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彌陀此遣彼喚,豈容不去

又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所弗窺測。況我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仰惟釋迦此方發遣,彌陀即彼國來迎。彼喚此遣,豈容不去也。唯可勤心奉法,畢命為期。捨此穢身,即證彼法性之常樂。此即略標序題竟。——《觀經四帖疏·玄義分》

這段疏文敘說淨土法門的施設,全體是佛的果覺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盡。佛法的綱宗可概述為教、理、行、果。佛現量契證真如理體,由此理體應眾生根機施設教法。眾生依教法來修行證入佛果。於此佛的實智與權智,密意弘深,施設的教門妙合天然,不可思議。

蓮宗教理行果之奧義,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三賢位的菩薩與聖位之十地菩薩,以其智慧,欲測度淨土教海奧藏,亦無能企及。更何況我等十信位之下的輕毛凡夫(十信為外凡之位,十信以下稱為信外輕毛,以任隨風吹之輕毛,比況凡夫心力怯弱,忽東忽西,進退無定),障重福薄,智慧全無,更無從了達蓮宗幽深的宗旨趣向。是故,我等眾生於此淨土法海宜生謙敬之心。

然於此大不可思議之淨土法門,吾人當從何入手呢?導祖慈悲地告示吾人:從仰信下手,惟佛語是從。釋迦牟尼佛在此娑婆穢土,發遣我等眾生,疾速離開此火宅惡世,勸勉吾人「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無量壽經》)。吾人當以智慧觀照五濁惡世的種種危象,諸如邪見熾盛、災難頻仍、飲苦食毒(食品安全)、競相爭利、不孝不忠、慾海狂瀾,此乃我等眾生三毒煩惱所感召,亟須時時覺照,成就厭離心。

正當吾人隨順悲父釋迦牟尼佛之發遣,懇求出離五濁之際,阿彌陀佛即如慈母,手持蓮華前來接引吾人往生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配合默契,彼喚此遣。阿彌陀佛十劫以來在極樂世界不斷地呼喚著我們回歸,然吾人業障覆心,有耳如聾,未曾聞到。釋迦牟尼佛也是八千次來到娑婆世界,示現八相成道,乃至示現百千萬億身,隨形六道,悲心發遣吾人速離火宅,前往極樂清涼池。

然我等眾生剛強難化,不信不聽,故令至今尚在輪迴,備受眾苦。今世幸得人身,幸聞淨土法門,了知彌陀、釋迦的彼喚此遣,亟須撩衣便行,不容一刻躊躇,以決定往生淨土為生命之鵠的(目的)。

在此苦難的世間,人命無常,國土危脆,苦空夢幻,無可眷戀。唯當精勤,奉行念佛一法,唯此為大,盡形壽執持名號,以此作為本命元辰,以此安立現前狂野之心,以此契入彌陀願海,以此領略本地風光。如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執持佛號,盡其一生,將佛號持至純熟。

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決定兌現其臨終接引願,攜觀音、勢至及西方無量聖眾,前來接引吾人。吾人當下捨棄此業報污穢之身,神識升入蓮台,蓮華閉合,彈指間即隨阿彌陀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八功德水中,華開見佛,即可證入法性之常樂我淨,得阿鞞跋致,疾速成就大乘的佛果。

導祖以簡潔的文字,將淨土之應化因緣以及淨土之勝妙,畫龍點睛地予以彰顯。第一序題門法義高度概括的標顯,令《觀經》之綱宗秘髓得以顯豁暢達。開門見山,撥雲見月,真實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