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釋論卷第八
世親菩薩造
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等譯
增上戒學勝相勝語第六
論曰。如是說因果修差別已。此中增上戒勝相云何可見。如經說。菩薩地中諸菩薩所受禁戒。若略說有四種勝相故名勝相應知。謂差別勝相。共不共學處勝相。曠大勝相。甚深勝相。此中差別勝相者。謂守護戒。攝善法戒。利益眾生戒故。於中守護戒是餘二戒住處應知。攝善法戒是出生佛法住處。利益眾生戒是成熟眾生住處應知。共學者。聲聞及菩薩等。性罪不行故。不共學者。謂遮罪不行故。此學處或於聲聞是犯。菩薩非犯。或有於菩薩是犯聲聞非犯。菩薩學處。謂身口意。聲聞學處。謂唯身口。是故菩薩心亦是犯非餘聲聞等。略說但是攝受一切眾生無罪過身口意業菩薩一切所應行者。於彼皆應學之。即是共不共學處應知。
釋曰。云何得知菩薩學處與聲聞差別。言品類差別者。由聲聞等唯有一守護戒。無攝善法戒及利益眾生戒。共不共學處戒者。於中性罪。謂殺生等是為共。掘地斷草等制罪。是不共。此後學處於聲聞有罪菩薩無罪。如聲聞於夏中行是犯。菩薩見有眾生利益事不去是犯。攝受一切眾生無罪過者。攝一切眾生而無罪過。非如以女色等與之。雖是攝受。然非無罪過業。為離此過故應說以無罪過攝故。心亦是犯者。如害覺等。但起覺時即是菩薩罪。非聲聞故。此增上戒等三學。即是波羅蜜體性。何故復更建立三學。此與波羅蜜差別義。今當顯示。由展轉相因故別立諸學處。依戒故生定。依定故生慧。
論曰。曠大差別者。復有四種曠大故。一種種無量學曠大。二攝無量福德曠大。三攝一切眾生利樂心曠大。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住處曠大。
釋曰。種種無量學處曠大者。諸菩薩學處亦種種。亦無量。以於眾生行教化及作攝事故。攝無量福德者。由攝諸菩薩福德資糧不可測量。聲聞不爾。攝一切眾生利樂意者。於中勸令修善。是利益意。此人以此善故。若於果時當得福報。此名安樂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住處曠大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住此戒而得。聲聞戒不爾。
論曰。甚深差別者。若菩薩以如是等方便善巧。行殺生等十種惡業。然不得罪。生無量福。疾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變化身口業。應知是菩薩甚深戒。或為國王顯示種種逼惱眾生事。以此成立眾生於律行中。又種種本生中示現故。顯示逼惱餘眾生攝受餘眾生故。先令他心生淨信。然後教化成熟。此名菩薩戒甚深勝相。此四種勝相。略說菩薩守護戒勝相應知。如是等菩薩學處差別。復有無量種差別。如毘那耶瞿沙方廣經中說。
釋曰。甚深差別中。若菩薩以如是等善巧方便者。此中如是菩薩得如是善巧方便勢力。今當顯示。若如是知。此人以此不善。與無間地獄相應。菩薩以知他心智知。更無餘別方便。能轉其惡業。令不決定墮惡道。知決定作此業已必墮地獄。如是知已即起此心。設令我作業已墮於地獄去。亦何苦殺之。雖現世少受苦惱。未來當受安樂。是故猶如醫師。菩薩以利益心殺之無罪。得大勝福。由此福德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等行最為甚深。又復菩薩有變化身口業。應知是甚深戒由此故。或為國王示現種種逼惱眾生事。安立眾生於律行中。於中所化體相為變化。如阿那羅王為善財童子示所現事。種種本生中示現者。如毘輸安恆囉王子(隋雲多能即是須達拏也)。本生經中說。菩薩以兒施婆羅門。此兒是變化。何以故。論雲顯示不逼惱此眾生。攝受餘眾生故。以菩薩終不以逼惱此眾生。作攝受餘眾生事。此亦是甚深。此等四種差別。即於毘那耶瞿沙十萬偈經中廣說。釋增上戒學竟。
攝大乘論釋論增上心學勝相勝語第七
論曰。如是已說增上戒學勝相。增上心學勝相云何可見。略說有六種差別應知。一所緣差別。二種種差別。三對治差別。四功能差別。五出生差別。六作業差別。大乘法為所緣故。大乘光明一切福德聚三昧王。賢護首楞伽摩等三摩提種種無量故。一切法總相緣智如以楔出楔方便。推出阿梨耶識中染濁障故。游禪定樂隨所欲受生故。於一切世界中出生無障礙神通故。謂振動故。熾然故。普遍故。顯現故。轉變故。往來故。延促故。聚散故。一切色像入身中故。所往同類故。隱顯故。所為自在故。伏他神通故。與辯故。與念故。與樂故。放光故。出生如是等大神通故。
釋曰。今顯增上心學勝相。於中大乘法為所緣者。由諸菩薩以大乘法為所緣。非諸聲聞等。大乘光明福聚三摩提王等者。顯三摩提名。以諸聲聞於此種種三摩提中無有一種故。對治差別者。由能對治一切障礙故。如以細物推出麁物。如是煩惱種子於阿梨耶識中住。名為熏習。此說為麁對治。道說為細。推出彼麁故。功能差別者。由有此功能故。游禪定樂然有利益一切眾生處。於彼受生亦不失禪定。聲聞不爾。出生差別者。於一切世界中得無障礙神通。由禪定生故。作業差別者於中振動者振動一切世界故。燒然者。即是燒然一切世界。普遍者。應知光明遍滿故。顯現者。若眾生隨所應見。以菩薩神通力故。得見無量世界。及見彼世界中諸佛菩薩等故。轉變者。如轉地等為水等應知。往來者。一剎那間往無量世界。於此剎那間即還來故。聚者。以無量世界入一微塵中。然不增長故。散者。以此一微塵普遍無量世界故一切色像入身中者。如於一身中。一切無量種種色像顯現故。所往同類者。如往三十三天。色像音聲皆與彼同。為教化彼者。如是往一切處皆爾。隱顯者。即於一切處或現或不現故。所為自在者。如變魔王令作佛身等故。伏他神通者。於一切神通中得最勝故。與辯者。令能答問故。與念及與樂者。由聽菩薩說法故。得三摩提故。得念得樂放光者。放光令他世界住菩薩皆悉來集故。出生如是等大神通者。此前所說神通大故。此等神通聲聞所無故。
論曰。攝一切難行。由出生十種難行故。十種難行者。所謂自受難行。自受菩提願故。不退難行。於生死苦中不退轉故。不背難行。於一切顛倒行眾生。不棄背故。現前難行。若諸眾生觸惱菩薩。亦現前作一切利益事故。不污難行。生在世間而不為世法所污故。信樂難行。於大乘中雖復未解。然於一切甚深廣大生信樂故。通達難行。通達人法二無我故。隨覺難行。於如來所說甚深秘密語中隨順覺知故。不離不染難行。不捨生死而不染故。起作難行。諸佛於一切障礙解脫中住。以無功用盡生死際。起作一切眾生一切利益事故。
釋曰。如經說菩薩有難行。於中何者是難行。彼一切難行以此十種難行顯示。於中不離不染難行者。不離者不捨義。若於生死不捨亦不染。此為甚難。餘九種難行。論本可解。
論曰。於隨覺難行中諸佛何等密語中。菩薩隨順覺知。如說云何菩薩得成佈施。若不施一物。然於十方世界中。成就無量佈施事。云何得成佈施樂欲。若於一切佈施無所樂欲。云何得成施信。若於諸如來不行信向。云何得成佈施策發。若自身於佈施無所策發。云何得成佈施遊戲。若無有一時佈施一物。云何得成佈施廣大。若於佈施生不牢想。云何得成佈施清淨。若生慳心云何得成佈施究竟。若不住於究竟中。云何得成施自在。若於施不得自在。云何得成佈施無盡。若不住無盡中。如施如是持戒乃至智慧皆爾。隨其相應應知。
釋曰。此中顯示密語意。於中云何得成佈施者。菩薩取一切眾生為己體。是故一切眾生行施。即是菩薩行施。此是密意。云何得成佈施樂欲者。謂不樂欲有所得施。但樂欲菩薩淨施。雜相及著相。是名有所得。是故經說。有雜相著相佈施。云何得成施信者。由自得施心故不藉他為緣。云何得成施策發者。此亦顯自性能施。若自身無所策發。由慳除故雖不策發自能行施。云何得成佈施遊戲者。非一時施常施故。不施一物一切施故。云何得成佈施寬大者。於中不牢者。若取秘密義名為不亂。此為顯定心施及破貪慾施。云何得成佈施清淨者。於中生起者。若取秘密義名為拔根。謂拔出慳根。由迴慳首在下拔根在上故名生起。云何得成佈施究竟者。究竟者名涅槃。於中不住故。非如聲聞住究竟涅槃。云何得成施自在者。若於施障中令不得自在。故名於施得自在。以但於施障不得自在故。云何得成施無盡者。無盡即是涅槃。為顯不同聲聞住涅槃故。
論曰。云何得成殺生。若斷眾生生死。云何得成不與取者。若一切眾生無有與者而自取之。云何得成欲邪行。若於欲邪中行故。云何得成妄語。若於虛妄中說為虛妄。云何得成破壞語。若於第一空中行常行故。云何得成麁惡語。謂住應知彼岸故。云何得成雜亂語。若於差別種類法中如其相說故。云何得成非分貪。若於無上禪定數習令自得故。云何得成瞋害心。若於一切煩惱心已得殺害故。云何得成邪見。於一切處遍行邪體如其體見故。
釋曰。如經中說。佛言比丘我為殺生者。今當顯示此說意。云何欲邪行者。若念知此欲是邪如是行故住應知。彼岸者。謂於應知彼岸中住故。云何邪見者。於色等遍行邪體。如其相見故。即是見依他性中分別性是邪相。餘十不善業道義如論可解。
論曰。甚深佛法者。何者為甚深佛法今當解說。常住法是佛法。法身常住故。斷滅法是佛法。一切障皆斷滅故。生起法是佛法。化身生起故。證見法是佛法眾生八萬四千行並對治皆證見故。欲俱法是佛法。欲俱眾生攝同自體故。如是瞋俱法是佛法。癡俱法是佛法。凡夫法是佛法應知。無染法是佛法。成就真如一切不污故。不污法是佛法生在世間。不為世法所污故。是故名為甚深佛法。為修波羅蜜。為成熟眾生為清淨佛剎。為出生一切佛法等故。是菩薩三摩提業差別應知。
釋曰。復有餘經中說常住法是佛法。乃至無染法是佛法等者。此中說意今當顯示。常住者。謂法身以此法故說為常住法。斷滅法證見法不污法者。此等為顯出離一切障染真如。以此法故說不污法。前不說作業差別是故今顯示。菩薩三摩提業此中菩薩依止三摩提故得修諸波羅蜜。亦以依止三摩提故成熟眾生。由神通故攝引令入。亦依止三摩提力清淨佛剎亦爾。若心得自在即隨所欲令世界成金等。如是等由三摩提力故。出生佛法是名為業。釋增上心學竟。
攝大乘論釋論增上慧學勝相勝語第八之一
論曰。如是已說增上心學勝相。增上慧學勝相云何可見。謂無分別智。若自性。若依止。若因緣。若所緣。若相貌若建立。若釋難若住持。若伴類若果報。若津液若出離。若至究竟若方便。無分別後得等功德。若差別若無分別智譬喻。若無功用作所應作若甚深等。此是無分別智。增上慧差別應知。
釋曰。今當說增上慧學勝相。此中顯無分別智是增上慧。此智復有三種。一方便無分別即是尋思。二無分別。三後得。於中求欲智是初增上慧。自內智是第二增上慧。攝持智是第三增上慧。於中唯成就無分別智為正體。由於尋思因智即是彼果故。由於後得果智即是彼因故。若此智成就前後二智即得成就。今應先釋無分別智自性。自性即是體相。諸菩薩無分別智自性。應須離五種相今當說。
論曰。此無分別智自性離五種相。離非思惟故。離過覺觀地故。離滅受想定故。離色自性故。離計度真實義種種相故。離此等五種相。是無分別智應知。
釋曰。五種相中。若不作意是無分別者。則重睡耽淫極醉等應是無分別智。復次若過覺觀地是無分別者。則二禪已上皆應是無分別知。若爾世間人亦應得無分別智。復次若心及心法不行故。是無分別智者。住滅受想定等應是無分別智。此智不成。何以故。以住滅定等時無有心故。復次若智體性如色者。如色頑鈍無知。智亦如是頑鈍無知。復次若於真實義中。取種種相是無分別者。此取即是分別。以分別言此是真實故。若智離此五種相緣真實義。於真實義中。若不起種種相言。此是真實此是無分別智相故。緣真實義時。如眼識緣色無種種相此是其義。
論曰。此中為成立。如所說無分別智故說偈。
諸菩薩自性 出離五種相
是無分別智 於真不計度
諸菩薩依止 非思亦是思
是無分別智 非思義種類
諸菩薩因緣 有意言聞熏
是無分別智 正思惟相應
諸菩薩所緣 不可言說法
是無分別智 無我及真如
諸菩薩相貌 於彼所緣中
是無分別智 爾炎無有相
相應自性義 所分別非餘
字字相應故 是為義相應
若離於言說 於義智不生
言說不同故 一切不可言
諸菩薩住持 即無分別智
後得智中行 得增長進趣
諸菩薩助伴 說為二種道
是無分別智 五度之種類
諸菩薩果報 諸佛二輪中
是無分別智 方便及正得
諸菩薩津液 於後生生中
是無分別智 自體轉勝故
諸菩薩出離 得成就相應
是無分別智 應知十地中
諸菩薩究竟 由得三身淨
是無分別智 得最上自在
如虛空不染 此無分別智
種種極惡業 唯信決定故
如虛空不染 此無分別智
解脫一切障 得成就相應
如虛空不染 此無分別智
常行於世間 世間法不染
如瘂求受塵 如瘂正受塵
如非瘂受塵 三智如是說
如愚求受塵 如愚正受塵
如非愚受塵 三智如是說
如五求受塵 如五正受塵
如意識受塵 三智如是說
如未解求解 如知法及義
三智次第爾 當知方便等
如人正閉目 是無分別智
即彼開目時 是為後得智
此無分別智 應知如虛空
如空中色像 後得智亦爾
如摩尼天樂 作業離分別
諸佛種種業 亦常離分別
非此亦非餘 非智亦是智
與爾炎無別 是無分別智
由說一切法 自性離分別
所分別非有 無無分別智
釋曰。此初偈中即顯此義。即此所說自性由依止故得生。今當說。由說此智為無分別故。此智必應依止心生。若依止心生。由能思念故名為心。若依止思念生。則無分別義不成。又若依止非心生。則不成智。為離此二過故。偈說諸菩薩依止等。於中此智所依止非思。何以故。以不思量義故。又此所依止亦非非思。何以故。以思所引生故。此所依止生時。是思種類故得說名思。又此智由因所生起故。次以偈顯示其因。諸菩薩因緣。有意言聞熏者。由於他音聲正聞熏習。以此熏習為因。生思惟意言。名正思惟。此智以何為所緣。復以偈顯示。諸菩薩所緣等者。於中不可言法性。謂於分別性一切法不可言。復次何法不可說。謂無我真如人法體分別性無我。此無體之體名為真如。莫作斷取。又此所緣有何相貌。次以偈顯示。諸菩薩相貌等者。於中無相者。此智與真如平等而生。無有別相為相。此是相貌如眼取色。於中見青等相貌與色無異。此亦如是。智與真如無異相貌。若所有一切法皆不可說。何者為所分別。相應自性義所分別非餘故。與彼不別故名非餘。復次此云何成。為成就此故偈言字字自相應。是為義相應者。若此字與彼字相應。說此中義名和合義。如斫芻二字不斷說故。即有眼義和合生(斫芻隋雲眼)。是所分別。以何道理成就一切法不可說。若離於言說於義智不生故。如有人未識能說名。於所說義智則不生。若汝言但得能說名則知所說義者。此義不成。如偈言言說不同故。以能說名與所說義不同。名與義各別體故。偈言一切不可說。由此義故能說與所說俱不可說。復次此無分別智何所住持。偈言諸菩薩住持。即無分別智後得智中。行者由無分別後所得智故。菩薩得修諸行即依此智得增長進趣。菩薩所有諸行此增長義。依無分別智住持故。復次此智以何為伴。偈言諸菩薩伴助。說為二種道故。此無分別智以五波羅蜜為助伴。於中道有二種。謂資糧道。及依止道。資糧道者。謂施戒忍精進等諸波羅蜜。依止道者。謂禪波羅蜜。由如前說。諸波羅蜜所生善根。及依止禪定故。無分別智得生。此智即是般若波羅蜜。復次乃至未得佛果已來所有無分別智。能成熟果報。偈言諸菩薩果報諸佛二輪中。是無分別智者。何者諸佛二輪。謂受用身輪。及化身輪。若修方便無分別。能成熟化身果。若正得無分別。能成熟受用身果。為顯示此義故。偈言方便及正得。復次何者是無分別智津液。諸菩薩津液於後生生中者。即於彼二輪中。於後後生處。此無分別智體轉得勝進。即此無分別智轉勝進時。此是津液果應知。復次云何出離。諸菩薩出離者。究竟出離。即是涅槃得成就相應。此無分別智者。此智初得得相應。從此經無量百千劫得成就相應。應知十地中者。從初地乃至第十地如是次第。初地中唯有得相應。爾後無量時得成就相應。是故諸菩薩於三阿僧祇劫得涅槃。由經爾所時乃得究竟故。何者無分別究竟。即次前所說得者。是偈言諸菩薩究竟。由得三身淨。是無分別智。此中三身清淨者。由此三身初地中唯有得。於十地中得善清淨故。得最上自在者。此無分別智。非唯清淨三身得究竟。復有十種自在。如後說彼亦是得應知。復次無分別智有何功德。於中有三種無分別。一方便無分別。二根本無分別。三後得無分別。此中方便無分別者。由此人初於他所。聞菩薩無分別已。自未見其方便。然生信樂。依止此信樂。修無分別觀。此時名方便無分別。由此觀行故無分別得生。故得無分別名。此方便無分別無染功德。譬如何等。偈言如虛空不染。此無分別智故。為顯示何法。無染故說種種極惡業。為顯示不染因故。說唯信決定故。由於此無分別唯信決定故。能對治惡趣。此即顯示諸惡不染根本。無分別功德復何所以。偈言如虛空無染。此無分別智故。何法不染。謂一切障礙。何故不染。得成就相應故。顯示於諸地中由得相應及成就相應為因故。此即顯示對治一切障。無分別後得智功德。復何所以。偈言如虛空不染。此無分別智。常行於世間。世法不能染故。由此智力故。見有利益眾生處。隨念往生雖生世間。然不為世法所染。世法有八種。謂得利不得利好名惡名毀讚苦樂等。此即是無分別。從無分別智生故。今當顯示此三智差別。其相應知。如瘂求受塵。無有言說。方便無分別亦爾。如瘂正受塵無有言說。根本無分別亦爾。如非瘂受塵。如所受塵。即有言說。無分別後得亦爾。名字等名為言說。如愚求受塵者。未曾識知名愚。此愚等譬三智。如瘂中說。如五求受塵者。無分別五種。應知是眼等五數。此等求覓及正受。此譬三智。一切如瘂中說。如意識受塵者。如意識於塵能分別。亦受用。後得亦爾。於塵亦分別亦受用。如未解論求解。方便無分別亦爾。如誦習論時。但受用於法。根本無分別亦爾。法者謂文字如解。論者於法於義皆受用。後得亦爾應知。復次為攝此法及義故顯示二智。如人正閉目者。此偈顯示無分別及後得二種差別相。如虛空者。如虛空無染無有分別。亦不為他所分別。無分別智亦爾。遍在一切法一味。空中一切法不能污故名無染。自體無分別故名無分別。亦不為他分別成相貌故非所分別。此智如是應知。如空中色像後得智亦爾者。如色顯現亦是能分別。亦是所分別。復次若以無分別智名為佛者。既離分別眾生云何得成利益眾生事。雖離分別如理得成故。以摩尼天樂譬喻顯示。如摩尼天樂者。如如意珠離分別業。隨眾生所欲作利益事。又如天樂無有作者。隨彼天所欲。出種種聲。諸佛亦爾。離於分別而種種事成應知。此無分別甚深說中。云何為智緣依他性所分別物。為有別緣。若爾何過。若分別所攀緣則不得名無分別。若言有別攀緣。此別攀緣亦非有。非此亦非餘者。於中非此者。以非分別所能緣。以無分別故亦非餘者。以即於依他性法中作法。如攀緣故。此法及法如二種。不可說一不可說異故。此亦爾不可說為分別所緣。又不可說為異緣故。復云何此為是智為非智。若爾何過。若是智既名為智。云何不分別。若非智自性云何說為無分別智。故以非智亦是智偈顯示。此不可為智。何以故。由方便有分別智自性中不生故。亦非非智以方便有分別智為因生故。復有別義非即亦非異非智亦是智者。由非即緣分別中生故名非智亦非異。由即緣法如中生故非非智。即以前句釋後句。與爾炎無別。是無分別智者。非如方便智有能取所取生故名無分別。若於所取爾炎中。無別異平等平等生。是無分別。此智不住能取所取中。世尊於修多羅中。說一切法無分別。此中欲顯示此無分別故。更說偈。由說一切法自性離分別者謂一切法即自性無分別。何故如此偈言。所分別非有。以此顯示由所分別物非有故。若所分別非有故。即一切法自性無分別者。何故一切眾生不即得解脫。無無分別智者。即以此句顯示不得解脫。雖一切法自性無分別。由一切法自性無分別故。無有所分別。若於此中通達智生證見此無分別故得解脫。若通達智不生。即不得解脫。所說無分別智即此智有三分。今當顯示。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