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心不廣大,就無法供養十方諸佛如來

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讚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佛土,菩薩人天志趣不廣,不能遍至十方無窮世界供養諸佛如來大眾。或以己土穢濁,不敢向詣淨鄉;或以所居清淨,鄙薄穢土。以如此等種種局分,於諸佛如來所,不能週遍供養,發起廣大善根,是故願言:我成佛時,願我國土一切菩薩、聲聞、天人大眾,遍至十方一切諸佛大會處所,雨天樂、天華、天衣、天香,以巧妙辯辭,供養讚歎諸佛功德。雖嘆穢土如來大慈謙忍,不見佛土有雜穢相;雖嘆淨土如來無量莊嚴,不見佛土有清淨相。何以故?以諸法等故,諸如來等,是故諸佛如來名為等覺。嘆穢土如來大慈謙忍,不見佛土有雜穢相;雖嘆淨土如來無量莊嚴,不見佛土有清淨相。何以故?以諸法等故,諸如來等,是故諸佛如來名為等覺。若於佛土起優劣心,假使供養如來,非法供養也。是故言:「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讚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

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讚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

這是第三種功德成就,無餘供讚德。無餘,就是在十方所有世界當中,不會有遺漏。去供佛、讚佛的這種德能。偈頌就說「雨」,就是到他方世界去供佛,雨種種的天華、天樂、天衣、種種妙香等,包括幢幡、衣蓋這些供養具去供養諸佛。供養的時候,當然同時要稱揚讚歎諸佛的功德。那這些諸佛有的是淨土的佛,有的是穢土的佛,都要平等地去供養讚歎。

阿彌陀佛為什麼要生起這個莊嚴?是見到有的剎土菩薩、人天的發心不廣大。發心不廣大,就不能分身散影遍至十方無量的世界去供養諸佛如來以及與會的大眾。所以心量有多大,福報就有多大,心量小,就做不了大的佛事。

還有分別心。或者是自己處在五濁惡世,穢土,就不敢到清淨莊嚴的剎土去供佛,自慚形穢,有自卑感;或者自己住在清淨的剎土,看到穢土,他瞧不上眼,鄙視。因為在淨土,肯定身高很高,百福莊嚴。穢土,可能那個佛示現的都是黃面比丘相,身材很矮小;土地都是沙礫、坑坎,很不莊嚴,根本就沒有黃金為地。他就會容易生起這種高下優劣的分別心,就不願意到穢土去供佛。

就由這種種的內心的局限、分別,所以就對十方無量的諸佛如來所,不能平等週遍供養,也就發起不了廣大的善根。因為真正的善根還是要三輪體空的,還是要大菩提心、大平等心裡面生起來的。

所以法藏菩薩發願:等我成佛的時候,我剎土當中的一切菩薩、聲聞、天人大眾……這裡,這種願力所包攝的還不只菩薩,就那些聲聞,他方世界來往生的聲聞,以及帶業往生的天人,這些只要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諸往生者,他都有能力分身散影,同時態遍至十方一切諸佛大會的處所。

到那去,不能空手去,那要廣修供養,這個供養具都是阿彌陀佛的恩賜。所以就是常以清旦,盛眾妙華。就在清晨的時候,夜氣清明,心很清淨,表達恭敬,大恭敬心,就能夠到他方世界去作供養。雨,就是像天空雨下了種種的音樂、種種的華、種種的衣、種種的香、種種的幡蓋、宮殿,這些種種華都能夠在虛空合成一個華蓋,朝下對著佛來供養。同時以梵音、辯才、微妙的辭語來讚歎諸佛的功德。前面作供養,後面要讚歎。

這個讚歎都是要體現平等心,不要有分別。雖然讚歎「穢土如來大慈謙忍,不見佛土有雜穢相」。比如他方世界的淨土的菩薩要過來供養釋迦牟尼佛的話,那個淨土的佛都會告誡這個菩薩:「你到那邊去,不要看到佛的身體很卑小,生輕慢心。」這是由於釋迦牟尼佛以他的大慈願力,以他的謙忍精神隨眾生的那種水平來示現。我們這個世間就是幾米高,最多就是兩米、三米,能示現一個一百里的身高嗎?那攀不上。他也跟眾生差不多,最多身高高一倍而已,所以「丈六八尺」,最多是這個身高。

就是示現像我們現在鑄的阿彌陀佛,四十八米,可能我們都覺得攀不上。但他方世界的菩薩身高,或者就是三十二由旬,或者四千二百由旬,八萬四千由旬,他有那麼高。所以雖然你那麼高,你要知道釋迦牟尼佛他有這種能力示現種種的身高,但是為了度眾生故,他示現了卑下的身體。這個卑下身體,是表明佛的大慈謙忍。

然後,他所處的那個世界種種雜穢之相——荊棘、坑坎、高山峻嶺、沙礫……這是眾生的業感。其實在佛的自證量當中,也是七寶為地,也是無量的莊嚴,但佛不能夠把他的那種地面莊嚴顯現出來,還是要隨順眾生的業力——佛好像也跟我們一樣,處在一個雜穢的地方。

這就是《維摩詰經》裡面,當佛說「心淨則佛土淨」的時候,舍利弗就生起一個懷疑說:佛應該是心淨,心很清淨,為什麼你跟我們一樣,也處在這麼一個沙礫,不乾淨的地方呢?這個念頭一出來,虛空的螺髻天王就告誡他:「你不要用自己的觀點來看,佛自己的境界不是你看到這個境界。」當時佛為了印證這個,足指按地,當下就是七寶為地。但七寶為地顯現一下,還要回到沙漠地來。

所以,這些大菩薩知道佛是示現。雖然看到是一個穢土的情形,但是本質上是沒有雜穢之相;雖然讚歎淨土如來無量的功德莊嚴,但不見佛土有清淨相。就離開了這種污穢和清淨的對待法,這就大平等了。何以故?為什麼他能有這種平等的觀照?是由於諸法的體性是實相,是平等的,於是諸佛如來所證的法身也是平等的,他所具足的十力、四種無畏、十八不共法也是平等的。所以諸佛如來都稱為等覺——平等覺。

如果對於去供養的佛土生起了優劣心——哪個更優一點,哪個更劣一點的心,即便用無量多的供養具供養如來,都不是法供養。法供養就是要平等心。就好像維摩詰居士拿他的珍寶,一份奉獻佛,一份奉獻這個城裡最下的一個乞丐。當這個心出來供養的時候,當下這種財供養就是法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