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講
‘當知一切眾生身中,諸佛法身,亦不可毀滅。
眾生身就是諸佛法身,諸佛的一切煩惱都沒有了,歸還法身。法身是清淨無染的。怎會生出煩惱呢?這在一心、二門、三大里民於生滅門,不離開一心,也是讓此一心。
‘若煩惱斷壞時,還歸法身。而法身本界,無增無減,不動不變。
法身本體不動不讓,這是以諸佛法身結合上面虛空的體。種種形相,一切名色即是依著法身而建立的,所以一切法都假,沒有真實的。一切皆法身故,一切也皆真。因為遍一切處故,亦是真,真假結合而為中道義。這個一心原具三種觀行,空假中三觀在佛為三身,化身就是假法,但是不能遍,法身就是中道,中道就遍一切處。眾生有一個不可毀滅的眾生體,就是自性,就是佛的法身,這是反反覆覆的來印證。但這裡有個問題,眾生有業報,生來死去的這種業變果報,法身是本體不動,不隨著果報而遷轉,也不幻滅。死此生彼,生生滅滅,而法身是不壞不動,所以諸佛證得稱為如來或者正遍知或者明行足都是解釋這意思。這意思很多,我現在簡略了,盡講沒有用,得靠自己印證的功夫。自己經常的這樣回覆,但千萬不要把虛空當法身,那是比喻形容詞。在印度常打比喻,說像白象一樣的雪山,那雪山要像白象,那兒找象牙呢?相對的在虛空中找一切智,虛空那有?虛空是無知的,那是形相顯示一下我們的心體。如果我們能明瞭了,看六祖大師和神秀大師做的那個偈就知道了。神秀大師形容它是要我們去修而已,六祖大師說的就用不著修,無假修證,怎麼形容呢?‘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何處惹塵埃’就是讓我們隨時注意修心,這個就是有修維的。時時勤拂拭就是修維的意思。六祖大師說的是直指見性,就指這法身體‘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原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什麼呢?還要證什麼呢?以此度眾生行不行呢?自證可以,度他不行。
悟到那裡了,事還通不通呢?通的。六祖大師不識字,字則不識,意者可解。你把經念念,他就給你解釋了。要他認字,他不認識,沒讀過書。這是有根本智,沒有後得智,沒有差別智,就不能像佛,像那些大菩薩得了法身,究竟證得法身就不同了。這有區別的。由此而知,立證菩提那個證和究竟佛果不一樣的。那密宗的即身成佛能不能呢?也是跟這個意思一樣,能夠悟得法身理,而不能即起相用,妙用起不出來的。因為在我們所求的三藏十二部裡頭,佛就沒給誰授記過,也沒聽那尊佛授記在釋迦牟尼和彌勒之間,還有一尊佛,沒有。這賢劫的千佛是一尊尊排滿的。說其他的世界成佛,那到其他的世界授記去,不是我們這兒。
所以說自己成佛的,這只是狂妄。再用淺顯的意思來說,比如我們打個妄想,起個很不正確的念頭,屬於貪瞋癡的,心裡感覺到念佛的怎麼會起這種念頭呢?又追悔了,念頭是辦法,菩薩也難免,沒斷塵沙惑呢!阿羅漢不入定的時候,也照樣的起這個妄,沒關係能夠覺知,用智慧照,親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要修的時候,好比正念經的時候或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就感覺到有妄想,沒念經的時候,就覺察不到妄想,什麼原因呢?因為全變成妄想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誦經的時候,一靜下來,東想西想,感覺到許多妄想,不念經的時候,整個都在妄想,覺察到了嗎?還不就隨它想下去了。所以說讀誦大乘和念阿彌陀佛是最好的事修了。因假他力故。
經常有道友想找個修行法門,我問他現在修什麼?他說念佛。我說念佛不就是很好的修行法門嗎?讀誦大乘上早晚課,乃至學著利益眾生,供養香花、燒香都好,別受局限了。都是在修行,別另想找個修行法門了。或受個灌頂,學個密咒。我說念阿彌陀佛就很密了,那是無上密。念普賢菩薩也是無上密。不過我何以只持聖號,沒有灌頂的意思而已。地藏菩薩在後面說了,這麼玄、這麼妙,實在沒辦法就念我的聖號,什麼都能得到,很簡單最後才說。你學那一樣或者只要種了善根,你要去西方,東方、北方淨土,地藏菩薩都會送你去。無論那個淨佛國土都可以。我們從這裡就可以理解到地藏菩薩前面說的這段話,淨佛國土就是你自己的國土,十方法界都是你的,你要生分別心,東邊的好,西邊的不好,那是自己的分別心。人家都好,就是自己住的地方不好。
這個是華藏世界,看看華嚴經裡面世界成就品,除了極樂世界,藥師琉璃光如來世界,在重重無盡的世界海,種種光明瑞香的二十重世界中,這是第十三重華藏世界。但是我們沒有達到那個境界,看不見,要入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就好。但是有一樣,要成佛這個世界,這個地點來的最快,但看我們的根。根有兩種,有利有鈍,那些發大乘心勇猛精進的,不選擇這些。有恃弱心的想到往前走的路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當中又轉變了,又造業了,怕墮地獄,怕墮三途。但只要學了占察善惡經或者念了地藏就永免了。就是免疫了。這是地藏菩薩說的,不是我說的。
我們滅煩惱,將一個妄想滅了,滅有滅相。又起了一個念,另一個念馬上又沒有了。前念滅了,後念又起來了。這個起來的念,生是怎麼生的?滅是怎麼滅的?生無生相,滅無滅相,也沒有煩惱可斷,也沒有菩提可證。最後這段話就是這個義理。但是這樣說恐怕落於斷滅,就不修,認為無為了。禪宗容易犯這個毛病,所以戒律一學禪就不持戒,原因就在此,地藏菩薩還是要我們持戒的。想要達到這種境界,必須得三業清淨,三業不清淨,這種境界得不到,必須得用占察輪,多拜懺,稱地藏菩薩聖號,我們每個人都有各種業,這是業。要生存必須得打工,作一切事業,因此就不能盡心一意的去修行了。能天天的拜懺嗎?什麼都不管,盡修行可能做到嗎?稱聖號的方法是最好的。念阿彌陀佛也可以,念觀世音菩薩也可以,念地藏菩薩也可以,不必因緣殊勝,隨時都可以做,工作時不妨礙心裡念阿彌陀佛。這是我配合著說的,這三段經文沒那麼說,只講你跟諸佛的法身是一個,雖然裡面有那麼多分別,然而我們這個心就是如來藏,不清淨的部份讓它轉回我們的無漏性功德。我們現在學著建設我們的如來藏,供養三寶,聽經聞法,念佛都是培養我們如來藏的性功德。
‘但從無始世來,與無明心俱。癡暗因緣熏習力故,現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習因緣故,起妄相應心,計我我所。造集諸業,受生死苦,說彼法身名為眾生。
前面說眾生是法身,現在不是了,說法身是眾生。怎麼說呢?與妄瑜伽故。瑜伽就是相應。瑜伽師地論就是講相應。這個師有時指著心說的。師心就是我以我作為我的老師,師心自是證為我自己心比誰都對,就是以我為主,合我的意思就對,不合我的意思都不對。與自心瑜伽就是師心相應。修任何法相應了就是瑜伽。平常我們修瑜伽法就是修相應法。如果學這個業報經相應了,就是修這個瑜伽成功了。這裡與妄瑜伽,前面是與真相應,就是諸佛與眾生同一個法身。從無始以來,我們這個如來藏心跟無明心俱,跟無明心相應。癡暗因緣薰習力故。十二因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名色、六入、緣愛、緣受、緣有、有緣生老病死苦、有愛就有苦,與這無明心俱了。大乘起信論就根據這個立論,惡緣薰習、無明癡暗薰習見妄境界相。這個境界相就是相分。
我們講過由業轉相的妄現境界相,是心理自現境界相,不是外層的,依著這個妄境界相來薰習。這心與妄相應就是計著我我所。這是自心計著我我所。這是我的,那是我的,我和我所就攪辨不清了。因為有我我所就造業了,因為造業,業就緊著你了。這個法身的自覺分不自在,如來的自覺分就自在,你的失真了。計我我所精聚造業,所以要受生死苦。這個我們能夠根據現實的生活境界相自己印證,現根本無明我們達不到,現在我們有相續性起心動念,念念相續,念念起惑,念念造業,那麼念佛的心是不是真了?也不是真的,返妄歸真是佛對眾生,對九法界說的,所以在金剛經,般若經上說,佛魔一起,唯念身如故。
‘若如是眾生中,法身熏習而有力者,煩惱漸薄。能厭世間,求涅槃道。信歸一實,修六波羅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為菩薩。若如是菩薩中,修行一切善法滿足,究竟得離無明睡者,轉名為佛。
善法薰習力量強了,生起‘出離心’,求涅槃道,就是不生不滅道。厭生死苦,信真理。六波羅密就是六種觀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任何一種都可到彼岸。菩提分法是三十七菩提分,名詞我們不講了。菩薩就是覺有情菩提薩埵。使一切有情眾生都能覺悟,利益他們。求不生不滅,求波羅密,從菩薩修行到佛過二乘了,沒說聲聞緣覺,惡生死求涅槃,聲聞、緣覺亦如是。但這兒舉菩薩,沒舉他們,因為他們不行波羅密。知道是苦了,苦怎麼來的?什麼招感來的?業!這是十惡業了。菩薩是超越的,所以厭離世間又不離世間,他知道一切眾生與我同一法身故,菩薩發大菩提心,要是菩薩修一切善法滿足了,那法身就清淨了。無明睡了,無明就像睡覺一樣,睡是形容詞,糊理糊塗的,智慧現前是究竟了,事指最後那一念說的。無明都斷了,就轉為佛了。這是究竟的成了佛果,這個覺是究竟覺。大家都知道從本覺產生不覺,無明不覺而開始厭離世間求涅槃。從不覺而發出始覺智,從始覺、本覺、究竟覺。這個究竟覺也就是恢復原來的本覺。
‘當知如是眾生菩薩佛等,但依世間假名言說故,而有差別。而法身之體,畢竟平等,無有異相。
究竟平等是我們的清淨究竟法身,也就是我們的現前一念心,那就是無漏性功德,也是平等無二無別。從上一段經文就可以知道了,明白什麼呢?明白佛和眾生平等,這是就離體說的。說有佛、有菩薩,有六道輪迴,那是假名,都沒有真實的,因此才有差別。但是究竟平等,沒有異相,並不是因為眾生迷了,就掉了,成佛就得到了,無失無得,要懂得這個意思。就像水一樣,天冷下雪就變成雪,又結成冰,化了又變成水了。這本質的法性是一樣的。本體亦不變,只是隨著它遇著的因緣不同,遇著冷因緣就變成固體,遇著熱因緣就變成液體,無明癡暗薰習就變了。因為淨法染著就生起厭離心。修六波羅密生起般若,這種意思很簡單,但要想證,還要下功夫。
‘善男子!是名略說一實境界義。
講了這麼多,這就叫一實境界。但是說了染,也說了淨,在始覺的過程中,一實境界隨妄緣故,蓋住了;隨淨緣故,恢復了本來面目,無所得。
‘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應當學習二種觀道。何等為二?一者唯心識觀。二者真如實觀。
要想證得一實境界要怎樣修呢?怎樣能便妄薰習力轉變成淨薰習呢?得修兩種觀行。那兩種觀行呢?一種是唯心識觀,一種是真如實觀。這個心是生滅門的心,那你就知道受業而不能自在,悟到這種道就要依道修行,道得走,達到不生不滅。但這種可大可小。大乘就是‘苦集滅道’四諦。四諦做為小乘就是‘生滅四諦’。這裡只是標題名字,以下地藏菩薩就教給我們了。
‘學唯心識觀者;所謂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有所作業。
一切時指初、中、後,日三時。在行住坐臥之間,倒的時候也可以觀。在一切處就是不論在什麼地方,身、口、意都要作業。有時意念想,有時口誦,淨攝六根學法。我們修行當中有六種作業,一行、二住、三坐、四臥、言語和作業,作業就看你做什麼不定了,反正不是見色就是聞聲,還有鼻子聞香,舌要能知味,身上要有觸覺,義理要回想,緣念這些法塵,緣念過去的境界相。六種作業在一切時,一切處當中觀察,觀察意所起處,意是善、是惡。前頭講法第先有個能觀的作業,唯心識觀是識,以了別為意。心是指根說的。心識是指第六意識說的,阿賴耶識是第八識。在金剛經裡,須菩提問佛:菩薩行菩薩道的時候,應云何降伏其心?怎樣住心?我們無論在什麼地方,眼觀色不見色,耳聞聲即不見聲,這種就是不住其心。也就是一切相無所依而生其心,生心即無住,無住能生心,即心即住的意思(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就是不為色、聲、香、味、觸、法所迷惑,不被境轉,能夠心轉一切境,這個法身就顯現了,境轉心逐妄就不能返真,心轉境返真而不隨妄轉,這完全是一個觀念問題。下面就解釋了。
‘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於念念間,悉應觀察。隨心有所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即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能自見有差別也。常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學唯心識觀。若心無記,不知自心念者。即謂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識觀。
這段就顯我們的能觀和所觀,能觀的念頭就是‘一念心’,所觀的是外面客塵的境界相。悉當觀察就是你所遇到的一切境界相,都要觀察,觀察什麼呢?心識所變現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意思就是能觀和所觀都是心識所變現的,這一切境界相心能住念,住到什麼念頭呢?剛才我解釋了,無念。念即無念,無念而無所不念,因為你一心住一境的時候,其他的境界都看不見了,但是我們念佛的都講究專注一境,用這一境顯示一切境,專念阿彌陀佛,其他的都不管了,能夠以這一念止一切妄念,這是‘心住念’,就是專一境界,離開這個境界,或一起其他的念頭,就不專注了,馬上覺察。例如我們拿了念珠的時候,就表現這不失念。但上廁所別念,上廁所拿著念珠是不敬意,一上廁所就把它放到包包裡。
我們拿了這個念珠除了計數之外,還有一個作用。拿起來知道自己幹什麼,知道自己是佛弟子了。心裡緣念,不失念就是念珠的意義。念珠一般都是圓的,起個什麼作用呢?圓滿意。圓的找個頭找不到,念珠緣念法界性,要會緣念,這就是心住念。既然察知了心,既不使它攀緣,也不使它無記,無記就容易瞌睡了。不分善、不分惡就瞌睡去了。攀緣也不行,胡思亂想想東想西。無記的時候不覺察就失念了,該怎麼樣呢?應該念念的悉應觀察,心裡緣念就觀察什麼,觀察就分析就用照,像觀世音菩薩似的,用智慧來照五蘊,知道一切皆空,照見一切法皆空,就跟法身義能夠相合。照見阿彌陀佛的法身和我們的法身是一體的,自性彌陀是念念不離心,念念從心起。我們每個念頭都是從心起的。
使心明明瞭了的,明瞭什麼呢?一切境界相如夢幻泡影,不隨境界轉。但是我們心理的念頭是有分別的,這個分別從什麼起的呢?從我們自心起的,因為心有前塵。一說這個這個人,馬上就知道,因為這個人你很熟,什麼東西都知道了。比方說杯子,大小、長短,方圓馬上現前了。對與不對,得到與失落,有與無。這些分別相,一切境界都是分別。因為知道一切境界本身有分別的,有分別的是能觀的觀,能知一切法長短、方圓、大小是這樣的。但是這心非長短、非善非惡,乃至非有非無。一切相不去攀緣,而且一觀察就照了,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法身無有諸相故,而且無住不相,這是華嚴經上的究竟法門。我們最初修的時候,一定先觀察諸法無相義,心生種種法是你心生的。
有兩種人見相不見。那兩種人?精神失常,什麼都不知道了,所以瘋子就是吃自己的糞也認為很香,觀念不同,思想不同,瘋了。第二種人是證得的人,觀一切無相。一切相對他無障礙了。瘋子有障礙,身體給他障礙,識失掉了。神識錯亂,精神分裂。這比妄還加妄,就是這樣的意思。一切法不生心,在佛法裡不執著相,這就與法身相合了。一切決不離開心,一切法相不存在了。就像觀空觀到相應了,就像上回我們講老先生念佛念到房子外面去了。一切有形有色的東西都不能障礙了,也不感覺到什麼叫煩惱,什麼叫菩提。在心經上說人的智慧心是‘無智亦無得’。到了一定的程度,沒有分別心,沒有能做,也沒有所做,也沒有得,這時候才是個菩薩。這時候心裡的境界相一切都無罣礙了,這時候顛倒夢想都離開了,再無一法一相能夠自見而有差別,這和第一義相合。不是究竟的時候,一實境界就有能觀所觀,到究竟義就沒有了。知道沒有這種觀照,就是我們的妄念無記,糊里糊塗的瞌睡一樣。所以外面的境界跟情感的七情六慾相應,心住一境沒智慧照了。
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識觀。境界是什麼呢?就是無記相,非善非惡很麻木了,沒有觀照的能力,也沒有識別的能力,這不算‘唯心識觀’。要守記內心,看著這個心,無記不對,善知心相。從無始以來,無始就是沒有頭,要找我們什麼時候迷的,這是佛所不答的,眾生無始但有終。現在我們已經種下了終的種子,就是淨業。從現在起,我們的無明就逐漸逐漸的終了。無明盡的候時,就是終了。因為我們從無始以來,內心現的境界是妄的,而且還要追求從妄上分別,這是九相的智相,不停相續不止,執著取捨,這就是記名字相,記名而後起業,起業而後被業所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