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曰:如維摩方丈,包容有餘,何必國界無貲(zī),乃稱廣大?
答曰:所言廣大,非必以畦畹(qí wǎn)為喻。但言如空,亦何累方丈。又,方丈之所包容,在狹而廣,核論果報,豈若在廣而廣耶?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
這裡又施設了一個問來說。這個問是來自《維摩詰經》。當時,維摩詰居士示疾,釋迦牟尼佛派文殊師利菩薩帶了很多菩薩,舍利弗、大目犍連這些聲聞眾去探疾。實際上這也是維摩詰居士示現一個度化眾生的方便,來說身體的無常、苦空。通過這個有病的身體,要有得如來身的願望,要想得如來身,就得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他是這麼一個示現。
當時維摩居士知道文殊菩薩帶著很多的菩薩、聲聞要來,就把房間撤空,就剩了一張床,他就坐在床上。這房間不大——方丈。方丈,一丈見方才多少?十幾米。現在我們說方丈,一看很氣派,實際上方丈是很小的。
舍利弗去了之後就生了念頭:我們都來了,也沒有坐的地方。他只是動個念頭,沒有座位。維摩居士馬上就知道了:「你是來求法的,還是來求座的?」舍利弗趕緊說:「我是來求法的,不是來求座位的。」於是維摩居士就跟他講了求法怎麼求,要不著一切法才為求法。雖然教化一通之後,還是要善巧方便,在事相上攝受眾生。
所以維摩居士就問文殊師利菩薩,說:「他方世界你去得很多,了解很多的剎土——廣游啊。在你看來,哪個剎土的座位最好?」文殊師利菩薩說:「大概距離我們這個世界三十六恆河沙國的距離,有一個世界叫須彌相,那個剎土有一尊佛叫須彌燈王佛,他那裡座位很好。那個座位高有八萬四千由旬。」一由旬就四十里,他那座位很高了。維摩詰居士聽到這個,就以神通力向須彌燈王佛借了三萬二千個座位。
一個座位就八萬四千由旬,這裡就出現了不可思議了。就在這個方丈裡面放了三萬二千個師子座,師子座沒有縮小,房間也沒有放大,但是廣狹相容,都能裝得下。不僅是這個房間沒有障礙,他所住的毗耶離城也沒有障礙。當時文殊菩薩這些都是有神通變化的,就馬上變身很大,變成四萬二千由旬,都能夠坐在這個座位上,在那端坐。舍利弗、大目犍這些聲聞,就坐不上去,太高了。那怎麼辦?維摩詰居士教他一個方法——你們向須彌燈王佛頂禮、祈求。這一頂禮祈求,都坐上去了。
維摩丈室包容三萬二千個師子座,綽綽有餘。由此來說,何必在這裡說極樂世界的淨土沒有邊際,才能說他廣大呢?「廣大無邊際」代表心性、法性的情況,它是超越對待法的。因為我們這個世間講廣大,它就是比較法裡面出來的。這裡像「畦畹」。畦,是面積概念,是相當於五十畝面積;畹是相當於三十畝的面積。一般的比較,畹小——三十畝的畹是小的,五十畝的畦是大的。所以我們這裡講大和小是相待比較而言的。
現在談極樂世界的廣大,就不是一個大小對待來說的了。只是直接說空,空是現量,像虛空。這個虛空裡面,沒有什麼大和小的對待而言,它超越了對待。但是它也能夠包容對待,也不妨礙方丈這麼小的空間能包容更多的東西,更大面積的物品。
進一步來說,《維摩詰經》是表達菩薩的不可思議,它是小不可思議。十來米的空間包容這麼多三萬二千師子座,這叫「在狹而廣」,就是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能夠含攝廣大的物品。它也可以是廣狹相容。
但是極樂世界,從本質意義上來說,來論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功德、果報,就是「在廣言廣」。就不是在一個狹小空間包容廣大,而是本身就是廣大,然後包容廣大。這些都是非常超越的理念,表明極樂世界的面積、國土廣袤,無有邊際,能夠容納所有的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