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一
尊者勝友集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非時食學處第三十七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十七眾苾芻遇緣斷食,便詣俗捨而行乞食。既得食已,非時而噉。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非時食者,波逸底迦。」
言非時者,有二分齊:一、謂過午;二、明相未出。言食者,謂是時藥、可噉嚼物。於非時作非時想疑,若噉咽時,便得墮罪,時非時想疑,得惡作罪。時與非時作時想者,無犯。若有病緣,醫人遣非時食麨、食肉者,應取牛糞中穀麥磨以為麨,與彼令食,犲糞中肉非時聽噉。若此等物病猶不差,要食好食方除疾者,可於屏處隨所須食而授與之。贍部洲人向餘三洲及往天上,當依本處時量而食。「頗有無病苾芻在南贍部,非時食噉得無罪耶?」「有,謂東西兩洲苾芻來此,依彼時分而食。」應知食時所有行法,若大眾多,於日時候難可知者,佛言:「食時欲至,先鳴健稚長打一通,更打三搥,總名三下。」眾既聞已,各淨洗浴,及諸大眾共浴尊像。有病苾芻即應請食,授事苾芻亦聽先噉,次打三通更打三下,總名長打,大眾方食。若聲小不聞,應打大鼓、或吹雙蠡。凡讀經浴像及洗浴時,皆打三下。打健稚法,復有五種:若常集眾者長打三通,大打三下。若寺家營作長打三通,大打兩下。若苾芻死長打一通,漸細便絕。若坐禪處應搖錫杖警覺。時眾若遭賊時,欲令人覺任打多少。
大眾集會行食難者,隨處分坐,於上座前各安飲食。若恐行食不均平者,其撿挍人隨行觀察。若行食人少撿挍,苾芻受取飲食應可共行,不得兩人同一盤食。若於行路無器可求,共食非犯、或共求寂同食亦聽。苾芻先受取食持器勿放,然後同食。若有淨人須與食者,應遙擲與。若眷屬久離相遇,心喜欲同食者,屏處共食。准求寂法,苾芻唯著下裙、上無衣者,不應噉食。若病羸老,上著小僧腳崎、或貫偃帶,屏處而食。若此亦不能著者,隨時將息,但著下裙屏處而食。若金銀水精及琉璃器,並不應用。若在天龍藥叉所居之處,無器可求,隨意用食。若食時眾人坐定,未唱時至不應行食,乃至一匕鹽亦不應受,受者得越法罪。若行食人不解者,上座教唱,上座若忘次座應教。噉食之時不應隨情輒索飲食,若火力微者得索熟果,若少壯者隨意取生,設有須索應小作聲。食時踞坐好整威儀,不應顧視,當生厭想,住於正念,無掉亂心,然後方食。若異此者,得越法罪。若食了時所有餘食不應輒棄,應與父母等、若俗男女來乞食時,應自防心隨有而惠。若傍生類應施一掬,安缽草葉不應足蹈。不脫鞋履亦不應食。若是病人恐身有損,應踏皮革屣上。若食脆鞕餅果不應作聲,應須潤濕。薄粥歠欱不得作聲。若蘿菔等擘破應食。若在俗家,上座食竟,洗漱既了,應複本座,為說施頌。說施頌時若聞聲者,即不應食;若恐時過食亦無犯,或聽一兩伽他,然後更食。為上座者常應觀察上中下座,勿令怱遽食不飽足。若食了時取一掬食,以水澆之,隨意而棄,以施傍生。
若有施主來請僧時,應先行籌知數方報,臨到食時更有客來、或於數內有人他行,應報施主。若臨食時欲出行者,應留待食有緣任去。若多客來飲食少者,上座應令平等而與。若食多者,隨彼施主多少行之。若大眾食了施頌復訖,應住少時觀望施主,若欲聞法應為宣說,若無心者隨意而去。苾芻食訖皆應誦念一兩伽他,報施主恩,亦不應發邪惡之願,為斷煩惱永解脫故。如上所說,不依行者,咸得惡作。
食曾觸食學處第三十八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哥羅苾芻乞食而食,所有餘食遂即曝乾,風雨之時水漬而食。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食曾經觸食者,波逸底迦。」
曾經觸者,謂是自手先曾執捉、或留經夜擬自噉食。然曾經觸有其二種:一、謂中前從他受得齊日中時;二、謂中後受得齊初夜時,過此限分若更食者,得波逸底迦。若不受而觸齊時分內食者,得惡作罪,是名輒觸。若過時分又得曾觸,波逸底迦。曾觸曾觸想疑,波逸底迦,次二句輕,後二無犯。若在北洲曾觸輒觸不受,並皆無犯,由彼於物無彼我心。或於彼取向餘處者,亦無有犯。若苾芻於三處有曾觸過,謂由僧祇及由苾芻並授學人。若苾芻尼於四處有曾觸過,謂式叉摩拏以為第四。望二種人無曾觸過:一、無羞恥人謂不畏罪;二、有羞慚忘失正念。若於求寂等有希望心,持食與彼,欲至食時還有望心,得一惡作,食得墮罪。有望心與、無望而食,但得惡作。無望而與、有望而食,唯得墮罪。俱無希望,食之無犯。若曾觸缽匙、盞缽帒、並支伐羅、水瓶、錫杖,乃至戶鑰相染觸物,及以觸口觸手而飲噉者,咸得墮罪。苾芻若欲飲水噉食,時與非時,皆須以水再三漱口方可飲噉,若不爾者,得惡作罪。若是病人無可得處,曾觸酥等食亦無罪。
瀉水乳時流注向下,承之以器與觸食相連,苾芻疑不敢食,佛言:「水等下流食之無犯。」在路行時所有糧食,若求寂等力弱無堪不能持者,應以繩系,令彼持繩,方為擎舉及以扶下,並皆無犯。或令彼持繩,暫為擎食,令其憩息。彼緣賊怖棄食逃走,可自持行無觸宿過。若越河澗無餘可求,亦遣持繩共擎而渡。若此兩人無方得濟,獨持而渡,此亦非犯。僧祇米穀以車運載,若車欲覆應共扶正。若病苾芻須乘此車者,應避軾邊。若乘船者應避柁處。曬穀米等有難緣來,若無人者應自收內。若行險路無人可求,若有食糧應自持去,所到之處換易而食;必無換人,分為二分,持一惠彼未近圓人,持餘一分共易而食。此亦無者,應一日中斷食而行,至第二日食一虎拳,第三日中食二虎拳,第四日已去隨意飽食。若其糧食中途罄絕,見有飲食,無未近圓人可令授者,縱不作淨及以不受、或自上樹打果而食,並開無犯。若僧伽鎗鑊內煎酥乳等,湧沸流溢無人可使,應自撓攪勿令棄失。若苾芻曬曝藥等,難至無人,設自擎舉無觸宿罪。凡因難事所有開緣,至無難時皆不應作。若酥瓶等謂是煮染,瓶器誤觸著者無犯。若錯持此瓶欲上閣者,若未半閣道應放置地,若行過半即應擎出。凡飲非時漿,先須洗手漱口令淨,然後飲之。若異此者得惡作罪。然於口中常含津觸,欲求極淨,此故無緣,應以澡豆及瞿摩等,和水揩脣週遍令淨,再三水漱,飲時非犯。若缽中有隙者,應再三洗之而用。若盛熱食有膩浮上者無犯。若缽隙中有宿飯粒,應摘去之,水滌再三,設有餘津食皆無犯。苾芻及尼各有觸宿,兩相換用者聽食。若苾芻尼所有飲食,苾芻為舉作彼物心,尼將施時得食境想六句,准上應思。
不受食學處第三十九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哥羅苾芻多住深摩舍那處,有諸俗人祠祭先靈,所有食飲自取而食。時俗譏謗雲食人肉,惡聲流佈,法眾慚恥。世尊因制他授方食,既有授人堪為明證。是時六眾受與不受,並皆取食。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不受食舉著口中而噉咽者,除水及齒木,波逸底迦。」
不受者,謂不從授學人、苾芻尼、式叉摩拏、求寂男、求寂女並諸俗類而受得也。若猨猴、熊羆有智知受非受者,此亦成受。受法有四:一、須作意;二、有授人;三、自手受;四、槃等置地手承一邊。復有五種:一、身授身受;二、物授身受;三、身授物受;四、物授物受;五、置地受,謂有方國嫌惡苾芻,作曼荼羅置缽於上,遙而指授遣置其中。復有五種受法:一、仰手受;二、以床受;三、木枯受;四、衣角受;五、安缽中受。有五種不成受,謂在界外、若遙遠處、若在傍邊、若在背後、或時合手,與此相違便成受法。時有施主持諸供食,列在眾前,本心擬施,家中火起棄食往救,無人授食,時將欲過。佛言:「應作北洲心自取而食。」若受得食,有不受食墮中,若有淨人更令其授,必無授者撥去食之。若汁墮中,多卻方食。若先受得,小兒來觸,更受方食。有五種塵:觸塵、非觸塵、淨塵、不淨塵及以微塵,若可了知,應須更受。復有五塵:飯、食、衣、花及以果塵,咸須受食。凡欲受食先須用心,或置缽中、或承以葉,遣令置此遂墮餘處,更受方食。授食之人不閑軌則而放盤上,應更總受,亦不應自取持與淨人令授而食。若是病人,無人可得,不受無犯。凡看病人要須識知可不,方與病人食。言噉咽者,謂在咽喉。又灌鼻時,先淨洗手從他受取,然後灌之;由其入口,必吞嚥故。除水及齒木者,水若渾濁鑒面不見,亦令他授。然諸濁水應用蒱萄及蘡薁子、或以麨團內濁水中,水即澄清方堪飲用。若醎水、鹻滷水堪為鹽用,此皆須受。若池河內有棄飯粒,取水濾用無犯。若水中有油酪膩津上覆,應撓動濾用。若行路中見有轆轤汲水、或用酪瓶皮帒盛水,時及非時濾用無犯。後為難開,不應常用。有五瓶瓨:謂盛大小便及貯酒器,此不應用,應遠棄之。盛酥油瓶,火燒去膩,牛糞淨洗,時及非時咸皆得用、或池水中浸之令淨。若缽中盛飯有鳥來啄,去[此/束]四邊,隨意而食,穢處螥蠅觸食非犯。諸盛水瓨應用甎木為蓋,勿令蟲入。若淨水瓶傍口上穴,應用竹木蓋塞。若瓶中水少,恐洗手不足,應用葉飲。無人取葉用黃落葉,此若無者就連枝葉,或此亦無蹲踞一處,以瓶注口隨意飲之。
用齒木法事亦應知,謂於晨旦嚼用之時,得五種利:一、決除熱水;二、能蠲冷癊;三、令口清淨;四、樂欲飲食;五、能明眼目。齒木有三種:長者十二指、短者八指、二內名中。嚼用之時,先以澡豆土屑淨洗手已,次洗齒木,然後嚼之。若嚼了已水洗方棄。若乏水處,於沙土中揩已而棄。此由苾芻於前生中曾作毒蛇,嚼齒木時不洗而棄,有蟲附近中毒而死。因斯世尊制洗方棄。然棄齒木及洟唾等,應於屏處再三彈指謦咳,然後方棄。若常行處、若是淨地、若好樹邊、少在老前,咸非嚼處。有三種事應在屏處:謂大、小便及嚼齒木。若老病者畜承水器,此若無者,應臨水竇嚼頭寸許,令使柔軟,然後徐徐揩齒齗牙,悉使週遍。次用刮舌箄屈而淨刮,勿令極利致使損傷。應用竹木鍮石銅鐵,除諸寶物,餘皆聽作。若無箄者,應擘齒木為兩片已,更互相揩,准前應用。若卒無齒木,應用豆屑、或乾牛糞淨洗口脣,然後方食。若食了已事亦同然,乃至未將淨水洗漱口內,食津不應輒咽。此中犯者,不受不受想或復生疑,咸得墮罪,次二句輕,後二無犯。若行食人少俗家酥蜜等瓶,如法受已,苾芻應行。若僧家器物則不應觸。行餅果等所有筐籠,苾芻先受俗人後捉,如其欲放,苾芻在前俗人在後。苾芻行時先已成受,俗人與者是新受得。諸有雜果分為三色:謂上、中、下,行時間取勿使不平,放果盂中墮向餘處,齊手及處自取而食。此已成受,如若更遠重應受之。
索美食學處第四十
佛在劫比羅伐窣覩國,時六眾苾芻受大名施主請,既至宅已,見其所設無堪食者,遂詣餘家求乞美膳,得乳酪等飽足食已,還至其舍更不能食,因生譏議。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如世尊說:「上妙飲食乳酪生酥魚及肉,若苾芻無病為己詣他家乞,取食者,波逸底迦。」
他家者,非親族也。乞者,他不先許。無病而乞無病而食,得波逸底迦及惡作罪。無病從乞有病而食,乞得小罪,食時無犯。有病從乞無病而食,乞時無犯,食得墮罪。第四無犯。若乞食時欲得餘物者,他持食與,報言:「姊妹!我飯已足。」若彼問言:「更何所須?」者,即便隨情所欲從乞者無犯。若彼施主告苾芻曰:「有所須者隨意可索。」或乞酪漿彼便施酪,或從天龍藥叉捨乞,皆無犯。
◎
◎第五攝頌曰:
蟲水二食捨, 無復往觀軍,
兩夜覿遊兵, 打擬覆麁罪。
受用有蟲水學處第四十一
佛在憍閃毘國,時闡陀苾芻受用水時,害眾生命。由用水事無悲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知水有蟲受用者,波逸底迦。」
言受用者,有二種受用:一、內受用,謂供身所須。二、外受用,謂洗衣缽等。前之學處為營作故,局澆泥草;今此通論隨何受用。若苾芻以貪瞋等心、或由忘念、或由渴乏,受由蟲水不問多少、或觀不觀有蟲無蟲,作有蟲想,心無慚恥而不濾漉,於瓶等中乃至飲一掬,便得墮罪。有說:「隨以瓶等取水之時,若用盡者,方得墮罪。若起心欲取,得責心惡作。已起方便,得對說惡作。」諸墮罪處類此應知,始終忘觀亦得惡作,境想六句,四犯、二非犯。有說:「於無蟲水作有蟲想,亦得墮罪。」有五種眼不應觀水:一、患瘡眼;二、睛翳眼;三、狂亂眼;四、老病眼;五、天眼。由彼天眼與人事不同故不許觀。齊幾許時應觀其水?謂六牛竹車迴轉之頃、或心淨已來觀知無蟲,設不濾漉飲亦無犯。不觀不濾,咸不合用。應知濾物有其五種:一、謂方羅;二、謂法瓶;三、君持迦;四、酌水羅;五、謂衣角。若苾芻無濾羅等,不應往餘村餘寺,齊三拘盧舍。若所到之處,知無闕乏,不持去者無犯,謂知彼僧祇恆有淨水。若於河井先知無蟲,若同行伴下至一人持羅而去,然共行時應問彼云:「羅共用不?或至別路、或爾迴還,能與我羅獨持去不?」如其許者可共俱往;若不爾者,不應共去。若不問者,得惡作罪。若順河流齊五拘盧舍,若不流河齊三拘盧舍,雖無濾羅去亦無犯。若順河流,一度觀水無有蟲者,齊一拘盧舍,隨意飲用,然須中間無別河入。若不流水及逆流水,一度觀時,齊一尋內得用。有五種淨水:一、僧伽淨;二、別人淨;三、濾羅淨;四、湧泉淨;五、井水淨。若知彼人是持戒者,存護生命,縱不觀察,得彼水時飲用無犯。凡一觀水,始從日出迄至明相未出已來咸隨受用。若取水時手捉濾羅久生勞倦,應用三股立拒羅系兩邊。若水駃不停蟲多悶死,應於羅中安沙、若牛糞末承之令住。若作瓦椀銅椀緣穿三孔,各安繩鎖繫在三竿,其水羅角置之椀內,下以瓫器而承其水,瓨內觀蟲必須器滿。若觀水時蟲細難見,應草莛示勿以指示。取水既訖羅置椀中,若近河池就彼傾覆,必居原陸可放井中,不得懸虛羅翻井上,令蟲悶絕、或致損生。應為放生器,作小罐子,上下各安兩鼻,係以雙繩羅覆此中。淨水澆瀝慇勤觀察,知無蟲已正沉井內,翻底拔之再三縱沒,勿令蟲在羅,須淨洗曬曝令乾。若羅易壞者,應以銅鐵瓦器底安花孔,闊三四指、高兩三指,以絹或疊系之而用。若於寺中安僧伽水瓨,應在便處,並安木床、或為甎座,常須淨潔,時時應以茅草洗刷,勿令垢穢。若有臭氣於陰處曬乾,若不淨手不應輒觸。若有飲緣須將去者、或銅瓦椀、或於葉內持去。其行水人須著淨服,勿以宿觸衣裳觸其瓨器,諸小苾芻亦聽行水。若有俗家來借瓨器,應與故者不可與新;苾芻借時隨意而與。應以一房用貯器物,銅器若少應共處安。如其多者別置一庫(其放生罐,一繩亦得。承水之椀,或置羅中)。
有食家強坐學處第四十二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善解逆相預識人情,知彼男女欲行非法,即為女說法共相惱亂,由詣俗家事及淫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知有食家強安坐者,波逸底迦。」
言知者,識彼人心欲行交會。有食家者,女是男之食、男是女之食,謂男女行交會時更相受用,故名有食。強安坐者,不問捨主自縱己心,故云強坐。此中犯者,謂彼男女各有淫心契合,此時欲行交會,苾芻染心強為說法,以妨其事令他瞋恨。在座坐時,便得墮罪。有食有食想六句同前。若天女及半稚迦等,咸得惡作。為賊所逐避難潛形,無淫染心者無犯。
有食家強立學處第四十三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鄔陀夷苾芻前入俗捨,居門扇後自隱其身,觀行惡法,彼人知已遂便譏罵。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知有食家,在屏處強立者,波逸底迦。」
言屏處者,謂唯有二人。前隨屏露,以坐為儀;此但據屏,以立為事,乃至少時即得本罪。若有難緣,同前非犯。
與無衣外道男女食學處第四十四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阿難陀苾芻飯食已訖,即以殘食與二無衣女人。彼之二女:一老、一少,不審觀察,老與一餅、少者與二。老母語少者言:「彼與二餅意有所求,汝宜備辦。」由外道事譏嫌待緣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自手授與無衣外道,及餘外道男女食者,波逸底迦。」
言無衣者,謂露形外道。言及餘外道者,總收餘類。自手與者,謂親自手決心施與。此中犯者,謂是露形等外道男女。受者現前,苾芻授與、或墮手內、或落器中者,波逸底迦。若未墮時,得惡作罪,由自手與彼生憍慢無羞慚故。若不現前、或時棄地,先出其分、後方食者,咸得惡作。境想六句如上應知。若宗親、若病苦,與時無犯。若欲出家與其共住,如廣文說。
觀軍學處第四十五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勝光王嚴整軍旅,將欲征討。時六眾苾芻輒往觀察。由觀軍事不寂靜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往觀整裝軍者,波逸底迦。」
言整裝軍者,欲將戰鬪。軍有四種:謂象、馬、車、步。此中犯者,去寺不遠有大軍眾,嚴整師旅欲挍兵旗,苾芻往觀。假使不挍為挍而觀,初見之時,便得墮罪。設方便時,得多惡作。若觀天龍、阿蘇羅等軍,亦得惡作。乃至故心觀鶉等鬪,並惡作罪,境想同前。不犯者,若賊軍欲至,須往觀望知其遠近;若乞食遇見、若軍營近路、若軍來寺中、若有難緣,縱觀無犯。
軍中過二宿學處第四十六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勝光王勅命軍旅,六眾見已遂久停留。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有因緣往軍中,應齊二夜。若過宿者,波逸底迦。」
此中犯者,相去不遠,有整兵軍,苾芻有緣受請詣彼、或有衣利引起貪心。而彼軍營或整不整,作整兵心停留觀察,至第三夜明相出時,便得墮罪。設方便時,亦多惡作。不犯者,若為王等之所拘礙,若餘難事者無犯。
動亂兵軍學處第四十七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六眾苾芻詣整兵軍所,動亂兵戈象馬逃奔,令軍慴怖。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在軍中經二宿,觀整裝軍、見先旗兵、若看佈陣者,波逸底迦。」
言整裝軍者,謂是裝束臨將戰時。言先旗者,四種旗中見先引者。何謂四旗?一、師子旗;二、大牛旗;三、鯨魚旗;四、金翅鳥旗。兵者,四種兵中見首出者。言佈陣者,陣有四種:一、矟刀勢;二、車轅勢;三、半月勢;四、鵬翼勢。言散兵者,除前所引餘雜兵戎。此中犯者,觀已整軍,即得墮罪。若未整軍,得惡作罪。若觀整軍乃至散兵者,俱得墮罪。餘並同前,難緣非犯。
打苾芻學處第四十八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因十七眾不隨其命,遂便打之。由結伴事不忍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瞋恚故不喜打苾芻者,波逸底迦。」
言打者,若手指彈、若腳指蹴、若甎瓦等、若以草莛打著他者,隨其所有手指多少,及以芥子草莛數量,還得爾許波逸底迦。若不著者,亦得爾許惡作之罪。若殺心而打,得窣吐羅。言苾芻者,若持戒、若破戒,有苾芻相起苾芻想、或復生疑,皆得墮罪。若非苾芻作苾芻想疑,或於柱壁、或於餘事作掉亂心而打拍者,咸得惡作。無犯者,不以瞋心、為利益事。
以手擬苾芻學處第四十九
緣與前同,以手擬為異,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瞋恚故不喜,擬手向苾芻者,波逸底迦。」
謂作打心而擬其手,初舉手時,便得本罪。若一舉手向多苾芻,隨其多少准人得罪。若與苾芻相瞋恨時,應往詣彼求其懺摩,不應瞋心未歇往求辭謝。彼亦不得同師子行,為堅硬心不相容恕。若不肯忍,應遣智人方便和解,速令諍息。小者到彼瞋苾芻邊,至勢分時即應禮拜,彼應云:「無病。」若見苾芻鬪諍之時,無朋黨心而為揮解。俗人鬪處不應往看,恐引為證故。如上所說不順行者,咸得惡作。
覆藏他麁罪學處第五十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波難陀犯僧伽伐尸沙罪。有達摩苾芻見,恐其外說遂作是言:「爾親教師我先知犯,遏惡揚善,曾不語人。汝見我非,理應藏覆。」達摩聞已,向諸苾芻說,其事同前。覆藏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知他苾芻有麁惡罪覆藏者,波逸底迦。」
知者,謂自見知、或因他說。言苾芻者,若持戒、若破戒、有苾芻相,皆曰苾芻。言麁罪者,謂初二部及此方便。覆藏即是掩覆其過。此中犯者,若見聞作覆藏心,至明相出,便得墮罪。自餘諸犯覆皆惡作。破戒人邊設令發露,不成發露,境想准知。無犯者,若說他時令自不安,若命梵難、若破僧因緣,為護此故,覆皆無犯。
第六攝頌曰:
伴惱觸火浴, 同眠法非障,
未捨求寂染, 收寶極炎時。
共至俗家不與食學處第五十一
佛在室羅伐城,時鄔波難陀與達摩苾芻先有嫌惡,便以美言誘說,將至俗家,遂不與食,令彼饑乏,其事同前。由不忍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語餘苾芻,作如是語:『具壽!共汝詣俗家,當與汝美好飲食,令得飽滿。』彼苾芻至俗家竟不與食,語言:『具壽!汝去,我與汝共坐共語不樂,我獨坐獨語樂。』作是語時,欲令生惱者,波逸底迦。」
言俗家者,謂婆羅門及餘俗家。言令得飽滿者,意欲不與飲食令受飢餓。此中犯者,有苾芻相作苾芻想,為惱亂心,他領解時,便得墮罪。若惱授學人及以餘人,得惡作罪。若在尼寺、若天廟處、若外道家而惱亂者,皆惡作罪。若隨醫教為病令斷食者,無犯。
觸火學處第五十二
佛在王舍城,因火燒樹熏出黑蛇,諸苾芻見皆悉馳走、或以火頭而遙打擲。因用火事不寂靜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無病為身,若自然火、若教他然者,波逸底迦。」
言無病者,若有病緣觸亦非犯。言為身者,非為他也。言自然者,若吹令發焰、若翻轉火薪。若教他然者,謂令他然火。若為戲謔掉弄火頭、若作半月像、若作車輪形,凡諸觸火不在時中,若然若滅、若忘念、若掉舉、若氣吹、若投薪、若動柴炭,才動轉時皆得墮罪。若不解方言人、若遣書等、若現身相使然火時,咸得惡作。若翻覆糠[(麥-大+十)*弋]火、或可於中燒餅而食。雖在時內無心守持、若發毛爪骨洟唾血等置火中者,咸得惡作。無犯者,謂在時中作心守持。言時者,謂為三寶、鄔波馱耶、阿遮利耶、若為諸餘同淨行者,所有事業、或時為己熏缽染衣熟諸飲食、或寒或病所有營為,作心守持,乃至事訖中間忘念,觸時無犯。言守持心者,若欲觸火應心念云:「我今為作如是事故須觸此火。」及為同梵行者。若欲滅時,應云:「為無事故須滅。」若觸師子等得惡作罪。作觸火想有其六句,後二無犯。若放野火,得窣吐羅罪。亦不應於石炭地上輒爾然火,應將甎石厚布方燒。若於廊廡及寺中庭然火之時,勿令熏屋,待煙盡已方持入屋。若營作人所須之木,不應輒燒。若輕損時,得惡作罪。為翻火聚應作鐵鍤,夜誦經時應炳燈燭,所須燈樹應作一重。若是僧物,聽作多重。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