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同時,念佛當下成佛

我們一般講因果,都是講異熟的因果,但下一段就講到因果同時。

也就是說,大乘的因果有二種不同:第一個是漸教的,唯識學的因果觀,這個叫異熟果;第二個是頓教的,這個因果是同時的,造業得果是一念心,現前的造業,現前的就是一個因果,這種思想我們看下一段約剎那名今,這剎那簡單的說就是當下,就是說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那這樣講因果的話就是同時的。

就是說你現在對極樂世界生起一個發願的心情,你已經產生一種受生的力量,乃至於你這種心情,念念的相續無有間斷,這樣子的受生力量,也就念念的增長,這種思想叫做妙因妙果,不離一心,因果同時,舉出一個例子如秤兩頭,低昂時等,這個秤子的兩頭,一頭低下去,另一頭同時高起來。

看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要強調的是第二個思想,就是約剎那,就是因果同時。

諸位如果經常讀頓教的經典,你就會發覺因果同時的觀念是很多的,不但是在《本經》今發願則今生,當發願則當生,這個思想在《法華經》也是有,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法華經》它的當機眾是聲聞,主要是要刺激聲聞人回小向大,所以佛陀開始三週說法:法說、因緣說、譬喻說,這三週說法,度盡了上根的聲聞、中根的聲聞、下根的聲聞,使令在座的聲聞人,全部回小向大,重新的修正他的願望。

正當佛陀三週說法,開權顯實、會三歸一以後,這些聲聞人開始放棄了偏空涅槃,開始追求諸佛法身的功德、依正莊嚴的時候,佛陀開始一一授記:為舍利弗授記,說你的國土是怎麼樣、你以後的眾生是怎麼樣;為目犍連尊者授記;為迦葉尊者授記。

諸位,我們都知道佛陀的內心,他的表達方式是現量的;我們凡夫的表達,有時候是現量、有時候是比量,比如說我們看到煙,見煙知火,我們看到煙,我們會說我們看到火,當然這是合理的推斷。佛陀看到煙,佛陀會說煙,佛陀不會說火,佛陀的身口意是不做比量的。

那這個地方就有一個問題,就是舍利弗尊者他來到佛前的時候、他還沒有回小向大的時候,為什麼佛陀沒有為他授記?一定要等他回小向大以後,佛陀再為舍利弗授記呢?因為他的內心變化了,一念相應一念生。

也就是說,舍利弗尊者還沒有聽《法華經》之前,他未來的果報是一個偏空涅槃,佛陀當然不可能授記,他那個因緣業力根本沒有成就。但是當舍利弗尊者想法開始改變以後,心生則種種法生,他一念的菩提心生起,他以前所緣的境只是空性,他開始緣空性以外,開始緣法界眾生,他的所緣境不但是上求佛道,他開始緣眾生的法界、開始發大悲心的時候,我們可以肯定在他的阿賴耶識,已經有一個清淨國土的力量出現,所以佛陀才會授記,佛陀不會做任何的臆測,佛陀的話全部都是現量的,沒有比量的。

那你說這個是不是因果同時?舍利弗尊者現在發願,他的國土就成就了。你看《楞嚴經》的思想,當然《法華經》是偏重在莊嚴這部分,《楞嚴經》是偏重在眾生法界。

《楞嚴經》上說:一個生死凡夫,你起一念嗔心、你發一個脾氣,你可能發完脾氣你還是這樣一個相貌、還是吃你的飯睡你的覺,好像沒有變化,其實你的生命已經有變化了。就是你的煩惱火生起的時候,你那個地獄的火在你的心中,那個力量已經生起了,除非你懺悔,否則那個力量就跟著你了。

那你說我地獄的果報是來生,那是來生才出現的;但是生起的時候,是你嗔心的時候就生起了,所以這個叫做因果同時。

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你看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講一個事實,他說:在杭州有一個農夫,這個農夫有很大一畝田,後來被旁邊的地主非理霸佔。這個農夫就一狀告到官府去,但是官府因為接受地主的賄賂,就作出一個不正確的判斷,把這個土地全部判給地主。

這個農夫很生氣,但是他也沒有辦法,他財大勢大!這個農夫就發願說:我今生被你欺負,我來生要變成一條蛇來咬你報仇。一個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這個願發了以後,它就是一種受生的力量。他發願以後,本來身體很健康,後來就開始生病了,他今生的業力開始慢慢的消退,可能是因為他的願力很強。

後來他臨終的時候,跟他的兒子說:你為我準備棺材的時候,不要把我的棺材封死。兒子說:這個棺材都是要封死的,怎麼不封死呢?他說:我要變成一條蛇,你把我封死了,我怎麼出來?兒子聽了以後,就交待那個做棺材的:你不要把它封死,要留一個洞。

做棺材的就把這件事講出去,後來地主知道了,古代的人比較善良、也有慚愧心,他知道了以後起慚愧心,就來跟他道歉,把地契還給他。農夫因為這件事,一高興,病就好一半,就跟地主一起喝酒,喝酒的時候就吐,從嘴巴吐出一條蛇來。

諸位知道這條蛇是怎麼產生的呢?諸位會說:那是業力產生的。是的,但是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會有很多三惡道的業力,為什麼它會馬上出現呢?業力必須有願力的引導,這個業力才能夠成形,就是他發願的時候,這條蛇就出現了,所以可以知道,這個已發願則已生、今發願則今生、當發願則當生。

也就是說,你現在真實的發願:我來生不要在三界流轉,即使我有善業,我也放棄在三界受用,我把所有的善業,全部回歸到淨土去。

這個時候,你生命當中的方向、你生命的靈動,就產生變化,就是今發願則今生,其實你的生命已經往淨土的方向在驅動了,這個就是發願的功德。

好,我們回到經文。這段經文的勸願流通,重點在今發願則今生、已發願則已生、當發願則當生,能夠成就不退轉,於彼國土。這個是第十五頁。

我想我們修淨土的人,我看到很多很多的居士念佛,對發願好像很忽略,但是他信心倒是具足。

每一個人都覺得淨土很好,淨土法門實在非常好,淨土的功德──依報、正報的功德,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供養他方十萬億佛,親近十方諸佛,非常的美好。

但是每一個人的心中,很少有人決定要往生的,很少!大家只知道好,但是沒有真正的去發願,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

我曾經遇到一位法師,這位法師出家很久,我問他說:你要求生淨土?他告訴我說:他多分來說是要求生淨土。我心中想:他不可能求生淨土的。因為多分的意思,就是三心兩意。

印光大師說:為什麼你要產生決定的信願?因為你臨終的時候,那不是平常的時候,那是業力現前──臘月三十算總帳,你無始的業力現前,如果你沒有明確的願力,你抵抗不了你無始的業力。

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們一般人往生是怎麼回事?叫隨念往生。

少數的祖師大德可以成就隨業往生,那是真正的淨業成就,他這棵樹是往西方倒的。你看智者大師、蕅益大師,即使他臨終的時候是發生了車禍死掉,都照樣往生,因為他不用靠念力往生,他是已經淨業成就的人,他怎麼弄都會往生。

但是我們這些人是淨業沒有成就,那怎麼辦呢?只好靠隨念往生,靠臨終那個念力來引導。

我們不能靠業力,因為我們的業力是到三界的,我們現在是用念力來引導業力,那你說臨終的念力是不是要很堅定!

如果你在平常的時候,沒有做好往生充分的準備,你臨終不可能往生。

有一個居士告訴我:他以前讀高中的時候,他到高三,他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先刷牙,先坐在床上,他告訴自己:我一定要考上台大。念三遍。結果一年後,果然考上台大。當然,除了他的努力以外,我們不要忽略願力對我們生命產生主導的作用。

你造的業,只是一個資糧,它沒有方向,比如說你造善業,那是往上升的力量,但是升到哪裡去是不決定;你造罪業是往下墮,但是往哪一個地方墮也不決定:由你的願力來決定。

後來這個居士告訴我說:他現在修習淨土以後,他開始發願,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我一定要往生。這個我一定要往生很重要,如果你現在的發願,是停留在我很想要往生,那你可能還沒有辦法往生。你那個願不能有任何的疑惑,因為你既然是隨念往生,那這個願要很堅定的。

所以,我希望大家要把我希望往生的力量,要轉成我一定要往生,就是不能讓自己有退路,背水一戰。