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含攝一切法,具足了一切功德

從這裡來看,很多淨業行人要注意了,我們自己做沒做到專修?很多居士你不能不說他沒有信心,不能不說他沒有勇猛精進的精神,但他確實修得很雜。他認為:「我修多一點法門,更保險一點」。他不知道念佛一法,含攝一切法。名號具足一切功德。

成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願,就成就了無量無邊的菩薩大願。得念佛三昧,就是一切三昧中之王,就得到了整個的大海。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西方淨土是法界藏土,念一佛就等於念無量無邊的佛,往生西方就等於往生無量無邊的佛的剎土。所以大家一定要一門深入,專修,不要搞得那麼雜。

有很多居士一天到晚定的功課也是很雜,又念這個經,又念那個經,又念那個咒,忙了三個小時都沒有念完。沒有念完他就很後悔,又一天到晚很緊張,修行很緊張。其實你能夠專念六字大經王就一切具足了,其他的隨分隨力持念一下。沒有時間也沒有關係,你專門念佛就好了。

所以在家居士的早晚定課越簡單越好,不要搞得那麼複雜,還是奉行善導大師的專修的理念。這個專修的理念實際上在淨土祖師裡面,很多祖師都是這樣示現的。

除了善導大師之外,比如說蓮池大師,雖然他早年也參禪有悟,然而以後他就一門導歸淨土。有人請問如何修學佛法:你是怎麼修行的?他就回答:「我平生所務,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我一生就是這六個字啊,有這六個字就夠了。蕅益大師也是「不談玄不說妙,一句名號真風調」,專門念佛。徹悟大師也是這個樣子。

印光大師一生的示現更是如此。他21歲出家,在湖北蓮花寺做照客的時候,他去幫助曬經,正好看到了一本《龍舒淨土文》,還是一本殘本,不完整的。他看了之後馬上對淨土法門產生信心。然後他就宗門教下都沒有涉獵,直接從念佛下手。由於念佛馬上使他的眼病得以痊癒,他對念佛法門更深信不疑。所以從他出家到他往生,六十年,他就專門念一句名號,念一句名號成就了一代祖師。沒有搞得很複雜。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裡面,對專修、信心問題,又有很多比喻。如果有世間的法師、善知識乃至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聖人,乃至於登地菩薩,以及他方諸佛,都來現前,說這個念佛往生一法是權法,我有更殊勝的法門給你,這時候你都不要去接納。

就是佛現前,都得向佛頂禮:我已經接受過您老人家給我講的淨土法門,發誓盡形壽修持這個法門,即便現在您老人家有更好的法門,我都不敢改變初衷。就是諸佛現前都不改變自己的淨土信仰,更何況其他的外道邪魔呢?印祖也是有這樣的信心,他謙虛說自己雖然在宗門教下,慧眼未開,但對於淨土的信心卻是諸佛現前也不會更改的。

我們一定要獲得這樣的信心。就不會一聽到:修點禪定怎麼怎麼樣、持點咒會怎麼怎麼樣,內心就搖動起來。善導大師早就看到了,眾生都有這山望著那山高的毛病,都有希奇好怪的毛病,所以用這些話來截斷我們的妄心,讓我們死盡偷心,老實念佛,莫換題目。如果能做到這個「莫換題目,死心念佛」,這就是你的大善根、大福德、大智慧,就是解決生死大事因緣成熟。不是在那裡談玄說妙的。

你說死盡偷心、老實念佛,真把一句佛號念下去可是不簡單。大家昨天也嘗試過一下,念十六個小時,也是覺得很辛苦啊,妄想很多呀,很想做逃兵。是不是啊?這還是大家你看著我,我看著你呢。如果你在家裡呢,沒人監督呢?那早就拉倒了。所以不是很好念的。我們的業障太重了。所以還是要借助共修,依眾靠眾,大家你盯著我,我瞪著你,不好意思(偷懶)。

這樣的咬緊牙關念,念,念,念。念上路了,等你生起法喜了,這時候就好辦了。在沒有生起法喜之前,這句佛號念得太枯燥了、太沒有意思了。甚至你好不容易精進一下,他就生起一種念頭:哎呀,人家都在那裡搓麻將啊、看電視啊,活得那麼滋潤,我在這裡受苦幹嘛呀,為什麼啊?算了吧。

信心不夠的人,他往往還會想:(他常常在這兩者間徘徊,)你讓我又吃素,又念佛求往生,(蓮花)標在這裡是不是真的呀?如果真的受騙了,又沒有這些東西,又得不到這些利益,我世間的五欲六塵又沒有得到享受,那我可不吃了大虧嗎?兩邊都得不到。他心裡有很多這樣的擔心呢。

所以我們要生死心切,方法找到之後就專修,一門深入,「咬定青山不放鬆」。善導大師不僅在《觀經四帖疏》,在其它的文章裡面也談這個問題,苦口婆心,讓我們專修。大家要依教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