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大願——(第11願)正定必至涅槃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我成佛時,國中天人悉皆住大乘正定聚,必定證得大乘佛果。若此願不兌現,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因地考察他方世界,或有眾生遇佛法而修行,動經無量劫,進進退退,唐喪光陰,了生死成佛道,遙遙無期,故悲心啟願:我成佛時,國中天人聖眾,悉皆成阿鞞跋致菩薩,究竟圓滿佛果。阿彌陀佛在此願,直接彰顯肇立四十八願建立淨土的終極目的,欲令十方眾生往生極樂,成就佛果而已矣。

「定聚」即為正定聚。聚是類別的意思。經典中將根性不同的眾生,以類聚之,不出三種。一類是邪定聚,必定墮入六道輪迴者。第二類是不定聚,能否得解脫隨緣而定,遇善緣即上升,遇惡緣即墮入輪迴。主要指信位及內外凡夫,進退不定。第三類是正定聚,決定得到菩提涅槃、佛果的,屬大乘初住以上者。正定聚也即不退轉位,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初得無生法忍,即為正定聚。

我等凡夫在修菩提道成就佛果的過程中,此三關難以透過。

第一關是脫離三界分段生死難。按通途佛法,一定要斷除見思惑,證得阿羅漢的果位,才能離開三界的分段生死,而濁世眾生欲憑自力修戒定慧斷盡見思惑,基本上難得其人了。而淨土法門以自力感通佛力加持,帶業往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就便巧地透過了這一關。

第二關是不取證偏真涅槃難。一般修行人斷見思惑,證人我空得偏真涅槃,便容易中止化城,墮無為坑,飲三昧酒,取證偏真涅槃。乃至大乘圓教七地菩薩獲得寂靜真常的覺受,亦欲取證,此時十方諸佛加被他,喚醒他因地所發的菩薩願,他才能重新發起修菩薩道之心。由此可見,阿彌陀佛發願,加持諸往生者必定到達成佛的目的地,便順利地通過此難關。

第三關是得阿鞞跋致難。得不退轉位乃斷無明,至少圓教初住以上的證量。圓教初住菩薩功德甚深,已能在一百個三千大千世界示現八相成道。這一願,阿彌陀佛保任帶業往生的天人悉能得阿鞞跋致,中間也不會遭遇退轉的陷阱。

有些修行人慈悲心深重,欲於此世,生生世世行菩薩道,救度眾生。然未證無生法忍欲住在五濁惡世度眾生,無有是處。(龍樹菩薩語)

因為自己煩惱厚重,結果非但度不了眾生,自己卻反而被眾生度入惡道。是故要想實現普度眾生的悲願,理應先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華開見佛,得大乘正定聚,爾時再回入五濁惡世度眾生,才是智慧選擇。

往生極樂世界入正定聚,自不待言。然此願亦包含加持當往生的淨業行人,亦獲住正定聚之密義。《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表述:「彼國眾生,若當生者,皆悉究竟無上菩提,到涅槃處。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意謂入正定聚包含二類念佛行人:一類是已往生的彼國眾生,一類是「若當生者」,即尚未往生的淨業行人,若能深信、切願、稱名,死盡偷心,不換題目,如是真念佛人,即人中分陀利華。若是邪定聚和不定聚的眾生,不可能了知西方極樂世界建立的原理以及阿彌陀佛大悲願心,也就不能產生決定的信心。夾雜著懷疑,易被其他修行方法所動搖。是故此土信願稱名者亦能得到這一願密義的加持。蓮宗祖師常開示,真能深信切願持名,已是極樂世界之嘉賓;雖然身還沒有往極樂世界,七寶蓮池中已然誕育了一朵標上其名的蓮華了。至心念佛,即入正定聚,阿彌陀佛願力加被,妙德難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