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尊對西方淨土依正莊嚴的描述,為我們建構起一個至極真善美慧的妙參照系,俾令眾生於淨穢二土的比較中,生起對安樂世界無限欣慕心,信願持名,踏上出離娑婆苦海的妙莊嚴路。
娑婆穢土三苦八難充滿,極樂世界無苦純樂,不聞苦難之名,何況實苦。二土適成鮮明對照。從修道證果來看,二土的難易苦樂亦有霄壤之別。慈雲大師歸納為十條,精當明確:
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但受華開見佛、常得親近之樂。
二者此土有不聞說法苦,彼土但受水鳥樹林、皆宣妙法之樂。
三者此土有惡友牽纏苦,彼土但受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樂。
四者此土有群魔惱亂苦,彼土但受諸佛護念、遠離魔事之樂。
五者此土有輪迴不息苦,彼土但受橫截生死、永脫輪迴之樂。
六者此土有難免三途苦,彼土但受惡道永離、名且不聞之樂。
七者此土有塵緣障道苦,彼土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經營之樂。
八者此土有壽命短促苦,彼土但受壽與佛同、更無限量之樂。
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但有入正定聚、永無退轉之樂。
十者此土有佛道難成苦,彼土但有一生行滿、所作成辦之樂。
西方淨土有五因緣,能令往生者有進無退:一者彌陀大悲願力攝持,故有進不退;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增進不退;三者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聞者常起念佛法僧之心,故不退;四者純諸菩薩以為勝友,外無魔邪,內無煩惱,故不退;五者壽命永劫,與佛齊等,故不退(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
正因為西方極樂世界具有無量不可思議功德,釋尊苦口婆心,勸勉眾生「精明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勤苦,須臾之間。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長與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無復貪恚愚癡苦惱之患,欲壽一劫,百劫,千億萬劫,自在隨意」(《佛說無量壽經》)。歷代淨宗祖師大德亦反覆警策,堅固求往生的願心,若赤熱鐵輪,旋轉於頭頂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願。若轉輪聖王勝妙五欲現前,亦不以此樂退失往生之願。遭逢此至極之逆境順境,尚不改往生淨土之願,況世間小小逆順境界,豈能引轉願往生心。
綜上所述,厭離行與欣慕行是願門的一體兩面,相輔相成。然而對凡惑眾生來說,厭欣心的生起殊為不易。善導大師敏銳見到:「娑婆雖苦,處的已久,實不庸易離開;蓮邦雖樂,概未曾到過,豈能遽往?必須真心徹到對於娑婆深生厭惡,對於極樂渴望甚深,方得往生。」可見,這種逆眾生慾望之潮,順法性之流的淨願,非善根般若顯露,何能生髮。癡愛眾生,如人墮海,有五因素難出慾海:一、水深,二、波迅,三、迷暗,四、情執,五、迫失力。
眾生置身慾海,頭出頭沒,無有休止。釋尊為拯濟沉溺眾生,開示念佛法門,首開折伏與攝受二門,激揚眾生的厭欣心。厭離娑婆、欣慕極樂,雖具愛憎之心,然非世間之愛憎,乃十方如來轉凡成聖之愛憎。若非厭離,何以脫離娑婆濁世?若非欣慕,安能生彼極樂蓮邦?證知厭離而後能轉凡,欣慕而後能成聖。釋尊如悲父,折伏眾生;彌陀世尊如慈母,攝受眾生。一遣一接,折攝並運,成辦廣度眾生的佛事。
釋尊演說淨宗念佛法門,具四悉檀。廣說西方淨土種種莊嚴,有緣眾生慶聞佛說,並親眼目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得歡喜益(世界悉檀);眾生聞法,欣慕極樂世界,信願持名,往生彼土,得生善益(為人悉檀);眾生厭離娑婆穢土,捐棄有漏惡因,懺悔念佛,得破惡益(對治悉檀);淨業行人念佛往生,花開見佛,得入理益(第一義悉檀)。淨宗念佛法門具折攝二門與四悉檀,極顯釋尊度化眾生的悲智。
厭欣心對淨業修持至關重要。淨業行人對所處之娑婆世界,應作種種穢濁痛苦想,使之厭惡;厭則欲離,離則出此世界;同時,對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則應作莊嚴安樂想,使之欣慕,欣則欲往,往則生彼世界。一欣一厭的心理定勢,導致臨命終時,自然如箭離弦,彈指往生。譬如拉車者,前挽後推,則進趣自速。人在三界牢獄,宜應當機立斷,信願持名,哀求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