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修無證--無為法的實踐

「無修無證」四字,同修們並不陌生,但就其內在的含義,了解的人並不多。有很多人認為無修無證只是果地的境界,其實,從發心直到果地,沒有一處能離開此四字。

首先,從讀經的角度看,《金剛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就說一切佛法,不論禪、密、淨,還是八萬四千法門,也不論三藏十二部中的任何一經一論,或高僧大德的開示,其內容都是無為法,也只有修無為法,才能成聖成賢,彷彿做菩薩。無為法講得具體一些,就是無修無證,要修無為法,就必須了解無修無證的奧義。無修者,於修行不起心,無證者,於證果不貪圖,無修無證,即是放下一切之意,即世法出世法都放下。無修無證,自然心淨,心淨則佛土淨。世法與佛法,在修學上有著本質的區別。

世法長知見,佛法長智慧。在現代社會,大多學佛人是沿著聞思修的道路,在學佛上步步深入的,如果在學佛初期,沒有建立無為觀,還是按世間法的學習方式進行,將佛法建立在意識之上,不斷增長知見,就會學得越多,越是迷惑顛倒,背覺合塵,古大德稱之為頭上安頭。這對於學佛來說,是極大的誤區,不僅害了自己,還會危害他人。因此,在讀經初期,就應該徹底地摒棄世間法的學習方式,從放下開始,修也無修,證也無證,讀也未曾讀,行也未曾行,不離一切法,不染一切法,明明瞭了,增長智慧,這才是正確的學佛方法。

其次,從修行的角度看,念佛、參禪、持咒、止觀、數息等方法,是修行人常用的方法,每種方法,大同小異,它們都是遵循了無修無證的原則起修的。修行,不是修出來另外一尊佛,而是無修,於不起心、不動念處,恢複本來面目;不是撿起來,讓念頭越修越多,而是將無量的念頭逐漸放下,由多到少,一念代萬念;也不是以妄念為基礎的修行,而是建立在清淨心上修行,這才是正道、智慧,從清淨心中來。如果在修行的過程中,沒有遵循無修無證的規律,有所求,有所修,有所證,譬如念佛人追求瑞相,修禪者追求境界,修密者追求神通,都有人魔的可能性。「寧可累劫不悟,不可一日入魔」,修行人要特別警惕。修行應該先修清淨心,然後,在此基礎上「淨念相繼,入三摩地」,識本性,證涅槃。無修無證,從修行的角度講,是無為法實踐的全過程。

第三,只有證得涅槃,才是果地。從果地看,一切相,一切法,法性本空,一塵不染。諸相無可執著,諸法無修無證,萬法皆空,心生離法。此時,看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一佛出世,一切佛皆出」;看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山河大地皆如來」。在這裡講修證二字,已是多餘,它的作用不過是度化有情的方便而已。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執著妄想者不可證得。」無修無證就是放下執著妄想,放下一切煩惱,認得本性,獲大自在。任何人修行離不開這個原則,遵循了這個規律,自得心開,華開見佛;違犯其規律,南轅北轍,雖修累劫,終不能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