,  是則為智本,
 棄捐法、非法,  是為慧之業;
 方便苦自然,  是則為智本,
 於證不滅盡,  是為慧之業;
 修持隨誼典,  是則為智本,
 導御從誼理,  是為慧之業;
 不厭惓諸聞,  是則為智本,
 履順其要行,  是為慧之業;
 如應求其議,  是則為智本,
 奉行於聖達,  是為慧之業;
 不猗於壽命,  是則為智本,
 所念如法教,  是為慧之業;
 求觀物無常,  是則為智本,
 於是知無生,  是為慧之業;
 信脫萬物苦,  是則為智本,
 諸法悉無為,  是為慧之業;
 解諸法無我,  是則為智本,
 其性以清淨,  是為慧之業;
 信脫泥洹寂,  是則為智本,
 眾生永滅度,  是為慧之業;
 觀察其誼理,  是則為智本,
 覺誼而分別,  是為慧之業;
 若篤信經典,  是則為智本,
 暢達於經法,  是為慧之業;
 不畏一切音,  是則為智本,
 曉了諸歸趣,  是為慧之業;
 不離佛辯才,  是則為智本,
 曉了自恣說,  是為慧之業;
 建立眾生慈,  是則為智本,
 得無緣之愍,  是為慧之業;
 哀己及他人,  是則為智本,
 不想著我人,  是為慧之業;
 常得歡喜悅,  是則為智本,
 不悅無所起,  是為慧之業;
 不造為恩愛,  是則為智本,
 心不得二脫,  是為慧之業;
 其意常念佛,  是則為智本,
 若隨法身教,  是為慧之業;
 常思惟經典,  是則為智本,
 明識法報應,  是為慧之業;
 念聖眾功勳,  是則為智本,
 若覺了無為,  是為慧之業;
 若心好佈施,  是則為智本,
 設捨一切塵,  是為慧之業;
 思戒具清淨,  是則為智本,
 住無漏之禁,  是為慧之業;
 念於大神天,  是則為智本,
 若念淨復淨,  是為慧之業;
 所聞而覆疏,  是則為智本,
 不與世同塵,  是為慧之業;
 善修謹勅業,  是則為智本,
 於作無所作,  是為慧之業;
 謙遜不自大,  是則為智本,
 不計吾有慧,  是為慧之業;
 己身常精勤,  是則為智本,
 為眾生造行,  是為慧之業;
 若持諸法藏,  是則為智本,
 曉了眾生行,  是為慧之業;
 度一切諸惡,  是則為智本,
 歸三處眾生,  是為慧之業;
 惠施為仁愛,  等立益眾生,
 開化使離穢,  是為慧之業;
 皆以等利之,  視如佛功德,
 正士則如是,  是為慧之業;
 畏所有然熾,  是則為智本,
 思惟生於彼,  是為慧之業;
 不瞋得盡慧,  是則為智本,
 興無所生慧,  是為慧之業;
 若得音響忍,  是則為智本,
 其行如所念,  是為慧之業;
 致柔順法忍,  是則為智本,
 無所從生忍,  是為慧之業;
 住不退轉地,  是則為智本,
 得阿惟顏地,  是為慧之業;
 坐於佛樹下,  是則為智本,
 已逮諸通慧,  是為慧之業。
 計其智之本,  是曰為道心;
 依怙於此心,  所作為慧業。
 常諦住道心,  則能不動轉,
 是業為慧事,  所行常隨時。
 若修行佛道,  是心道之本,
 佛神力如此,  亦分別辯才。
 若於無數劫,  諮嗟此功勳,
 佛德及光明,  不可得邊際。
 其過去諸佛、  現在亦如是,
 若當來安住,  十方不可計。
 其有欲供養,  此無量最勝,
 當順隨道心,  則成無放逸。」

佛說於此智本慧業時,十方無量諸佛國土六反震動,寶嚴高座亦復如是。於是,智積菩薩前白佛言:「唯然,世尊!今者何故十方世界不可計會無數佛土六反震動,其虛空中所立高座亦復如是?」

佛言:「族姓子!是智本慧業經典要品,過去如來之所嘆說。往古世時,智積菩薩在於虛空多所持護啟問如來,佛為解答。是故,地大震動,光明普照。」

大哀經智積菩薩品第二十六

爾時,有菩薩名逮分別辯,前白佛言:「智積菩薩何故號曰為智積耶?」

佛告族姓子:「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有佛號名首寂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世尊。世界曰精勤,劫名阿摩勒。其佛世界安隱快樂,眾生無患。首寂如來諸菩薩眾四萬二千、諸聲聞眾八萬四千,皆悉恭恪謙卑順教。其佛辯才,以方等經為諸菩薩興百億難,歌頌悉周告諸菩薩:『汝等正士!誰能堪任受百億難,一一解說而發遣之?』彼諸菩薩又報佛言:『過今夜已當發遣之。』或言七夜、或言半月、或言一月,思惟然後乃能發遣。各各自思,白世尊義。

「時彼眾會有一菩薩,名曰覺意,前白佛言:『唯願,大聖!我不起坐、不整威儀、無所思察,於如來前令尊證明,悉當發遣所可難誼。』時此正士適師子吼,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其大光明普照世間,以此威光告地上神、四天王天、忉利天、炎天兜率天、無憍樂天、化自在天,上至魔界天、梵天、梵身天、梵滿天、梵度著天、大梵天、光曜天、尠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嚴淨天、尠淨天、無量淨天、難及天、善見天、善勝天、離果天、一善天,空慧天、識慧天、不用空慧天、有想無想天悉來集會,諸比丘、比丘尼、童士、童女不可稱計亦皆來會,及諸十方諸所千界,悉來住立於高座前。

「時覺意菩薩見諸大眾悉來集會,承己福力、意強覇力,及總持力、分別辯力、無所畏力、奉佛威力,在於佛前諸眾會中取百億難,一一諸難興百億義而發遣之,不轉其時、不移其坐,亦不起立、不動膝腳,所說流滑義不差錯,聞者亙然若冥覩明。因時會中六萬人眾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八萬四千菩薩逮得無所從生法忍。首寂如來則讚之曰:『善哉善哉!』其音應時遍告三千大千世界其地上神、上至淨身諸天之眾皆聞其聲,悉共諮嗟:『今此菩薩乃能發遣百億眾難,當號名之為智積也。』族姓子智,以是之故,故曰智積。

「欲知爾時覺意菩薩豈異人乎?莫作斯觀。所以者何?則是智積菩薩也。」

大哀經嘆品第二十七

於是總[敖/力]王菩薩前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諸佛世雄乃能善決於是淳淑無上正真之道,暢其文字不可限量,入無限誼難受難持,解了深妙十二緣起,不能勤學亦為甚難,其二行者無能及者。是六情難滅,坐有所著權不能解,非是下度聲聞、緣覺地所能逮者。

「是菩薩行印一切法,覆挍法界則以平等,猶如虛空,無有作想、悉無所著。越所悕望別眾生行,曉了一切報應之緣,而復頒宣智度無極,廣修善權,奉靜寂句,逮得神通。以等行故,入佛一門無有差特,不為若干。等定如空,黨無等倫,等無所等。諸佛平等離於二事,修行滅寂去諸文字,導御於義令分別解,暢其音響於義無獲。所得等習奉行三寶、講三脫門、度於三界、曉了三達興發自在。譬喻定意則能建立諸佛之法,懷來佛慧饒益一切,諸佛所嘆。

「唯然,世尊!若族姓子及族姓女,有能信此去來今佛如是比像、所講道誼、無量之慧,以信樂至發無上正真道意將護正法,聞如此比經典之要,持諷、誦讀、具為人說,得福無底,則於如來為有反覆孝順報恩。」

佛言:「如是如是。族姓子!如爾所云。若族姓子、族姓女,佛目覩見十方諸佛所現國土,滿中七寶持用奉施如來、至真、等正覺,若復有人持是經典,勤諷誦讀、具足講說、為眾宣傳、慇勤精進啟受正典、懷之而行而不違斷三寶之教,如是行者,德超乎彼不可稱限。」

於時世尊說此誼已嘆此頌曰:

「吾以佛眼,  覩諸國土,  諸如來等,
 如積紫金。  供養如來,  福尚尠少,
 若聞此典,  功德乃廣。  其有應器,
 得聽斯經,  深奧玄妙,  第一至真。
 已具即受,  持諷、誦讀,  計此功祚,
 為最上尊。  最勝若此,  常住於法,
 從法養生,  不從衣、食。  是故當奉,
 安住之法,  則為孝順,  報諸佛恩。」

爾時,世尊告眾一切諸會菩薩:「誰能堪任受是過去、當來、現在諸佛世尊無上正真道法之護?吾滅度後,於五濁世時俗憒擾,能傳此經使廣流佈,令其正法住在久存。」

應時彼會六萬億姟諸菩薩眾,同時舉聲而嘆頌曰:

「吾等,世尊!  僉共堪任,  將護如來,
 無數億劫,  百千那術,  所集無上,
 正真道教,  於後來世,  當廣宣佈。
 又復大聖,  唯加威恩,  建立神德,
 令此經典,  於後末世,  使廣流佈;
 令眾生類,  咸共奉命,  宣令人民,
 得殖德本;  已積德者,  耳得逮聞。」

於時世尊即嘆頌曰:

「正覺言至誠,  住於真諦法,
 以此建誠言,  順立於斯經。
 彼於無盡哀,  而住無極慈,
 演愍傷眾生,  故建立斯經;
 成就功德品,  越諸聖慧黨,
 普入諸所行,  故建立斯經;
 降伏一切魔,  消化諸異學,
 壞一切邪見,  故建立斯經;
 四王天帝釋、  梵王演佈施,
 天、龍、犍沓和,  故建立斯經;
 地神、虛空天、  雜碎諸小天,
 見佛名所建,  當奉持此詔;
 修於四梵行,  四諦自莊嚴,
 將護於所部,  故建立斯經。
 虛空無色像,  令無色有色,
 佛之所建立,  無能動移者。」

於時四天王異口同音則於佛前以頌讚曰:

「吾等順此典,  佛威所將護,
 子孫及眷屬,  還逮而侍衛。
 若有受持者,  精勤於道教,
 我等當奉事,  四面營翼之。」

於時天帝釋則於佛前嘆此頌曰:

「吾等報佛恩,  當護導師法,
 是神妙經者,  行者得成佛。
 我等為諸佛,  孝順報護經,
 將養如是典,  以此奉持法。」

於時梵三缽天王則於佛前嘆此頌曰:

「其不習放逸,  越度一切乘,
 悉從是經生,  深奧誼殊絕。
 當捨梵天安,  設此經所在,
 故當往聽受,  亦當隨營護。」

於時兜率天王則於佛前嘆此頌曰:

「其一生補處,  從兜率天下,
 便當奉持此,  佛所說經典。
 世尊!我堪任,  棄捐天安樂,
 游住閻浮提,  聽說此經典。」

於時魔子導師則於佛前嘆此頌曰:

「以畢魔罪業,  不復從害教,
 其受持此經,  識誼而奉行。
 我當擁護此,  如來之經典,
 令興其精進,  普使具足獲。」

於時魔波旬於世尊前嘆此頌曰:

「吾於眾生類,  不復為敗亂。
 其有受持此,  攝壞眾欲塵,
 諸魔不得便;  說此經典者,
 諸佛所建立,  吾當將護之。」

於是須深天子於世尊前嘆此頌曰:

「諸佛之正道,  此經悉演說,
 若有持斯經,  則奉一切佛。
 我當執此典,  為億數天讚,
 勸助發道意,  聞者則遵行。」

於是彌勒菩薩於世尊前嘆此頌曰:

「若有志、有道,  其慈不須屬,
 擁護一切法,  自出意佈施。
 吾詣兜率天,  佛之所建立,
 如是正像經,  當令普流佈。」

於是耆年大迦葉於世尊前嘆此頌曰:

「吾等慧薄少,  聲聞之所說,
 當任其勢力,  執持世尊法。
 若有受持此,  當往侍衛之,
 堪以宣辯才,  讚之為善哉。」

於時舍利弗於世尊前嘆此頌曰:

「法猶如虛空,  世護之所說,
 吾當將養之,  奉敬斯正典。
 若所在方面,  奉持如是經,
 住在於後世,  將念一切族。」

於時耆年大目犍連於世尊前嘆此頌曰:

「世尊今現在,  清淨諸眾生,
 以持此經典,  察誼觀奉行。
 於百千劫中,  終不歸惡趣,
 已授於佛決,  得為法王子。」

於是賢者阿難於世尊前嘆此頌曰:

「我面於佛前,  聞無數千經,
 從本未曾更,  聞如是比經。
 今已遇此典,  親從聖諮受,
 當令普流佈,  為求佛道者。」

爾時,世尊諮嗟釋梵護世四天及諸天子、菩薩、聲聞:「善哉善哉!仁等正士!汝等乃能擁護正法,又如是比演師子吼。今我重囑於正士等慇勤委累。其有眾人志於大乘未得法忍,若遇如此建立經典受諷、誦讀,常與如來而面相見,如是不久當得其決,成於無上正真之道;若聲聞學受佛此經,當於彌勒如來至真第一會數;若緣覺乘以此經典持諷、誦讀,吾滅度後雖無所聞成緣覺道。」

佛說於此總[敖/力]王菩薩所問經典義時,無央數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不可計會諸菩薩眾立不退轉地,不可稱載諸菩薩等逮得無所從生法忍。無限世界六反震動,其大光明普遍十方,天雨眾華。

其於十方來會菩薩啟供養佛,奉敬正典普及一切寶嚴高座,化作寶華而俱舉聲宣暢功德:「吾等善利獲無極慶,身自親近得至於此,逮聞如是決疑經典,當令世尊釋迦文尼延命久壽長存於世,使此經典在閻浮提永普流佈。其比丘、比丘尼、童士、童女受持如此比像經者,是等亦令當蒙擁護,亦使長壽,常以弘恩加益眾生悉緣得度。」

大哀經囑累品第二十八

於是總[敖/力]王菩薩前白佛言:「至未曾有。世尊善分別說此經典義,所演微妙其辭粲麗,菩薩元首所當行者,降制一切諸魔異學,方便隨時導御諸典,而復悅可得眾生心,出生一切諸乘之行,悉入如來無極功勳,親具諸願顯現大道。是經典者所名為何?云何奉行?」

佛告總[敖/力]王菩薩:「是經號『如來大哀』,佛所宣教當奉持之,聞如來善莂未曾虛妄當奉持之。」

佛說如是,總[敖/力]王菩薩、十方世界來會開士、諸大弟子、釋梵四王、天、龍、鬼神、犍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比丘、比丘尼、童士、童女,一切眾會諸天世人,聞佛所說莫不歡喜。

大哀經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