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戒律問答

問:對在家居士來說,需要受持哪些戒律?

濟群法師答:作為居士來說,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還有八戒,是在家居士體驗出家生活的戒律。關於五戒、八戒的內容,聖嚴法師在《戒律學綱要》的「五戒十善」和「八關齋戒」這兩部分講得比較清楚,可以作為參考。如果我們在受持五戒、八戒之外,對自己還有更高的要求,可以進一步受菩薩戒。《優婆塞戒經》就是在家居士修學大乘菩薩戒的範本,係統介紹了從發菩提心到行菩薩道的整個修學過程,太虛大師曾大力弘揚。此外,《瑜伽菩薩戒》的開遮也非常善巧,對在家居士修學戒律有極大幫助。而《梵網菩薩戒》是頓戒,相對來說要求會更高,行持起來難度也較大。

問:不受戒能否得到戒體?破了戒,對戒體有什麼影響?

濟群法師答:對於一般人而言,不受戒是不得戒體的,必須通過相關羯磨作法才能得到戒體。此外,也有不必通過羯磨作法得到的戒,如成就禪定時具足的「定共戒」,成就無漏聖道時具足的「道共戒」。但從凡夫境界來說,惟有通過受戒這一形式,才可能得到戒體。在家居士受持五戒,表面看來比較簡單,其實嚴格做好也不容易。尤其在當今這個時代,處處充滿考驗。為慎重起見,在家居士可根據自身具體情況選擇分受,受一分、二分、三分、四分乃至五分。如果受戒前沒有一點把握,也沒有徹底改造自己的決心,之後就很容易犯戒。

犯戒和破戒不同。犯戒主要指犯輕戒,而破戒則是犯重戒。如殺人就是犯重罪,會失去戒體,就像茶杯落地後摔成碎片,無法修補得完好如初。而犯輕戒的話,就像茶杯沾染了污垢,清洗之後還能繼續使用。所以,犯了輕戒可通過懺悔彌補,這是對治犯戒的有效途徑,所謂「懺悔得清淨,懺悔得安樂」。一旦犯了重戒,則會失去戒體。

問:為什麼要受「八關齋戒」? 可以自受嗎?

濟群法師答:「八關齋戒」是在家居士體驗出家生活的一種戒律。

不少佛弟子都受過五戒。五戒的規範,和世俗道德也很接近。因此,受持五戒能使我們獲得人天福報。而八關齋戒更接近於出家人的戒律,是佛陀為在家居士種下出世解脫之因而慈悲開設。其意義在於,在家居士可通過受持這些戒律,感受清淨、離欲的出家生活。因八戒已接近沙彌戒,故受持功德極大。佛經記載,一日一夜受關齋戒的功德,相當於一生受五戒的功德。有條件的話,希望大家多去寺院受持「八關齋戒」。 

八關齋戒應在如法道場,禮請出家僧人傳授。若所在地沒有僧人或清淨道場,也可在佛前自受。近年來,蘇州西園戒幢律寺每月都為信眾傳授八關齋戒,具體時間在每月第一週的週末,大家有機會可去體驗一下。

問:過午不食的「午」,到底是幾點?持八戒到後半夜時,可否休息一下?

濟群法師答:按現在的時間計算,「午」為十二點。古代沒有時鐘,通常是在陽光下立一根棍子,當影子到達正中,就是正午時分。持午的人,從當天正午到次日早上明相現時才能進食。所謂明相,並沒有具體時間,以在室外可以看到自己的掌紋為準。

八關齋戒並未要求不倒單,可正常休息。受持八戒,必須了解戒相,才能正確持戒。與五戒相比,八戒的重點有二:一是不淫慾,一是不非時食。五戒要求是「不邪淫」,允許夫妻間正當的性生活。而在受持八戒的一日一夜內,則須嚴格戒除一切兩性行為。第六條「不著香華蔓,不香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及第七條「不坐高廣大床」,也是為了幫助我們守護「不淫慾」這條戒。至於「不非時食」,也是五戒所無,須嚴格持守。

問:十齋和六齋有什麼區別?

濟群法師答:區別只是在於時間多少,十齋為每月十天受持齋戒,分別是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轉貼者註解:此係〈地藏經〉的十齋日]。六齋則是每月六天受持齋戒,分別是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

但還有一個概念需要澄清,通常,人們總是將持齋等同於吃素,其實這是錯誤觀念。齋,為過午不食,亦含清淨之義。佛教中有八關齋戒,求受者除過午不食外,更要奉行儉朴、清淨的生活,那才是齋的真實內涵。也就是說,我們要在這六天或十天中過著嚴格、清淨的修行生活。雖是在家居士,但所持戒律已接近出家人,此為持齋。如果僅僅是吃素,其他還和往常一樣,貪瞋癡絲毫沒有減少,就不算持齋,只是吃素而已。

問:為了不麻煩別人,可以不說實話嗎?

濟群法師答:佛教所說的妄語,有大妄語、小妄語及方便妄語之分。如果是怕麻煩別人,沒吃飯卻說吃過了之類,屬於方便妄語。其目的既不是為了傷害、欺騙他人,也不是為了個人利益,通常是沒有妨礙的。還有一種情況,則是為了利益眾生。戒律記載,有位老比丘住在山中,某日,一隻被獵人追趕的鹿從他面前跑過。當獵人追來詢問時,老比丘卻指了另外的方向。他這麼做,完全是出於對鹿的慈悲,雖是說了妄語,卻沒有罪過。若以菩薩戒衡量,這樣的妄語還有功德。在菩薩戒中,菩薩為了利益眾生,可以殺人,可以偷盜。但我們必須明確這麼做的前提,必須沒有絲毫利己之心摻雜其中,而不是為自己的貪慾或煩惱找藉口。自我非常狡猾,會用各種方式進行偽裝。如果不能完全確定自己的發心,決不要輕易在火中取栗。

問:看到有人準備行兇,作為學佛者當如何應對?

濟群法師答:從聲聞戒的角度來說,當你看到別人行兇,不想救並不算犯戒,自己殺人才算犯戒。聲聞戒以止息自身惡行為主,是消極的行善。而菩薩戒更重視積極的行善,如放生、救人等。菩薩戒有「三聚淨戒」,分別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作為菩薩,看到歹徒將要行兇時,決不能袖手旁觀,而應發慈悲心,寧願自己犯下殺戒,也不忍看到有人被害,不忍看到兇手因殺人而遭受無窮苦果。若能如此發心,菩薩雖殺人而不犯戒,且功德無量。但我們要知道,這和俠客式的嫉惡如仇完全不同。菩薩這麼做,惟有悲心,不僅是對於受害者,也包括對行兇者。而俠客所以打抱不平,往往只是出於對受害者的同情,對於行兇者,多半隻有義憤而沒有悲心了。

問:被殺者如不被殺,以後也可能變好,若不能預知未來變化,怎樣判斷他是否應該受到這一懲處?

濟群法師答:關鍵是,如果此時不殺他,當下就會危害很多人的生命安全。至於以後會不會變成好人,則是另一回事。事實上,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最終都是要成佛的。但在當下,在他們造作種種惡業時,如果不加制止,就會釀成悲劇。作為菩薩,應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寧可自己承擔殺生業報也要制止他造作罪行,一方面保護大眾,一方面也使恐怖分子免造極大惡業。

問:受菩薩戒後,能否從事買賣煙酒的生意?

濟群法師答:佛教徒受戒後,戒律規範可能和原有生活習慣發生衝突,尤其是受菩薩戒。這個問題,應該說是比較普遍的。菩薩戒中,不僅自己不能喝酒,也不能讓別人喝酒,因為酒戒是佛教各項戒律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學佛修行,最終是為了開發般若智慧,而酒精會遮蔽理智,使身心渾沌蒙昧,為修行極大障礙。

受戒,是我們的自覺選擇。發心受戒後,就應嚴格按照戒律規範調整個人生活。既然戒律有明確規定,作為受戒者,當然不能再從事買賣煙酒的生意。戒律和法律一樣,在原則問題上是沒有通融餘地的,不能以這樣或那樣的理由作為藉口。盡管戒律有時也會有開遮,譬如雖然禁止喝酒,還是允許作為藥用,這就屬於開的部分。但若是為了生意,這一理由就不能成立了。

問:在家人可否受具足戒?比丘和比丘尼所持戒條數量有別,是否體現性別的不平等?

濟群法師答:具足戒是出家比丘受持的戒律,在家人不可受。出家,包括身出家和心出家。對在家人來說,真正做到心出家並不容易。如果身在塵世而能發起出離心,固然是很好,但要成為比丘,受持具足戒,還須以身出家這種特定形式來完成。

至於戒條數量,佛陀制戒當初,並未開始就給男眾製定250條、給女眾製定348條。佛陀所制的每條戒,都是有針對性的,是有人犯罪後才根據具體問題製定的。女眾自身存在問題較多,因此,針對女眾製定的戒律也相應多一些,並非佛陀對待男女的不平等。

問:對在家居士來說,需要受持哪些戒律?

濟群法師答:作為居士來說,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還有八戒,是在家居士體驗出家生活的戒律。關於五戒、八戒的內容,聖嚴法師在《戒律學綱要》的「五戒十善」和「八關齋戒」這兩部分講得比較清楚,可以作為參考。如果我們在受持五戒、八戒之外,對自己還有更高的要求,可以進一步受菩薩戒。《優婆塞戒經》就是在家居士修學大乘菩薩戒的範本,係統介紹了從發菩提心到行菩薩道的整個修學過程,太虛大師曾大力弘揚。此外,《瑜伽菩薩戒》的開遮也非常善巧,對在家居士修學戒律有極大幫助。而《梵網菩薩戒》是頓戒,相對來說要求會更高,行持起來難度也較大。

問:在家居士不可讀比丘戒一說,有根據嗎?

濟群法師答:就像非黨員不可參加黨員大會一樣,在家人也不能參加僧團的羯磨會議,這是戒律明確規定的。至於在家居士讀戒的問題,律中雖未明說,但通常是不主張看的。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出家戒是讓出家眾受持的,與在家眾沒有關係,在家居士了解並受持在家戒即可。二、在家居士看了比丘戒之後,對僧團內部情況又不十分了解,只一味以此標準去衡量,難免產生議論、誹謗,以致造下極大口業,為避免是非,也不主張居士看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