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的源頭就是「無明」

眼下北京一直處於「雲山霧罩」之中。前所未有的嚴重霧霾籠罩了整個華北地區,涉及面積達到140多萬平方公里。數以億計的人與生靈或憋屈著,或咳嗽著。

我不由得想起15年前,我在《中國社會科學》雜誌(1999年第5期)上發表了《佛教的生態觀》一文,提出「對中國來說,雖然現代化還遠遠沒有完成,但生態危機已經日益深重。中國的現代化,不可能是西化的簡單克隆,而注定是古老中華文明的開新,是現代化與後現代化合一的過程。」「在精神實質上,佛教是後現代的。珍視、借鑒、發揚佛教生態理念中的優秀因素,避免現代化過程的彎路,這對中國人應當具有更大的可能性與現實性。」現在看來,我們不僅沒能避免西方國家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先污染後治理的彎路,而且走得更遠,甚至有可能是不歸路。

大自然霧霾的源頭,是心靈的霧霾。用佛教的話說,就是「無明」,沒有智慧。我們首要的「無明」,就是沒有認真吸取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低估了工業化對環境與人類的破壞程度。

最近40年中國的工業化浪潮,很大程度上是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產物。在此之前,發達國家早已完整地經歷了發展、污染、治理的過程。我們讀過《霧都孤兒》,知道煙霧下的倫敦。但當工業化的機遇到來之時,從政府到民間,都不曾對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有充足的認識。在國際組織中,我們還對發達國家提出的控制碳排放量的產業政策盡可能地推諉,認為不能吃虧。短短30年的時間,我們在鋼鐵、水泥、煤炭等等重工業領域,產量都達到了世界第一;我們還為全世界生產日用品,被稱為世界工廠。

當我們的官民沾沾自喜於GDP已經世界第二時,霧霾來了。先是北京霧霾、河北霧霾,後來上海霧霾,再後來三亞霧霾、拉薩霧霾。遍佈全國的霧霾告訴我們:我們向大自然排放的污染物,已經遠遠超出了大自然本身的淨化能力。工業生產的成本,不僅僅有礦石、廠房、工資,還有空氣、陽光、水和土壤。大自然是慷慨的,奉獻出一個適合人類生長的地球;但在工業化面前,大自然似乎已經是有限的,承受不了人類無止境的污染物排放。中國的工業化,如果再不把碳排放量作為最重要的成本之一予以認真對待,仍然免費地使用空氣、陽光和水分,是不可能持續下去的。

心靈的另一個霧霾表現在消費領域,就是鋪張浪費。曾幾何時,在餐館吃飯,吃一半、扔一半,幾乎成為常態。到超市去,看到的是層層疊疊的豪華包裝。北京街頭,大排量的越野車佔有很高的比例。全世界都不明白,30年前還吃不飽飯的中國人,為什麼一下子如此輕視糧食?每個人都知道,紙袋子來自森林,塑料袋加劇污染;都市馬路寸步難行,越野車除了排放廢氣多,其越野功能一點都發揮不出來。但有的人似乎想表達:「我有錢,我樂意,你管不著。」

人在做,天在看。或許只有霧霾讓大家真切地意識到,我們是一個平等的利益共同體。世界是因緣和合而生的,是相互依賴、相互支撐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在大自然面前,我們沒有特權可享,我們不能獨善其身。無論是生產還是生活,我們不僅要考慮到自己的利益,還要考慮社會的利益,不能忘記大自然的利益。當我們穿行在霧霾中時,每個人都應該提升自己的文化自覺: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珍惜大自然,尊重大自然。

作者:魏德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