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律戒相布薩軌儀

弘演毗尼沙門 (如馨) 纂要

聞夫大覺初成。始結菩薩波羅提木叉。終至雙林入滅。亦教諸比丘。當珍敬尊重波羅提木叉。始終如是。佛在世時。以佛為師。去聖逾遠。以何為師。諸聖所說。以戒為師。奇哉。戒乃登聖之梯行。越苦海之慈舟。緇素等流。凡登戒品。四儀嚴護。三業恆清。習馬勝之威儀。效波離之軌範。動靜禪思。心恆在道。常樂獨間居。不近白衣貴士。衣食隨緣。多得供物。有二棄一。三衣法器。常知止足。分外無求。晝夜專修淨業。一行三昧。終身無怠。惡業冰消。佛境現前。百年報盡。無諸病苦。端坐而逝。

彌陀接引生方。親蒙授記。得授記已。乘昔願輪。回入塵勞。四恩總報。拔濟三有。佛恩可酬。是真出家。持戒第一。何不慶哉。末法轉變正季法門興也。奇哉。令正法久住世間。眾生正信不斷。勘為後范。作大弘規爾。

頌曰。

 三衣掛體越塵寰  恆沙諸佛也皆然
 迦葉持衣待慈氏  歷代高僧祖祖傳
 末法垂秋衣變白  正法不久住人間
 孰能如法行將去  未得道果也超凡

經律戒相布薩軌儀羅列於後。

受優婆塞優婆夷五戒相

一曰不殺生戒
二曰不偷盜戒
三曰不邪淫戒
四曰不妄語戒
五曰不飲酒食肉戒
和尚或阿闍黎。審在家男女所犯之事。不得細審中間所犯戒相。略問殺盜淫妄。令其懺悔爾。五百問雲。優婆塞八關齋者。所謂防非止惡曰關。過午不食曰齋。若在家男女盡形受持。必獲菩提。乃至一晝夜受持八齋戒者。超一生五戒。何故頓超。以戒多故。勸持半日。微齋力報。感六十萬年糧。而世人謬行擇良晨。晝夜不飲漿者。訛也。

受優婆塞優婆夷八戒相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食肉
六不著華縵瓔珞及香油塗身
七不歌舞作唱妓樂故往觀聽
八不坐高廣大床
九不非時食
沙彌十戒相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破梵行人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食肉
六不著華縵瓔珞香油塗身
七不歌舞作倡伎樂故往觀聽
八不坐高廣大床
九不非時食
十不捉生像金銀錢寶
比丘二百五十戒相

四波羅夷法
十三僧伽婆尸沙法
二不定法
三十尼薩耆波逸提
九十波逸提
四波羅提提舍尼法
一百應當學
七滅諍法
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相

八波羅夷法
十七僧伽婆尸沙法
三十尼薩耆波逸提
一百七十八波逸提
八波羅提提舍尼
一百應當學法
七滅諍法
諸部俱無二不定法。止三百四十八戒。此出四部。廣律僧祇律。止有二百七十七戒。

審比丘尼戒之時。亦不得細問中間所犯之事。略問四棄八棄。令其懺悔也。

審戒儀式。凡受戒者。請師對三寶前。披陳發露。知事人敷設座席。羅列香花。維那領眾。請審戒阿闍黎。執香迎至法堂。如法舉香讚畢。諸佛子等拈香各禮三拜。一心胡跪合掌。

眾誦大悲咒一遍竟。舉甘露王菩薩(三聲畢)。

和尚差我。為汝等請(某甲)阿闍黎。為汝等作審戒阿闍黎。今對此師座前。胡跪合掌。所有言教須當諦聽。從生以來。所犯戒相。對三寶前。一一披陳。發露懺悔。不得覆藏。洗滌淨器。方盛甘露。

諸佛子等。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皆隨我道。

大德一心念。為我(某甲)今請大德。為我眾等。作審戒阿闍黎。我依大德故。得如實懺悔法。慈愍故。慈愍故。大慈愍故。

諸佛子等。汝既慇勤伸請。我為汝等。作審戒阿闍黎。所有言教。一心諦聽。

(撫尺)。

諸佛子等。從無始已來。至於今日。未識佛時。未聞法時。未遇僧時。未知善惡。造無間業。身三不善。殺盜淫。非。口四不善。妄言綺語惡口兩舌。意三不善。貪嗔邪見。弒父害母。弒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壞僧伽藍。焚燒經像。譭謗正法。作一闡提。一切罪惡無量無邊。今對十方佛前。發露求哀。願乞消滅。如是名為總相懺者。善男子。別相懺者。我今逐一問汝。汝等逐一實答。若不實答。得故妄語罪。

善男子等。若在家時。至出家時。過去現前所犯四根本罪中。有應懺悔者。有不應懺悔者。善男子。不應懺悔者。若奪人命。盜三寶財物。淫其所尊父母姑姊伯叔。污淨行比丘尼。不應懺悔也。大妄語者。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天來龍來。鬼來神來。旋風土鬼。皆至我所。顯異惑眾。貪他供養。己自活命。若如是犯者。不應懺悔也。善男子。我今問汝。應懺悔者。若殺畜牲者。許懺悔也。盜他財物。一針一草。不與取者。皆名偷盜。淫其等輩。應其懺悔也。妄言綺語。指有言空。指空言有。及方便妄語。乞應消滅。善男子。我今又問。汝等從生至生。啖飲酒肉。迷真失性。斗亂兩家。不識尊卑。如斯等罪。一一披陳。發露懺悔。洗滌器皿。甘露方貯。若不如此。併名非法。准律不容進受(各各逐一發露畢)。

審戒師應令苦禱。禮千佛。消滌愆尤。戒可得受。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知所生  一切罪根皆懺悔

審沙彌戒。同前請詞。若僧尼受沙彌十戒。若久若近。五戒無犯。方受十戒。若有犯者。教令如法懺悔。堪受戒法。倘若會中有沙彌尼。另審。毋得同眾。若審不必細問中間所犯之事。略審四棄八棄發露。令他如法懺悔。可受十戒爾。

審沙彌戒儀式(沙彌受比丘戒。亦同前五戒儀式。懺法請詞同前。引請雲)

諸沙彌等聞磬聲。各禮三拜。一齊胡跪。合掌稱名。

闍黎撫尺。

重樓四級。次第而登。爾能欲登三級之重樓。秉受具圓。必須從前所受十戒之相。一一陳白。若有犯者。如實發露懺悔。不得覆藏瑕疵。隱覆在心。可舉向人悔過。若不如斯發露。罪乃日增。不堪受汝戒法。諸沙彌等。我今如實問。汝一一實答。諸沙彌等。從受十戒。若久若近所犯(其)戒。從實發露。令汝如法懺悔。淨其器皿。諸師坐前。白四羯磨。方受大比丘戒。若不如實懺悔。不容進受。併名非法。不得戒也。審戒師亦令禮懺雪罪也(眾舉往昔所造諸惡業雲)。

審沙彌戒竟

審比丘戒儀式(引請同前)

令五戒八戒十戒者出去。方審比丘戒。

諸大比丘等。今欲求菩薩戒者。各各一心拈香。胡跪合掌。

壇上宗師差我等。敷設席座。請(某甲)
阿闍黎。為汝等作審戒阿闍黎。汝比丘等。各各慇勤伸請。汝合自陳。恐汝未能。皆隨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眾等。求諸佛菩薩。欲受菩薩戒。今請大德。為我作審戒阿闍黎。願大德為我作審戒阿闍黎。我依大德故。得受三聚十無盡清淨戒。慈愍故。慈愍故。大慈愍故。

闍黎撫尺。

諸大比丘等。汝既慇勤伸請。我為汝等。作審戒阿闍黎。所有言教。一心諦聽。今(某)
壇上宗師差我。為汝等作審戒阿闍黎。我今問汝。如實而答。不得妄識。有所犯則言犯。無犯者則言無。不得妄答。我今問汝。所受具圓。若久若近。戒相二百五十條。所謂。

四波羅夷法有犯否。答(有無)。
十三僧伽婆尸沙法有所犯否。答(有無)。
二不定法有所犯否。答(無)。
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有所犯否。答(無)。
九十波逸提法有所犯否。答(無)。
四波羅提提舍尼法有所犯否。答(無)。
一百應當學法有所犯否。答(無)。
七滅諍法有所犯否。答(無)。
我今問汝等。若受三聚十無盡大戒。若犯七遮罪者。不應進受。我今重問。汝等實答。若不實答。並不得戒。謂諸比丘。汝等曾出佛身血否。(答無)汝等弒父否。(答無)汝等弒母否。(答無)汝業弒和尚否。(答無)汝等弒阿闍黎否。(答無)汝等破羯磨轉法輪僧否。(答無)汝等弒聖人否。(答無)若無七遮罪者。甚是淨器。引白和尚求諸佛菩薩賜與菩薩戒。前無重罪。後無七遮。戒可得受。眾和(往昔所造諸惡業審戒功德殊勝行)(云云)。

經律雲。半月半月布薩誦戒儀式 前戒者。布薩之法有三十六種。所謂阿難布薩。賊布薩。舟中布薩。林間布薩。日暮布薩。晨朝布薩等。世尊俱不聽。或太晚。或太早。諸方比丘來遲會中。諸比丘作布薩已竟。此來比丘不喜。往白世尊。告諸比丘言。晨朝太早。待諸比丘來。半月半月巳時布薩。敷設高座。香華供養。聽者下坐。各披五條七條九條袈裟。各持經律卷。至法師所。一心而聽。和尚沬師講演。或不能可爾。直誦十重四十八輕戒。四眾人等俱詣其所。一心攝耳諦聽。故名布薩。比丘和合共住。亦名布薩等。非是發露罪相。名為布薩者訛也。或無眾中乃至一人。亦可虔對佛前。自誦一卷。乃名一人布薩也。每於半月半月。舊受菩薩戒者。布薩審戒之日。亦依前儀式。引請闍黎。能作審戒。羯磨之人亦可在屏處。無得無戒俗人前審之。若大會中四眾大戒人所敷設高座。香華羅列。如法安座(引請出班)。

大德一心念。(某甲)堂上宗師差我等。伸請大德為眾等作審戒阿闍黎。我依大德故。令得懺悔法。慈愍故。慈愍故。大慈愍故。

(撫尺)。

諸佛子等。汝既慇勤伸請。我為汝等。作審戒阿闍黎。所有言教。一心諦聽。諸佛子等。半月已過。應作布薩法。梵語布薩。此雲我對說。彼此相向。自陳己過所犯罪相。不得覆藏。如法懺悔。懺悔則安樂。不懺悔。罪亦深。

先喚五戒八戒出班。發露懺悔竟。令出。

次喚十戒沙彌出班。發露懺悔竟。令出。

再喚比丘戒出班。發露。審其二百五十戒有所犯否。若無。默然。清淨故。是事如是持。令出。然後方審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戒相。隨其輕重。毋得重罪作輕。輕罪作重。非制而制。是制便違。若不如斯審戒者。獲其罪也。

審波羅夷罪十條

大德若有犯者。一一發露。不得覆藏。

第一殺戒(有所犯否答無)
第二盜戒(有所犯否答無)
第三淫戒(有則言有無則言無)
第四妄語戒(犯否答無)
第五酤酒戒(已下同前)
第六說四眾過戒
第七自讚毀他戒
第八慳惜加毀戒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第十謗三寶戒
若犯重者。令懺悔。見好相。若無犯者。眾清淨故。是事如是持。

輕垢罪四十八條

諸大德。若有犯輕垢罪者。對三寶前大眾前。一一發露。彼此相向說罪。即得消滅。不同十重求見好相也。

第一不敬師友戒(犯否答無)
第二飲酒戒(已下同前)
第三食肉戒
第四食五辛戒
第五不教誨罪戒
第六不供給請法戒
第七懈怠不聽法戒
第八背大向小戒
第九不看病戒
第十畜殺具戒
第十一國使戒
第十二販賣戒
第十三謗毀戒
第十四放火焚燒戒
第十五僻教戒
第十六為利倒說戒
第十七恃勢乞求戒
第十八無解作師戒
第十九兩舌戒
第二十不行放救戒
二十一瞋打報仇戒
二十二憍慢不請法戒
二十三憍慢僻說戒
二十四不習學佛戒
二十五不善知眾戒
二十六獨受利養戒
二十七受別請戒
二十八別請僧戒
二十九邪命自活戒
三十不敬好時戒
三十一不行救贖戒
三十二損害眾生戒
三十三邪業覺觀戒
三十四暫念小乘戒
三十五不發願戒
三十六不發誓戒
三十七冒難遊行戒
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四十揀擇受戒戒
四十一為利作師戒
四十二為惡人說戒戒
四十三無慚受施戒
四十四不供養經典戒
四十五不化眾生戒
四十六說法不如法戒
四十七非法制限戒
四十八破法戒
諸大德。若有犯者。出班發露。無犯者。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佛在世時。常隨眾千二百五十人。居山各修異道。奉持邪見禁戒苦形。非究竟法。謂耶舍長者子朋黨五十人。優樓頻螺迦葉師徒五百人。那提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師徒一百人。大目犍連師徒一百人。此千二百五十人。並先事外道。勤苦累劫。而無所證。承佛化導。各受具圓。即得證果。於是感佛之恩。遠近遊行。一一法席。常隨佛不捨。故諸經之首。列眾所知識千二百五十人俱者。此之謂也。

清涼國師緣起

華嚴六祖澄觀。字大休。會稽人。姓百候氏。廣造疏鈔。生於開元戊寅。身長九尺四寸。垂手過膝。口四十齒。目光夜發。晝乃不眴。目顧十行。文供四筆。天寶七年出家。至肅宗二年。受具足戒。是年奉詔入內。敕譯華嚴。初至德中。即以十事。自勵曰。

 體不捐沙門之表  心不違如來之制
 坐不背法界之經  性不染情礙之境
 足不履尼寺之塵  脅不觸居士之榻
 目不視非儀之彩  舌不味過午之餚
 手不釋圓明之珠  宿不離衣缽之側

六祖大師緣起外紀

大師名慧能。父盧氏。諱行瑫。唐武德三年九月。左官新州。母李氏先夢。庭前白華競發。白鶴雙飛。異香滿室。覺而懷娠。遂潔誠齋戒。懷妊六年。師乃生焉。唐貞觀十二年。戊戌歲。二月八日。子時生產。時毫光騰空。香氣芬馥。黎明有二僧。造謁。謂祖師父曰。夜來生兒。專為安名。可上慧下能也。父曰。何名慧能。僧曰。慧者。以法慧濟眾生。能者。能作佛事。言畢而出。不知所之。師不飲母乳。遇夜神人。灌以甘露。三歲父喪。葬於宅畔。母守制鞠養。既長鬻薪供母。年二十有四。聞經有省。往黃梅參禮。五祖器之付衣法。令嗣祖位。時龍朔元年。辛酉歲也。南歸隱遁。至儀鳳元年。以子正月八日。會印宗法師。詰論玄奧風幡之動。印宗悟契師旨。是月十五日。普會四眾。為師剃髮。二月八日。集諸明德。授具足戒。西京智光律師為授戒師。蘇州慧靜律師為羯磨師。荊州通應律師為教授師。中天耆多羅律師為說戒師。西國蜜多三藏為證戒。其戒壇。乃宋朝求那跋陀羅三藏創建。立碑曰。後當有肉身菩薩。於此受戒。又梁天監元年。智藥三藏。自西竺國航海而來。將彼土菩提樹一株。植此壇畔。亦預志曰。後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薩。於此樹下。開演上乘。度無量眾。真傳佛心印之法主也。師至是祝發受戒。及與四眾開示單傳之旨。亦如昔讖。

梵網經云。佛子諦聽。若受佛戒者。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黃門。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

律至日本國。開元十四年。融法師從日本國來。至我大明國。日本國王。命融法師。持袈裟十領。上綴山河。至楊州。奉與鑒真律師。師嘆曰。外國君王。亦有佛性。融乃請律師。迫舟航海。至日本國。領群臣。迎一驛。請入內庭。築壇秉受菩薩戒。夫人亦爾。乃至群臣。咸登戒品。況我中國王臣耶。一切諸鬼神。乃至東嶽大帝。受戒于思大禪師。中嶽帝君。受戒於元圭禪師。乃至廬山神關將等。亦受尸羅戒法。既受戒已。向下更服。應著袈裟。永不墮惡道。佛預授記。成就菩提。佛藏經云。寧啖燒石。吞飲羊銅。不以無戒。食人信施。

沙彌十戒。手不得捉生像金銀錢寶。

比丘二百五十戒。亦勿手捉寶及寶莊飾具。出家人法。三衣知足。分外無畜。何況生相金銀。云何生像。所謂金花銀花。釵釧耳鐺等。金銀錢者。金錢銀錢等類。寶者。珠冠瓔珞。玲琅玉珮等。以上生像寶物等。非等閑人之所有。俱屬王臣富饒之家男女莊飾之具也。

如來制戒。不得捉用。非比銀錢。其物非善賊人。得之易犯。何況出家人手捉也。

菩薩戒。不擇無根二根黃門等。俱已受戒。四分律雲。二根。有三種者。人二根。非人二根。畜生二根。黃門者。有三種也。人黃門。非人黃門。畜生黃門。若言內宦者。訛也。

梵網經云。不受佛戒者。名為畜生。生生不見三寶。如木石無心。名為外道袤見人輩。犯輕垢罪也。

五種色衣著

經律戒相布薩軌儀

又百緣經云。佛在世時。波斯匿王夫人生一男兒。端正殊妙。世所希有。身披袈裟生。已能語。問父王曰。如來世尊。今者在不。大德迦葉在不。舍利弗大目犍連在不。如是遍問。悉為在不。父王答曰。皆悉都在。惟願大王。為我設供。請佛及僧。王敕為請佛入宮。已見其太子。而問之曰。汝自憶念迦葉佛時。是三藏比丘不。答言。實是。處此胞胎。為安隱不。蒙佛道恩。得存性命。得過日耳。時王夫人。見此太子與佛世尊。共相問答。喜不自勝。而白佛言。今此太子。宿植何福。生便能語。乃至與佛咸有問答。惟願世尊敷演解說。爾時世尊即便為王而說偈言。

 宿造諸善緣  百劫而不朽  善業因緣故
 今獲如是報

依律造衣法

大衣僧伽黎衣。限五日造。過限成者。突吉羅罪。僧尼同。七衣郁多羅僧。限四日成。過者犯墮。五衣安陀會。限二日成。過者突吉羅。尼[口*縳]些那。又云泥伐散那。舊云涅槃僧。訛也。此雲短裙也。無帶襻。連接裙幅。束帶絛也。僧祇支。此雲覆腋衣。用覆左肩。右開右合。魏王請僧。入內宮自恣。宮人見僧偏袒。不以為善。遂作此衣施僧。因而受稱褊衫。右邊。今作兩袖。須開後縫截領。以存元式故也。

大迦葉修頭陀行法。四種糞掃衣應畜。一者塚間衣。二者往還衣。三者無主衣。四者弊垢衣。如是四種衣應畜將來。洗七次染皂色。補作僧伽黎。大衣四層著。非破衲頭。名外道衣。准律不聽用。迦葉尊者。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佛稱阿練兒也。五種糞掃衣不應畜。一者火焚衣。二者牛嚼衣。三者鼠咬衣。四者嫁女不淨衣。五者產衣。如是五種。不淨衣不應畜 雨浴衣覆瘡衣應畜。

世尊聽畜三囊。缽囊藥囊鞋囊應畜。若有眾生。於我法中。為我出家。剃除鬚髮。披著袈裟。雖不受戒。及受毀犯。若有護持供養是人。得大果報。何況供養具持戒者。若未來世國王大臣。及斷事者。於我弟子。及著袈裟。罵辱打縛。或驅使。及奪財物。資生之具。是人則壞三世諸佛真正報身。則挑一切天人眼目。則隱一切諸佛正法。令諸天人墮於地獄。

藏義經云。袈裟有十種利益。一者菩提上首。二者眾處人天。三者父母反拜。四者龍子捨身。五者龍披免難。六者國王敬信。七者眾生禮拜。八者羅剎恭敬。九者天龍護祐。十者得成佛道。永明壽禪師戒序儀文雲。昔蓮華色比丘尼。曾為戲人。以披袈裟作戲。承此功德。無有誠心。而受衣法。尚能值釋迦牟尼佛所。出家證阿羅漢果。

比丘每日三時課誦儀

晨朝每用楊枝澡豆。三業清淨。著七條衣。或誦經持咒。三時念佛迴向西方。虔修香燈奉獻。稽首頂禮。右手捻無名指。念普供養真言。

唵[口*縳]日囉斛(七遍)

(若見佛時。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贊云。

 法王無上尊  三界無倫匹  天人之導師
 四生之慈父  我今暫歸依  能滅三秪業
 稱揚若讚歎  億劫莫能盡  三讚三禮已

然後持誦。切鬚髮願迴向西方。不生中下品。決生上上品也。

比丘不得通肩著袈裟禮佛。死墮鐵甲地獄。除坐禪受食通肩不犯。

比丘不得披禪衣禮佛及禮尊宿。或經行塔。殿前人前。死變團魚龜黿之類。切須戒之。慎之。

比丘凡入空門。當准律儀。若老若少。若貴若賤。五夏依止。精通戒律。入闍黎位。十夏依止。一切經律盡解。入和尚位。當與四眾傳衣受戒。不依止者。獲罪甚重。速求懺悔可爾。

比丘六事隨身。若離衣缽。界外一宿。犯捨墮。

比丘受食。不著法衣。犯墮罪。除重病。無所覺知不犯。

凡律中一切水俱用漉水囊。或細熟絹。或細綿布可爾。若熟絹更好。生絹小蟲直過。餘則不堪。若無囊者。當用一塊木牌。寫此四句。及咒牌上。放入水中。或井中。若汲水之時。依法持咒。

 若見流水  當願眾生  得善意欲  洗滌滅垢

南無歡喜莊嚴王佛
南無寶髻如來
南無無量勝王佛
唵嚩悉波囉摩尼莎婆訶(二十一遍)

優婆塞戒經云。在家菩薩。若不儲畜錫杖缽盂僧伽黎供養者。犯失意罪。

昔羅漢比丘。於山岩入定時。有獼猴。將坐具。偏袒右肩合掌。右繞三匝。跪地。比丘出定嘆曰。畜生尚有佛性。比丘即與受三歸五戒。獼猴歡喜舞跳。失足墜岩而死。即生兜率天宮。

隋文帝請經法師。受菩薩戒。而仁慈恭儉。號稱平治。終始如初。

梁武帝築壇禁中。延請釋慧約師。發弘誓願。受菩薩戒。暫屏袞服。著福田衣。當受戒時。有一鶴二孔雀。立階不升。驅馳不去。至受戒已畢。然後飛騰。此帝王得戒之禎祥也。

四分律雲。昔有在家首羅居士。財施已盡。佛來諸比丘作學家羯磨。其家財寶更增三倍。於時首羅居士偏袒右肩。展尼師壇。脫革屣禮諸比丘足。蒙佛與我作學家羯磨。財寶更勝。諸大德與我解學家羯磨。仍舊至我捨。四事供養。如是三白(云云)。

又大緣經云。以一日一夜出家。二十劫不墮三惡道。又出家功德經云。為出家作留礙。破壞抑制。此人即斷佛種故。諸病集身。猶如大海。現得癩病。死入黑闇地獄。無有出期。爾時大王太子。聞出家功德甚深。普皆發心出家已。弟子問世尊四天下中。無一眾生在家者。俱出家已。衣食從何而得。佛言。不須種植。其地自然。生諸粳米。諸樹自然生諸衣服。三品□衣袈裟缽具。一切諸天人。供侍給使。若勸一人持律。勝造八萬四千浮圖寶塔。何以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齊鄴東大覺寺釋僧范。姓李。平鄉人也。戒德清高。守禁無虧。常宿他寺。意欲聞戒。至於十五日。說戒之夜。眾議共亭。說戒。乃為法集。有陞座將欲豎義。敘雲。豎論法相。深會聖言。布薩嘗聞擊椎。為勝忽見一神。形高丈餘。貌甚雄俊。湧聳驚人。來到座前。問豎義者。是何日。答曰。是布薩日。神即以手拓之。拽下座來。委頓垂死。次問上座。問答同前。拽下座死。陵害二三上座已。神還掉臂而出。當時道俗共睹非一。范師既見斯異。乃自勤力。兼策大眾。至於一生無敢說欲。縱有病重。不堪勝輿。請僧就病。人所恭敬。說戒闔境僧尼。承斯征誡。至布薩。亦無虧缺。

普曜經云。若賢人聞是經典。叉手自歸。捨八事懈怠之本。成八功德明勳。何謂為八。一端正好色。二力勢強盛。三眷屬滋茂。四辯才無礙。五即得出家之奧妙。六所行清淨。七得三昧定。八得智慧明無所不照。又阿輸迦王為小兒。以土施佛。得轉輪王。王閻浮提起八萬塔。最後得道。施物至賤。小兒心薄。但佛田妙故。得大果報。當知大福。從良田生。

又福田經云。有比丘。名阿難。白世尊曰。我宿命生羅閱。祗國為庶民子。身生惡瘡。治之不瘥。有親友道人。來語我言。當浴眾僧。取其浴水。以用洗瘡。便可得愈。又可得福田。我即歡喜。往到寺中。加敬至心。更作新井。香油塗浴具。洗浴眾僧。以汁洗瘡。尋蒙除愈。從此因緣。所生端正。金色晃昱。不受塵垢。九十一劫。常得清淨。福佑廣遠。今復值佛。心垢消滅。逮得應真。

比丘沐浴。當擇其日。所忌者。六齋日。斯日諸神下降。察人善惡。宜修善作好事。所謂六齋日者初一 初八 十四 十五 二十三 二十九 三十。

比丘入浴室。著五條衣。將淨衣。掛淨竿上。觸衣掛觸竿上。入池默念。

沐浴偈咒

 若洗足時  當願眾生  具神足力  所行無礙
 洗浴身體  當願眾生  身心無垢  內外光潔

唵跋折囉惱迦吒莎訶(七遍)

五百問雲。凡本界內。若大若小。所有亡僧。衣物等件。屬四方僧。或師亡物。或弟子亡物。小界內五眾已上。應作羯磨分。若師弟子不作羯磨分。五錢已上犯棄罪若大眾中。亡僧物查批估直已竟。眾中鳴捶佑唱羯磨衣物等件。給散四方僧。或辨食。或分物。維那作白雲。大德僧聽。(某甲)比丘。患病身亡。所有衣物等件。應作食請四方僧。大德忍聽。願亡僧早生淨土。居不退地也。如是三唱。是事如是持。若不爾食者。犯捨墮罪。慎之慎之。

傳授錫杖偈咒儀

梵語棄棄羅。此雲錫杖。亦名智杖。亦名德杖。三世諸佛皆已持錫。得阿耨菩提。斯杖上用錫。中用木。下用牛牙角。為鑽不許。銅鐵併名非法。行人如法受持。六道眾生俱離苦。得解脫樂經云。

 執持錫杖  當願眾生  設大施會  示如實道

若為慈悲覆護。一切眾生。當於此手。

唵那[口*栗]噆那[口*栗]噆那[口*栗]吒缽底那[口*栗]帝娜夜缽儜吽發吒(三遍)

永嘉雲。降龍缽。解虎錫。兩鈷金環。鳴嚦嚦。不是標形虛。事持如來寶杖親蹤跡。比丘受食。跏趺而坐。展巾單于膝上。捧缽念供養。左手捧缽默念。

 執持應量  當願眾生  成就法器  受天人供

以右手大拇指捻無名指念。普供養真言。

唵[口*縳]日囉斛(七遍)

又念淨法界真言。

唵[口*藍](二十一遍)莎訶

結印同前。侍者送食時。十指相叉。舉於頂上。默念唵字。二十一遍。然後捧缽舉匙。三匙有節。五觀無違。三匙者。一匙願斷一切惡。二匙願修一切善。三匙誓度一切眾生。如是行者。承此咒力。勝以河沙七寶。百味飲食。供養十方諸佛。河沙菩薩。及諸賢聖僧。普能週遍也。

 佛制比丘  食存五觀  散心雜話  信施難消
 受供養時  當存五觀

受食五觀法

一者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一缽之飯。作夫汗流。
二者忖己德行。全缺應供。缺則不宜。可乃受。
三者防心離過。貪等為宗。離此三過。貪瞋癡也。
四者正事良藥。為療形枯。飢渴病故。須食為藥。
五者為成道業故應受食。不食成病。道業何從。
 若見空缽  當願眾生  究竟清淨  空無煩惱
 若見滿缽  當願眾生  具足盛滿  一切善法

唵部[口*臨](一氣七遍)

 三德六味  供佛及僧  法界有情  普同供養
 若飯食時  當願眾生  禪悅為食  法喜充滿

三德者(一輕軟。二淨潔。三如法德)。六味者(一甘。二辛。三咸。四苦。五酸。六淡)。

 粥有十利  饒益行人  果報無邊  究竟常樂

粥十利者。僧祇律因難陀母施眾僧粥。佛說偈云。

 持戒清淨人所奉  恭敬隨時以粥施
 十利饒益於行者  色力壽樂辭清辯
 宿食風除飢渴消  是名良藥佛所說
 欲得人天長受樂  應當以粥施眾僧

一色。二力。三壽。四樂。五辭清(辭謂訓釋言詞)。六辯(展轉言無滯礙)。七宿食消。八風除。九消饑。十消渴也。

隨眾念缽中出生偈咒

 法力不思議  慈悲無障礙  七粒遍十方
 普施周沙界

唵度利益莎訶(七遍)

午齋出生

 大鵬金翅鳥  曠野鬼神眾  羅剎鬼子母
 甘露悉充滿

唵穆帝莎訶(七遍)

侍者送食偈咒

 汝等鬼神眾  我今施汝供  此食遍十方
 一切鬼神共

唵穆力陵莎訶(七遍)

執缽偈咒

 執持應量  當願眾生  成就法器  受天人供

唵枳哩枳哩嚩日囉吽發吒(七結齋念准提遍咒畢後誦偈)

 所謂佈施者  必獲其利益  若為樂故施
 後必得安樂

 飯食已訖  當願眾生  所作皆辯  具諸佛法

○受襯偈

 財法二施  等無差別  檀波羅蜜  具足圓滿

比丘洗缽。或陸地。或江潮海中。將洗缽水。飯送江湖淨地。齋諸天仙。受此法食。俱獲證果利益無涯。

洗缽偈咒誦曰

 以此洗缽水  如天甘露味  施與諸鬼神
 悉皆獲飽滿

唵摩休囉悉莎訶(七遍)

展缽偈咒

 如來應量器  我今得敷展  願供一切眾
 等三輪空寂

唵斯麻摩尼莎訶(七遍)

比丘取楊枝。或淨人取者。須問主化。若無主者。則與樹神問記而化不得取中枝傍枝可耳。嚼楊枝名齒木嚼。一頭碎用剔刷牙齒中。滯食。有五利。一口不苦。二口不臭。三除風。四除熱。五除痰癊。嚼楊枝須在屏處。不得顯露。及往還潔淨處。或棄齒木。先以水洗。乃謦欬。或彈指警覺方可棄於屏處。若其異者。得越法罪也。

執楊枝偈咒

 手執楊枝  當願眾生  皆得妙法  究竟清淨

唵薩吧嚩述答薩哩吧答哩麻薩吧嚩述恆[口*夯]唵[口*藍](二十一遍)莎訶

嚼楊枝偈咒

 嚼楊枝時  當願眾生  其心調淨  噬諸煩惱

唵阿暮伽彌摩隸爾囀迦囉僧輸馱禰。缽頭摩。俱麼囉爾嚩僧輸陀耶。陀囉陀囉。素彌麼[口*犁]娑嚩訶(七遍)

 漱口連心淨  吻水百花香  三業恆清淨
 同佛往西方

唵憨唵罕莎訶(七遍)

剃頭擇日 出藏內寶積經文殊菩薩集

初四  初六  初七  初八  初九
初十  十一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九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九

剃頭偈咒

 剃除鬚髮  當願眾生  遠離煩惱  究竟寂滅

唵悉殿都漫多羅。跋陀耶。娑婆訶(七遍)

展單敷具坐禪偈曰

 若敷床座  當願眾生  開敷善法  見真實相
 正身端坐  當願眾生  坐菩提座  心無所著

唵嚩則囉阿尼缽囉。尼邑多耶。莎訶(七遍)

 結加趺坐  當願眾生  善根堅固  得不動地
 修行於定  當願眾生  以定伏心  究竟無餘
 若修於觀  當願眾生  見如實理  永無乖諍
 (出)捨加趺坐  當願眾生  觀諸行法  悉歸散滅

臨睡眠時。當合掌觀想念佛十聲。即誦此偈。

 以息寢時  當願眾生  身得安隱  心無動亂

○阿觀想阿字輪一氣持(三十一遍) 右脅而臥。

 睡眠覺悟  當願眾生  一切知覺  周顧十方

唵地利日哩莎訶(七遍)

 聞鐘聲  煩惱輕  智慧長  菩提生
 出地獄  離火坑  願成佛  度眾生

破地獄真言曰

唵伽羅帝耶莎訶(七遍)

 聞鐘臥不起  護法善神嗔  現前減福慧
 後世墮蛇身

著衣偈

 若著上衣  當願眾生  獲勝善根  至法彼岸
 著下裙時  當願眾生  服諸善根  具足慚愧
 整衣束帶  當願眾生  檢束善根  不令散失
 下足住時  當願眾生  心得解脫  安住不動

從朝寅且直至暮。一切眾生。自迴護。若於足下喪其形。願汝即時生淨土(凡下單時。鳴指三下)。

唵逸地律尼莎訶(七遍)

舉足行步不傷蟲咒

 若舉於足  當願眾生  出生死海  具眾善法

唵地利日利娑婆訶(七遍)

比丘登廁。先彈指三下。有二義。一者恐有人。二者恐啖穢之鬼。令他避之。不得吐唾。在板上。

 大小便時  當願眾生  棄貪瞋癡  蠲除罪法

唵狠魯陀耶莎訶(默念七遍)

藏經云。蜀僧智超誦華嚴經三十餘載。因洗手不如法淨。坐時偶見一童子。風貌清爽。手高揖超。曰何來。曰五台來。超曰。何遠至此。曰少事欲相道故。超曰願聞。吾師誦經。三衣齊整。固可喜矣。當登廁洗淨時。觸水淋其手背。而缺灰泥皂角。律制七度洗淨。今但二三。緣此觸尚存。禮佛誦經。悉皆得罪。言訖不見。超慚面改過。文殊化現警於超也。經中入廁洗淨。各有神咒倘不默持此咒者。縱用七恆河水洗之不清淨。何以故。種子不淨也。

出廁洗淨偈咒

 事訖就水  當願眾生  出世法中  速疾而往

唵室利曳婆醯莎訶(七遍)

左手後二指洗去穢偈咒

 洗滌形穢  當願眾生  清淨調柔  畢竟無垢

唵賀囊蜜栗帝莎訶(七遍)

洗手偈咒

 以水盥掌  當願眾生  得清淨手  受持佛法

唵主迦囉耶莎訶(七遍)

洗面偈咒

 以水洗面  當願眾生  得淨法門  永無垢染

唵囕(二十一遍)莎訶

食□水等偈咒

 佛觀一缽水  八萬四千蟲  若不誦此咒
 如食眾生肉

唵嚩悉波羅摩尼莎訶(七遍)

 若見眾會  當願眾生  說甚深法  一切和合

唵阿蜜栗吽發吒(七遍)

登道場繞塔偈咒

 繞塔三匝  當願眾生  勤求佛道  心無懈歇

南無三滿多沒馱喃唵杜波杜波娑婆訶(七遍)

搭衣展具偈咒

五衣雲。

 若著袈裟  當願眾生  心無所染  具大仙道
 善哉解脫服  無相福田衣  欽奉如來命
 世世不捨離

唵悉陀耶莎訶(三遍)

七衣雲。

 善哉解脫服  無相福田衣  我今頂戴受
 世世常得披

唵度婆度婆莎訶(三遍)

大衣雲。

 著僧伽梨  當願眾生  入第一位  得不退法
 善哉解脫服  無相福田衣  奉行如來命
 廣度諸眾生

唵摩訶迦婆波吒悉帝莎訶(三遍)

 臥具尼師壇  長養心苗性  展開登聖地
 奉持如來行

唵檀波檀波莎訶(三遍)

上來偈咒。週而復始。若能加工用行。與戒相應。則法財充足。善果可期矣。

律部中持戒略意錄明於後。

三聚淨戒

經律戒相布薩軌儀

三種羯磨(對首心念眾)法(發心會境。口自傳情。非謂不言而辨前事。各共面對。同秉法也。四人已上。秉於羯磨)

十誦律雲。若比丘別眾食。除餘時。波逸提。餘時者。病時。施衣時。作衣時。行道時。許二十里。外船行時。大會時。沙門施食時。作務時。

佛在舍衛國。爾時諸比丘入舍衛城。乞食時。得有衣請食。請主言。受我食者。當以衣施。諸比丘言。佛未聽我等為衣故數數食。諸比丘不知云何是事。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種種因緣。讚戒讚持戒。讚持戒已。語諸比丘。從今衣因緣故。聽諸比丘數數食。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數數食。波逸提。除餘時。餘時者。病時。施衣時。是名時。是中犯者。

若比丘有衣。請彼有衣食來。受請不犯。食者亦不犯。

又比丘有衣食。請彼無衣食來。受請不犯。食者波逸提。

又比丘有衣食。請彼有衣食無衣來。受請不犯。食者波逸提。

若比丘無衣食。請彼無衣食來。受請突吉羅。食者波逸提。

又比丘無衣食。請彼有衣食來。受請突吉羅。食者不犯。

又比丘無衣食。請彼有衣食無衣食來。受請突吉羅。食者波逸提。

若比丘有衣食無衣食。請彼有衣食無衣食來。受請突吉羅。食者波逸提。

又比丘有衣食無衣食。請彼有衣食來。受請突吉羅。食者不犯。

又比丘有衣食無衣食。請彼無衣食來。受請突吉羅。食者波逸提。不犯者。得多有衣食。請一一有衣食來不犯。

菩薩三義

大道心眾生。大道成眾生。覺眾生。

菩薩三名

大士。大道心眾生。

開土。開眾生信心。

高士。升出凡夫小乘。

菩薩三大

願。行。利生。

大比丘三義

破惡。修戒定慧。破見思惡惑。

怖魔。魔王懼出三界。生怖懼。

乞士。養色身。資慧命。利檀那。

律有三名

毗尼律善制。波羅提木叉。尸羅戒。

亦云滅保解脫。

持戒三心

厭有為。求趣菩提。悲愍有情。

持戒三樂

名譽。利養。死生天。

明人能護戒。能得三種樂。名譽及利養。死得生天上。

衣制三限

大衣五日。七條四日。五條二日。

造衣如法制。違者不得衣。獲其罪也。

錫杖三分

上分錫。中分木。下分牙角。

應器三法

體。大要有二。謂泥及鐵。

色。燻黑赤。或孔雀咽色。鴿色。

量。大受三斗。小斗半。中可知。

諸佛菩薩以三輪示現度眾生

三輪者。計心。說法。神通。

三衣斷三毒

五條斷貪身。七條斷嗔口。大衣斷癡意。

大比丘三義

大。天主大人所敬故。

多。遍解內外經書故。

勝。出九十五種土故。

四食時

早起。諸天。

日中。三世佛。

日西。畜生。

日暮。鬼神。

四利須食

資身為道。養身中蟲。生施者福。破餓外道。

四分律

初分說比丘戒。二分說比丘尼並受戒。犍度三分說安居犍度。四分說房舍犍度等。

菩薩四心

廣大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

勝即第一心。我皆令入無餘涅槃。

常心。實無眾生得度了生傷如也。

不顛倒心。無我人眾生等者四相。

比丘四義

淨乞食。破煩惱。淨持戒。能破魔。

比丘四法

晝夜六時說罪懺悔。常憶念佛不誑眾生。修六和敬心不恚慢。具修六念如救頭然。

比丘四法

常念如來立佛形像。聞經深義即信奉行。雖不見佛曉了本元。知十方佛則一法身。

羯磨四法

一法。二事。三人。四界。

頭陀四食

乞食。不作餘食。一坐食。摶食一器盛。

頭陀四位

衣。衲衣三衣二種。

食。乞食一座等。

處。蘭若塚間樹下。

常。座此無次第。

乞食四意

福利群生。折伏憍慢。知身有著。除去滯著。

四根本煩惱

貪。瞋。癡。我慢。

毗尼四義

一是佛法中平地。萬善由之而生。

二一初佛子皆依戒住。一切眾依戒而有。

三是趣涅槃之初門。

四乃佛法瓔珞。能莊嚴佛法故。

捨戒四緣

捨所學即捨戒。二形生男變女變男。斷善根受惡戒邪見。捨眾同分身死。

尸羅四義

清涼義。離心熱惱故。

安隱義。能為他世樂因故。

安靜義。能建立止觀故。

寂滅義。得涅槃因故。

攝心四戒

先斷心淫。心有少愛。即為欲本。

次斷心殺。心瞋為殺。故入神道。

三斷心偷。詐匿邪為貪而不捨。

四斷妄語。自言得聖人法。名妄。

成就威儀四法

不染三有知之為苦。

我與彼人苦樂俱然。

常行忍辱。

在上不慢。在下不恥。

謙下獲四種功德

遠離惡趣不受旁生。不被輕毀。常為人天恭敬。惡友怨敵不能陵突。

菩薩修行四法

善分別自心現。觀外性非性。離生住滅見。得自覺聖智善樂。

比丘具戒四分義攝

一受具足。謂白四羯磨。

二隨具足。謂從此向後隨二。戒常持覆證。

三護他心具足。謂比丘一分威儀具足。名護他心。

四具足守戒。謂於小罪見畏。不犯。若有犯。當發露。

菩薩四輪(欲權八難當習四輪)

生中國。輪摧三途北洲長壽天難。

修正願輪。摧世智辨聦難。

植善輪。摧盲聾瘖啞難。

近善人輪。摧佛前佛後難。

乞食四分

一奉同梵行者。一與窮乞人。一與諸鬼神。一分自食。

修行四法

寧失身命不捨菩提心。親近善友。不捨忍辱。依寂靜處。

持戒有四

怖畏戒。不浩惡名洽罰。

希望戒。貪財名譽等。

順覺戒。求解脫果等。

清淨戒。無漏離惑等。

四分優婆塞

無分但受三歸。少分或受一戒。多分受二三四。滿分具受五戒。

四種沙門

經律戒相布薩軌儀

菩薩四自在法

一戒。二神通。三智。四慧。

弟子四心看和尚

一親愛師。二敬順師。三畏難師。四尊師。

戒品四等生處不同

破戒三。畜生。餓鬼。地獄。

下持戒一。人道。

中持戒一。六欲天。又能兼行四禪四空定。生色無色界。

上持戒三。下羅漢。中支佛。上佛道。

四種重恩

父母生身故須報。如來大師。說法師。

四種比丘

畢竟到道比丘。阿羅漢。又云無學果。

示道比丘。三果聖人。又云初二三果。

受道比丘。初果向。又云通內外凡。

污道比丘。凡夫破戒。又云犯四重者。

佛應四處

降生迦維衛。成道摩竭提。說法波羅柰。入滅拘尸那。

四根本煩惱

貪煩惱。瞋煩惱。癡煩惱。我慢煩惱。

五種三皈

翻邪。五戒。八戒。十戒。具戒。

袈裟五色

赤色。青色(銅青)。黑色(雜泥)。木蘭(樹皮)。紫色。

五種懺悔

不必禮拜。應常想念第一義空。

孝養父母。恭敬師長。

正法治國。不抂人民。

於六齋日。敕諸境內。令行不殺。

深信因果。知佛不滅。

五不赴請

晏然而居。諸天說法。觀察病人。守護臥具。戒制學處。

五法助戒

信。慚。愧。善知識。宗敬戒。

受世間戒奉佛戒。

五戒生天

不殺生四王天。

不盜生忉利天。

不淫生夜摩天。

不妄語生兜率天。

不飲酒肉生化樂他化天。

五種闍黎

出家師所依得出家。

羯磨師授戒作羯磨。

教授師教以威儀。

受經師受經四句等。

依止和尚學戒十夏與人為師。

五種水羅

方羅。用絹三尺成一尺隨時作大小。

法瓶。陰陽瓶也。

軍遲。以絹系口。繩懸水中。待滿引出。

酌水羅。但取密絹方一搭手。或系瓶口。

衣角羅。或缽中濾水。

五不應答

試故問。無疑故問。不為悔所犯故問。不受故問。語難故問。

出家五法

發心出家懷佩聖道。毀其形好應被法服。委棄身命尊崇法道。永割親愛毋適毋莫。志求大乘為度眾生。

比丘五法

怖魔。乞士。淨戒。淨命。破惡。

破戒五衰

求財不得。設得耗散。眾不愛敬。惡名流佈。死入地獄。

破戒五過

自害。為智所訶。惡名流佈。臨終方悔。死入惡道。

跏趺五利

最安隱。心不散。魔王布。畏外道。心易止。

苾芻五德

體性柔軟。喻出家人能折伏身語粗獷。

引蔓旁布。喻出家人傳法度人連綿不絕。

馨香遠聞。喻出家人戒德芬馥為應所聞。

能療疼痛。喻出家人能斷煩惱毒害。

不背日光。喻出家人常向佛日。

睡眠五過

惡夢。諸天不護。心不入法。不思明相。喜出精。

楊枝五利

口不臭。又口滋味。

口不苦。又除熱。

能除風。又祛風。

亦除執。又消食。

除痰癊。又明目。

不嚼五過

口氣臭。不別味。癊不消。不引食。眼不明。

旋繞有五事(比丘禮佛已右繞。不得左轉。如日月星繞須彌山也)

低頭視地。不得踏蟲。不得左右視。不得唾地。不與人語。

旋繞得五福

後世得端正好色。得好音聲。得生天上。生王侯家。得泥洹道。

乞食遮五處

唱令家。旃陀羅。沽酒家。官家。淫女家。

入俗捨五法

入門小語。攝身口意。卑躬。善護諸根。威儀庠序令人生善。

五不應游

官家。酒肆。屠兒家。淫女家。

五分戒律

一波羅夷法。二尼波羅夷法。三受戒衣藥食法等。四滅諍法。五破僧法雜法等。

五篇

經律戒相布薩軌儀

比丘二百五十條。尼三百四十八條。今止四十一條者。更加二不定七滅諍。俱至五十條。又見七數中七聚六聚也。

懺悔五法

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至心合掌。頭向禮足。說罪名。

持律得五功德

戒品牢固。善勝諸怨。於眾中決斷無畏。疑悔者能開解。善持戒令正法久住。

安居須離五過

太遠聚落求須難得。

大近城布妨修道業。

多蚊蟻噆嚙踐傷彼命。

無可依人。其人具五德。乃可依之。

無施主施飲食湯藥。

菩薩施具四心

知施實相三輪皆空。起慈悲心拔苦與樂。發願得無上果。迴向迴施法界。具足方便偏修諸行。

五戒屬對五陰

不殺對色陰。不盜對受陰。不淫對想陰。不妄語對行陰。不飲酒肉對識陰。

犯五戒被五星陵逼

殺戒。今被木星陵逼。夭傷身命。

盜戒今被金星陵逼。貧窮下賤。

淫戒今被火星陵逼。王法加刑。

妄語今被土星陵逼。出語不信。

飲酒今被水星陵逼。愚癡聾塞。

袈裟五種功德

入我法中犯重邪見等。於一念中。敬心尊重。必於三乘受記。

天龍鬼神若能敬此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

若有鬼神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飲食充足。

若有眾生。共相違背。念袈裟力。尋生慈心。

若持此少分。恭敬尊重。常得勝他。乃至龍披一縷。皆免金翅鳥難。

五夏依止法

過五歲。知五事。知犯輕重。知羯磨。名闍黎。

十夏依止和尚位

不知律儀。盡形依止。精通戒藏。與人為師。

授人戒法。若不然者。獲罪無量。

無解作師。五百問雲。應求懺悔。若不悔者。罪日加增。受戒之人不得戒也。

受菩薩戒獲五種利

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護。二者命終時正見心歡喜。三者生生處為諸菩薩友。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五者今後世性戒福慧滿。

五篇罪配五刑五行

一波羅夷。死。土。

二僧殘。流。水。

三波逸捉。徒。金。

四提舍尼。杖。火。

五突吉羅。笞。木。

舊五刑

墨。劓。剕。宮。大辟。

午後不食得五種利

少淫。少睡。得一心。無下風。身安無病。

若過午。一切有形之類。片鹽片醋入口中者。墮焦腸地獄。除病時。施衣時。造衣時。遠行時。行舡時。大會時。施食時。作務時。八條許食。不犯。

大比丘五事故經營

報佛恩故。律中比丘自營精舍故。

長養佛法故。

滅凡劣眾。自貢高故。

將來弟子折伏憍豪故。發起將來福業故。

五戒對攝十善

經律戒相布薩軌儀

僧伽六和

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無諍。意和同悅。

沙彌比丘六物(六物不具乃名禿人)

經律戒相布薩軌儀

六聚華梵

波羅夷。此雲棄。小乘云不可懺。大乘雲。他勝處。

僧伽婆尸婆。此雲眾殘。如斷人頭。氣喉在故。

偷蘭遮。此雲丑惡。

波逸提。此雲墮。因治財。犯捨墮。未懺故。

波羅提提舍尼。此雲可呵。

突吉羅。此雲惡作惡說。六聚加惡說。為七聚。

六度華梵

經律戒相布薩軌儀

七眾

比丘。清淨活命雲乞士。又名能破煩惱故。又名能怖魔故。

比丘尼。尼者女也。佛以儀法不便故。在沙門後。姨母求出家不許。令行八敬乃許。

式叉摩那。此名學戒尼。十八童女應二歲學戒練身。知有胎無胎。即三法根本六法行法。

沙彌。此雲息慈。謂息惡行慈也。又翻勤策男。

沙彌尼。此雲勤策女。

優婆塞。義翻信士男。亦名善宿男。又名清淨士。又名近事男。

優婆夷。義雲信士女。亦名善宿女。二雖在家。能持。五戒。男女各處。

七支戒

殺。盜。淫(身三)。妄語。綺語。兩舌。惡口(口四)。身口造作名業。各加不字名戒。

持律獲七功德

能持佛內藏。能善斷諍。持戒。外道頂住以律故。不諮他於眾說戒無畏故。能斷有疑故。能令正法久住故。

法苑七事受胎

相觸。男以身觸女身份。即生貪著而成胎。

取衣優陀夷共婦出家。欲不止。精污衣。尼舐衣成胎。

下精。鹿母嗅道士精。欲心而飲。因而有胎。

手摩。腅菩薩父母俱盲。出家為道。不合陰陽。手摩故。唯視男子而懷胎。

聞聲。白鷺鳥悉雌無雄。春至聞雷聲有胎。

嗅香。[牛*秦]母牛但嗅犢氣。即便懷胎。

七遮罪

殺父。殺母。殺和尚。殺阿闍黎。破羯磨轉法輪增。殺十地聖人。出佛身血。

七滅諍法

應與現前毗尼。當與現前毗尼。

應與憶念毗尼。當與憶念毗尼。

應與不癡毗尼。當與不癡毗尼。

應與自言治。當與自言治。

應與多覓罪相。當與多覓罪相。

應與覓罪相。當與覓罪相。

應與如草覆地。當與如草覆地。

諸大德。是七滅諍法。半月半月說。戒經中來。若比丘有首事起。即應除滅。

優婆塞具八支

信。戒。施。聽法。受持。解義。如說。修行。

八大人覺

少欲。知足。寂靜。精進。正念。正定。正慧。無戲論。

菩薩八法

一乃至失命不說他過。二化人令皈依三寶。三安置一切於菩提心。四梵行不染。五造佛像安花座上。六能除眾生憂惱。七於貢高人常自謙下。八不惱他人。

大寶積雲。菩薩成就八法。於諸佛前。蓮華化生。

八法信重袈裟

應起塔想。應起寂滅想。應起慈想。應起悲想。應起如佛想。應起慚想。應起愧想。應起令我來世離三毒具沙門。

經云。袈裟聖人表幟。隨順寂滅。行慈悲心。未得沙門。行此八法。

尼戒八棄

殺。波羅夷此雲棄。若犯此戒。永棄佛法邊外。猶如大海不受死尸。

盜。淫。大妄語。與男身觸。與比丘四棄戒同。

於染心男捉手。捉衣。屏處共立。共語。共行。身相倚。相期。

覆他重罪。

隨舉六僧供給衣食。

尼行八敬

不得罵謗比丘。

不得舉比丘過比丘得說尼過失。

應從僧中受具戒。

犯僧殘半月在二部僧中行摩那埵。

當於僧中求教授人。

不應在無比丘處結夏安居。

夏訖詣僧中求自恣。百歲尼禮初夏比丘尼。

九等大衣

下三品。九條。十一條。十三條。

中三品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

上三品。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

制戒十益

一攝僧故。二極攝僧故。三令僧安樂故。四折伏無恥人故。五有慚愧者得住持故。六不信者令得信故。七正信者增益故。八於現法中得漏盡故。九未生諸漏令不生故。十正法久住為諸天人開甘露門故。

乞食十利

一自用活命自偶不屬他。二施我者命住三寶然後當食。三長生悲心。四隨順佛教。五易滿易養。六破憍慢法。七無見頂善根。八見我乞食餘者效我。九不與男女大小有諸事故。十次第乞生平等心。

受戒發十大願

經律戒相布薩軌儀

乞食十法

一為攝受諸有情。二為次第。三為不疲厭。四知足。五為分佈。六為不耽嗜。七為知量。八為善品現前。九為善根圓滿。十為離我執。

涅槃十戒

一禁戒。二清淨戒。三善戒。四不缺戒。五不折戒。六大乘戒。七不退戒。八隨順戒。九畢竟戒。十具足戒。

沙彌十二有犯

一不分別衣。二離衣宿。三觸火。四足食。五害生種。六青草上棄不淨。七輒上高樹。八觸寶。九食殘宿食。十壞地。十一不受食。十二損生苗。

十二種惡律儀

屠兒。魁膾。養豬。捕魚。獵師。網鳥。捕蛇。養雞。咒龍。作賊。捕賊。獄吏。

淫女家。酤酒家。洗染家。壓油家。加上四種。即名十六種惡律儀。智者勿犯。

授戒法十二科

經律戒相布薩軌儀


菩薩隨身十八種物

楊枝。澡豆。三衣。瓶。缽。坐具。錫杖。香爐奩。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像。

二十五護戒神

不殺生
茶芻毗愈陀泥
輸陀利輸陀尼
毗樓遮那波
阿陀龍摩坻
娑羅桓尼和婆
不偷盜
抵摩阿毗婆馱
阿須輸婆羅陀
婆羅摩亶雄雌
婆羅門地鞞哆
那摩呼多耶舍
不邪淫
佛陀仙陀樓哆
鞞闍耶藪多婆
涅坻醯陀多耶
阿羅多賴都耶
波羅那佛曇
不妄語
阿提梵者珊耶
因台羅因台羅
阿伽風施婆多
佛曇彌摩多哆
多賴叉三蜜陀
不飲酒
阿摩羅斯兜嘻
那羅門闍兜帝
薩鞞尼幹那波
闍鞞斗毘舍羅
迦摩毗那闍尼佉
犯五戒所招過咎。具於前章。行者勿令有損也。

佛住世八十年頌曰

 十九逾城六苦行  五歲遊歷三十成
 說法度生五十年  是則共當八十壽

迦絺那。明瞭論雲。為存略故。但言迦提。此翻功德。以坐夏有功。五利賞德也。西域記。以迦提翻雲昴星。昴星直此月故。律鈔到明瞭論。翻為堅實。能感實。能感多衣。衣無敗壞故。又名難活。以貪人取活為難。捨少財入此衣。功德勝。如以須彌大衣聚施也。或云堅固。又云陰覆。古翻為賞善罰惡衣。賞前安居人(後安信人不得)也。亦翻功德衣。以僧眾同受此衣。招五利功德。律中受此衣故。畜長財離衣宿。皆請。別眾食。食前食後至他家。四分雲。安居竟。應受功德衣。則前安居人七月十六日受。至十二月十五日捨。四分雲。若得新衣。若檀越施衣。若糞掃衣。四分雲。糞掃則非死人衣。新物揲作淨。若已浣。浣已納作淨。即日來。不經宿。不以衰命得。應法。四週有緣。五條作十隔。用袈裟色。受捨應鳴鐘。集僧羯磨。具出自恣篇。

大明會典一款

太祖洪武永樂高皇。三次頒行天下
大乘菩薩戒經。永為定例。

聖論許令僧俗受戒之人。抄白牒文。隨身執照。凡遇關津把隘之處。驗寔放行。

洪武舊制

聖旨 洪武十年三月十三日。禮部尚書張呂本孫 敏李江歡敕監承林英奉
天門奏准。欽奉
聖旨 就批本。著落禮部知道一切南北僧道。不論頭陀人等。有道善人。許令浙江廣東廣西湖廣等處。但有行腳僧道。白衣人等。情願歸依
三寶。或受五戒。或受十戒。持齋戒酒。習學經典。明心見性。理義圓明。僧俗善人。許令齋持戒牒
大乘菩薩隨身執照。不論山林城郭鄉落村中。恁他結壇上座。拘集百千善男信女僧俗人等。日則講經。教化一方善人。夜則取靜修心。在家修道者。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早辨稅糧。生不遭王法。死不墮地獄。出家修道者。日則他飯充飢。夜則念佛看經。為善勝至。為國家保祐長生。祝延
聖壽。理合自然。又於謹身殿奉
洪武二十年四月十一日。禮部尚書崔趙郎中御台史劉經歷。依
聖旨覆奉。頒行天下。重出曉諭。知道於
永樂五年二月初六日。文武官等。奉天門早朝奏准。
聖旨。著落禮部知道。重新出榜曉諭。該行腳僧道。持齋受戒。大功大行善知識。恁住他處。結壇說法。度人生死。救人苦厄。須用香燭茶果甘甜飲食。供養善知識。每日吃人間黃金千兩。也消得施主的。受人禮拜。受人供養。一日八萬四千餘糧。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但到寺觀庵堂。用心供養。不可呵詈。但上座說法之時。若遇關津把隘。稅課司巡檢司等衙門公人不得阻。當許被害人告官發邊遠充軍。或里長老人阻。當俱發口外為民。恁他集眾。教化善法。如
朕親臨。教訓圓明。無如佛上法寶。上祝
皇國永固。風調雨順。萬民同樂。共享太平
吾朱門皇子皇孫。永為定例。

善見毗婆沙律卷第十八後半卷出同字函 小乘律中 大德舍利弗問優波離律行出品

舍利弗問優波離偈 幾罪以身得。幾罪以口得。覆藏得幾罪。相觸復有幾。優波離以偈答舍利弗。以身得六罪。口業復有六。覆藏得三罪。相觸得五罪。

答曰。一者身得。二者口得。三者身口得。四者身心得。五者心口得。六者身口心得。身業得六罪者。淫怒為初。口業得六罪者。虛誑妄語為初。覆藏得三罪者。一者比丘尼覆藏重罪得波羅夷。二者比丘覆藏他重罪得波夜提。三者比丘自覆藏重罪得突吉羅。是名覆藏得三罪。相觸得五罪者。一者比丘尼摩觸。波羅夷。二者比丘摩觸。僧伽婆尸沙。三者比丘以身觸女人衣。得偷蘭遮。四者比丘以衣觸女人衣。得突吉羅。五者比丘指桎他比丘。波夜提。是名五罪。

第二問答

明相出幾罪。三唱復有幾。於此幾八事。一切聚有幾。明相出三罪。三唱有二種。於此一八事。一切聚有一。

答曰。明相出得三罪者。一夜六夜七夜十夜過一月明相出。尼薩耆波夜提。比丘尼獨宿明相出。僧伽婆尸沙。比丘自覆罪。明相出。突吉羅。是名明相出得三罪。三唱二種。一者比丘。二者比丘尼。當說戒時。三唱有罪。不發露得突吉羅。是名三唱二罪。於律中具八事成罪者。比丘尼波羅夷。是一一聚有一者。戒序中說。憶有罪。應發露。發露者。分別戒相輕重。毗尼有二相者。身口是毗尼。重有二者。波羅夷。僧伽婆尸沙。是也。覆粗亦有二者。一波羅夷。一僧伽婆尸沙。

第三問答(解答於左)

如來分別結。毗尼有幾相。毗尼重有幾。復有幾覆粗。如來分別說。毗尼有二相。毗尼重有二。覆粗亦有二。

第四問答

聚落間幾罪。度江復有幾。啖肉幾偷蘭。啖肉幾突吉。聚落間有四。度江亦有四。一肉偷蘭遮。九肉突吉羅。

聚落間有四者。一比丘與比丘尼共期行。比丘初去時。得突吉羅。至聚落境界。比丘得波夜提罪。一腳在內。一腳在外。比丘尼得偷蘭遮。一腳盡入。僧伽婆尸沙。是名聚落間四罪。渡江有四罪者。比丘與比丘尼共期船行。初去時。比丘得突吉羅。上船。比丘得波夜提。比丘尼一腳上岸。得偷蘭遮。二腳俱上。得僧伽婆尸沙。是名渡江四罪。一肉偷蘭遮者。即是人肉。九肉突吉羅。象馬狗等肉。

第五問答

夜語幾得罪。晝日復有幾。佈施得幾罪。受施復幾罪。夜語有二罪。晝日復有二。佈施得三罪。受施得四罪。

答曰。夜語有二罪者。若比丘尼共男子入闇室屏處耳語。得波夜提。若比丘尼共男子一處去二肘外。得突吉羅。是名夜語二罪。晝日亦有二者。比丘尼共男子屏處若二肘半內。得波夜提。二肘半外。得突吉羅。是名晝日二罪。佈施得三罪者。比丘有殺心佈施毒藥殺人。得波羅夷罪。非人得偷蘭遮罪。殺畜生得波夜提罪。是名佈施三罪。受施四罪者。女人以手施與比丘捉。得僧伽婆尸沙。女人以淫慾施比丘。得波羅夷罪。非親裡比丘尼施衣。得尼薩耆波夜提。若比丘尼染污心知染男子受食。得偷蘭遮。是名受施得四罪五罪。

第六問答

幾罪對首悔。幾罪須羯磨。作已不可悔。如來分別結。五罪可懺悔。第六須羯磨。一罪不可懺。如來分別結。

答曰。可懺悔者。偷蘭遮。波夜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惡說。是名五罪可懺悔。第六須羯磨者。僧伽婆尸沙一罪。不可懺者。波羅夷是也。毗尼有二重者。一波羅夷。二僧伽婆尸沙。身口亦如是者。結戒不過身口。非時谷。

第七問答(毗尼二重先解於左)

毗尼重有幾。佛說身口業。非時幾谷味。幾白四羯磨。毗尼有二重。身口亦如是。非時谷一味。一白四羯磨。

答曰。非時谷一味者。蘇毗鹽以谷作。得非時服。是名谷一味。一白四羯磨者。差教戒比丘尼是。波羅夷有二者。一比丘。二比丘尼。是也。和合地有二者。一身和合。二法和合。

第八問答(波羅夷二條和合地二條。先於解左)

波羅夷有幾。幾曰和合地。復有幾失夜。結二指有幾。波羅夷有二。和合地有二。失夜亦有二。結二指有二。

答曰。失夜亦有二者。一行波梨婆沙。二行摩那埵。是也。結二指有二者。一比丘尼灑淨。二頭髮長不得過二指。

第九問答

打身有幾種。幾種眾僧破。作初罪有幾。作白復有幾。打身有二種。因二破眾僧。初作有二罪。作白亦有二。

答曰。打身得二罪者。比丘尼打身得突吉羅。啼得波夜提是。因二破眾僧有。一羯磨。二提舍羅是。作初有二罪者。一比丘九初罪。二比丘尼九初罪是。作白亦有二者。一白羯磨。二單白。

第十問答

殺生有幾罪。重語有幾種。罵詈有幾種。行媒有幾種。殺生有三罪。語重有三罪。罵詈亦有三。行媒事三罪。

答曰。殺生有三罪者。人得波羅夷。非人偷蘭遮。畜生波夜提。語重有三罪者。教偷。教死。向人說得聖利法。是名語有三重。罵詈亦有三者。若欲心罵女根谷道。二僧伽婆尸沙。罵餘身份。得突吉羅。是名三罪。行媒有三罪者。受語時。得突吉羅。往說偷蘭遮。還報得僧伽婆尸沙。是名三罪。

第十一問答

幾人受具戒。聚作有幾罪。滅擯復有幾。一語復有幾。三人不得受。聚作復有三。滅擯亦有三。一語亦亦三。

答曰。三人不得受者。一遠不聞。二身份不具足。三根不具足。衣缽不具足身份所攝。十三難人是根不具足所攝。聚作復有三者。一別眾。二白不成就。三羯磨不成就。是名三。滅擯亦有三者。一比丘尼以身謗人。如慈地比丘尼(滅擯法略開於末)。二沙彌壞沙彌。就他谷道行淫。三者行淫慾法不障道者。是名滅擯三罪。一語亦有三者。一羯磨。三人一時得戒。是名三。

第十二問答

盜戒有幾罪。淫戒復有幾。正斷復有幾。因棄擲有幾。盜戒有三罪。淫戒有四罪。正斷亦有三。因棄擲有三。

答曰。盜戒有三罪者。五錢波羅夷。四錢偷蘭遮。三錢乃至一錢突吉羅。是名盜三罪。淫戒有四罪者。一女相波羅夷。死女半壞偷蘭遮。不觸四邊突吉羅。比丘尼以物作根自入內根中。得波夜提。是名四罪。正斷亦有三者。一斷人命波羅夷。二斷草木波夜提。三自截男根偷蘭遮。是名三。因棄擲有三者。有殺心棄擲毒藥。若人得死。波羅夷。非人死偷蘭遮。畜生死。得波夜提。是名三。棄擲復有三。比丘棄擲精僧伽波尸沙。棄擲大小便生草上。得波夜提。水中淨地得突吉羅者。

第十三問答

教比丘尼戒。幾波逸突吉。於中幾有新。衣有幾種衣。教尼戒品中。波夜突吉羅。有四信佛說。與衣二種罪。

答曰。教誡比丘尼至日沒。得波夜提。先說法。後說八敬法。得突吉羅。有四信佛說者。一房舍。二戒。三如法作。四不如法作。是名四。與衣二種罪者。與非親裡具足比丘尼衣。得波夜提。與不具足戒比丘尼衣。得突吉羅。不具足戒者。從比丘尼白四羯磨。未從大僧白四羯磨。是名與衣二。

第十四問答

佛說尼有幾。波羅提有幾。食生谷有幾。波夜突吉羅。佛說比丘尼。波羅提有八。波夜得突吉。因乞生谷故。

答曰。波羅提有八者。比丘尼波羅提提舍尼是。波夜提突吉羅者。比丘尼乞生谷。得波夜提。食時突吉羅。

第十五問答

行時有幾罪。立時有幾罪。坐時有幾罪。眠時有幾罪。行時有四罪。立時有四罪。坐時有四罪。眠時有四罪。

答曰。行時有四罪者。比丘與女人共期。初去時。得突吉羅。至村。得波夜提。比丘尼獨行去。得偷蘭遮。至村。得僧伽婆尸沙。立時有四罪者。比丘尼共男子立在屏處。得波夜提。申手外。得突吉羅。若比丘尼明相欲出。不隨伴去。住離申手內。偷蘭遮。申手外。得僧伽婆尸沙。坐眠亦如是。

第十六問答

波夜提有幾。一切非一種。非前亦非後。同一時而得。波夜提有五。其類非一種。非前亦非後。一時俱得罪。

答曰。波夜提有五者。酥油蜜石蜜脂五器。各受。過七日服。得五波夜提罪。其類非一種者。酥蜜等也。非前亦非後者。取聚置一處。並服一時。俱得罪。

第十七問答

有幾波夜提。一切非一種。非前亦非後。同一時而得。有九波夜提。其類非一種。非前亦非後。一時俱得罪。

答曰。有九波夜提者。乞九種美食。一乳。二酪。三酥。四熟酥。五油。六蜜。七石蜜。八肉。九魚。是名九種。其數非一種。各異也。非前亦非後者。因食時俱得罪。一時食也。

第十八問答

有幾波夜提。其類非一種。以身口懺悔。如來分別說。有五波夜提。其類非一種。以口業懺悔。如來分別說。

答曰。有五波夜提者。其五波夜提。其數非一種。以口業懺悔。一時懺悔得滅。

第十九問答

有幾波夜提。其類非一種。幾以口業懺。如來分別說。有九波夜提。其類非一種。一以口業懺。如來分別說。

答曰。有九波夜提者。乞九種美食。得九波夜提罪。其類非一種者。酥油魚肉相異。以口業懺者。九波夜提罪。一語懺。便得滅也。

第二十問答

有幾波夜提。其類非一種。口語成懺悔。如來分別說。有五波夜提。其類非一種。發語名字悔。如來分別說。

答曰。有五波夜提者。發語名字懺。列罪名而懺悔。

第二十一問答

有幾波夜提。其類非一種。聚性成懺悔。如來分別說。有九波夜提。其類非一種。聚性成懺悔。如來分別說。

答曰。有九波夜提者。取性成懺悔者。列罪名而懺悔。

第二十二問答

第三罪有幾。因食復有幾。食時得幾罪。因食得幾罪。第三得三罪。因食有六罪。食時得三罪。因五食得罪。

答曰。第三得三罪者。隨舉比丘尼三諫不捨。波羅夷。比丘被僧三諫不捨。僧伽婆尸沙。比丘比丘尼惡見三諫不捨。波夜提。因食得六罪者。云何得六罪。一為飲食故。自稱得過人法。二為飲食故行媒。三為飲食故。言若人住此寺者。得道果。不自道名字故。得偷蘭遮。四為飲食故。無病乞食。五為飲食故。比丘尼無病乞食。犯波羅提提舍尼。六為飲食故。比丘無病乞飯。得突吉羅罪。是名因食得六罪。食時得三罪者。比丘食人肉偷蘭遮。象馬龍狗等肉突吉羅罪。比丘尼食蒜。得波夜提罪。是名食時三罪。因五食得罪者。比丘尼知男子染污心。從乞得人肉。得蒜。得美食象馬肉。受染污心男子食。僧伽婆尸沙。啖人肉偷蘭遮。啖蒜波夜提。乞美食波羅提提舍尼。象馬等肉突吉羅。是名因五食得罪。

第二十三問答

一切第三過。至處復有幾。復問罪有幾。諍事復有幾。一切第三過。罪至有五處。善答罪有五。諍事亦有五。

答曰。一切第三過者。比丘尼隨舉初諫不捨突吉羅。一羯磨不捨偷蘭遮。二羯磨不捨波羅夷。是名三諫三罪。罪至有五處者。比丘尼。隨舉白不捨突吉羅。一羯磨不捨偷蘭遮。二羯磨不捨波羅夷。若欲破僧。三諫不捨。僧伽婆尸沙。惡見三諫不捨波夜提。是名五罪。善答罪有五者。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五眾。具有三諫不捨罪。諍事亦有五者。五眾俱有四諍。

第二十四問答

論事復有幾。以幾法用滅。有幾不得罪。有幾處成善。論事復有五。以五法用滅。清淨有五種。三處中成善。

答曰。論事復有五者。論五眾諍事。以五法用滅者。五眾滅五眾諍事。清淨有五種者。五眾犯罪懺悔得清淨。三處中成善者。僧處眾處白衣三處無諍。是名善也。

第二十五問答

身業夜幾罪。見時得幾罪。乞食得幾罪。身業夜二罪。身業晝二罪。見時得一罪。乞食得一罪。

答曰。身業夜二罪者。比丘尼與男子共夜入屋申手內波夜提。申手外突吉羅。身業晝二罪者。比丘尼晝日與男子共屏處申手內波夜提。申手外突吉羅。見時得一罪者。比丘故看女根。得突吉羅。乞食得一罪者。比丘無病不得為身乞食。得突吉羅。

第二十六問答

見恩有幾種。依人成懺悔。驅出復有幾。善行復有幾。見恩有八種。依人成懺悔。驅出說有三。善行四十三。

答曰。見恩有八種者。於拘睒彌揵度已說。依人成懺悔者。五眾懺悔罪。要因依人得悔。驅出說有三者。一覆藏。二未懺悔。三惡見。善行四十三者。擯人行四十三法。得入眾。不行此法。不得入眾。

第二十七問答

妄語有幾種。七日復有幾。波羅提舍幾。發懺悔有幾。妄語有五處。七日法有二。十二提舍尼。懺悔復有四。

答曰。妄語有五處者。波羅夷。僧伽婆尸沙。偷蘭遮。波夜提。突吉羅。七日法有二者。七日藥。受七日法出界外。是名二十二。提舍尼者。比丘尼八波羅提提舍尼。比丘四波羅提提舍尼。捨十二。懺悔復有四者。提婆達多遣人害佛。供養阿[少/兔]留陀優婆夷離車子。眾僧為作覆缽羯磨。娑婆伽比丘。此四種人就佛懺悔。

第二十八問答

妄語有幾觀。布薩有幾觀。使者有幾觀。外道有幾法。妄語有八觀。布薩復有八。使者亦有八。外道有八法。

答曰。妄語有八觀者。發心欲妄。發口成妄語。妄語竟。知是妄語。隱藏所知。妄道餘事。前人知解。邪心。是名觀也。布薩復有八者。八戒也。使者亦有八者。調達以非法欲破僧。僧差具八德人往說。調達所作。非佛法僧。是調達所作也。外道有八法者。外道欲出家行波利婆沙八法者。不往五不應行處。聞讚佛法僧歡喜。

第二十九問答

受戒有幾語。復有幾起敬。幾人應預座。教誡尼有幾。八語受具戒。起敬亦有八。預座復有八。八法教誡尼。

答曰。八語受具戒者。比丘尼白四羯磨。比丘白四羯磨。起敬亦有八者。比丘尼八敬法也。預座復有八者。大眾集時。上座八人次第坐。餘者隨坐。八法教誡尼者。比丘有八德。堪教誡比丘尼。

第三十問答

幾人不應禮。不為作叉手。有幾突吉羅。用衣復有幾。十人不應禮。不為作叉手。有十突吉羅。用衣復有十。

答曰。十人不應禮。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犯戒人。眠人。食人。大小便嚼楊枝人。十人不為作者。如前十種人。不得作叉手。有十突吉羅者。若為上十種人作禮及叉手。得突吉羅罪。用衣復十者。十種衣聽著。

第三十一問答

有幾作不善。如來分別說。於瞻部律中。一切不善作。十二作不善。如來分別說。於瞻部律中。一切不善作。

答曰。十二作不善者。白不善。非法別眾。非法和合眾。法別眾。白羯磨中。有四非法。白二羯磨中有四非法。白四羯磨中有四非法。三四合十二非法。

第三十二總問答

隨大德所問。我亦隨意答。問問中即答。無有一狐疑。

善見毗婆沙律卷十八。大德舍利弗問優波離律行。出品。終同字函。第八南藏號。

解明慈地比丘尼擯法。出本函第十三卷中

滅擯比丘尼者。滅擯有三。一者滅身。二者滅不同住。三者滅罰。是名三滅擯。云何滅身。答曰。滅作者是滅身也。云何滅不同住。若犯罪不出。復不捨邪見。名滅不同住。云何滅罰。汝但作罪。自然滅。此是滅罰也。此慈地比丘尼。於三滅中。自得滅身也。佛語諸比丘。汝等滅擯慈地比丘尼。法師曰。此慈地比丘尼。身清淨。為人所教。作如此謗。教者應滅擯。何以世尊教滅擯慈地比丘尼。為以其謗故擯。為以其犯罪故擯。若以其有罪擯者。沓婆摩羅子亦應有罪。以其謗故擯者。沓婆無罪。於律本中說。若比丘以無根波羅夷法。謗比丘。得僧伽婆尸沙。若比丘以無根波羅夷。謗比丘尼。突吉羅。比丘尼謗比丘。亦如是。若爾慈地比丘尼得突吉羅。妄語故波夜提。法師曰。以無根波羅夷。謗比丘。得僧伽婆尸沙。無波夜提罪。慈地比丘尼犯突吉羅罪。亦無波夜提罪。所以擯慈地比丘尼。以其自言犯罪故。於是世尊從座起入房。諸比丘即教慈地比丘尼。脫法服。覓白衣服與著。驅其令出。慈地比丘。見擯慈地比丘尼。語眾僧言。我瞋瞋故。教比丘尼謗。此是我罪。莫擯慈地比丘尼。瞋者轉善心也。不喜者。因瞋故失喜心。是不喜亦言心垢。無根波羅夷法者。此無賓波羅夷謗者。

法律三昧經云。一切賢聖及外道五通仙人。俱各修禪。云何得道各異。頌曰。

 如來禪三祗  果滿行周圓  菩薩禪眾生
 度盡趣涅槃  緣覺禪棄有  著無病亦然
 仙人禪存想  飛升憶長年

又永明壽禪師四料揀雲。

 有禪無淨土  十人九錯路  陰境變現前
 敞爾隨他去  無禪有淨土  萬修萬歸去
 但得見彌陀  何愁不開悟  有禪有淨土
 猶如戴角虎  現世為人師  過去作佛祖
 無禪無淨土  戴床並銅鉒  萬劫與千生
 無個人依估

或難曰。云何兼修。

 有人來問老僧禪  呼汲彌陀直指傳
 行住坐臥皆如此  吃飯穿衣得自然
 苦海之中無把捉  且將羈鎖繫心猿
 到家不用關捩子  即入無餘大涅槃

又曰。

 學道莫學口頭禪  妄談般若自招愆
 腳踏實地行將去  兼修淨土妙中玄

經律戒相布薩軌儀(終)

律學沙門如馨。捐衣缽之資。鋟梓流行。庶即過去師僧父母。歷劫親冤。法界有情。咸悟金剛寶戒。共造如來定慧之域。

伏願盡此報身。速生安養。面禮
彌陀親授記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